《增长黑客营销》是一本由[美]瑞安·霍利迪(RyanHoliday)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增长黑客营销》精选点评:●Infact,本书里的中国本土化分析,更有价值。
《增长黑客营销》是一本由[美] 瑞安·霍利迪 (Ryan Holiday)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增长黑客营销》精选点评:
●In fact, 本书里的中国本土化分析,更有价值。
●适合传统营销思维定势的人观看,如果走专业增长或者了解增长,读其他的书。白白浪费我三个小时的生命。
●好吧 有点老生常谈 感觉GH说来说去就这么几个案例 方兴未艾,是机会
●半小时就能看完的书,看标题就行了,有点水,不是互联网的看不说名堂,从业的又觉得太肤浅。还是看原版的好,解读版太水了
●PMF model
●这是一本骗钱的书,读完后,有点失望,说骗钱不为过了,鉴定完毕。真心没有一篇文章来的实惠,这种书引进就是为了炒概念,赚钱,over。
●了解Growth Hacking的第一本书,比较浅显易懂的娓娓道来。主题就是利用增长黑客的要素,在产品的初期,包括需求、设计等阶段就要考虑营销的问题等等,就可以实现病毒般的传播,而且这一思想方法可以灵活的用到各行各业。
●这本书就是出的早,搁现在这个信息密度就没必要出了
●这本书在国外的知名度,类似于范冰的《增长黑客》在中国的知名度。而且,本书全程由范大进行点评和解说,包括最后附赠的内容,很多都是出自范大的《增长黑客》。作者本身从事营销领域多年,从职业危机到增长黑客营销,讲述了这一过程的转变和增长黑客营销实施的步骤和策略。总的来讲,还是比较倾向于接地气的国内大作,国外作品更多给的是一些启发,还是看看范大的《增长黑客》比较有趣,哈哈。
●重点就是三句话:让顾客参与产品开发、抓住铁杆粉丝、靠口碑实现病毒增长。
《增长黑客营销》读后感(一):看具体的产品和服务(Airbnb,Uber),再结合书中内容更懂
做客户想要的产品或服务,是营销的前提,广告有效也是因此,善战者知战能胜方战。
而做做产品和服务之前一定要检视:
创始人个人梦想和情怀?
技术与商业的结合是否生硬?(是否客户所需,成本是否低到够普及)
误将自身需求放大为整个市场需求?
用感官体验代替理性分析?
盲目抄袭市场热点,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乔布斯说云同步只能算特性,不能成为产品)
新产品和服务,相对于树立品牌和打造知名度,集中精力吸引消费者更重要,初期来讲是这样。
为了吸引消费者,必须给他们好处,或帮助他们塑造更好的自己,借由他们的社交圈传播。(所有用户的自媒体都是我的广告圈,你们是我最好的代言人)。
《增长黑客营销》读后感(二):增长黑客营销
以前我们知识新闻曾经提到过增长黑客,简单地说,它就是数据专家、设计能手,还有营销人员的结合体,增长黑客可以用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方法,让产品实现病毒式增长。这几年,增长黑客的概念被炒得火热,但是怎样才能获得和他们一样的思维呢?最近有本新书,叫《增长黑客营销》,作者是美国服饰公司的营销总监瑞安·霍利迪,他策划的营销方案曾经被谷歌、Twitter等公司作为研究题材,他也被称为是美国最年轻的网络营销鬼才。在这本书里,他说,想成为增长黑客,只需要四个步骤。我们一起来听听。 第一步是参与整个产品设计的过程。这其中你可以用问答法,对用户提出问题,比如你买产品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没向其他人推荐它?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曾经对100多家创业失败的科技公司进行分析,发现几乎一半的创业公司,是因为“没有市场需求”才失败的。所以,最好的营销决策,应该是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真正满足市场。 举个例子来说,Instagram是一家让用户分享照片的社交媒体,最初它只是一个社交网站上附带的应用程序,但是很多核心用户喜欢,还因此拿到了50万美元的投资。但是后来,它的创始人发现,软件的功能虽然很多,但用户最常用的只有滤镜。于是,他们就把Instagram变成了一款专门给照片加滤镜,还可以直接上传的应用程序。结果怎么样呢?软件上线不到一周,就吸引了10万名用户;不到18个月,市值就达到了10亿美元。 第二步是抓住最初的核心用户。书中说,增长黑客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的产品”,他们会很谨慎地把目标锁定在第一批用户身上,尽量让他们帮自己做宣传。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费用,而且产品一旦出现漏洞,可以第一时间做修补。 “增长黑客”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之一,帕特里克·瓦兹克维兹曾经说,在寻找第一批核心用户的过程里,你的产品越有新意,就越可能找到新的方式和消费者连接上。比如你可以只瞄准一种服务或是平台,一心一意地满足用户的口味,这样就可以借用平台的人气,获得营收增长。像支付工具PayPal最初就是借助当时世界最大的电子集市eBay这个平台,才获得大量的用户的。 第三步是,实现病毒式增长。人人都想实现病毒式增长,但增长黑客的反应应该是,消费者为什么会帮我们传播?你的产品确实值得人们口口相传吗?除了产品确实有价值之外,你还需要用额外的工具,或者活动来运营我们的第一批用户,让他们主动传播。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给予用户好处,比如用户转发就送他们代金券,分享给朋友就送打车券;另一个是帮助用户塑造自己想要的社交形象,帮他们说出自己平时不会主动说的话,比如发布美颜照片、能够展示自己阅读品位的书单、分享听歌风格列表等等。 第四步,是增加用户粘性,把路人变成用户。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曾经调查发现,如果一家公司能留住5%的老顾客,就能提升30%的利润额。另一家研究公司则发现,把产品卖给老顾客的几率在60%以上,而卖给新顾客的概率只有5%到20%。增长黑客要做的就是把投资回报率最大化,所以必须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最后,总结一下,创业者要想成为增长黑客,思维方式要和传统营销人员完全不同。亲自参与设计能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吸引第一批用户,用一些小手段让他们为你做广告,当然,别忘了时不时激发用户活跃度。以上这四个步骤,供你参考。
《增长黑客营销》读后感(三):实践增长黑客
一周读完了这本非常实用的营销策略书,ryan用非常简洁清晰的逻辑和案例说明了增长黑客原理。写笔记前,又用半小时快速翻阅了这本书,然后记录下来一些心得。
增长黑客即是通过小成本或零成本的方式,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把,通过可以量化数据追踪等手段,理性低成本地达成传统的引入用户的营销目标,同时将营销深植于产品之中,让产品自身和用户变身为营销渠道,实现自循环。
第一步:打造产品,通过PMF(product market fits)原理,以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方式,通过小步快跑的测试,创造打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参考案例就是instagram从burbn的功能精简演化过程。
第二步:抓住核心的一千位用户,通过不断的产品打磨,积累高忠诚度的首批核心用户,他们就是口碑传播的源头。参考案例就是uber赞助音乐节的打车活动。
第三步:病毒营销,扩大用户圈层,特别是低成本的病毒营销,以免费,社交等内容撬动的方式,比如dropbox/邮箱的邀请好友活动,借助各类资源扩大规模。
第四部:持续迭代产品,提升用户的忠诚度和付费意愿。营销深度绑定产品,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引入用户只是营销的第一步,让用户持续使用才是真的效果营销追踪。参考案例是twitter,注册用户后,推荐关注其他用户,以提升用户忠诚及活跃度。
作者也通过自己的畅销书发表过程等案例,深刻实践着增长黑客原理,包括注册关注他的个人官网,优质免费的书籍内容推送等,只有让用户真的获得价值,他们就会用口碑和行动说话。
好的产品内容,配合理性量化及创意的市场手段,就能让口碑飞起来,实现爆发增长,营销就是持续做好的产品内容。
附录1:
bootstrapping
bounce rate
cohort analysis
pivot
stunt
sales funnel
vanity metrics
viral loop
virality coefficient=k>1
附录2:
the art of manliness
appsumo
techrunch
stumbleupon
optimizely
mint
market metrics
lifehacker
kissmetrics
epic meal time
askmen
alexa
《增长黑客营销》读后感(四):《增长黑客营销》推荐序
以下是我为这本书写的推荐语:
“互联网+”战略之下,我的不少资深的互联网从业者朋友们纷纷临危受命,受邀加入传统企业,肩负起操刀转型的重任。然而实际运作一段时间后,点石成金者寡,浅尝辄止者众,不少人感叹每日如坐针毡,有的毅然退出,甚至宣称自己将再也不踏入传统企业半步,无论对方承诺的工资待遇多么优渥。
专业人才不敢轻易入赘,传统企业只能靠自己生硬突围。这种互联网思维节奏与传统企业运作模式的看似不可调和,眼下正成为困扰企业家们的痼疾。究其原因,许多人还是将“互联网+”视作简单的“从线下挪到线上”,而忽略了这本应是一次彻头彻尾的生态重建。
但互联网也并非像某些媒体或业内人士吹嘘得那样高深莫测。它无非是又一种工具,从这点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如同蒸汽机、发电机或是冰箱电话那样稀松平常,它协助人们提高运算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拉近物理鸿沟,简省冗余流程,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联通。然而,对形式的过分追求往往会掩盖本质。君不见国内曾经有一段浮躁时期,两三个人只要随便捣鼓出个APP就很有可能拿到一笔风投。对此,投资人的通常解释是:看不懂,但又怕错过,先抢了再说。
2019年下半年,国内的资本市场终于经历了一场寒冬。许多中小型创业公司关门歇业,不少硅谷独角兽的中国分公司内部震荡,还有一些发展势头迅猛的寡头公司也不再靠烧钱补贴来争夺市场,无奈选择以兼并收购的方式屹立存活。短期虽然会有阵痛,但在我看来,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它意味着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噱头的商业形态正在趋于理性,回归本质。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关注一家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关注其赢利,关注其增长。
我想这也是“增长黑客”概念得以被大众广泛接纳的时代背景。行业格局尘埃落定,渠道红利消失殆尽,无底洞式的烧钱营销不再管用,熟人刷脸裙带关系的路数也很难奏效。你必须绞尽脑汁地做出产品,做出用户爱用的好产品,并且产品最好还能自己发声,带动自然增长。这虽然是每一个互联网创业团队梦寐以求的,但也绝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善用“黑客式增长”的理念方法就可能做到。至少这在我写作《增长黑客》时就完成了两次验证。
首先,《增长黑客》只是我创业过程中持续学习的副产品。我第一次前往北京与朋友合伙创业,做一个面向年轻人的“二次元”动漫项目。遵循精益测试、小步快跑、指标导向和数据分析等原则,以及一些产品和传播上的亮点创意,我们的产品成功地在短短一年内从零积累了百万量级的活跃用户,并且在资本寒冬的洗礼中幸运地存活下来,获得了几家颇具慧眼的投资机构的青睐。而同期出道的其他二次元产品则阵亡惨烈。可见有价值、有增长性的产品才能笑到最后。
其次,《增长黑客》这本书从策划到诞生也尝试运用了一些“黑客式增长”的技巧。例如提前在网上放出试读章节作为最小化可行产品(MVP)来验证读者的口味、以聪明的邀请推荐者方式获取传播初期的意见领袖和种子用户支持,以及主动散播“伪盗版”来稀释网络上的盗版电子书,从而延长正版实体书的生命周期等。这些有想法的尝试,让我身为一个首次写书的新人,仍得以幸运地挤入2019年豆瓣评选的经管类畅销书前五名,甚至将书行销港澳台及海外。由此可见,“黑客式增长”并不是互联网专属的黑科技,在传统领域也多有可鉴。或者说,它本身就脱胎于存在了千年的商业逻辑,只是从原子世界跨越到比特世界时稍加改变和进化而已。
而您手中的这本《黑客式增长》则是一本在美国的增长黑客群体里无人不晓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瑞安·霍利迪本身就在互联网公司从事营销推广数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前沿的视野。这本书最早以电子书的形式销售,我在撰写《增长黑客》时也多有借鉴;后出版为纸质书,终而今天被中资海派出版社引入国内。它的繁体中文版此前已经以《成长骇客行销》的译名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架,在诚品书店陈列继而引发话题(顺便一提,我的台湾版《成长骇客》也与之并排陈列,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微妙的缘分)。相信随着国内版的问世,势必又将掀起一波黑客式增长的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黑客式增长不是解决一切增长问题的银弹。我希望读者们不要仅停留在对案例的简单阅读仿效,而是真操实干地钻研打磨出适合你自己的一套黑客式增长的方法论。祝各位创业成功。Happy hacking!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