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09 20:31: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6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是一本由(日)铃木敏昭著作,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2020-5-1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一):战胜桎梏——《拒绝被支配的勇气》,突破的机遇战胜桎梏——《拒绝被支配的勇气》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是一本由(日)铃木敏昭著作,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2020-5-1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一):战胜桎梏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突破的机遇

  战胜桎梏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突破的机遇

  今天是好不容易通过各种正常而非翻墙的途径去看one world演唱会的一天,最后还是要靠联合国的网页,在各种励志和热血的歌曲的支撑下,呆在家中会有一些抑郁和焦虑的人们的心情也得到了缓解。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是昨天看完的,对于在社会的压力中,如何找寻自己的定位的女性来说,我觉得本书是不错的选择。最近在家逃避不开父母逼婚的压力,你就会觉得好像自己没啥用,并且有时候不能坚定自己的内心,会怀疑自己,本书帮你重新树立自己的信心是不错的选择。

  从作者铃木敏昭的观点中我们了解到:执念是导演我们人生脚本的摄影师,但是导演本人应该我们自己选择,放下自己的执念,跳出桎梏的束缚,我们就能够获得突破的机遇,找寻到自己的未来。

  铃木先生相对于宿命决定的弗洛伊德,更加信任提倡目的论的阿德勒,“关注眼前的自我,而不是一切原因都在于过去”。“意识到此时此地的自己,将目光转向接下来希望变成什么样,你就可以跳出过去这一执念。”活在当下似乎是一个说烂了的词语,但是当我们遇到死亡的威胁、灾难的来临,生活的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先存在的过去环境不在了,但是当我们能够朝着幸福的目标前进,我们依旧可以获得幸福。

  “人生是由认知决定的。你相信什么,对什么深信不疑,你的人生就会如此。人生重要的并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怎么看待所发生的事。”带上消极的态度,我们并不会改变事实;而否认过去发生的糟糕的事情,就会让自己陷于盲目自信,并且并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

  承认当下发生的事情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失去了对自我的承认,就不能再帮助清晰认识世界,也就失去了改变当下的目标,对自我毫无帮助。拒绝被大环境的压力绑架,是需要勇气的,如果没有找到那些勇气,我们也许可以慢慢等待,而不是去迎合那些执念,那些会束缚你的东西。

  y 林怿

  2020-4-19 09:09:54

  写于御庭园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二):被支配的是内心的胆怯

  不知道是多少次对自己说要把鼓学好,要每天去跑步,要每天早睡早起。然而第二天还是早上起不来,晚上舍不得睡,没有跑步,没有练鼓………人总是有惰性的,然而这些惰性是怎么产生的呢?或许看完这本书,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人生是一场脚本的演绎之旅。似乎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每个人都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超越自我,完成脱变,闭塞在自己的人生脚本里面生活。不能说这些人是一种悲剧,只能说这样的人缺少一份突破的勇气,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世界的恐惧。或许这些恐惧是来自童年时期,父母给的压力,大人总告诉小时候的你不要做这个,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一旦你犯了错,大人会说,这点事情都做不好,长大了会有什么出息,等等。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每次孩子做不好什么事情的时候,总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大声呵斥和批评,甚至把“这么蠢,长大怎么找得到媳妇儿哦!”而且不是说一遍这么简单,有时候和这位父亲在一起不到一个小时,他会这样对孩子说上五遍以上,还会不停地批评他做不好任何事情。我听完后对这位父亲说,要多鼓励孩子,少批评,特别是当着其他人。家长不以为然说,男孩子就要从小能够“抗压”,能够接的住打击。我解释到在爱和关怀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包容心更强,更能够接受打击,反而在长期打压中长大的孩子,他内心是缺少关怀和爱的,他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自信,抗压能力反而没那么好。当我看完这本之后,我更加明确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从小给孩子的禁令越多,孩子长大了越会固定在自己的人生脚本里面,他们会无法打破这种脚本,会缺乏勇气,从然被这些人生脚本所支配。想想这个孩子才八九岁这么大,现在就要承受这么多,他根本还不知道自己父亲给他的禁令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多大的影响。而这位父亲仍然振振有词地说,这全都是为了孩子好,溺爱的孩子没有出息。是的,我们不能溺爱孩子,但也请不要打击孩子,让他自由自在成长,给他温暖和爱。也许这样他的人生脚本里面才有更多的勇气和对自己热爱事情的坚定。 当然,人生得脚本除了童年时期以外,还是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学习和找到真正的自己可以改变的。如何能够改变这些呢?本书在后面几个章节中也写到了“跳出执念,改写脚本”,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等等。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三):勇敢去面对自己——读《拒绝被支配的勇气》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信心满满的想要在一定时间内减肥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做很多事情一开始兴趣十足,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三分钟热度而半途而废;计划考取某些资格证书准备好了学习资料报了班后却再之后束之高阁…… “我要减肥”、“我要努力成功”、“我要改变自己”……生活中的我们总是有这样的人无论怎样下定决定,却依然在原地踏步。无论看多少励志鸡汤文,生活却依然如旧。希望这些类似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无论读多少励志书籍、跳槽多少单位、结婚成家也好,这些人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失败的人生会继续失败,这到底是为什么?

  由日本知名心理学家铃木敏昭撰写的一本科普级别的心理类书籍《拒绝被支配的勇气》对有以上经历或问题的人们给出了答案。原来每个人都在无意间为自己的人生写好了脚本,并按照写好的脚本演绎实践人生。而这脚本是如何产生的呢?在这本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原来脚本就是我们每个人头脑中存在的执念。因此想要改变我们的人生,勇敢的做自己,我们最先需要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头脑中的执念,这些让我们作茧自缚的执念使我们总是画地为牢,原地踏步。 如果现在的你对自己不满意,想要做出改变,首先你要弄明白支配自己头脑中的执念是什么;然后才是跳出执念。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中,心理学家铃木敏昭正是遵循着这一顺序在书的开篇第一章就为我们介绍了存在于我们脑中执念形成的由来,在接下来的第二章节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当我们脑中的执念形成后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而到了第三章节作者为我们剖析了支配我们头脑中的这些人生脚本(执念)的本质。在最后的三个章节里作者通过掌控变形思维、改变执念体质并利用执念等方法具体的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说在你读了这本书后你就可以立刻改变人生,对于这本书中的观点和方法,你是否理解,是否适用于你,你又是否去实践,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但还是希望再阅读完《拒绝被支配的勇气》后,你能够找到支配自己的脚本,摒弃其中消极的部分,学习加入积极的部分,勇敢的面对自己,书写自己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欢迎关注:豆瓣、知乎:鼠小闹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四):不被支配的智慧

  不被支配的智慧

  --评《拒绝被支配的勇气》

  (一)现象

  记得小时候去城里坐汽车,有几回有售票员喊着“上面有座,走了走了”,一上车才发现人已经满了,售票员拿出一个小板凳让我坐,因为等下一班车要很久,所以忍忍就过去了,但是那种被售票员欺骗的感觉总是不爽。参加工作以后经常会有一些朋友聚会,聊天时某些朋友就会说“我和谁谁谁很熟,经常在一起吃饭”“我做了什么什么事,得到了很多人认可”这种话,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更多的时候只能说“好厉害”,但那种表扬经常是顺嘴说的,或者说是在对方的引导下完成的,感觉也不好。前段时间有个人拿个报告给我,说这是一个高水平的材料,写这个材料的人多么多么厉害,让我从中学习一下其中的厉害,我说“那就不用我改了吧,都那么厉害了”。这些事例,都是我被支配的例子,事后回想过来,除了感觉之外,还想找到一些应对之策。

  好几次我早上到公司上班,刚准备按自己计划干一天的工作时,经常会被电话或者来访打断,直到下班上班时候打开的文档还没有一丝进展。这种被支配的现象我相信是很多上班族经常都会碰到的。几年前我到石家庄上班,初到那里的时候,我经常晚上闲着没事看电视上网看书,熬到后半夜也没有睡意,第二天回想起来做了一些纯粹就是“消磨时间”的事情,觉得很沮丧。这种被自己的懒惰所支配的现象,相信很多人有不同程度存在。

  “被支配”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一种状态:被老板支配去开展某项工作,家人因为需要我们而支配我们去做某些事,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还被一些不熟悉的人、不经常交往的人所指使,有时候还因为自己的本性做了一些自己原本不愿意做的事(被自己的本性所支配)……所以说,要想拒绝被支配,首先就要自己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然后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抵御来自环境和其他人的各种支配。从自己的角度说,要“为自己而活,活在当下”;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说,不能因为没有智慧而陷入处处受人差使、支配的境地。

  (二)对策

  对于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总是会努力去寻找解决办法的。有些智慧的人不仅善于观察和总结,更愿意和大家分享他的智慧,虽然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但是就事说事就很能解决我们的难题了。有很多作家、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的有智慧的人,他们把我们的苦恼用故事讲出来,然后分析其中的道理,并提供一些解决麻烦的方法和途径,这本《拒绝被支配的勇气》就是其中之一,书中用大篇幅的文字解释了我们被支配的原因是我们内心的执念(这一点和我的理解不太一样,只是单纯从自我身上找原因,不包括很多来自外界的干扰),然后解释执念只是我们从小到大习得的一种习惯,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走出执念的改变思维,寄希望我们能因此重新书写人生。在我看来,拒绝被支配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勇敢地寻找智慧,而这个智慧就包括发现烦恼、解析烦恼、找到消除烦恼的办法。

  对于执念,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从好的方面来说,说某个人的执念敢于坚持、有信念;而不好的呢,则是这个人太犟、一根筋、偏执,不好相处。看来,在很多事情上把握一个度是多么重要啊。因为执念而陷入僵局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最终以成败论英雄的结果论虽然看起来很世俗,也很现实。我们这里更需要讨论的是每个人应该如何去坚持,或者在坚持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本心。一个人能通过生活中坚持或者放弃的一些事情上来分析自己的性格,从性格分析中掌握自己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至于坚持与不坚持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的权衡和利益取舍,很难说清楚。

  正是因为我们认为智慧是可以学来的,所以我们才坚持不断学习。这也是很多知识不停被传播和学习的结果,我们在这个知识传播中也起到了节点的作用,换句话说,“智慧是可以通过书本的学习和生活的磨练学来的”是一种被人们认可的执念。 不被支配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这本《拒绝被支配的勇气》就是在传播这种执念,相信有很多人认可 ,并成为他们拒绝被支配的智慧 。

  2020/4/12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五):放下对自己的成见,你才能改写人生脚本

  01

  每个人的“命运”在7岁前就已经注定?

  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男主角陈孝正曾对女主郑微说:“我的人生是一座精确无比的建筑物,不能存在1厘米的误差。”电视剧《欢乐颂》里的话题人物樊胜美也有一句引发全网热议的“名台词”:“活得越久,我就越信命。”

  身负母亲双重期待的陈孝正,无法忍受郑微可能给自己的人生计划带来的改变,于是选择做一个始乱终弃的负心人,哪怕一生永失所爱;樊胜美挣扎逃出乡下小城,痛恨吸血父母却转头寻找可以供自己吸血的“优质男人”,重复开始一地鸡毛的生活。

  有人说,他们俩才是代表着大多数活得矛盾又清醒的普通人。其实,无论是陈孝正的无误差建筑物,还是樊胜美的命中注定,都是人生脚本的恶作剧。

  人生脚本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它主要形成于7岁之前的童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有关。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敏昭《拒绝被支配的勇气》将“人生脚本”描述成更容易被大众理解的“人设”,并对艾瑞克·伯恩的观念做出进一步解读。

  孩子一旦被贴上“人设”的标签后,就会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符合大家眼中的人设。也就是说,人们会不自觉地扮演大家所赋予的角色以融入环境。因为只有扮演好这些人设,自己才会感到轻松。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脚本,脚本是在你无意之间写下的,很难逃脱。即使像陈孝正和樊胜美那样,因不幸的童年而写下了悲剧的脚本,人生也只能按照脚本演绎。

  02

  人生脚本其实是强迫性重复的自证预言

  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中,铃木敏昭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生脚本其实就是一本自证预言书,你总在不知不觉中受自我暗示的驱动。

  认为自己命运多舛的人,会写下命运多舛的人生脚本;认为自己人生一帆风顺或怀疑自己总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人,也会写下相应的人生脚本。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年幼的松子因扮鬼脸而获得父亲的片刻关注。于是,无论是面对爱人还是同事,每个年龄段的松子都在重复着当年的鬼脸。在“鬼脸”脚本的重复演绎下,松子的一生就是一个个滑稽鬼脸的重复,也是一个个不幸的循环。

  在人生脚本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在演一场重复的话剧。比如,童年时期的不被爱投射到亲密关系中的“我不配”;学生时期被标上“不聪明”的标签,长大后职场生活中依旧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背景板。

  再比如,有过被抛弃经历或者经历过缺少安全感生活的人,往往会在不同的关系中扮演主动远离的角色,来防御这种被抛弃,具体行为有:突然在朋友圈隐身,经常从稳定岗位上辞职,重复预定一场亲密关系的破裂等。

  这种无意识的强迫性重复,是人生脚本的自证预言书,也就是所谓的命运。总是重复演绎“不幸”的人内心潜藏着“重蹈覆辙的心理因素”,即使并非个人所愿,“心理因素”也会正常发挥作用。

  悲剧,源自对悲剧脚本的无意识重复。而我们所说的不幸的人、不幸福的生活,大多数时候就是你选择去不断地重复脚本定好的同样的错误。

  03

  不幸的人生脚本始于童年的禁令

  年幼失去父亲,成长在母亲高压之下的陈孝正,他的人生背负着一位母亲对儿子和一位妻子对“丈夫”的双重期待。进门就看得到的遗像,饭桌上多出来的一碗饭,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在提醒着他:你不可以让我失望。

  你不可以——这个来自大人们或者说权威们直接或者隐晦的拒绝,是孩子们经常接收的禁令信号。面对这些来自“权威”的禁令,孩子会产生一种源于“生本能”的执念:通过限制自己的言行,竭尽全力得到父母的爱。

  因此,一旦产生“不可靠近”的禁令,多数孩子长大后也不擅长与人交流,经常独来独往,行为孤僻,并影响其一生。

  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中,铃木敏昭把导致悲剧人生脚本的童年禁令归结为13条:

  禁令1:什么都别做、别乱动

  该禁令来自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很危险,别爬树”“不可以和那个小朋友一起玩”“踢足球很容易受伤,不能去”。当孩子总被父母这样限制行为后,就容易产生“我最好什么都别做”的自我禁令。如果孩子将这样的自我禁令当作性格温顺的表现,那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主性,任何时候都依赖别人的意见。

  禁令2:不该是你

  “还没有XX懂事,真不该要你。”“其实想要一个男(女)孩。”像这样经常被父母否定存在价值的孩子,就容易产生此类自我禁令,会因性别产生自卑感,或容易否定自我,产生逆来顺受的倾向,受制于周围人的评价和看法。

  禁令3:懂事点

  责任感过强,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桎梏:“你是姐姐,要有姐姐的样子。”“你是哥哥,怎么没看好弟弟。”过早在家庭中背负责任的孩子,会因被迫过早独立而抑制了爱自由玩耍的天性,缺失了应有的童年自由,长大后很可能会变成不近人情的人。

  禁令4:不可以长大

  与禁令3相反,家庭中最年幼的孩子容易产生这样的禁令。有恋母情结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常避之三舍的“妈宝男”,一般都属于这一类型。很多在这一禁令下成长的孩子,即使成人后也无法逃脱这一禁令的桎梏,最常见的就是来自父母撮合的“相亲”。

  禁令5:不可以将情绪挂在脸上

  当孩子一直哭泣时,大部分父母都会选择下达“停止哭泣”的禁令。然而,经常被这一禁令要求的孩子,会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对一切表现得漠不关心。

  禁令6:别思考

  “别顶嘴。”“别说话,认真听大人说。”父母时常歇斯底里地发怒,孩子就容易产生这一禁令,在面对一切时,不会冷静思考,无法做出理性判断。盲目深信星座、占卜或宿命的人很可能就是受到这一禁令的支配。

  禁令7:别靠近

  “我很忙,等会儿再说。”像这样,父母经常与孩子保持距离,拒绝亲近孩子,孩子就容易产生这样的禁令,会尽可能避免和父母说话,会抑制向父母表达情感的欲望。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向身边人袒露自己的内心想法,甚至丧失主动求助的能力。

  禁令8:不能成功

  孩子成功时,父母从来不赞赏、不奖励;孩子失败时,父母才会给予安慰和鼓励。长此以往,父母毫不关心孩子的成功,只在意孩子的失败,孩子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不能成功”,并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禁令9:不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经常目睹父母因为自己而受苦难的孩子容易产生这样的禁令,比如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童年生病或受伤而给家里造成巨大经济压力的孩子。受这一禁令影响的孩子不仅不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还会陷入“我不配”的强迫性重复中,将好运拱手相让,毁灭属于自己的幸福。

  禁令10:不可以健康

  如果孩子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那他就极容易产生这种禁令行为。一旦产生这样的禁令,孩子经常会利用生病或受伤博取同情,甚至会做出怪异的言行搏人眼球,引起关注。

  禁令11:不能成为重要的人

  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被老师表扬后,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孩子就会感到很受伤。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孩子甚至会产生“可有可无的人”的禁令。一旦产生这样的禁令,他们就容易时刻提醒自己低调,不能太引人注目,还会逃避责任。衣着朴素、不善言辞、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人很可能就是受这一禁令影响。

  禁令12:不能融入集体

  父母过于干涉孩子交际圈的时候,孩子容易受这一禁令的影响,比如“不能和学习差的孩子玩”“我家孩子比较内向……”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会不知不觉地远离同龄人,成年后很难融入职场环境或其他团体,经常独来独往。

  禁令13:消失吧

  如果父母经常虐待孩子,或将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孩子,孩子就会产生这一禁令。因为一个人固执地认为自己不该活着,就不会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还不如不生你”“要是没生你,我早就离婚了”也属于此类禁令。

  04

  我们应该如何拥抱自由人生?

  无论你想还是不想,童年时期因执念形成的人生脚本都将伴随自己的一生。如果命运早就写好了人生脚本,我们将如何拥抱自由人生?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铃木敏昭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中给出了改写人生脚本的方法,并写到:只要我们能意识到迄今为止使自己走向不幸人生脚本的不过是一种执念,能意识到人会深信意识深处的想法,能够意识到自己不能囚于执念中,现实就会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改变。

  (1)与内在小孩对话

  即使成人后,我们心里也保留着一部分童年时的自己,改写人生脚本的第一步,就是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铃木敏昭在书中提供了一个适合每个人的对话方法——空椅子,以对话的方式来思考并找出问题的解决之策。

  (2)重新定义人生

  再现过去的情景,改变自己在其中演绎的角色,问自己需要采取什么新行动,你就可以找到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人并非是受命运摆布的傀儡,你自己拥有对自己命运负责的能力,你也有能力治愈自己。

  (3)关注当下的自己

  原生家庭、童年创始可以作为一种解释,却不能作为解决之策,一切都是因为过去更是一种错误的执念。关注现在的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远比执着地看向过去更有意义。这也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倡的目的论,即关注眼前的自我,而不是一切原因都在于过去。

  (4)觉察执念,掌控执念

  铃木敏昭强调执念不可过度,应该适可而止。当你从所有的执念中解放出来时,你就可以自由地改写脚本。你接下来的人生是一张白纸,你可以尽情书写你喜欢的内容。

  人生是由认知决定的。你相信什么,对什么深信不疑,你的人生就会如此。不要被人生脚本的恶作剧束缚,你所描绘的未来决定了你自己。

  自由的人生,开始于放下对自己的成见,拥有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跳出执念的樊笼,走出剧情,改写人生。

  生命虽然不可以重活,但可以重写。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六):你对什么深信不疑,你的人生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腾在和沈佳宜圣诞节约会时,误以为沈佳宜在婉拒他,以致后来为了吸引沈佳宜注意,做出幼稚的事情而导致分手。两个原本互相喜欢的人,感情还没升级,就永远地错过了。正如电影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总结的:“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女孩的成熟,没有一个男孩招架得住。”也许,多年之后,在沈佳宜的婚礼上,想起新郎不是我,柯景腾会感慨,“如果当时自信一些,成熟一些,就好了”。那已经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如果当时……就好了”,回想起往事,你是否也会发出这样的慨叹呢?

  如果高中时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选个好专业,现在就不用苦逼地搬砖了;如果上学时抓住机会在课堂上多发言,长大以后就不会因为公共演讲而感到害怕了;如果当年房价还没上涨时,咬咬牙把房子买在市中心,现在就翻几番了;如果当时趁着领导赏识勇敢地提出加薪,也许现在工资会更高……

  只可惜,人生没有重来时。

  01

  人一生的命运,似乎在某个没有察觉的瞬间,就已经被注定了。往哪个方向走,终点在哪,似乎都有定数,就算你不愿意,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命运强大的无形之手推着前行。在喜欢的男孩女孩面前不自信,在公共讲话、谋求升职时,就很有可能会重复上演畏畏缩缩的一幕。

  就像已经有了剧本一样,人终其一生,就在于把这个剧本演完。尽管你也羡慕别人的人生状态,但受累于命运的羁绊,就算拼尽全力,终究也难以演绎出别样的人生剧本。

  沟通分析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根深蒂固的“人生脚本”,即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人生剧本。

  人生脚本(Life script)是美国心理学大师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来的,指的是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受,在心中无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的大概走向,得出一个大体的结论:“我的人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人一旦产生某种想法或信念,其行动就会与之相符,总是不知不觉受到自我暗示的驱动,人生的一切剧情都是按照脚本发展的。

  日本自尊心理学之父铃木敏昭,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一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帮我们解读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形成于童年时期的禁令。比如,“踢足球很容易受伤,不能去。”“你敢跟我顶嘴,信不信我削你?”“我很忙,一边玩去。”“不要和那个小孩子一起玩。”从童年时期来自父母的禁令,以及生活的各种体验中,我们形成了各种束缚自己的执念,由此写下人生脚本。越受到此类禁令的影响,就越容易演绎出悲剧性的人生脚本。

  拥有悲剧脚本的人,通常都有着“我不行,你可以”的心理结构,他们自我评价较低,时常否定自己,肯定他人,即使拥有绝好的发展机会,也会打退堂鼓,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好,最终半途而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幸福的人生脚本。通常来说,这类人在他们童年时接受的父母的禁令适度,产生“我可以,你也行”的心理结构,他们内心富足,能体谅别人,懂得自尊的同时也尊重他人,而且更为自信积极,由此演绎出幸福的人生脚本,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计划”。

  02

  人生脚本是根深蒂固的存在,难以改变,以至于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但是,改变人生脚本并非没有办法。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一书中,铃木敏昭就试图帮助深陷悲剧脚本的人们找到改写人生的方法。

  他找到的钥匙是执念。

  执念是毫无根据的念头,是“无合理依据或完全基于错误的依据形成,并以此来判定或确信某件事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其特征是过度认为某种想法理所当然,对某种想法坚信不疑,无意识中就将某种想法作为前提,没有意识到心理活动是否有依据,也不考虑其他可能性。有积极的执念,也有消极的,都很难改变。执念是深信不疑的信念、潜规则、试图读懂人心、盲目自信、血型星座性格分析、第一印象、盲目的爱情、心理暗示。

  人生是由认知决定的,你相信什么,对什么深信不疑,你的人生就会如此。认为自己“运气好”,就会写下运气好的脚本;认为自己“运气不佳”,就会常常遇到倒霉的事情。所以,改写强大无比的人生脚本,必须从消极的执念中解放出来。

  球王贝利的传记电影《传奇的诞生》中,生长于贫民窟的贝利,自小酷爱足球却经常受人嘲讽,养成了内向而自卑的性格。入选巴西国家队后,初出茅庐的少年贝利,在世界杯的赛前训练中伤了膝盖。首发无望的他,深陷“我做不到”的执念,对职业选择产生了动摇,认为足球生涯前途暗淡,于是忍不住向父母哭诉,忏悔当初“应该待在学校”。

  幸运的是,贝利的母亲及时制止了他的这种执念:“不,这个决定是我们一起做的,而且也是正确的,不管发生什么,我和你爸爸都永远爱你。”堪称教科书级的育儿!如果不是父母及时将贝利从消极的执念中解放出来,世界足球史上或许将少了一颗闪耀的传奇巨星。

  03

  执念源于自主思考。人们总是带有偏见地认识事物,这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执念。自主思考不受我们个人意志控制,很难被我们察觉到,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它就帮我们自行得出了结论。

  如果我们遇事不能冷静下来了解情况,很可能就会陷入自主思考中的变形思维,形成消极的执念,从而影响我们做出客观而正确的判断。

  铃木敏昭介绍了9种典型的变形思维模式,帮助我们认清执念的根源。比如,非黑即白是一种变形思维,有些人无论做什么都参照非黑即白的标准,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好人和坏人、成功和失败、矮穷挫和高富帅,认识不到生活当中并没有鲜明的两极对立,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偏见。又比如,当有过一两次的相同遭遇,如被一小部分人嘲笑过,有的人就会深信“一直都会如此”,觉得大多数人都看不起自己,这是过度泛化的思维模式,也是心理偏见。

  此外,只看消极部分的思维倾向、妄下结论、过度放大或缩小评价、感情用事、“应该”思维、贴标签、自责等,都是典型的变形思维。

  在这些带有偏见的自主思考的作用下,我们可能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忍不住爆发了。有时候只要听别人把话说完,我们就能知道人家并无恶意,但受自主思考的驱使,有些人可能在对话的一开始就会感到不满,进而打断对方,说出过分的话,从而使事态越来越糟糕,双方关系由此急剧恶化。

  04

  想要改变自身存在的变形思维,我们可以建立“阳台思维”模式,跳出固有思维的限制,从而制止执念。

  阳台思维是指像站在阳台上眺望一样,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自己和事物,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客观地看待一切。这种思维有助于我们拉开与执念的距离。

  阳台思维的好处,是在我们烦躁时、生气时、伤心时、后悔时,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摆脱情绪的束缚,不再产生执念。

  回顾过去的经历,用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都有利于我们逃离思维牢笼。当少年贝利伤心懊恼时,他的父母将他的关注点从当时失落迷茫的情绪中引开,帮他回忆走上足球之路的初心,并以无条件的支持对他的人生选择给予肯定。这其实就是在帮助贝利运用阳台思维思考自己的处境。重拾信心的贝利,在医生的悉心照料下迅速康复,最后在那一届世界杯上崭露头角。

  05

  除了制止消极的执念,我们还可以努力构建积极的执念,进而改写人生脚本。

  在人际交流中形成正面肯定的良性循环,以此来校正消极的心理地位,建立起“我可以,你也行”的心理结构,是改变执念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贝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与父母、朋友等他人的交流中,正面的肯定和无条件的支持,对于人们摆脱消极执念是多么重要。

  还有一种改变人生脚本的方法,即沟通分析心理学上的“空椅子”疗法。在一个没有人的房间里,准备两把椅子,把其中一把椅子放在自己的正对面,想象童年的自己就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接下来,你自己一个人分别扮演两个角色进行对话。通过回溯早年经历,找出心理偏见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根源,并以成人的自我对儿童的自我进行心理校正,从而实现自我治愈。

  我们来模拟贝利的场景。在那个迷茫的夜晚,他可以站在父母的视角,进行以下自我对话。

  小孩:我应该待在学校的。

  贝利:你是不是应该更自信一点?

  小孩:我不遵从教练的指导,现在受伤了,还害得我们被嘲笑,教练肯定不会再让我上场了,我肯定完了。

  贝利:他们为什么要嘲笑你?

  小孩:“任加”踢法的巴西足球被耻笑为街头足球,教练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欧洲的方式来踢球,而我违背了教练的要求。就算以后能上场,欧洲的踢法也会让我不自在。

  贝利:你也看不起“任加”足球?

  小孩:不,我热爱“任加”足球,它让我在球场上有自信。

  贝利:那你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呢?你既然热爱“任加”足球,它能给你自信,你就应该勇敢地用自己的方式踢球。而且,八年前世界杯的那次惨败,说不定是有人为失误呢?你一直踢“任加”足球,才17岁就已经入选国家队,这本身就说明“任加”踢法魅力不减,你应该有自信的。

  小孩:明白了,我决定以后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来踢球。

  通过记忆的自我回溯分析,我们可以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及自我信任与思考,克服心理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治愈自己,从而改写“人生脚本”。

  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90后,面对住房、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的压力,我们或许时常会莫名地感到无力、焦虑、懊恼、生气。当感觉到容易被负面情绪绑架时,不妨试试分析你的“人生脚本”,找到左右你的执念,然后运用“阳台思维”和“空椅子”疗法,找到问题的心理症结。或许,对于自己、人生和世界,你将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想法、新的发现。

  不负过去,不惧未来,掌控执念,你也可以走向内心富足的幸福人生。

  II 首发自开森心理(kaisenxinli)

本文标题: 拒绝被支配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1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兔子的胡萝卜经典读后感有感《武则天秘史》的影评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