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陷阱》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2-11 19:18: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增值陷阱》是一本由[美]加里•贝尔斯基(GaryBelsky)[美]托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增值陷阱》读后感(一):脱离情境谈心理都是耍流氓老生常谈,

《增值陷阱》经典读后感有感

  《增值陷阱》是一本由[美]加里 • 贝尔斯基(Gary Belsky) / [美]托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增值陷阱》读后感(一):脱离情境谈心理都是耍流氓

  老生常谈,陈词滥调了。 基本上都是把之前的一些研究写了一遍, 比如:心理账户、前景理论、禀赋效应、锚定效应、可得性偏误、处置效应等。 作者在狗尾续貂加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问题在于: 1.脱离情境谈心理都是耍流氓。

  心理账户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是什么感受?既然人都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那么个体能处于一种让舒适的状态是最优的。也就是说,选择跟情境相关的。 2.理性有标准吗?

  西蒙也说过人是有限理性,人的认知决定了个人的决策。从来没有绝对的理性,都是相对的,在当下、在某个时点,而做出的最优选。也就是说,理性跟个体认知有关的。 3.存在即合理。

  既然人存在某些行为,而且大都数都存在。按照“传统都是被选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现在研究也可能只处于一个中续阶段,怎么能完全的否定呢?

  特别是关于一些投资的建议:投被动、开启自动驾驶,更是害人不浅啊。比如今年股市,就是典型震荡市,投指数基本盈利都很差。在谈处置效应的时候,也别忘了均值回归。表现差的都会轮动,怎么能说是完全不正确呢?另外,羊群效应到底是好还是坏?什么才是真正的逆势呢?我们都只是一个小样本,可能囿于自己的圈子,发些自己周边的人在这样选,但是我们可能只是一个极小的群体。

  总结而言,这类型书自以为洞悉了人性,自以为有了一套理性的标准,其实都是另另外的非理性。

  脱离情境、脱离个体,寻找所谓的大概率就是一种非理性。人的决策,随时、随地都会改变,人的决策行为受多种因素交织,单列一个出来,都是耍流氓。

  《增值陷阱》读后感(二):从行为经济学分析,你为什么存不到钱?为什么赚不到钱?

  今天看了秋叶大叔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人只能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也只能拥有自己认知范围内的生活。

  我想就这句话来写一写最近读过的这本书:《增值陷阱》。这是一本关于理财的书,但它并只不是讲如何投资理财,它讲的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的一门学科,叫“行为经济学”。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呢?就是通过分析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的心理活动,思维方式,从而预测你可能会在投资理财、存钱借钱中存在哪些错误的行为,导致经济损失。不看这本书我还真不知道,原来人的行为有这么多的不理性存在。我们为什么存不到钱?为什么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以及为什么怕亏钱?这背后都是有许多心理原因的。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理财记者,另一位是心理学家。对理财和心理学都掌握着第一手的材料的他们合著了这本书《增值陷阱》。

  接下来我简单分享两点人们在存钱和投资理财上存在的心理误区。

  一、心理记账。

  心理记账指的是,根据钱的来源、所存之处及其花费方式,将钱分成不同的类别,并区别对待的倾向。

  举个例子可能会更好理解:

  假如你想看一场电影,并且买到了票,赶到电影院时,你发现票弄丢了,它可是你花了100元买的,你还会再花100元看这场电影吗?

  再假设另一个情况,这次你打算到了电影院之后再花100元买票,在售票窗口,你发现自己在停车场弄丢了100元,你钱包此时剩下的钱用来买电影票绰绰有余,你会买吗?

  如果你对第一个问题说“不买”,对第二个问题说“买”,那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存在心理记账。在这个例子里,同样是100元,但造成损失的方式不同,人们会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去对待它们。

  心里记账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容易存到钱。比如买房买车,人们会很注重价格,但在小钱上就会随意挥霍;对奖金、生日礼金等意外之财更有可能拿去花掉而不是存下来;信用卡、花呗里的钱也更容易乱挥霍。

  如果存在心里记账的倾向怎么办呢?我总结出作者的三点建议:

  1. 刷信用卡花呗前问自己:如果是现金的话,我现在愿意掏多少钱买它?

  2. 得到意外之财后,先把它存起来放六个月再做打算。

  3. 工薪族每月定时存钱。

  二、数字麻木症。

  数字麻木症包括忽视通货膨胀,不了解概率,以及不关心小数造成的大损失。

  通货膨胀一直都是存在的,物价每年都在上涨。我们虽然知道通货膨胀的存在,但一直都在忽视它,大部分原因是受心理记账的影响,因为量少的钱容易被我们低估嘛。

  同时,不了解概率也会对投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概率,我们应该观察一件事物长期的表现,而不是短期的表现。但人们还常常会受近期变化的影响,而忽略长期的变化。比如股市震荡,一上一下牵动着人们的心,最直接的表现是操作频繁。作者指出,股市短期的变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看来,股市的确是一个具有投资优势的地方。

  最后是小钱的影响。小钱包括哪些呢?除了前面说的日常购物的小钱之外,在投资理财时,复利的影响,以及手续费佣金等这部分小钱也是容易忽视,但值得重视的。

  如果存在是数字麻木症怎么办呢?我总结出作者的三点建议:

  1. 不要相信短期的成功。不管上一年的投资热点是什么都不要追逐。

  2. 应该投资指数基金。指数基金佣金、手续费比较低,也可以跑赢大盘。

  3. 物价普遍上涨,应该早存钱,早作投资打算。

  很多建议是老生常谈了,但为什么我们明知道却做不到呢?原因出在思维陷阱上。懂得一点心理学对改变行为更有帮助,《增值陷阱》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理财入门书籍,推荐给你!

  《增值陷阱》读后感(三):《增值陷阱》:收入低如何攒钱?苏东坡表示,谢邀,这事我有经验

  

收入低的人如何攒下钱?这是一个令无数低薪族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美国商业及个人理财作家的最高荣誉“罗布杰出商业财经新闻奖”获得者加里 • 贝尔斯基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托马斯 • 季洛维奇和著的《增值陷阱》一书中,两位专家给出了不少专业建议,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存钱这个问题上,书中给出这样一个方法,非常适用于总是苦恼于存不下钱的低收入人士。有一位营销学教授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有一群工人,他们每五天领取一次工资,他们想省钱,但发现自己很难控制开支。 于是,这位教授对他们的薪酬发放做了新的安排,每次发工资给六个信封,将工资平均放在这六个信封里。工人们每个工作日用一个信封里的钱应付日常开销,而第六个信封不属于任何一天,便作为存款存起来。 这样,虽然大家赚的还是同样多的钱,但是三个月内,这些工人们的储蓄额增加了四倍,大家把第六个信封里的钱当成额外的钱,更愿意把它存起来,积少成多,大家都渐渐存起越来越多的钱,而且还养成了存钱的习惯。

这种存钱方法,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苏东坡也曾经用过。 苏东坡在他的人生低谷期,被放逐到黄州做小官的时候,苏东坡的月收入创下历史新低,而且是低到极限那种,有多极限,简单说就是没有收入。有关记录说他在黄州“禀入既绝”,也就是有工资,一家老小的生存问题也就成了头等大事。 为了活下去,苏东坡搞了一把计划经济,严格规定每天家用不能超过150文。苏东坡是个非常有行动力的人,说到做到,定好方案后,就开始在每月初取钱4500文,分30串,悬在梁上,每日用长叉取一串花用,以维持全家人的最低生活,如果当天有钱余下,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就这样,一家人靠着苏东坡妻子变卖自己金银首饰换到的钱、弟弟苏澈和朋友们的接济,以及苏东坡的独特省钱法,才总算勉强在黄州把日子过下去。而无意客串了一把省钱达人的苏东坡老先生,也向大家示范了一把低收入者如何省钱。

虽然苏夫子在经济方面比较业余,但谈到理财和行为经济学,《增值陷阱》的两位作者都是专业人士。在本书中,除了告诉大家如何能存下钱,这本经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审定,《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共同推荐的经济科普书中从专业角度解答了许多人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存不下钱?为什么我们会遭遇炒股失败?如何选择正确的理财方式?上述普通人的常见理财难题,在这本书里都可以得到专业解答,是专业经济知识有限,但有志于存钱和理财的我辈大众值得学习的一本好书。

  《增值陷阱》读后感(四):《增值陷阱》:激荡的2020,是一场白领财产保卫战

  昨天刚刚看到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在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整理完三十年中国企业史,脑海里一直在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就在某一个瞬间,闪现了“激荡”二字,他觉得太恰如其分。

  而今,我们更是生活在激荡的年代,疫情肆虐,资产暴跌,全球按下暂停键。职场人不仅焦虑眼下的生计,更要计算手中的碎银子怎么保值、增值。

  预期中的报复性消费可能不会到来,但报复性存钱已经在路上。

  但是,为什么很多职场人容易月光存不下钱?

  钱究竟花在了哪里?

  还有哪些不知道的消费和投资陷阱?

  幸好遇见了《增值陷阱》,这本通俗易懂的关于花钱艺术的书籍,明晰指出了“聪明人理财也会犯傻”的问题,看似平常的消费习惯,却隐藏了巨大的陷阱。

  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作者加里•贝尔斯基和托马斯•季洛维奇,一位是媒体的专栏作家,一位是心理学教授,前者聚焦公众媒体表现,后者擅长深度心理研究,两者的结合,让本书通俗实用,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实操性很强,轻松戳破一个又一个的理财陷阱。

  陷阱1:钱包里的钱,被你区别对待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肯定会质疑都是钱,怎么会区别对待?

  《增值陷阱》里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相比上班赚50美元,若是妈妈给的50美元,或在大街上捡的50美元,我们花得会更随意。

  作者将这一行为称为“心理记账”,对我们的行动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现实中,职场白领每月发工资后,基本上会将工资分为:房贷(房租)、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交际费用几大类,大致上看起来都能满足消费。但是往往在商场购物时,因为能够刷信用卡,不知不觉中就会超支。因为刷信用卡和从钱包里掏出几百元现金的“痛感“是不一样的。

  但是想摆脱心理记账,现实中的难点,在于你舍不得拿着借来的钱随意挥霍的那种爽快感。

  在书中,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诸如想象一个没有卡片的世界,设想所有收入都是劳动收入等等。其中,最具建设性的是,从根本处解决问题,善用心理记账,不要忽视每一笔小钱的支出。

  试想每一个职场人,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下午茶来一杯咖啡,下班后路过蛋糕房,再来一个蛋糕,去地铁的路上,精品店里琳琅满目,顺手买了个并不实用的挂件,晚餐后遛狗又是一杯奶茶,又顺手买了一本手账……

  可谓小钱存不住,更难以存住大钱了。如果用心理记账,将这些或休闲或娱乐的钱,划归到“储蓄”账户,结果往往就大不同。

  陷阱2:过于害怕损失,让你越亏越多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绕口,但请先参照以下现实再做判断:

  买股票时,往往都先卖盈利的,套牢越深的往往不会卖出。

  你是不是常常更乐意卖出赚钱的投资,持有赔钱的投资?《增值陷阱》直接指出,这是因为人们对赔钱的痛苦过于敏感,有时候会让我们做出并非最有利的决定。

  其实,从投资上来说,不敢止损,往往让投资亏得更多。但人本能的对损失厌恶,而且损失有天然的欺骗性,比如套牢者往往会自我安慰,没有卖出就没有真正损失。

  对应到职场白领的日常投资中:市中心好地段有学位的小房子,和远郊没有规划的大房子,很多人会选择远郊大房子,而忽略时间和交通成本,三五年后,白领收入增加,但两种资产差别开始拉大,考虑要不要换到市中心较大的房子。但卖出意味亏损或微利,很多人选择被动持有,在资产增值上越来越不理想。

  结语:流行的缪误

  在《增值陷阱》里,作者还列举了很多理财的陷阱,比如货币幻觉,会让我们错误理解历史,以为房地产会一直上涨,其实美国地产上涨是对应同时期的通货膨胀;再比如锚定效应中,确定何时才是真正的折扣,要以自己的支付能力和愿景作为锚定,而不是卖家随意的定价。

  书中难能可贵的是,将现实中常见的理财和投资陷阱,逐一剖析对症下药,几乎都是在破解流行的缪误,算得上职场白领财富保卫战的一本必读书目了。

  如果在激荡的年代中,对财产的焦虑,对投资的茫然,看看《增值陷阱》或有解惑之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知识是最有效的良药。”

  《增值陷阱》读后感(五):《增值陷阱》:激荡的2020,职场白领财产何去何从

  昨天刚刚看到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在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整理完三十年中国企业史,脑海里一直在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就在某一个瞬间,闪现了“激荡”二字,他觉得太恰如其分。

  而今,我们更是生活在激荡的年代,疫情肆虐,资产暴跌,全球按下暂停键。职场人不仅焦虑眼下的生计,更要计算手中的碎银子怎么保值、增值。

  预期中的报复性消费可能不会到来,但报复性存钱已经在路上。

  但是,为什么很多职场人容易月光存不下钱?

  钱究竟花在了哪里?

  还有哪些不知道的消费和投资陷阱?

  幸好遇见了《增值陷阱》,这本通俗易懂的关于花钱艺术的书籍,明晰指出了“聪明人理财也会犯傻”的问题,看似平常的消费习惯,却隐藏了巨大的陷阱。

  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作者加里•贝尔斯基和托马斯•季洛维奇,一位是媒体的专栏作家,一位是心理学教授,前者聚焦公众媒体表现,后者擅长深度心理研究,两者的结合,让本书通俗实用,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实操性很强,轻松戳破一个又一个的理财陷阱。

  陷阱1:钱包里的钱,被你区别对待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肯定会质疑都是钱,怎么会区别对待?

  《增值陷阱》里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相比上班赚50美元,若是妈妈给的50美元,或在大街上捡的50美元,我们花得会更随意。

  作者将这一行为称为“心理记账”,对我们的行动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现实中,职场白领每月发工资后,基本上会将工资分为:房贷(房租)、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交际费用几大类,大致上看起来都能满足消费。但是往往在商场购物时,因为能够刷信用卡,不知不觉中就会超支。因为刷信用卡和从钱包里掏出几百元现金的“痛感“是不一样的。

  但是想摆脱心理记账,现实中的难点,在于你舍不得拿着借来的钱随意挥霍的那种爽快感。

  在书中,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诸如想象一个没有卡片的世界,设想所有收入都是劳动收入等等。其中,最具建设性的是,从根本处解决问题,善用心理记账,不要忽视每一笔小钱的支出。

  试想每一个职场人,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下午茶来一杯咖啡,下班后路过蛋糕房,再来一个蛋糕,去地铁的路上,精品店里琳琅满目,顺手买了个并不实用的挂件,晚餐后遛狗又是一杯奶茶,又顺手买了一本手账……

  可谓小钱存不住,更难以存住大钱了。如果用心理记账,将这些或休闲或娱乐的钱,划归到“储蓄”账户,结果往往就大不同。

  陷阱2:过于害怕损失,让你越亏越多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绕口,但请先参照以下现实再做判断:

  买股票时,往往都先卖盈利的,套牢越深的往往不会卖出。

  你是不是常常更乐意卖出赚钱的投资,持有赔钱的投资?《增值陷阱》直接指出,这是因为人们对赔钱的痛苦过于敏感,有时候会让我们做出并非最有利的决定。

  其实,从投资上来说,不敢止损,往往让投资亏得更多。但人本能的对损失厌恶,而且损失有天然的欺骗性,比如套牢者往往会自我安慰,没有卖出就没有真正损失。

  对应到职场白领的日常投资中:市中心好地段有学位的小房子,和远郊没有规划的大房子,很多人会选择远郊大房子,而忽略时间和交通成本,三五年后,白领收入增加,但两种资产差别开始拉大,考虑要不要换到市中心较大的房子。但卖出意味亏损或微利,很多人选择被动持有,在资产增值上越来越不理想。

  结语:流行的缪误

  在《增值陷阱》里,作者还列举了很多理财的陷阱,比如货币幻觉,会让我们错误理解历史,以为房地产会一直上涨,其实美国地产上涨是对应同时期的通货膨胀;再比如锚定效应中,确定何时才是真正的折扣,要以自己的支付能力和愿景作为锚定,而不是卖家随意的定价。

  书中难能可贵的是,将现实中常见的理财和投资陷阱,逐一剖析对症下药,几乎都是在破解流行的缪误,算得上职场白领财富保卫战的一本必读书目了。

  如果在激荡的年代中,对财产的焦虑,对投资的茫然,看看《增值陷阱》或有解惑之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知识是最有效的良药。”

  《增值陷阱》读后感(六):“股价又跌了!”放下手机,最后一支股票也被放掉了

  

今天,同事小羽将手中的最后一支养鸡概念股卖掉了,她今年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太难了”。

这也不难理解,由于鸡肉价格持续下滑,鸡产业指数在二级市场上走势一直低迷,那些手中握有养鸡概念股的股民们可谓心惊胆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不少同事将工资转入了定期存款,不敢轻易踏入跌宕起伏的股市。

而这些变化,都与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疫情的蝴蝶效应已经成功席卷了各行各业,几乎无孔不入。那么,我们要如何处理手中的资金呢,定期存款真的那么好吗?

在疫情的焦虑期中,我阅读了几本有关理财的书籍,其中,美国作家加里·贝尔斯基和托马斯·季洛维奇一起创作的《增值陷阱 》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错误的理财观点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更好地逃出理财误区。

书中提到:“多数人在理财决策时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不论短期还是长期,这种失误都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我身边许多人都认为定期存款是比较稳健的理财方式,有固定的利息,且没有发生损失的风险。但是,定期存款的风险真的不存在吗?还是多数人没有真正看到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通货膨胀了,许多情况下,人们看到的是货币的“票面价值”就是数字,却并没有看到货币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购买力的变化。这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工资的涨幅远远赶不上物价的涨幅,那时,人们往往清楚地感受到什么是钱不值钱了。

正如书中所说:“与经受股市上下波动的折腾相比,让自己置身于易受通货膨胀劫掠的境地风险更大。“

而多次剧烈震荡的股市为什么仍然不失为理财的好选择呢?

由于股市上散户众多,这些散户中中长期持有股票的并不多,有关他们炒股的一些经历和遭遇往往容易被媒体夸大。会让人们产生,股市非常赚钱和股市非常烧钱的两种极端想法。

《增值陷阱》中关于股票的一些观点就比较适合借鉴,譬如,书中提到“近年来股票价格的多次剧烈震荡(以及似乎相伴而生的媒体狂热)是近年来股票大幅升值的直接结果”、“大量的历史证据表明:股票的表现明显优于债券。”

这便不难理解,在股市疲软的时候,大批人会将资金转入定期存款。而这些人显然都无视了基本率,也就是概率。

既然如此,如何做才能尽可能地避免理财上的失误呢?

股票风险大,退而求其次——基金

许多人理财最大的焦虑就是风险,而股市就是因为风险大让很多保守的投资者不愿进入。《增值陷阱》中推荐了共同基金—指数基金,它反映的是不同种类基准股票的股价平均数。

书中谈到这个基金背后的理念时,说道:”如果你打不过它们,那么就跟它们一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长期持有,是更明智的理财做法

从大量的历史数据来看,股价的涨幅确实超过了通货膨胀的涨幅,股票是维持甚至增加购买力,提高资金实际价值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建议长期持有呢?

因为利息,时间越长,复利的价值越大,资本回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购买股票的手续费等资金成本就会被逐渐稀释掉。

而短期投资往往因为人们盲目的信任,无疾而终。

短线的成功不可盲目跟风

正如写网文总要追热点一样,在投资理财上,人们也总是相信那些过去业绩表现好的股票。借鉴历史数据,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没有人知道一年后究竟会发生什么。

正如《增值陷阱》中提到的,“无论上一年的热点投资是什么,共同基金或变额年金保险,抑或某家证券公司选股成功,都不要追逐,理由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判定1年的业绩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它可能只是赶上了运气不错。”

推荐大家们看这本书,是因为它让我发现了自己在理财上的许多思维误区,并提出了许多操作性强的建议,对于同样有选择障碍和理财焦虑的人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既然如此,你还等什么呢,翻开它,看看自己中了几招,怎么化腐朽为神奇吧!

  《增值陷阱》读后感(七):你以为你很聪明,很会花钱,但是你也会犯这些错误

  如果你丢了150元的音乐会门票,你还去再去买音乐会的门票么?但如果你只是丢了150元现金,那你会花150元去买音乐会的门票么?作为一个男生,平常你买巧克力舍得么?但是到了情人节那天,你会在乎巧克力的价格么?商家天天喊7天免费退换货,你有几次退换过?以上这几个问题,你可以试着回答一下,然后你再看看本篇文章,你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很聪明?

  《增值陷阱:聪明人必须知道的花钱艺术》这本书,会对以上几个问题作出解答,这本书是由贝尔斯基和季洛维奇两人所著,两人都是行为经济学的大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是怎么阐述这些问题的。

  贝尔斯基,1983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获演讲传播和政治学学士学位。讲授行为经济学课程十余年,并向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消费者群体讲授决策心理学。

  季洛维奇,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曾与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共同从事研究。

一、钱花起来都一样么:心理账户

  当你丢掉150元的音乐会门票,你很大程度上不会再买150元的音乐会门票,但是如果你丢的是150元的现金,你还是去买150元的音乐会门票。

  归根结底,是因为“心理账户”的原因。

  丢失150元音乐会门票时,你再去买票,因为潜意识里你认为是花了300元看的音乐会。但如果丢失是150元,你再去买票,你认为你只花了150元看的音乐会。

  前面是150元被你归属到“音乐会”的心理账户,而后面150元的现金,则还在“现金”心理账户,所以你不会觉着不值。

  同样一笔钱分属于不同的账户,必然会受到不同的对待,因为每个账户的意义各不相同。

  作为一个男生,平常很少会买巧克力,而且会非常在乎价格,但是到了情人节那天,就不怎么关心巧克力的价格了,哪个好看买哪个,哪个贵买哪个,因为这巧克力已经属于你的爱情账户,而不是单纯的巧克力。

  咱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买脑白金,你会花很多钱去买,因为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已经把你的心理账户给提前建立了起来,买脑白金,就是给老人买健康,属于“健康账户”,而且老人都认这个。但是一款一模一样的其他保健产品,你还会花这么多钱去买么?

  每件物品本身的价值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它们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那它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

  对自己,我们要清楚心理账户里的钱是一样的,而不盲目去消费;对商业,我们要通过心理账户去重新定义产品,给予更高的价值,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营销策略,甚至会影响整个商业模式。

二、赔钱之痛大于赚钱之喜:损失规避

  商家天天喊7天免费退换货,你有几次退换过?我觉着只要不会有太大的质量问题,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换。因为你内心里更不想去丢失这件物品,这既是所谓的“损失规避”。

  本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认为很有代表性,SMart公司要求员工拿出一部分工资用来退休金的储备,但是很难推动下去,因为相当于降工资,大家不乐意,后面SMart公司采取了新的办法,他们将员工加薪的一部分转化为退休金的储备,结果大部分员工非常支持。虽然员工失去的都是同样一笔钱,但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第二种方式已经消除了损失感。

  再举一个切身的例子吧,我一星期买了款iphone11,便宜了整整880元,但是这两天有北京消费券的活动,在某东上,便宜900元的基础上,还会再减少400元。但是我却没有去退货,可能是因为麻烦,或者就是内心的损失感在作怪。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

  但如果从金钱的角度,是不是退了重新再买更合适呢?当然,除了金钱的成本,还有其他需要考虑的成本,但你一定要预估成本和收益再做决定,而不是只关心已经花掉的钱,或者要暂时“损失”的手机。

  记住,关注未来的成本和收益,这才是更重要的事。

  除了 “心理账户”和“损失规避”这两个陷阱,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其他陷阱,比如分离收益,整合损失;锚定效应;决策瘫痪;数字麻木症;从众性投资等等,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在花钱时并非想象中的那般理性、聪慧;通过此本,我们可以了解到真正智慧的花钱艺术。

  《增值陷阱》读后感(八):《增值陷阱》:疫情后如何开启省钱的正确模式,你只需做到这件事

  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因为这场疫情,无数年轻人忽视发现了攒钱的重要性。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经历这次疫情,你发现什么才是生活必须品?一位用户名“星汝”的回答得到许多网友的认同。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在家呆了整整42天了。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对,我是个大四的准毕业实习狗,正处在“学生”和“社会人”的夹缝艰难生存!现在回想这42天,简直细思极恐......当我们几乎断绝了一切娱乐和社交,真切地面对在一个房子里吃喝拉撒的时候,简直有种扒掉桃肉看见桃核的感觉,以下两点是我对生活必需品最深切的感受:钱!MONEY!(说3遍!太重要了)自律的生活(说到容易做到难呐)

  一、大钱挣不来,小钱省不下?美国经济学家告诉你解决问题关键在那里

  说到攒钱,一下戳中无数年轻人的痛点?面对空荡荡的账户,经常有人仰天长叹,我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钱到哪里去了?当然是已经花出去了,变成了一杯杯奶茶,一件件外递。

  对于我们这界年轻人来说,大钱挣不来,小钱省不下是大多数的日常苦恼,毕竟“先挣他一个亿”的小目标,绝大多数年轻人表示难以办到,那么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省钱领域。

  面对如何省钱,怎样理财这样一个宏大的问题,美国有两位专注于研究个人理财的专业人士,一位心理学家和一位记者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一本适合零基础读者阅读的理财入门书---《增值陷阱》。两位作者在书中从专业角度分析解答了关于存钱、理财的种种问题。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总是存不下钱,因为我们辛苦挣到的钱总化身为一笔笔小钱花掉了。《增值陷阱》中,作者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托马斯•季洛维奇经研究发现,人们通常会忽视小钱的支出,而小钱抓不紧的人往往难以存住大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在进行小额购物时心理记账会减弱他们的自制力,对于花出去的每一笔小钱通常不会太在意,而积少成多的原理使得我们通常在月底面对花呗账单时会原地石化,为自己在短短一月间居然花出如此多的钱吃惊不已。

  这也是许多人认为自己明明不乱花钱,但还是存不下钱的原因所在。在做出重大理财决定时,很多人有很强的成本意识,那些认为自己不乱花钱的人通常能有效控制住自己。比如小明一直想将手机换成苹果11,但对其接近六千元的价格始终犹豫再三,舍不得下手。

  这时,如果有人告诉小明,你已经花出好几台苹果11的钱了。相信不止小明会大吃一惊,我们这些围观群众也会瞠目结舌。

  但是,事实是小明每天早上都要在公司门口的星巴克点上一杯拿铁做为一天工作的开始。以一中杯焦糖玛奇朵33元来算,半年的咖啡支出便是33元*30天*6个月=5940。

  换句话说,只要小明在半年中将自己的晨间饮料由星巴克的拿铁换成公司茶水间的免费咖啡,只需一个小小的改变,他的苹果11(某电商平台售价5798)就可以轻易到手了。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这件事做起来一点也不难。毕竟不少咖啡盲品报告显示,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喝出袋装速溶咖啡与肯德基13元一杯咖啡、星巴克33元一杯咖啡间的区别,小明不是什么深度咖啡粉,恰好属于绝大多数人。

  二、钱和魔鬼都藏在细节里,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把它们找出来

  上面的实例以一种严峻而冷酷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花小钱时注重节俭,日积月累你就能攒下一大笔钱。

  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记账!

  记账这些年已经成为众多理财达人广泛推荐给理财小白们的理财必做功课。但现实是许多人在听过一场理财演讲或一堂理财课以后,脑子一热记了一个月的账后,就因为太过琐碎,感觉没有见到什么效果便果断放弃了。

  会出现这种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搞错了记账的方法,就像福尔摩斯责备华生那样,你总是只看不思考。

  敲黑板,记账的关健,在于复盘!在于复盘!在于复盘!

  记账不是终极目的,记账的真正意义绝不在于让你记下一笔一笔的开销,记账的核心奥义在于归纳、梳理、总结!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记账进行复盘研究,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花钱规律,进而找出个人的花钱误区,从而节省下那些不该花出去的钱!这,才是重点。

  检查中的重中之重,便是那些“日用而不自知”的消费,比如每天一杯咖啡,每天在便利店买两个包子这种天天都在发生而你却从未留意过的支出。

  在认真复盘后我们便会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在很多所谓小地方花掉不少钱了。只有真正发现问题所在,才能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案。比如我们可以将星巴克咖啡换成公司的免费咖啡,或者在网上买一大包便利店同款的速冻包子,每天早上在家用蒸蛋器或微波炉简单加工下,同样的钱能买到比便利店至少多一倍的包子了。

  上面喝掉好几台苹果11的小明,就是在经过两个月的记账生活后,发现自己每天小小一杯咖啡,一个月便要产生一千元的消费,从而果断改喝公司免费版,省下了这笔钱。

  三、最有效的执行方式:渐进式省钱法

  要想真正实现省钱的目标,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注意,要循序渐进的省钱,绝不能一下做的太极端。我们绝不可能要求一个昨天乱花钱的人,第二天一下变成一个节俭的好同志。所以一定要坚决贯彻渐进式温和改良原则,绝不能一曝十寒。

  首先,我们需要找一只甚至买一只漂亮的记账本,漂亮到让你每天都乐于打开记账的程度那种。如果习惯在电脑里写东西就更简单了,直接在桌面建一个EXECL文档开始记账,然后在半个月或一个月之后分析你的支出情况,找出那些可以不花或少花的钱。

  对于之前那些习惯性爱好,一定要采取渐进式的改良方法。就好像你不能让一个每习惯了每天一杯奶茶的人一下子改喝矿泉水一样,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减少购买量或者找到替代品,以自身可以接受的方式执行你的省钱大计。比如上面事例中的小明只将星巴克咖啡换成公司的免费咖啡,并没有激进的将咖啡戒掉,而这才是最有可能真正落实到位的省钱方式。

  因为此次疫情,无数年轻人猛然惊醒,前所未有的体会到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一下决定要开始省钱了。但是,设定目标容易,要想真正实现目标,还要做出很多自我改变,付出不少艰苦的劳动,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些小的奖励,比如小明现在就将每天一杯的星巴克咖啡变成工作特别辛苦时才会给自己的奖励。或者,在不适应的时候随时按下暂停,过一段时间再恢复都有助于省钱目标的实现。

  日本高人气MBA导师野口真人在他的《学会花钱》一书中提醒读者:金钱使人们认识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在金钱出现之前,我们从未想过这一点。我们从努力过好当天的生活,发展到开始思考如何使自己整个人生的幸福最大化。为了拥有更加充实的人生,我们不能被金钱摆布,我们要控制它。

  所以,如果你不想被金钱摆布,回到从前那种间歇性奋发图强,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还是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记账,积极理财,将省钱这件事进行到底吧。

  《增值陷阱》读后感(九):《增值陷阱》:如何避开这三种生活中常见的消费误区? 《增值陷阱》:如何避开这三种生活中常见的消费误区?

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当初抱着这种想法的我,刚毕业就进了理财的坑。

那时每个月会拿出几百块钱做定投基金,只是单纯的买没有研究,认为定投基金很安全。但是到后来想赎回的时候,发现亏了几百块钱,虽然亏的钱不多,但也是一种打击。

理财看似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很复杂,需要你投入大量的精力,才有可能得到期望的回报。理财不是跟风,它是一项能力,就像股神巴菲特,通过投资股票、电子现货、基金行业,获得了巨额财富,以675亿美元财富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4位。

不是所有的理财一定都会有回报,可能还面临着亏损的风险。如何管理个人财富,不妨读读《增值陷阱》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审定,《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共同推荐。本书的作者加里·贝尔斯基和托马斯·季洛维奇,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研究者,均著有多部书籍。

关于理财,对于普通人而言,一定要知道以下三种误区。

第一,别被心理账户锁定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个例子:在杂货店分别花3美元和5美元买了一份打折的快餐和不打折的快餐。这两份快餐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购买的时间段有差别。如果要选择吃一份快餐,而把另一份快餐扔掉,人们会如何选择呢?

结果就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吃掉5美元的那份,而把3美元的扔掉。虽然无论选择哪一份,总成本是一样的,总花费为8美元。但是人们更偏向于将心理损失降到最低,两份快餐在人们心里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在决策时,往往投入太多的精力在已经投入的成本里,而忽略掉未来的成本和收益。任何事情的投资决策,一定需要理性分析全面考察,而不是以单纯的挽回成本为目标。

就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即使出发了很久,但是方向错了,也不可能到达终点。必须学会及时止损,要控制住所造成的的损失。

第二,克服锚定效应的不良影响

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评判一件事情时,人们会基于原始的想法或事实,并把它用作未来决策的一个参考点。因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看法都不同,所以选取的锚定值也不同。

比如日常生活中,一件物品标价600元,经过优惠促销折扣价仅需300元,人们购买之后就会觉得很值。因为最初这个600元为锚定值,在这个基础上下调价格,更容易成交。但是如果人们心里本身有锚定值280元,那么成交的概率就会下降。

所以决策时的锚定值很重要,它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正因为人的固有思想是局限的,在受锚定效应影响时,一定要打破内心。可以多参考其他人的意见,别人的经验往往是克服锚定效应的最聪明的方式;在有疑问时一定要刨根问到底,信息量足够大的时候,对决策会有帮助;或者搜集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辅助决策。

第三、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投资理财最怕的就是随大流,毫无主见,看见别人投资什么,自己也要出手。巴菲特说,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有人说,正确的前进方向从来都不是清晰可见的,否则这条路早就挤得人山人海动弹不得了。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也是。市场是波动的,每个人对于市场的走向都是基于过去及现在的表现,而进行的预测。所以如果你轻信别人的言论,盲目投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惨败。

忽略自己的信息,而专注于其他人的行动,并且加入其中时,并不意味着你是正确的。因为人拥有从众心理,

即在社会情境影响下,或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夸美纽斯说,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小结

《增值陷阱》一书被誉为“新世纪新形势下,必须知道的全新个人财富管理模式”,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感性而影响投资决策的结果。该如何面对资产的管理,告别不好的消费习惯,从而实现理财的预期回报。书中通过一些日常的消费行为案例,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诠释的通俗易懂。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言,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其实对于家庭、个人也是。规避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花钱陷阱,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增值陷阱》读后感(十):人人都想抄底赚钱:在股市里亏得鼻青脸肿,往往从不爱惜本金开始

  受疫情影响,美股着实大跌了一把,A股也恰逢低点,无数人手持重金,跃跃欲试,都想成功抄在低点,等个一年半载的,翻他个三倍五倍,从此幸福快活不愁钱,玩他个七年八年。但对于硬生生吃过2019年股灾大亏的我而言,对于投资这件事,始终心存敬畏之心。

  投资这件事,就像每年夏天各大卫视都要播放的“智勇大冲关”节目,电视里看感觉每一关自己上都能轻松过,真的上第一关脚一滑就摔到水里了,而且糊里糊涂,连怎么摔的都不知道。

  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书叫《增值陷阱》,这书来头不小,由美国投资领域宗师级人物查理·芒格亲自审定,《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诚挚推荐。名头这么响,这本书肯定能教我们科学投资,轻松赚钱吧?

  不!这本书没法让你一夜暴富,但是它十分详细通俗地告诉我们:在投资这个赛道上,为什么会摔倒,为什么会亏得鼻青脸肿。

无数陷阱,让我们留不住财富

  中国人有句古话讲得好:熬得住,才能守得住。投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想靠钱赚钱之前,得先保护好自己的本金,只有拥有足够的本金,投资与理财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但信不信由你,在投资与理财这条路上,拥有无数陷阱,而且这些陷阱就在我们身边,甚至你我都曾经踩过并深陷其中。

  举一个书中所讲的例子—心理记账。心理记账说的是人类会自然而然觉得有一些钱比另一些钱更有价值。比如我们辛辛苦苦打拼一年赚到的10万块,我们往往会省吃俭用存着,但如果是刮彩票中奖得来的10万块,我们很容易一夜之间挥霍殆尽。

  再比如公司年终如果以退税的方式退回1万块,我们一样会好好留着,觉得这是劳动所得。但如果公司换个名义,以奖金的方式给我们1万块,我们可能就会轻松写意,赶紧去奢侈品店买一个一直想买的包包,或者赶紧下单,买一双心仪已久的高档球鞋。

  诸如此类的陷阱,会导致我们拼命努力,却始终存不下钱,认识清楚这些陷阱,防止无意识地踩下去,是投资理财的良好开端,而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

如何应对各种陷阱,让财富积累起来

  《增值陷阱》另一个让人称道的点在于,它不仅仅告诉我们身边常见的投资理财陷阱,它还结合各类陷阱,给我们提出了各类有效实用的“防踩坑策略”。比如针对上文所说的“心理记账”陷阱,作者给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

反应要快,但行动要慢:我们可以在心中认定所有意外的来的财富(奖金、外快、赠品、继承的财产等)可以用来任意挥霍,但别急,等半个月后再行动,那时候的我们会更冷静,不冲动消耗财富。换一种说法:把收到的奖金看成是自己一年工资的一部分,把得到的意外财富当成是人生中某个部分支出的“退税”款。有时候怎么处理手里的钱全看你怎么看待这部分钱。分而治之:设定一年你想存下的钱,然后平均成13个月,而不是12个月,每个月完成既定指标后,还要再尽全力去省钱来抵掉多出来那个月的费用,真正这样实践后,你会发现你的钱存得越来越快。

投资,永远都不是投机

  《增值陷阱》里清晰描述了各种各样的陷阱,其实总结起来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投资,永远都不是投机。一个正确的投资观其实很简单很朴实,那就是选定绩优股并长期持有。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说投资者一年看一次自己投资的产品就足够了,而不是像大家一样,每天都要看十几遍,甚至忘了工作一天都在盯着大盘。

  过度地关注市场变化,我们就会对涨跌变得越发敏感,而在股市长期运转的过程中,涨跌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你对它敏感,你就相当于主动去走向无数的陷阱,所以当股市大跌的时候,你疯狂割肉,当股市大涨的时候,你又疯狂追高。

  正确的投资观念应该是选定后,适当观察,靠股票主体公司不断发展来收获投资利润。就像传奇投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言:“短期内,投资市场是一个投票机器,长期看,它才是权衡的机器。

  投资这件事,不要投票,而要权衡。

  此时此刻,全世界的指数都因为疫情普遍下拉了很多,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仔细把握布局一些投资的机会,但在那之前,不妨花上一天时间,翻一翻这本《增值陷阱》,知己知彼,方能亏得明明白白。

  欢迎关注@撰稿人小德

  为超过5000+中小企业提供过文案撰写服务的资深文案,分享观点,推荐好书,讲诉故事,欢迎关注小德,交个撰稿人做朋友。

本文标题: 《增值陷阱》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1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吸血猫》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后宫》经典影评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