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10-25 09:42: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当兵》是一本由齐小林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4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当兵》精选点评:●主要是總結歸納,但是材料非常精彩。參考了《弱者的武器》。“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历史表面的喧嚣与激荡,去透视散落在历史进程中的尘

《当兵》读后感1000字

  《当兵》是一本由齐小林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4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兵》精选点评:

  ●主要是總結歸納,但是材料非常精彩。參考了《弱者的武器》。“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历史表面的喧嚣与激荡,去透视散落在历史进程中的尘埃,我们会发现,社会深层规则、民众固有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共革命的进程和面貌,也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和面貌。” ps.對照章節標題,本書內容似乎和作者博論《中共士兵、革命政权与华北乡村:1937—1949》一致。鏈接: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148996746&uk=2466776852&fid=1040442446203130

  ●革命有前途,当兵没前途。对生的渴望是人的本性,无论时局如何动荡,在“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农村,对走向战场是心存畏惧和悸动的。即使土地改革之后,农民仍然未能如愿参军,历史的复杂性在农村基层政权动员参军显露无疑。本书以扎实的档案史料作支撑,用清晰的脉络进行梳理,立体建构了基层政权和农民间围绕参军的“博弈互动”历程,并对乡村伦理,行政方式等侧面进行了高度还原,微观宏观交之于此,见微知著,足见人性。同时深为赞同作者文中所言,中共动员参军问题如此之多为何却还能胜利?其实“有问题”与“失败”并无必然因果联系,只有当我们开始脱离了“正确的叙事逻辑”,才能发掘出真实的历史。每一个生命值得尊重,每一个牺牲都值得怀念,光阴荏苒,散落飘零无所依的故事总会有人去书写,齐老师这份坚守和记录弥足珍贵。

  ●远超论题本身的学习意义。除了当兵问题外,从诸多材料中看出农村逻辑,伦理问题,行政方法等等。(虽然这么读可能把书本身的理论意义降低了︿( ̄︶ ̄)︿)

  ●作为学术书很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农村来的对那些内容觉得没有任何惊喜,所以就翻一番吧,男票推荐的,可惜我更喜欢统治俄罗斯这种宏大一点的书,当然宏大一些的视角也要立足实际而不是瞎洗脑,不是阶级觉醒就不要吹,不过政治灌输也是另一码事情

  ●农民是很精明的存在。要钱可以,要人不行。这本书从侧面打破了“土地改革”的神话,农民有土地,并不会主动加入解放军。真正存在的是“有地就有家,有家不当兵”的观念,最后导致无人愿意参军。

  ●农民当兵之因绝不是一种理由可以遮天蔽日。单一的宏大叙事为阶级觉悟或为民族主义(啥 啥 啥 苏维埃?苏兆征的哥哥?),单一的贫穷或保卫土地改革胜利果实(我把果实还给你行不,以后有这个庙就没有这个神了)都只是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此外,中共土地改革客观上冲击了“越穷越革命”的思维,出于阶级意识,粗暴的拉壮丁也走不通。征兵工作如行蜀道,如越湍流,其成本、效率与收获可能并不成比例。历史的进程本来就是打着手电筒,在崎岖羊肠之上摸黑滚爬,踉跄到终点并不意味中途的跋涉就是最优路线。历史的变量如同冲积平原附近的百川激荡,没有“凌绝顶”的制高点,谁能看到潜流中的草蛇灰线呢?

  ●填补研究漏洞 材料翔实驳倒宣传印象

  ●历史极其复杂,有时小问题可让整体崩溃,有时一大堆问题却并不影响整体。此书属后者,所展现的解放军抗战内战时征兵的种种复杂问题,并非什么黑历史,反而值得尊敬。正像鲁迅20年代《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写过的:“所以每一革命部队的突起,战士大抵不过是反抗现状这一种意思,大略相同,终极目的是极为歧异的。或者为社会,或者为小集团,或者为一个爱人,或者为自己,或者简直为了自杀。然而革命军仍然能够前行。因为在进军的途中,对于敌人,个人主义者所发的子弹,和集团主义者所发的子弹是一样地能够制其死命; 任何战士死伤之际,便要减少些军中的战斗力,也两者相等的。但自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超五星推荐,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且高度原创,相关研究包括英文文献貌似还无出其右者。

  ●“国家政权如何渗入到基层社会中”这个问题在皇权不下县的我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TG选取了“情感互惠、利益交换、信仰寄托”的方式,准确争取了文化权力网络中的地方核心行动者的支持来进场。革命和乡土规则之间的张力和冲突被胜利所掩埋,深入到每一个个体,这都是……

  《当兵》读后感(一):字又太多了

  农民的心态:传统型国家关系、感恩型国家关系 自报公议 军地双方在审查问题上的矛盾长期存在 把土改看做农民参军的最重要因素是过于简单化了。土改建立的新权力机构维持稳定的人力物力的运作并不如想象的有效,比如土改中的整党打击干部积极性。数据分析显示同一地区土改后动员率反而降低,因此不能证明土改增加了农民参军积极性 逃亡长期存在且逃亡率比阵亡率更高 部分村干部对动员逃亡战士归队有顾虑态度消极 优待军属:代耕为主。代耕的发放工票制 减租减息和土改不一定增加农民参军:一方面,改革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加了农民发展经济的欲望和对家庭的依恋;另一方面,互惠互利是农民的核心价值观,尽管多数农民获得了经济利益,但认为以牺牲生命和家庭利益回报中共的政治经济改革不值得 从参军动员、逃亡战士归队与士兵家属优待的角度考察,很难说明中共政权对基层社会高度渗透之后汲取资源的高效率。尽管中共力图以阶级革命统合乡村社会,但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多数农民对待权力的认知没有实质变化。在思想和经济情况没有变化的条件下下力图强力渗透乡村社会,发生了政权内卷化

  (“国家政权内卷化”指的是,国家机构不是靠提高旧有或新增(此处指人际或其他行政资源)机构的效益,而是靠复制或扩大旧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中国旧有的赢利型经纪体制——来扩大其行政职能。[2]“政权内卷化”与农业内卷化的主要相似之处在于:没有实际发展的增长(即效益并未提高);固定方式(如赢利型国家经济)的再生和勉强维持。)

  《当兵》读后感(二):一个壮丁的职业规划

  读这本书的时候反复在心里假设如果我是当时根据地的一个壮丁,将会选择什么样的应对之策,往往结论都是:什么选择都很苦。。。

  当兵的风险和痛苦显而易见,以我的体会,最害怕的是战死或残疾,这在武器落后的中共军队是机率很高的事,家里有人当兵的邻居随时都能很清晰的提示你这种风险;另外出去当兵家里顾不上几乎是必然的后果,这里的顾不上包括:年迈的父母没饭吃,老婆被强奸、霸占或者通奸,家人被欺压等等。

  但是留在家里也是谋生不易,要纳的公粮绝对不会少,还要抵抗不参军的舆论和现实压力。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在当时还是有相当一批年轻人是主动报名参军的。

  乱世之中,无论国共双方还是日本人,都把农民当做汲取资源的对象,毫无人权可言,手段不同而已,但就是这一点不同,足以使中共获得远高于国民党的征兵效率。

  回到本书,史料的价值很大,研究角度也很有启发,观点则见仁见智。

  另有三个问题觉得值得深入探讨:

  1、根据地土改使农村原来的贫雇农和游民或多或少得当了土地,另一方面这三类人因为生存压力也是参军最积极的,他们得到土地之后参军的动力相应就减弱了,土改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征兵的,中共如何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进一步而言中共自身是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关系的?难道土改的目的不是解决兵员和战争物资吗?书中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史料和论述不足,甚为缺憾。

  2、书中农民角度的话语基本都摘自中共的报告,失真严重,从结果来看,那么多的年轻人为逃避参军自残甚至自杀,征兵过程之惨烈可见一斑;另外那些以各种方法逃走甚至公然反抗的逃兵,极有可能是战后心理综合症(PTSD)患者,根本不具备再上战场的能力,这群没有留下任何话语的年轻人在革命的宏大正当性下受到简单粗暴的道德谴责,实在是历史的悲剧。

  3、作者在结语中似乎有意挑战“中共改变了政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这一流传多年的观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反思,即使不能完全证伪,也能提醒我们要更贴近历史现实,关注中共政权深入农村的动态过程。

  《当兵》读后感(三):一个简单的梳理

  观察视野

  副标题为“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但本书主要运用河北省档案,也即晋察冀、冀鲁豫区所属的北岳、冀中、冀热辽、冀南区。

  农民为何参军?

  农民参军,或为了光宗耀祖,或为了谋求生计,或认为当兵是义务,或为了感恩党带来的政治经济利益。凡此种种归根到底,基本上都是为了自我和家庭的利益。真正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参军的很少。选择参军的农民,还会综合考虑到到家庭生计、个人幸福、时局变化等不利因素。但生存依然是广大农民最基本的需求,个别农民和新战士在参军时会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逃避。土改对农民参军带来的影响,应慎重估计。

  如何动员农民参军?

  村干部在动员农民参军中起基础作用,但村干部从村民中产生,在上下沟通上存在顾虑。党组织对村干部进行动员,施加适当压力,让村干部带头参军。带头参军的村干部只有满足适当条件,才能起到较好效果。村干部动员农民参军时,会重点突破落后村与落后户,陈述参军与农民切身利益的关联性,通过身边事物感召农民。1947年后,发扬基层民主的自报公议成为农村扩军的重要形式。在扩军中,一些村干部片面追求完成指标,会采取强迫命令、欺骗、收买、雇佣等形式征召农民。

  如何将农民变成战士?

  农民参军后,会先收容入新兵团(营),建立军事编制。随后,组织会对新战士就年龄身体状况、政治状况、参军意愿进行审查。对参军意愿的审查以巩固新战士的参军意愿为出发点。新兵审查合格后,会进行一段时间的整训,接受初步的政治军事教育,尤以政治教育为主。新战士在经过短暂整训后,即被送往前线。即使经过教育,个别新战士的思想仍会出现波动,仍然存在一定的逃亡现象。军方与地方在新兵审查、整训等问题上,因所处立场不同,一直存在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兵工作的效果。

  逃兵问题

  逃兵问题在革命的全过程中都存在着,士兵逃亡主要受战争惨烈、时局、物质条件、部队管理、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士兵逃亡后,有部分隐匿回家乡,他们会传播一些对部队不利的消息,会对征兵造成负面影响。此外,逃兵还会扰乱生产生活秩序。地方政府动员逃兵归队时,会为逃兵划定时间范围,以尽可能减少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根据地初创期间,动员逃兵归队多由军队操办,但军队动员引起了地方对军队的不满。此后逃兵归队问题由地方操办,动员方式与征兵基本相同。但地方动员逃兵归队受到乡村社会制约,效果并不显著。

  士兵家属有何待遇?

  农民参军有时意味着家庭主要劳动力脱产,这对家庭经济上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抗日战争中后期开始,劳力优待成为军属优待的主要方式,而代耕又是劳力优待的主要方式。地方政府为生活困难的军属无偿提供生产所需劳动力,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非固定代耕导致代耕分配不公与劳力浪费、代耕态度消极、管理成本较高等问题。总体而言,代耕这一优待方式深刻受到社会生产、传统伦理、基层干部等方面的制约。随着社会生产变化,代耕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改进。

  笔者认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乡土观念对兵役制度的影响?

  乌合之众如何变成虎狼之师?(走向战场→走上战场)

  归队逃兵的境遇?

  横向比较国民党的征兵制度?

  《当兵》读后感(四):知道了宏大,也要知道微粒。

  昨晚读完《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齐小林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1版1印,全书共498页,定价46元。

  说实话,从本书题目“当兵”来看,估计很少人会引发较多的关注,但是副标题“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才是本书的主旨。齐先生此作,即为描述中共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阶段在华北进行战争动员的具体化、微型研究。故此“战场”,实为两个战场,即抗日战争战场与解放战争战场。一说起中共的“崛起”,绝大多数大陆的人民想到的会是“人心所向”、“用兵如神”或“英勇善战”,又或者是“运筹帷幄”等宏大叙事下的词句,然而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谈到的,在华北根据地(为例,其他控制区域也应该大同而小异),征兵过程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为什么最后还是获得了成功?作者发现了这一偷换逻辑的问题,即“取得成功”并不代表“没有问题”。“有问题”也绝不等同于“失败”的同义词。作为历史的研究而非戏说或谄媚,这正是历史学家们身上的职责所在,即尽可能地找出历史原来的面貌。

  引发读者最大的思想震撼的,应该是中共士兵也大量地出现了逃亡这一事实。在过去的大量的影视作品带来的深刻印象中,中共士兵都是勇敢顽强的形象,但是在本书引用的历史档案和作者的解读中,却把这一形象给毫不留情地给打破了,勇敢顽强者有之,但是怯懦怕死者,顾家恋乡者为数也非常巨大。在乡村政权中,讲亲疏关系、人情世故、欺负老实人、走后门、怕麻烦甚至对军属进行欺压、强奸等也不乏其例。所以读到这些点上,真的是感觉虽然不是“今不如昔”,但是今天我们身边的事,在古代、近代和现代都在发生着,今人也绝不比过去的人们更加有道德甚至更聪明。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确为不易之论。

  全书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为绪言外,第二章介绍了农民参军的动机、顾虑与意愿。农民参军(皆指中共军队)的动机,黎玉(时为山东负责人之一)调查的结果,自愿参军的占24%,(p13页)其中尚有一部分因“土改”等政治、经济得到实惠而有传统的“报恩”、“良心”等因素,直接因为“阶级斗争”或“民族大义”参军的比例相当小。比如有相当部分农民把参军当做是一种职业(p20),因为参军后家属可以得到某些方面的照顾、优待,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农民而言,“吃饭”才是“当兵”的重要考虑因素。

  但是,参军后也有很多的顾虑,如优抚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有的村乡干部对参军者的家属进行欺凌或不管不顾等,造成到部队战斗的士兵不能很好地巩固,甚至因此产生逃亡的现象。

  第三章 革命与乡村规则:村庄内的参军动员

  这一章里就动员农民参军进行了剖析。农民自愿参军,固然可以解决各个乡村完成征发的任务,但是鉴于大部分农民是不愿意参加的情况,村干部则进行各种各样的动员工作,在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造成动员的偏差,亲疏关系、买卖关系等非正常的情况,其实远远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东西。还是那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第四章 规避与冲突

  既然较大数量的农民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参军,村乡政权完不成任务,则与农民之间、农民自身之间就会有大量的冲突产生,农民的特点暴露无遗(此处无贬义)。

  第五章 新战士:审查、整训与输送

  在基层政权募集任务完成后,部队对士兵要进行甄别才能使用和训练。在衔接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造成士兵逃散、自残甚至死亡等事例。有不愿意参军的农民甚至用巴豆涂抹自己的生殖器,造成病痛后部队退还本村,从而达到逃避参军的效果。

  第六章:士兵:逃亡与归队

  士兵出现逃亡,原因有多方面,如觉得打不赢,又或者胜利在望,怕死了“不值得”,又或者在其中受到宣传、蛊惑、家庭因素的干扰等。有逃亡就有追捕,基层政权也有动员归队的责任。

  第七章 士兵家属的优待

  抗属(军属)由于家庭劳动力减少(参军的自然都是青壮年),需要得到乡村政权和其他人的援助才能生存或不使生活水平下降太大,在这个过程中,“代耕”问题非常突出。干部和乡村行政性质的人员等不带,往往分配下去的任务较为集中在某一部分人身上,而造成与这一部分人自身劳动收益产生矛盾的问题。再加上分配不公的现象,所以矛盾也是非常突出的。

  总而言之,在革命的“宏大叙事”下,用图表、数据分析这样的带有“显微镜”功能的东西来观看具体的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方面。正如作者在封面上的一句话,“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牺牲都值得纪念”。如果我们后人只有“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一将”的视角,而失去了对那“万骨”的角度来反省,那么历史上出现的惨剧,则像一个幽灵一样,会一直萦绕在我们身边。

  强烈推荐!

本文标题: 《当兵》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0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孔桥》读后感100字替这世界好好照顾自己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