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好谈》是一本由止庵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风月好谈》精选点评:●秋末读华章。●三星。竟然是商务出的,略吃惊。翻到止庵的新书总觉得应该看一下,但真看起来又总觉得有点闷气,自我悖
《风月好谈》是一本由止庵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月好谈》精选点评:
●秋末读华章。
●三星。竟然是商务出的,略吃惊。翻到止庵的新书总觉得应该看一下,但真看起来又总觉得有点闷气,自我悖论。回翻鲁迅和周作人已成惯性,有兴趣可读。有些做史料考据就闷气,耸肩。随笔不算特别有趣,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会看,囧。一定要解释的话,就像看他写东野君的书评并不觉得合意,但“黎明之街”确实是我最看好的一本东野作品,所以就是喜好有相似,理由各不同。笑。也是一种眼缘罢。
●承蒙江兄相让 得此书初印签名本 某些观点虽是“观点的观点” 但考证翔实 论述客观 值得一读
●此人见识之薄俭,为文之作态,此次又得一新的认识。
●有记古拉格部分。所以还不错。
●读到有关《古拉格群岛》的那两章,觉得总有一些沉重是无法回避的,奥斯维辛、南京以及古拉格等等,对于他们而言,历史是凝固的,时间可能会冲淡他们出现在大多数人里的频度,却会加深他们一旦出现时给予人震撼的深度。何以阅读,不正是为了更好的与过去、与现在、与未来寻找一种恰当的相处方式么?
●有些独得之见,但总有些散漫无序,一部分是读书随笔,一部分是关于书籍版本的专论,还有一些是其他类型的文章如访谈、游记之类的。比较起来,读书随笔是写的最好的部分。
●写作家、电影、旅行、名为风月,又无关风月。
●一直很喜欢止庵先生的文风,阅读的享受。
●19年12月7日,读完《探索人性》,用以放松,效果甚好
《风月好谈》读后感(一):不愧文抄公
这是读的第二本止庵作品。签名本。虽为第二部,却也能看出作者实在心仪二周,创作写法上更是和知堂一样,大量的引用,满篇的引号。虽然引用、考证皆有料,但是阅读起来不免枯燥。
《关于周作人》《夏志清的未竟之功》《书话是什么》《日印中文书》等篇目很喜欢。一、观点赞同;二、考证翔实,料足!
《风月好谈》读后感(二):“来不及珍重”
读止庵老师《风月好谈》一书中的《我怎样写〈惜别〉》,深深地被一个词击中了,眼泪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
“来不及珍重”,于我尤甚。我是十五岁因读高中而离开故乡的,从此故乡成为了一个永久的驿站,纵是不知未来如何,它时时刻刻等待你的路过安歇。那时是2002年,2005年我考入大学,2009年大学毕业,这八年的时间里,我每年回家的日子大概是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里,最使我痛心的是奶奶的离去,走的仓促,我都未曾回去送行,而她心心念念的最亲的我,终究做了一个不孝的孩子。
2009年,全家入城,爷爷在老家看门。于是,故乡成了老人家无尽的思念和我们无时无刻的牵挂。那时,我已经分配甘肃,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以后也就注定了。2009年的冬天,我和父亲回老家过年,妹妹和母亲留在包头,心头真不是滋味儿。2019年夏天,我拿出来一点儿工资加上家里的一点儿积蓄,于是在包头的城乡结合部买了房子,从此算是安顿了下来。此后,故乡在心里越来越远了……
2019年,我回去过一趟老家,国庆节的时候,金黄的叶子落满大路和院落,然而老屋已经开始坍塌,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像极了还在老屋里坚守着的爷爷。于是,劝说爷爷下定决心到包头的家里去住,家才完整了。2019年到2019年,难得的一段平静的日子,期间我结了婚,妹妹也出嫁了,日子过得顺顺当当的,多希望这样的时光能一直延续下去。
人终归是要老去的,不可抗拒,也毫无道理。算一算,这些年来我总共陪着家人的时间少的可怜,每年一个月,十五年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吧。然而爷爷已是八十多岁的人了,我能陪伴他的日子还有几天?父母也已是五十多岁,我能够照顾他们的日子还有几个月?想想,内心充满不安,生怕真的“来不及珍重”,让我再一次做了不孝的子孙。
《风月好谈》读后感(三):“来不及珍重”
读止庵老师《风月好谈》一书中的《我怎样写〈惜别〉》,深深地被一个词击中了,眼泪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
“来不及珍重”,于我尤甚。我是十五岁因读高中而离开故乡的,从此故乡成为了一个永久的驿站,纵是不知未来如何,它时时刻刻等待你的路过安歇。那时是2002年,2005年我考入大学,2009年大学毕业,这八年的时间里,我每年回家的日子大概是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里,最使我痛心的是奶奶的离去,走的仓促,我都未曾回去送行,而她心心念念的最亲的我,终究做了一个不孝的孩子。
2009年,全家入城,爷爷在老家看门。于是,故乡成了老人家无尽的思念和我们无时无刻的牵挂。那时,我已经分配甘肃,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以后也就注定了。2009年的冬天,我和父亲回老家过年,妹妹和母亲留在包头,心头真不是滋味儿。2019年夏天,我拿出来一点儿工资加上家里的一点儿积蓄,于是在包头的城乡结合部买了房子,从此算是安顿了下来。此后,故乡在心里越来越远了……
2019年,我回去过一趟老家,国庆节的时候,金黄的叶子落满大路和院落,然而老屋已经开始坍塌,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像极了还在老屋里坚守着的爷爷。于是,劝说爷爷下定决心到包头的家里去住,家才完整了。2019年到2019年,难得的一段平静的日子,期间我结了婚,妹妹也出嫁了,日子过得顺顺当当的,多希望这样的时光能一直延续下去。
人终归是要老去的,不可抗拒,也毫无道理。算一算,这些年来我总共陪着家人的时间少的可怜,每年一个月,十五年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吧。然而爷爷已是八十多岁的人了,我能陪伴他的日子还有几天?父母也已是五十多岁,我能够照顾他们的日子还有几个月?想想,内心充满不安,生怕真的“来不及珍重”,让我再一次做了不孝的子孙。
《风月好谈》读后感(四):跟着止庵老师读书,是个很有安全感的过程。(不是书评,只是2019读书总结)
找到这本书,恰逢其会地参加了止庵老师的新书发布会,顺道带了本书回来。久仰止庵老师大名。其实他究竟是谁,我并不清楚,微博关注,是因为看到他和史航老师你来我往地聊书,水准很高,就关注了。后来陆陆续续看到几篇文章,深感佩服。后来来了北京,刷豆瓣同城看到他和史航老师的沙龙,自然不能错过。
《风月好谈》是本随笔集。在我开始觉得读随笔无用的时候,它适时出现了,轻而易举地就推翻了这个错误的结论。阅读有什么用,随笔又有什么用,写作有什么用?抱歉,这些问题我给不了答案。我开始在媒体工作以后,听到看到了许许多多唱衰内容的声音,那天起我就受到了惊吓,试图努力做好一条运营狗。但现在,我开始觉得,内容不会死,至少走心、走脑的内容不会死。
感谢包括百度在内的搜索引擎,代替了图书馆档案室资料馆,给了我们无比便捷的方法来查找资料。然而,所有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翻过了两三条或者两三页之后,看到的内容就开始不断地重复,甚至无用。互联网上的的确确有许许多多内容,然而从无到有易,由浅入深难。能入深的内容,无论如何也不会死!
《风月好谈》,看到书名时,下意识地认为“好”是三声,翻看序言,从书名来历、读法展开,吃了一惊,原来当读四声。可因为自己喜欢念三声的缘故,就总觉得与我一眼的人会居多。说来也是缘分,比开始读这本书稍早,我加入了“好问”,几乎不假思索地就认定它的读法,直到听到有人念“好(号)问”,心中一惊,原来有这种人!嗯,参差百态,才是幸福本源。
跟着止庵老师这样的读者读书,是件很有安全感的事。从这个集子里,便能感受到,他不会随意荐书,不会信口开河,不会卖弄学问,还有立场和底线不能越过。比如序言里对比了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和《假面的告白》,井上靖的《天平之甍》和《补陀落渡海记》。同一个作者,可两相对照来看的不同作品,轻描淡写地一提,一看便知道是基于海量深入的阅读而来。
这本薄薄的集子,一开始就涉及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最吸引眼球的两桩悬案,鲁迅的死因,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无论一开始,我是用怎样八卦的心态想知道周家两兄弟的旧事,可后来八卦心就渐渐收敛了起来,因为这是一本认真的书。止庵老师没有简单地跟随众人,就认定鲁迅之死便是日本人所为,也没有认定鲁迅和周作人闹翻是因为弟媳,而是钻进各种资料、档案里,寻找蛛丝马迹,不人云亦云,也不随声附和。
历来尝试解决历史上未解之迷的,古今中外,大有人在。2019年,读到的另外一本很喜欢的书——《时间的女儿》,说来,它也是这样一种尝试。虽然《时间的女儿》最终的形态是一本小说,但案头的分量丝毫不少,尝试解决历史疑团的作者,无不得钻入书堆,查阅尘封的资料,细细推敲,任何一处细节也不能放过。这样的工夫和态度,总是能让我汗颜。 人云亦云在多数时候,都简单而且正确,没有风险。正因为如此,那些敢质疑,深入求证的人才更显出宝贵。
当然,他所作,不止于此,不仅仅在于对鲁迅和周作人的考证,还在于对“南玲北梅”之说的反对,还存在于写《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两篇文章中。《风月好谈》的每一篇文章,都立足在坚实厚重的土地上,每一步都不是空中楼阁。如前所说,读这样的书,是很有安全感的。
最后还要特别说的,是《我,艾米莉·勃朗特……》。我读书少,这几年更是为了追求数量,少有一读再读的书,《呼啸山庄》是例外。其实我在《风月好谈》中收获最多的,当是读书。我自己向来是个不动脑的读书者,不求甚解,也无方法。看小说也只是为了追求阅读快感,从不会思考为什么,更想不到去分析什么结构。说起来,也是个不合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我,艾米莉·勃朗特……》读过之后,突然有所顿悟,隐隐约约明白了,书应是这样读,论文应是这样写。
说起论文来,依稀记起还在莱斯特读书的时候,有堂seminar讨论论文。我们几个学生轮番讲自己对论文的设想,Hugh挨个点评。那天没一个让他满意。于是他开始边画示意图,边讲起论文的写法来。原话早记不得是怎么说的,只记得他大概是说论文应像对话,得呈现不同的观点,最后像倒三角似的直指你的那个结论。不止如此,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贯穿着,连接着论文中的每一部分,每一个观点。
比较《简·爱》和《呼啸山庄》,指出后者的难以理解。
对比伍尔夫和毛姆。
希茨克里夫的非人视角,奈莉和洛克伍德的人间视角。
所有的这一切讨论完,止庵老师对《呼啸山庄》的看法就呼之欲出了,就像是倒三角的尖角,正中中心。这个中心,是会让人拍案叫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
可以我浅薄的实践经验来看,用这种方法论文的人,一定博览过了群书,还要有独立思考过的见解,甚至还得清晰的笔记来随时整理记录。
至今我也没学会这种方法,只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也能正中那个中心,能让读的人体会到阅读是能人激动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