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决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10-25 08:34: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自决之书》是一本由[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自决之书》精选点评:●“生活对于我而言一向只意味着痛苦,生活太渺小了,我很不快乐。”●惊惶之书。●

《自决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决之书》是一本由[葡萄牙] 费尔南多·佩索阿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决之书》精选点评:

  ●“生活对于我而言一向只意味着痛苦,生活太渺小了,我很不快乐。”

  ●惊惶之书。

  ●反抗现代奴隶制的先锋,在水泥森林中无望地设计庭院的中产者,恬不知耻自封教主的狂人,恐怕还是个耽于手淫的猥琐男,从疯狂的自恋这点看,他甚至有可能对着自己的手稿自渎。中间资本主的诡辩尤其有意思。

  ●看了佩索阿之后, 总结出: "概念的分裂是控制, 人格的分裂是诗歌." 足够的分裂出无限 "异名者/人格" 之后, 就可以做到 [自己都出乎自己的意料]…存在就是要成为其他, 因为万物皆有界限. 若要达到完美, 必须将自己分裂至无意识. "我们看着彼此, 但都没看清. 我们听彼此说话, 但一句都没听进去." 自然给予人的一份巨大礼物, 就是, 人看不清自己的样子. 要让自己对自己深不可测.

  ●阅读佩索阿是一种窒息,和我近乎完全重叠的相像,一种从不认可自身出发而产生的不适感。也是我无法喜欢上他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来自于作者过分软弱无力的内心形态

  ●要是伯林絮絮叨叨地讲这些没头没脑的宗教和碎片哲思我还信一信(但人家也不会写成那样)。佩索阿就算了

  ●编排混乱。作者本人的作品夹杂在一些评论文章中。另外一个问题是,除了编排混乱这个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是,这本书属于东一部分西一部分。并不是《自决之书》的全本,甚至节本都不是,仅仅是一个选译本。重要的东西都不能在这本书里体会到。唯一知晓的情况是佩索阿使用异名写作。这本书中的不安之书部分,在《惶然录》中均可找到。简单说来,这本书更像圈钱之作。

  ●感觉主义的概念很有意思,后半部分关于无社会主义的论述精彩至极。佩索阿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而且对于分类/解体真是痴迷或者强迫到了一种极致。 前半部分思维零散,后半部分像是一口气写下来的。

  ●每个人应该都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后花园。不同的是有些人一直都能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不曾看到;更为不同的是,有些人从来就无能为力,有些人则一点点开垦着精神家园。佩索阿实为个中翘楚。

  ●翻译笨拙些。总是有冗长之感。有几篇是惶然录的。但总体来说,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佩索阿。

  《自决之书》读后感(一):-

  2019年的第18本书

  《自决之书》 费尔南多佩索阿

  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

  我最喜欢的作家了

  我个人最偏爱他的 仿日记片段体

  这个作家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异名

  愚以为 所谓异名就是人格分裂症

  费尔南多写不同的文体的风格都不一样 他给那些文章属的名也各不相同 amazing

  说起来 这本书 看得还蛮艰难的。

  我自个儿挑的书

  很少看得如此不顺畅

  第一次翻时大概是心不够静 躁躁的 觉得无趣 不知所云 囫囵吞枣翻了一遍 看得一脑子水

  过些天再翻时 便觉得有趣得多了

  tw 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版本

  因为整了一堆不知道是谁写的点评和解析 哼 我不想看 我只想看费尔南多

  《自决之书》读后感(二):初步了解

  刚开始读佩索阿,一点个人的初步体验:

  佩索阿十足充分地剖析自己,以至于一生原地打转,这个过程中有极度的痛苦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快乐,而且这两者的获得是没有任何其他渠道的,因此这个途径的唯一性又促使他继续原地打转,并在不同的角度停下、旁观世界。像日记一样的格式和絮絮叨叨使他被呈现得无比真实,他在这些文章里找到并剖析、刻画自己,无意于追捧读者,这是一个极其可爱的地方——尽管必然会导致某些人的嫌弃和贬低、吐槽,但他本人也许从未考虑过,这不在他担心的范围之内——这本来就是一个自决之书。

  佩索阿的这种原地打转和追逐痛苦让我很着迷,因为一直以来我都在原地打转且追逐痛苦。另外他观察事物的方式与我自己简直如出一辙以至于总觉得书上的话是谁从我心里挖走的,但我在想到这个范围内的东西时并不抱有什么理性。

  另外,我所理解的感觉主义——忠实于自己的感觉,这个强烈非理性的概念让我重复想到攻壳机动队。一个人人都用电子眼的世界,改变他们的感官体验甚至只需要一点技术性的处理,比如笑脸男的笑脸面具,开车在弯曲山道上的人突然意识到山路的真实轨迹与他自己看到的方向相反。但在这里主客观非常明确,客观来讲笑脸男脸上什么都没戴,山路朝向另一边,而眼睛所传达的是一个被误解的真实。但佩索阿这里,尤其关于异名者的存在,他所构建的社交世界,主客观是难以分辨的,因为全是虚拟但在他的感觉又全是真实,它们的存在建立在感觉上。 PS,不知道是不是读诗读多了,往常蛮喜欢的散文现在觉得冗长繁琐、过于不凝练(当然说的不止佩索阿)。很长一段时间理解不了布罗茨基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可能原话不是这样),突然有一点明白了。 译文说实话感觉没什么问题,可能前段时间被某些俄语诗歌的翻译恶心的太厉害了,看到这个觉得实在还不错了。

  短评放不下……于是写到这里……

  《自决之书》读后感(三):佩索阿带来的杂思

  在诗性(直觉,细节,先验)与理性(哲思,推理,辩证)的两极游走,导致自我分裂。佩索阿只是在直觉中同时经历了这两极,所以他并没有去切身完整地实践这两极的任何一个方面,他的分裂都是一种模糊的,内在性的人格的分裂。(甚至不算人格分裂,异名的写作者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意识。唯一明确的反而就是分裂的主体这个自身。)只是在分裂中去感受,是没有办法产生积极的行动意志的。虽然不可置否的是,他的才华把他的分裂营造出一种模糊,宏大,统一的表象。没有主体的谦虚只导致了在自我的循环中不断衍生类似自我的半独立体,戏剧舞台上说到底是自我的喧嚣,这和戏剧独白是不同的,哪怕是无数的戏剧独白聚集在一起,营造出来的效果,也和真正的混沌是有本质之别的。在分析莎士比亚的一篇短文中,佩索阿承认莎士比亚的天才,但是否认莎士比亚有进一步有将他的天才组织起来的才能,进而又将莎翁笔下的一些人物的道德困境解释为作家自身自己生活中的困顿的投影。在智慧与思考,本能和冲动之间的不断盘旋。有谁能否认莎翁笔下所有人物的独立性呢?(哪怕是哈姆雷特的踌躇也是典型的,轮廓清晰的,而不是混沌中分裂的。)他将自己与卢梭归为惺惺相惜的同一类作家,可是卢梭的形象在他的著作中是始终鲜明的(也许鲜明的还过了头,招致无数舆论。)也许是我对以上提到的两位作家已经形成了固定看法,当他在分析时,我反而看到他的自我分析中缺少的部分。

  审美生活(或者是用他自己的宣言,感觉生活)中理性生活和感性体知的分裂。(有没有更好,更微妙的二元分法?)

  宣言一 : 我不能离开智慧,亦或一种在自我剖析中度过的生活。

  quot;对于那些意志薄弱且不自觉去禁欲的人来说,智慧就好像血液循环,是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生活的不可分割基础之一。 在那个秋日的夜晚,微风轻轻吹拂在天空的映衬下,远处的群山带着冰冷的澄澈巍峨耸立,可我的心思不在这些之上,我只是专注于我的思考,在我看来,我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比以往更悲伤了。"

  宣言二 : 然而又接着,"让我们抛弃智慧吧!" :

  quot;根本不可能维持理智的生活。智慧提供不了指导规则,对我来说,这个认识揭露了掩藏在人类坠落这个神话中的东西。当一个人用真实的眼睛看到闪电受到震撼,那么震撼我的灵魂视觉的,则是导致亚当吃下之后树果实的诱惑所具有的可怕和真正的含义。 在智慧存在的地方,生活则无法持续。"

  无法处理的矛盾导致:

  quot;那天下午的情形我还记得,甚至还能闻到那时温柔的春日芬芳,我思考了方方面面,于是决定,把爱情当做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弃不管。那时是五月,已有初夏的感觉,我的庄园里鲜花盛放,他们的色彩随着太阳缓慢的西沉而逐渐褪去,被后悔和自责纠缠着,我在为数不多的几棵树中间散步。我之前吃了饭,后来一直在闲逛,走在毫无用处的阴影下,树叶发出轻轻的沙沙声,而我孤独得犹如一个符号。突然之间我产生了一个无可抑制的渴望,我很想彻底放弃,很想一劳永逸地退出,我感觉很恶心,我竟然有这么多欲望,这么多希望,有这么多外部条件去实现这些渴望,而且我内心中又觉得我不可能真的想要实现它们。至那个轻柔悲伤的时刻开始,我起了自杀的念头。"

  佩索阿的哲学和世界观,我是暂时不会去细致思考了。思考就是切身感知的过程。是将自身的内在构造与阅读到的字句,在一定程度上同化的过程。也许应该先读他的诗作,而不是这部最晚期的作品。当他用清晰的笔触描写生活中那些昏黄的,困顿的碎片时,当他带着幽默去认真地反思时,我却是被触动到了。例如下面这段:

  quot;说和写对我们的原始求生欲并无作用,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做,也不知道为什么去做。我们的抽象智慧只作用于精密系统或准系统的思想,这对动物来说相当于它们躺在太阳底下。想象不存在之物或许不是我们的专享。我曾见过猫在凝视月亮,它们很可能在渴望得到月亮。"

  多妙啊。

  《自决之书》读后感(四):成为克里希那穆提所代表时代的人

  在《哲学任务——成为佩索阿所代表时代的人 》中,阿兰·巴丢全面分析了佩索阿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位置,尝试将其纳入以柏拉图为靶心所展开的两条道路(柏拉图主义和反柏拉图主义)最终均宣告失败。在文章最后,阿兰·巴丢总结道:“我们在精神上成为佩索阿的俘虏于更深的层面上是因为哲学还无法完全理解他的现代性。“如果哲学自诩为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学问,那么为何还有它“所无法理解的现代性”?

  阿兰·巴丢毕竟身处于自希腊哲学以降的西方思想脉络之中,即便在这篇富于远见的文章中,他也依然没有逃脱西方思想的窠臼:他对佩索阿所展开的分析不正是基于柏拉图主义/反柏拉图主义这二元划分吗?一旦如此,又怎会有新的观点产生?对于哲学在现代西方的发展,想必我们已经是过于分明了。从尼采的碎片式书写,胡塞尔呼吁“回到物本身”,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本身的质疑,乃至后现代哲学家风起云涌地持起批判主体(中心)的野性……传统哲学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能将其解脱的无非是从宏大叙事中超越出来,不断深入小叙事,假装哲学还留有一息尚存。

  哲学对于佩索阿思想的无能为力,暴露出西方哲学陷入的根本困境。那么,该如何来从中走出?我想,佩索阿告诉我们的要远比那些哲学家多得多。在他所创造的四个主要异名人物:阿尔伯特·卡埃罗(Alberto Caeiro),阿尔瓦罗·德·坎普斯(Alvaro de Campos)里卡多·雷斯(Ricardo Reis)和“佩索阿本人”中,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阿尔贝托·卡埃罗。在《自决之书》收录的篇章《导师阿尔伯特·卡埃罗》中,佩索阿借里卡多·雷斯和阿尔瓦罗·德·坎普斯这两位阿尔伯特·卡埃罗的学生详细分析了这位信奉“感觉主义”的诗人其诗学观点和思想。我想有必要在此引用里面的一些文字来说明这些思想如何会与我下文中将提及的一个人有本质的联系。

  “我们触及到了他最大的新奇之处,也就是他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客观性,他只用眼睛去看万物,却不会用心。当他看着一朵花,他不会让任何想法产生。他从石头中看不到任何启示……石头包含的唯一启示在于石头是一个存在。石头告诉他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它没什么可以告诉他。……他会主动去感应那些负面情绪。……他的诗就是‘感觉主义’,其基础在于用感觉替代思想,不仅将感觉作为灵感的基础,还当作表达的手段。……卡埃罗这个纯粹和绝对的感觉主义者就屈从于感觉来源于外部这个概念,此外再也不承认其他。……卡埃罗只有真诚这一个道德准则。……卡埃罗是纯粹的神秘主义者……”(引自《自决之书》P32~35)

  这些所引的关于阿尔伯特·卡埃罗思想的论述,已经在我们大脑中不断形成为一个完整形象。如果我们可以借用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划分的两种先验直观:外感官与内感官。那么,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说阿尔伯特·卡埃罗是一位释放外感官,同时又不断戕止内感官的人。所以也就没有了什么思想(由时间形成),只有“感觉”(空间),感觉因而成为一切(既可替代思想,也成为表达手段)。如果我们有幸阅读过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就能将这位圣人的形象与阿尔伯特·卡埃罗的形象相对照起来。贯穿于克里希那穆提思想始终的是对于“时间”的摒弃,因为时间组成了思想,思想形成“我”,而“我”导致了一切心理问题的滋生。当他提倡通过“冥想”来破解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之时,其原理无非是将内感官的强力向外感官转移:当一种被空间化的时间消失,剩下的便只有感知,而这正是佩索阿假借阿尔伯特·卡埃罗之名所提出的“感觉主义”的要义所在。

  因而此刻,我们能明白为何阿兰·巴丢无法完全理解佩索阿的现代性。原因就在于当巴丢在思考/书写之时,他依然囿于时间之中。思维永远具有一个界限,即便任何新的思维都在扩展这一界限,但永远无法进入无限。只有当我们从时间中超脱出来,也就是转入佩索阿所说的“神秘主义”,我们才能“感知”到那些未知的神秘。如果阿兰·巴丢曾经接触过克里希那穆提,他也就不会对佩索阿思想中那种“多元、空虚的和无限的哲学”感到困惑。克里希那穆提和佩索阿(更准确说是阿尔伯特·卡埃罗),实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哲学任务——成为佩索阿所代表时代的人 》的结尾,阿兰·巴丢认定佩索阿的思想“将为这个众神从未抛弃的世界带来福音”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我想,我们所需要的不只是成为佩索阿所代表时代的人,同样也要成为克里希那穆提所代表时代的人。

本文标题: 《自决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0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寿司之神》读后感精选《硅谷生态圈》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