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评不撒谎》是一本由李星文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的影评不撒谎》精选点评:●还行,朋友送我的。选的影片都还是比较主流的电影,语言不算犀利,倒也还中肯,不好不坏。●还
《我的影评不撒谎》是一本由李星文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影评不撒谎》精选点评:
●还行,朋友送我的。选的影片都还是比较主流的电影,语言不算犀利,倒也还中肯,不好不坏。
●还行。有个别亮点的地方,总体上偏于平庸,跳着在手机上看完,挺庆幸自己当初没买。大体上选的片子的质量真的无力吐槽,选的好片子如让子弹飞 图雅的婚事 边境风云等分析没能深入,烂片写的通篇祥和之气。前序塑造了一个爱憎分明的作者,后想感觉被骗了 最喜欢那句 孤岛惊魂让影评人恨不得自戳双眼
●过了5年再看,挺有意思。
●写得很急的感觉,不够彻底,也不够从容。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太多私人关系在其中了。个人不怎么推荐。
●影评
●七个章节看了11篇 作者对所述影片的评价很中肯 文笔也流畅
●本书共七辑,前四辑为影评。这本书简介不够真诚,对烂片的批评都相当婉转,或许这样写是职业道德?第五、六辑是全书最出彩的部分,有一些干货值得一看。最后一辑是电视剧的剧评,看完以后对提到的剧都有一个轮廓。书很厚,加上13年出版的,推荐补电影的人看,可以过滤掉一部分电影。
●(018)4.5
●一个白天写时评晚上写影评的人,对于电影的态度却比时下的很多电影人要认真。他的影评字数不多,却不乏兴味,写的也大都是这几年比较火的影片。不管片子你看没看过,读读他的文字,你就知道在电影面前,我们该采取怎样端正而客观的面貌。
●豆瓣大雜燴~
《我的影评不撒谎》读后感(一):社会科学的视角
这位作者一看就知道是从社会学角度解读自己看过的影视剧,他谈得更多的是影视行业的问题,导演生平和影片对世道人心的反映的社会学意义,这种解读视角和作者作为时评员的知识结构有关系,因此影评时评味道十足。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它的核心是导演的视觉效果展示和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很少有影评人从导演的内心世界和表达风格去谈好的影视剧,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不过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和工业商品,可以看出来一个人智能的强项和知识结构的区别,而我明显是喜欢看导演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演员的演技和影片的社会学意义,而对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不敏感。
《我的影评不撒谎》读后感(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看完书里"张艺谋,冯小刚之比较研究"这篇文章后,心理就一个想法——作者真能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文中首先说生于1951的张艺谋和生于1958的冯小刚由于年龄原因,有着不同的电影时代气息进而决定了路向不同。但我看,即便两人年龄相同,也必然走上不同的道路。张艺谋是科班出身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而冯小刚是野路子出身,靠的是摸爬滚打从底层混进上流社会,现在拍马屁的功夫依然是一流的。也就是说,两个人"出身"不一样。第五代导演是"吃饱"之后经历过文革之痛力求反思和追问,有学院派的学究气。先求梦想拍文艺片,让广电总局蹂躏的差不多了,尔后拍屁股转身拍商业电影去了。走的是先文艺后商业的路子。
冯小刚则是饿着肚子经历动荡年代,文革之后想到的依然是吃饭谋生问题,所以娱乐和商业来钱快的电影是他起步的必然选择。走的是先商业后文艺的路子。冯小刚吃饱喝足以后,也不时的反思一下,《温故一九四二》就是他给自己准备的压箱底。
这些我觉得才是两个人路向不同的根本原因。
《我的影评不撒谎》读后感(三):影评就是说真话
在学习写影评之前,我看电影仅仅只是看过了就算。若碰到让自己感动的片子,最多唏嘘一番,极少写观后感,更别说影评了。学习写影评以后,发现说真话,是每个影评和书评人最宝贵的品质。
专业影评和书评人更希望得到约稿机会和得到稿费,毕竟这是持续写影评书评的动力之一。说"之一"是因为有部分人不太稀罕这点稿费。约稿方之所以约稿,就是为了给新书和电影做销售宣传。既然是宣传,就会有人为了迎合约稿方的卖座目的而撒谎,吹嘘书或者电影是多么的好。
如今有幸看到专业影评人李星文的《我的影评不撒谎》,我的内心十分惊喜。每篇影评信息量大、专业度高、语言凝练,让人想一口气看完。
李星文,1972年生人。1990年代先后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新闻学院。1996年进入《中国经济导报》,历任编辑、《投资周刊》副主任。1999年进入《北京青年报》,历任国内部编辑、文化版组执行主编,现为本报评论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新浪/搜狐名博,电视剧研究者。曾在平面媒体上发表报道和评论超过百万字。曾为北京电视台大型文化记事片《百花》担任撰稿。著有《黄金档--温暖中国人心灵的40部电视剧》。 曾在豆瓣上看别人的影评,虽然每部片子都有几篇影评是热门文章,但是看完后都没有像看李星文的《我的影评不撒谎》那样畅快淋漓。 我们以为电影仅仅只是娱乐,却不知道在电影这个行业里,亦有残酷的竞争。有些好电影票房却不高,比如李星文提到《捍卫者》,2019年上映,票房仅540万,我特地把这部看了一遍。电影是好电影,结局也异常惨烈。但是总觉得开头关于女学生的戏有点破坏了这部电影的主题。也许这是这部电影票房不高的原因之一。 我看电影前会看看片子名称,然后脑补去猜测片子是否真的好看,容易产生误判。对于过于严肃的片子,大部分人不太喜欢是因为生活原本就已经很不易,人们更喜欢去影院放松自己,看看搞笑的喜剧,调节一下生活。 喜欢书中对《画皮2》《图雅的婚事》和《米香》的精彩评论。看完书,我决定把书里提到的片子逐个看一遍。电影展现出来的仅仅只是表面现象,好的影评更像是导游,帮你更深刻地解读电影,还原导演的想法。即使对于以前看过的片子,看完《我的影评不撒谎》后,也有了更全面和更深的理解。 本书对于想写影评和正在学习写影评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好好阅读。
《我的影评不撒谎》读后感(四):沉默当然不会说谎
#李星文是谁?
不要每次都那么直接好不好。作者是影评人,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好像没什么名气啊。
名气有个什么用,关键是写得好不好。你如果不看北京青年报,当然不认识他。
#那他写得好不好?
一半一半吧。我也没看过太多,这是第一本。不过他一共也只出过两本书。
#哪一半和哪一半呢?
以本书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各电影和电视剧的单独评论,另一部分是影人和影事的杂评。这两部分里,当然是杂评那部分更好。
#不是说影评吗,怎么会有电视剧?
作者上一本就是评论电视剧的书。看来电视剧才是他的老本行。放到这本书里只是为了充数多赚钱。另一方面是这十来篇的剧评要单独出书也不出不了,就只能夹在这里一起出了,按出版社的说辞,应该是卖大包大赠送,看影评送剧评。
#杂评为什么会比单独评论更好呢?
同样是游泳,有的运动员一千五百米能游金牌,一百米则三甲不入,有的则相反。同样都是写,也是有好有坏的吧。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平时是写社评的,影评只是副业,杂评更能显出他的长处。写社评要有板有眼,瞻前顾后,有人文关怀,有大局观,独评里面他也是这种特色,但空间太小发挥不出来,杂评的地儿就大多了,他可以放开手脚大肆抒发。更关键的一点是,独评不敢太狠,杂评因为没有特定对象,所以能更直接更到位。
#不敢太狠会怎样?
那就是脱离观众了啊。受制于供职的媒体,作者不能太肆无忌惮地批判某一个电影,因为这样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万一财大气粗的投资商血本无归,怪罪到个人或者单位都不太好。可以看出作者是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着不满,也就是闷声吐槽。这样的评论写得是好,甚至都超越电影了,文章比电影还好看。假如电影有文章的一半好就不错了。基本上每篇文章的架构都差不多,介绍一下剧情,讲讲CAST和CREW的历史,说一说优点,提出缺点,就满两页可以收笔了。但这样下来,评了五十三个电影,没看出哪部电影更好更差,好像每部水准都很平均,可以参加同一个重量级的比赛了。实际上这五十三部电影,从最上到最下都涵盖了,只是你如果只看这一家评论不看电影不看其它你一定分不出来。
#那这样的影评还有意义吗?
评论不是吵架,也不是判决书。纵然观点不清晰,但作者的功力还是在的。里面的各种知识点还是很值得读者去学习,尤其是历史。技术上的事作者不是讨论太多,但前因后果前世今生的东西作者有足够多的呈现。
#最后又什么补充的吗?
本书分成七部分,前四部分是影评,大致分为爱情片、动作片、史实片、剧情片四类。后面三部分是人物评论、时事评论和剧评。这样编排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因为水平最高的是人评和时评,看前面的影评再看这两部分没问题,是从下往上走,看完这两部分再看剧评,落差就很大了,基本看不下去。使得这些本来充当凑数的剧评更为凑数。
《我的影评不撒谎》读后感(五):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鼓点
最初读到李星文的文,是在星河一般灿烂的BBS黄金时代,网易论坛里的猛将兄是我最初认识的ID之一,那些文字启发了山野之中的我,原来影评、剧评可以可以写,猛将兄的文化自信奔出笔端,那些就着深情、谈着过往、凝聚着丰富信息量的文字,补充着现实的影视作品的完成度和观众、读者的幸福指数。不久之后,当我也开始卖文为生,也相信很多时候,评论者笔下的电影电视,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很近,有时候很远。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在于从影视文本到评论文本的解读的路上。影视文本有毒或有度,评论文本中却更能阐发出编导演的度与毒来,彼此赌的是对世情的观察与体验,是对社会的粹取和展示,更以修辞为手段,作为匕首刺向忙和盲的空转的时代车轮,总是能经常别出咯噔咯噔的铿然之声,鼓点敲得很准。
从BBS到博客和微博,星文兄始终在战斗,有技巧的战斗。星文兄时而做刺猬,转身又是狐狸,这个时代依旧需要在壕沟里作战,而不能总是一往无前,也不可永做鼹鼠或夜莺。前几天,知晓星文兄的文集名为《我的影评不撒谎》,显然选择的都是毫不含糊的真心话。当前的中国影视界,普遍缺乏大冒险的精神,票房收视率也以完全不可测的绝不靠谱的面貌横亘在观众与制片方之间,彼此猜忌、指责、抱怨,然而必须共生共存。影评人不说谎时,他们也未必能听得进去,然后乾坤大挪移将矢量指向体制、国民性、无商不奸,总之“错不在我”。在这个成功学为第一动力源的社会里,我想大家还是要慢一些,听听别人怎么说、倾听自己的内心如何想,批评的作用对于准备好的受众来说有着相当的作用。
这些年来,猛将兄傲立在批评的潮头,守望着多种情绪,影迷对于佳片的思慕、影评人对于影视产品的剖析、朋友对于创作者思路的慰藉,特别是创作者总是被误解,要么在宣传时被过度解读、曝光,要么被观众贴标签、符号化,在投资人、平台那里创作者更是商品化、数字化,跟风永远是主旋律,猛将兄总是能从现象中指出本质,多年以来我是受益良多,观众和平台之间被星文兄抓现行的次数很多,我是时而高兴时而悲观,总感觉进步很难,进进退退的舞步游戏,闪光点偶尔有,却在邪路、妖风中迷蒙了双眼。其实啊,越是禁忌发达的社会,在娱乐产品中更容易发现社会和自我的难点所在。当我从山东的乡野到帝都讨生活,猛将兄给予我很多的关怀,在我的精神生活中,他便是我的良师益友之一。
事实上,我们共同构筑的电影创作-消费-评论场域大有问题,问题很严重,却依然是中国三百六十行中最具信息透明度的行业,我们之所以能够混迹其中且乐此不疲,大约还是因为无论是观众还是评论者,还是可以曲抒胸臆,况且成本并不高。至于其他领域,往往隔得好遥远,即便愤愤不平牢骚很盛,房地产、汽车、金融、教育、医疗、社保等等,我们处在这些要素构成的经纬之间,网中的你我却更多是无能为力,发言多数打向了空气,打不响。话虽如此,星文兄十年以来照样磨剑霍霍向时事。而影评这个东东,貌似无用,却娿是趣味可观,影响总有。柏林墙再高、结实,也有被放倒的一天,也许这边是评论者的终极诉求。《我的影评不撒谎》值得看,至少能让观众和读者在精神上惬意一下,可以跟随星文兄的记忆碎片和指向明确的评论却呼应记忆里的消遣,在文辞的嬉戏中,打量自己的娱乐和娱乐过程中的意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