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14 10:53: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4

《到灯塔去》是一本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到灯塔去》精选点评:●意识流的脑袋疼,简直比流水账还流水账。●看的是这个版本。马译比瞿译的一些细节处理得更好,笔触

到灯塔去读后感1000字

  《到灯塔去》是一本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灯塔去》精选点评:

  ●意识流的脑袋疼,简直比流水账还流水账。

  ●看的是这个版本。马译比瞿译的一些细节处理得更好,笔触和用词更细腻一些。但依旧有不少瑕疵,在代词等翻译方面仍有谬误。

  ●表面琐碎的日常之下,能听见暗流涌动,隆隆作响。像这样的现代作品大约是区分用小说打发时间还是真正爱好文字的人的试金石了,这条界线之内,能得到的是一种揉着愉悦和痛苦、价值和无意义的复杂体,需要付出消耗心力的探索、令人疲倦的思考、半天不轻松的时间作为代价。文学对于我有什么帮助呢?一部分是体验一种不曾经历过的生活,另一部分是提醒自己反思自身的品质和美德,这本书无疑是后者。是啊,捧起书本,那巨大的声响从何而来?文字静默无言,是我的心灵震颤。

  ●这本小说迷人之处在于,对不可捕捉瞬间的详细描写,那些无形事物的有形描述。当伍尔夫写黑夜一寸一寸缓慢地盖住万物,海风在屋内行走去嗅壁纸上的玫瑰花时;她和马尔克斯一样将我狠狠地推向一个更深的纵向。

  ●逝川的水,时时刻刻。

  ●ps:看的其实是这个版本。不知道是不是开创了括号写作的先锋。译得流畅,但缺少韵味。本身就是容易让人散神儿的文章,英文原版应该更有魅力。在括号里就死掉的夫人和公子确实让人心头一震。其余都像是呓语吧,没有能够很好的进入作者的世界。

  ●弗吉尼亚·伍尔夫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以前讨厌这种写作方法,是因为我从来没读到过真正掌握它的小说家

  ●翻译太过于一般:把许多长句翻译破了

  ●真不知道如此平庸俗套的文字美在哪里,就像英国乡村落满碎花的小草园,微风一吹,翻滚着的都是作者沮丧且幼稚的思想段落,凌乱又做作

  ●第一部分,一个炎热下午,烦躁,闷 第二部分,入夜了,朗月当空,星河浩瀚 第三部分,夜尽了... ...

  《到灯塔去》读后感(一):-3

  伍尔夫的技艺:让人物在叙述中浮现。

  叙述者的声音与人物的声音不间断地交替、融合。

  客观与主观的转换,即全知与有限的更切。

  内与外:既无法在内自如游动,也不能在外全然观望。

  好似是处于人物之内心,却无法了解她;又在人物之外围,却又不断突破她的内心。

  一种朦胧的诗意。

  《到灯塔去》读后感(二):灯塔是什么?你心中有灯塔吗?

  灯塔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这么一回事,而有人又认为是那么一回事?伍尔夫自己说,我写《到灯塔去》并无特别的意义,一本小说非得有一条主线贯穿全书,灯塔作为环境的成分之一,不过因为贯穿始终,作用显得大些罢了。也许就是简单的一个家庭,做出的一个简单的决定,然后瞬间的心理活动成就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但是对于一本没有人物,没有情节的意识流小说,读完好不容易就抓住了灯塔这么一个实在的物件,还是有必要思考一下,灯塔到底是什么。

  对于拉姆齐夫人来说,灯塔是她的心向往之的生活。拥有智慧和美貌,处理应付家庭中的8个孩子,各种人际关系,但始终是赢不了生活。面对各种账单,为了追求真相而不惜破坏别人梦想的无趣丈夫,她只想自由的欢快的实现孩子们去灯塔的愿望,最终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所有人。

  灯塔是拉姆齐先生终身必须到达的目的地。夫人逝去,女儿普鲁难产死亡,儿子安德鲁阵亡。战后,年迈的拉姆齐先生,还是用命令的口吻对子女说,到灯塔去!不管什么原因,不问有何意义,带着卡姆和詹姆斯终于登上了灯塔,而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们死去,在孤独中死去……或许他找寻到了什么,不得而知。

  灯塔是莉莉的心中的幻想。停滞了十年,在拉姆齐登上灯塔的那一刻,莉莉终于在画布中央的添上了一笔,画出了心中的幻想,拉姆齐夫人坐在台阶上、现在窗前的美,拉姆齐夫人对婚姻的执念,拉姆齐先生一直需要的同情,与班克斯复杂无果的关系,在这一刻都终结了……

  抛开作品,我们每个人心中是否有灯塔呢?如果有,灯塔又是什么?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梦想吗?终生牵引我们前行。或许灯塔照射到台阶上的那一束白光,构成了我们心中的永恒。

  《到灯塔去》读后感(三):我在想你在想什么

  这本书挺短的,但我却陆陆续续看了很久,一度看不下去,实在有点欣赏不来这种意识流这种自我的写法,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把这本书还了,最后还是下决心看完了,因为曾经说过不管什么书我都能看完,一本书能被称为名著一定有它的理由,我看不下一定是我还没有欣赏到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或者是文章的美。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字真的很优美,语句文字形容的就像拉姆齐夫人的优雅,因为这种偏意识流的写法所以这本书不像其他的书会把文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形象叙述的很清楚,更多的是他们的想法,心里刻画的很细腻,说句实话觉得外国小说的心理描写的这种矫揉造作的感觉我确实不喜欢,很多人物我看完这一遍都还没有理清,很多人都很模糊,因为我不是学文学专业的作为一名普通读者,那些文字心里刻画我欣赏不来,至于故事情节也不能很好的吸引我,拉姆齐先生最后变得有点像祥林嫂了,渴望得到他人的怜悯了,对莉莉还有他的女儿卡姆。过多的评论我就不敢写了,就摘抄一些我觉得确实很好的句子。

  有一句是写迈克纳布太太和巴斯特太太收拾房子迎接他们回来,“从岁月之谭一会儿救出一支即将淹没的脸盆,一会又是一个碗柜”看到这句话一下子就觉得作者真厉害,一下子把两个老妇人打扫房间的趣味给写活了。

  拉姆齐先生刚上船说的一句诗“可是我在波涛汹涌的海底,被更深的旋涡吞没”

  莉莉思考对拉姆齐先生的情感忽然联想出来的想法“当你在旅行归来或久病出愈,还没有步入习惯的轨迹,也会有这种如梦幻般的感觉,令人恐怖,总感觉到有什么东西隐隐浮现,,,,这种生活格外生机盎然,,,你可以随心所欲,用不着故作轻盈欢快的越过草地,去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这时你什么也不用说,你悠然滑行,,摆动你的风帆(海湾一片忙乱,许多船只在起航)置身其中而又飘然其外,你不再空虚,而是充实的要溢出来”

  《到灯塔去》读后感(四):到灯塔去——伍尔芙著,马爱农译

  意识流小说肯定是不会有情节的的,这部小说里唯一的情节是“到灯塔去”。小儿子詹姆斯盼望着第二天的灯塔之行,但父亲拉姆齐先生和他的同伴却非要“理性”而令人失望的宣告明天一定会下雨。整部小说不长,第一部分就是由“到灯塔去”这个话题开始,以拉姆齐夫人为主的一众人等的思想、情绪的汇集。

  这本书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感。第一部分占去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集中在“到灯塔去”的前一天晚上。所有人的想法交织在一起,轻快、紧凑、充盈。第二部分突然节奏缓慢了下来,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绘着景色,然后突然出现一个“[ ]”,告诉读者已经时过境迁十年了,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之后又回到对房子、园子、景色的长篇描写,之后再来一个“[ ]”,告诉读者他们的女儿在难产中去世,或者他们的儿子在战争中身亡。节奏缓慢且压抑,篇幅很短,只有20页不到,但时间跨度又很大。第三部分来到了十年多后的某一天,莉莉回到了老房子,拉姆齐先生和孩子开始了灯塔之行。借着莉莉的画,想法平缓的流淌出来,有拉姆齐先生的孤独和悲伤,有孩子们和父亲的和解,有对拉姆齐夫人的思念。仿佛拔开了第二部沉重的乌云,阳光又温柔的照了下来。

  我依旧不太能欣赏意识流作品,我会感到困惑。这段时间的阅读让我有些伤感,我好像失去了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着、证明着,但是常常忘了“感受”。似乎一旦离开了逻辑、因果,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疏远。伍尔芙的两部作品,都是对我非常大的挑战。我无法理清整个事情的脉络,我甚至无法掌握每个角色的“存在”。他们只是一些情感、想法的不稳固的集合。作者所表达出的世界让我觉得松散、不真实。这“不真实”,并非像很多评论一样,是对伍尔芙的指责,这只是我的一种感觉。比如莉莉和坦斯莉,他们都不时会涌起一股对拉姆齐夫人的无比的热爱之情,“就会有(用她的话说)‘滚滚的爱意’涌上心头”。我不会觉得这样的情感是虚假的,因为没有前因后果就不存在虚假一说。但同样原因我也无法把握它的真实。我只能说,在阅读这句话的一瞬间,我心中会有一些或许类似的情绪被激起了。但这样的感受,会让我觉得虚无。

  这种虚无感,会让我觉得不安。世界不再是用理性可以理解的。这有点不同于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在用可理解的情节、故事,塑造一个不可以理解的世界,他表达的是一种可以被把握的虚无感。而伍尔芙带给我的虚无是整个阅读的过程。所以,虽然我十分尊重伍尔芙在创作理念上的突破和创新,但是我实在喜欢不起来。我觉得文中拉姆齐夫人的一段想法,应该也是伍尔芙本人在创作上的观点,借此作为本文的结束: 我们的影像,你们籍以认识我们的东西,都是肤浅可笑的。在这些影像下面是一片黑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我们只不过偶尔浮到表面,你们就是依靠这个认识了我们。

  《到灯塔去》读后感(五):美妙的流动

  读书时,脑中常常会随之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情节激烈之处,便会有影像在脑中流动。图片讲求用光、构图、色彩等,影像讲求景别、剪辑节奏、叙述方式等,书籍讲求字斟句酌、叙事方式、文段组合等,听起来这图片、影像、书籍拥有完全不同的三套元素,便从未想过三者间有何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存在。后来,思维的一个不经意的飞走,把我忽然聚焦在这个问题上。结论是深信电影的影像、图片的图像、书籍的文字是同根的三根枝条。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人们开始扩充自己表现生活的手段。本质都是为了去表现生活。而元素的不同由于手段的大不相同罢了。

  因而,文字图像与影像常常是流动的。视觉上接触一类,脑中常常有另外一类甚两类一齐涌上汇聚。读书时,文字往往是载体,我们常常会忽略了它的存在,体会的是脑海中的图像更换与影像流动。

  然而,这些读书十几年我所深深认可的常理,却结结实实地被这本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打破了。读这本书时,让我确确实实地体会到了文字的存在,文字、图像、影像都带着强劲势头地在脑中碰撞,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伍尔夫的文字就像漂浮的云,你永远也抓不住它,不知道它下一秒会以什么形状往哪个方向流动。它的文字自由地穿梭在每位人物的态貌与思想之中,所谓全知限知视角,或者说,所谓视角都模糊了起来。文字牵着你飞舞穿行在各位人物之中。

  小说多以故事为主体,无需有多少欣赏能力,如果你爱看故事,便可以坚持读下去,并多多少少收获点儿什么。而这部小说最主要的线索便是拉姆齐一家到灯塔去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洋洋洒洒地写了大半本书的篇幅,而写的仅是一个下午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第二章,时过境迁,一战爆发,拉姆齐夫人去世。第三章,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坦白讲,这样平淡的故事如果按照一般的写法,恐怕无人问津。然而在伍尔夫笔下,简单的故事只作为框架,其中填满思想的流动,意识流的写法带给人拍案叫绝的阅读感受。

  意识流小说总被归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流派,然而我认为它却是最接近人们正常思维过程的文学。试着回想你平日漫步在路上、坐在公车看窗外、开车奔驰在无边的公路上时,你的思维是具有一个严格叙述线的吗?我的思维往往是跳跃式的,在毫无意识之间,就由一件事情飞跃到另一件事情,或者某个刚刚碰到的素不相识的人上。这种很多人平日都会进行着的流动的思维意识状态,恰与意识流小说的精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许,意识流的作家们正是抓住了这流动的闪光的思想而区别于我们任由这思想流过的读者吧。

  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拉姆齐夫人与拉姆齐先生就似温暖的春天与寒冬一般形成着鲜明的对比。拉姆齐先生追求理性,专研学术,常常忽略感性的事情。拉姆齐夫人对他有着这样的评价:“为了追求事实而决然不顾他人的感情。如此粗暴,如此野蛮地撕下文明的薄薄的面纱,她觉得这实在大大有损做人的风度。”“他确信世界上存在各种丑恶的事物,却不因此消沉,反而更加振奋,这是多么奇特的个性。有的时候她感到他生来就与众不同,对平凡琐事闭目塞听,充聋作哑,但是对超凡脱俗的事情,他的目光却如鹰隼一样敏锐。”而拉姆齐夫人则像透了一块浸透了人情味的海绵,她有着有目共睹的美貌,男人、女人向她倾诉各种各样的心事,让自己和她一起得到简单质朴的安慰。拉姆齐夫人是极温暖感性善于处理人与人间关系的女人,她对于丈夫过于理性甚至不解风情的性格完全尽全力包容,就像书中所写:“再完美的关系也免不了白璧微瑕;她的天性是面对事实,但因为爱着丈夫而不得不掩盖事实。”

  最后,再摘上一句我很喜欢的句子“在这一点上,拉姆齐夫人又一次判断失误,这种失误产生于她的本能,产生于她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别人的需要。”因为,近半年来才深刻体会到换位思考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换位思考与判断他人是出发点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换位思考是将别人的遭遇换到自己的角度上去审视思考,而判断他人则不应出于自己的角度,而应以别人的需要作为思考的关键。

本文标题: 到灯塔去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8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通鉴论》读后感1000字《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