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还乡"为什么没有被移出教科书

发布时间: 2023-09-08 19:0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张衡的地动仪,它为什么会被移出了教科书呢?房子慢慢晃,慢慢摇,九十里外等着瞧。谚语听到地震这两个字,不少亲身经历的人都会毛骨悚然...

"高祖还乡"为什么没有被移出教科书

张衡的地动仪,它为什么会被移出了教科书呢?

“房子慢慢晃,慢慢摇,九十里外等着瞧。——谚语

听到地震这两个字,不少亲身经历的人都会毛骨悚然。这是一种天灾,它能让人世间的温暖顷刻蒸发,从此人鬼殊途。

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一百万个地震发生,我国近年来比较有名的大地震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这两次大地震都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难道说我们只能任由地震的来临,毫无方法来预测它吗?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张衡的人,据说他发明了一种仪器叫地动仪,能够预知地震。

一、张衡及地动仪

张衡这个人的名字曾经出现过小学课本里,他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发明家。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的发明,其中名声最大的是地动仪,据说把地动仪放在一个地方,它就能够预知四面八方何时能来地震,有效的为百姓做好防护措施。何为地动仪?其外表非常的怪异,这是一个由八面雕龙的铜壶制成,铜壶外则是被八个金蟾蜍环绕,如果不说它可以预知地震,相信不会有人直到这个东西的用途。

二、地动仪“消失了”

地动仪的发明可谓是轰动一时,所有人都不再害怕因为地震丢掉自己的性命了。就连前些年,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还大肆赞颂张衡及其发明的地动仪,不过近几年细心地人有没有发现?张衡的地动仪已经不再出现在教材中了,网上也很少详细记载有关地动仪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时间把历史逐渐淡忘了?。

三、地动仪“消失”的原因

地动仪从教材中消失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我国的教材需要与时俱进,要编出符合当今社会的内容,不要那些陈年老套的内容,方可教书育人。所以不只是地动仪从教材中消失不见,很多老掉牙的知识同样不会出现在教材中;主观因素就是最近科学家发现地动仪本身缺乏一定的科学道理,如果编到教材中就会误人子弟,于是就决定把地动仪从教材中剔除。有位专家甚至表示:“房梁吊块肉都比它强。”

四、地动仪的科学性遭到挑战

其实关于地动仪的功能,后代们只是从《史书》的记载中才认知它可以预知地震,古人们并没有遗留下来地动仪的实物,甚至连地动仪的设计图都没有留存。后人们只能凭借史书中关于地动仪的寥寥介绍才还原地动仪,可是还原出来的地动仪没有像张衡说得那么神奇,并不能预知地震的到来。科学家们由于没有见过真正的地动仪,仿造的地动仪有没有其功能,因此开始质疑地动仪是否真的能预知地震。

五、古代的地动仪

现代仿造的地动仪不能预知地震,可是古代地动仪确实能预知。《后汉书五行志》有提到地动仪,公元134年12月13日,铜壶上的一条龙吐出一个球,球掉到金蟾蜍嘴里,金蟾蜍对应的方向是洛阳,没过多久洛阳就发生了地震,这次地震过后美也没有人质疑它的可靠性。

结束语:

在我们教材中的地动仪,不完全是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而是现代人根据张衡的描述所改变的地动仪,其功能性当然不会和史书记载的地动仪一模一样了。对此我国为了不让后代们扭曲历史,索性就把张衡及地动仪删掉,没有科学道理的知识就是谬论。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张衡失传已久的地动仪会被现代的科技文明还原出来。

张衡的地动仪,之所以会被移出了教科书是因为历史上真正的地动仪并没有完全复原。
因为地动仪的原理并没有得到证实,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所以就暂时将其移出。
因为经过后人的科技发展,发现了张衡的这个地动仪,它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才会退出教科书。
中国不承认玄学,占星数要失传了,而且这不属于大众用品,而且这明明是天动器

《孔雀东南飞》为何被移出教科书?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节选至《孔雀东南飞》的一句诗,可以说在80后和90后中脍炙人口,也许毕业多年但仍还记得这千古名句。然而在2021年教材改革中,这篇名文被彻底删除了。教材每隔几年都会做一个变动,但其他改革引起的讨论都没有语文教材改革的讨论大。



原因其实很简单,语文作为我国的国学和启蒙之学可以说对国人的关联最多,就好比去菜市场买菜,需要交流,这是语文课堂学到的,但不会用复杂数学公式去计算菜价涨跌,也不会引经据典在菜市场说出菜的来历。同时语文门槛低,会说国语的都能对语文科目说上一二,没有像化学、物理那般复杂。

而这一次的语文教改删掉了一篇已经印在课本十年的《孔雀东南飞》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另一篇则是《木兰诗》。420年-589年,南北朝年间乐府诗中以这两首最为杰出,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



正是有这个评价在,因此《孔雀东南飞》的删除令许多人不解,对此专家给出的见解是这首诗的价值观过于极端,文中所描述的男女主角处理问题的方式都过于极端,为此专家组认为会给青少年起到一个不良的示范作用,因此将《孔雀东南飞》删掉了,仅作为课外阅读补充。

为何说极端?我们可以来剖析下文章。《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彻头彻尾的悲剧题材的诗歌,借助男女主人公的殉情来抒发作者对于封建礼教的痛恨。题材很好,但是文中涉及的男女主人公以殉情方式却导致了文章不能再出现在课本上了。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女主人公刘芝兰认识了男主人公焦仲卿后,两人芳心暗许。此时17岁的刘芝兰便下嫁了焦仲卿,刘芝兰可以说是慧智兰心,勤俭持家的一个封建时期典型的好人妇,然而却碰上了一个恶婆婆。媳妇和婆婆的关系可以说是千古之谜,尽管刘芝兰将家庭操持的很好,对婆婆也很孝顺。

但是在婆婆看来这远远不够,由于焦仲卿在外地做小吏,婆婆对于刘芝兰的欺压越发严重。刘芝兰终于有天忍受不住写信给了焦仲卿。焦仲卿听闻后赶回家中,原本是相劝,却没想到自己的母亲逼着他休妻另取,同时早早就为他谋划好了。焦仲卿是个好丈夫但是也是个愚孝之人,做事犹豫不决。



但是他仅是将刘芝兰送回家中,打算暂避一段时间。然而刘芝兰的大哥也为刘芝兰介绍了一门亲事是县令的儿子。就此悲剧发生,两人钧钧以死明志。《孔雀东南飞》成功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一悲剧形象,令读者读来回味极深。同时有许多故事冲突,对于古代文学来说,是一个极其大的突破。



同时文章极其讲究遣词造句,文字读来优美,文字之美远远高于现今大部分作品。然而文章中刻画的刘芝兰和焦仲卿形象却是这篇文章删掉的最大因素。文章将焦仲卿的愚孝与迂腐刻画的过于细致,给人警示但也给人模仿,这是专家们不愿意看到的。此外以死明志是十分不可取的,对于可以抗争的事物,专家组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抗争,而不是轻易去选择结束自己的性命,因此《孔雀东南飞》被删掉了。

孔雀东南飞情节有鼓励殉情的嫌疑,考虑到中学生容易因早恋问题收到压力,而中学生心智敏感不成熟,容易想不开,所以移除教科书,
这个故事让中学生看了会有很大的困扰,他们还不能理解书中的人物,比如凶恶的婆婆、懦弱的丈夫。过早的接触这个作品,会让他们对之后的婚姻产生恐惧。
笑死啦,你从哪看到被移出教科书了?我们用的书里没有我们老师还专门补给我们,而且小学初中没有,高中是有的,为什么只有高中才有呢,因为到高中你才有知道这些的必要,知道一份爱情真正应当是怎么样的,拥有正确的恋爱观。至于初中早恋,家长也是有管教的义务的,而且在小学初中就算上了这个课也未必真的会牢记于心以其为规,只有上了高中,有了自己的思考,知道这些先人流传下来道理的价值,才能真正把这些往心里去,才会有用。这叫什么,这叫能利用最大的资源,小学初中理解不了就不加这个课,加其他能理解的,适合的,待到上了高中,自然会学,国家不会对这一方面坐视不理的,所以大可不必怀疑担心些什么,不如多看点书,我们老师说,我们没办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当然,这取决于你自己。
因为它主要是讲男女之情。这对于孩子来说有点早了。它虽然很经典,但是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关于<孟子>二章习题,要有相关理解一类的,

关于<孟子>二章习题rn关于<孟子>二章习题,要有相关理解一类的,要多些?
1 、我国古代神话为何大量亡佚?

2 、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3 、《诗经》“六义”。

4 、《诗经》古、今文学派。

5 、《毛诗》、《毛诗序》。

6 、以《感悟蒹葭》为题撰写一篇生活随感,不少于 500 字。

7 、先秦萌芽状态的散文主要有哪些类型?

8 、试论《左传》的叙事艺术。

9 、试论《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0 、试论《孟子》的文学价值。

11 、试论《庄子》一书的艺术成就。

12 、屈原作品中的比兴对《诗经》中的比兴有何发展?

13 、试论“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14 、简述汉赋的发展阶段。

15 、论《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成就。

16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17 、试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18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质。

19 、建安文学得以繁荣的原因何在?

20 、略述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21 、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22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在整体上大致有何区别和联系。

23 、试论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艺术成就。

24 、左思《咏史》八首有何艺术特色?

25 、试论陶诗的艺术成就。

26 、试论南朝文人诗歌的“新变”。

27 、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比较论。

28 、“四声八病”说的发现与提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29 、略述《世说新语》的写人艺术。

30 、论文撰写实践:择取先秦汉魏六朝诗中的某一意象予以纵横考察与诠释。

唐宋文学:

1. 如何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为什么说“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3. 你对《长恨歌》多主题有何看法?

4. 讨论李贺诗歌美感的独特性

5. 如何理解温庭筠词的客观之美?

6. 王国维为什么说“后主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7. 如何理解晏殊词的富贵气象与人生感悟?

8. 如何理解江西诗派理论的得与失?

9. “诚斋体”有什么特异之处?

10. 讨论陆游爱国诗与爱情诗的关系

11. 结合学唱姜夔自度曲加深理解音乐与词的独特关系。

元明清文学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元代文学)

1. 杂剧《西厢记》共有( )。
A 三本二十折 B 四本二十一折 C 五本二十一折 D 六本二十折
2. 下列人中( )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郑光祖 D 白朴
3. 关汉卿《窦娥冤》不是一部( )。
A 末本剧 B 旦本剧 C 公案剧 D 悲剧
4. 钟嗣成的( )是研究元杂剧最早的珍贵资料。
A 《青楼集》 B 《录鬼薄》 C 《曲律》 D 《元曲选》
5. 李千金是以下( )爱情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A 《拜月亭》 B 《秋胡戏妻》 C 《墙头马上》 D 《倩女离魂》
6. 散曲创作成就居全元之首的是 ( )
A. 关汉卿 B. 睢景臣 C. 张养浩 D. 马致远
7. 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 )
A. 铁笛体 B. 东维体 C. 铁崖体 D. 廉夫体
8. 以下剧作不属于末本戏的是( )。
A 《望江亭》 B 《赵氏孤儿》 C 《汉宫秋》 D 《单刀会》
9. 在元散曲作家中,( )是成就最高 . 最有影响的一家。
A 关汉卿 B 白朴 C 马致远 D 张可久
10. “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 出自( )
A .《西厢记诸宫调》 B .《窦娥冤》 C. 《西厢记》 D .《高祖还乡》
11. 《救风尘》 . 《谢天香》 . 《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
A .商人妇 B .村姑 C .妓女 D .贵族小姐
12. 散曲套数 [ 般涉调 · 哨遍 ] 《高祖还乡》新奇之处在于采用( )
A .反讽手法 B .象征手法 C .情景交融手法 D .夸张手法
13. 杨维桢诗世称( )
A .台阁体 B .香奁体 C .宫体 D .铁崖体
14. 《窦娥冤》最后一折让鬼魂出场,创作目的在于( )

A .以非人间力量来解决人间问题,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B .使鬼魂代表正义来抚慰良善,让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C .以鬼魂世界的美好映照现实世界的黑暗,暗示人间不如鬼域

D .以鬼魂世界的黑暗象征现实世界的黑暗,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愤激之情
15. 元好问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是( )
A .悲凉雄健 B .自然清新 C .翻新出奇 D .婉媚凄清
16. 元代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 “ 曲状元 ” 之称的作家是( )
A 关汉卿 B 马致远 C 王实甫 D 张可久
17. 元代诗歌创作中,涉及的主题最多的是 ( ) 。
A. 建功立业 B. 男女情爱 C. 隐逸生活 D. 民生疾苦
18. 元杂剧《倩女离魂》的作者是( )。
A. 王实甫 B. 马致远 C. 郑光祖 D. 张养浩
19. 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
A. 《赵氏孤儿》 B. 《张生煮海》 C. 《墙头马上》 D. 《柳毅传书》
20. 《陈州粜米》是 ( )
A. 历史剧 B. 爱情剧 C. 公案剧 D. 家庭伦理剧
21. 元代 “ 四大传奇 ” 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 )
A. 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 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C. 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 宣扬道德教化
22. 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
A. 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 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 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D. 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23. 《张协状元》对后来传奇作品的开创性贡献是 ( )
A. 创造戏剧中诗的意境 B. 创制以生 . 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

C. 追求词藻华美 D. 采用民歌的朴素风格,并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
24. 散曲套数 [ 般涉调 · 哨遍 ] 《高祖还乡》新奇之处在于采用( )
A .反讽手法 B .象征手法 C .情景交融手法 D .夸张手法
25. 《窦娥冤》最后一折让鬼魂出场,创作目的在于( )
A .以非人间力量来解决人间问题,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B .使鬼魂代表正义来抚慰良善,让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C .以鬼魂世界的美好映照现实世界的黑暗,暗示人间不如鬼域

D .以鬼魂世界的黑暗象征现实世界的黑暗,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愤激之情
26. 元好问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是( )
A .悲凉雄健 B .自然清新 C .翻新出奇 D .婉媚凄清

(明代文学)

27. “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 是( )语言的一大特色。
A 《三国演义》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儒林外史》

28. “ 南戏之祖 ” 是对元末南戏( )的誉称。
A 《拜月亭》 B 《荆钗记》 C 《琵琶记》 D 《白兔记》
29.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是( )提倡的口号。
A 公安三袁 B 袁枚 C 前后七子 D 沈德潜
30. 《西湖七月半》是( )的作品。
A 袁宏道 B 徐霞客 C 张岱 D 祁彪佳
31. “ 独书性灵,不拘格套 ” 是( )提倡的口号。
A 公安三袁 B 袁枚 C 前后七子 D 沈德潜
32. 《报刘一丈书》是( )的作品。
A 袁宏道 B 徐霞客 C 张岱 D 宗臣
33. 宗臣属于( )。
A 前七子 B 后七子 C 竟陵派 D 唐宋派
34. 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等四部杂剧合称为 ( )
A. 《青藤四梦》 B. 《四歌啸》 C. 《南四曲》 D. 《四声猿》
35.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体裁是( )
A .书序 B .诗序 C .文序 D. 赠序
36. 明代归有光所属文学流派是( )
A. 前七子 B .后七子 C .唐宋派 D .公安派

37. 柳遇春这个人物出自小说( )
A. 《柳毅传》 B .《错斩崔宁》 C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D .《中山狼传》
38. 《琵琶记》的创作动机是( )
A .为了宣扬神仙道化思想 B .为了提倡风化,宣扬贤孝

C .为了宣讲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的道理 D .为了揭示荣华富贵的虚妄

39. 明代传奇剧《红梅记》的取材来源是( )
A .《集异记》 B .《张于湖传》 C .《吴越春秋》 D .《剪灯新话》
40. 在明代传奇中,经过魏良辅改造的声腔是( )
A .海盐腔 B .余姚腔 C .弋阳腔 D .昆山腔
41. 章回小说的起源是( )
A . “ 小说 ” B . “ 说经 ” C . “ 讲史 ” D . “ 说铁骑儿 ”
42. 《三国演义》最为流行的本子是( )
A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 B.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C. 《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 D .《第一才子书 —— 三国演义》
43. 竟陵派提倡的诗风是( )
A .典雅工丽 B .清新自然 C .幽深孤峭 D .温柔敦厚
44. 李贽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
A .情真说 B. 童心说 C .性灵说 D .神韵说
45.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 )
A. 格调说 B .神韵说 C .肌理说 D .性灵说
46. 明中叶杂剧成就最高的戏剧家是( )
A 康作 B 王九思 C 汪道昆 D 徐渭
47. 以李玉为代表的 “ 苏州派 ” 作家出现于 ( ) 。
A. 明中叶 B. 明末清初 C. 清中叶 D. 晚清
48. 下列戏曲集,属于李渔所作的是( )。
A. 《红雪楼十二种曲》 B. 《一笠庵四种曲》 C. 《笠翁十种曲》 D. 《玉燕堂四种曲》
49. 清代修改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是( )。
A. 金圣叹 B. 毛宗岗 C. 陈忱 D. 张竹坡
50. 明初高启的诗歌风格是 ( )
A. 清新 B. 沉郁 C. 典雅 D. 豪放
51. 明代 “ 前七子 ” 的文学主张是 ( )
A. 文道合一 B.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 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52. 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 )
A. 写景散文 B. 传纪文 C. 序文 D. 寓言
53. 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
A. 玩世主义说 B. 游戏说 C. 诛奸尚贤说 D. 滑稽说
54. 明代长篇小说《木寿杌闲评》是 ( )
A. 历史演义 B. 英雄传奇 C. 神魔小说 D. 世情小说
55. 吴江派戏剧理论的核心是 ( )
A. 注重合律侬腔 B. 推崇语言本色 C. 强调场上之曲 D. 注重文采才情
56. 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 )
A. 师法汉魏 B. 师法唐诗 C. 师法宋诗 D. 兼学唐宋
57. 下列文学主张中,与晚明公安派思想相近的是 ( )
A. 性灵说 B. 神韵说 C. 格调说 D. 肌理说
58. 《琵琶记》的创作动机是( )
A .为了宣扬神仙道化思想 B .为了提倡风化,宣扬贤孝 C .为了宣讲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的道理 D .为了揭示荣华富贵的虚妄
59. 章回小说的起源是( )
A . “ 小说 ” B . “ 说经 ” C . “ 讲史 ” D . “ 说铁骑儿 ”
60. 《三国演义》最为流行的本子是( )
A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 B.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C. 《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 D .《第一才子书 —— 三国演义》
60. 竟陵派提倡的诗风是( )
A .典雅工丽 B .清新自然 C .幽深孤峭 D .温柔敦厚
61. 李贽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
A .情真说 B. 童心说 C .性灵说 D .神韵说
62. 李玉传奇的基本特征是( )
A. 多以历史题材表现深刻思想 B .往往关注现实问题,有感而发 C. 讲求戏曲的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 D .追求戏曲的案头阅读效果

63. 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
A 唐宋派 B 竟陵派 C 公安派 D 茶陵诗派

64. 明代传奇剧《红梅记》的取材来源是( )
A .《集异记》 B .《张于湖传》 C .《吴越春秋》 D .《剪灯新话》

(清代文学)

65. 鲁迅评( )的结构为“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A 《三国演义》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儒林外史》
66. 孔尚任《桃华扇》善于刻画政治历史人物,其中被刻画成八面玲珑的政治掮客是( )。
A 阮大铖 B 马士英 C 杨龙友 D 吴次尾
67. 以下不属于才子佳人小说的是( )。
A. 《好逑传》 B. 《平山冷艳》 C. 《红梅记》 D. 《玉娇梨》

68. 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张惠言 B 朱彝尊 C 陈维崧 D 纳兰性德
69. 以下既是清初诗坛江左三大家,又是尊唐派的诗人是( )。
A 钱谦益 B 龚鼎孳 C 吴伟业 D 王士祯
70. 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
A 《词综》 B 《闲情偶寄》 C 《剧说》 D 《花部农谈》
71. 在清代词坛上,( )的词作,有部分作品兼有秦(少游) . 柳(永)风调。
A 朱彝尊 B 陈子龙 C 纳兰性德 D 陈维菘

71. 蒲松龄《席方平》: “ 越道避之,因犯卤簿。 ”“ 卤簿 ” 是指( )
A. 史书 B 帐册 C .法律条文 D .仪仗
73. 下列作品中,作者自注称 “ 清词 ” 的是( )
A 夏完淳《别云间》 B .张维屏《三元里》
C. 龚自珍《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D .戚继光《登舍身台》
74. 《桃花扇》的基本故事是( )
A .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故事 B .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C.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D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75. 《聊斋志异》的文体类型是( )
A. 文言长篇小说 B .文言短篇小说 C. 白话长篇小说 D .白话短篇小说
76. 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
A .散文写作要讲求 “ 义法 ” B . “ 神气 ” . “ 音节 ” . “ 字句 ” 三者相互融通 C . “ 义理 ” . “ 考据 ” . “ 词章 ” 三者兼备互容 D .删芟 “ 枝义 ” ,刊落 “ 冗辞 ”
77. 《儒林外史》中王冕这个人物是( )
A .保持人格独立,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 B .牺牲自我和个性,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 C .实现了科举理想,却不得任用的清苦京官的代表
D. 终生应举,却屡试不第的落魄士人的代表

78. 李玉传奇的基本特征是( )
A. 多以历史题材表现深刻思想 B .往往关注现实问题,有感而发 C. 讲求戏曲的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 D .追求戏曲的案头阅读效果
79. 黄遵宪 1897 年将自己的诗命名为( )
A. 新学诗 B .新体诗 C .新派诗 D .新诗派

80. 清末民初诗人樊增祥 . 易顺鼎被冠以 “ 中晚唐诗派 ” 的原因是( )
A. 其诗风近于中唐李贺 B .其诗风近于晚唐温李 C .其诗风近于晚唐杜牧 D .其诗风近于中唐孟郊晚唐贾岛
81. 以下诗句中为南社诗人苏曼殊所作的是( )
A. 声满东南几处箫 B .去尚缠绵可付箫 C .少年击剑更吹箫 D .春雨楼头尺八箫
82. 《聊斋志异》的版本中,一般通行本的底本是 ( ) 。
A. 手稿本 B. 铸雪斋抄本 C. 青柯亭刻本 D. 会校会注会评本
83. 陈维崧的词风是 ( )
A. 师法柳永,以赋为词 B. 师法周邦彦,典雅精工

C. 师法姜夔 . 张炎,清空婉约 D. 师法苏轼 . 辛弃疾,豪放苍凉
84. 《荡寇志》的题材类型是 ( )
A. 历史演义小说 B. 公案小说 C. 讽刺小说 D. 英雄传奇小说
85. 目前《红楼梦》的通行版本是 ( )
A. 脂评甲戌本 B. 脂评庚辰本 C. 程甲本 D. 程乙本
86. 下列作品中,与《长生殿》题材相同的是 ( )
A. 《梧桐雨》 B. 《临川梦》 C. 《比目鱼》 D. 《奈何天》
87. 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三项衡量标准是 ( )
A. 新意境 . 新语句 . 新风格 B. 古意境 . 新语句 . 新风格 C. 新意境 . 新语句 . 古风格 D. 新意境 . 古语句 . 新风格
88. 辛亥革命期间, “ 有学问的革命家 ” 章太炎《狱中赠邹容》中的名句是 ( )
A. 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 B.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C. 临命须掺手,乾坤两只头 D. 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
89. 《桃花扇》的基本故事是( )
A .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故事 B .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C.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D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90. 《聊斋志异》的文体类型是( )
A. 文言长篇小说 B .文言短篇小说
C. 白话长篇小说 D .白话短篇小说
92.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 )
A. 格调说 B .神韵说 C .肌理说 D .性灵说
93. 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
A .散文写作要讲求 “ 义法 ” B . “ 神气 ” . “ 音节 ” . “ 字句 ” 三者相互融通
C . “ 义理 ” . “ 考据 ” . “ 词章 ” 三者兼备互容 D .删芟 “ 枝义 ” ,刊落 “ 冗辞 ”
94. 《儒林外史》中王冕这个人物是( )
A .保持人格独立,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 B .牺牲自我和个性,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 C .实现了科举理想,却不得任用的清苦京官的代表
D. 终生应举,却屡试不第的落魄士人的代表

95. 黄遵宪 1897 年将自己的诗命名为( )

A. 新学诗 B .新体诗 C .新派诗 D .新诗派
96. 清末民初诗人樊增祥 . 易顺鼎被冠以 “ 中晚唐诗派 ” 的原因是( )

A. 其诗风近于中唐李贺 B .其诗风近于晚唐温李

C .其诗风近于晚唐杜牧 D .其诗风近于中唐孟郊晚唐贾岛
97. 以下诗句中为南社诗人苏曼殊所作的是( )

A. 声满东南几处箫 B .去尚缠绵可付箫 C .少年击剑更吹箫 D .春雨楼头尺八箫

98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吴伟业 B. 王士祯 C. 郑燮 D. 袁枚

99.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这种曲词出自传奇( )。

A. 《红梅记》 B 《清忠谱》 C 《长生殿》 D 《桃花扇》

100. “大明湖说书”是晚清著名谴责小说( )中的一个精彩片断。

A. 《官场现形记》 B.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 《老残游记》 D. 《孽海花》

第二部分 填空题

(元代部分)

1、散曲包括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两种主要形式。 隋树森所编的《 ________ 》是目前收录作品最为完备的元代散曲集。

2 、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四位著名杂剧作家是 ____________ 、白扑、 ____________ 和郑光祖。

3. 好是日斜风定后, ________ 。
4. 石壕村里夫妻别, ________ 。
5. 伤心秦汉经行处, ________ 。
6.________ ,总是离人泪。
7.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________ , ________ 。
8.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________ 。
9. 柳丝长玉骢难系, ________ 。
10. 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________ 。
11 ________ , ________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12.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的疾。 ________ ,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13. 夕阳西下, ________ 。
14. 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 ________ 。
15.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 _____ 折。
16. 元杂剧《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传奇小说《 ________ 》。
17. 睢景臣《高祖还乡》: “ 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 ” 这是指仪仗旗队中的 ________ 旗。
18. 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 _______________ 》。
19. 散曲包括 _______________ 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20.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 _____ 折。
21. 赵孟頫的散文《 ________ 》具体阐述论证了苏冬坡关于吴兴山水清远的论断。
22 .《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 “ ________ ” 的故事演化而来。
23 .《西厢记》崔张的爱情故事则源自唐传奇《 ________ 》。
24 .元至治年间刊刻的说话人底本《 ________ 》已具有《三国演义》的基本轮廓,宋元间的说话人底本《 ________ 》则已具《水浒传》的故事雏形。
25 .元曲包括 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种体裁,因为它们都是以曲词为主,和乐歌唱的,故统称为曲。
26. 散曲是宋元时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其形式主要有两种那就是 ________ 、 ________ 。
27. 王实甫与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同,前者重 ________ ,后者 ________ 重 。

(明代文学)

28 、明清小说的繁荣,是以 _____________ 的高度成就为主要标志的。

29 、明清短篇小说可分为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 明代的《 ________ 》成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 清代《 ________ 》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30 、长篇 __________ 小说《三国演义》和 __________ 小说《水浒传》开创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新时期。

31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是《 _______________ 》,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是《 _______________ 》。

32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 __________ 和以沈璟为代表的 ________ 是晚明影响最大的戏剧流派。

33 、 ______ 的《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四部作品都有人物梦境活动的情节,所以世称 “ _______________ ” 。

34 、明晚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 “ __________ ” 提出 “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 的主张,反对摹拟前人。

35. 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 “ _____ , ____ ” 。
36. 杜丽娘是《 ________ 》中的女主角。《哀盐船文》的作者是 ________ 。
37. 《 ________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38. 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加工编撰的《喻世明言》 . 《警世通言》和《 ________ 》,世称 “ 三言 ” 。
39. 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 “ _____ , ____ ” 。
40. 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 ________ 和王世贞。
41 .徐谓的杂剧代表了明代杂剧的最高成就,他的《四声猿》包括《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四个杂剧。
42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冯梦龙编撰的 “ ” 、凌蒙初
著的“ ” 和陆人龙编撰的《 ________ 》。
43 .《金瓶梅》书名分别指书中人物潘金莲 、 ________ 、 三人。
44 .明代最早的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 的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45 .明 “ 三大传奇 ” 是李开先的 ________ 、梁辰鱼的 ________ 、 ________ 和相传为王世贞所作的。
46 .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有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47 .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是宋末元初的《 ________ 》。
48 .明代最早出现的话本集是嘉靖年间洪楩所刊的《 ________ 》。
49 .明末张岱以小品文而得名,他的两部以 “ 梦 ” 名篇的文集是《 _______ 》和《西湖寻梦》。
50. 明代最早出现的话本集是嘉靖年间洪楩所刊的《 ________ 》。
51. 《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 ________ 三位一体。
52. 明代杂剧成就最高的是作家是 。他的《 ________ 》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
53. 明代万历时期由于对音律见解的不同和创作思想的差异,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戏剧流派,它们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 ________ 为代表的吴江派。

54. 明末以来最流行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抱翁老人从 “ 三言 ” . “ 两拍 ” 中选编的《 ________ 》。

(清代文学)

55 、《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成功的讽刺艺术杰作, 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础。

56 、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间,戏曲界经历了一场范围较大的 __________ ,话剧形式随着外国文化大量传入被介绍到中国。

57 、 ________ 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58 、《 ___________ 》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 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15 、清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最重要的阶段是清初至乾隆末年,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是《 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

59 、清代戏剧《 __________ 》具有供舞台演唱的一切良好条件,既可演又可传,这是其它戏剧无法相比的。

60 、 文学史上, 一般称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 1840- 1911 )的文学为 ______________ , 或称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 1840- 1919 )的文学为 _______________ 。

61 、 “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是 ____________ 诗作《 __________ 》中的诗句。

62 、鲁迅先生曾指出,《 __________ 》问世后, “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

63 、以 ___________ 的《文学改良刍议》和 ________________ 的《文学革命论》的发表为标志,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64. 《儒林外史》中以作者自己为投影塑造出来的正面人物形象是 ________ 。
65. 无限河山泪, ________ 。

66. 爝火燃回春浩浩, ________ 。

67.________ ,须把乾坤力挽回。

68.________ ,不辞辛苦出山林。

69. 晚清道 . 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 ____ 。

70. 皮簧腔和东柳 . 西梆 . 南昆 . ________ 构成了我国各地方剧种的主要声腔。
71. 《镜花缘》的主要内容是海外奇观和妇女问题,其作者是 ________ 。

72. 学问之深 . 涉猎之广,在清代屈指可数,与黄宗羲 . 王夫之同被誉为 “ 青初三先生 ” 的作家是 ________ 。
73. 《红楼梦》八十回抄本系统,大都附有 _______________ 评语。
74. 近代 “ 桐城派 ” 散文家中影响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___ 。
75. 近代以翻译西方小说著名的学者是 _______________ 。
76. 除《西游记》外,明代著名神魔小说还有计仲琳编辑《 ________ 》。 41. 清初词家朱彝尊与 ________ ,并称 “ 朱陈 ” 。
77. 《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由 ________ 续成的。
78. 《孽海花》的作者是 ________ 。
79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 ________ 》和《 ________ 》。
80 .《西游补》的作者 ________ 和《水浒后传》的作者 ________ 均为湖州南浔人。
81 .清初词人中, ________ 是阳羡派的领袖,朱彝尊是 ________ 派的领袖
Ⅰ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A 流俗( ) 顾颉刚( ) B 譬如( ) 侵蚀( )

C 惩前毖后( ) 户枢不蠹( ) D相互效尤( ) 翘足而待( )

2.根据注音写汉字

A jí( )牛 diàn( )污 B zhuān ( ) 顼 sī( )亡

C 吝sè( ) 懒duò( ) D fū( )衍 洗dí( )

3.判断各组字形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A 奢侈 鹰隼 ( ) B 宗诣 停滞 ( )

C 腐草为荧 辨伪去妄 ( ) D 不可思议 煜煜皇皇( )

4.解释词语中加点字意义有误的是( )

A 闻者足戒(戒:防备) 启迪(迪:开导,引导)

B 惩前毖后(毖:谨慎,小心) 循序渐进(循:按照,依照)

C 不亦宜乎(宜:应当) 头戴其苍,地履其黄(戴:顶着)

D 干将发硎(硎:磨刀石) 吃一堑,长一智(堑:挫折)

5.判断解释句子中的词语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A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流俗:流传下来的俗人俗见。 ( )

B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 )

C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 )

D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断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蠹:蛀虫。 ( )

6.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

A 纵观古今中外的学者、科学家,无不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专心钻研,“聚焦”成才的。

B 老人如夕照,少年如朝阳。

C 大手大脚花惯了,那条劳动所得的防线也不见得就是马其诺防线;即使是马其诺防线,也是可以被自己的贪欲攻破的。

D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7.文学文体知识中有误的是( )

A 一篇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B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C 对比论证就是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放在一起论述,从而具体鲜明地将问题论证透彻。

D 议论文往往也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但它与记叙文中的叙述不同:它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记叙事例来证明论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8.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的不同的是( )

A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B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C 日本人称我中国老大帝国。

D 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9.判断复句关系和表达效果分析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A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分析:转折关系。强调指出孟子的话在现实社会中仍值得借鉴。 ( )

B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分析:第一重是条件关系。强调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 )

C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析:递进关系。强调指出了怀疑还有积极方面的作用。 ( )

D 我们只要正确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坚持纵比与横比的辨证统一,就可以既看到成绩和胜利,增添前进的力量和信心,又不断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看见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坚定不移地为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分析:第一重是假设关系。强调假如可以正确比较会带来的益处。 ( )

10.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是( )

凸透镜的作用在于聚焦, 是酷暑的阳光 不足以使火柴燃烧,但是______用凸透镜聚焦于一点,即使是冬日的阳光, 能够把火柴点燃,发出它的一分光和热来。

A 即使 也 如果 也 B 尽管 也 因为 所以

C 虽然 但是 即使 也 D 只要 就 不但 而且

Ⅱ 语言运用

(一)

11.不改变原意,将下列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静雅园小区的居民昨天通过了业主委员会提出的严禁广告公司在小区居民楼顶违章设立广告牌的决议。

(1)

(2)

(3)

(二)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

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个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是 。

12.请给上面的短文拟订一个能揭示文章中心的标题

13.请在短文结尾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Ⅲ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一)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⑧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文段的论点是( )

A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B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D 如果没有怀疑,人类的文化就不会进步。

2.第⑥⑦⑧句直接证明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3.划分文段层次正确的是( )

A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B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C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4.文中在证明论点的论证中,叙述戴震的内容从哪两个方面证明了论点?请简要回答。

A

B

5.第⑼句中“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词语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6.如果将第⑼句的四个“常常”删去,表意会有哪些变化?

7.文段运用的例证法除了戴震的事例之外,还有哪些事例?用横线划出来。

8.分别指出第③句和第⑨句中代词“这样”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这样③句

这样⑨句

9.“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在原文中有波浪线划出来。

10.⑴句中“必要”和“基本”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二)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的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更为浩瀚的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损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产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非存在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的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生命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越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负面作用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秀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出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灵魂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美好境界前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分三层)

① ② ③ ④ ⑤

2.文章第①段中说造成“精神不平等”的原因是 。

3.文章第②段着重讲述了阅读的好处,这好处一是 ;

二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章第③段列举了许多书名和作家的材料,意在说明A

B ,从而论证 的观点。

5.第④段引用歌德和雨果的话,是为了证明 。

6.简答第④段中加点的短语“极大的可能”不能删去的理由。

7.文章第⑤段的作用是:

(三)吃苦是一种资本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手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

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⑧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⑨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⑩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

1.“吃苦是一种资本”,文中与“资本”的含义相近的一个词是 。

2.第⑨节加点的“这种病变”指什么?(可引用文中语句回答)

3.“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⑦节补充一个典型事例,

写在下面空格内。(50字以内)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

第六单元答案

Ⅰ 1 liú jié pì qīn chéng dù yóu qiáo

2 脊 玷 颛 澌 啬 惰 敷 涤

3 √ⅹⅹⅹ 4 A 5 ⅹ √ √ ⅹ

6 D 7 C 8 B 9 √ⅹ√ⅹ 10 A

Ⅱ11 (1) 广告公司要在小区居民楼顶违章设立广告牌。

(2) 业主委员会提出严禁广告公司这一做法的报告。

(3) 静雅园小区的居民昨天通过了关于该报告的决议。

(不要求与答案的表述完全相同,要点齐全即可。)

12 成功(成功的最佳目标)

13 最有价值的那个;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Ⅲ(一)

1 B 2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 A

4 对流俗传说常常抱怀疑态度;对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态度。

5 不可以颠倒,它是按照对于学问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来进行思维的。若颠倒了,就不符合思维逻辑了。(意思对即可)

6 原来的语句强调怀疑精神不是一时一事,而是随时随地,突出怀疑的持久性、广泛性,因而才能取得成绩;如果删去就失去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7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8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一切学问家,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9 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0 不能去掉。“必要”是“必须而且重要”的意思,修饰“步骤”,指其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如果删去则不能突出强调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过程中的重要性。“基本”是“主要”的意思,用来修饰“条件”,强调怀疑精神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中的作用,如果删去就不可能突出其主要作用。(意思对即可)

(二)

1 ①‖②③④‖⑤ 2 阅读能力的拥有和丧失

3 阅读能增广知识;阅读能使人超越有限的生命。

4 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读书人是幸福人”

5 读书使人向善,使人避恶。

6 首先“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其次,“并非凡书皆好,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负面作用的。”只有和好书结缘的人才是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操的人。如果删去,就变成了所有的读书人、和所有的书结缘的人都是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操的人了,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表达不准确。(意思对即可)

7 总结全文,强调论点(重申论点)。

(三)

1 养分 2 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3 要求:①事例必须典型,有说服力。②内容要围绕“折磨人,锻炼人”。

(事例不典型、叙述不完整、语言不符合要求(议论中的叙述的要求)、超过字数的要适当扣分。)

4 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分
九年级语文试题]《孟子》二章习题精选2006年2月8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不详 字体:[大 中 小]

5.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1.A.内城 外城 围着 B.护城河 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放弃 C.极点 畔,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2. A

3. A.这—表判断 B.征验—凭证 C.被任用—发出

4. D

5. A.畔—叛 背叛 B.衡—横 梗塞,指不顺。 C.属—嘱 嘱托 D.曾—增 增加

二、1.施行仁政的君主;王道,仁政;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2.“助”的“多、寡”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A.无实际意义,表假设语气,“或,要么” B.界限 C.到 D.施行

5.A B C

三、1.①教诲,教导 ②这样 ③引,拉 ④不如,不及

2.C。正确的理解应是;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3.D。例句是判断句,A、B、C三项均是判断句,D项是主谓倒装句。

4.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四、1. 排比 所以说管理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 举例 道理 对比

4.略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回答者:your_sos - 高级经理 六级 12-10 13:16

Ⅰ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A 流俗( ) 顾颉刚( ) B 譬如( ) 侵蚀( )

C 惩前毖后( ) 户枢不蠹( ) D相互效尤( ) 翘足而待( )

2.根据注音写汉字

A jí( )牛 diàn( )污 B zhuān ( ) 顼 sī( )亡

C 吝sè( ) 懒duò( ) D fū( )衍 洗dí( )

3.判断各组字形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A 奢侈 鹰隼 ( ) B 宗诣 停滞 ( )

C 腐草为荧 辨伪去妄 ( ) D 不可思议 煜煜皇皇( )

4.解释词语中加点字意义有误的是( )

A 闻者足戒(戒:防备) 启迪(迪:开导,引导)

B 惩前毖后(毖:谨慎,小心) 循序渐进(循:按照,依照)

C 不亦宜乎(宜:应当) 头戴其苍,地履其黄(戴:顶着)

D 干将发硎(硎:磨刀石) 吃一堑,长一智(堑:挫折)

5.判断解释句子中的词语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A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流俗:流传下来的俗人俗见。 ( )

B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 )

C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 )

D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断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蠹:蛀虫。 ( )

6.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

A 纵观古今中外的学者、科学家,无不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专心钻研,“聚焦”成才的。

B 老人如夕照,少年如朝阳。

C 大手大脚花惯了,那条劳动所得的防线也不见得就是马其诺防线;即使是马其诺防线,也是可以被自己的贪欲攻破的。

D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7.文学文体知识中有误的是( )

A 一篇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B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C 对比论证就是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放在一起论述,从而具体鲜明地将问题论证透彻。

D 议论文往往也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但它与记叙文中的叙述不同:它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记叙事例来证明论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8.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的不同的是( )

A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B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C 日本人称我中国老大帝国。

D 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9.判断复句关系和表达效果分析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A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分析:转折关系。强调指出孟子的话在现实社会中仍值得借鉴。 ( )

B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分析:第一重是条件关系。强调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 )

C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http://syzx.hcedu.cn/jdc/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8

[九年级语文试题]《孟子》二章习题精选2006年2月8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不详 字体:[大 中 小]

5.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1.A.内城 外城 围着 B.护城河 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放弃 C.极点 畔,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2. A

3. A.这—表判断 B.征验—凭证 C.被任用—发出

4. D

5. A.畔—叛 背叛 B.衡—横 梗塞,指不顺。 C.属—嘱 嘱托 D.曾—增 增加

二、1.施行仁政的君主;王道,仁政;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2.“助”的“多、寡”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A.无实际意义,表假设语气,“或,要么” B.界限 C.到 D.施行

5.A B C

三、1.①教诲,教导 ②这样 ③引,拉 ④不如,不及

2.C。正确的理解应是;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3.D。例句是判断句,A、B、C三项均是判断句,D项是主谓倒装句。

4.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四、1. 排比 所以说管理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 举例 道理 对比

4.略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首先“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其次,“并非凡书皆好,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负面作用的。

扁鹊为什么被移出教科书?

     近日,在目前的小学教材中我们发现《名医扁鹊》这篇课文被删除了,这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激烈讨论。那么,删除的原因是什么呢?扁鹊为什么被移出教科书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详细说说。

💡  时间有冲突

据相关人士表明,课文《名医扁鹊》虽然提倡医者仁心值得弘扬和保留,但是史学家对他的记载偏向虚构化,从而影响到学术的严谨性,对治学态度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应当删除。

扁鹊的故事在时间线上面有非常多的冲突。据《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约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出生,周赧王五年(前310)去世,享年90多岁。在扁鹊的故事中有一章节是给赵简子看病。年轻时扁鹊曾周游列国,当时他经过晋国时发现赵简子生病而帮他治疗。然而,从时间的计算上来看,赵简子生活在晋昭公期间,晋昭公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526年。如果是这样计算的话,他与扁鹊本不属于一个朝代的人,两者相隔了100多年。在扁鹊见蔡桓公的时候,据史料考证发现历史上并没有蔡桓公这个人,当时只有齐桓公有这一称号,所以应该是给齐桓公看病,不过两人相差的时间是200多年。所以,根据时间线上来看扁鹊的故事扑朔迷离,多半是编造的。

💡  本身过于玄幻、夸张

在扁鹊的课文中有写道,扁鹊从小就获得了一种很特别的能力,可以透过人体外层皮肤看见人体内部的运作,从而给人治疗病痛。然而,即使是21世纪的当代,我们也只能依靠X光机器才能看到人体内部的构造,所以在这里就有了夸大其表的成分。

《扁鹊外经》出自《汉书·艺文志》,而《汉书》系列要晚于《史记》,距离扁鹊生活的时代更是相差差不多四五百年,对扁鹊的信息不可能有《史记》能够收集到的多,因此其表述扁鹊能看穿人的身体属于编造出来的东西,不足以相信。

在扁鹊的故事中,还有提到过为了鲁公扈、赵齐婴换心,由于这两人当时身体不适就找到了扁鹊,经过一番检查后就让二人喝了一种药酒,等到两人昏迷之后,就将两人的心脏调换。不久后二人清醒,身体也恢复了健康。但即使是在现代医学技术这么发达的背景下,换心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一个风险极高的手术。然而扁鹊轻轻松松的做到了,而且还是在古代缺乏医疗设备的情况下。

💡  扁鹊可能是一群人的缩影

2021年在成都地铁站三号线施工现场,随着一声惊呼,在古墓中挖出来几件与扁鹊有关的文物。经过专家们的细致修复,最终整理了这几样东西上的内容,上面详细的记录了部分的中医理论以及大量的药方,还有就是许多医生的行医记录,这些记录统统称为《扁鹊医书》。而通过研究这些内容让专家们发现,扁鹊的行医记录时间跨度极大,甚至是在同一时间的两个地方出现。因此推测,扁鹊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缩影。

    综上所述,这就是扁鹊被移出教科书的原因。不过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移出,未来专家们会在研究之后给我们一个更加准确和细致的扁鹊,让我们后人能更全面的了解这群数千年前的神医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扁鹊被移出教科书大致上有三点原因。

一、资料记载混乱

最早记载扁鹊的时间在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5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连年作战,再加上当时资料保存方法低下很容易因为一些战乱,地质灾害等因素所破坏。所以后世对他的记载也是非常少的,也不应都是正确的。

再者是当时是百家争鸣的现状,有很多的学说,很多的百家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所信仰的原则,对待同一个人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众多的学派对扁鹊的描述也各不相同,所以对此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年龄成为最大疑问

根据资料的记载,最早记录扁鹊是在公元前516年,,而翻阅其他资料得知,扁鹊最后一次行医的对象是秦武王,而且还是两次。如此跨越了两个世纪,也就是说扁鹊活了200多岁,这个岁数在当时包括现在都是无法的达到的水平。

扁鹊第二次给秦武王治病是在公元前307年,也就是在此年被身为秦国太医的李醯所毒死,这也是记载扁鹊去世的时间。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古代中医高寿的典范,华佗活到了63岁,张仲景活到了69岁,李时珍活到了75岁,相比之下扁鹊的年龄确实有很大的疑问。

三、记载的事迹过于“玄幻”

资料记载扁鹊连续一个月服用一种药丸,最后能透过墙体,透过身体能看清内部,这就很离谱了,包括现在的技术都不一定达到;还有一个故事就是扁鹊给人换心,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做手术,这在当时的医疗情况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真有此事的话,那么后代的中医应该也会继承,但是包括那些名医也都没有再提及,可见扁鹊的事情过去“玄幻”所以才没有一个观关于他准确的定位。

所以综上而言,扁鹊这个人物有太多的疑问因素在里面,所以慢慢的就被移出的教科书。

扁鹊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史料记载他提出的望、闻、问、切,至今仍然被很多医生所推崇。但是近期有关于扁鹊的教学文章被移除了,其实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史书中记载的寿命过长

扁鹊的很多医学功绩与事迹都在历史作品中有所记载,但是算下来他的寿命至少有200岁,而那个时代古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只有40岁左右,所以他的寿命还是有待考证的。

最早扁鹊行医的记录是在公元前516年,那一年他前往晋国,医治了大臣赵简子。而扁鹊最后的行医记录,则是他前往秦国,给秦武王看病。根据《战国策》的记载,扁鹊先后两次医治秦武王,第一次是这位国君得了杂病,扁鹊来到后给出方案,但是方案被质疑,他也一怒之下离开了。第二次是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当时特别想医治好自己,许诺如果可以治好,给扁鹊太医令做,这还引起了当时秦国太医李醯的记恨,最后暗地里把扁鹊给害死了。这行医的时间前后跨度有200年,即使神医也很难让自己长生不老,所以这个年龄是让人怀疑的。

二、扁鹊很有可能指的不是一个人

考古学家在文物中发现,所谓的“扁鹊医书”是个习惯性的叫法,里面一共包含了多达9本书,有中医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多疑似出自扁鹊的药方,剩下的就是医生当时接诊时用到的“病例”,根据专家考证,这些“病例”很有可能是扁鹊极其弟子们共有的。这就促使考古学家给出了一个结论:神医“扁鹊”,很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和医学工作相关的“组织”,最起码应该是很多人。

三、记载的医术有些奇幻

我记得在我中学学习一篇关于扁鹊治病救人的文章中说,他可以给人换心,而且还有神奇的药酒能让人暂时昏迷,就像现在的麻药一样感受不到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当时我看见就觉得很震惊,因为换心脏即使是在现在也是非常难做的大手术,在几百年科技水平尚不发达的从前,很难完成这样危险的高难度手术。稍微有点不注意还会感染或者引起并发症。所以史书中记载的扁鹊形象过于神奇,不利于青少年对于历史正确的认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扁鹊是历史上最早使用脉诊诊断疾病的医师,精通内科、儿科、外科,使用热敷、针灸等来治疗,医术相当高明,被称为“医祖”,他也有有不少的轶事、典故,几年前终于出土疑似扁鹊的医术竹简,正当人们盼望着能够带来惊喜时,专家却下令将扁鹊踢出历史教材,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生平事迹

据史书记载,扁鹊著有《扁鹊外经》、《扁鹊内经》两部医学名著,由于时间过于久远,真迹早已遗失,在考古发现中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无法见其真容,也就没有史料能够证实神医扁鹊的医术究竟有多高!

我们了解过去古人资料的主要方法就是史书,但是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史书能够证明扁鹊的真是存在,他的医术、生平也就无法考证,只能通过民间口口相传,所以专家处于不误人子弟的考虑,将扁鹊从历史教材中踢出!

🔔🔔时间跨度

自上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以来,中国便在医药领域领先世界,中医讲究条例,从根本上拔出病根,诞生的历史比西药早很多,东汉张仲景、明代李时珍、三国华佗和战国扁鹊并称为“四大古代神医”,而扁鹊出现的年代最早、成名最早,但他的资料也是最少的!

史书中的扁鹊第一次登场实在公元前695年给蔡桓侯治病,最后一次在史书中见到扁鹊是公元前309年,据《战国策》记录扁鹊见秦武公,整个时间跨度长达三百多年,这就说明扁鹊有可能活了将近四百岁,实在是很诡异!

🔔🔔医疗水平

扁鹊救人案例过于神奇,远远超越了当时的医疗水平,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实施换心术,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还能通过隔墙看人一眼就可以看穿病人的疾病根源,这简直就是一台行走的彩超机!

正是由于史书记载的扁鹊过于离奇,所以官方才决定将扁鹊从历史教材书中删除,毕竟教科书的内容会对青少年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不能本着严谨求真的态度恐怕就会也讹传讹,形成一些不必要的传言!

🔔🔔小结

扁鹊换心、透视眼的事迹都添加了很多的玄幻成分,而现在的学生没有太多的判断力,万一认知错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无论扁鹊是否出现过,我都愿意相信他出现过,毕竟他代表了古代人民对抗疾病的美好幻想!

因为经历过于诡异,已经超出了寻常人理解范畴,比如说扁鹊的年龄问题。史书中扁鹊第一次出场是给蔡桓公治病,时间是公元前695年。而最后一次在史书中看到扁鹊的名字是在《战国策》中扁鹊见到秦武公,时间是公元前309年。时间跨度长达300多年,如果记载属实,那说明扁鹊起码活了四百岁!这是常人所难理解的,毕竟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是很低的,即使是那些注意养生之道的神医,也没有非常长的寿命。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年龄问题,还有一些他的救人案例过于神奇,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医疗水平,让人不禁怀疑是虚构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实施换心术,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还能隔墙看人,一眼看穿病人的疾病根源,简直就是一台行走的彩超机。正是因为史书记载的扁鹊过于力气,所以官方才决定将扁鹊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毕竟教科书的内容会对青少年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不能背着严谨求真的态度,恐怕会以讹传讹,形成一些不必要的传言。

本文标题: "高祖还乡"为什么没有被移出教科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08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大清那么容易就征服了明朝孩子的尿液颜色深是怎么回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