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科书中不教讨武曌檄

发布时间: 2023-06-18 03:00: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讨武曌檄》的翻译翻译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

为什么教科书中不教讨武曌檄

《讨武曌檄》的翻译

翻译

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

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像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

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

“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

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

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

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

原文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

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掉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为进一步自己登位称帝作准备。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氏,骆宾王投在徐敬业幕下,任文艺,撰写军中书檄,此文即作于此时。

此文亦称《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永昌元年(689)称帝以后的事,可见此题目为后人所改。又称《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徐敬业的祖父徐世勣因为辅佐唐太宗建立唐朝有功,被封为英国公,赐姓李,以后子孙因袭英国公。

2、文学赏析

檄是古代用以声讨、征召或晓谕的文告,主要用于军事行动之际。《讨武曌檄》先声夺人,立论严正,理直气壮,且语言犀利明快,节奏紧促。充分地体现了刘勰所说檄文的特点,不愧为传诵千古的佳作。此文属骈体,骈四俪六,对仗工整,用典切实,又清新自然。

全文有三个层次。

檄文一开始就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以“伪”字开头,以示武氏君临朝政的非法,接着列数其罪。从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对武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尤其抓住武后先后侍奉太宗父子,致使李唐皇氏背上乱伦之名,将武后置于不仁不义的境地。并揭露武后在后宫中的种种恶行,将之比作祸国的吕后和褒姒。

次写李敬业讨武是势在必行,民心所向之举,因此义师无敌,声势夺人。在一番严厉的声讨后,作者接着描绘徐敬业一方师出有名。用雄健的词采,夸张的形容,表现了义师的声威和必胜信念。

第三层申明大义对王公大臣动之以情,发出号召。先让百官自惭自励,再从正反两面痛陈利害得失。文章最后以震人心弦的警语作结,显示出巨大的威摄力量。此檄是千百年来檄文中的上乘之作。理直气壮,气势磅礴,手法上先抑后扬,使武后的劣行与徐敬业的正义之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声泪俱下,具有极大的煽动力。

3、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26—684),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为徐敬业讨武瞾叫檄》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 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 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加 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藜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 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 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 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 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作者小传】骆宾王(约640—?),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早慧,七岁能赋诗,有“神童”之誉。早年随父游学于齐鲁一带,有志节,以诗文著称,与当时著名文士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曾在道王李元庆幕府中供职,后又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薄。此间曾随军到过西域,及宦游于蜀滇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官至侍御史,因上书言政事而获罪入狱,并贬为临海县丞,乃怏怏弃官而去。光宅元年(684)武则天称制,李敬业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起兵反对武氏。他投在李敬业幕下,专撰军中书檄。讨武失败后,下落不明,有说投水而死,有说在灵隐寺出家为僧。
骆宾王怀才不遇,一世落魄,但其诗文却颇有成就。他善为五言诗,七言歌行尤为擅长,其中不乏托物寄兴,直抒胸臆的佳作。这些都奠定了他作为“唐初四杰”之一的地位。
骆宾王的诗文,早在唐中宗时,就有人为之搜采结集,仅存一百余篇。其诗文集名称甚多,至明胡应麟始命名为《临海集》。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最称完备。

【题解】骆宾王不仅以诗歌见长,文章也雄伟峭劲,这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其代表作。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正想进一步登位称帝,建立大周王朝,这就引起一些忠于唐室的大臣勋贵的愤怒。身为开国元勋英国公李绩嗣孙的李敬业,以已故太子李贤为号召,在扬州起兵,建立匡复府,自任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被罗致入幕府,为艺文令,军中的书檄,均出自他的手笔,本文即作于此时。
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本文亦称《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光宅五年武后称帝以后的事,可知乃后人所改,现仍用本题。

伪临朝武氏者〔1〕,人非温顺,地实寒微〔2〕。昔充太宗下陈〔3〕,尝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节〔5〕,秽乱春宫〔6〕。密隐先帝之私〔7〕,阴图后庭之嬖〔8〕。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9〕;掩袖工谗〔10〕,狐媚偏能惑主〔11〕。践元后于翚翟〔12〕,陷吾君于聚麀〔13〕。加以虺蜴为心〔14〕,豺狼成性,近狎邪僻〔15〕,残害忠良〔16〕,杀姊屠兄〔17〕,弑君鸩母〔18〕。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19〕。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20〕;贼之宗盟〔21〕,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22〕,朱虚侯之已亡〔23〕。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24〕;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25〕。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26〕。奉先帝之遗训〔27〕,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28〕,良有以也〔29〕;桓君山之流涕〔30〕,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31〕。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32〕,爰举义旗〔33〕,誓清妖孽。南连百越〔34〕,北尽三河〔35〕,铁骑成群,玉轴相接〔36〕。海陵红粟〔37〕,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38〕,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39〕,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40〕。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41〕,或地协周亲〔42〕,或膺重寄于爪牙〔43〕,或受顾命于宣室〔44〕。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45〕?傥能转祸为福〔46〕,送往事居〔47〕,共立勤王之勋〔48〕,无废旧君之命〔49〕,凡诸爵赏,同指山河〔50〕。若其眷恋穷城〔51〕,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52〕,必贻后至之诛〔53〕。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注释】
〔1〕伪:指非法的,表示不为正统所承认的意思。临朝:莅临朝廷掌握政权。〔2〕地:指家庭、家族的社会地位。〔3〕下陈:古人宾主相馈赠礼物、陈列在堂下,称为“下陈”。因而,古代统治者充实于府库、内宫的财物、妾婢,亦称“下陈”。这里指武则天曾充当过唐太宗的才人。〔4〕更衣:换衣。古人在宴会中常以此作为离席休息或入厕的托言。《汉书》记载:歌女卫子夫乘汉武帝更衣时入侍而得宠幸。这里借以说明武则天以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唐太宗的宠幸。〔5〕洎(jì记):及,到。晚节:后来。〔6〕春宫:亦称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人常借指太子。〔7〕私:宠幸。〔8〕嬖(pì闭)宠爱。〔9〕蛾眉:原以蚕蛾的触须比喻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这里借指美女。〔10〕掩袖工谗:说武则天善于进谗害人。《战国策》记载:楚王夫人郑袖对楚王所爱美女说:“楚王喜欢你的美貌,但讨厌你的鼻子,以后见到楚王,要掩住你的鼻子。”美女照办,楚王因而发怒,割去美女的鼻子。这里借此暗指武则天曾偷偷窒息亲生女儿,而嫁祸于王皇后,使皇后失宠的事(见《新唐书·后妃传》)。〔11〕狐媚:唐代迷信狐仙,认为狐狸能迷惑害人,所以称用手段迷人为狐媚。〔12〕元后:正宫皇后。翚翟(huì—dì灰狄):用美丽鸟羽织成的衣服,指皇后的礼服。翚,五彩雉鸡。翟,长尾山鸡。〔13〕聚麀(yōu忧):多匹牡鹿共有一匹牝鹿。麀,母鹿。语出《礼记·曲礼上》:“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这句意谓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姬妾,现在当上高宗的皇后,使高宗乱伦。〔14〕,虺蜴(huǐ—yì毁易):指毒物。虺,毒蛇。蜴,蜥蜴,古人以为有毒。〔15〕狎:亲近。邪僻:指不正派的人。〔16〕忠良:指因反对武后而先后被杀的长孙无忌、上官仪,褚遂亮等大臣。〔17〕杀姊屠兄:据《旧唐书·外戚传》记载: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之后,陆续杀死侄儿武惟良、武怀远和姊女贺兰氏。兄武元庆、武元爽也被贬谪而死。〔18〕弑君鸩(zhèn振)母:谋杀君王、毒死母亲。其实史书中并无武后谋杀唐高宗和毒死母亲的记载。弑,臣下杀死君王。鸩,传说中的一种鸟,用其羽毛浸酒能毒死人。〔19〕窥窃神器:阴谋取得帝位。神器,指皇位。〔20〕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指唐高宗死后,中宗李显继位,旋被武后废为庐陵王,改立睿宗李旦为帝,但实际上是被幽禁起来(事见《新唐书·后妃传》)。二句为下文“六尺之孤何在“张本。〔21〕宗盟:家属和党羽。〔22〕霍子孟:名霍光,西汉大臣,受汉武帝遗诏,辅助幼主汉昭帝;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继位,荒嬉无道,霍光又废刘贺,更立宣帝,是安定西汉王朝的重臣(事见《汉书·霍光传》)。作:兴起。〔22〕朱虚侯:汉高祖子齐惠王肥的次子,名刘章,封朱虚侯。高祖死后,吕后专政,重用吕氏,危及刘氏天下,刘章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合谋,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稳定了西汉王朝(事见《汉书·高五王传》)。〔24〕“燕啄皇孙”二句:《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时有童谣说“燕飞来,啄皇孙”。后赵飞燕入宫为皇后,因无子而妬杀了许多皇子,汉成帝因此无后嗣。不久,王莽篡政,西汉灭亡。这里借汉朝故事,指斥武则天先后废杀太子李忠、李弘、李贤,致使唐室倾危。祚,指皇位,国统。〔25〕“龙漦(lí利)帝后”二句: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当夏王朝衰落时,有两条神龙降临宫庭中,夏帝把龙的唾涎用木盒藏起来,到周厉王时,木盒开启,龙漦溢出,化为玄鼋流入后宫,一宫女感而有孕,生襃姒。后幽王为其所惑,废太子,西周终于灭亡。漦,涎沫。〔26〕冢子:嫡长子。〔27〕先帝:指刚死去的唐高宗。〔28〕宋微子:微子名启,是殷纣王的庶兄,被封于宋,所以称“宋微子”。殷亡后,微子去朝见周王,路过荒废了的殷旧都,作《麦秀歌》来寄托自己亡国的悲哀(见《尚书大传》)。这里是李敬业的自喻。〔29〕良:确实、真的。以:缘因。〔30〕桓君山:东汉人,名谭,光武帝时为给事中,因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而被贬为六安县丞,忧郁而死(事见《后汉书·桓谭传》)。〔31〕社稷:原为帝王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借指国家。〔32〕宇内:天下。推心:指人心所推重。〔33〕爰:于是。〔34〕百越:通“百粤”。古代越族有百种,故称“百越”。这里指越人所居的偏远的东南沿海。〔35〕三河:洛阳附近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是当时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36〕玉轴:战车的美称。〔37〕海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地在扬州附近,汉代曾在此置粮仓。红粟:米因久藏而发酵变成红色。靡:无,不。〔38〕江浦:长江沿岸。浦,水边的平地。黄旗:指王者之旗。〔39〕班声:马嘶鸣声。〔40〕喑:(yìn阴)呜、叱咤(zhà炸):发怒时的喝叫声。〔41〕公等:诸位。家传汉爵:拥有世代传袭的爵位。汉初曾大封功臣以爵位,可世代传下去,所以称“汉爵”。〔42〕地协周亲: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亲。协,相配,相合。周亲,至亲。〔43〕膺(应yìng):承受。爪牙:喻武将。〔44〕顾命:君王临死时的遗命。宣室:汉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在此召见并咨问贾谊,后借指皇帝郑重召问大臣之处。〔45〕一抔(剖póu)之土:语出《史记·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汉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将何法以加之乎?”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六尺之孤:指继承皇位的新君。安在:有本作“何托”。参阅前注〔20〕。〔46〕傥:通“倘”,倘若,或者。〔47〕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48〕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49〕旧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义近。〔50〕“同指山河”二句:语出《史记》,汉初大封功臣,誓词云:“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这里意为有功者授予爵位,子孙永享,可以指山河为誓。〔51〕穷城:指孤立无援的城邑。〔52〕昧:不分明。几(jī机):迹象。〔53〕贻(yí怡):遗下,留下。后至之诛:意思说迟疑不响应,一定要加以惩治。语见《周礼·大司马》,原句为“比军众,诛后至者。”

[译文]

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象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象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末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
非法执掌朝政的武则天,本性并不是温顺的,出身实在寒伧低微.从前,她充当太宗的低级宫妃,曾经因宴会休息时替皇帝更换衣服而进入宫中侍奉太宗.到了后来淫秽得闹乱了太子的东宫.偷偷地隐瞒起她和太宗的私情,暗中图谋得到了高宗后宫的爱幸.被选入宫中的妃嫔一进门就遭到她的嫉妒,她依仗自已的美貌不肯谦让别人;使用掩袖的毒计,善于在君王面前进谗言,妖狐般的媚态,偏偏能迷惑君主.登上了皇后的位子,穿上了皇后的礼服,陷害我的君王干了禽兽般的事情.再加上她心毒如蛇蝎.性狠似豺狼,亲近奸邪的官吏,残害忠良的大臣,屠杀同胞亲属,毒害君主母后.人和神共同痛恨她,天和地不容留她.她还进一步包藏着祸乱的心,偷偷地看着皇帝的权位,企图窃夺.君王喜爱的太子,被她幽禁在别的宫中;武贼的宗族亲信,却被她委派去掌了大权.唉呀!霍子孟不再兴起,朱虚侯已经死亡.听到”燕啄皇孙”的童谣,就知道了汉朝的国统将要终止;看到”龙斄帝后”的现象,就认识了夏朝的皇庭急速衰亡.

敬业是唐朝皇帝的旧臣,是公侯的嫡系子孙.我继承了父祖的成功事业,承受了唐朝的深厚恩惠.宋微子兴起悲痛,实在是有原因的;桓君山流下涕泪,岂是无用的举动.这是用志气来使风云发愤,用意志使国家安定.顺从天下人,<对武则天>的失望,顺应世上人的以诚心待人,于是举起了正义的旗帜,清除妖孽.南方连着百越地带,北方直到中原山河,铁骑成群结队,战船首尾相接.海陵的陈年栗米,仓粮储存得无穷无尽;江浦升起黄旗,匡救恢复唐朝天下的成功日子不远啦!排列成阵的战马嘶鸣如同北风吹起,剑气冲霄能使南斗平定.呼喊起来就使上岳崩崩颓,怒吼一声就使风云变色.用这样的势力制敌,什么敌人不被摧毁;用这样的势力争取成功,什么功业不能建成!

诸位先生;你们有的是居于外地为官的异姓;有的是和唐朝有婚姻关系的至亲;有的是节制一方的将帅,曾听过皇帝临终时的嘱托,身负重任;有的是在朝辅政的大臣,曾接受过皇帝的遗命.在些话还在耳中,怎能忘掉你们的忠心呢?一杯的乾陵黄土还没有干,六尺高的太子孤儿可托给谁人!如果能够转祸为福,送别去世的高宗,给现在的中宗办事,共同建立救援君主的功勋,不废弃高宗的命令,凡是各种爵位的赏赐,让我们同指山河发誓吧!假如有谁留恋穷城徘徊在歧路上,糊涂得看不到事前的预兆,必定要收到迟疑不响应的杀头处罚.请看今日的疆域,究竟是谁家的天下!
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象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象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末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jì)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huī)翟,陷吾君于聚麀(yōu)。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yàn)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chí)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xié)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好像翻译没什么难度,但网上没找到,自己帮你翻译估计也累……

骆宾王姓什么,叫什么?

骆宾王姓什么,叫什么?那个"宾王"是什么意思?谢谢了!

骆宾王姓骆,原名叫做:骆观光。

骆宾王(约公元619年—约公元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678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何托)”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678年(仪凤三年),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

680年(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骆宾王



骆宾王姓骆,叫宾王,"宾王"的意思是

1、谓辅导帝王。宾,通"傧"。语本《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王弼 注:"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

2、指辅佐帝王的高官近臣。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寡人奉命讨宋,今仰仗上国兵威,割取二邑,已足当削地之刑矣。宾王上爵,王室素所尊礼,寡人何敢多求?所取郜、防两邑,齐、鲁各得其一,寡人毫不敢私。”

骆宾王(约619—?),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百度上曾有人问过"骆宾王姓骆还是复姓骆宾"?初看该题,还以为是同一个问题呢!

骆宾王 姓骆,字观光,名宾王,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之一.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

骆姓是古乌伤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著名人物。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望子成龙,根据《周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不久他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把儿子的抚育教养,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

为了使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当他开始咿哑学语之后,就教他朗读简易诗文。到了五、六岁时,不仅熟记多首诗文,在祖父的指点下,还能吟句联文。七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

大约在十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二十二岁那年秋天入京应试,不中!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 这次谋仕的经过及其所担任的职务不清楚。从自传体长诗《畴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况来看,大约是权门幕僚之类。但仅仅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受到诬陷,罢去了官职.后经人推荐到道王李元庆府中任职三年.辞官后,闲居兖州,前后一共12年.

这12年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最后几年,由于生活艰难,加上母亲和自己身体都不好,这种病困穷愁,反映在诗文中,显得意蕴深厚,感情真切,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博得时人的交口称赞。 生活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骆宾王只好改变初衷,重谋出仕,于是他给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刘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员写信,企求引荐.四十九岁那年,白发满头的他,重上长安,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

经过对策考试,终于中式录用,被授予奉礼郎。品秩为从九品上,任务是朝廷举行朝会、祭祀典礼时负责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种祭器的摆设,以及仪式开始时做做赞导和主持鼓吹。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后者是学术机构的职务,地位与影响比奉礼郎为高。但因骆宾王的耿介刚直、嫉恶如仇的豪迈性格难免得罪权要,并遭群小的嫉恨。担任奉礼郎的第三年,又遭人排挤,被罢了官职。

当时,西北边境发生了战争,吐蕃大举寇边,占领了西域的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于是骆宾王上诗给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员,要求从军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于当年七月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五十六岁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长安,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

军旅生活的亲身经历,使他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凝铸了《从军行》等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

骆宾王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授予他一个武功县主簿的职位。和十年前对策入选所授的奉礼郎,同属九品,仅增二阶。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骆宾王的著名长诗《帝京篇》写成,一时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不久,调任明堂县主簿,品秩有所提高。这年底,母亲病故,骆宾王离职守孝。待三年服满,补授长安县主簿。几个月之后,他突然被提拔重用,担任御史台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位,是“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的朝廷监察官。骆宾王以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态度治事,自然受到别人的忌恨。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就以“赃罪”入狱。絷狱期间,他写下了一系列诗赋,控诉司法的腐败,抒发内心的郁勃,表明自已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狱咏蝉》.

两年后,六十八岁那年八月,唐高宗立英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狱,但没有官复原职。第二年夏天,把他谪贬到东南边远的临海(今属浙江台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在临海期间,他经常与一批文士悠游山水,饮酒赋诗,颇感乐趣。

公元683年腊月,也就是骆宾王任职临海的第三年,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遵遗诏即位,改元嗣圣,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骆宾王晚年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于是,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这次起事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郄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话,想必有据。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在七十岁左右。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骆宾王(619--约687),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7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关于 檄文 历史上著名点的檄文有哪些?

历史上著名点的檄文有哪些?知道的还望不吝赐教。

檄文经典:

1、《甘誓》(朝代:夏 作者:启 出处:《尚书 夏书》)

2、《汤誓》(朝代:商 作者:汤 出处:《尚书 商书》)

3、《牧誓》(朝代:商 作者:姬发 出处:《尚书 周书》)

4、《费誓》(朝代:周 作者:伯禽 出处:《尚书 周书》)

5、《管仲檄楚使》(朝代:春秋 作者:管仲 出处:《左传》)

6、《吕相绝秦》(朝代:春秋 作者:吕相 出处:《左传》)

7、《檄告楚相》(朝代:战国 作者:张仪 出处:《史记 张仪传》)

8、《吴王刘濞遗诸侯书》(朝代:西汉 作者:刘濞 出处:《史记 吴王刘濞传》)

9、《讨王莽檄》(朝代:西汉 作者:隗嚣 出处:《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

10、《喻巴蜀檄》(朝代:西汉 作者:司马相如 出处:《汉书 西汉司马相如传》)

11、《为袁绍檄豫州文》(又名《讨曹操檄》)(朝代:东汉 作者:陈琳 出处:《昭明文选》)

12、《檄吴将校部曲文》(朝代:东汉 作者:陈琳 出处:《昭明文选》)

13、《檄蜀文》(朝代:三国 作者:钟会 出处:《昭明文选》)

14、《隋文帝伐陈檄》(朝代:隋 作者:杨坚 出处:《隋书 高祖纪下》)

15、《杨玄感敦促樊子盖归义书》(朝代:隋 作者:杨玄感 出处:《杨玄感传》)

16、《为李密檄荥阳守郇王庆文》(朝代:隋 作者:魏征 出处:《文苑英华》)

17、《为李密檄洛州文》(朝代:隋 作者:祖君彦 出处:《旧唐书 李密传》)

18、《为窦建德檄秦王文》(朝代:隋 作者:孔德绍 出处:《文苑英华》)

19、《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又名《讨武曌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朝代:唐 作者:骆宾王 出处:《骆临海集笺注》)

20、《郑畋传檄天下文》(朝代:唐 作者:郑畋 出处:《旧唐书 郑畋传》)

21、《杨复光露布献捷文》(朝代:唐 作者:杨复光 出处:《旧唐书 僖宗纪》又见《旧唐书 黄巢传》)

22、《代岳制使飞移河南郡县讨刘豫檄》(朝代:南宋 作者:胡闳休 出处:《新安文献志》)

23、《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又名《谕中原檄》)(朝代:明 作者:宋濂 出处:《明实录 太祖实录》)

24、《剿兵安民檄》(朝代:明 作者:李自成 出处:《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

25、《大顺军传牌山西各郡县》(朝代:明 作者:佚名 出处:《国榷》)

26、《李自成檄明臣庶文》(朝代:明 作者:张璘然 出处:《平寇志》)



27、《钦赐督辅手敕》(朝代:明 作者:朱由检 )

28、《张献忠之檄》(朝代:明 作者:张献忠 出处:《平寇志》)

29、《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南下告示(一)》(朝代:清 作者:多尔衮 出处:《明季稗史初编 江南闻见录》)

30、《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南下告示(二)》(朝代:清 作者:多尔衮 出处:《明季稗史初编 江南闻见录》)

31、《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南下告示(三)》(朝代:清 作者:多尔衮 出处:《明季稗史初编 江南闻见录》)

32、《三元里等乡痛骂鬼子词》(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处:《平夷录》)

33、《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处:《鸦片战争》)

34、《宁波众义民公启》(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35、《奉天讨胡檄》(朝代:清 作者:杨秀清、萧朝贵 出处:《太平天国诗文选》)

36、《讨粤匪檄》(朝代:清 作者:曾国藩 出处:《曾文正公全集》)

37、《捻军盟主张乐行的布告》(朝代:清 作者:张乐行 出处:《中国近代史史料拾零》)

38、《江西扑灭异端邪教公启》(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处:《筹办夷务始末》)

39、《兴师檄文》(朝代:清 作者:杜文秀 出处:《回民起义》)

40、《延平民人告白》(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处:《清季教案史料》)

41、《谕黑旗将士檄》(朝代:清 作者:刘永福 出处:《晚清文选》)

42、《台湾人民抗战檄文》(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处:《中日战争》)

43、《中华民国军起义檄文》(朝代:清 作者:龚春台 出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44、《普告同胞檄稿》(朝代:清 作者:秋瑾 出处:《秋瑾诗文选》)

45、《白朗告示》(朝代:清 作者:孙文 )

46、《中国革命军大元帅檄》(朝代:民国 作者:孙文 )

47、《中华民国讨逆军檄告天下》(又名《云贵檄告天下文》)(朝代:清 作者:梁启超 出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48、《第二次讨袁宣言》(朝代:民国 作者:孙文 )

49、《就陆海军大元帅职宣言》(朝代:民国 作者:孙文 )

讨王莽檄、讨曹操檄、与陈伯之书、《为李密檄洛州文》、讨武曌檄、 北伐檄文、元世祖下江南檄、北伐檄、努尔哈赤伐明檄文、祭明太祖陵寝文、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清)檄、讨粤匪檄、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讨倭檄文天地浩然、对芦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著名的如: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陈琳 的《讨贼檄文》;《讨王莽檄》 ;《隋文帝伐陈檄》 ;《朱元璋北伐檄文》 ;《中华民国军起义檄文》 ;《第二次讨袁宣言》 等等
牧誓
吕相绝秦
为文檄告楚相
谕巴蜀檄
移檄告郡国
移檄州郡
谕青徐檄
为袁绍檄豫州文
檄吴将校部曲
答雍闾檄
檄蜀文
讨石勒檄
讨司马元显檄
讨桓玄檄
传檄青州诸郡讨辟闾浑
伐蜀檄文
移檄东土讨孔觊等
驰檄数沈攸之罪恶
梁武帝讨齐主东昏侯檄
檄梁文
梁元帝讨侯景檄
伐陈檄萧摩诃等文
遗陈尚书江总檄
为李密檄荥阳守郇王庆书
为李密檄洛州文
为窦建德檄秦王文
为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郑畋传檄天下文
讨张士诚檄文
谕温台庆元民人檄
谕中原檄
进军黄州檄文
海师恢复镇江一路檄
谕南方诸臣军民人等檄
拟谕暎咭喇国王檄
尽忠报国全粤义民谕英夷檄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讨粤匪檄
李文学起义檄文
兴师檄文
劝谕弃暗投明檄
谆谕上海百姓檄
拟出师北伐檄文
檄文,即假诏书,著名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刺董卓不成逃回家乡传檄文聚天下英雄准备讨伐董卓
本文标题: 为什么教科书中不教讨武曌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61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有哪些三姓家奴如果中东实现大统一,百年翻译这样的运动会不会再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