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集解(全八册)》是一本由陈寿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0元,页数:37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三国志集解(全八册)》精选点评:●当前三国志最善本。可惜书脊上要是写上魏蜀吴就好定位了●吴书九。●300
《三国志集解(全八册)》是一本由陈寿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0元,页数:37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志集解(全八册)》精选点评:
●当前三国志最善本。可惜书脊上要是写上 魏蜀吴就好定位了
●吴书九。
●300元从当当购买。准备看完《后汉书》就接着看。2019年用九个月看完了《史记》、《汉书补注》、《后汉书》、《三国志集解》“前四史”,抄录了十多本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体会数十篇,累计超过十万字。《群书治要》看了八九册,还有一半正在看。2019年开始看《资治通鉴》(20册)。
●补记 两遍
●买了两年还没读完,内容是极精彩但很少系统的拿时间来读,是用整个人生来读和和思考的书
●个人偏好,前四史的排名:史记,后汉书,汉书,三国志。建议大家前四史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后汉书上古暂未出)。汉书和三国志买了上古的,史记买了中华书局的,略遗憾。
●补助良多
●熟读《三国演义》对读《三国志》有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熟悉了人物和情节,回头来弥补那些不足的部分就轻松多了,像建筑工程,有了图纸和框架,剩下的就是装饰了。没想到买到的还是一版一印,窃喜。
●不错,看三国志后半段方有是书,哪天把前半段补看来
《三国志集解(全八册)》读后感(一):请购买到的兄弟姐妹能否介绍一下印刷和装订质量如何?
请购买到的兄弟姐妹能否介绍一下印刷和装订质量如何?
正在纠结是否购买,多谢了!
另外,这套书的印数是多少?
烦请赐教
豆瓣上问个问题都需要字数,费劲
豆瓣上问个问题都需要字数,费劲
豆瓣上问个问题都需要字数,费劲
豆瓣上问个问题都需要字数,费劲
《三国志集解(全八册)》读后感(二):读这样的书过瘾
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已经断断续续读了近三年,刚刚读完第七卷。陈寿的《三国志》因裴松之的注而生辉不少,陈著与裴注可说是日月同辉。现在,再加上历代名家之解,更是蔚为丰瞻,阅之很长见识。春秋之际,熏风畅和,一杯茶,一卷书,坐而捧读,慢慢潜回魏、吴、蜀的三国时代,作一员战将,当一名文臣,甚至是蔽居山林的隐士,似乎都特别有味道。如果有大志,再过过皇帝的瘾,也没谁能够阻拦于你,或许某一国在你的统领下将分裂于一统,那就是千古美谈了。
《三国志集解(全八册)》读后感(三):「孔融讓梨」与「卞后選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llanscyan(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9888899/
《融家傳》曰:‘(孔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魏書》曰:后(卞夫人)性約儉,不尚華麗,無文繡珠玉,器皆黑漆。太祖(曹操)常得名珰數具,命后自選壹具,后取其中者,太祖問其故,對曰:“取其上者爲貪,取其下者爲僞,故取其中者。”
讓者,棄其所得以於人,必處高而臨下方可為之。融所讓者,非讓也,弟非讓兄,實順兄兄弟弟之義。后所選者,非讓也,贵非讓贱,實得善真中庸之道。前者待人之義,後者處世之道,待人接物之良以也。
古之聖賢能讓者,鮮矣。其大者,讓以國,其惟堯、舜、禹諸聖,鮑叔牙群賢。其次者,讓以所處,其卞后、孔融也。
《三国志集解(全八册)》读后感(四):说小人物卫兹——读《三国志集解》札记
中平六年,曹操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冬十二月,正式起兵于己吾。此时曹操尚且“与工师共作卑手刀”,然而卫兹却能识英雄于细微,《世語》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卢弼说:“糜竺以奴客、金银、货币助刘备,周瑜推道南大宅以舍孙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皆此识英雄于微时者也。”我们知道,糜竺后被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而周瑜后来受托孤之重就更不用说了,卫兹过早死于战争而默默无闻。
《卫臻传》中说他“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然而曹操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初平元年,陈留太守张邈遣江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董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而卫兹也死于此次战斗中。曹操对于卫兹的帮助是感激的,此后“每涉郡镜,辄遣使祠焉”,在处理朱越谋反事件中,卫兹之子卫臻牵涉其中,曹操下令说:“孤与先君同共举事,加钦令问。始闻越言,固自不信;及得荀令君书,具亮忠诚。”如陈云有言:“还是我们的孩子可靠,不会掘自己的祖坟。”出于对自己人的信任加上荀文若的保举,不久即参丞相军事,最终迁司空,徙司徒。随后家族皆二千石。
《三国志》无卫兹先人的介绍,但卫兹能举孝廉,想必也非一般家庭出身。而他能跟郭林宗从游,并得到郭极高的赞许,也算一时之选。《三国志》裴注引《郭林宗传》曰:“兹弱冠与同郡圈文生俱称盛德。林宗与二人共至市,子许买物,随价雠直,文生訾呵,减价乃取。林宗曰:"子许少欲,文生多情,此二人非徒兄弟,乃父子也。"后文生以秽货见损,兹以烈节垂名。”《先贤行状》评价他“不为激诡之行,不徇流俗之名;明虑渊深,规略宏远”,可知表面上循规蹈矩,实则对时局自有独特的看法,他“不应三公之辟”,却与曹操相见恨晚,“始与相见,遂同盟,计武事”,盖他们对时局有共同的意见,即“乱生久矣,非兵无以整之”(类“枪杆子里出政权”)。想必认为汉室倾颓,“刘家失其鹿,天下大乱,高才疾足者先得之”,可谓“深见废兴,首赞弘谋”。东汉时人多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以表达对政局的不满和自己的特立独行,而卫兹却能“务在通人情”,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从这些方面来看,他跟魏武帝不仅对当时的时局有共同的认识,而且在性格方面也都有通脱的品格。他年弱时候接近郭泰而非其他名士,想必也有自己的选择,盖“泰虽好臧否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能处浊世而怨祸不及焉”。而他对汉室命运的评价,深具远见卓识,“兵之兴者,自今始矣”,也为历史所证明,史书评价他“明虑渊深”也非虚言。
卫兹“早年为车骑将军何苗所辟”,何苗是大将军何进同父异母子,官河南尹。何苗是个无识的人,征辟卫兹大概也是做些样子。“司徒杨彪再加旌命”,杨家“四世三公”,杨彪历典二司,元纲极位,袁宏评价他:“经历艰难,以身卫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能被杨彪看重,可知他声名在外,但是否进入中枢工作不得而知。《张邈传》记载,“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可知他一直追随在张邈身边,“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也。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袁绍皆与邈友。”张邈为“八厨”之一,同时有自己的部从军队,卫兹“不应三公之辟”而跟随在张邈身边,是同他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他同曹操相遇,首赞弘谋,可谓深谋远虑。但是命运不济,打了一次仗就丢了性命,从而不能在历史舞台上一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作为军功受益阶层,他的后代在魏晋之际得以形成自己的家族势力,也算“爰及苗裔”了。
《三国志集解(全八册)》读后感(五):说刘备的“伪”——读《三国志集解》札记
刘备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这里只谈谈关于他“伪”的一面。
《先主传》记载说,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而《汉书·景十三王传》上说:“中山靖王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一百二十余人”,刘备或者蜀汉的史官故意将之列在这一支脉中,实在是别有用心。司马光有评:“昭烈之于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跟宋高祖自称楚元王之后、南唐烈祖自称吴王恪之后,都是非难辨,没有光武和晋元帝那样落落大方。最主要的尴尬是,以之来“绍汉氏之遗统”,自己恐怕都不自信。
兴平元年,陶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曹操,曹操击破之,陶谦死。麋竺以陶谦遗命敦请刘备当豫州刺史。在此之前,刘备已经追随过邹靖、毋丘毅、公孙瓒、田楷,数反复,能有块自己的根据地,多少人求之不得,“先主未敢当”。陈登劝他“立功立事,在于今日”,他假惺惺的说:“袁公路近在寿春,此人四世三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最后在陈登孔融的劝说下,“先主遂领徐州”。
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卒,诸葛亮因此建议刘备“攻琮,荆州可有”,刘备的回答是:“吾不忍也。”在另外的一个场合他说的更具体,“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直到刘琦死,群下再次推举他,他才自任荆州牧,治公安。
建安十五年,孙权接受周瑜的建议,遣使告诉刘备“欲共取蜀”,而跨有荆蜀恰是刘备的根本政策,处心积虑,已非一日。刘备听从主薄刘观的建议,“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他因此给孙权写信到:“刘璋虽弱,足以自守,今同盟自相攻伐,借枢于操。”孙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进驻夏口,刘备不让军队经过管辖之地,并要挟说:“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我和刘璋都是宗室,你要乱来,我救不了他,让我如何面对天下人。
建安十六年,刘璋遥闻曹操要讨张鲁,内怀恐惧,于是张松借机推荐了“使君之宗室”的刘备。后来刘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最终取刘璋而代之。以至于孙权听闻这个消息后,大骂,“猾虏乃敢挟诈!”
从以上对刘备一生中十分关键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到他深谙老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道理。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刘备这种诈伪,也并非全是权谋之术,有他犹豫、不自信之处。他同诸葛亮隆中对话,开口就说:“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也是实情;曹操从容对他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刘备方食,失匕箸,这其中除了韬光养晦,故作惊讶之外,也确实有刘备的不自信在里面,过往的经历和当日所处的形势,让他没有曹操的那份从容。与同时代的枭雄们相比,袁绍“四世三公”,袁家更是“门生故吏遍天下”;曹操虽阉丑之后,祖父为中常侍,父亲更官至太尉;孙权据有江南,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而刘备本人却屡战屡败,四处羁旅,给人“反复难养”的印象。
刘备是一个有大志的人,少年时代与诸小儿树下游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桑树)盖车”;客居刘表时,当着刘表和陈登的面批评名士许汜,“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可谓豪情万丈,傲睨一世。但是他出身的背景,令他形惭,“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只能在姓“刘”这个金字招牌上大做文章。
陶谦死后让他做豫州刺史,他以前一直跟着别人干,打些小规模的游击战,没有独当一面过。何况当时的盟主是袁绍,没有请示,未敢唐突,也是实情,所以他一再推让。只到袁绍答复他:“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他才敢领徐州牧的职位。
刘表去世的时候,他已客居荆州八年,去厕所时,“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刘表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可知建功立业的志向须臾不曾离心。此前他已经与诸葛亮达成跨有荆益的策略,以当日形势,曹操兵强马壮,军事甚盛;刘备以羁旅之众,乘隙以攻人之国,曹操一旦从宛采取攻势,荆州难守,所以孔明的计谋,他未敢采纳,也并非全是虚与委蛇。
但是,在攻取益州这件事情上,刘备却是主动的,他答复孙权的话完全是权宜之计。此时他已和孙权共同作战击败曹操,而且稳固的地盘,更重要的是手下将领谋士也众志成城,别无二志,即使孙权也要“稍畏之,进妹固好”。孙权欲伐蜀之时,刘备已经在“欲自图蜀”。张松、法正来拜见,他“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入蜀后,更是要兵要粮,“资贷甚盛”,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曹操征孙权,他正好找到借口,说要支援同盟,借机“求万兵及资宝”。刘璋只给他四千,备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而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大夫死战乎!”最终他夺取了益州。
所以说刘备的“机权干略”是因形因势不断发展的,并非全是作为权术的“诈伪”。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