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一本由埃德温·阿瑟·伯特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305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精选点评:●诗意盎然!!!启发性极强!!!翻译特别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一本由埃德温·阿瑟·伯特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305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精选点评:
●诗意盎然!!! 启发性极强!!! 翻译特别好!!!
●精彩,科学的美令人惊叹。读完这本书发现我所了解的科学哲学玄学都可以相互印证。
●科学革命四本书里最喜欢这本了
●挺好的科学史的入门书。
●至少对于经院哲学而言,牛顿恰恰是实现了亚里士多德世界图景的近代化。神作为目的因的善和作为持续推动的动力因都将自己置于世界范畴之中,尽管新世界已把人放逐了。
●我们今天对时间、空间、上帝的认识是逐步转化而来的
●以牛顿的形而上学观念渊源为主线,重建了科学革命中世界图景数学化的历程,突出了宗教观念在这一过程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对于近代物理科学所提供的不言而喻的二元论,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尤为犀利地指出在科学中“心灵”已经成为理论的垃圾场。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灵哲学的设想。
●伯特重要作品,科学思想史奠基作品,哲学宗教视角,与科学本身的视角有偏差之处,课程书籍
●好书
●the novel idea in this book for me: we build the system based on math partly because it's the easiest way. //“机械唯物主义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偏见,而不是对于物理世界的中性描述” 。只是以数学为本质的世界绝对不是原子论、机械主义的。而是唯实论的。即一个理念世界(物质模仿精神。数学是物理的完美形象即是这一喻象)。这就是为什么前几章简直不要太激动人心(许多世界观放在现在就是诗,根本无需任何修饰),后几章倒显得乏味,尤其到牛顿这里的时候。若说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偏见,那么在基调和大方向上新柏拉图主义于我为形而上学的偏爱。(你看人类多么狂妄。他们的大厦漏洞百出,是一个虚像。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读后感(一):“形而上学”果然不是好懂的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看过这套《科学源流译丛》中的其它两本著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译者张卜天那流畅的文笔。使得那两本书的阅读旅程变得非常愉快,于是.....我就买了这本《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然后我就晕乎了。
不能说译者的功力不够,但是这本书确实看起来非常难懂。也许这是因为本书是一本形而上学的介绍著作,相比单纯的科学史而言多了几分抽象,所以才会比较不好懂。
第一遍看完了还是有点晕,了解了很多有趣的内容,但是脑子里就是没办法把这些有趣的细节给串联起来。正打算看第二遍。
:书中有一点印象很深,虽然都承认和赞美上帝的伟大,波义耳和笛卡尔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有趣的。笛卡尔认为上帝虽然存在,但却无法违反一些基本的运动定律;而波义耳恰巧相反,认为基本运动定律不过是上帝的创造,上帝可以随心所欲的更改它。也就是说,在上帝和基本原理哪一个优先级最高的问题上,波义耳和笛卡尔的选择正好相反。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读后感(二):书评
埃德温·阿瑟·伯特在科学史领域只写了一部著作,也就是他1924年的博士论文《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形而上学》,后来以《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为题出版。此书1932年出了修订版。在此之后,伯特没有再对科学史领域进行研究,而是转向了哲学和宗教。然而,这唯一的一本著作在20世纪的科学史研究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一向将伯特视作柯瓦雷的先驱。 伯特先生所受的哲学教育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对心灵地位的推崇和对宗教的态度。实际上伯特对于近代科学革命的关注正是始于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心灵”和“精神”在近代思想中的位置。在伯特看来,近代思想导致的世界观是令人沮丧的、冷漠的,人的主体地位遭到了瓦解,心灵在这种科自然毫无地位,不过是伟大的“自然规律”及其所支配的机器搬秩序井然的“物质世界”微不足道的一个产物罢了。那些以往被归因为“形式”的可感性质——如颜色、气味等,被认为是唯一真实的物理微粒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次要结果,存在变得与价值、目的无涉,世界变成了一部巨大而冷漠的数学机器。 因此,伯特认为,哲学需要做的是恢复心灵的地位,而非将其作为一种可以还原成物理原子的东西(这也许正是他后来离开科学史研究的原因)。正是这样的观念使伯特转向了科学史的研究——伯特认为,近代科学的思维框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以至于众多的近代哲学家都无法真正摆脱它的控制,因此,我们必须回到一个原初位置,研究这种思想框架是如何产生的。 “人们到底是如何开始通过时空中的物质原子,而不是按照经院哲学范畴来思考宇宙的呢?……从 1500 年至 1700 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完成了这场革命?在这场转变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基本的形而上学含义被转移到了一般哲学之中?……我们所提议的……是一种颇受忽视的历史研究,亦即对近代早期科学的哲学尤其是艾萨克 · 牛顿爵士的形而上学进行分析。……我们必须把握住整个近代世界观与之前世界观的本质差异,并把这种清晰设想的差异用作指导线索,以根据其历史发展挑选出每一个重要的近代预设进行批判和评价。……要想对我们的问题给出总的回答,就必须转向近代科学的创造性时期,特别是 17 世纪。” 在对近代思想的考察过程中,伯特先生把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科学研究与其背后的形而上学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以为,这是伯特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柯瓦雷“近代科学革命的根本在于形而上学和宇宙论”的观念与伯特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我们很难相信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同时,伯特和柯瓦雷的工作也是让库恩认识到科学演化过程中“非科学”因素影响、发展出“范式”概念的重要原因。 对于恢复心灵地位的执着,是伯特身上最为令我欣赏的品质之一。近代科学革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知识,以及许多强大的技术,然而,它也让我们遭受了及其重大的损失。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读后感(三):三点收获
在读本书之前,看过吴国盛教授的一篇长文《世界的图景化——现代数理试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说实话,对“形而上学”这个词,一直懵懵的。到底“上”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被叫做“形而上学”?凡是科学思想史的书,总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哲学味道。那么,这些具有哲学味的思想算的上“形而上学”吗?所以,没有正经读过什么哲学书的我,对什么范畴的概念才可以被称为“形而上学”是没有概念的。而科学中的“形而上学”与平时所说的哲学“形而上学”又是什么关系呢?是哲学“形而上学”范畴中的一部分吗?我是带着这些不入门的疑问读吴国盛教授的文章和本书的。
看这种比较晦涩的书,可以粗看,看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我的经验是,看这种长句式、语言逻辑性强、语义较为复杂的书,如果疲劳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地方简直是十目一行,即便一板一眼的看过去了,语义也无法在思维中连贯。相反,若自己活跃而且主动,完全融入书的逻辑之中,眼睛更随句子跳跃,思维也可变得瞬间流畅起来。
粗读一遍,虽然很多细节不能确切的记忆,还是大概弄清了书的整体立意,特别是关于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范畴所指。
大致说来,读此书,给我的印象是,只有那些涉及到最根本、最终极问题的回答才可以称为“形而上学”。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很多是哲学“形而上学”原有问题,但也有自己新的、被凸显和被强调的方面。这是我读本书的第一个收获:什么可以叫做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
本书涉及的“形而上学”问题有:
自然的本质,自然是由什么构成的。
上帝的本质。
人的本质,人的心灵是什么。
自然与上帝与人的关系。孰先孰后?上帝如果作用于自然,人如何认识自然,人如何获得真理。
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划分。
空间、时间的本质。
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
自然(物理世界)的数学化。
上帝的衰落和物理世界的机械化。人的地位的变化。
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二分
第一性质的被重视与第二性质的被鄙视
如如不动的空间与线性流逝的时间
第一组是古往今来哲学所研究的终极问题,第二组是近代物理科学主导下的形而上学,或近代物理科学所体现的形而上学,或近代科学家对形而上学问题给出的答案。
书中所涉及的科学家均对这些形而上学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些是明显给出的或刻意构建的,如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有些是在他的科学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如开普勒、伽利略、牛顿。探索每个科学家工作背后的形而上学内涵构成了本书的主题。
数学化、机械化等以上几条是每一本近代科学史书均会涉及的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对这些已经成为“标签”的论断,作者还是给出了自己独特的阐释和洞见。很多科学史著作提到新柏拉图主义,但是都含含糊糊,语焉不详,解释不到位,此书是我见到的对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在近代科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最清晰的阐释。类似地方足可见作者的功底。这是我读本书的第二个收获:对近代科学史一些耳熟能详的说法的重新理解。
看简介,作者一生关注的重点并不是科学史,而是宗教、哲学领域,此书虽然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似乎也是他关于科学史唯一的作品。由近代科学构建的世界发展到今天,从直觉上每个人都可感到它的不适宜,但要条分缕析的说出则难上加难。所以,我乐意看理智的批判近代世界观的著作。而就作者的身份来看,本书值得更多的期待。一个哲学家、宗教家来写科学史,必然和科学史家笔下的科学史不尽相同,他会放入更多的整体思考、人文关怀和批判性。可以想见,作者应是在研究近代哲学时,发现近代科学的支配效应,近代科学世界观对哲学的全面渗透,以及哲学在批判近代世界观上的无能无力。这是作者在书中反复表达的观点:哲学已被科学的世界观所同化。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批评:历史研究。这才是全书的核心。全书以此始,也以此终。这是书的立意、目的、方法和内容的指导思想。近代科学从开始到现在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由近代科学所塑造的形而上学观念也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一个事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发育壮大,被养育、被曲解、被合并、并分解,似乎已经难以判断、难以衡量,甚至难以直视。尤其我们现在仍处于这样的世界观之中,以此种形而上学思维思考此种形而上学,何止是艰难。所以,作者说,最有效的方法莫若去看它的小时候,看它是如何发生的,类似精神分析学中对儿童期的重视,恰如我们在思索我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我的时候会回顾我的历史。这是一个超越的过程,明显,比直接的对抗更清晰、更简单、更易了悟,所以也更加愉悦。虽然,这里面大量的问题我根本看不懂,如对心灵问题的批评和阐释。这是我读此书的第三个收获:看到了历史方法的举重若轻之处。
看完这本书,对作者隐约透露出的宗教观很有好感,或可称为人文式的宗教观。想读读那本《人寻求神:宗教史和宗教比较研究》,可惜好像没有中文翻译的。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读后感(四):科学史课程系列[4]——《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间介:写此书评的契机是吴国盛老师《科学革命》的课程要求。课程共有五本读物,按照顺序为《哥白尼革命》、《新物理学的诞生》、《重构世界》、《近代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和《科学革命》。
本书的作者波特是一位于克瓦雷同时代,同属于最早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开拓者。波特处在的年代恰是美国逻辑与经验主义兴起的时代,波特著此书的目的也在说明自己对此的意见。回到题目,首先,即然说近代,那么实际上区分了近代与近代以前,即近代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已经改变。然后为了回答这个大问题,我们必须捋清以下问题的答案。近代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如何发生改变?都发生了那些事件促成了这些改变?以及波特所认为的近代物理学形而上学基础是什么,又为何著有此书?
欧洲文明起源于“两希”文明的结合。希腊人是通过概念,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物理哲学认识自然,而希伯来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则重视神性,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来源于对于上帝的忠实。“两希”文明的结合形成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领导了2000年的历史。回头看近代,丧失物性的科学贬低了人的地位,自然占据着一个远比人更独立而持久的位置。这种机械唯物的世界观不经意走入大众的思维中,使得波特等一众哲学家对知识的本性以及认识知识的可能性进行思考。波特也由此清晰提出了“近代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样一个概念。
应该说近代物理学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变迁是源自旧体系内部对中世纪新发现的不相适应。文艺复兴以及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柏拉图等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普及的更广泛,医学、新大陆的发现得以传播得更远。这些思想上以及中世纪的科学新发现,都让当时的人们逐渐摆脱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主导的科学观的束缚。中世纪的这些变迁大体分为三类:1)是世界从亚里士多德哲学下的实体世界转变为原子的、机械的世界,2)是因果关系上,由目的因、形式因转变为动力因,3)是由心灵与广延构成的二元论解释了世界。
世界的机械化最开始起于哥白尼。哥白尼借几何化简得想法得出了一套数学上更加和谐得宇宙体系,由此引发了时间与空间得数学化运动。在此基础上,开普勒尝试使用非正圆拟合天体运动轨道;伽利略首次提出时间与空间是科学上的问题,将目光放在了如何运动而不是为什么运动的问题,示范了运动的数学化、空间化、时间化;笛卡尔认为空间的本质就是广延,并将空间数学化,并引入微粒宇宙观;巴罗则将时间数学化。应该看到从这里,近代物理学中时空、因果性的认识就逐渐成型了。哥白尼之后的世界变成了一种愈发机械与冷漠的世界。这体现哥白尼当时科学探索有两个主流方向:经验主义运动和数学化运动。后者来源于柏拉图主义的复兴,而前者起源于基督教“唯名论”运动。唯名论者夸大上帝的全能性、理性,认为上帝的世界个别事物是实在,共相则是一个名词【1】。他们借上帝之手突破亚里士多德的种种教条,并最后妥协认为还是要认为我们所发现的规律是“长期”有效的,虽然上帝可以随时改变他们。
对于数学化运动无法解决的部分,他们统一被归到了笛卡尔二元论划分的心灵实体部分,以第二性质的观点予以解释;或者通过以太进行模糊的解释。这两部分在牛顿以前也都由笛卡尔和波义耳等人完成。
可以看到,牛顿以前,这些“巨人”就已经基本完成了新物理学形而上观念的构建。波特认为,牛顿本人在科学上贡献突出,但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却显得粗浅而缺乏判断力。牛顿一方面坚决反对“假说”,却又没意识到自己做了众多假说。他诋毁形而上学却又持有三类形而上学观念而不自知【2】。牛顿在运动力学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他的绝对时空观念深入人心,并被不假思索、不被感知的引用到后来的科学工作中。
在近代物理形而上的其他两个部分——因果性和心灵问题上,牛顿也是继承前人的观点并放大了这些观点的权威性。因果性由于动力学取得突破进展,动力因表述的机械论的观点成为主流。这种观点通过解构研究对象,以数学化方式探索背后的数学原理,进而将更多未知区域数学化。这种观点不可避免地否定了人的生存意义以及宇宙的终极价值,将自然与人划分到一个冷漠的世界。波特在此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科学拒绝接受目的因,在其成功的范畴中科学也许能够成功解释所有,但是在其之外,没有某种形式的目的,没有形而上基础的科学研究如何成为可能。心灵方面,近代主要在两个方向之间不断交叉,一是不同于二元论,将心灵纳入运动世界,如摩尔;二是意图以近代的新发现为基础,证明心灵在宇宙万物中拥有更高贵的地位。前者希望对心灵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和精确测量,后者则体现心灵在宇宙中独特的唯心观点。牛顿时代关于心灵和感受已经有了众多事实基础,生理学发现的神经、光学上对于视觉的被动感知认识等,笛卡尔二元论下,心灵与感受被拘束在松果体中。感受被认为是一种外界实体属性在内的运动冲突,由此产生第二性质的存在性问题。
对于牛顿时代无法整理的事实,比如亚里士多德观点下的“隐秘性质”。磁力、内聚力、引力等难以解释现象,牛顿和笛卡尔都认识到他们已经不能由那些已经发现的范畴解释,因而借由一种以太解释。对于上帝及第一因问题,近代形而上学观点依然划分科学与宗教的界限,科学是继续认识上帝的“创造物”,牛顿本人深信自然哲学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向第一因的迈进。总结来看,近代形而上学在第二类性质,心灵与感受上有了一定科学事实,但是依然在认识规律与发现价值两条主流上探索;在上帝、第一因与隐密性质问题上,依然无法回避一些形而上的预设,借不同的上帝形象或者性质不同的以太加入解读。
近代物理学以牛顿为最终代表,在三类问题上形成了一套形而上学基础。对后牛顿时代的深入研究显示:他们的哲学明显按照了牛顿成就暗含的形而上学。牛顿的形而上学思想被他巨大的成就和反对假说的实证主义外衣掩盖,使一套未经批判的世界观念悄悄进入近代人的思想背景中。本书最终通过分析牛顿时代物理学形而上学基础,展示为何知识的本性和可能性成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反实证主义者的波特,希望通过此书警醒波特时代的哲学研究应该注意是否预设某些当时成为大背景,早已不加批判而被接受的形而上学观念。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读后感(五):物理学是具有形而上学基础的
几年前读过本书的英文版,记得是一本非常老旧的书,当时我读了并做过一些纲要记录。最近又读了这本书的中文版,随便记录点感想。
很明显,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和近现代物理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就像本书所说的,中世纪(严格地说,是大翻译运动亚里斯多德被重新介绍回欧洲并且取得主导思想地位的13世纪之后)物理学的研究范畴是是实体(substance)、本质(essence)、质料(matter)、形式(form)、质(quality)、量(quantity)等等,而不是今天我们在力学里所研究的力、加速度、质量、空间和时间。这种研究的转移,可以被说成是Kuhn所谓的“范式转移”,也可以被说成是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转移。
本书介绍了近代科学革命从哥白尼到牛顿的一些人物的工作和思想。作者似乎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英国人身上,介绍了不少英国人的思想,甚至还介绍了今天似乎名不见经传的Henry More的思想。
近代科学革命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在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复兴大旗下用数学方式研究自然的科学革命,首先是哥白尼,然后是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最后到牛顿这位集大成者。另外一条线是不用数学而用经验研究自然的方式,比如英国的吉尔伯特和波义耳(波义耳是爱尔兰人,但是大部分工作是在英国完成的。)
近代科学革命的主要突破口来自于天文学,而用数学研究天文学的传统源远流长,来自于古希腊,甚至比古希腊还要久远的埃及、巴比伦和中国都有用数学研究天文的传统。这本写于20年代再版于30年代的书,依旧把哥白尼放在了很高的地位,并没有说明哥白尼革命的文化背景,乃至于伊斯兰天文对哥白尼的影响。总之,无论是哥白尼,还是开普勒、伽利略,都对物理学的数学化研究达到了一种宗教的热情,所以开普勒、特别是伽利略都可以为了用数学方法研究抛弃掉物质的一些属性(也就是不能用数学方法研究的所谓物质第二属性)。最终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的集大成者自然是牛顿同学。然而在牛顿数学研究的背后,依旧有着绝对空间、绝对空间这样形而上学的概念。作为异端基督徒的牛顿,继承了伽利略等人的思路,把上帝从一个绝对至高的善的地位上拉下来,而把上帝设为自然界的第一动力和初始原因。
非数学化的经验科学,是偏离物理-天文数学的科学史“大传统”之外的“小传统”,在16-17世纪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远远没有起到哥白尼到牛顿革命这样划时代的作用。作者花了很多笔墨介绍了波义耳的成果(怀疑的化学家),还有波义耳的形而上学(实际上更是宗教情结)观念。
另外,作者还介绍了几个在我看来远离科学第一线科研的哲学家的观念,比如霍布斯和摩尔。在我看来,他们的认识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只是因为作者重视英国的科学发展传统才选择介绍了这些英国哲人的思想。
上帝的观念在那个年代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里似乎是必然存在的。否则,按照Hume的观点,我们连因果论都无法解释,更遑论理解自然的法则了。讨论上帝和物理学关系的话题,似乎今天在物理学界已经完全消失了。
事实上,在中世纪的欧洲,亚里斯多德物理学观念和形而上学基础,一直到13世纪中叶以后才建立起其统治地位,到哥白尼革命不过是300年时间。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因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的复兴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之后研究力、时空的物理学形而上学基础一直到马赫批判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才发生了变化。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大概也是300年。
最后,附上我当年读本书英文版之后做的一些纲要笔记: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Modern Physics Science
y Edwin Arthur Burtt (第一版1924,二版1932)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win_Arthur_Burtt
Chapter I. Introduction
(A) The History Problem Suggested by the Nature of Modern Thought
-- recurrent problems of its philosophers
-- medieval physics
The entire world of nature was held not only to exist for man’s sake, but
to be likewise immediately present and fully intelligible to his mind.
O “time, space, mass, energy”
UT “substance, essence, matter, form, quality, quantity”
(B)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he Key to this Problem
Medieval vs modern metaphysics
-- substance, accident, causality, essence and idea, matter & form,
otentiality & actuality
-- forces, motions, laws, changes of mass in space and time
Chapter II. Copernicus and Kepler
A. The Problem of the New Astronomy
-- Ptolemaic method was still successful
-- Copernicus: a simpler and more harmonious mathematical order
. Metaphysical Bearings of the Pre-Copernican Progress in Mathematics
-- later Middle Age: revival of mathematical study
C. Ultimate Implications of Copernicus’ Step—Revival of Pythagoreanism
-- mathematical structure
-- Aristotelianism vs Platonism
(今天看来Copernicus的方法很重要,但未必是最好的,很多错误理论的方法比他的更
“好”。)
D. Kepler’s Early Acceptance of the New World-Scheme
-- Stereometria Dolorum 1615
-- Neo-Platonism
-- seeker of exact mathematical knowledge of astronomical nature
-- 前辈:Nicholas of Cusa
E. First Formulation of the New Metaphysics
-- Causality, Quant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 Causality: why demonstrates their orderly and rational
mathematical connexion
-- The real world is a world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III. Galileo
A. The Science of “Local Motion”
Galileo’s science of dynamics
. Nature as Mathematical Order
-- Galileo’s Method
-- Mathematical language, principles of geometry
-- From a few experiments valid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 Galileo’s method, three steps: intuition or resolution,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 God made the world an immutable mathematical system
C. The Subjectivity of Secondary Qualities
-- world I: absolute, objective, immutable and mathematical
world II: relative, subjective, fluctuating, sensible
I: number, figure, magnitude, position and motion geometrical
II: all other qualities
-- Galileo’s atomism
-- Man out of the real and primary realm
-- 有点像 Plato’s Form
D. Motion, Space and Time
-- objective analysis from “why” to “how”
-- Real world is a world of bodies moving in space and time
(Kuhn的范式变化,实际上就是metaphysics的变化)
E. The Nature of Causality—God and the Physical World—Positivism 实证主义
-- ultimate causes of motion, force
-- Medieval Philosophy:
ature essentially qualitative --> Man --> God
Galileo:
God --> Man
--> Nature as an independent existence
Chapter IV. Descartes
(material universe, body-mind)
A. Mathematics as the Key to Knowledge
-- new tool: analytical geometry
. Geometrical Conception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 vortex theory
different from the Platonic-Aristotelian
-- Christian view: God has created the physical world for the purpose of man
who needs to find his way back to God
--> first cause of motion
C. “Res extensa” and “res cogitans”
-- the secondary qualities are in equal reality but less important entity
-- 广延性,非广延性
D. Problem of Mind and Body
-- Body & Mind Relation
Chapter V. Seventeenth-Century English Philosophy
A. Hobbes’ Attack on the Cartesian Dualism
-- Hobbes 唯物主义者
--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Treatment of Secondary Quantities and Causality
-- Hobbes’ materialistic reduction of the Cartesian dualism
-- all sense qualities subjective
-- Hobbes’ materialism+ nominalism 唯名论
C. More’s Notion of Extension as a Category of Spirit
-- Henry More
-- accept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doctrine on Galileo
-- Cartesian rather than Hobbesian lines
--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by More
D. The “Spirit of Nature”
-- the vicarious power of God upon matter (More)
E. Space as the Divine Presence
-- everything real is extended
God is an extended being
-- spac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divine being
-- The absolute space (More优先权?) must be a real existence.
-- Ralph Cadworth (Cambridge thinkers)
F. Barrow’s Philosophy of Method, Space and Time
-- Lectiones Mathematicae (1664-66)
-- 和Newtonian “philosophy”的关系
-- Space and Time acquired new meanings, became of central importance in men
’s thinking
-- 几何——空间——加速度——时间——Metaphysical meaning
Chapter VI. Gilbert and Boyle
英国经验科学一直领先
A. The Non-Mathematical Scientific Current
(非毕达哥拉斯主义)
-- William Gilbert: On the Loadstone and Magnetic Bodies
-- Magnetic force is something animate, it imitates a soul
-- William Harvey,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 ethereal spirit
. Boyle’s Importance as Scientist and Philosopher
-- Boyle’s philosophy definition --> natural reason of man, free from
rejudices and partiality
C. Acceptance and Defense of the Mechanical World View
-- Boyl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s in an atom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emical world
D. Value of Qualitative and Teleological Explanation
略
E. Insistence of Reality of Secondary Qualities—Conception of Man
-- Galileo and Descartes: mechanical world without man
oyle Conception of Man (Man as the observer)
F. Pessimistic View of Human Knowledge
-- Positivism
-- How any certain knowledge at all is possible of the real corporeal world
outside, with which the soul is never in contact? How is it possible for it
to build up an orderly system of ideas that shall truly represent a world
forever inaccessible to it?
--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ul and the world
-- “POSITIVISM”
G. Boyle’s Philosophy of the Ether
-- How to observe the ether?
-- the theory of Ether in the 17th century
Descartes
More, Gilbert
-- Robert Hooke, 1666, a letter to Boyle: experiments on the subject of
gravity
H. God’s Relation to the Mechanical World
(这也算形而上学?)
I. Summary of the Pre-Newtonian Development
-- Copernicus --> mathematical simplicity, Platonic-Pythagorean conception
-- Kepler: beauty and harmony
-- Galileo: mathematically reducible world, a world of extension, figure,
motion and weight
-- Descartes: first modern mechanical cosmology, body-mind proposal
-- More: the spirit of God (extension, omnipresence)
-- Gilbert & Harvey: empirical scientific movement without math
-- Boyle: stimulated by Gassendi’s revival of Epicurean atomism
(这本书给Boyle很多credit)
Chapter VII. The Metaphysics of Newton
ection 1. Newton’s Method
A. The Mathematical Aspect
--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We offer this work as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 The Empirical Aspect
-- empirical and experimental vs. deductive and mathematical
C. Attack on “Hypotheses”
无多余假设
D. Newton’s Union of Mathematics and Experiments
(方法论问题,其实很随意的)
ection 2. The Doctrine of Positivism
ection 3. Newton’s General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and of Man’s Relation
to It
-- The world of physics is the sensible world, but can be reduced to
mathematical laws
-- Man: hear, smell, touch etc.
ection 4. Space, Time and Mass
-- Criticism of Newton’s Philosophy of Space and Time
erkeley’s Principle of Human Knowledge
ection 5. Newton’s Conception of the Ether
A. The Function of the Ether
-- it propagates motion across distances
(以下章节只记录标题,内容实在不太相关,略去)
. Newton’s Early Speculations
C. Development of a More Settled Theory
ection 6. God-Creator and Preserver of the Order of the World
A. Newton as Theologian
. God’s Present Duties in the Cosmic Economy
C. The Historical Relation of Newton’s Theism
Chapter VIII. Conclusion
--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taphysical view: (1) of reality; (2) of
causality; (3) of the human mind
-- world of atoms
-- God from Supreme Final Cause(中世纪)--> First Efficient Cause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