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Rituals》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5-18 09:41: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6

《DailyRituals》是一本由MasonCurrey著作,Knopf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24.95,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DailyRituals》精选点评:●通勤读物。内容读多有鸡汤感,当练英语

《Daily Rituals》的读后感大全

  《Daily Rituals》是一本由Mason Currey著作,Knopf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4.95,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aily Rituals》精选点评:

  ●通勤读物。内容读多有鸡汤感,当练英语了。考虑发展一下自己的daily rituals,比如每天起床后举猫10下之类的。

  ●只能说大部分作家艺术家都有自闭的特性,看完这书感觉更明显了,并且书里挑选的都是让人感兴趣的人呀。

  ●滿足窺探慾

  ●理学的不多 多是文学艺术类

  ●读到一半弃了。 闲书,适合时不时拿起来看,不太适合一口气地读。

  ●想找来看看,看看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的

  ●creature of habits 人人都有套自己的生活工作规律 能长期执行下去的必定是自己觉得舒服的 不过健康与否又是另一回事了 希望搞创作的人既有才又健康长寿才是!

  ●琐碎而有趣。

  ●Be regular and orderly in your life like a bourgeois,so that you may be violent and original in your work

  ●很棒的想法,看得兴味盎然,不过看多了也腻…

  《Daily Rituals》读后感(一):何为天才,平凡之路上的前行者罢了

  21世纪的今天,高速发展的科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节拍,对大多数我们而言,已经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努力追求什么……总想着有什么万能钥匙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难题,或者秘籍去攻克下个碉堡。在看到这本《创作者的日常》简介提到的那些我们仰慕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们的日常行为及探讨他们留给后人那么多惊叹的作品的动力,我也不例外,迫不及待想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找到心中的答案。

  可当读到一半的时候有些失望,以为会窥视到一些特别或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秘密,才发现这些天才们的日常生活其实真的很“平凡”,甚至单调,那就是在每一天里固定的时间看书,运动,交谈,创造,那些的节奏甚至精确到时,分!或许,有些人还有些怪癖,但是大多数人其实在他们踏上人类光明历史的路上都是一天一天的积累所得。所以读到后来,我也就释然或者愉快。哪有那么多一蹴而就的幸事,生活就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自控力,外加严谨的自律,持之以恒的努力,你也可以做到你想要的level。可有时候,惰性,及三心二意就这样轻易的把之前的你打回原型,只好放弃自己,碌碌无为的活着。有时候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接受那些跟你一样平凡的人拼命努力往上爬,到达你无法企及的高度。

  《Daily Rituals》读后感(二):无关道德的人类作息

  本书列举了一百多位著名艺术家(包括作家、诗人、画家、导演、音乐家等)的日常作息安排。与之类似的另一本<Morning Rituals>主要关注目前正活跃的自由职业者,而这本书的对象除少数处于暮年,大部分都生活在前一两个世纪。不知是在世的人对自己的作息习惯有所矫饰,不如来自周围人的观察客观,还是现代生活节奏更快、生活方式更趋同,与<Morning Ritual>一书中平均起床时间 6:30 a.m. 相比,这本书所展现的生活习惯要远为多样化。

  当然,大部分人,都采取了一种较为有规律、也比较温和的作息方式。这种作息方式有一些反复出现的细节,比如:

  - 早起工作是主流:赶在世界醒来开始运转之前、赶在日常生活的嘈杂之前,先利用早晨最清醒的头脑把创造性工作完成;

  - 每天高强度工作 2~4 小时足矣;

  - 为了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前一天要留下一点已经想好怎么写的东西不去写,这样第二天工作时就能直接提笔开写,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思考上迟迟无法进入工作状态;

  - 先工作再吃早餐,或者吃一点轻早餐如一杯咖啡即开始工作,下午或晚餐吃一顿正餐即可;

  - 工作中途或结束后,要散步或游泳一两个小时,既锻炼身体,又放松大脑,还能有助于产生灵感,也是和家人共度时光的重要成分。

  - ……

  但这些“共性”就应该自然而然地成为所谓“最优作息”吗?

  与人类其他特征一样,本书展现的作息习惯也类似钟形曲线分布,也因此出现了极其多样化的极端值:

  - 既有少数作息极为严格的(波伏娃、村上春树),也有少数“作息毫无规律、生活一片混乱、靠嗑药才能续命”这种符合人们对艺术家想象的(奥登),还有几个月高强度工作之后几个月完全不工作的;

  - 既有晚上 9 点睡早上 5 点起的,也有凌晨睡中午起的,还有完全昼夜颠倒的(古尔德);

  - 有人是热爱工作、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的狂人(弗洛伊德),有人声称“为了逃避生活一直工作”(福楼拜),有人非常喜欢工作以至于完全不需要任何作息安排,灵感来了随便写(华莱士),也有人太喜欢不工作,所以一定需要作息表来强迫自己工作(厄普代克);

  - 有人既不嗑药也不喝酒,对任何类型的神经刺激物都嗤之以鼻,有人靠咖啡和烟草续命(一天几十杯咖啡的巴尔扎克),还有人长期服用刺激或安抚神经的药物;

  - 有人对工作环境要求极高,要求不受打扰、完全隔离,也有人反而在混乱和嘈杂中工作效果最好;

  - 有人热爱社交,除了工作的几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喝酒、聊天或与情人寻欢作乐,也有人几乎不给社交留出时间;

  - 对于生活压力所迫从而不得不做的工作,有人感到压力极大(卡夫卡),也有人反而在有固定日间工作的作息强制下比较容易出作品;

  - ……

  村上春树类完美作息最易获得人们好感,读完之后会有种蠢蠢欲动的热血:明天开始我也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但这种“自律带来自由”的鸡血可能只是一种被误解的表象。村上春树接受采访时表示“重复”本身非常重要,能将自己催眠进一种深层精神状态。但恰恰是这种“催眠状态 ”,让另一些人感到不适。John Adams 和 Nicholson Baker 都对固定计划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抗拒:他们不是推崇混乱生活,但对一成不变感到不安,需要一定程度的自由才能有灵感的入口。Baker 采取的办法是:坚持某种作息,但经常性地在作息的细节上做改动,以使其保持新鲜感。

  不仅如此,一些艺术家还有一些非常个人化的怪癖。比如极端内向的钢琴家古尔德昼伏夜出,几乎断绝与人往来,喜欢在凌晨给不多的几个友人打长长的电话自说自话,在工作室里无法做出成果时会没完没了地写 to-do list(这一点我好有共鸣)……又如哲学家、语言学家、小说家威廉·加斯,自称需要在痛苦和压力下才能写出好东西,所以好作品常常与身体和精神上的失控相伴随;好莱坞演员、编剧、导演伍迪·艾伦认为任何短暂的变化都会刺激精力,所以喜欢不断变换工作场所,没有灵感时就上街逛逛或者洗个澡,有时一天内会洗澡达四五次之多。安迪·沃霍尔则根本就是收集癖……

  面对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作息和癖好,认为有某一种公式可以总结完美作息的想法就显得不那么站得住脚了。“没有规律作息=懒惰+一事无成”的想法似乎也不太正确,“艺术家作息不好很正常,他们就是这样工作的”很明显也是一厢情愿的偏见——毕竟大部分艺术家还是过着与常人上班无异的生活。我们可以总结“共性”,但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删除异常值的办法就显得奇怪了:谁认为应该强迫奥登采用村上春树的作息,或强制巴尔扎克不准喝太多咖啡呢?

  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古尔德说得好:“(作息)不是道德问题。有人认为这是道德问题,但它不是。它与身体类型、性格、精力水平相关。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是我们的样子。”有人作息严格、工作疯狂,可能只因这是他们感觉最舒适的生活方式,无需上升到意志力等道德层面。

  小说家马拉默德则说得更清楚:“没有一定的方式——这个话题上的胡诌太多了。你就是你,不是菲茨杰拉德或伍尔夫。你写作的方式就是坐下来、写。没有什么特定的时间或场所——你就用符合你天性的方式。一个人如果作息规律,他的工作方式怎么都行;如果作息不规律,也没什么神奇魔法可以改变这一点。诀窍是要腾出时间,然后产出作品。如果故事来了,你把它们写下来,你的方向就是对的。最终,每个人都会找到他自己的最好方式。真正需要破解的谜题就是你自己。”

  这两段话放在书的结尾,也表明了本书作者的态度。但在“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应该采用适合自身的作息”这一鸡汤道理之外,马拉默德还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自己是一个谜,需要努力去破解。

  本书中的艺术家,几乎都对自己的作息有强烈自觉,许多人都尝试过各种不同的作息,直到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一套习惯组合。这其实展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一种方法→观察反馈和结果→如果不好,思考如何采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新方法。这与认定某一套作息一定是好的,自己做不到只是“太懒了”,所以隔一段时间想起来又读一读鸡汤书给自己打鸡血的行为方式有根本区别。

  好的作息,或不好的作息,都不一定能带给你名声与财富。但至少,什么作息是“好”的,有许多可能性。愿每个人都能探索出自己感觉最舒适的作息习惯(或没有习惯)。

  《Daily Rituals》读后感(三):被过分强调的仪式感?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特别喜欢窥探别人的生活日常,特别是一些名人或者偶像,虽然好像一直生活在放大镜或者镁光灯下,但是其实仍然好像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样。不仅仅是名人的日常,就连历史人物的红粉艳史我都特别感兴趣。本科的时候就津津有味地啃过一本中国古代帝王后宫红粉艳史。这本Daily Rituals(中文译名貌似叫《创作者的日常》)对我也是相似的吸引力,那些从古至今在各个领域上有所建树的人物,特别是各种艺术家,科学家,画家,音乐家,甚至乎哲学家,社会学家,日常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呢?他们的工作日常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一种怎样的工作仪式或者方法促使了他们的成就?我就是抱着一颗好奇的心买了这本书。当然了,任何有关于讲我最爱的几个作家的任何我有可能不知道的细节信息的作品我又怎么能够错过呢。

  就书本本身内容来说我觉得不是那种故事性特别强的类型。书里面一共收集了一百多位‘创作者’的只言片语的记录,有来自于书信,有来自传记,有来自采访,有来自亲友访问,也有来自于个人日记诸如此类,不过全部都是相关围绕于这个创作者一天的Routine,或者我们可以说是创作的仪式(Rituals).由于作者非常用心地有根有据地搜集资料来源,并且每一个信息片段都是有迹可寻的,因此整本书的陈述可能相对于正常小说甚至于散文来说都稍微散落并且单调。但是这恰恰非常对我胃口,我就是喜欢这种每字每句都是客观陈述的文章,让我读得舒心读得放心。并且尽管故事性连贯性比较欠缺,但是其实如果你对某一个被收录其中的作者稍有了解或者颇有兴趣的话,其实读下来的乐趣还真的远远高于所记载的小小篇幅文字所本身表达的。对于我很了解的几个作者,这本书的收录让我短短几个字就瞬间让我找回对他们的热情和对他们作品的向往,并且也勾起很多以往读他们作品的心情;对一些我感兴趣但了解不深入的人物,也让我从日常生活习性习惯了解到了这个人的某一个方面;对一些我知道但是事前并不太感兴趣的人物,这本书收录的片段却也能够勾起我对这个人的兴趣及好奇,例如Karl Marx:);还有对一些我之前根本不了解不知道闻所未闻的人物,书中搜录的片段不仅仅让我对这个人有所了解,更有几个人物的事迹会让我有些打开认知新大门的感觉(physically and mentally,你懂我的:)))。就书本本身所涵盖的信息量来说,我是十分满意的。在书的最后作者还非常贴心地附了所有信息的reference,这一点也让我非常赞赏看得非常舒心。

  简单的书评写完了,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或者说是读(中)感。

  有一点非常触动我的是时间线。这本书是2019年写的,每一个被提到的人物旁边都会标明了(出生-死亡年份),如果是还健在的,就会仅仅标明出生年份。这完全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当我翻到了Umberto Eco的那一个篇章,我整个人心跳都少了半拍。看到艾科的名字旁边写着的(b.1932)我就默默心酸。了解的人应该略有所闻,这个《玫瑰的名字》的一代文学大师就在今年2019年的2月19号逝世的。说老实话,《玫瑰的名字》我还没有看过,说心酸可能有点夸张的矫情;但是这本书我真的已经“遇到过”无数遍但是一直没有真的实际拿来看过,我心酸主要是因为遗憾,没有办法在这个文学大师在生的时候拜读到他的作品,献上我的敬意。当然啦,我献不献敬意拜不拜读致不致敬关人家p事,也是我一厢情愿的思想感情,但是真是不由自主那种时间流逝时不待我的苍茫感和那种感觉各种珍贵的人事物都在我不知不觉之中一直在消亡一直在流失的无助感真是着着实实就在我看到艾科名字旁边的那个小小的出生年份一下子将我击倒了。其实内心翻涌,最后憋在心口好长时间也只能轻叹一声,let it go,别无他法。

  另一点让我非常有感想的是看到最后一篇关于一个Bernard Malamud的记录。我对这个人是完全不了解的,但是这里记录的他的一段话让我非常有感触,并且我觉得作者将这段话置于全书最后一篇也是别有用心。内容是这样的,这里我简单摘抄一下:

  「Although he was a creature of habit, Malamud was wary of placing too much importance on his particular work rituals. He told an interviewer:

  There's no one way --- there's too much drivel about this subject. You're who you are, not Fitzgerald or Thomas Wolfe. You write by sitting down and writing. There's no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 --- you suit yourself, your nature. How one works, assuming he's disciplined, doesn't matter. If he or she is not disciplined, no sympathetic magic will help. The trick is to make time --- not steal it --- and produce the fiction. If the stories come, you get them written, you're on the right track. Eventually, everyone learns his or her own best way. The real mystery to crack is you.」

  如果简单总结段落主旨我觉得就是说了“所谓创作的法则,就是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方法”,或者说是“所谓创作的仪式感,也就是没有统一的仪式感”。

  仪式感究竟是什么。这个词近两年我觉得特别流行。有人特别信奉仪式感,觉得那是提升人类生活品味生活质素的重要元素,觉得仪式过程大于目的结果;有人则几乎完全不屑于这种仪式感,例如我。说“不屑于”可能有点过,更恰当应该说是不太追求这种仪式感。说是仪式感,当然也可以理解成方法论。对于我来说,我要达到的目的才是真正重要的,才是真正我要care的,而怎么去达到,或者达到的过程够不够优雅够不够瞩目我根本毫不在乎。

  举一个简单的

  《Daily Rituals》读后感(四):全民写作时代,你不向毛姆海明威等大作家好好学学吗?

  最近读了一本书,很有意思,叫做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直译为“每日习惯:艺术家如何工作”。

  书里所指的艺术家包括作家、作曲家、画家等。对于他们来说,建立自己的每天的工作习惯是保证持续创作的最重要方法。就像俗话说的那样,“作家不能等灵感来了再写作,妓女不能等有了感觉再接客”,话虽然粗俗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就说过,每天早上他9点钟就坐在桌子前开始写作,而他的创作灵感也在每天9点准时到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写作者来说,如果我们在3个月后再读自己写下的内容,根本就区分不出来哪一些是灵感爆发时写的,那些是没有灵感时写的。

  那我们该如何建立起自己每天的写作习惯?《成为作家》这本书里给了两个不错的练习方法:

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写作:

  如果你希望以写作为业,就该下定决心保护好自己的写作时间。如果你决定早上7点起床写作,到了早上7点你就该已经坐在书桌前了。如果你连这最基本的一点都达不到的话,那么很难在写作这条路上有所成就。

限时写作:

  给自己上一个15分钟或是30分钟的闹钟,在这段时间内把自己脑子里想到的东西都写下来,精神高度集中,不加批判,不加修改。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在短短的时间中写下不少内容。

  在时间压力下,人的大脑会急速运转,最终写下的内容甚至会远超你的预期。即便这些内容与终稿相距甚远,但这世上没人会看见这第一稿。

  下面我选取下面几位作家创作流程和生活片段与你分享:

简·奥斯汀,代表作《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从来没有独自生活过,在日常生活中也几乎没有独处的机会。她跟妈妈、姐妹、一个好朋友,以及三位仆人住在一起。另外还常有源源不断的客人不打招呼就直接来拜访。即使是这样,从1809年到死之前奥斯汀都非常的高效。她修改了先前已出版的书,另外还写了三部新的小说。奥斯汀的侄子回忆说,奥斯汀在家里客厅里面写作。

  她非常小心不让家人之外的其他人知道自己的职业。写作时她会用非常小的纸张,这样就可以轻易把纸藏起来或是盖起来。连接她家前厅及写作空间的是一扇吱吱作响的门。她反对把这扇门修好,因为这样她就能听到有人进来的声音。

  奥斯汀很早起床,在家里其他女性起床之前就已经起来了。她会弹会儿钢琴,然后在9点时为家里人准备好早餐。做早餐是她这一天中最主要的家务,接着她就开始在客厅写作,她的的妈妈和姐妹们会在旁边安静地做些缝补的工作。如果家里来客人的话,她就把写作的纸张藏起来并加入缝补的队伍。

  他们的晚餐是在下午3-4点之间进行,然后就是一家人沟通、玩纸牌游戏以及喝茶的时间。到了晚上通常都是大声读小说的时间,奥斯汀也会在这时候把她正在写作的内容读给家人听。

  尽管她没有当代作家所期望拥有的独立以及隐私,奥斯汀还是非常幸运。她的家人非常尊重她的工作,而她的姐妹则承担了家中大部分的家务。这对奥斯汀来说是极大的解脱,因为如果脑子里想的都是羊肉、骨头或其他什么杂事,她就会难以创作。

海明威,代表作《老人与海》

  海明威一直都起的很早,大概在5点半至6点之间。每一天的曙光照进来的时候他就醒了,即使他前一天晚上睡的晚,喝了酒,他也保持这样的起床时间。他的儿子回忆起来,他似乎是从来不会有宿醉:“我爸爸一直看起来状态都不错,好像是他是在戴着眼罩在一间隔音的房间里,睡得像个婴儿一样。

  在1959年巴黎评论的一次采访中,海明威解释说,早起有多么的重要:

当我在写书或是故事时,我会在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时就开始写。这时候没有人会打扰你,空气凉快或者是有一丁点冷,但是开始工作起来身体就会开始暖起来。 我会读前一天写的东西,然后当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的时候,就从那里再开始继续写。我会在还有灵感并且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就停下来。 假如从早上6点开始写,可能会写到中午时间。当停笔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枯竭了,但与此同时又觉得非常的充实。这之后没有什么事能伤害到你,什么都不太可能会发生,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直到第2天你重新开始。中间这个等待是比较难熬的。

  每天他会记下自己写作的字数,“这样的话我就不会欺骗我自己”,他说。当写作进行得不是很顺畅时,他会忘记小说,然后开始回信。这让他在繁重写作任务下得到休息。

毛姆

  毛姆认为写作跟喝酒一样,是非常容易养成而且难以停止的一种习惯。他在2004年的传记中提到,这更像是一种瘾而不是一种职业。那这种瘾对他极为有利。在将近92年的生命里,他出版了78本书,每天早上他会写3~4个小时,他要求自己每天写1000~1500字。

  他还没在书桌前坐下时,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会在洗澡的时候想着今天要写的头两个句子。当他正式开始工作时,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打扰他。毛姆相信,如果你眼前看着美景就无法写作的,所以他桌子一直都是对着一面白墙。

  到了中午他会整理早上的工作,并常常觉得非常想继续往下写。“当你在写作时,当你在创造一个角色时,他是一直跟着你的,你全身心都被占据了,这个角色是活的”,他说,“而当你把这个角色从你的生活中踢出去时,你的生活会变得非常的孤单。”

  除了上面列出的这几位,这本书里还列出了一百多位大家的故事,像是马克思、培根、伍迪艾伦、佛洛依德、叶慈、雨果、达尔文、马克吐温等。

  每一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也受时代的深深影响,是一本闲来时能读出很多趣味的书,推荐给大家。

  欢迎关注@当当欢乐多 感谢阅读

  《Daily Rituals》读后感(五):读一半后感:《创作者的日常生活》

  ##读一半后感:《创作者的日常生活》

  我想,“表达欲”是存在的。就是突如其来,你会想说点什么。

  今年以来,我厌恶表达。我讨厌说话(无论是当面还是电话),我讨厌见人。我生活得像隐士。若干年前,我被迫当过隐士。现在,在同龄人的陪伴中,我自觉扮演这个角色。鲁迅在《野草》中说:

  gt;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多少也有这种体会。沉默,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这里的沉默,不是隐喻,就是“不说话”、“不见人”。

  最近几天,读了一本书,随意抄写段落。这书前年在美国出版,书名是:

  * _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_

  去年在英国出版,书名是:

  * _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Find Inspiration, and Get to Work_

  汉语世界,台湾有个译本: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我不辞其劳,去检索名字。我觉得,起名字是伟大的艺术,给人很多教义和乐趣。如果大陆出个译本,书名该比台湾的好。由来如此,香港人跟台湾人,都不太擅长起名字。最著名的例子是_The Shawshank Redemption_:

  * 《肖申克的救赎》(大陆)

  * 《月黑高飞》(香港)

  * 《刺激1995》(台湾)

  不过,大陆起书名,有些过于“小资情调”。我不太喜欢。不过比起港台,还是好多了。

  回到《创作者的日常生活》。这书的内容,就是百余位“创作者”的“日常生活”。他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创作,什么时候散步,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酗酒,什么时候嗑药,什么时候聚会,什么时候睡觉。我目前读到Louis Armstrong,所以这是“读一半后感”。从Louis Armstrong开始,我倒读笔记。有好玩的,我就复制过来,顺手写感想。

  ##约翰·齐弗

  他“最诚实”:

  gt;"When I was younger," Cheever recalled in 1978, "I used to wake up at eight, work until noon, and then break, hollering with pleasure; then I'd go back to work through to five, get pissed, get laid, go to bed, and do the same thing again the next day."

  翻译如下:

  gt;“年轻那会儿,”齐弗在1978年回忆说,“我8点醒来,工作到12点。休息一会儿,欢乐地嚎叫。然后继续工作,一直到5点。再然后,喝个烂醉,性交,睡觉。日复一日,就是这样。”

  齐弗一生,都在跟酗酒、性欲作不屈不饶的斗争。最后,他失败了。为什么他“最诚实”?因为,读到现在,他是唯一提及“性交”的。

  ##西尔维娅·普拉斯

  普拉斯“最动人”:

  gt;Plath's journal, which she kept from age eleven until her suicide at age thirty, records a near-constant struggle to find and stick to a productive writing schedule. "From now on: see if this is possible: set alarm for 7:30 and get up then, tired or not," she wrote in one example, from January 1959. "Rip through breakfast and housecleaning (bed and dishes, mopping or whatever) by 8:30.... Be writing before 9 (nine), that takes the curese off it." But the curse was never off it for long, despite Plath's frequent attempts to carve out a chunk of inviolable writing time each day. Only near the end of her life, living separated from her husband, the poet Ted Hughes, and taking care of their two small children alone, did Plath find a routine that worked for her.

  1959年,普拉斯27岁。27岁了,作为文学史中的人物,还要规定自己“不论如何,七点半要起床”,非常接地气。当然,她没做到。到她离开特德·休斯,她才能有规律地生活。可见,男人不是好东西。做单亲妈妈,也比跟男人凑合强。再之后,得益于规律的生活,她开始小宇宙爆发:

  gt;She wrote to her mother in October 1962, four months before she would take her own life, "I am a genius of a writer; I have it in me. I am writing the best poems of my life; they will make my name."

  这是1962年的事。1963年,她就自杀了。不过确实,最后写的作品为她赢得了文学地位。我读她给妈妈写的信,觉得很感动。

  ##约瑟夫·康奈尔

  康奈尔是“最有趣”的。年复一年,他在厨房收集资料:

  gt;That would change ove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as Cornell worked nights at the kitchen table, sorting and assembling materials for his boxes. It was not easy going. Some nights he felt too fatigued from his day job to concentrate on his art and would sit up reading instead, switching on the oven for warmth. In the mornings, his quarrelsome mother would scold him about the mess he'd left at the kitchen table; without a proper workroom, cornell was forced to store his growing collection of magazine clippings and dime-store baubles out in the garage.

  要知道,这会儿,康奈尔快三十了,白天在服装厂上班(跟我前些年一样),晚上就在厨房,对着一堆杂志,阅读、剪贴。目前,我也有了自己的盒子。幸好,我的盒子是虚拟的,上传到云端,免去了妈妈的啰嗦。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读到目前,只有肖斯塔科维奇呈现“天才”的一面;所以,他“最天才”。这家伙不用伏案工作,就能创作:

  gt;Shostakovich's comtemporaries do not recall seeing him working, at least not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The Russian composer was able to conceptualize a new work entirely in his head, and then write it down with extreme rapidity - if uninterrupted, he could average twenty or thirty pages of score a day, making virtually no corrections as he went.

  对于天才,我们无可奈何。就像对李白,除了吓到你,什么也不能给你。作为普通人,只能努力工作,莫问前程。幸好,天才是罕有的。屈原、李白、杜甫,几千年汉语文学,也就寥寥几个名字。

  ##让-保罗·萨特

  萨特是“最黑暗”的。年复一年,各种发神经,终于:

  gt;By the 1950s, too much work on too little sleep - with too much wine and cigarettes - had left Sartre exhausted and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

  远不止烟酒,萨特嗑药之多,同样令人咋舌。不过,哪怕这么折腾,萨特还是活到七十几岁。所以,寿命这事儿,一半靠维护,一半还是靠天命。

  ##马赛尔·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无疑是“最专一”的。十几年如一日,折腾那部惊才绝艳的“天书”——浪漫之书:

  gt;From 1908 until his death, Proust devoted the whole of his life to the writing of his monumental novel of time and memory, _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_, eventually published in seven volumes, adding up to nearly 1.5 million words.

  顺便,普鲁斯特也是“饭量最小的”。

  ##弗兰兹·卡夫卡

  一直觉得卡夫卡很“受”。他当然是“最受的”:

  gt;As Kafka wrote to Felice Bauer in 1912, "time is short, my strength is limited, the office is a horror, the apartment is noisy, and if a pleasant, straightforward life is not possible then one must try to wriggle through by subtle maneuvers."

  不过,“受”有“受”的坚韧。归根到底,他不失为一位顽强鏖战的勇士。

  ##伊曼努尔·康德

  毫无疑问,康德的生活是“最标准”的。难怪Heinrich Heine要说:

  gt;The history of Kant's life is difficult to describe. For he neither had a life nor a history.

  不过,康德身体不好,规律的生活,实在是救命的途径。不过慢慢地,途径就变成信仰:

  gt;Character, for Kant, is a rationally chosen way of organizing one's life, based on years of varied experience - indeed, he believed that one does not really develop a character until age forty. And at the core of one's character, he thought, were maxims - a handful of essential rules for living that, once formulated, should be followed for the rest of one's life.

  所以,四十岁以后,康德坚持规律作息,不是出于苦衷,而是出于道德。他像时钟一样运转,实实在在是践行心中的“道德准则”(maxims)。

  我热爱康德。

  ##塞缪尔·约翰逊

  约翰逊是“最意外”的:

  gt;Johnson readily admitted that he suffered from procrastination and a lack of discipline.

  我没想到,约翰逊有拖延症。印象中,约翰逊就是工作狂。再说,他是词典学家。我难以把拖延症跟词典学家这种神奇的物种联系起来。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斯金纳是“最有渊源”的:

  gt;The founder of behavioral psychology treated his daily writing sessions much like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conditioning himself to write every morning with a pair of self-reinforcing behaviors: he started and stopped by the buzz of a timer, and he carefully plotted the number of hours he wrote and the words he produced on a graph.

  这为我的“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前车之鉴,还有理论基础。基本上,记录时间就是像训练狗一样训练自己。

  ##尼科尔森·贝克

  贝克是“最搞笑”的:

  gt;Since he was busy during the day, Baker, inspired by the example of Frances Trollope, resolved to write in the early mornings. Initially he tried to get up at 3:30 A.M., but "that didn't work too well" so revised it to 4:30.

  他大大低估了早起的难度。

  ##约翰·亚当斯

  这位亚当斯不是美国国父。他是“最有归纳精神”的:

  gt;"My experience has been that most really serious creative people I know have very, very routine and not particularly glamorous work habits," Adams said in a recent interview. "Because creativity, particularly the kind of work I do - which is writing large-scale pieces, either symphonic music or opera music - is just, it's very labor-intensive. And it's something that you can't do with an assistant. You have to do it all by yourself."

  几十位作家读下来,我的总结基本也是这样。“灵感”不靠谱,我信仰“艰苦的工作”。“艰苦”跟“工作”不可偏废,而“甜蜜”也在其中。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目前,我有往“工作狂”发展的趋势。其实,所有创作者,都是工作狂。工作-生活平衡,根本就是玩笑。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

  奥茨是“最强悍”的:

  gt;The famously prolific American writer - Oates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fifty novels, thirty-six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and dozens of volumes of poetry, drama, and essays - generally writes from 8:00 or 8:30 in the morning until 1:00 P.M. Then she eats lunch and allows herself an afternoon break before resuming work from 4:00 P.M. until dinner at around 7:00. Sometimes she will continue writing after dinner, but more often she reads in the evening. Given the number of hours she spends at the desk, Oates has pointed out, her productivity is not really so remarkable. "I write and write and write, and rewrite, and even if I retain only a single page from a full day's work, it is a single page, and these pages add up," she told one interviewer. "As a result I have acquired the reputation over the years of being prolix when in fact I am measured against people who simply don't work as hard or as long."

  这是什么样的业绩:

  * 五十部小说

  * 三十六部短篇小说合集

  * 十几卷诗歌、戏剧和散文

  水准姑且不论,这个工作量,就足以令人敬仰。苦行憎式的作者,我很佩服。

  ##托妮·莫里森

  莫里森是“最神奇的”:

  gt;Indeed, for much of her writing career, Morrison not only worked a day job - as an editor at Random House - but taught university literature courses and raised her two sons as a single parent. "It does seem hectic," she admitted in 1977.

  她除了写作,同时还是:

  * 编辑

  * 文学讲师

  * 单亲妈妈

  不过,这是有代价的,她自己说:

  gt;But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I don't do anything else. I avoid the social life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publishing. I don't go to the cocktail parties, I don't give or go to dinner parties. I need that time in the evening because I can do a tremendous amount of work then.

  事情在可能之前,都是不可能的,直到一位“孤单英雄”把事给干成了。这段看似平凡,却告诉我,莫里森不声不响之间,就做到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女性的力量,完全不可小觑。

  ##威廉·福克纳

  福克纳“最孝顺”:

  gt;He once wrote to his mother that he had managed ten thousand words in one day, working between 10:00 A.M. and midnight - a personal record.

  把自己的写作记录告诉妈妈,多么有爱的事情。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无疑是“最苦逼”的。他是永恒的流亡者,伦敦的陌路人:

  gt;"I don't suppose anyone has ever written about 'money' when so short of the stuff," he noted.

  所以,不要写《资本论》之类的东西。一旦写了,活该一辈子搞不到资本。

  ##威斯坦·休·奥登

  奥登是“最像王尔德”的:

  gt;"Routine, in an intelligent man, is a sign of ambition," Auden wrote in 1958.

  这多像王尔德戏谑的警句。

  ##PS

  引用就是这样。

  这本书很契合目前的心境。规律的作息是万事的基础,也是把自己从生活解放出来的最好法宝。不过,这个很难。整本书,就是各种创作者塑造规律作息的血泪史。

  最终,各人得有自己的routine。This determines how you spend your time, which in turn determines who you are。上句话用英文写,是因为用汉语写会非常啰嗦。总之,我们要养成作息,以培育品格。而培育品格,在我的哲学里,是生活的终极目标。

  这书值得一读。光荣的荆棘路上,那些耀眼的灵魂,挣扎、反复,复而前驱。欢笑、哭泣。任谁都会动容。有趣的是,他们都不算“用功”的孩子(起码,我跟大多数人差不多“用功”)。只是“日拱一卒”,有一天就长成参天大树。拼命一时非常容易,细水长流才是王道。

  非常应景地,我说一下,编纂这篇读后感,花去1小时33分钟。刚做完,妈妈电话过来,讲了1小时32分钟。挂了电话,回来写这个PS。这个PS,以及检查,是不入时间帐的;可见,我记录在案的,都是净得不能再净的工作时间。

  5/2/2019 4:33:51 PM

本文标题: 《Daily Rituals》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0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读后感摘抄追求卓越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