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书札》是一本由[英]伊萨贝拉·博德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山旅书札》精选点评:●还是很有意思●“你很难想象对看到一线灯光、听到半响声音的渴求,还有独自身处广大寂静荒野中
《山旅书札》是一本由[英]伊萨贝拉·博德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旅书札》精选点评:
●还是很有意思
●“你很难想象对看到一线灯光、听到半响声音的渴求,还有独自身处广大寂静荒野中的极端怪异的感觉。”山脉和旷野不是桃花源,但是是无与伦比的梦境。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女作者,不仅七十岁还在探索世界,文字还兼具诗意和冷静。
●庆幸自己读过,以及,富有是很重要的。
●英国人是不是天生妙笔?能在一百多年前就将去落基山旅行写的这么妙趣横生?
●真是一名奇女子,将旅行中的人事物以文学而有生活化的笔触,完美再现。
●她可真勇敢哪,看的过程中脑中一直出现《八恶人》。我这个好吃懒做的人还是更欢喜阿婆小说里随身带上十七八只箱子,晨衣睡衣礼服帽子香水珠宝全套,在椰树婆娑侍者专业的豪华酒店里晒太阳读小说跳舞喝香槟,叽叽咕咕用小扇子掩住嘴传播上流社会八卦的旅行。
●旅行文学是在没有飞机、纪录片和豆瓣的时候,我们得以通过文字旅行的方式享受异域世界的方式。但是现在,一本书也比不了一张照片对我的冲击大。
●女性游记的经典。窃以为胜过约翰·缪尔的作品
●疯狂冒险…
●你渴望勇敢的生活 没有后顾之忧的反抗 不假思索的捍卫值得的一切 但你知道,你没有做到 你向往诗意般的自由 但你告诉自己,那不是现实 你想生活在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 但你还没有成功 但你一直充满期待,和畏惧共存
《山旅书札》读后感(一):残存的记忆
读完这本书,已有两个月。回来补读书笔记。
所谓的读书笔记,其实只是记忆中残存的,那些触动过我的画面。
安静又潜伏危险的路
去往埃斯特斯公园的路途,冰冷,晴朗,高原密集树丛中,女主骑着马儿穿过。几乎无人经过,覆盖着茫茫白雪,只能靠着动物的脚印勉强辨别方向。
前进的目标,只有雪山大致的方向。
说不清这一段打动我的是什么。北京周围少见人迹的冬季野长城,两个冬天的五台山杉树林,我找路的能力都还不错呢。哈哈。那些或安静行走,或吵闹欢笑的时刻。十分想念。
雪原里的温暖
在埃斯特斯公园的小木屋里。女主和另外两名男士。女主主要负责家务,男士外出打猎。晚上,在炉火旁给妹妹写信的样子,很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都可以看到炉火暖黄甚至有些炙人的火光,映在认真写信的脸上。
这是我设想生活中所包含的美好瞬间啊。小小的家庭里,做着各自的事情。看书,发呆,或者聊天。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的一部分啊。
雪域高原上,或许真的更宁静些。虽然我还是更喜欢人间。
《山旅书札》读后感(二):那个动乱年代,那个艰苦环境的登山骑马旅行
好看停不下来,文笔如此优美,大赞作者及翻译。1873年秋,42岁的作者伊莎贝拉·博德(1831-1904),一位英国女士在美国不安定的有枪有刀打打杀杀的西部拓荒年代,独自骑马登山旅行数月的经历,17封写给她妹妹的书信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的社会风貌,大自然的壮观,暴风雪下严酷的生存环境,赞叹她的勇气,探险精神,适应环境的能力,真乃“奇女子”。 书中不仅有对大自然的壮丽描述, 有些人物动物的描写也很生动比如“山中的吉姆”以及她的小马“鸟儿”,还有旅居农庄帮忙清洁煮饭赶牛的经历栩栩如生,我有的是“啧啧”的敬佩和赞叹,但是绝无她的勇气, 你看看她的环境就明白我的意思:晚上睡觉风雪交加屋子里外都是雪,人们“把我挖了出去”,鼬鼠在干草床下闹腾,屋外野狼嚎叫,打死7条响尾蛇, “晚餐的两大特征是油腻与黑苍蝇”,骑马摔下来,“左臂像摔烂的果冻”,暴风雪中8个小时只行进了15英里,双脚毫无知觉。没有对壮丽的山川、对骑马旅行的热爱,上述任意一项都会让人放弃。“我渴望急劲的风,重叠的山头,大松林,夜间野兽的吼叫,诗意般的自由,以及无与伦比的快乐山旅生活。”
《山旅书札》读后感(三):《山旅书札》作者前言
前言
這些書信,由它們的形式可以明顯看出,在當初著筆時,完全沒有要出版的意思。去年,應《休閒時刻》(Leisure Hour)編輯的要求,在該雜誌刊出,極受歡迎,於是我決定以另一種形式將它們出版,做為極有趣味的旅遊經驗,以及急速消逝的拓荒生活的一個紀錄。
伊莎貝拉‧璐西‧博兒
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
再版前言
為了其他女性旅者的利益,我希望對我的「夏威夷騎裝」加以解釋,那是一種「美國女子的山居裝束」——一件半長的緊身外衣,一條長及腳裸的裙子,以及土耳其式長褲,褲腳束成縐褶蓋在靴子外面—一套實用的女性裝束,完全適用於登山及在世界任何地方跋涉旅行。我在此加以解釋,並附以素描的原因1,是由於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泰晤士報》(The Times)的錯誤描述2。
伊莎貝拉‧璐西‧博兒
一八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
三版前言
由於不小心遺漏了我在洛磯山區逗留的日期,我要借此機會加以說明。我是在一八七三年秋天至初冬時節,由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3回英國途中,在那兒逗留。信中所書,是對當地及六年前該處生活方式的忠實描述;不過,由一些六個月前曾到過科羅拉多4旅遊的朋友處得知,我第八封信中的預言很快就應驗了。小木屋已快速被農舍取代,埃絲蒂斯公園(Estes Park)的露濕草地上也失去了麋鹿和大角野羊的蹤跡。
伊莎貝拉‧璐西‧博兒
一八八○年一月十六日於愛丁堡
《山旅书札》读后感(四):妙笔生花
看到这本书是因为书脊上的99标志,最近读了几种99读书人策划的短经典,觉得选题和翻译都很不错,所以看到这本书也好奇。这本书名叫《山旅书札》,一个英国女子在落基山脉的生活,是世界旅行与探险经典译丛中的一种。翻开,作者相貌温柔沉静,还有几幅黑白的插图,山间的房屋书木,还有一张女子的骑装相。
本书是作者伊莎贝拉博德在1873年秋天到冬天在美国落基山脉旅行期间写给妹妹的十八封信,后面有作者小传和地名对照表。
陆续读了十几天,也读过一些游记攻略,能这样耳目一新又妙趣横生的真不多。她真没有刻意卖弄,就是把她看到的经历的遇到的人,动物植物美景一一描绘。讲给在英国家里的妹妹听 。她天生就该是旅行家。她是牧师的女儿,在家背痛抑郁,遵从医嘱出去旅行,即使恶劣的环境粗陋的房屋,冰天雪地以及各式拓荒的人她都能坦诚面对,身体也变得健康。1873年的落基山脉还是冒险家的乐园,各种拓荒者蜂拥而入,还是不属于美利坚合众国的未开发地区。此时,她42岁。
她骑马旅行,在美丽绝伦与世隔绝的埃斯特斯公园读过美丽时光,与拓荒者和睦相处,即使是严寒冬日,只身探索这片蛮荒之地。旅居农庄帮忙清洁煮饭赶牛,并在亡命徒山中的吉姆的帮助下登上朗氏峰,在她旅行期间,赢得各路人等的尊重和帮助。
后来她又深入世界各地探险,终年74岁。她挚爱的小妹和丈夫都在她之前去世。
译笔很优美,大段的风景文字看起来如身临其境,气氛环境都描摹到位。好像跟着作者走在山中,吹到了风,看到了山林,或者突然出现的大狗乃至山狮。太佩服英国人了,好像每个人都有生花妙笔,随便一写就是传世美文。她是牧师的女儿,没有记录有上过学,不过是在家自习吧?也许是译者文笔好,非常雅,看起来很让人向往。各色人等虽然寥寥数笔,各个也跃然纸上。
200多页的游记一点也不让人觉得乏味啰嗦。她一直在写了她的生活,她遇见的人,做了那些事,太佩服了。对她这个人也佩服之极。人自强天乃助之。
《山旅书札》读后感(五):维多利亚时代一名特别的女子
山旅书札序
詹宏志
如果你年轻时没有勇气享受流浪或旅行的激情,你也许应该读一读伊莎贝拉•博德的故事。
她四十岁才开始旅行,一般认为似乎是过了追求浪漫与冒险的年纪,但她却一次又一次漂洋过海,深入异境,越走越远,足迹来到即使是欧洲男人也罕见的地方,涵盖的地表面积也可说是“亘古所未有”,在七十岁的高龄时,她还能骑马千里横越摩洛哥,一直到七十三岁她死于爱丁堡之际,她还刚刚收拾好行囊,预备再进行一趟中国的冒险旅行,只是这一次上帝临时拦住她,她不再从心所欲,走不成了。
她从来不是一个路上的年轻人,因为她出发时已不年轻。
伊莎贝拉•博德身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期的女子以居家持家为尚,一般也不外出,更不强调体力活动(持扇掩口而笑或者瞪眼惊呼昏倒,都是这个时期淑女的形象),多数的女性是没有旅行机会的。伊莎贝拉年轻时的情况也是如此,她多半时候在家以照顾病痛的父母为己任,她自己也为体弱所苦,她脊椎有病,又患有不轻的沮丧症,常年失眠;父母过世后,她年已四十,医生建议她吹吹海风,换换环境,也就是开立了“旅行”作为药方(这是维多利亚时代另一个令人羡慕的医疗处方)。
当时的女士旅行,指的是搭乘载客邮轮,裹着毯子、戴着遮阳帽在甲板凉椅上晒晒太阳,往地中海一带散心的贵族文明式旅行;但伊莎贝拉野心大得多,一八七三年夏天她航往澳洲、新西兰,再转赴还相当荒凉的夏威夷(即当时通称的“三明治群岛”),她的病痛在夏威夷奇迹般的不医而愈,不再背痛,也不再沮丧;在夏威夷期间,她成了第一位登上世界上最大火山莫纳罗亚(Mauna Loa,标高四千多米)的女性;更在这里,她找到一种后来她主要的骑马旅行装扮:及踝长裙之下是一条土耳其长裤,以及墨西哥式马鞍(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装扮也有很多戒律,有一次英国报界错误报道伊莎贝拉穿长裤骑马,伊莎贝拉大为震怒,不但在书中加绘插图显示她的淑女合宜装扮,更要求出版商向报社提出抗议)。
这一趟旅行不仅让博德女士从此三十年醉心于旅行,也诞生了一位世人爱戴的旅行作家。她在三明治群岛旅行的过程中,持续写信把旅行见闻与心境描绘给她的妹妹亨丽埃塔,这些信札后来改编结集为《在三明治群岛的六个月》,该书在当时受到的关注并不多,但它透露了作者独特的才气,一种热情洋溢、充满感染力的写作风格,也开启了一个广受欢迎的旅行写作者的道路。
伊莎贝拉在三明治群岛的旅行之后,尝到旅行的滋味;她曾经在论及旅行时说:“它像活在一个新世界,如此自由,如此新鲜,如此生机勃勃,如此无忧无虑,如此无拘无束……你连睡意都不情愿有。”她是真正爱上旅行的人,此后的三十几年,她几乎没有太多时间是放下行李的,她回家好像只是为了把旅行记录下来,联络一下出版社,除此之外她总是在路上,先是在美国落基山脉,然后是当时鲜少有外人旅行的日本,接着是马来西亚、波斯、埃及、中国,最后是环游世界。中间她曾经停下来完成婚事(嫁给了一位比她小十岁的医生),家庭生活把她拘束在家里几年,她曾经计划探访新几内亚,但旋即作罢,她开玩笑说:“这不像是个适合带丈夫去的地方。”
她后来的旅行成就是巨大的,她走的道路不仅不曾见过欧洲女性,有时连男性也不曾出现。譬如她在一八七八年游日本,取道日光,走里日本东北区,进北海道,历时四个月,骑马一千四百英里,写成她的名作《日本辟径》,这都是西方人前所未见的行动。这些成就使她成了第一位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邀请演讲的女性,也成了该学会第一位女性院士;而在英国女性还没有投票权时,她已经应英国国会之邀,在国会殿堂上向国会议员讲演她的波斯之旅。
但伊莎贝拉•博德对旅行史更大的影响,我怀疑不是旅行本身,而是她对旅行的追求热忱以及对女性同胞的鼓舞。
相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角色的局限与禁锢,伊莎贝拉的确是在异乡旅行中找到个体的自由与个性的发挥,她自己就曾经说:“旅行者有特权去做最不合宜的事。”伊莎贝拉也描述自己的旅行是以一种“无所不宜,行动自由的风格”,这样的处境毋宁是对她所身处时代的一种反动,一种隐性的对抗,一种不明显的争自由、争女权。
伊莎贝拉•博德的这个风格,在她的《山旅书札》一书中大概表露得最为明白,这本记录她在一八七三年美国落基山脉漫游的书信集,不但使她成为十九世纪举世爱戴的旅行作家,也被史家看作是最足以代表伊莎贝拉的经典之作。
在夏威夷初尝旅行滋味时,伊莎贝拉已有游落基山的计划,一八七三年自旧金山登岸而成行,她一如既往,行程中随时以长信向妹妹描述旅行的所见所感,这些信札先是在杂志上发表,后来才结集成册。这本书记录了美国西部仍然狂野不羁的大自然景致,粗犷的人情与村俗,以及身为一个英国女子的旅行遭遇,更有意思的是,这当中还包含一场与亡命之徒的浪漫恋曲(这是后来伊莎贝拉的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当时的落基山脉还是一块未被驯服的野地,铁路才刚建好,处女地上住的是各种干粗活、喝烈酒的硬汉和拓荒者,那里有一种尚未为文明所软化的纯朴强悍的民风,而大自然更是绚烂多彩,粗犷、危险但美丽,伊莎贝拉的坚毅和优雅闯入了这么一个环境,让整个环境与住民(多半是男性)都起了微妙的变化;而在伊莎贝拉的细腻捕捉之下,这些情境与情景都被呈现了出来。伊莎贝拉在这些书札中,不管写夕阳、写山色,还是写雪落、写草长,都让人读得心醉;这其中,又穿插了她结识的“亲爱的亡命之徒”吉姆,独眼,英俊,性格暴烈,歌声甜美,却又酗酒。伊莎贝拉毫不保留地写出自己心中的激情与挣扎,一方面她觉得他“如此可爱又如此恐怖”,另一方面则自我分析说:“他是那种所有女人都会爱上,但没有一个理智的女性会下嫁的男人。”毕竟,伊莎贝拉是维多利亚时代教养出来的理智女性,她终究没有答应他,她与这位亡命之徒并肩骑行于草原之中,共同观赏断崖绝景,一起克服野外生存的困难,但她仍旧艰难而黯然地拒绝了他。
落基山的壮丽景色加上柔肠寸断的恋情,何等浪漫的邂逅遭遇;但也不能掩盖这位奇女子融入粗犷环境的毅力与坚忍,所有的村民最后也都尊敬并认同这位“英国女子”,当伊莎贝拉一次托人向驿站借马时,站中驻防员就说:“如果是那位在山中旅行的英国女子,我们可以给她一匹马,其他人不行。”
这本书的出现几乎感动了所有的读者,也激励了所有的女性,在伊莎贝拉•博德之后受启蒙、鼓舞的女性旅行者不知凡几;在众多女性旅行者当中,不断被阅读、被讨论,或者研究她的意义,追踪她的足迹,她的传记恐怕也是女性旅行者最多的,她是一位永远引人兴趣的人。如果你有机会前往日本旅行,在日光注明的金谷旅馆走廊里,仍然挂着她的画像,这是一百多年前她下榻的地方,你会觉得典型不远,一个奇女子仍然活在众人的心中。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