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5 09:46: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3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由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86.80,页数:1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战争与和平》精选点评:●个人看来,尾声部分多余。此外,不愧是世界名著,人物丰满,安德烈公爵与皮埃尔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由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86.80,页数:1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精选点评:

  ●个人看来,尾声部分多余。此外,不愧是世界名著,人物丰满,安德烈公爵与皮埃尔的曲折经历与心态的变化,真是扣人心弦。

  ●啰嗦笨拙,大巧不工,波澜壮阔不在历史浩荡,而在人心沉浮,感受到的是“爱”。

  ●史诗级的鸿篇巨著,托翁真乃神人也。讲述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主要从贵族那里入手,豪奢极欲一点也不夸张。虽然也有作者单一的声音统领全篇,却也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兼容并蓄,极为悲天悯人。另外,俄罗斯实乃战斗民族,玩熊竟然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一定一定要好好读下去!!

  ●看到第一卷第二部第十章,放弃,真的好无聊,还记不住人。

  ●刚读完,确实被众多的人名搞晕了,好在都到百分之十的时候渐入佳境,各个人物的形象也就鲜明立体起来了。一边是俄法战争,一边是贵族儿女间的爱恨情仇,能够感受到在战争面前每个人的渺小。真是一本很伟大的书!

  ●皮埃尔是托尔斯泰自己的投射吗。尾声小尼古拉的情感震动是托尔斯泰的动笔初衷吧。世人皆追捧娜塔莎,甚至玛丽莎,多少人看见了宋尼雅悲喜。好在她爱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家族。托尔斯泰对战争 历史 权利 自由意志的议论 发人深省。

  ●但凡和老婆有点话讲,何必这么长篇大论。

  ●2004年。购自天津,家中读完。

  ●在kindle上看的版本跟这个词条的译者、封面和出版社都一致,但是词条里内容简介里对人名的翻译却不同。对了,kindle电子书的简介描述是正确的。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人性的光辉

  战争与和平,刚开始看的时候,并不吸引我,因为对舞会中谈论的内容,我不感兴趣,但越看到后面越爱不释手。对于战争的描写,战争中的心理描写,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整个书籍散发人性的光辉,不论是丑恶的还是伟大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无论是每个人物的每个行为,在那个环境中都有理由,是一种选择。人是复杂的综合体,没有完全的好人,没有完全的坏人,反而是这种复杂,才更真实,更惹人爱!生而为人,形形色色,各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反而更有趣,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二):“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谁丧失理智”

  看了将近两个月终于看完了,看完第一部时候停了半个月才又拿起来看,这点我倒是和尼古拉很像啊,但凡开始看一本书,都尽量要坚持看完。

  我觉得托翁写到最后更多是想表达他自己对历史的一些看法,也就是大段大段的讲哲学问题,虽然大部分可能会感觉昏昏欲睡,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非常精辟的。大都是关于战争和个人英雄主意的一些见解。

  “一批趋炎附势的小人拜倒在权利面前,硬把天才加到权利上面,称他们为天才。”

  “一个被敌人占领的城市就像一个失去贞操的姑娘。”

  “有经验的敢牲口人懂得,最好是举起辫子吓唬奔走的牲口,而不是迎头抽打他们。”

  “如果说,人类的生活可以受理性支配,那就不会有生活了。”

  “历史就是人类不自觉的群体生活,它利用帝王分分秒秒的生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类所能达到的,只是观察到蜜蜂生活和其他生活现象的对应关系罢了。对历史人物和各国人民的活动目的的理解,也是这样。”

  关于人物关系确实出场的人物太多了,打印了一下出场人物居然有二十几页,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安德烈,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完整的一个人物。而关于库图佐夫身上我们多少能看到托翁借库图佐夫表达了依自己对战争的一些见解。

  作为一部小说来讲故事情节确实没有那么吸引人,关于这本小说很多人讲到很宏大,然而我觉得对于一些人物莫名的就消失或者最后连提都没有提这一点来说,这部巨著本该更加宏大,更加气势磅礴,总感觉没有发挥的淋漓尽致,仿佛感觉写到最后托翁自己也不想写了,就草草结束,最重要的是好好表达一些自己的一些哲学观点。

  有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名气太大,所以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进行评论,所以以上的胡言乱语且当作饭后闲谈吧。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三):书评丨战争与和平

  大约七十天读完,比读安娜快多了。开头宴会实在读不进去,人物关系搞不清,找了关系图谱还被剧透,直到第一卷后半部分才彻底被内容吸引。 皮埃尔很幸运,但这和他的不断思考有很大关系,我愿意相信皮埃尔身上展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如果这样生活会豁达快乐很多。 对安德烈有坚毅隐忍的印象,他的结局太让人难过,在某一章最后一行,淡淡写到他阵亡的消息,好残忍。他说如果他能痊愈,他会感激这次负伤,因为这让他和娜塔莎重逢,太心痛了… 尼古拉的小缺点很多,急躁好面子倔强,但这反而让人喜欢他的鲜活多面,整本书偏爱尼古拉。尤其赌钱大输的心理描写,让人惊奇在如此巨大的种族、地理、时代差异之下,怎么能让读者有这么强烈的共鸣?他和宋尼雅令人惋惜,直到最后宋尼雅也是一个牺牲自己的角色,没法说谁对谁错,但感慨她为什么不能获得幸福?也许作者否定了宋尼雅单纯付出的人生态度,应该像玛丽雅一样兼顾尘世快乐。 保里斯后期太势利,可以说他八面玲珑,但我欣赏不来,其实很期待他的后续,但竟然没有描写。 娜塔莎的活泼可爱,恐怕连女性都会被折服,她和玛丽雅初次见面厌恶彼此是因为安德烈,后来惺惺相惜也是因为安德烈,她俩的关系非常妙。虽然都是很好的人,但因为不理解对方而无法和谐相处,就像后来皮埃尔感悟到的,不是因为别人有优点而爱他,是因为爱他发现他身上的优点。 玛丽雅身上的色彩和哥哥安德烈很像,都是沉重的灰色,她一直为哥哥和父亲奉献,为容貌不自信,好在有宗教支撑着她。她和尼古拉相遇让人激动,生活终于出现彩色。虽然对善良的宋尼雅来说很残忍,但我还是期待着尼古拉向玛丽雅求婚,最后看到那行字终于松口气。 尾声里两对夫妻的生活固然幸福,但我不禁怀疑真的会这么顺利吗?虽然娜塔莎是皮埃尔梦寐以求的妻子,但得到之后的感情不会变化吗?尤其她收起魅力变成了妇人。 附录的各章内容概要很贴心,再次看到保里斯和娜塔莎情窦初开,恍如隔世。 书里有很多作者的人生观、历史观,对于拿破仑和库图佐夫半懂不懂,不确定书中情节是否属实。很难相信这是三十多岁的人写出的著作,它的深度像出自饱经世事的老年人。这是自己读的第三本苏俄大部头,此前有安娜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都深沉厚重、不失细腻,人物立体丰富。和日本文学轻且细的风格形成对比,但两种风格都喜欢。对于苏俄长篇,不会读完立刻欢呼雀跃、无比喜欢,但读完一年半载还能津津乐道,细细回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四):战争与和平——完全偏见的读后感

  每个作家都有私货,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他”的独特的价值观。我也认同很多作家本身对历史、哲学都有很深刻的了解,当得起“思想家”这个称号。但是,我仍然希望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能“安分守己”。情节和人物应该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和规律,他们不是为了作者的观点而存在的,作者的观点应该只是融入其中。《安娜卡列妮娜》中列文的思考此刻看起来最多也只是有点啰嗦罢了。毕竟我可以接受这个人物就是这样的。而本书中关于战争、历史的论述,很多都完全脱离了人物。在最后一部尾声中,作者几乎完全撇开了整部小说,只是单纯的在那里夸夸其谈。无论这“教化”是对是错,这种做法都让我反感,让我觉得“不真诚”。相比而言狄更斯虽然有点嘴碎,但是非常真诚,向来是隐身到故事之后的。据说有些版本完全去掉了这些内容,看来在这点上,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

  这部书里没几个角色是我喜欢的。皮埃尔一开始显得很愚笨,疯狂的崇拜拿破仑,在聚会中说些即便对也不合时宜的话。获得遗产后毫无主见的向海伦求了婚,虽然华西里公爵使了点诡计,但是责任完全在他自己。之后加入共济会。他入会的整个过程就是个一本正经玩笑,而他的入会也像他的求婚一样,只是觉得箭在弦上:

皮埃尔环顾周围一张张严肃的脸,想起他已经历了一切,明白不能半途而废。

  入会后他开始热衷于农奴问题,自以为做了很多善事,实际上根本一无是处。战争开始,他去参军,但依旧只是个幸运的废物。这样的人设本身并不会让我反感,但似乎作者有意把他写成一个对人生有诸多思考的存在,总是在谈意义、在谈思想。而且似乎真的很看重他的想法。他书中是用来和安德烈公爵做对比的一个重要角色。战争期间他遇到了安德列公爵,当时安德烈刚从战场上负伤而归,还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意志消沉。皮埃尔内心却想:

我只是不明白,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思想,怎么还能活下去。我也有过这样的心情,那是不久前在莫斯科和旅途之中。当时我灰心丧气,觉得活不下去,我恨一切,首先恨自己。

  可是我无法容忍这样的对比。一个什么都没经历过,更没有成就过的人,有什么资格这样评判安德烈?他有什么资格拿自己的那些愚蠢的经历来和安德烈作比较?

  之后莫斯科沦陷,他居然想着乔装成平民去刺杀拿破仑。最终被俘。作为俘虏的经历,是他唯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他目睹了人性的缺失,还直面了一次“死亡”——起码当时对他而言是真正面临死亡的,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过的。最终让他精神得到升华的,是普拉东。这个最普通的俄罗斯人在苦难环境中的乐观,以及他那朴实简单的生活哲学,让皮埃尔认识到“普拉东心目中的上帝比共济会所尊奉的宇宙更伟大,更高深,更无边无际。”我也同样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但是我却无法理解他心中的上帝是什么样子的。我甚至认为普拉东的上帝是反上帝的。如果能像普拉东那样生活,又何必需要上帝的存在?

  看到最后,我是有点为皮埃尔高兴的。虽然他是个傻大个儿,但是一直都是个单纯的人。能在战争中把自己思想上的“轻”,凝固成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重”,我为他高兴。我也为有类似境遇的娜塔莎高兴。一个虚荣无知的少女,被残酷的战争唤醒了内心根本的善。最终沉下心来回归到实在的生活之中。然而作者在多余且无聊的《尾声》中,又让皮埃尔加入了“十二月党人”。我并不能对这些人本身的行为作评判,但这的确让我觉得皮埃尔的一切前功尽弃。

  虽然我不喜欢皮埃尔,但也并不讨厌。可我讨厌尼古拉,这是一个极其轻浮自私的人。我可以理解年轻人在这样的战争中想要建功立业的激情,但是尼古拉的英勇只是精神上的,他更想得到皇上的赏识和爱。他面对皇上时:

正像一个堕入情网的青年,当他梦寐以求的时刻到来,单独同意中人待在一起的时候,他却浑身发抖,呆若木鸡,不敢说出朝思暮想的话。

  我很好奇叙述者讲述这段话时的真正态度是什么?会不会像我一样有点讽刺和鄙视?反观安德烈公爵,虽然也像其他青年一样对战争有某种狂热,但他是一次一次用行动冲在了前面,用理性应对着战争的混乱。无论是作者笔下战争厚重的真相,还是安德烈的沉稳,都强烈的对比出尼古拉的轻挑。

  此外他还是个虚荣自私的人。面对娜塔莎的虚荣和自私,我会不断提醒自己她还只是个孩子。尼古拉年纪也不大,但我无法释怀。被陶洛霍夫骗掉4.8万卢布后,他虽然表现的不能原谅自己,但也只是一走了之,去军营中逍遥快活去了。当他家族落魄,母亲要他娶一个有钱女人时,从那个时代的人文角度考虑,他于情于理都该听从父母的话的。而且那时他已经对宋尼雅没啥感情了。但他却摆出一幅好像要忠于爱情和誓言、被冒犯到的样子:

“我真的要为财产而牺牲爱情和名誉吗?我真弄不懂,妈妈怎能对我说出这样的话来。”

  当他遇到玛丽雅公爵小姐后,他心里已经想要娶这个女人了。但他是怎么表现的呢?他假惺惺的跟省长夫人说:“我爱她(宋尼雅),我答应跟她结婚,我一定要娶她。。。”,当省长夫人说他们不能结婚,他需要为家庭着想。他又“不作声。他听到这话很高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孩子气了,是无耻。我不相信这样的人会真正的爱上玛丽雅。我并非不相信人会改变,但他在书中的改变让我觉得突兀。他婚后的一切,对玛丽雅的温存、对农业的勤奋,我根本都不相信。这只是作者的强加。

  尼古拉和皮埃尔的一切,都应该属于安德烈公爵。托尔斯泰让尼古拉和皮埃尔,抢走了本该属于安德烈的生活与幸福。安德烈才应该经过战争的洗礼后认识到朴实生活的伟大,和娜塔莎重新相爱,回归庄园像以前一样打理农庄、善待农奴。他才是那个会想着解放农奴,更会像列文一样做各种尝试的人。这难道不才是一个更合理的情节和人物吗?

  当然我不指望所有的结局都是狄更斯式的欢乐大团圆。更何况真实世界哪有这么多“应该”。安德烈的死,也可以死得其所,表现出战争的残忍、人世的无常。只是又何必非要给皮埃尔和尼古拉这样虚假的结局呢?

  这部书太大了,人物众多,情节也庞大,读了一个半月。读之前是很想认真的写些东西的,但越读越有点懵,不知从何处下笔。但不写,又实在有点浪费,所以就肤浅的写写自己阅读时对这几个角色的感受,以及对一些地方的吐槽。这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偏好。

  虽然我并不喜欢这部小说,甚至还不如《安娜》,但这绝对是一部经典巨著。这么宏大的一个结构,作者大到战争之惨烈,小到庄园一景之恬静;上到天才伟人,下到农奴平民,都把握的非常准确。虽然作者喜欢唠叨他的各种理念,但真正有力量的,反倒是小说中的文字。不管他说多少道理阐述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都不及一句“于是他(库图佐夫——引用者)死了。”那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才真正让人体会到人类的虚无和渺小。这种文字的力量,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传达出来。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五):战争与和平——阅读体悟

  半年时间,于春节将近的一个下午读完了这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先生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部史诗宏大的巨作,草婴先生就为我们再现了怎样一部与原著同样精彩的巨作。读完之后,震撼不已,难以平复。

  读书缘起:有一位老师曾推荐这本书,译作语言非常精彩。毕业几年后,终于寻得机会翻开这本书。

  第一次在国图办借书卡,是因为这本书。办完借书卡,借阅馆已临近闭馆。匆匆走到俄国文学架前,欣喜地发现还有一本厚厚的《战争与和平》上册在架上。于是,没有多想便借阅回来。

  拿回来之后,发现是张捷的译本。故事从安娜•舍勒的宴会开始,许多人物登场。初读总是不很顺畅,陌生的故事情景,一连串的生僻名字……还有译文的陌异感,这一切使得名著显得有些难以接近。初读一本书,就像初识一个人,有些陌生,看起来还不那么友好;迈出去的步伐小心翼翼,有试探的成分。

  老实说,刚刚翻开书本并没有感到很大的喜悦,甚至感觉到有些艰巨、有些晦涩。

  直到有一天,再次来到国图。在架上翻书的时候发现这本著作有众多译本,很偶然,我随手拿下草婴先生的译本。(柳九鸣主编,上海三联书店)

  在书架旁的桌子上,我读了起来,一口气读了50多页。心中一阵喜悦:书中行文流畅,大师的语言再自然不过,典雅讲究,浸润心田。安娜•舍勒的宴会已经进行到尾声,不少重要人物登场,各自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作品的风格如同构成物品的材质,就存在于语言及内容之中,开篇阅读中,我隐约感受到原作者宏大而娓娓道来的风格。

  草婴先生的译本太抢手,借阅总是很困难,于是我毫不犹豫从网上下了订单。至此,开始了延续半年的阅读之旅。

  国图对面有一家“遇上娜塔莎”咖啡馆。书卷那么厚,分上下两册,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书中的娜塔莎是怎样的一位姑娘呢?安德烈公爵是一位很有头脑,品行高尚的一位贵族……

  阅读进行地很缓慢,因为著作本身很精彩,译本语言也堪称典范。在译者的精心引导下,一步步走进这座文学宝库。

  直至这本书已经翻到了尾页,我感到自己也仿佛完成了一项浩瀚的工程。全书读来摄人心魄,不愿释手。情节视野宏大,不能一气卒读。如一座宏大的宫殿,须逐日依次领略。开门闭门,屋舍殿宇,有待假以时日虔心拜谒,方能领会其中奥妙与精美绝伦。

  不愿提前向后翻页,不愿阅读书评,只愿一页页静读,亲自前往胜地。翻山越岭,书页赠我风光无限。

  书中所述每经时日就会有新的体悟,不能尽述,只将初步的一些感想整理记录下来。

  1. 安德烈 ♡ 娜塔莎

  安德烈与娜塔莎的爱情是书中最打动人心的。托翁不惜笔墨,他们的爱情一直延续到书中第四卷,直至安德烈逝去。

  安德烈理性、智慧、正直,然而前妻倏然辞世,在战场实现宏图抱负的理想受阻,家父老公爵倔强古怪,与妹妹矛盾不断,年轻的公爵在阴云密布的生活中一度意志消沉。“苍老、愤怒、高傲的栎树,只有它不受春意的蛊惑,不欢迎春天,不想见阳光。”

  娜塔莎一念单纯,热烈追求生活中的美好,是所有美好与欢乐的化身,着实生如夏花!安德烈公爵在前往娜塔莎父亲庄园的路上偶然看到这位奔跑的姑娘,她散发的欢乐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他们的初识,她炽热的青春欢乐融动了他心里的坚冰。

  “老栎树完全变了样,展开苍绿多枝的华盖,在夕阳下轻轻摇曳。如今生着节瘤的手指,身上的疤痕,老年的悲哀和疑虑,一切都不见了。从粗糙的百年老树皮里,没有长出枝条,却长出许多鲜嫩的新叶,使人无法相信这样的老树会披满绿叶。”安德烈公爵重新萌生希望。

  伟大的作家并没有让他们万般相配。安德烈长娜塔莎许多岁,还有一个儿子。他的父亲、妹妹并不欢迎她进门。种种磨难,让他们的爱情显得更接近现实,更真实可触。

  安德烈公爵是深沉的,思索的;他的父亲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他的妹妹玛利雅公爵小姐在初见面时也给青春年少的娜塔莎留下不欢迎的印象。因此,当安德烈公爵按照父亲意志,订下口头婚约之后出国休养的一年间,娜塔莎是有些惶恐的。面对安德烈公爵,她既仰慕爱恋,又是有些害怕的。

  在这种比较脆弱的不确定关系中,任何破坏性的行为可能都有致命的杀伤力。何况娜塔莎第一次面对爱情,懵懂真纯的姑娘还不太懂得爱情,也不太懂得自己。在阿纳托里热烈又霸道的攻势下,娜塔莎陷入了圈套。安德烈公爵不能原谅,他的骄傲、他的理智都不允许他原谅她,他们的爱情幻灭了。

  看到这里真是让人心碎。本来就久经霜雪的安德烈公爵再次赴往战场,踏上孤旅。而娜塔莎则陷入深深的愧疚与自责中,形容枯槁。

  当下册了解到安德烈公爵最终因受伤失去生命时,我简直不能继续读下去。多么遗憾!

  按照全书主旨:战争不是由引导战争的主要人物决定的,战争的机器是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决定。主人公只是战争的一个螺丝钉。安德烈公爵放弃当谋士,因为他认为谋士作用微乎其微,书写的作战计划多数情况根本无法执行。因此,他选择与战争关系最贴近的前沿阵地,在那里当一名团长,做一枚默默无闻,但发挥实际作用的螺丝钉。可能,这个决定与安德烈公爵的心境也是密切相关的,未婚妻悔婚背叛,决心与情敌阿纳托里决斗,家里父亲与妹妹矛盾恶化,这一切让安德烈公爵的心里冰霜固结,他并不十分看重自己的生命。

  然而,在炮火猛烈的阵地上,当全团人牺牲比例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一枚霰弹不加区别地击中了安德烈公爵。

  悲伤无以复加的时候,造化赐予温柔的时刻。安德烈公爵随其他伤员一起被送到了罗斯托夫家,伤病中与娜塔莎重逢了。

  她日夜照顾他,陪伴他。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寂静欢喜,甚至再次燃起生的火焰。

  “爱一个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爱仇敌只能用上帝的爱。人间的爱可以由爱变为很,但上帝的爱是不会变的。”安德烈公爵受伤之后在救治站原谅了伤势更重的阿纳托里,也理解了娜塔莎的痛苦,他原谅了她。风雨过后,爱仍然在,他只比以前更爱她了。

  在安德烈最后的日子里,她坐在他旁边,静静地打袜子。他在伤痛中不舍睡去,目光闪闪地看着她的样子,心里获得了最大的安宁。

  妹妹玛利雅冒着危险来探望他的时候,安德烈公爵显得平静。

  “你好,玛丽雅,你是怎么来到这里来的?”他说,声音和眼神一样平静而陌生。他要是绝望尖叫,还不至于使玛丽雅公爵小姐感到这样惊心动魄。

  安德烈公爵是理性的,有思想的,又有些忧伤。他灵魂高贵,又有三分孤傲和两分凌厉。像他的父亲老公爵一样。

  这样一个聪明的人,要多少次露出嘲笑的,疏离的,苦懊的神情,还面对无理的、凡俗的世道与庸常的人们。安德烈公爵的心中有深邃的忧愁,和解不开的心结,他曾多少次虔心叩问超越一切的上帝。他总是凭借超乎寻常的悟性,揭开谜团与心结,豁然开朗。并将答案告知仍在黑暗中摸索的众人,如一盏启迪的明灯。

  而这样的苦恼的安德烈,遇到了那样的美好的娜塔莎。她的浑身闪烁着生之欢乐,是爱与光的化生。如万顷光芒洒在他的被忧愁侵蚀的生活中。

  世上唯有她,可以慰藉他的人生。智慧与才华锋芒太盛的人容易冷,而她恰是能温暖他生命的那一人。与她在一起,他国难家患、深邃的烦恼不见了。心头的荫翳尽散,喜上眉头。和她在一起,他感到了最大的心安。

  多喜欢他和她在一起的时光。世界对安德烈太不温柔,多希望娜塔莎就这样一直陪伴着安德烈,相依为命,相互取暖。

  “心灵相一,相互陪伴,彼此照亮对方的天空”,安德烈在最后的日子里与娜塔莎相恋,不论将来。

  2. 皮埃尔

  皮埃尔刚出场的时候是一个行为古怪,神思游离的青年。作为别祖霍夫家的私生子, 他继承了大量的遗产,却迷茫、游离,寻找不到方向。他与贵族家庭和社交场合有些格格不入,找不到职业的方向,和陶洛霍夫闯祸,心猿意马娶了海伦。自从娶了海伦后,她虚荣的舞会、没有爱的感情让他窒息,更加感到苦恼懊丧。

  共济会是一根精神上的稻草。皮埃尔和陶洛霍夫决斗以后,精神萎靡。偶然加入共济会,认识到唯有做好事,用自己的力量去让世界变得更好,才能让他从泥淖中寻得一个出口。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不是没钱人的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书中描述的皮埃尔一直在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皮埃尔为什么会这么苦闷呢?

  皮埃尔在莫斯科被当成纵火犯后经历关押审讯,沦落俘虏营之后,体验到了久久追寻的平静与安宁。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自由收到限制的俘虏帐里,他明白:生活条件过分优越,会使人丧失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幸福。而在职业选择方面,他所受教育背景,他所处地位,取消了选择职业的自由和可能。一切唾手得来,又没有来由。

  皮埃尔从俘虏营中获救之后,也实现了精神上的获救。他体验到了生活中最糟糕、最不自由的一面,也在此基础上体会到了一点一滴的微小又巨大的快乐。

  “皮尔埃出来之后,表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他看上去同以前一样,他像以前一样魂不守舍,关心的不是眼前的事,而是他自己的特殊的事。以前,他虽然心地善良,却屡遭不幸,因此大家疏远他。现在他的嘴角经常挂着快乐的微笑,他的眼睛闪烁着同情人的光芒,仿佛在问:人家是不是像他一样满意?有他在场,大家都感到快乐。”

  当然,这一切转变还源于其人本质:皮埃尔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最终,他完成了从一名纨绔子弟到内心丰实、平易近人、激进有为的俄国上层的转变。

  皮埃尔也获得了爱情。他和娜塔莎之间的爱情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但却也是最温暖、平淡而丰实的一种。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皮埃尔同样爱思考,热爱生活,更重要的是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他这个人还随和、乐于助人,他是娜塔莎信赖的人,也是能让娜塔莎重新燃起生之希望的人,她于他之间感到亲切,欢喜,而不畏惧。

  3. 有些话只能说给懂得人听

  感到孤独,是因为觉得自己像一座孤岛,周围的人再多,无处话知心。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里昂,只能与一盆绿植为友,无人可懂,无人可诉。

  安德烈之于皮埃尔,皮埃尔之于小尼古拉(安德烈之子),是书中的朋友与知己。他们都是有思想,爱思考的人,对于生活、军情、国情偶有所得,能够相互交流,获得精神上的共鸣与成长。

  如若不然,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会有多么孤独。

  4. 对规律和事态的敬畏

  在书中描写到第一次重要战役的时候,安德烈以随从副官身份观察到库图佐夫将军实地视察炮兵营、以及其他各个作战分队的情况,似乎发表不出什么高见,也没有以将军的强力干预作战,似乎对战局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他看起来不是一位个人判断力、或个人意志极强的将军,似乎没有什么主见。

  面对战争,各类副官、谋士、甚至沙皇,都急于撰写各类作战计划,发表意见,以自己的意志左右战争。但到战争中后期,俄军节节退败的时候,一再映证大多数吵嚷的声音都与战事背道而驰的,而库图佐夫先前的作战决定是符合战争局势的。

  安德烈在后期理解了这一切,库图佐夫被委以元帅重任后,安德烈公爵感到放心。“这位老人没有私心,仿佛缺乏归纳事件、做出总结的智慧,只有易动感情的习惯,以及善于静观事态发展的能力。”

  这种知天意的能力在这次战争中显得稀缺。绝大多数人都不曾料到俄军节节退败,绝大多数人都不曾预见莫斯科沦陷。反观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人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让嘈杂的声音淹没事态本来面目呢?

  值得思考。

  5. 战争中的独舞

  读《战争与和平》,很多时候的确让人感到振奋,心潮澎湃。世上自有伟人在,把上天赐予的不足百年的时光发挥的酣畅淋漓,尽显生之绚丽与生之美妙。生命的价值在于为梦想燃烧,唯有梦想与激情所在,让生命升华,仿佛一场惊艳绝伦的独舞,时光停止,一切在舞蹈中停驻,只有跳舞的人,在其中尽显生命之美。除此之外,除了让生命的时钟在百无聊赖的消磨中奔赴倒计时之旅,还有什么亮点和价值可寻呢。

  托翁笔下的人物炮兵连士官土申,对于炮阵有一种天然的热爱与独到的优势。他在炮兵连阵地上镇守的时候,生命在怒放,开始了生命的独舞。无论对方阵地架起的大炮几倍于他,都无法令这位身形矮小的士官心生畏惧。相反,战争越激烈,他越享受其中,他的生命更加绽放。

  这一段读起来振奋人心。

  6. 草婴翻译

  了解先生,是通过《战争与和平》开始的。先生译作精湛如此,即便托翁以中文来写,

  语言也不能再精妙了。翻译文笔自如,风格一流,浑然天成。

  向先生致敬。

本文标题: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1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九州·缥缈录Ⅰ》读后感1000字《山旅书札》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