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诗在生活中作用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25 03:01: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02

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里有孔子对其儿子这样的教诲,一日孔子见儿子孔鲤在眼前走过,就喝住了他,问道,你学过《诗》...

不学诗,无以言。诗在生活中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里有孔子对其儿子这样的教诲,一日孔子见儿子孔鲤在眼前走过,就喝住了他,问道,你学过《诗》没有? 孔鲤老老实实答道,没有啊。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 孔鲤就老老实实地去背《诗经》去。可惜,《论语》里孔鲤没问一句,为何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了呢?在父子对话中,似乎感觉“不学诗,无以言”是明摆着的事。孔鲤不疑问,我却一直在心里打问号。有疑问,找度娘。度娘上还真有这个问题,看来疑问的不只是我一个人。再看看别人的回答:学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满腹珠玑才能够谈吐如云,如果看过《左传》就知道,在当时的外交场合人家都是先背一段诗才开始说话的,学诗就是为了以后学以致用。看看这回答蛮有道理的,可是疑问还在,因为我可以继续问下去,为什么当时的人说话非得这样子?而且还是在特别正式的外交场合上,非得先背上一段《诗经》?就象有段时间,人们去打个酱油,还得先背上一段语录,多麻烦啊。所以这样的回答,其实没有回答。我的疑惑一直在,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这才大悟。本来,很想装装自己很有学问的样子,找些材料码些文字来谈谈这个问题。可是孔子教导我们要述而不作,还是做个文抄公吧,读完下面的文字,你就明白了。以下两段文字出自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第一个例子来自西部非洲的一个部落。他们没有书面文字,但他们丰富的口述传统促进了民法的诞生。如果出现了纠纷,控诉人就会来到部落首领的面前陈述自己的不满。由于没有书面的法律可以遵循,首领的任务就是从他满脑子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出一句适合当时情形的话,并使控诉人双方都满意。这一切结束之后,所有各方都会认为正义得到了伸张,真理重见天日了。当然,你会意识到这也是耶稣和其它圣经物的方法,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凭借语言的各种资源来发现和揭示真理,如各种记忆的手法、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正如沃尔特-翁格所指出的,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谚语和俗语不是什么偶一为之的手法。“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绵延不断,它们构成思想自身的内容。没有它们,任何引申的思想都不可能存在,因为思想就存在于这些表达方式之中。”既然智力主要被定义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种能力,那么一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质。在一个纯粹口语的文化里,智力常常同创造警句的能力相关,即创造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精辟俗语的能力相关。据说,所罗门知道3000条谚语。在一个印刷文字的社会里,有这样才能的人充其量被人看作怪人,甚至是自大的讨厌鬼。在一个纯粹口语的社会里,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人的大脑就必须发挥流动图书馆的作用。忘记一些事该怎样说或怎样做,对于社会是一件危险的事,也是愚蠢的表现。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读解】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说的命,按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半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仁鲜矣。”《公冶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个人的。正如孟子继承孔子“知言”的学说而加以研究所说:“偏颇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底层在哪里。”这就算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果你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总而言之,命、礼、言三知为《论语》画上了句号,但却并没有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画上句号。知命、知礼、知言,我们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读完,莫说治天下,就是治我们自身,又有多少体悟多少长进呢?这些都是留待读者来回答的问题了。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意思?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

这句话出自《论语》。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扩展资料: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礼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所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好,尽管道貌岸然,也只是个有缺陷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原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译文:有一次孔鲤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

扩展资料: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论语》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日:章句发明始于子夏。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周子日:“圣学,一为之要。”庄子日:“道又名一,其号无双。”月牙山人日:“诸子之学,无文不一,无一不文。”

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全章为: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扩展资料

《论语季氏篇》共十四章,“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第十三章。

伯鱼即孔鲤,伯鱼是他的字,是孔子的儿子;陈亢,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君主陈胡公第二十世孙, 齐大夫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小孔子40岁。

《论语季氏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意思是不学诗,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告诫我们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不学诗,无以言:学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兴起人的高尚情志,提高观察力,了解天地万物与社会大千,锻炼合群性,学得讽刺方法,学习孝顺父母、报效国家的方法,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人的修养开始于学习《诗经》。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自身不立,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它展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扩展资料:

诗书礼乐是中国封建传统教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是孔子关于如何学习《诗》、《礼》、《乐》的过程。《诗》即是《诗经》,兴就是起、开始的意思。

孔在《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要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立德修身。

《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即理也,或者法也。《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即是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说的命,按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半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仁鲜矣。”《公冶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

不学诗,无以言是什么意思?

古人有言,一个人学了诗,学了礼,就可成为君子了。所谓诗言志,说的就是透过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志,这些都是在学习了诗之后,会有文思泉涌,文质彬彬。所以这样啦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孔子在告诉人们诗的修学培养,君子的道德修养,都是在学习之下的一种由内而外的体现。

因而“不学诗,无以言”,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意思是不学诗,就不会使语言典雅有力量。反之,学诗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这里的"诗",当指《诗经》;这个"言",当指出使应对,纵横捭阖,指外交场合的"赋诗明志"。

在那列国纷争的多事之秋,外交尤其显得重要,"言"也就直接关系着的兴衰。附上全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他的意思是不读《诗经》不能立言,不读《礼记》则不能立身。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意思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出处:

1、出自《论语·尧曰篇第二十》第三章,原文: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2、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扩展资料:

解析:

一个人学了诗,学了礼,就文质彬彬了,可为君子了。这观点在今天仍可借鉴。南怀谨说,中国古代的诗,包罗万象,研究了诗,知识自然就会渊博,能多了解各种知识,例如对生物界的禽鱼鸟兽之名,多所认识,乃至对科学性的植物、动物,各种知识都能了解而博物。

所以,不学诗,一个人就不会说话,或讲没有说话的资格。不学礼,无以立。钱穆先生言,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南怀谨说,礼是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不学礼,就不会、不能做人。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请和我一起朗诵一遍——不学礼,无以立!

“孔融让梨”—— 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我们学生应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培养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不好好学时就说不出来,好听的话不学得礼貌就不会独立。

古人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中,孔子的儿子孔鲤曾经告诉过别人孔子是如何教他读诗的: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这里的“诗”,特指的是《诗经》。这段话是说,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中,孔鲤恭敬地走过。孔子问孔鲤:“学诗经没有?”孔鲤说:“没有”。孔子便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孔鲤退回便学诗经。孔子不仅让自己的儿子学《诗经》,更将它当作教材教授给弟子。那么,在孔子眼中《诗经》到底为何如此重要呢?

  

  “思无邪”的《诗经》

  孔子曾经对诗经有过一个总评,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诗经》之言,无论是怨怼之情,还是壮美之志,都出自诗人至情流露,直抒心意,毫无虚假之词,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的情思,于今人也能产生共鸣。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与修身正因为如此,孔子将《诗经》作为弟子的启蒙教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诗经·邶风》

  学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兴起人的高尚情志,提高观察力,了解天地万物与社会大千,锻炼合群性,学得讽刺方法,学习孝顺父母、报效国家的方法,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论语·泰伯》),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人的修养开始于学习《诗经》。

  《诗经》与教化一人学诗,有助于完善人格;整个社会学诗,则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诗经》由此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除此之外,民间诗歌还可反映各地的民风、民情,因此,周朝统治者还会置采诗之官,“观风俗、正得失”。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诗经·小雅·小弁》

  《诗经》与专对《诗经》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的实用功能上。孔子曾经说过:“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学了《诗经》,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出使外国却不会赋诗来应答专对,这样
古人以诗表意,会诗说明是文化人
本文标题: 不学诗,无以言。诗在生活中作用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065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撒旦诗篇有中文版吗庐山烟雨浙江潮,大家来说说看到这首诗的时候的感受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