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

发布时间: 2021-12-25 01:01: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8

假如李自成成功假如李自成成功,中国怎样发展?最少中国不会锁国闭门。中国还会被外国侵略吗?(说清楚点)别的不敢说,有一点是肯定的。...

李自成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

假如李自成成功

假如李自成成功,中国怎样发展?最少中国不会锁国闭门。中国还会被外国侵略吗?(说清楚点)
别的不敢说,有一点是肯定的。至少中国男子的传统服装不会是长袍马褂,女子的传统服装不会是旗袍。至于说到其他的东西,这不是李自成能够决定的,要知道从李自成进北京(1644)到鸦片战争(1840),有差不多整整两百年呢。


有人说,李自成失败,是因为到北京之后,刘宗敏夺了陈圆圆,恼了吴三桂,投降了清朝,造成李自成的失败。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一方面从事实上不同意。大顺朝经过了十六七年的斗争,占领了河南、陕西,明朝的陕西包括现在的宁夏、甘肃,也包括青海的一半。往东去,他的人马到了山东;往南,到了湖南边界的常德附近。这么大一个局面,会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且这女人是个妓女)就失败了,这是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你们想想。这丢掉了阶级分析,丢掉了当时具体的军事、政治、经济情况,而把原因放在一个妓女身上,理论上讲不通。

从事实上说,陈圆圆被吴三桂买去,已经到了宁远,宁远现在称兴城,在锦州南边。当李自成进北京时候,陈圆圆已经不在北京,在宁远。但是吴三桂的父母和家里的人(大概有三十几人)还在北京。难道吴三桂不为父母生命着想,不为全家生命着想?难道吴三桂不为千秋名节着想?当了投敌汉奸,仅仅为着一个妓女,这种事情我们今天会不会做呢?尽管我们今天与历史不同,但是,我们了解今天的人情,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问题。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文化大革命”后,林彪摔死以后,我对“文化大革命”的许多斗争,看得更深了一步。回过头来看历史问题,也就更清楚了。今天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何况古时讲对父母之孝,比今天高得多。今天我们把满族看成兄弟民族,但是明朝时不是这么看,以汉族为代表的明政权,和以满族为代表的清政权,这有一个民族对立啊!那个时候不讲兄弟民族,是势不两立的民族。难道吴三桂以一个汉族人,为一个妓女被刘宗敏霸去了,竟然不顾其父母,不顾其三十口亲人被杀害,也不管千秋名节,落一个汉奸之名,你们想他肯不肯,到底肯不肯?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封建时代,你要把他的妻子夺走,这认为是奇耻大辱。你要把他的姨太太、妾夺走了,这不算个事情,甚至可以送人。你看中了,看中了可以送给你,所以有“爱妾可以换马”的说法。看中了一匹马,骏马,非常好,没有钱买,好,把姨太太换一换。如果吴三桂要是真的知道刘宗敏把他的陈圆圆夺去,这个阔公子出身、二十几岁就当了总兵官、挥金如土的人,他就会想,算了,把陈圆圆给他刘宗敏。反过来说,真要是吴三桂为此叛变,那好,刘宗敏和李自成就抬举他,以重礼把陈圆圆给他送回去,这个问题好办。为什么产生这个战争,原因很多也很深。政治原因、阶级原因、军事原因……科学的历史家,应该从这些原因来探讨事物的本质,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放过了这个历史的本质,把这么大一个生死斗争归结到一个姨太太身上,这个道理站不住,何况陈圆圆此时不在北京。�

又有人说,是因为进北京之后,这个刘宗敏抓了许多做官的人(据史料说是几百人),要钱,拷打要钱,追赃。这是不是一个失策?在策略方面有错误,是一个失策。但是不是刘宗敏的责任?刘宗敏究竟担负多大责任?大顺朝是刚刚建立的新的朝代,皇帝是开国皇帝,不是已经坐了几十年、几百年的一个末代皇帝。开国皇帝必然把军权、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然不能成为开国皇帝。李自成也不是一个昏庸之辈。刘宗敏敢这么胆大包天,抓那么多人要钱,道理在什么地方?我提出了问题,暂不解释。所以把这个罪状归结到刘宗敏,是忽略了当时大顺朝的政权构成,和大顺皇帝李自成的为人,忽略了这个基本问题。�

还有人说,都怪在牛金星当了丞相,别的好事不作,尽劝李自成登基,劝李自成赶快做皇帝。坏就坏在牛金星,这事也不合理。做皇帝是李自成的目的,农民起义最后必然是建立封建帝国。当时还不能,农民起义以后,他变成一国之君,当然是当皇帝。当皇帝是李自成打了十几年的最终目的。有没有牛金星,他都当然要当皇帝。这个账不能算在牛金星身上。�

第四个说法是,由于他错杀了李岩,所以他站不住脚了。这个说法也不可靠。李岩到底是个什么人?到今天还没有解决。过去说他是河南杞县人,是个举人,是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这完全不对。杞县没有这个人,李精白也不是杞县人,明朝末年举人、乡宦纪事录没有李岩的名字。首先不是李精白的儿子。李精白是安徽富阳东门内人,他们安徽富阳人称李精白家为“都堂李家”。李精白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姑娘。有一个儿子病死,死得早;又一个儿子,崇祯十五年被袁时中杀了。从来没有一个儿子叫李岩,现在没有铁板钉钉的证据。所以说他是李精白的儿子,没有历史根据。《杞县县志》否认,《开封府志》否认。随县有一个人跟他同时,写了一本书,否认杞县有这个李岩,证据确凿。

我们现在这个李自成死在九宫山下,而湖南要争,说他隐居石门夹山。湖南的材料他们都送给我了,我看了,都不能自圆其说。历史是科学,不能随便解释。解释历史是解释科学,应该是越解释越符合科学,而不能越解释越背离科学。所以现在无法证明李岩这个事情,不知是怎么回事。但大顺军里确有个李岩,据我看确有,我们常常因为史料不足,没有占有,难以下定论。大顺朝迅速灭亡,许多档案都被敌人毁了。史料不够不要结论。没有根据,我决不说没有李岩这个人,只能说李岩有,情况不清楚。我们搞审干,还要查证落实嘛!还派许多人调查调查。我们现在对李岩这个人没有调查,查不出来。但李岩并不重要,这一点可以肯定。因为大顺朝建立中央政权,他有六部,叫六政府。尚书,没有李岩,侍郎也没有他。武官分好几级,现在有个问题我们还搞不清楚。有人说元帅算一级,我看不对。大概权将军算一级,上将。制将军算一级,中将,李岩部队的军衔是个制将军。李过都是权将军,李岩是制将军,闹了那么久,只搞了个中将,而且每次重大战役,什么人带兵去打仗,大概都清楚。还没有查到哪一次打胜仗,是李岩带兵打的。所以不要把李岩估计那么高,没有证据。退一步说,纵然李岩不死,也不会起重要作用。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胜败,军事上的胜败决定于历史的形势,而不决定于某一个人。杀李岩的时候是崇祯十七年,甲申年六月间,可能是六月下旬。这个时候,李自成已从山海关溃败,退出北京。

以后又在正定一带打了两个败仗,他自己也受了伤,精锐部队差不多光了,河南到处反对大顺政权。在这个局面之下,就算给李岩两万人马(据书上说李岩要求给他两万精兵),纵然给他两万精兵到河南,茫茫中原,到处叛乱,能起多大作用?古代军队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的军队掌握机关枪,掌握迫击炮,各种大炮,还有飞机、坦克,那比老百姓的武装强得多。在三百多年前,主要战斗武器是弓箭、刀矛。你有,老百姓也有。千万不要唯心主义,认为李自成是起义的,老百姓就拥护,不见得。老百姓只看现实,你对他有好处,就拥护你。对他没有好处,就不拥护你。何况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崇祯死了,直到康熙年间,许多地方起义反清,还拿明朝后代当旗号。这封建的正统观念,看起来是思想意识,但在进行武装斗争的时候,他就变成了物质力量了。难道当时的地方势力就那么拥护你李自成?已经摆脱了封建的正统观念,可能不可能?它是不可能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占领了巴黎,巴黎以外的农村,农民纷纷武装起义,进行战斗。农民是保皇主义者。拿破仑失败之后,被流放到一个海岛上,后来拿破仑带了少数人,坐船从法国南部登陆,形势危险极了。还是农民崇拜他,每到一个地方,皇帝来了,农民就跟着他向巴黎进军,越走人越多。所以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农民总是保皇主义者,在保皇主义者的农民看来,李自成不过是个流贼。我们今天看是农民革命英雄,这是我们今天的观念,农民不那么看。在这种情况下,李岩回河南,两万人马,能不能扭转河南的局势?另外,清兵很快过黄河了,南明高杰的部队很快进入了豫东。所以说因为杀李岩造成李自成的最后失败,这话是没有估计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忘掉了当时的形势。简单地说,过去的看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么到底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就现在从正面谈我的意见。然后,顺便还继续谈谈反对的意见。

李自成是崇祯十三年,大概是旧历十月间进入河南。在进入河南的时候,他曾隐伏在汉水以南,郧阳府的大山里(包括现在郧阳地区、汉水以南部分)。人数很少,暂时隐蔽对他有好处,因为当时对明朝危害最大的不是李自成,而是张献忠。明朝几乎以最大的力量来进攻张献忠,这就给李自成造成了机会,可以避开了战争,休息人马。等到十月间,他突然出现了,以最快的速度,从郧阳地区进入河南。走河南的淅川县进入河南,人马不多,河南地区当时没有多少军队。明朝的军队都调走了,全部被张献忠牵制了。明朝的后方空虚,又值河南一带灾荒连年。李自成进入河南以后,就号召饥民提出一个口号,大家都知道“随闯王,不纳粮”。跟随他可以不向官府纳粮,三年免征。他到的地方,三年以内不征粮。提出这个“均田”,我不同意历史家把“均田”口号强调得太过火了。为什么不同意呢?“均田”,必然是政权稳定之后才提出来。李自成虽然提出来,并没有实行。没有政权,你怎么实行“均田”?局部地区的战争停止了,也不行。必须建立巩固政权才能谈“均田”。“均田”也不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暂时一个改良主义。如果不从具体问题出发,我首先问你,什么地方实行过“均田”?恐怕谁也答不出来。他没有巩固政权,没有占领过地方,“均田”从何谈起呢?最有效的是三样法宝:一个是三年免征;一个是随闯王不纳粮;还有一个开仓放赈。还有第四个也有效,就是不杀知识分子。举人秀才,只要你不反对我,不杀。为什么放在第四?广大群众才能决定历史的方向。当时是三年免征,“随闯王,不纳粮”这个口号,非常有效。明朝财政枯竭,除地丁粮赋之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负担重极了。“随闯王,不纳粮”对号召农民,号召中小地主,非常有效。所以李自成的力量,不仅建立在贫农身上,那个时候,阶级观念不像现在这么清楚,力量也建立在中小地主身上。

中小地主对纳粮负担,感到特别痛苦,我们说李自成代表农民,代表贫民,这话不符合封建社会的情况。我们今天有阶级分析,阶级路线非常清楚。农民起义,缺乏这种阶级觉悟。农民是个自在的阶级,而不是个自为的阶级。他没有一套“农民的哲学”。所以他的力量,除建在农民身上之外,也建立在中小地主身上和小商小贩商人身上。但是封建社会怎么构成的,他将来做皇帝还是依靠大地主,还要依靠官僚。不可能不依靠官僚。事实上,后来证明,他到处拉拢官僚。所以说他到了河南,提出“随闯王,不纳粮”这个口号,非常有效。

三年免征是给人一个希望,如果闯王站稳脚,这三年不纳粮的确给人以希望,这有效,这叫做乱久思治,大家痛苦久了,痛苦了十几年,现在来这么个人物,替老百姓着想。这老百姓,包括中小地主、包括农民,希望他成功。还有这第三个:开仓放赈,那时明朝政府没有力量来赈济饥民。李自成力量从哪里来呢?李自成专破山寨。他在伏牛山中,破了四十八个山寨,这个数目确不确,不敢说。他进入河南以后,没有破一个县城,专破山寨。为什么不破县城?我们有一句老话:大乱住乡,小乱住城。如果小乱,那个地方有小股土匪出来,住在城里边比较保险。如里是大乱,住城里不保险,一攻就破。当时大地主、绅士都住在山寨里,住在山里,粮食财产集中在山寨里,山寨有地主武装保护,所以攻破了山寨就有粮食,有钱来赈济饥民。这样,饥民到处来跟随他,来欢迎他。另外作些宣传,编写歌谣,“随闯王,不纳粮”这条歌谣都出来了,所以力量壮大很快。这是崇祯十三年冬天。到了崇祯十四年春天,正月间就破了洛阳,不是用武力打开的,而是内部叛变,没有经过激烈战争就进了洛阳。

洛阳有个福王,是崇祯的叔父,是当时最富的一个王。进洛阳以后,就杀了福王,用福王的钱来赈济饥民,来扩建部队。所以,李自成是这样起来的。那么明朝是不是没有军队跟他打呢?不是的。从整个战局说,明朝失败的因素很多,从局部条件来说,明朝还是有军队的,可是明朝在一开始就两面作战。北边跟满族作战,国内与各个地方农民武装作战。对满族作战是明朝最大的一个负担。许多精兵都要对付满族,而常常打败仗。对农民起义武装作战,决不仅仅李自成一个,起义的地方很多,李自成只是一部分。这样搞了十几年,搞得明朝财源枯竭,兵源枯竭,一点办法没有了。而李自成趁这个机会进入河南扩大力量。破了洛阳之后,就把明朝末年农民战争史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这以后,农民起义部队,特别是以李自成为代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明朝被动了。这是李自成的黄金时代。但是,任何事物在胜利中常常滋长着失败的因素,李自成悲剧的因素也从他胜利中产生了。李自成在军事方面不断胜利,可是忽略了一条,不懂得每占一个地方,建立初步的政权,这设官理民关系着政权的巩固。李自成有没有这个力量设官理民呢?有,但没有做,这是形成他最后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你要设官理民,才能够恢复生产。因为没有设官理民,所以生产继续破坏。刚刚进入河南,老百姓对你是欢迎的,拥护的。但过了两年,老百姓没有恢复其生产,负担继续加重,你说不向老百姓征粮,你向地主豪绅们要钱,豪绅、地主的钱、粮是从哪里来的?还是从农民出来的。因封建生产就靠农业,地主自己不种地,土地所有权还是地主的。所以看起来不直接向农民要钱要粮,但每到一地,向豪绅地主下令,限期给多少骡马,给多少粮食,给多少钱,实际上豪绅地主的粮食,还是农民生产出来的。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反因战争一年年继续,农民继续痛苦。原来农民把他看成救星,日子久了,不能满足农民的愿望,只依靠战争胜利一步步前进。老百姓就拥护你?生产就搞好了?不会!这一套很简单的政策,进不了李自成的脑子里,你看怪不怪?到底为什么没有,我不能完全肯定。我研究这个问题,与李自成内部矛盾有很大的关系。李自成部队到崇祯十四年加入了一个罗汝才,绰号曹操,跟他的武装力量相差不多,这是一个性子猛烈的人。当时合作的条件,是每攻破一地,所得的财产四六分,李自成得六成,罗汝才得四分。李自成如果不能紧紧抓住罗汝才,罗投降明朝,这是个不得了的事情。如果罗汝才与张献忠合作,对李自成的危害也很大,所以紧紧抓住罗汝才,这个矛盾一天不解决,就会影响到建立政权。你说这几个府、几个州、几个县的地方官,那罗汝才是不是要放呢?他要放,原来四六分么!这个矛盾没有解决,一直到崇祯十六年正月间,占领了襄阳、钟祥、荆州这一带,五月间杀了罗汝才,这个矛盾解决了,开始在一些地方上放官,但时间就晚了。这时是一直没有建立政权,没有恢复生产,使老百姓对他失望。这是他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说老百姓判断一个事物的观点,不像我们现在。今天,我们认为你是农民起义英雄,就拥护你,那时则不然。老百姓不喜欢说话,他讲物质条件,任何人都讲生儿育女,讲吃饭穿衣。这些物质条件满足了他,他就拥护你;你不满足他,他不拥护你,这是非常现实、起码的唯物主义。而李自成就没有满足农民这些地方的要求。在战略上犯了很大的错误。在襄阳的时候,讨论下一步怎么办,才建立政权,叫新顺朝。他成为新顺王,开始建立中央政权。建政权以后,就讨论下一步用兵怎么用法。当时,有人提出来从汉水长江东下,占领南京,以南京为京城,然后北伐。这个战署是有道理的。因明朝末年,北方农村破产,而南方比较完整,江南财富还是没有破坏,连北京的供应都主要靠南方。如果先占南京然后北伐,也许是着好棋。现成例子:朱元璋占领南京,然后消灭了群雄。我们这一带是陈友谅的地方,包括江西。长江三角洲是张士诚的地方,浙江一带是明玉珍的地方。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先消灭了浙江一路,随后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打败了陈友谅。陈友谅死了,朱元璋继续向西进军,占领了长江上游。回过来进攻张士诚,张士诚建都在徐州,整个长江中下游变成了朱元璋的领土。这个优势很重要,首先是财政方面,经济方面有了一个巩固的基础。然后再统一中国,再北伐。先消灭了元朝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这是成功的道路。当时,李自成如果进攻南京,是符合这个经验的。至于将来会不会失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可是在讨论的时候,李自成认为太缓慢了。经营长江以南,然后再北伐太缓慢了。有人提出个冒进的方法,从襄阳出兵,通过河南,直往北京。这个办法,快是快,可是有人感到不妥当,因为明朝还有一个总督叫孙传庭,这个人很能干,住在西安。如果是大军北伐,通过河南直攻北京,万一北京城攻不下,而孙传庭从潼关出来,退都不好退,怎么办?所以这个战署也放弃了。第三个战署据说是钟祥人顾君恩提出的。首先占领西安,以关中作根据地,然后出兵北伐,进攻北京。这个战略好,因为他可以退,可以守、可以攻,特别是适合李自成和他的将领们的乡土观念。因为他大部分是陕西人,乡土观念很重,如果以西安作为京城,这个他满意,同时,以他家乡的人民作为兵源,办法也好。这一年十月间,再至河南,在郏县一带打败了孙传庭,进入西安,改西安为长安,恢复唐朝都城的名字。这一年十二月间,开始以一部分部队在韩城一带渡过黄河,第二年正月间,以大批部队过黄河向北京进军,主力部队走大同阳和进居庸关。一部分军队由刘芳亮率领越过太行山,走曲阳往北到保定。这个战略好不好?过去历史学家都认为是非常好战略,甚至是伟大的战略。一切事情都是辩证的,都是活的。如果不采取这个办法,不急于进攻北京,两年不进攻北京,局面就完全不同了。占领西安,就连宁夏、甘肃都占领了,汉中一带占领了,四川也占领了一部分,按兵不动,巩固河南、山东、关中地区,花两年时间恢复生产,恢复秩序。北京是个死城,为什么说北京是个死城呢?北京靠江南粮食和财赋、钱。当时李自成的部队已经到山东了,截断了运河,北京成了死城。还有满州的威胁。北京像一个果子在树上,随时去采都可以,何必那么急呢?从西安出兵攻北京是个好的战略,但在运用方法上,犯了冒进主义。好战略变成了坏战略。

李自成为什么要急于拿下北京呢?在西安已经是皇帝了,但是没有正式登基,用欧洲的话说,还没有进行加冕典礼,好像加冕典礼非到北京才是正式的。用现在的词汇,北京是个政治首都,从元朝到明朝都在北京建都。明朝在南京建都不久,明成祖十五年就搬到北京。所以北京是政治首都,西安早已不是政治首都了。好像必须到北京,这个皇帝才名正言顺。所以把做皇帝的主谋推到牛金星身上,是不知道当时具体情况。在西安,李自成已经是皇帝气派了,每三天也出来到教场观察练兵,这个时候他穿着黄衣服,前头没有仪仗队,但是有把黄伞,这是皇帝的标志。老百姓一看见黄伞,就赶快躲起来,如果躲不及,就跪在街两边,头低下去,这是皇帝身份了。许多人不了解皇帝身份,不了解封建社会制度,好像他还是农民兄弟。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有关李自成进北京的画作,画面是老百姓抱住李自成马头,欢迎李自成,拱手表示还礼,这是不晓得什么是封建社会。李自成到了北京,没有马上进城,先由李过派军队清宫,在宫院里头清查一遍,守卫工作做好,然后李闯王才进北京城。不要以为农民起义,他一定是跟农民是兄弟,跟农民是朋友,哪有那么回事。这个问题要从现实出发考虑历史,不要从空想出发考虑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最起码的条件是从实际出发,不从空想出发。这个时候,李自成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到米脂县修他的祖坟。带了一万骑兵,随他回米脂。首先出去的是李过,李过带骑兵沿路修桥修路,在米脂县北门外,把一座很好的庙改成行宫。在城内大宴地方父老,宴会三天。修了祖坟,派五百夫看守。免去一些钱粮。向乡里的亲戚、乡邻和他本族宣布,愿意随我去做官的,跟我到长安去,愿意留在家里的,另外赏赐你们钱,这就走了一批。这大概是崇祯十六年十一月间,办了这个事情。回去以后,准备北伐,到了北京城,最主要一个问题,就是筹备登基。欧洲的话就是行加冕典礼,登基日期不断改变,为什么呢?吴三桂的威胁,吴三桂在北京东边的玉田县。放下这一头暂且不说,且说吴三桂是怎么来的。

崇祯十七年二月间,决定调吴三桂兵来保卫北京。为挽救当时的恶劣局面,崇祯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一个措施是派李景泰督师,来对抗李自成。李景泰是个文人,刚出北京不敢走了,派了一个大将中军官在居庸关一带守备,抗击李自成。还有一个办法,是迁都逃走,当时有一批人建议崇祯逃往南京,如果是逃往南京,以后局面怎么变很难说。因为明朝有两个京城,实际京城搬往北京了,南京还设有一套六部衙门,只是办事,决策以北京为主。南京作为陪都。如果崇祯当时逃到南京,以崇祯皇帝的威望,经营江南。李自成与他作战,而清兵从沈阳过来,那就变成清兵和李自成的正面作战,南京有个休息机会。以后中国历史怎么发展,不知道,因为它没有变成事实。有人反对崇祯往南京逃。有人又提出另一个意见:崇祯可以不逃,把太子送到南京去,万一北京失守,太子在那里监国,然后当皇帝,有号召力。又有人反对。崇祯这个人死要面子,他的个性,他的悲剧性格促使他只要有人一反对,他就决定不逃走了。按照中国春秋以来的话,叫“国君死事社稷”。就是一个国家的皇帝、国王为他的社稷而死,这是正统的。不逃走了。不逃走,守城的军队靠什么呢?光靠北京的部队?北京的部队腐化了,不能作战。只有吴三桂的精兵可以,这就决定调吴三桂的军队。调走吴三桂的军队,关外的城池就要放弃,不放弃怎么办,有人唱高调,说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此城不可放弃,放弃了后人要骂的。崇祯又动摇了。是的,我既是英明皇帝,如果在我手里放弃了东北的一份土地,这可不行。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才决定调吴三桂。地方放弃了,要把老百姓都带到关里去。吴三桂一出发,后边就带着几十万老百姓,据说是五十万老百姓。可能数字没有这么多,一天走几十里,如果老百姓不带这么多,轻身前进,吴三桂以骑兵为主,几天就可以到北京。吴三桂如果到了北京,李自成进攻北京决不能成功,可是吴三桂带了几十万老百姓背井离乡,一天走几十里路,把时间耽误了。当李自成到居庸关的时候,吴三桂到了山海关,就差这点远,李自成进攻北京,北京不能守,三天就进了北京。而吴三桂本人走到玉田县,也是差这么一点远。非常严重,前进不能,北京已经被人占了,后退没有办法退。山海关以外,被清军侵占了。带着老百姓他自己还有五万多精兵,给养从那里来?有皇帝在,给养的供应都有办法,皇帝没有了,怎么办?所以吴三桂这时进退都失去了抉择。成了这个形势,要他投降李自成,他不肯。为什么不肯?首先得解决问题。吴三桂的父亲是总兵官,吴三桂年轻轻的做总兵官,总兵官是方面大将,一品官,武一品,吴三桂的舅舅有几个总兵官,他的亲舅舅祖大寿投降清朝,他的亲戚、朋友、舅舅在东北形成了一武力集团。吴三桂的家叫武将世家,代代武将。他父亲是总兵官,老了,他当总兵官。这种世家,与李自成这个“流寇”是势不两立的。所以有人说吴三桂本来想投降李自成,后来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夺去了,不投降了,确实是不研究当时的阶级情况、阶级斗争的情况。他代代是明朝大将,已经两代,总兵官下边还有副将、副总兵、游击将军等等,这些那就更多了,形成武装集团,是明朝皇帝的集团,当然不肯投降,他没有写过一封信给大顺皇帝说他要投降,大顺皇帝派人去,他应付一下。为什么?他想摸摸底,因为他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方,兵源、财源没有来源。这时候有个政治投机的好题目:如果他能把太子弄到手,拥护太子登基,号召天下人拥护他,他就是复兴明朝的一个最大功臣,当时要求把太子弄到手,这个时候不是因为他要求清兵,清兵才来。
这是李自成自身和时代大背景所致
一样会被侵略,古代农民关系的是土地,之只要有土地种就不会闹事,谁当政都是一样的。所以一样会很封闭,自给自足,不会有开阔的政治理想
首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李自成代表的是农民阶级 这就决定了他的失败 他是不肯能成功的
就看中国史 没有农民起义成功的 因为他们阶级的局限性 这个不详细说了
就有一个朱元璋是农民出身 但是人家建了王朝之后就成了大地主 也不是农民阶级的

再 如果他成功了 中国的发展也不会为之改变 中国闭关锁国 因为中国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所以闭关锁国还是会进行的,只要中国但是得封建制度不变,中国就会实行闭关锁国。

中国被外国侵略 是因为国外的工业革命 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
在工业革命之前 中国依旧是世界上的强国 中国当时的gdp相当于整个欧洲的 貌似还多点 工业革命之后就不行了
如果当时不闭关锁国的话 中国跟上时代的步伐 进行改革就不会被侵略
当是 中国的封建根深蒂固 实在太强大了 明中期产生的资产阶级萌芽是不可能将它推翻的 所以改革很难

再加一句 不要指望李自成一个人改变中国的近代史
不知道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现在老北京人不是满族人而是米脂人

李自成要怎样做才能灭清,灭张统一中国呢?坐稳江山呢?

从当时形势分析,大顺政权的领导人如果能够高瞻远瞩,对全国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完全可以采取正确的对策。首先,李自成必须放弃对官绅地主实行的追赃助饷政策,代之以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就财政而言,李自成1643年以前,为维护贫苦农民利益实行三年免赋,以没收明朝藩王家产和对官绅追赃助饷来解决数量日增的军队和政权经费的需要,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占领北京以后,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内帑,没收同朱明王朝关系密切的宗室、国戚、勋贵、太监的全部家产,可以解决军队和政权的经费,即便需要向官绅士民征派部分赋役,为数也相当有限。只要采取这一措施,就足以赢得绝大多数汉族官绅的支持,结成共同对付满洲贵族的阵线。
但是,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领导人并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在管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等到李自成发现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下令停止,被押官僚无论完赃与否一律释放,但各地的追赃活动一直延续到大顺军战败西撤为止。
在军事部署上,也突出地反映了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缺乏战略眼光。按情理说,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这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这种部署对于稳定大顺政权统治区的局势虽然有积极作用,但是分兵驻防的结果势必造成在京师和京东地区缺乏足够的兵力。
他既不派大顺军主力前往山海关一带布防,又把同清军作战最有经验和实力的吴三桂部调来北京,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中原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即使不发生吴三桂叛变,仅凭唐通八千兵马也绝对抵挡不住清军的进犯。何况,李自成进京后,如果对吴三桂安抚得当,并立即派遣大顺军高级将领率主力协同吴军镇守山海关一带,吴三桂叛变的可能性很小,京东的局势也将比较稳定。
做不到。本身素质不够。不能和同为李姓的唐高祖李渊相比,而且人才储备也不够。老百姓对他认同程度也低。他面临形势比李渊更严峻。
攻占北京城后立刻拉拢吴三桂,因为山海关是扼制清兵最重要的关卡,如果吴三桂不降,也应该马上进攻山海关,把清兵彻底挡在关外,然后统一关内,励精图治!才有可能!
从结果看,这位爷就是个阿斗,,他恐怕做不到。。。。
不贪。把一种好的品质在保持几年。等大局稳定了情况都要好很多,在攻占北京的过程中。李自成军队过分放纵自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在北京无恶不作,李自成也是即刻想当皇帝。对下属的管教也不是严厉。特别是居然把商会变成了仇人。对民众也是没有照顾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上皇帝以后,立刻拉龙吴三桂。颁布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改革,然后休养生息。因为当时的敌人还是很多的。南边有大西军,还有南明朝廷,清朝的力量也不弱。如果你自成要统一全国。难度还是挺大的。

李自成发现清军来到山海关后,怎样做才能争取最好的结局?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强大: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可以说一开始也是被明朝的大军打的只剩下几人几马,但是明朝当时的制度,当时也的确腐败的无能。

尤其是内忧外患,在内部是农民起义,在外部是清军不断的强大。

而李自成每次一衰弱,明朝的皇帝也是无能,就认为不要紧,也认为不过是一群无能之辈,大将一直被换,政策不统一,不稳固,洪承畴打农民起义军好好的,很成功,但是突然又把他调走去了锦州,对抗清军。

而李自成也是趁着这个时候起来了,当时天下大旱,饿殍遍野,当时的人只要有口吃的,管他干嘛呢?

所以当时李自成的口号就非常的有诱惑力,就是“闯王来了不纳粮”,于是突然之间形成了很强的战斗力,凝聚力,一举而下攻下洛阳,直到北京。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崇祯皇帝被迫吊死在了煤山。但是李自成也是胸无大志,只在乎眼前的财富,忘记了自己还未坐稳天下,还需要有智慧有谋略,变成了骄傲自大。

京城内的官宦之家全被李自成的军队搜刮了,而这其中就包括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家人。

吴三桂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怒不可遏,遂投降了清军,请他们入关。

而多尔衮就等着,李自成的大军与吴三桂的大军互相缠斗,坐收渔翁之利,得以入关,得以取得了天下。

那么李自成要怎么做才能够赢得最好的结局呢:

首先自然是放出吴三桂的家人,把陈圆圆给予吴三桂,然后请人再次说服吴三桂,让吴三桂投靠自己这边。

并且派人到清军那里散布谣言,说是吴三桂已经投靠了李自成,引你们进来也不过是瓮中捉鳖。

让他们两边互相猜疑。然后他们互相攻击,李自成大军压境,冲垮他们的军队,占领山海关,击败清军。

这是必须成功的一招,不然的话清军入关,自然也就没有李自成什么事情了。

毕竟他的军队毫无训练,何以能够面对清军铁骑。

按当时情况,李自成已经做到最好了。
当时十几万清军已经倾巢出动,目标北京城,吴三桂投降只是让清军改变了进军线路。李自成这边在河北也只有十万人,来山海关带了6-8万。
最好的办法就是抢先占领山海关,把清军堵在关外。李自成也是这样做的,昼夜攻城,夜晚发现清军,第二天马上摆一字长蛇阵决战。至于清军来了多少,是先锋队还是主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根本没法撤退,骑兵能跑,步兵火器怎么撤?就算吴三桂脑残不追他,等清军主力入关汇合吴三桂,至少十五万人,比李自成在河北的军队都多,更没法打了。
我觉得很难有好结局,因为他手下本身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很容易被对方击溃
我认为应该及时和清军谈判,然后集结兵力进行防御,这样才能争取最好的结局。
我觉得首先要拉拢山海关的驻军吴三桂,这样才会非常的有胜算,千万不要得罪吴三桂。另外也要派大军驻守山海关。
本文标题: 李自成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47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有邓瑛这个人吗为什么人的大脑有时非常理性,有时非常不理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