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呢?李自成打明朝,可以屡败屡战,可以重起百次,被清朝打败后,却一蹶不振...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呢?
李自成打明朝,可以屡败屡战,可以“重起百次”,被清朝打败后,却一蹶不振的原因,也就这么两个方面而已。
其一、天下大格局改变了,吴三桂的明军与八旗军联合后,李自成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就瞬间消失
大格局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明朝、李自成、八旗军三者是互不联系,三者都想一口气吃掉其他势力。
比如,明朝开始的国策,就是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也就是同时战胜八旗军,以及李自成的起义军。
李自成的战略,也是同时消灭明朝和八旗军。
八旗军开始也不分明朝的“贼兵”和“官兵”,对八旗军来说,李自成和明军都是外族力量,都是无差别对待的。也就是说都要战胜他们的。
在这种大格局之下,本质上就是丛林法则,没有整体战略力量之间的联合,三者混战,结果就是强者为王,败者可以逃之夭夭。
举个例子,明军与李自成死磕的时候,李自成可以一败涂地,但是明军却不能彻底剿灭他,因为刚要剿灭李自成的时候,八旗军就入侵了!
这个不是偶然现象,是三者力量呈现的一种混沌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丛林法则”,丛林法则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宏观的大背景之下,没有战略层次的“阴谋诡计”,打败了就逃之夭夭。
但是吴三桂的明军与八旗军联合后,李自成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就瞬间消失了,没有战略回旋余地的李自成,失败后当然就“起不来了”。
其二、李自成军队内部出现了腐朽的病根,进京后的李自成军队,获得太多的金银财宝,太多的美女家属,这些都是累赘
毫无顾忌的人,才能逃跑成功,假如要运送7000万两白银,这得要多少士兵去护送。
再就是,进京后李自成军队的美女家眷,也是成千上万的增长,他们又都是“小脚女人”,都是要坐轿子的人,这得要多少士兵去照顾她们。
如果李自成带上这些“难得之货”,还能东山再起,估计是神仙也办不到的。
事实上,以前的李自成能够逃跑成功,都是轻车简从,曾经有一次仅带领18名亲随逃入山中。
但是进京后,李自成登基成为皇帝,身份地位不同了,随从又多,目标也大,不要说东山再起,连一个藏身之处都很难找到。
李自成打明朝败百次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起不来了?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段童谣在明末时期的北方省份有着极为巨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相信这段洗脑般的童谣?因为当时北方数省(尤其是陕西)的农民已无法生存,连年的干旱、灾害,官府的重税,极大的激化了本就尖锐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明朝政权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
明朝有两大敌人,分别是四处流窜,越剿越多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以及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
然而,明朝政府始终没能在攘外和安内之间分清主次关系、先后顺序。因此,只能像救火队员一样,把有限的力量反复调来调去:李自成声势大的时候,去镇压李自成,满清威胁大的时候,又调兵去抵抗满清。
比如1638年,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围剿李自成,打得他几乎全军覆没。最后,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这是明朝政府最接近彻底打败李自成的一次。
可惜的是,满清扮演了李自成的救星,这一年,多尔衮率领大军突然攻入长城,崇祯被迫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防御,李自成得以侥幸活命。
事后,孙传庭因为反对调陕西兵北上,被投入大牢,一呆就是三年。一年多以后,洪承畴在松山之战中,13万明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镇压李自成最为厉害的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曹变蛟则在松山失陷时被杀。
相比之下,满清入关之后,面对的敌人分别是偏安南京的南明和李自成。南明政权始终沉醉在“联虏平寇”的美梦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满清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敌人。
结果,当满清放手集中全部力量追着李自成打的时候,南明只是扮演了一个奇怪的旁观者。
李自成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政权维持下的根基。本来他就是流寇式运动游击战,走街过府、杀富济贫。虽然获得广大贫民拥护,但地方政权他并没有掌握。严格来讲,并不是正式的割据政权,充其量是些档次高的土匪。
所以,一旦明朝认真对付他们,立刻就会土崩瓦解、失败的往往很惨。但已经末路的明朝政权已经无力根本上来消灭他们,致使李自成们虽然失败,却能不断东山再起。但李自成流冠式特点没有改变,特别是后期,他已经成立了大顺政权,而基层政府建设和新旧政权更迭,却并没有做,也可以说不会。仍然是自己率领军队,直指北京城下。
好像是他亲自指挥攻灭明朝,其实他也不知道如何坐镇天下、统领四方,仍然是一群流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当他率众攻入北京,事实上已经灭掉明朝政权,他更是不知道如何料理这若大家业,也恰好给了已经虎视关内好久,而且已经早就做好充足准备满清政权最好时机。满清早有吞并中原、全面占领中原的野心。
李自成和明朝打,失败百次能崛起百次,为何一进北京就彻底失败?
明朝在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各地战乱不断,又赶上连年大旱,国家已经是摇摇欲坠,不少英雄豪杰看到了大明王朝马上就要寿终正寝,百姓民不聊生,于是纷纷发动起义。其中以闯王李自成的呼声最高,当时可谓是民心所向。
在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的大军成功攻入了紫禁城,明朝皇帝崇祯亲手杀光了亲人,然后自缢于煤山之上。从此结束了明朝长达276年的统治,李自成进入紫禁城成为了新的统治者。
进城之初,李自成极力约束部下,他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所以京城治安很好,百姓照常生活,果然应了“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可惜很快事情就变了,要知道李自成不向百姓征税,那么他的军饷从哪里来呢?
我们都知道打仗是最费钱的,既然李自成要收买民心,那么自然不可能向百姓征粮。那他的军粮从哪里来呢?李自成一般都是攻下一个城池以后,对城里的地主,土豪,官员进行一次大扫荡。就靠这种办法,即得到了民心又得到了财富,算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当自李自成攻入紫禁城的时候,以为皇宫内金银珠宝无数,准备好好地捞一笔。谁知道崇祯那个时候是穷死的,国库里面只有黄金十七万,白银十三万,于是李自成就开始像明朝的官员们要钱,给钱的能活命,不给的下场自负。
结果有个官员实在是没有那么多钱上交,于是李自成的部下带领官兵,冲入家中,强暴其妻女,还把他妻子裸身示众,用来警告那些不交钱的官员。这就是他们的下场。
在李自成的威逼利诱之下很多官员都就范,很快李自成就积累了相当一部分财富,生活变得奢侈起来,开始享受当皇帝的乐趣,变得昏庸无道慢慢的失去了人心。最后被吴三桂反叛,被满人击败赶出了紫禁城,如果李自成能把持住自己,当一个明君,中国也不会被满人统治,或许也就不会有之后的闭关锁国。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本文为百家号作者无风却起念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李自成推翻明朝,靠的是流民,一路长驱直入,杀入北京。然后,崇祯自杀,李自成在属下的怂恿下做了皇帝。
但此时,李自成对大明旧疆土的控制能力极为有限。因为前期农民军每到一地,就大量屠杀明朝皇亲贵族和士绅,没被杀的,惶恐不可终日。农民军都是流寇出身,没多少文化的,哪里懂得怎么治理国家?于是,大顺政权只知道一路烧杀抢掠,靠抢夺来补给。
这样的模式,在征服过程中还有用,一旦取得政权了,就不行了。因为你抢也只能抢一回,关键还是要地盘上能生钱。大顺的问题,就是打垮了旧政权,却没能力重建新政权。没有新政权,就没钱。没钱,原来的那些当兵的,自然就不会继续为李自成卖命,遇到强敌就会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
大顺政权,其实对大明基层控制太有限了,说到底,李自成缺乏治世的能力,属下也没有一个能帮李自成治理天下的人。历代农民起义,这样一个人必不可少。刘邦有萧何,朱元璋有李善长。正是有了他们,汉朝和明朝才能有钱续命。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这么干的,所以,他们都成就了霸业。
所谓高筑墙,就是要有很牢固的根据地,成为源源不断的兵力和财力来源。
广积粮,则是在根据地搞经济建设,有粮食就有兵。
缓称王,是在大局不明、强敌环饲时,不要当头,不要成为各路大军集中对付的靶子。
而李自成呢,完全是和这个原则反过来了,一路轻兵冒进,乘北京空虚,一鼓作气拿下北京。但北京这个时候也穷得叮当响,拿下来除了一个政治作用,貌似也没有多大用处。这个和当年的大唐又不同。
大唐也是一路突袭,打到隋朝长安。但是,李渊本身出身关陇贵族,被封为唐国公,还和隋朝是皇亲国戚的关系,这样的背景,李渊也没有急着称帝,而是先推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后来,因为隋炀帝死了,才搞了一个禅让的戏码,称帝了。
而且,李渊和李世民,更懂得收复人心,隋朝一大堆旧臣归附唐朝了。原因嘛,因为李渊搞的不是推翻“隋朝”,而是接受隋朝“禅让”。
然后,就是李世民了,这样一个文治武功都很牛逼的人物,帮李渊收复了瓦岗军作为核心,再一路消灭各路割据,完成统一。
而李自成呢?本人没有治理能力,属下也没有看到一个有治理能力的人,取得政权之后,急着称帝。如此一来,反对者太多了,包括明朝旧臣(以洪承畴为代表),地方官吏,地主乡绅、各路军阀(比如吴三桂、郑成功、南明),还有那个后金,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支持者只有穷苦农民,但绝大多数都是乌合之众。所以,不是占领了北京城,天下就是你的了,还有大把的仗要打,大把的事要做。
可是,大顺政权一进北京,就昏招频出。既不收买民心,也不治理天下,还是原来那一套:不听我的,我就发兵打过去,愣是先后将洪承畴和吴三桂这种实力派推给后金。最终,顶不住后金和吴三桂的联合进攻,后方又没有牢固的根据地(要靠士绅维持),最终兵败如山倒。
所以,李德胜教导我们“不可沽名学霸王”,非常有见地。
李自成和明朝打的时候,能屡败屡战,但为何一被清朝打败就灭亡了呢?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李自成自崇祯二年起兵以来,屡败屡战,流窜于全国各地,虽然一直被明军追剿,但始终败而不亡。犹如一个小强,一次次复起,最终抓紧机会进入饿殍遍地的河南,裹挟上百万人,一举占领北京,致使崇祯帝在煤山吊死,灭亡明朝,建立了大顺政权。
面对明朝围剿,李自成能够一次次屡败屡战,为何在一片石被吴三桂和满洲八旗击败后却一蹶不振,最终被地主武装杀死呢?
第一,李自成在被明军追剿时,是处于弱势地位,朝不保夕,因此李自成的队伍始终能够团结如一。即使有矛盾,也会被面临的残酷环境中压下去。
未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未失民心。当时天下流传着“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虽然这个口号并无远见,但也极大的获取贫苦民众的欢迎。使得普通贫苦民众对李自成十分支持。
而进入北京城后的李自成部队,心满意足,觉得从此就是他们坐天下了。部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堕落,他们拷掠明朝投降的贵族官吏,在北京城纵兵抢掠,大失民心。
第二,围剿李自成的明军不断被崇祯帝和党争干扰。无论是孙传庭还是洪承畴,都是极为优秀的能臣干吏,他们文武双全,李自成一次次被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但每次面临成功时,总会有崇祯帝瞎指挥或其他官僚扯后腿,使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逃脱。
第三,所面临军队战斗力不同。李自成在明朝被围剿时,面临的部队始终是明朝的二流部队。明朝最精锐的边军和关宁铁骑都在边疆防备着蒙古和八旗。因此,一旦面对当时处于巅峰的八旗和精锐的关宁集团联合时,已经堕落的李自成部队,顿时不敌,一败而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