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每个满族人都是八旗的吗?在清代满族人绝大多数隶属八旗组织下管辖。八旗为清代一种军政组织,旗下所管理人口即为“旗人”。旗人作...
清朝时每个满族人都是八旗的吗?
在和平时期旗人领取国家土地耕种生产,领不到土地的则由国家按月发放2两银子的月饷。一到战时则按户征兵,通常17至60岁男子均在征兵之列,兄战死弟继,父战死子继。
自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统一而来的女真各部人口,外加收编或招募的蒙古、朝鲜、汉、回人丁统编入八旗,到清顺治年间始八旗制度基本定型,其主要部分是以女真人为主的满洲八旗。这些旗人经过清代两世纪的融合形成今天的满族。
在清代,满族人口大多归八旗组织管理,虽然后期因人口增加很多旗人闲置无差事,但人事关系仍然归八旗组织处理。仅有少数退出八旗组织的人(即出旗为民)后来不再属八旗管理,即出旗的满族人。
另外在黑龙江省,有少数满族人自称巴兰猎户,这些人是清代因不愿受八旗管束而逃跑的人(即 旗逃),他们也是不属八旗的满族人。
清朝的旗人是什么?
首先要消除一个误区,旗人并不是特指的女真人或者满族,旗人的组成来自多民族,主要是满,汉,蒙三族。
其次呢旗人是八旗制度下八旗中的人对自己的简称,到了后期人们也都习惯这么称呼了,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起兵,统一建州女真后,将部众分为黄,白,红,蓝四旗,后来由于发展壮大,人数不断增加,在这四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选定他的兄弟子侄分别任每旗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即旗主,八旗制度由此最终定下来。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的根本制度,伴随着清王朝的始终,八旗军是清王朝的绝对主力部队,他们平时生产,战时作战,与明朝的军户制度相似。清朝入关后,清政府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即将军队按照民族划分,最后分为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共约二十二万人,这些部队统称为八旗并承担了大清王朝大部分的驻防和作战任务,而旗人就是这些人的后代。 八旗兵采取世袭兵制,他们无需种地经营即可按时领取政府发给他们的丰厚的饷银。
八旗子弟因为社会地位较高,生活养尊处优,清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长时间不接触战争,再加上军事训练较少,渐渐就丧失了战斗力,因而到了清朝晚期面对清政府对内对外战争八旗军的屡屡战败,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大臣分分放弃八旗军队重新组建军队,这才有了湘军,淮军等地方部队。不得不说的是,八旗军队在清政权初期确实作战勇猛,威慑天下,但任何的军事制度都要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若停滞不前必会被历史所淘汰。就像晚期的旗人,他们只会遛鸟,斗鸡,吸食鸦片,逛窑子,不说丧失战斗力,连基本的自食其力也没有了,“旗人”在当时成了混混的代名词,旗人像吸血虫一样吸附在摇摇欲坠的大清这个即将腐烂毁灭的躯体上,难怪老舍的《茶馆》里旗人常四爷说:“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这道出了多少旗人的心声啊。
清朝时满族人都是"旗人"吗,该怎么进行区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三大表现,经济功能三大表现文化功能三大表现
清朝时汉军旗人是个什么概念?
八旗汉军,清朝八旗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是八旗中的汉军旗份佐领,并不是说八旗中的八个独立的汉军部队。
他们和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一起组建成八旗军的整体,以兵籍为编制。分别归属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大旗。
八旗汉军主要源头为明末主动归附后金的汉人部队,以及继而连三的战争中被清朝掳掠以汉人为主的人口,还有少部分女真人、或为明官的蒙古人等。
努尔哈赤开始所建立的八旗,他的成员大多数是满人,仅有少量蒙古人和汉人。皇太极接手后,更加侧重扩张政策,而且注重调节各民族矛盾。由是对掠夺而来或投降的汉人、蒙古人等都好生安置,以此来降的汉军和蒙人不断增加,八旗已经无法接纳如此多的兵力。
遂,皇太极在八旗基础之上,前后分别成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还有原本的八旗满人,使得八旗军十分强大。汉军八旗,在对明王朝作战时补缺了满人只善平原野战,不善攻城掠地的短板,汉军八旗对清朝适应中原情况,从而因地制宜,承袭汉人制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康熙末年,八旗人丁过多于庞大。清朝便强令资历浅薄的汉军出旗,脱离八旗。
乾隆七年,皇帝弘历正式命令此批汉军出旗。(除了已经满化的辽东汉军不在出旗之列)实际上此举是把汉军强行逐出八旗。
据统计:出旗前,汉军和汉族下人共计有44万人,占八旗军的72%,出旗后,汉军所占八旗军43%,由此可见汉军出旗规模之大。
清朝中叶以后,汉军八旗衰落。不仅因为汉军出旗等政策,还有汉军旗人参与白莲教里应外合进攻紫禁城、汉军陈德刺杀嘉庆等事件发生后。汉军八旗日渐式微,直到清末汉军旗人占八旗军仅仅4%左右。
与此同时,汉军八旗在清朝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