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是清朝人打扮,而我国1990年发行的宋应星纪念银币是汉服装扮

发布时间: 2021-06-23 20:58: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这一场面为何令人动容?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热泪,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央视这期节目实在让人感动...

为什么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是清朝人打扮,而我国1990年发行的宋应星纪念银币是汉服装扮

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这一场面为何令人动容?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热泪,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央视这期节目实在让人感动不已,泪目不已。而这其中包含的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文化,和“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磅礴之心。

一,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我国宝贵的史料记录,对研究当时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大的价值。其中包含的了当时社会的手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各种技术和方式方法。不仅仅是在国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而且还对国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天工开物》被翻译成多国文本,给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学术参考研究,光是这一项,就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了。

二,乃粒

要说为什么是和300年后的袁隆平握手而不是其他科学家,就必须要说说乃粒,乃粒其实就是指当时的水稻稻穗。而当时中国的是个农业封建帝国。水稻一直都是中国人民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而对粮食的注重是每一位有志之士的素养。所以出现了和袁隆平老前辈的握手就非常合理且感人深受。而且宋应星对当时的水稻其实也有一定研究,所以才会在节目中说道想看一看乃粒。

三,和英雄的对话

无论是宋应星还是袁隆平,他们无疑都是我们的英雄。虽然方式不一样,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以及国家的命运,而这类对话真正让人无比动容的的的确确是这些老前辈的大胆猜想,要是不光是宋应星,还有我们敬爱的总理,和主席。当他们也以这样的方式看到如今富强的中国,会有怎样的感想,会说些什么呢?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要谢谢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能过上如此美好的生活。虽然我们眼涵热泪,但是我们一直都不曾忘却!

因为袁隆平和宋应星本来就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宋应星是天工开物的创造者,而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上的先驱者,两个大神在不同年代然后央视根据AI计算在国家宝藏上终于让两个人有了一次跨世纪的握手,这个握手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非常的大,而且他们两个人都是人们心目中非常值得敬仰的两个人,所以他们两个人都握手让人非常的动容。
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透过一粒种子造福人民。使人民每家每户都能吃饭,不再受饥饿之苦。
宋应星和袁隆平同样作为农业方面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都是为我们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工开物 为什么会被满清禁掉

1637年,彻底断绝科举念头的宋应星写了一本书《天工开物》。这是一本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但其更多地着眼手工业,集中反映了我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的生产力状况。该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学术界大量引用该书的有关论述,刻书界纷纷刻书以传播。

尽管如此,该书在中国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甚至到了清代,该书一度被朝廷列为禁书。

18世纪后半叶,乾隆皇帝设四库馆对中国古籍进行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毁,即是我们所熟知的整理《四库全书》。其中,在江西进献书籍中,发现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宋应星友人陈弘绪等人的一些著作提倡“华夷之辨”,具有反清思想。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消灭汉族主体意识,对很多自己统治不利的典籍都进行修改或销毁。在次背景下,《天工开物》也未能幸免,以至后来经过满清近三百年的统治后,该书在中国基本绝迹。

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工开物》在17世纪末广泛传到日本。当时的日本生产技术落后,常常因无法生产与中国相媲美的产品而集体自卑。《天工开物》的到来,使日本如获至宝。政府将其作为生产技术的基础图书,在日本各藩的“植产兴业”中被奉为指南。不仅如此,书中所载各种科技成果,如沉铅结银法、铜合金制法、大型海船设计、提花机和炼锌技术等被日本学习后,大量应有日本国民的生产生活。

当然,《天工开物》更大的影响是在欧洲。《天工开物》成书的时代虽然是明末,我国国力并不怎么强盛。尽管如此,当时的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还是首屈一指的,中国长期积累的科学技术是欧洲无法比拟的,生产的产品也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人们纷纷以奇书而另眼相待,很快就引起了轰动。

《天工开物》在欧洲之所有受到重视,主要西方与东方的差距。中国以生产优良产品而著称,欧洲多有进口,但他们又想仿制中古产品而不得其法,《天工开物》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欧洲种种技术缺失。

在清初顺治年间刊刻发行后,《天工开物》在南北各地流通,而且成为向国外出口的书籍之一。
清朝康熙年间,官方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就收录了《天工开物》,只不过这本书被拆分了,因为书里有反清内容。
从康熙时期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及乾隆时期的《授时通考》中可以看到《天工开物》的几乎全部内容。
18世纪后半叶,乾隆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发现《天工开物》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书中具有反清思想,提倡“华夷之辨”,因此《天工开物》没有收入《四库全书》。单行本较少。
也就是说,天工开物这本书作为单行本的名声较低,但是内容一直都有收录。证据就是清朝一直都有人在引用天工开物的内容,清代著名科学家吴其的著作《滇南矿厂图略》和《植物名实图考》、付野山房刊刻的兵书《祝融佐治真诠》、岑毓英主编的《云南通志·矿政》篇、卫杰的《蚕桑萃编》中多次引证《天工开物》。同治九年,刘岳云发表的《格物中法》一书中,几乎把《天工开物》所有主要内容都逐条摘出,再加以分类,写出按语。

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握手是怎么回事?

日前在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演员饰)与宋应星(演员饰)透过一粒种子,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

有评论称: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写就《天工开物》;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

尽管相隔300多年,他们却都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造福人民的共同梦想。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令人动容。

扩展资料

宋应星简介

宋应星(1587年-1666年),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太好哭了!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在央视节目里实现了……

宋应星代表了什么阶级?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人,明朝著名科学家。[1]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

中文名
宋应星
别名
宋长庚
国籍
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西奉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应星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做老师,在这之后在新建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年出版)等书。此外,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今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3]
县学教谕
崇祯四年(1631年)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3]
仕途生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崇祯十三年(1640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
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3]
晚年生活
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
隆武二年(1646年),宋应升服毒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永历二十年(1666年),宋应星逝世,享年80岁。[4]

综述

宋应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他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工作,同时也对技术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著述成书使之能够流传下来。宋应星所著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在农业方面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如“包及数日,懊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己。川划同时,他还指出了水稻种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种问题。在手工业方面,宋应星力图运用定量的方法,他在叙述生产过程时,特别注意原料消耗、成品回收率等方面的数量关系,有着明确的量的观念。当分析秧苗移毅时,宋应星指出:“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25石这个重要的比例数据近代的江西仍在遵循。宋应星对各种油料的出油率作了初确的说明:“凡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苔子每石得三十斤……”。对油料作物这种具体而准确的数据说明,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


《天工开物》插图

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分别体现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方面。[5]

生物

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生命运动以极其纷繁的形式呈现在人类面前,众多物种是怎样产生的曾长期困绕着人们的思绪。宋应星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向科学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谈到土坡、气候、魏培方法对农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时说:“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筱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在述及蚕种的培育时指出:“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用变成揭茧。”“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在这里,宋应星愧出了物种变异的重要科学思想。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宋应星所记载的物种变异,有如起因于坏境的变化;有的起因于不同品种的杂交,涉及到了对物种变异的更深刻的理解。从这种意义上讲,宋应星是当之无愧的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无怪乎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枪思想的集大成者达尔文把《天工开物》中的有关论述作为他论证物种变异、进化的重要例证[5]

物理

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声音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传播的概念。[5]

化学

在化学方面,宋应星分析了金、银、铜、锡、铅和锌等多种有色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它们的活泼程度,提出了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异分离或检验有关金属的方法。在论及分离金银时他指出:“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唯银可入,余物无望焉。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人堵涡中鹅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琳涡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在谈到水银和硫磺升炼朱(即硫化汞)时指出:“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这增多部分是“借硫质而生”。对这些金属和化合物分离和化合方法的分析,说明宋应星对大量的化学反应已十分关注.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成份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前后各种物质成份之间的关系,具有“质量守恒”的思想。质量守恒是指在任何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物质总质里始终保持不变。在科学的历史上,人们对质量守恒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后由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在研究燃烧过程中确立下来。这已经是18世纪下半叶的事情。然而,宋应最早在对金银分离方法的分析中,在硫化汞的制取中,就窥测到了这种物质运动的深邃奥秘,虽然其认识程度不及后者,但毕竟比后者早了一百多年。[5]

思想成就

自然

宋应星对于那些鬼怪迷信之说给予坚决驳斥, 主张对事物的考察要用“试见”和“试验”的方法。如他对麦子的开花就进行过仔细观察,作出了“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的科学几结论’而对未经自己亲自检验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持谨慎保留的态度。值得称道的是,宋应星在学术上对自己要求极严,有高尚的科学美德。在《天工开物》的初稿中,包含有“观象”和“乐律”二卷,是作者专门论述天象观测和音乐韵律的,可是在《天工开物》正式刊行时,作者将上述两卷抽了出来。宋应星自认为这两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5]

哲学

宋应星在阐明其“形气”论、“二气五行说”及万物“生化之理”的自然观时,已经把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构成及其发展的学说推向一个新的境界,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使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具有更多哲理性和自然科学内容,运用他的这些理论思想能够比较容易的解释较广泛的自然现象。宋应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是在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宋应星为自己的著作冠以“天卫开物”之名,就是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天”即自然界;“工”指人的技巧;“开”是开发利用之意;“物”亦物质财富。“天工开物”即自然界杯人工技巧开发出物质财富。在宋应星看来,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人为万物之灵,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开发利用自然,创造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在《天工开物》的序中,宋应星开宗明义地说:“天授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了”,这种强调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正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宋应星还有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他认为“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说明土壤的性质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异,物种及其性状随水土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在另一部著作《谈天》中,宋应星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得更加明白,他说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无异于刻舟求剑。宋应星在这里强调的是变,即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唯物沦和辩证法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一旦形成,又指导着他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奋力向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学者。[5]

人物评价

《明史》:赞其“廉洁”[5]

李约瑟:“中国的“狄德罗”[6]

贝原笃信:“中国的阿格里科拉“[6]

人民网:”在自然哲学思想上,他超过了前人张载与后人王夫之,而这两人都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5]

华东师范历史学教授李以章:“宋应星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唯物沦和辩证法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一旦形成,又指导着他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奋力向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学者。”[5]

吉林大学历史学教授龙欣宇:“宋应星在各个领域中体现的伦理思想,笔者的认识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小官吏,宋应星忠君、尽职、关注民生、反对不正之风等想法和行为,是在认同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基础上求善求真,追求士大夫的完美的人格,由此对社会对人生都有积极地贡献;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科学家,宋应星博学、勤奋,有着浓厚的探索自然奥秘和用先进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愿望,有着丰硕的成果。虽然他的伦理思想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更多的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引领着他积极的人生。”[7]

轶事典故

宋应星买书

宋应星在他十五岁那年,听说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价值很高的科学著作,于是他就渴望着能读一读。每见到读书识字的亲友或邻居,他都急切地询问人家是否有这本书。有一天,他听说镇上的文宝斋书铺刚购进一批新书,就急匆匆赶去买书,可是书架上摆的都是四书五经,没有《梦溪笔谈》。店老板见这位少年在书架旁找来找去,心中暗暗纳闷:这么多经书他不买,这是要找什么店老板上前询问才得知他要买《梦溪笔谈》。店老板告诉他,现在人们都读四书五经,为的是考取功名,科学方面的书即使进了货也没人买。宋应星只好懊丧地离开了文宝斋。

宋应星在往回走的路上,脑子中一直在想那本书,到哪去找?唉,找本书真难呀!他长叹一口气,无奈地摇着头。他一边走,一边想,只听“哎哟”一声,撞到前面一个行人身上,再看地上,已经撒了许多米裸。这时宋应星的心思才从《梦溪笔谈》回到眼前,他连声道歉,急急忙忙地弯下腰帮那位行人捡米裸。检着检着,眼前一亮,包米课的废纸上竟有《梦溪笔谈》一行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忙向那人询问米课是从哪儿买的,好去寻找这本书。宋应星一口气跑出好几里路,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追上了卖米课的老汉,要出高价买老汉包米课的废纸。

老人见他爱书心切,就找出一本旧书给了他,原来是部残本的《梦溪笔谈》,书少了后半部。老汉告诉他这书是清早路过南村纸浆店时向店老板讨来的。宋应星又一路跑着赶到纸浆店,可那后半部书已经和别的旧书一起拆散泡入水池,正准备打成纸浆。宋应星急得搓着手在水池边转来转去,心痛地望着水池里的书,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拉住店老板的手,急切地说:“求求您,帮忙把《梦溪笔谈》那本书从水池中捞上来吧。”说着,他摸出了身上所有的钱,摆在老板面前,又脱下衣服抵作酬金。老板不解地说:“孩子,这一池废书也不值这些钱啊!”

宋应星向老板讲述了自己找这本书的经过。老板被这种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赶忙让工匠下水池从散乱的湿纸堆中找齐了那半部书。宋应星捧着湿淋淋的书回到了家,小心翼翼地一页页分开,晾干,装订好。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书。[8]

亲属成员

辈分 关系 人物简介

曾祖父辈

曾祖父

宋景(1476—1547),宋应星曾祖,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进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是明代中期重要阁臣。

祖父辈

祖父

宋承庆(1522一1547)为宋景的第三子,青年夭卒,未酬其志。

父辈

父亲

宋国霖(1547—1629),在县学40年,一生为秀才,未出仕。

平辈

长兄

宋应升(1578—1646)。

二兄

宋应鼎(1582—1629)。

大弟

宋应晶(1590一?)。

子女

长子

宋士慧,农民。

次子

宋士意,农民。

收起

(表格中所有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9] )

专著作品

宋应星的作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有《天工开物》、《观象》、《乐律》等,其中《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称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0]

属于人文科学方面的有《野议》、《画音归正》、《杂色文》、《春秋戎狄解》等;

介于上述两大领域之间的有《原耗》、《卮言十种》等;

属于文学创作的有《思怜诗》、《美利笺》等。

他的作品多因强烈的反清思想而为清统治者所不容,大部分作品已散失。现在保留下来的有《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11] 和《谈天》。[3] [12

本文标题: 为什么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是清朝人打扮,而我国1990年发行的宋应星纪念银币是汉服装扮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50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共产党是抗日找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什么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