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禹划九州”的故事家喻户晓,可这究竟是美丽的传说还是确有其事?传说中大禹建立的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呢?1959年4月,著...
“大禹治水”“禹划九州”的故事家喻户晓,可这究竟是美丽的传说还是确有其事?传说中大禹建立的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呢?1959年4月,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先生从北京出发,率队前往河南、山西一带寻找夏文化遗迹,开启了考古学溯源夏文化的序幕。
在此次“探寻夏朝之旅”中,二里头遗址成为重要发现。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翟镇二里头、圪当头、四角楼、北许四村之间,南临古伊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看似与伊洛平原上的众多村庄并无二致。不过,随着1959年秋季对二里头遗址的科学考古发掘正式开启,一个沉睡3000余年的都城遗址,开始一点点揭开面纱,带给世人接连不断的惊喜。
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有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中国“龙图腾”的来源……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60余年来,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之最”,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不断向前推进。目前为止,这里累计勘探近200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都邑格局和作坊遗迹,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珍贵的青铜器、玉器、绿松石、象牙器、漆器等文物,数量超过万余件。
二里头的一系列重要发现,确立了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可确认的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遗址的重要学术地位。
那么,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城市规划布局是怎样的呢?
前段时间,二里头遗址都城布局结构又有新发现,并且被列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挖掘已经让我们看到,遗址中心区呈“九宫格”式布局,城市道路呈“井”字形分布,“九宫格”及“井”字形道路把遗址划分出多个网格区域。随着近年考古发掘持续推进,“井”字形道路的延伸范围更加广大,二里头遗址中心区“九宫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干道路的网络面貌更加清晰。
最新考古成果中,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道路自宫西路向西延伸400余米,道路两侧有墙垣;在宫西路以西新发现了一条南北向的道路。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遗址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
从目前的发现看,二里头遗址极可能是以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围墙分隔,形成多个网格。在其中多个网格内,都发现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基址和墓葬。根据考古专家的说法,这样的网格区域应属不同的家族,显现出家族式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结构布局。这为研究二里头遗址城市规划、社会分层、礼仪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考古专家看来,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都城遗址,多项中国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都源于此。
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通过文献记载、碳14测年、天文学推算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专家认为,二里头遗址所处的年代、区域、文明发达程度、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都与文献记载中的夏王朝相符合,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夏文化探索研究,是事关中华文化探源、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大事。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60多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揭示了以大型夯土建筑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王朝礼仪制度,揭示了王朝国家的诞生过程等。在这里,“满天星斗”般璀璨的邦国时代拉下帷幕,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开始营造起史无前例的王都。在这里,专家学者拉开了考古学探寻中国文明起源的序幕,填补了文化序列发展中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础。相信在考古工作与多学科协作的不断发掘探索下,二里头遗址的样貌将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来源:文博在线平台微信公众号,未标注图片源自“考古中国”项目办)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