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12-05 15:49: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一本由马克·吐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精选点评:●漂流-冒险-空间移动,陌生化和反讽都冒出来了。最后汤姆出现一起救吉木那部分太欢乐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读后感1000字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一本由马克·吐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精选点评:

  ●漂流-冒险-空间移动,陌生化和反讽都冒出来了。最后汤姆出现一起救吉木那部分太欢乐了,”就应当是这样“-”就假装是这样“,虚构的力量。另外就是无力吐槽的翻译。

  ●汤姆这个熊孩子烦死了(╯°口°)╯︵┴─┴

  ●窃以为强于汤姆索亚

  ●遥远的回忆。

  ●《汤姆历险记》的续作。最初看的版本翻译很烂,当时买本书又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让我留下不愉快回忆

  ●笑得手都软了

  ●哈克 比汤姆要霸气!

  ●马克吐温,小幽默

  ●略无聊啊

  ●我儿时的读物啊~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读后感(一):一个有趣的历险

  为了自由逃离小木屋,却在小岛上碰见了黑奴杰姆,于是便和他一起逃亡。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是多么有趣。文中有讨论过什么是对与错,哈克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总是会按当时社会认为错的去做。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读后感(二):译者的灵魂

  在单位的老图书馆随便借的,放假在家里随便读的,最后一个人笑翻在家里,哈克是我见过天性最幽默、心灵最自由、做人最真诚的孩童,特别喜欢第一次看的那版,译者是谁,又不记得了。我想译者的也是位天性最幽默、心灵最自由的人吧。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读后感(三):一本有趣,真实的书

  世界不是小说,世界比小说还荒谬。

  王小波在《红拂夜奔》的序言里说:这本书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在这个大家都快忘记有趣是什么的时代,我们会记住马克吐温,记住汤姆索耶,记住哈克芬。

  因为有趣。

  我能记得哈克芬编造的谎言,耍的一手手好戏,以及对善恶的充满童趣的混淆。

  哈克芬说,你决不会老是闷闷不乐的,你过一会就会好了。即使历经艰险颠沛流离,他还是有孩子般的纯真的快乐,不掺杂一星半点的虚伪。暴风雨的夜里,哈克反而津津有味地看着闪电照亮的孤岛,随风摇摆的树木,然后安心的睡觉。

  有趣的结果必然是快乐。

  但是哈克芬不总是快乐的。他很苦恼,面对吉木的时候,一方面,吉木忠实的友谊让他感动,另一方面,帮助吉木逃跑是不道德的。他自认为是个坏孩子,可没坏到根上。

  哈克坏吗?一点也不坏。因为道德不总是好的。19世界中叶的美国还保持着浓厚的清教传统,商业还没有浸透生活,人们的信仰以及道德要求还是很多。哈克受不了条条框框的束缚,除了大难临头时有点后悔。哈克芬的坏,是一种解放,是对生命真实状态的追求。是种本真,本真的寻找快乐。

  有趣的人很快乐,快乐的人必然有趣。

  因为标准是有趣和快乐,所以做人做事就会从内心出发,从心中认为的好坏出发,而不是别人、大众、社会要求的标准。后者叫做道德。

  所以帮助黑人吉木赢得自由并不是一件坏的邪恶的事,这是哈克芬绞尽脑汁思考出的结果。为此他觉得良心不是一个好东西。

  良心就是道德,道德并不一定就是好的。

  我想这是马克吐温想告诉我们的:道德并不一定比有趣来的好。

  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是生活模仿了艺术。

  小说的最后很有趣,汤姆到来,和哈克一起拯救吉木。汤姆照本宣科的把书上越狱的那一套经典程序搬来,让吉木受尽折磨后逃脱,他说这是冒险。

  应该是模仿了《唐吉坷德》。

  比有趣还有趣的是荒诞。孩子很荒唐,受书的影响就把那套做,他很单纯,觉得这样好玩有趣。大人很荒谬,受外界的影响做的变本加厉,因为他们的目的是炫耀,是秀,是弥补内心的苍白。

  这么想来,世界远比小说荒谬,小说有时比世界还真实,它在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背后抓住了我们的本质。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读后感(四):生活在别处,幸福在远方

  你顺流而下,印第安是你的终点;我逆流而上,自由的美国梦是我的目标。我知道那就是你。虽然你来自1844年的马克吐温笔下,可你还是四年前我遇到你的样子——穿着大人丢掉的破衣服,肥肥大大包裹着你瘦弱的身躯,那顶大大的破帽子,边儿上有很宽的新月形帽檐耷拉着。

  我们把小船靠岸,看着你逃跑时拿的东西——烟,腌好的半头猪,一口袋玉米片,酒瓶,咖啡和白糖,咖啡壶和平底锅,水桶和水瓢,一把勺子和一个洋铁杯,旧锯和两条毯子,鱼绳和火柴,斧子,弹药和枪;这落荒而逃命的,比我还井井有条。

  “哈克,漂泊了那么久,你就没有想过安定的生活吗?”

  “莎丽阿姨收养我、教化我,我过去已经受够了。我得在汤姆前头赶快跑到印第安人那里去。这么多年,无拘无束还是我的呼吸。”

  “自由有那么重要吗?你的代价太大了,这么多年你放弃了一举成名的机会,也放弃了天伦之乐,即使心里纯真,也阻挡不了时间的流失。你不觉得一个人很不孤单吗?”

  哈克撅起嘴巴,说,“我不孤单!我有朋友,他叫孤单。”

  “你在逃避。生活终究是有约束的。”

  “不,我从不逃避。只要有事情,我非把他弄清楚不可。这样一来,我马上轻松多了。相反,我觉得你在逃避,tralia。”

  “不,我没有,我只知道生活在远处,幸福在远方。虽然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知道他就在前面。我必须一直往前走,只有这样才能与梦想相遇。”

  “哈哈,美国梦!那个只有钢筋和利益的地方,居然有梦想!不,梦想是在远方,但不是在那里。我知道我的自由在远方,但并非在印第安,但我必须一直走。何必给自己限定一个方向呢?”

  天快要黑了。哈克让独木船飘到那笼罩着河岸的柳树底下,等待着月亮上来。他缓缓闭上眼睛,而我又得踏上征程。我默默对他说再见,去追寻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多想,也像他一样,有一场理想的流浪。走很远很远的地方,却不会想家;走得很累很累,也不会觉得委屈。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读后感(五):写给大人的成人童话

  哈克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孩子,他见不惯白人那一套沉闷而迂腐守旧的生活,因此从收养了他的寡妇那逃了出去,又开始了他习惯了的流浪生活,只不过这次是带着黑人杰姆,也不再是在狭小的小镇内兜转,而是去了更为漫长宽阔的密西西比河。

  读哈克是在读汤姆之后,而先发现的却是《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在初读该书第一章时,发现有一本叫做《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是前传,于是先读了汤姆再转头来读哈克,两书读毕后得知还有一部名为《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一书,是与哈克和汤姆两部历险记共称为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三部曲”,同时这三部书也是马克吐温毕生最享盛名的杰作。只是遗憾在经过一番努力后也未能找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一书中文版,不过汤姆和哈克的冒险生活也是够让我惊讶和喜欢。

  汤姆与哈克相同的是,不守常规,有自我的生活准则,爱做与众不同的事,喜欢冒险,并且在此基础上更为桀骜不驯,不过汤姆却是不同于哈克是对旧有生活的完全叛变,而是在批判的同时,仍受到了的约束,并且还想求得该生活群体的认同与赞赏。在末尾哈克短暂的出逃寡妇处,还是汤姆努力的寻到了,并规劝哈克回到寡妇处接受应有的生活,更加表明了汤姆在冒险的性格之外,更为缚手缚脚的一面。

  若结合《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则是通过汤姆这一形象对19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资本主义进行了袭断时期,人们传统的道德涵养与温文尔雅的性格被抛弃,只为追金逐利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书中通过汤姆天真一面的展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生活的不满,期待人们回归到原有的有礼数更为自由的生活,但同时汤姆在批判改生活却又努力求得认同的做法,也是表现了作者矛盾的一面,即认为该生活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在后续之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之中,作者以第一人陈的手法来描绘了远离小镇,漂泊于漫长的密西西比河上的历险生活,通过对传统守旧的生活彻底不能习惯的哈克的形象的描绘,仿佛是对《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矛盾的思想,做了一次肯定的选择,那就是勇敢的去追求自由新鲜的生活,能走多远走多远,这腐朽的生活真不讨人喜。在本书中杰姆的形象与哈克一般深入人心,这个好心又忠实的朋友,是哈克一路上最好的伙伴,两人携手度过了一段美妙而难忘的旅程。

  同样还应理解的是该书也不仅仅是一个白人小孩和黑人的历险记那么简单,书中所描绘的年代正是1850年前后,当时存在着政治生活腐败、教会虚伪诡诈、以及蓄奴制和种族歧视等问题,哈克与杰姆的故事,主要是对蓄奴制和种族歧视的不满,表明了对这种制度不合理性的批判。白人与黑人,相比于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若是以朋友自居,则会更美好和谐。

  这两部历险记,虽说写的小孩的历险故事,但更是写给大人的成人童话。哈克与汤姆,有着每一个大人身为小孩时的影子,而这些大人却无一不是被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束缚,逐渐的失去了自我妥协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哈克和汤姆的形象就不再只是针对19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社会,而是对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国度里的人都有价值观导向的作用,毫无疑问这是值得每一个大人去真心结交的两个朋友:哈克与汤姆。

本文标题: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0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無論我在或不在 3》的读后感大全卡夫卡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