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98.00元出版的2019-1图书,本书定价:52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的前半生》精选点评:●虽说溥仪一辈子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讨好当权者,但是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真是厉害,能把一个人的价值观彻底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98.00元出版的2019-1图书,本书定价:52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前半生》精选点评:
●虽说溥仪一辈子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讨好当权者,但是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真是厉害,能把一个人的价值观彻底改造。
●李文达同志真的鞠躬尽瘁,现行版本里除去老舍的润笔,可读性基本上全是李主任和溥杰的功劳,溥仪除了是主人公之外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啊。
●一个被推着去承载时代和历史的人,一个见证时代和历史的人。推荐《非常公民》。
●文笔的确不咋地,只可研究,不可欣赏
●很庆幸他没有经历那十年
●切切记得本书的写作背景---悔过材料---和作者视角---溥仪本人也自述自己有极力讨好当权者的惯性,那么这本书里面有多少是真是假,很难断定。不过无论真话或谎言,也都或多或少是主人公的一部分。
●末代皇帝的回忆录,读的时候经常会想起红楼梦,满清朝廷不就是一部放大版的贾府吗?溥仪的自我剖析也非常有趣,看得出他非常机智、圆滑,能够在历次变革中保全自己,还是很费脑子的
●前半段读的非常幸苦,后半段很轻松。学习历史的的一个侧面。
●人生经历无比复杂,但却表现出一片天真。和溥杰中英结合的对话、刚安装电话后给胡适打电话、假名给报社投稿……忍俊不禁。
●为了保住一条狗命的跪舔实录。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千年一帝的谢幕演出
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作为君王,溥仪的一生都充满悲剧。
溥仪从一出生开始,就成了各方利益派你争我夺的对象,可以说,在这位“皇帝”身边,真正对他好为他着想的人,恐怕只有那位可怜的奶妈了。
紫禁城的岁月,"皇帝"'成了虚名,周围是一群苦心保留“优待”的遗老遗少。
等到紫禁城待不下去,跑到天津做寓公,又被日本人、军阀盯上了。
到了东北,不仅复辟美梦成了泡影,连偏安一隅都不能。
被俘。改造。特赦。
就这样,千古最后一帝,成了路人。
不过,这也许是“前朝逊帝”最好的归宿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空心人
看了一半,讲了溥仪从如何成为皇帝,到被迫退位,中间一直想复辟,以及去了沈阳,计划在满洲重温帝王梦的经历。
帝王无情,可以窥见一二。看到最多的是关于帝国、皇权的计划,和对人心的筹谋。关于亲生父母、宫中太后、妻子、儿女温情的笔墨太少,丝丝脉脉的相处最后只是帝王眼中君臣纲常。唯一的例外,是奶娘,会在身边人一味迎合时,用最质朴的话语提醒他,教育他,皇帝是人,他逗乐欺凌的也是人,人不该伤害人。
等到成年,他的照本宣科,看似荣耀,实则空落的生活中,又被灌溉出一个新的念想:复国。军阀、遗老、日本人,主动跳进这些人编织的网,在虚无中兜转。
自传中的一半,看到的是被牵制,无法掌控的人生。这样的帝王人生,咸鱼如我百分百不太感冒。希望在后面的篇章里能看到更多属于人的色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可以了解一下清末皇宫内帝王生活的一本书
溥仪与此书除了是主人公之外没有半毛钱关系,此书可读性基本上全是李文达和溥杰的功劳。
一是溥仪因为从小没有正统学习,根本没有这个文笔学出这样的文章;
二是溥仪过多历经有关,精神、心理存在很大问题,很多事情根本想不起来也不知道,都是通过历史资料、别人回忆,再经溥仪确定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包括心理分析也是,书中已经提到过这些内容;
三是当年的战犯都要学忏悔录表示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完全服从政府领导,很多忏悔录内容只不过是为了早日寻求宽大处理而写的,包括在狱中的忏悔录都是溥杰代笔,溥仪根本已经没能力去写东西,试想一下,虽然他是一个帝王出身,但经历过这么多触及生命攸关、威胁恐吓、大起大落的的事,精神早已崩塌,能安然活下来已经算是内心强大了。
前半部分可以看看,了解一下清末皇宫内的帝王生活是怎样;后半部分渲染奉承的成分较多,看看经历即可,不必深读。
但终归溥仪确实应该感谢政府可以赦免让他做一个普通人生活下去。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四):一些读书心得。
拥有大时代背景的人,自身的每一次经历,都是又一个新时期的开启,溥仪是与历史格局转变挂钩的传奇人物。。 写的非常详细,很吸引人 到处都充满了利益,利益,利益。 帝王固然可以把穿衣,叠被这种小事给别人做,自己做大事。但是作为一个废帝,傀儡,罪犯,平民,不会基本的生活常识,着实是个废人了。 开篇讲述自己的身世,把身边的人物全都介绍一遍。 帝王生活的话费一个个精确的数字令人震惊。 可怜生在帝王家,又可怜二岁登记,从小就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灌输,没有一个本该属于自己的满满回忆的童年,有的只是一个个敬畏自己的面孔,一声声冷冷的问候,人,本不该这么早就体会什么叫做孤家寡人。 从小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的是养成了后来怎么也改不了的大架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写末代的帝王这段历史,没有人能写的比他更深刻了,溥仪这传奇的一生哟。 宣统帝旁边的所谓的遗老们,竟是些为了自己切身利益的小人 “我现在有三个誓愿,告诉你们:第一,我要改掉过去的一切毛病,陈宝琛十多年前就说过我懒惰轻佻,我发誓从今永不再犯;第二,我将忍耐一切困苦,兢兢业业,发誓恢复祖业,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甘休;第三,求上天降一皇子,以承继大清基业。此三愿实现,我死亦瞑目。” 不知溥仪写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冷笑着,人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最后溥仪不是被"洗脑"了就是言不由衷 最后一章《接受改造》,红的发紫,引的不少真人故事还是可看的哈。但是那个时代就是那样的,也不能多说什么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五):溥仪的紫禁城生活
光绪三十二年(1906),爱新觉罗·溥仪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是长子。曾祖父是道光帝,祖母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当朝光绪帝是他亲叔父。
三岁那年,早与慈禧不和的光绪帝可疑的病死——据说只是源于一场感冒——因此慈禧下令将溥仪招至宫中,作为皇位继承人。消息传至, 溥仪的祖母顿时晕眩过去,王府乱成一锅粥。未来的小皇帝连哭带闹,不让宣旨的太监抱走,醇亲王载沣也心乱如麻。乳母王焦氏抱着小家伙喂奶,这才止住了哭闹。于是乳母抱着溥仪一起进了宫。
如今的读者可能无法理解,王府中出了皇帝,王府众人却为何如丧考妣?原来当时已有俩个皇帝因不甘心当傀儡而英年早逝。第一个是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帝。他和妃子在闺房说悄悄话,埋怨太后独断,生母派来监视的太监密告慈禧,于是怒气冲冲的太后当着同治帝的面将妃子活活打死。不久,同治也郁郁而死,年仅19岁。同治死后,慈禧挑中了年幼的光绪帝,溥仪的祖母无力拒绝,光绪进宫当了皇帝。到了亲政的年纪,壮志凌云的皇帝身边围绕了一批维新派,但并无实权,于是试图发动政变。但不够谨慎,错信非人,走漏了风声,被软禁至死。
溥仪被内监领去见慈禧太后,小家伙在阴森的宫闱之中,见到一个瘦削的老太婆,哭闹的要见乳母。慈禧让太监拿冰糖葫芦哄,小家伙不领情,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说:“这孩子真别扭,抱到哪儿玩去吧!” 不久之后,慈禧太后驾崩,溥仪第一次登极,年号宣统,新任摄政王的父亲代理监国。
生性懦弱的父亲——据说他在接见陌生下属时,经常口吃,不断重复几个词——初担大任,如履薄冰,但面对风雨飘摇中的庞大帝国,他束手无策。处理具体事务时,他尽可能小心谨慎,却没有决断,总是落得俩面不讨好。宣统三年,北洋军阀攻入北京城,袁世凯逼迫清帝逊位,摄政王也得以摆脱烂摊子,在家赋闲。据说,这位王爷辞了王位,从宫里一回家,便如释重负地对福晋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逊位似乎对年仅6岁的溥仪影响不大,按照皇室与袁世凯的协议,逊位的皇帝依旧享受着“优待条件”,住在紫禁城,由北洋政府每年提供四百万两白银维持皇室的奢侈和体面。
到了读书的年纪,隆裕太后(光绪帝的皇后)做主给挑了几个师傅,于是溥仪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由贴身太监服饰穿衣,写字读书静坐。总管太监立在卧室外给皇帝念一小时书,内容是前一天的授课。溥仪不太专注于太监念的内容,反而喜欢根据太监念书的声调和语速,揣测他的心情和紫禁城外边的局势。早上八点前,溥仪乘坐八人抬的黄顶大轿到毓庆宫,太监叫出坐在偏房里等候的师傅。礼毕,就坐,开始功课。授课内容大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经典以及少部分的治国权谋。11点钟准时结束,中间用早膳时可以休息一会儿。
早膳一般是几位太妃让人送来的,总有20来样,包括各种粥、点心、小菜,放在皇帝面前,御膳房做的那份满是名贵食材的山珍海味都远远摆在一边,做个样子。御膳房为了能够在皇帝一声令下之后,迅速摆上菜肴,通常在一天或者半天之前就把饭菜做好,煨在火上候着,所以早就过了火候。用过早膳后,太监们回几位太妃的话,通常说:“皇上胃口很好,吃了粥和点心。”
小皇帝上课时很淘气,经常捉弄师傅。例如,每次溥仪脱掉鞋袜,把脚架在书桌上,师傅只能中止授课,亲自替他穿上。有个师傅下巴上蓄了很长的胡子,溥仪把他叫过来,拉扯师傅的长须。9岁时,为了促进学业,依惯例,给皇上配伴读。得到这项殊荣的都是王公贵族的同龄孩子,其中一个是溥仪的胞弟溥杰。有了伴读后,溥仪果然收敛了些,师傅们也有了可以迁怒的对象。
溥仪的另外一膳——当时一天只吃俩顿正式的膳食——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无论何时何地,随着他一声令下,太监们便将开饭的的传令一路传递至御膳房。不一会儿,三大桌的菜肴便上齐了。溥仪自己回忆说,他小时候经常挨饿,因为太后担心他消化不良,每顿只许他喝少量的白粥。有一次,各地的官员给宫里上贡,饿慌了的溥仪看到一个食盒,打开发现是香喷喷的猪蹄,一顿狼吞虎咽,试图在太监抢下来之前吃个饱。可是据一份可靠的文件统计,几岁的小皇帝每个月消耗的食物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光肉食就有上千斤的瘦肉,几十只鸡和鸭,数十头牛羊......
下午属于溥仪的在自由玩耍时间。他喜欢捉弄身边的太监,由于疏于管教,甚至有意纵容,捉弄经常呈现孩童恶作剧般的残忍,有不少太监被玩弄致死。只有乳母王焦氏能够委婉的劝止这种残忍,可是她在溥仪9岁时被嫉妒的太妃们找借口送出宫了。
14岁时,颇具先见之明的加添了英文课,在下午1至3点,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逊位的皇帝可能需要获取外国人的帮助。英文老师的中文名叫庄士墩,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国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据溥仪回忆,庄士墩的中国话反倒是比其他几个带有地方口音的中国师傅容易听懂。庄士敦的到来让自幼封闭的的溥仪大开眼界。在这位洋夫子的引导下,溥仪戴上了眼镜,剪掉了辫子,在宫里装上了电话。有一次,溥仪不知从哪里听说胡适,突然给他打电话。电话通了,溥仪自报家门,胡适大吃一惊,半信半疑。随后胡适打电话询问要人,方知果真是皇帝本人,于是胡适慌忙进宫谒见,以示尊崇。稍大时候,溥仪甚至想出洋留学,并希望获得庄士敦的帮助。他感受到自己处境的危险,有段时间,他和溥杰、庄士敦秘密制定了详细的出逃计划。实施过程中才知忽略了紫禁城的严密,太监报告给王宫大臣们,载沣闻询,封锁了宫门,计划因此夭折。庄士敦后来在他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中矢口否认他本人的参与。但我想,没有他的帮助,溥仪出了紫禁城又能躲去哪儿呢?
天一黑,古老的紫禁城内阴森森的,迷信的太监们中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恐怖故事,至今还能有所耳闻呢。好奇的小皇帝也从太监那里听说了不少,他总是天一黑就进屋上床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