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7-29 09:46: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是一本由[英]查尔斯·达尔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页数:6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读后感(一):原名为《菲茨罗伊船长领航小猎犬号战舰环球之旅期间所访各国的

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读后感1000字

  《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是一本由[英]查尔斯·达尔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页数:6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读后感(一):原名为《菲茨罗伊船长领航小猎犬号战舰环球之旅期间所访各国的博物学与地质学研究日志》的航海日记

  文/陈红

  1831年,当时才22岁的达尔文,作为博物学家,参加了英国皇家军舰“小猎犬号”前往南美洲的考察工作。这次航海一共花了五年时间。回到英国后,他把自己在考察中的科研笔记、日记及写给家人朋友的信件合在一起,整理成书,这就是《小猎犬号航海记》。这本书一出版就很轰动,深受普通读者喜爱。

  就是在这次考察之中,达尔文对南美的生物与地质之间关系印象深刻。达尔文环球科考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那时对于欧洲,南美与澳洲世外桃源,人类社会的“侏罗纪公园”。19世纪上半叶是英国地质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达尔文环球科考贡献巨大:化石标本,珊瑚礁成形理论、南美古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生物灭绝现象&物种可变性:世界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五年时间里,达尔文四次横渡大西洋,探访南美洲大陆及周边岛屿,深入南太平洋,远赴印度洋。在此次航行中,达尔文开始对物种的分布与演变规律产生思考,进化论的雏形依稀可辨。进化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命起源的认知。因此,这次小猎犬号南美之行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猎犬号航海记》可以被视为《物种起源》的准备和基础,无怪乎达尔文称之为他的“第一个学术孩子”。

  但我想推荐的原因是,这本书写得非常棒,而且现在读起来也很有趣。因为很多内容都是写给亲友的,达尔文选的话题,也是许多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南美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正在发生的事件,都写得绘声绘色。即使涉及到科学问题,火山啊,地震啊,珊瑚岛的形成,动物学,植物学,他会尽可能地简化或用类比的手法,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与他一起观察、一起思考。所以,读《小猎犬号》就像走进了一个神奇世界,又能够学到许多知识。

  译林出版社在这本书的设计上非常用心。为了让读者喜欢,他们请了出版社最好的封面设计师。还把书做成三本一套,笔记本的形式,所以每页都可以平摊开,读起来非常方便,就像在翻达尔文本人的笔记。

  书里面插图和照片很丰富。许多插图是同时代的艺术家绘制的,既有历史感又非常精美珍贵,总之比我见过的任何中文版本,英文版本都漂亮多了,值得阅读也值得收藏。相信你也会喜欢!

  《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读后感(二):达尔文的航海日记

  译林出版社的《小猎犬号航海记》,无论是封面的水彩配色、内文的字体字号、全书的排版装帧,几乎样样都在我的审美点上,外貌协会的我还没翻开书就抚着粗糙的线胶书脊悄悄地心满意足起来。这套书分为上中下三册,每册的厚薄、轻重都很合宜,最喜欢的裸脊装订方便我把书摊平放在桌上读,或者即便躺着看不小心手滑砸在脸上,因为喜欢,也不会觉得有多痛(*^_^*)。

  这套书是达尔文以日记体形式整理记录了他自1832年12月搭乘小猎犬号离开英格兰,在五年时间内4次横渡大西洋,深入南太平洋,远赴印度洋,沿途探访了原始落后的南美洲大陆及周边岛屿之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他在航海途中每次靠岸停留的陆地,对各种生物、自然现象、地质结构和当地土著的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有时还会简评一下当时当地的政治制度,隔着200多年的时空我完全能读出达尔文写下这些文字时的那股子兴之所至,随手拈来的畅意。这几次伟大的航海旅行不但让达尔文见识了世界之广阔,自然之奇妙,还大大激发了他关于物种分布与演变规律的思考,为他提出著名的”达尔文进化论“奠定了基石。

  对我们普通读者而言最难得的是达尔文把这套日记写得通俗易读且又妙趣横生。只要愿意,我们完全可以放心跟随着达尔文的文字来一场时光穿梭机的旅行,跟着他在原始的南美洲大陆四处探寻考察,看他眼中一个海湾的浓情艳景:

  “优雅的草木、新奇的寄生植物、美丽的花朵、光亮的绿叶,尤其是整个植被的繁茂,让我叹为观止。森林之幽暗处既喧哗吵闹,又万籁无声;昆虫的噪声如此响亮,能传到几百码外岸边停泊的船上。但森林深处似乎又被一种无边的寂静统治着,对一个喜欢自然史的人来说,这样的日子带来更深层次的乐趣。”

  再随他一起俯身观看胡蜂猎捕蜘蛛的那场生死较量:

  “胡蜂突然扑向它的猎物,旋即飞走。蜘蛛显然受了伤,为了逃跑,它滚下一个小斜坡,并支撑着爬进一簇厚厚的草丛中。胡蜂很快就回来了,没有马上找到受害者,似乎诧异了一下。然后他开始狩猎,就像猎狗追踪狐狸一样专业。它做了几个短距离的半圆形弧线飞行,同时快速扇动翅膀和触角。蜘蛛隐蔽得不错但很快就被发现了。胡蜂看样子还怕对手咬,折腾一番后,在其胸部的下侧又扎了两下,最后还用它的触角仔细地检查了已经一动不动的蜘蛛,才开始拖尸体。”

  当然,这套书能读得人兴致盎然,我必须得感谢本书译者陈红女士,感谢她的辛勤付出和中英文俱佳的深厚功力,没有她顺畅灵动的翻译,以我自己的英文水平怎么可能读出达尔文“信手拈来”的文笔呢?

  “我们的小港湾四周几乎全是笔直高耸的悬崖,崖脚下有一个废弃的棚屋。它孤零零地提醒我们人类有时竟会流浪到如此荒凉之处。但实在难以想象他能比在这里更一无所有、无依无助。大自然的神功:岩石、冰、雪和水相互争斗,却齐心协力对付人类,从而绝对地统治着这一片天地。”

  “迈普河冲过大圆鹅卵石块的轰鸣声,听起来像大海咆哮。在流水的喧嚣声中,石头相碰,叮当作响,即使从远处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这种碰撞声日夜不息,沿整个河道都能听见。它在向地质学家解说,千千万万彼此相撞、发出这单调闷响的石头,正在向一个目标奔去。就像时间,现在滑过的那一分钟永不再回。这些石头也是如此,大海是它们永恒的归宿,这种荒野音乐的每一个音符告诉我们,它们离命运又近了一步。”

  ……

  精彩的段落太多,无法一一抄摘于此,但仅凭我闲聊提到的几个小趣闻,我家那位学业繁忙的高中生几乎没有反抗就欣然同意把本书加入他暑假必读书目了,✌✌。我还特别想把这套书推荐给喜欢亲子阅读的妈妈们,快去买这套书回家读起来,要么跟娃一起读要么你读给娃听,相信我,因为这套书,你家孩子肯定会爱上达尔文和博物学的。

  《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读后感(三):大航海时代的英式博物学环球旅行

  我小时候曾经沉迷于一个古早时代的游戏:大航海时代2。这款游戏号称战略角色扮演,但我对于征服别人的舰队完全没有兴趣,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在这个游戏里把整个地图翻个底朝天,沿着每一条海岸线发掘世界上的奇珍异宝和未解之谜。当然前提是你要先赚出足够的钱,买性能优异的船,带上最能干的水手,还难免要和别人的舰队在其他国家的地盘上发生交火……虽然只是游戏,过程却充满艰辛。然而谁能想到,在现实世界里,达尔文早已搭乘着小猎犬号完成了游戏里都难以实现的环球旅行。

  其实光是看看小猎犬号的航线图已经足够激动人心了:佛得角群岛、里约热内卢、蒙得维的亚、福克兰群岛和火地岛、加拉帕戈斯、塔希提、基林群岛、毛里求斯……大部分地方远在地球的另一半,我这一生或许都没有机会到达。

  小猎犬号起航的时候,正是英国骄傲的日不落帝国时代。这场旅行对于有钱又有闲的达尔文来说,更像是一场贵族式的冒险。他兴致勃勃地享受着旅途中的美丽风景,充满感激而又不无自豪地接受着殖民地同胞的款待,然后满怀热情地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中,并将自己的思考以详实而生动的方式记录下来。

  首先吸引人的无疑是他笔下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达尔文对于大自然的美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赞美,那种热情本身就十分动人:

巴伊亚( Bahia),或称圣萨尔瓦多( San Salvador),巴西,2月29日一一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但“愉快”这词太平淡,无法表达一个博物学家第一次独自在巴西森林里漫步的心情。优雅的草木、新奇的寄生植物、美丽的花朵、光亮的绿叶,尤其是整个植被的繁茂,让我叹为观止。森林之幽暗处既呼吵闹,又万无声。昆虫的噪声如此响亮,能传到几百码外岸边停泊的船上。但森林深处似乎又被一种无边的寂静统治着。对一个喜欢自然史的人来说,这样的日子带来某种更深层次的乐趣,他都不敢奢望会有第二次。

  而那描述里其实也常常包含科学的阐释:

我常常兴致勃勃地观云。它们从海上滚滚而来,形成环绕科尔科瓦多峰尖下的云层。跟别的山峦一样,这样半遮半掩的科尔科瓦多山显得比其两千三百英尺的实际高度伟岸得多。丹尼尔先生在他的气象学文献中说,虽然有风习习吹过,但山顶的云看起来常常凝滞不变。这里的情形也差不多,只是形式略有不同。这里的云彩显然在不停地舒卷并绕过峰顶,但云块的大小并无变化。夕阳徐下,微微南风扫过南坡,气流与峰顶的冷空气相遇而凝结成云;而绕过山脊的轻云,遭遇北坡的暖流,瞬间又再蒸发散去。

  或者本身便是优雅生动令人身临其境般的描写:

第二天夜里,我们观赏了场绚丽多彩的天然烟花表演。桅杆头和帆桁两端闪烁着圣埃尔摩光,风向标如同抹了磷光一般,轮廓清晰得能勾画出来。大海晶莹透亮,企鹅游过处留下道道火红的波浪,黑暗的天空刹那间被生动炫目的闪电照亮。

  当然也不乏一个英国人应该有的英式幽默:

在里约热内卢余下的日子里,我住在博塔福古( Botofogo)湾的一个小农舍里。没有比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地区待几个星期更美的事儿了。酷爱博物学的人在英国散步时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总有什么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使他不停地向前走;而在这个富饶肥沃之乡,处处生机盎然,他简直一步都迈不出去。

  以上引用足以说明阅读本身是轻松而愉悦的。随着旅程深入到火地岛、巴塔哥尼亚荒原、加拉帕戈斯群岛,基于大量事实的观察和标本收集使得达尔文逐渐开始思考起地质变迁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虽然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论,不过这种探讨本身正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所在。即便是作为普通读者,也不会感到枯燥无聊。例如对于地震造成的地壳抬升,以及环礁和泻湖形成过程的描述,只会让人对于自然的伟大力量感到由衷的赞叹。

  五年的航行刚好是读一个博士学位的时间,在剑桥神学院“不务正业”的达尔文经过这次航海彻底变成了一个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一个衣食无忧的贵族,生逢大英帝国的国旗飘扬在地球每一片陆地上的时候,成为博物学家无疑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职业。即便陆地探险的风餐露宿在他眼里,也成为了难得的精神享受,长期航海本身的漂泊之苦则是为了追求理想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心态不可避免地投射在他的人类学观察之中,他对南半球原住民落后贫乏的生活缺乏理解,对被发配澳大利亚开垦土地的英国囚犯充满鄙夷,即便是对于温顺好客的塔希提居民,他也困惑于为何传教士带去的福音没能使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过对于读者来说,这恰恰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得以一窥大英帝国时代的风光与荣耀。

  最后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本身的印刷和装帧都十分适合阅读。躺在床上就可以轻松愉悦地来一场英式博物学环球旅行,做一场大航海时代的梦。

  《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读后感(四):险些成为牧师的生物进化论创造者:达尔文与《小猎犬号航海日记》

  

1.流芳百世的“小猎犬号”,流芳百世的达尔文

如今的人们知道“小猎犬号”,几乎都是因为达尔文。正是跟随小猎犬号的科学考察之旅,让达尔文完成了从一个大学毕业生到生物进化论奠基者的转变。

1831年,罗伯特·菲茨罗伊船长将要带领着“小猎犬号”科考船,开展为期五年的环球航行。

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菲茨罗伊船长需要一位非正式的博物学家,记录旅途中所见到的各种生物,并且能够与船长交谈,沟通,排遣寂寞。毕竟,前任船长因为心理问题自杀的惨剧还历历在目。

或许是历史的选择,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年仅22岁,刚从北威尔士地质考察回来的剑桥大学毕业生达尔文,被亨斯洛教授推荐,来到“小猎犬号”,开始了他的生物科考之旅。

“小猎犬号”于1831年12月27日扬帆起航,估计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这艘军舰改变了达尔文,也间接地改变了这个世界。而“小猎犬号”则因为达尔文而流芳百世。

《小猎犬号航海记》就记叙了这一伟大的航行历程。

2、博物学者,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多重身份下达尔文的航海日记

达尔文的著作中,公认最有影响力的是《小猎犬号航海记》《物种起源》以及《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这三部。而《小猎犬号航海记》可以算是达尔文的得意之作,每每谈起这本书,达尔文都是喜不自胜。

其实最初的时候《小猎犬号航海记》并非独立成书,而是官方考察报告中的第三卷,第一二卷是菲茨罗伊船长所写,第四卷是注释与附录。

海上的航行漫长而乏味,小猎犬号原本的考察计划只有两年,可是无常的天气和菲茨罗伊船长的敬业,让考学考察的周期越来越长。水手们都是怨声载道,但是对于达尔文来说,应该说是另外一种运气了,让他能够更多地采集标本,发现新生物。

在阿根廷,达尔文发现了大地懒的下颌骨化石;在巴塔哥尼亚,达尔文发现了更多奇特且庞大的远古生物化石。所有的发现,让达尔文开始思考,动物的演变似乎与地壳变化有关,而与上帝创世的大洪水没有任何关系。

随着航海科考的深入,神秘的美洲大陆生物群体的演变让达尔文陷入了更深刻的思索当中。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圣菲,两个地方纬度仅仅差了3度,却有着6种不同的的鸟类。

地理位置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如果真是上帝创世,为何要创造出如此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呢?

1835年9月,达尔文在到达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他对群岛的考察结果说是开创性的。

达尔文通过对一种地雀的考察,发现不同岛上鸟的喙大小与形状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这一观察,他发现这应该是支持物种渐变的证据。由于相邻岛屿之间的物理隔断,每个岛屿上的鸟儿相当于是独立从同一祖先演变过来的。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象龟同样存在着相同的现象,受此启发,达尔文写道:“这个群岛的动物学值得认真研究,因为它可能颠覆物种恒定的观念。”

在科考的过程中,达尔文的考察日记偏重于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动物植物、奇特地貌;而且作为一个博物学者,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达尔文的文笔相当的好,对科学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而又充满趣味,充分满足了当年无法远行的人们的好奇心,由此达尔文主笔的第三卷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三卷,也成就了达尔文在科学届的名声。

在参与“小猎犬号”的科考之前,达尔文父亲的愿望是让达尔文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牧师,没有想到等达尔文返回故土,他在科学届的前景明显要远远高于当牧师了。

可以说,正是这次“小猎犬号”科学考察,让英国少了一位可有可无的牧师,而让世界多了一位开创学科先河的领军人物。

3、《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华莱士与达尔文进化论之争

之前读过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种配偶选择主导的审美进化论,这种力量也在推动着生物进化的进程。但是主流的达尔文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观点,会损坏自然选择解释万物的能力,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审美进化的理论一直处于被压制、曲解、曲解、遗忘的状态。

在抨击达尔文的审美进化论的科学家中,自然选择理论的共同发现者华莱士是声音最大的那一个。

关于华莱士和达尔文之间还有一则历史轶事。在1859年, 华莱士从印度尼西亚的丛林中给达尔文寄了一份手稿,结果达尔文发现华莱士所研究的内容跟他几十年以来秘密研究的自然选择理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达尔文把华莱土的手稿和自己的研究内容的短文章都发表了,又匆忙出版了《物种起源》。

华莱士与达尔文在配偶选择问题上从未达成一致,他们在通信和出版物中唇枪舌剑,争得不可开交,直到1882年达尔文去世,也没有达成和解。

在华菜士的强烈攻击下,性选择理论在生物进化学中始终处于被排斥和遗忘的境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

这两位伟大的生物学家之间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牛顿和莱布尼兹关于微积分发现过程中的爱恨情仇,看来科研界也并不是一团和气,打压、争吵、下绊无处不在。

在整个二十世纪,生物进化学受到了华莱士的影响,达尔文的理论是经过华莱士过滤的,受到了刪减和曲解,许多生物学家对此无比地愤慨。

4、加拉帕戈斯群岛:大自然生物进化的“实验室”

在《小猎犬号航海日记》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这一章。

之前陪孩子看BBC记录片的时候,有许多素材都是取自于加拉帕戈斯群岛。这个群岛是太平洋中远离大陆的一个群岛, 是世界公认的一个大自然生物进化的“实验室” 。

达尔文于1835年曾经登上这个群岛,并对各个不同的岛进行了考察,这里的所见所闻对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BBC的纪录片《地球脉动》,就选取了一种只有在这个岛上生存的生物,海鬣蜥。

在达尔文的笔下,海鬣蜥是这样的:

“海鬣蜥在所有的岛屿上都非常多,完全生活在多岩石的海滩上,从未在哪怕离岸十码以外的地方发现过,至少我没有见过。”“在水里,海鬣蜥游起来非常自如快速,其身体和扁平的尾巴蛇形摆动,腿一动不动,放松地贴在身体两侧。……海鬣蜥的四肢和强有力的爪子特别适合在海岸无处不有的崎岖多缝的熔岩石上爬行”

加拉帕戈斯群岛另外一种著名的生物就是象龟了,在北京动物园有两只亚达伯拉象龟,从他们巨大的身形,也可以想象出加拉帕戈斯象龟的壮硕身材。

达尔文在书中写道:

“副总督英国人劳森先生(Mr. Lawson)告诉我们说,他曾见过几个巨大的,需要六到八个人才能从地上抬起来。有的一只就可以提供二百多磅肉。”

另外达尔文在《小猎犬号航海日记》中也显示了他极为调皮的一面:

“最好玩的就是,突然走到一个这么慢慢踱步的大怪物前面去,看它在我超过它的瞬间,立即把头和腿缩进壳里,发出一声深沉的嘶嘶声,然后轰然伏地,好像被击中而亡。我经常爬到它们的后背上,在龟壳尾端拍几下,它们就会站起来接着走,但我发现很难保持平衡。”

在观察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物之后,达尔文认为群岛的各个岛屿之间的海水极深,很可能从未连为一体,这也是导致了各个岛之间的生物差异性如此之大的原因,或者说是贫瘠的岩石小岛的创造力,这个提法倒是很有意思。

另外,将近两百年前,达尔文就对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外来物种非常担心,他觉得如果引进新的掠食性野兽会导致极大的灾难,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很可惜的是,人们没有对达尔文的警告加以重视,后来的发展事实证明,无论是外来的植物,还是外来的动物,都对本岛的生物群体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还有人为的影响,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象龟,由于被捕猎吃肉,已经濒临灭绝。

5、达尔文生物学家身份的背后,其实是个美食家

之前读过一本书,叫做《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讲的是从大英图书馆的故纸堆中,整理出历代探险家们所记录的笔记,来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都是什么样子的。

其中发现,在那个疯狂的航海殖民年代,是没有太多的环境保护概念的,一切都以对冒险者有利为最终目标,野生动物的价值要么是吃肉,要么是做成精美的摆设。

《小猎犬号航海日记》中也同样如是,达尔文在科考之余,记录了大量的美食和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与烹饪,看得出来达尔文也是一个标准的吃货。

前文说过象龟现在已经被吃的成为了濒危动物,但是在达尔文他们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时候显然并非如此。

远途科考,没有办法带足够的新鲜食物,那就就地取材。“住在高地时,我们完全靠龟肉为食,带龟壳烤的肉(如同高乔人做的连皮烤肉)很好吃,幼龟做的汤也非常不错。除此之外,我吃不出龟肉有何特别之处。”“我们访问期间,雌蜥蜴身体里有很多又大又长的蛋,它们把蛋下在自己的洞穴里,人们会找来吃。”

而对于象龟这种动物,达尔文是这么评价的:“这种动物的主要用途是食用,肉既可以鲜吃,也可以腌制,从脂肪里还可以提纯出一种精美清亮的油。这里的人捉住陆龟后,会在靠近尾巴的皮肤上拉开一条口子,这样能看到身体里面,看到背甲下的脂肪是否厚实。如果不厚,就把它放生,据说它们很快就能从这个奇怪的手术康复。”看完之后,心里面不由得感觉一阵恶寒。

而波特船长(Captain Porter)很擅长分辨各个岛屿上的乌龟之间的差别,为什么呢?“而詹姆斯岛的陆龟更圆、更黑,煮熟后也更好吃……”这种分辨手段实在是有些让人无语。

而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出现的圣地塔希提,达尔文也同样曾经涉足,他觉得“塔希提人赤身裸体,身上刻有花纹,头上装饰着鲜花,走在这些小树林的阴影下,俨然一幅原始生活的精美画面。”,而相应的,达尔文对塔希提女子的装束比较失望,相对于男人来说,她们的打扮实在是没有什么特色。

塔希提人的吃饭方式也非常独特,每天都像是开BBQ宴会一般。“塔希提人用树枝生了火,在燃烧的木头上面放了二十块板球大小的石头。大约十分钟后,树枝都烧光了,石头发烫。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用树叶把牛肉、鱼、成熟的或生的香蕉片,还有野魔芋尖都包好了。这些绿包包被夹放在两层热石头之间,整个再盖上土,把烟和蒸汽都堵在里面。大约一刻钟后,最美味的晚餐就煮好了。这些精心准备的绿包包在香蕉叶上摆好后,我们就着椰子壳盛的清凉溪水,享受我们的乡村晚餐。”而除此之外呢,“还有几种野果和有用的蔬菜。小溪水凉爽,里面有鳗鱼和小龙虾。”

这种世外桃源的生活实在是让人沉醉,难怪思特里克兰德痴迷于塔希提的梦境中,怎样也不愿回归现实世界。

6、《小猎犬号航海日记》,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如果不是达尔文,“小猎犬号”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艘名垂千史的船;

如果不是“小猎犬号”,或许达尔文已经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牧师。

但是,很难分清楚,到底是“小猎犬号”成就了达尔文,还是达尔文成就了“小猎犬号”。

通过《小猎犬号航海日记》,能够感受到生物学家在年轻时代的心路历程,能够了解自然界的绚丽多彩如何填补了生物进化史上的一片空白,为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去全面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生物的进化,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非常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读后感(五):达尔文与《小猎犬号航海记》

  文 | 苗德岁

  《小猎犬号航海记》的由来

  在达尔文的诸多著作中,有三部世所公认的经典:《小猎犬号航海记》、《物种起源》以及《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尽管《物种起源》是达尔文最负盛名的扛鼎之作,《小猎犬号航海记》却是青年达尔文的成名之作,以至于达尔文晚年提起此书时,依然津津乐道、情有独钟,自称是他著述生涯喜得的“头胎”(the first born),在其所有著作中视为至爱而自珍。无疑,《小猎犬号航海记》也是达尔文的得意之作。

  颇有意思的是,该书最初(1839年5月)问世时,是四卷本官方考察报告中的第三卷,第一、二卷则出自菲茨罗伊舰长之手,而第四卷是冗长的、与前三卷相关的注释与附录。达尔文所著第三卷的原书名是:《菲茨罗伊舰长领航小猎犬号战舰环球之旅期间所访各国的博物学与地质学研究日志》(Journal of Researches into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Geology of the countries visited during the voyage round the world of H.M.S. Beagle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Fitz Roy, R.N.)。达尔文作文行事一向喜欢面面俱到,撰写书名也不例外;《物种起源》一书的原名,同样冗长的令人惊叹。

  不过,由于达尔文在《小猎犬号航海记》中不仅记载了所访各国的博物学新知,而且描述了那里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以及达尔文本人的心路历程,这本书语言生动活泼、读来引人入胜,无疑是这套书中最为出彩的一卷,出版后即刻获得巨大成功。鉴于此,该套书的出版商适时看准并抓住了商机,未经达尔文同意,便将第三卷抽出来,改用《小猎犬号航海记》这一书名,于同年晚些时候出版了单行本,以满足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对位于天涯海角的治外领地的好奇心。果不其然,《小猎犬号航海记》迅速成了畅销书,达尔文也因此而一举成名。值得一提的是,达尔文对出版商未经其允许而出版此书、事后也没有付给他版税的做法,从未予以追究。这固然与达尔文向来息事宁人的处世之道不无关系;但以我之心度达翁之腹,窃以为,对“不差钱”的达尔文而言,更可能是出于此种心理:吾已成名卿获利,双赢之事皆欢欣,故没有必要去锱铢必较、与出版商对簿公堂了。

  达尔文的“贵人”

  常言道,人生在世若有所作为,必须得有贵人相助。那么,达尔文的贵人则无疑是他在剑桥大学求学时的良师益友--植物学教授亨斯洛先生了。剑桥大学原本是以培养神职人员著称的,但恰巧在达尔文入学之前,学校里涌现了一批具有广泛自然科学背景的年轻教授。亨斯洛教授即是其中的一位,他是百科全书型的学者,一度还曾担任过矿物学教授。他在剑桥乃至伦敦科学界的人脉很广。酷爱博物学的达尔文很快得到了亨斯洛教授的青睐,并通过亨斯洛教授结识了不少当时的知名学者以及一帮志同道合者。更重要的是,他从亨斯洛教授那里学到两招“绝活”,使他受益终身:1.从长久、连续、细微的观察中综合出理论;2.不厌其烦地做系统性的考察笔记。

  达尔文在剑桥的最后一年,以极大的兴趣反复阅读了德国博物学家洪堡的《南美旅行记》,被书中描述的加纳利群岛的美丽风光与自然景观所深深陶醉。他鼓动亨斯洛教授及一帮同学,计划在剑桥毕业的那个暑假去加纳利群岛实地考察。尽管亨斯洛教授为其热情所感染,同意前往,但毕竟同学中像达尔文这样既有钱又有闲的人寥寥无几,这一计划并未实现。

  考察加纳利群岛计划的流产,对于达尔文来说,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亨斯洛教授转而介绍达尔文跟随剑桥的地质学教授塞奇威克去北威尔士做暑期地质考察。塞奇威克是英国当时最负盛名的地质学家与地层古生物学家之一,寒武纪就是他命名的。初学地质便遇上这样的名师,达尔文是何等幸运啊!亨斯洛教授这样做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深知达尔文是块博物学家的好材料,并业已掌握了动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与分类方面的许多知识、显露出特殊的才华,但他在地质学方面还需要恶补一番。回过头去看,这无疑是替达尔文日后的环球之旅做准备啊。

《小猎犬号航海记》内文共三册,裸脊平装

  1831年暑假在他的北威尔士地质考察之后匆匆结束了,此时的达尔文在同龄人当中,无疑已是最优秀的博物学人才了。然而,若是按照他父亲的预先安排,达尔文今后将在乡间小镇做牧师和业余博物学家而了此一生了。出乎意料的是,他从北威尔士考察归来回到家中,发现他的贵人的一封信正等着他—馅饼又从天而降啦!

  亨斯洛教授在信中告诉达尔文,他已经推荐达尔文作为菲茨罗伊舰长的私人伙伴与博物学家,加入小猎犬号的环球考察之旅。达尔文读完信,自然是喜不自禁。然而,其后颇经过了好几番周折,才终于在1831年12月27日这一天,随着小猎犬号战舰启航成行,踏上了他历时近5年的科考征程。若不是亨斯洛教授的举荐,达尔文肯定不会有这种机会的。

  不特此也。在达尔文随小猎犬号环球科考的5年期间,亨斯洛教授留在剑桥、志愿做达尔文的“业务代理”以及“事业经纪人”。由于达尔文是自费参加科考,因此他采集的大量动植物、化石及岩石珍稀标本,都属于他的私人藏品。即令在今天,博物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材料”科学,谁占有“材料”,谁才可能做相关的研究工作,也才可能有发言权。达尔文把他采集的标本沿途陆续托运回剑桥,都是亨斯洛教授代为接收、开箱、分类保管,并提前与伦敦的有关专家、学者联系,事先为达尔文牵线搭桥。这样一来,达尔文在返英之前,即为英国地学界和博物学界的一流学者们所知,大家都翘首盼望他的归来,以便与其合作研究这些重要的标本。细想一下,一个30岁不到、自学成才的毛头小伙子达尔文,归来后能迅速跻身等级分明的伦敦学术精英行列,个中原因即在于此。所以,达尔文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时,曾感慨地说,是亨斯洛教授成就了我的今天。

  地质学家达尔文

  长期以来,达尔文的名字是与《小猎犬号航海记》与《物种起源》密不可分的。因此,究竟是达尔文成就了这两本书、还是这两本书成就了达尔文,似乎倒成了鸡与蛋的问题。因为航海二字,一般人以为达尔文那5年中大多时间生活在小猎犬号战舰上;由于《物种起源》,一般人心目中的达尔文,主要是生物学家。事实上,在环球科考的近5年间,达尔文生活在小猎犬号战舰上的时间,总共只有533天,其余时间都在陆地上考察。而他在成为生物学家之前,主要身份则是地质学家。他环球科考归来不久,即加入伦敦地质学会并很快被选为学会理事。

  故此,在达尔文环球考察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本人也是以地质学家的身份自况的。19世纪上半叶是英国地质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达尔文环球科考在地质学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细致缜密的野外地质观察以及他所采集的化石与岩石标本,至今还很有价值;他的珊瑚礁成因理论于今依然成立;他对南美古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启发了他对地史上生物绝灭现象以及物种可变性的正确理解。

  而这一切,并不是他行前跟随塞奇威克在北威尔士做短期地质考察所受的训练就能达到的。他在环球之旅期间认真研读了莱尔的新著《地质学原理》,并把书中的原理运用到他的环球考察实践中,用达尔文自己的话说,就是“部分地用莱尔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尽管莱尔写作此书时,他的经验和观察只局限在英伦三岛,达尔文却把莱尔的真知灼见放到了全球地质框架中来考量和验证。

  作为地质学家的达尔文,其贡献不仅仅在于标本采集以及野外观察,更主要的在于他能把野外观察的现象与问题跟抽象的理论与因果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他的这种见微知著、由表及里的技能,是把亨斯洛教授在剑桥传授给他的绝活,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结果,甚至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譬如,他后来把莱尔《地质学原理》中的将今论古的原理以及均变说,巧妙地运用到生物演化论之中,把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与其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进行举一反三的类比,足以展现达尔文的过人之处。

  也正因为如此,《小猎犬号航海记》中讲述地质学的内容比讲述生物学的还要多。该书为我们了解世界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生动的例证:

听居民们议论我收集的贝壳化石也很好笑,言谈用语几乎跟在上个世纪的欧洲似的,即它们是否“天生如此”。我在这个地区的地质考察工作让智利人非常惊诧。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我不是来找矿的。这有时候很让人困扰。我发现解释我的工作最好的办法是反问他们,怎么会对地震和火山不感兴趣呢?为什么有些泉水是热的、有的却是冷的?为什么智利有高山而拉普拉塔连山丘都没有?这些直截了当的问题很快就让大多数人满意并哑口无言,不过总有一些人(就像英格兰那些落后一百年的个别人)认为探索这些问题都是无益的,而且不虔诚,知道群山是上帝造的就够了嘛。

  生物学家达尔文

  这个小籽鹬与其他一些南美鸟类也是近亲。阿塔奇属(Attagis)的两种鸟的习性几乎方方面面都跟雷鸟(ptarmigans)相同,其中一种生活在火地岛的森林的树线以上,而另一种在智利中部的安第斯山脉接近雪线的地方。另一个近缘属的白鞘嘴鸥(Chionis alba),则是南极地区的居民,以潮汐岩上的海草和贝壳为生。由于不为人知的习性,虽然趾间没有脚蹼,白鞘嘴鸥却经常出现在远离陆地的海上。这个小小的鸟科,与其他鸟科的关系错综复杂,目前只是让致力于分类学的博物学家头疼,但最终可能有助于揭示造就古往今来所有生物的宏伟蓝图。

  书中类似上述的描记俯拾皆是,作为生物学家的达尔文,与其地质学家身份一样,不仅是优秀的野外工作者,更是第一流的理论家。尽管在整个环球科考期间,他对以自然选择为机制的生物进化论尚未形成成熟的想法,但从《小猎犬号航海记》中,我们已随处可见他追寻这一思路的端倪:

这些岛屿的自然史非常有意思,绝对值得关注。大多数的生物都是土著种类,在别处找不到;甚至不同岛上的生物彼此也不一样;但又都与美洲的动植物之间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虽然被海洋隔开了五六百英里。群岛自成一个独立王国,或者可以说成是美洲的卫星,从那里衍生出了几个流浪的殖民物种,并获得了本土植物的大致特征。岛屿面积这么小,土著生物的数量却极多,而其分布范围又极小,这着实让人震惊。因为每个山头都有火山口,而且大多数熔岩流的边界仍然清晰,我们不得不相信,在很近的地质年代内,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因此,从空间和时间上,我们似乎都更加接近那个伟大的真理,所谓奥秘中的奥秘,即新物种在这个地球上的首次出现。

  诚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绪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作为博物学家,我曾随贝格尔号皇家军舰,做环游世界的探索之旅,此间,南美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那里的今生物与古生物间地质关系的一些事实,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些事实似乎对物种起源的问题有所启迪;而这一问题,曾被我们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者称为“谜中之谜”。归来之后,我于1837年就曾意识到,耐心地蒐集和思考各种可能与此相关的事实,也许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这些事实在《小猎犬号航海记》中都有生动的描述,包括:他在巴塔哥尼亚挖掘的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将其与现生近缘种类的对比、南美两种大小不同鸵鸟地理分布型式,以及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尔文地雀与陆龟等。

  总之,时至今日,每当我们阅读《小猎犬号航海记》时,依然感到其内容与文字的灵动与鲜活,一点也不像是近180年前的“古书”。与《物种起源》一样,《小猎犬号航海记》在近180年间从来没有绝过版,一直印行、一直长销,也一直为人们所阅读以及谈论着。

  一本妙趣横生的书

  除了我前面谈到的历史意义与理论意义之外,《小猎犬号航海记》首先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它记录了一个失去的世界:达尔文环球考察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那时候没有飞机、更没有互联网。与今天的地球村大相径庭,相对于欧洲,那时的南美与澳洲即是世外桃源,《小猎犬号航海记》记述的风土人情,宛如人类社会的“侏罗纪公园”,倘若现在或将来你有机会造访这些地方的话,你再也看不到达尔文所描述的彼情彼景了:

头天晚上,我们住在一个僻静的小村舍。我很快发现,我带的两三件东西,尤其是袖珍指南针,让人惊讶无比。家家户户都让我把指南针拿出来给大家看,并借助它在地图上指出各个地方的方向。他们对我敬佩有加,因为我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居然认识路(方向和道路在这个乡下是同义词)。一个卧病在床的年轻女人,也特地请我去让她瞧瞧指南针。他们觉得我奇怪,我看他们更吃惊:这些拥有成千上万头牛和巨大的“庄园”的人们竟然如此愚昧无知。唯一的解释是这个偏僻地区很少有外人来访。他们问我,地球或太阳会不会转动、北方是更热还是更冷、西班牙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大部分居民都含含糊糊地认定英格兰、伦敦和北美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叫法;有点知识的人却知道伦敦与北美是比邻的独立国家,而英格兰是伦敦的一个大城市!

  当地的人们,也不会如此与世隔绝、对外来的访客这般俯首帖耳、惊恐万状了:

我当时跟一个黑人一起坐渡船过河。这人蠢笨到了极点。为了让他明白我的意思,我边大声说话,边打手势,结果巴掌差点碰到他的脸。我猜,他见我这么激动,就以为我想打他。他满脸惊恐,半闭上眼睛,赶紧把双手垂下来。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感受到的吃惊、厌恶和羞耻:这么高大强壮的一个人,竟然不敢抵挡他以为会冲他脸而去的一拳。这个男人已经被调教得比一个受驾驭的牲口都低贱了。

  达尔文的著述并不以幽默见长,但当我们读到下面这些文字时,总会情不自禁地会心一笑:

使用拉佐索或流星索的最高难之处是骑术要好,在全速前进并突然转身时,拉佐索或球在头上仍然抡得稳稳的,还可以瞄准。徒步的话,这个技巧谁都能很快学会。有一天,我自娱自乐练习疾驰中把球在头上抡圆时,转动的那个球意外地撞上了一簇灌木,立即停止旋转,落在地上,又突然间像变戏法一样,缠住了我的马的后腿。另外那个球旋即从我的手里被拽出去,马就被捆牢了。幸好这是一匹有经验的老马,知道是怎么回事,没有不停地乱踢把自己摔倒。高乔们轰然大笑,他们大声嚷嚷,说见过捉任何动物,但还从没有见过人把自己给捉住了。

  上面显然是青年达尔文调皮举动的瞬间定格,下面则是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骑着陆龟玩的经历,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最好玩的是,追上一个这么慢慢踱步的大怪物时,看它在我超过的瞬间,如何突然把头和腿缩进壳里,发出一声深沉的嘶嘶声,然后轰然伏地,好像被击中而亡。我经常爬到它们的后背上,在龟壳尾端拍几下,它们就会站起来接着走,但我发现很难保持平衡。

  读过《物种起源》的读者,很难想象出下面这段文字竟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现在来看看这几年的光明面。从观赏各个国家的风景和总体印象而获得的快感,绝对是最可靠和最大的享受。欧洲许多地区的如画美景极有可能超过我们沿途任何地方所见,但更多的快感源自比较不同国家的风光特色,这与单纯的欣赏某地的美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对每处风景的各个细节的熟悉程度。我绝对相信,如同音乐,懂得每一个音符的人,如果他还拥有恰当的品味的话,更能欣赏全曲;同理,能够欣赏美景的每一部分,就能更深刻领会其全面及综合的效果。因此,一个旅行家应该是一个植物学家,因为所有的风景中,植物都是最主要的装饰。一大堆光秃秃的岩石,即使有最桀骜不拘的形状,初看或壮观无比,但很快就变得单调。赋予鲜艳多变的色彩,如在智利北部地区那样,它们就显得奇妙了;再披上植被,它们就必然会有姿有色,即使还算不上美景。

  让我们再来看看达尔文对广阔无垠的大海的礼赞吧:

只有在这个伟大的海洋里航行过的,才能领会到它的浩瀚无边。连续几个星期的快速航行中,我们一无所见,除了这一成不变的、蔚蓝幽深的海洋。即使驶入一个群岛之中,岛屿也就像一个个的斑点,而且彼此离得远远的。习惯了看比例缩得很小的地图,上面点、面和名字都挤在一起,我们无法正确地判断陆地与这广袤无垠的大洋相比多么微不足道。

  两部经典交相辉映

  《小猎犬号航海记》与《物种起源》是达尔文所著的两部交相辉映的不朽经典。由于两部书的内容性质不同,写作风格也迥异。尽管达尔文一生著作等身,但他却说:“我从未受过文体的训练,我写作时,只是先把材料在脑子里尽量理清,然后用我能够随手拈来的普通语言表达出来而已。”窃以为,达尔文的这番夫子自道,既是谦词,也是实情。我发现,在这两部风格迥异的书中,达尔文所受《失落园》的影响时隐时现:从“生命之树”到“纷繁的河岸”,从“岛屿也就像一个个的斑点”到“连风都比地壳稳定啊”。

  作为一个西方古典音乐资深发烧友,我常常爱拿音乐来作类比;在我看来,倘若把《物种起源》比作气势恢宏的瓦格纳大歌剧的话,《小猎犬号航海记》恰似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或威尔第的《茶花女》;抑或把《物种起源》比作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或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的话,那么《小猎犬号航海记》就像莫扎特的一组组琳珑剔透的即兴钢琴小品了。若从文字风格上比较的话,我会不揣冒昧地用我所喜爱的两位盛唐诗人作比:《物种起源》好比杜子美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那样谨严内敛,而《小猎犬号航海记》则宛如李太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般豪放不羁。总之,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出发,达尔文的这两部经典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仔细玩味。

  最后,我想借机至为荣幸地介绍一下本书译者陈红女士。我与她虽然从未谋面,却又似乎心仪、相知很久。我们是很多年前在网上结识的文友,她198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旋即留美,在美获生物学博士,其后一直在波士顿地区从事医学生物学研究。跟我一样,她也是达尔文门下的“走狗”。她最初引起我的注意,是由于她博览群书、才思敏捷,而且英文写作流畅、地道。因此,当译林出版社寻找《小猎犬号航海记》译者时,我就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她。尽管此前我并未见过她的中文文字,但我深信,一个母语不好的人,其外语水平绝对好不到哪里去。当我读罢她的部分译文初稿时,心中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我前面引述的《小猎犬号航海记》的一些段落便摘自本书,她译笔的灵秀与精湛,读者自有评判,就无需我絮絮叨叨了。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我衷心祝愿本书读者会有类似的阅读体验!

本文标题: 小猎犬号航海记(插图全译本)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7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宋时明月醉玲珑》经典读后感有感极简时间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