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是一本由蔡崇達著作,新經典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6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皮囊》精选点评:●很好的散文●一个人旅途中的睡前书;“不带掩饰的叙述”;●小镇的人拥有灵魂而城市里的人大概只剩下皮囊片面却饱
《皮囊》是一本由蔡崇達著作,新經典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6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囊》精选点评:
●很好的散文
●一个人旅途中的睡前书;“不带掩饰的叙述”;
●小镇的人拥有灵魂而城市里的人大概只剩下皮囊 片面却饱含深意
●以为是精神食粮,读完发现是精神毒药,各位请谨慎阅读。
●看了一半,非常喜欢。在看另一半的过程中看了豆瓣评论,清一色的说后半部分写的如何自以为是,我就读不下去了。。。这种闭塞小镇,出走的野心,无论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我觉得羞愧啊。。
●早就聽過蔡崇達的課,看了一篇關於非虛構的訪談後才買下這本書。總的來說,比較稚嫩,但情感太真實。自我剖析和直面過去的悲苦都是需要勇氣的。
●讲父亲生病那一篇挺打动我的,不过之后写同学的那几篇我会感觉作者有优越感
●太矫情太作,动不动就是哭,成年人的世界从不这样。
●浓郁闽南气息,怀念再怀念
●太私人了,所以旁人也沒什麼好講好評判,寫出來就是作者自己的滿足。
《皮囊》读后感(一):我在某东凑单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想到它是鸡汤文啊(跟那部美剧弄混了)
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依稀记得名气蛮响的,拿到手拆开塑封当天晚上睡前就开始看,结果完全没体验到睡前读书的满足感,当然我只看了第一篇和第二篇。第一篇的写太婆,跟我高中写的作文那种为了感人而感人的尴尬感谜之相似;第二篇中的母亲,简直是“zuo”的代表,为了所谓的“面子?”拿给老公治病的钱去盖房子,就为了别人的赞美,作者在最后还硬生生扯到了父母之间的爱情。不好意思,我没法感动。
《皮囊》读后感(二):现实的相处能力
推荐。一本给你力量和冲击的书。香港阿小、天才文展,以及世界乐队的故事,都太像身边人的缩影了。原来,生活不是简单的概念。生活从来也都不是简单的理想以及磨难。读前一部分是忍不住想哭的。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生活的我,都能暴击一样被触动着。后半部分则平静一些。跟阿太、父亲、母亲的相处之中,我感受到强大的作者与家人的相处能力、包括处理梦想与现实的相处能力。给我最大的反省就是要一直陪伴着家人,以及珍惜着身边人,好好相处,以我自己的方式温柔的爱着他们。
《皮囊》读后感(三):愿你能发现自己的内心
每个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马塞尔·普鲁斯特这次的书评,犹犹豫豫的几个小时,迟迟没有下笔。也许是不知从何下笔,想写的东西又太多,却又不知如何表达。那就从开篇的序说起。终于理解韩寒所说的“希望自己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本来就慢的阅读速度,加之自己的不舍,友人用半个下午读完的书,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每一篇都值得品位很久。终于理解了李敬泽所言“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伤痕累累的心”。亦终于理解了刘德华所说的“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本书中先用阿太口中常说的“皮囊”作为开篇,“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奠定了整体书的基调。父亲的残疾,母亲的房子,家乡的神明以及小镇里那些令人印象深刻却又命途多舛的“朋友”。在习惯了大篇幅的人物事件之后,书中末尾的几章不免读来让人觉得琐碎,读的时候想也许是蔡先生在前半部分更为用心,后面的只是用来凑篇长吧。就像很多人做事一样,刚开始极为用心,认真,时间久了,疲了,倦了,也就开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吧。但当真正读完全篇,细细品来,才发觉当初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可笑。即便是琐碎的篇章也有其存在的必然,即便是寥寥数语,也是其所在的应当。原来,好的作家,你会觉得他每个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不多不少,却字字珠玑。
在当下这个浮华的时代,90后的我,在九零年代之后所产出的文学作品中,已很少看到写父爱,写家庭的作品,时代衍生出的早就没了早年间老一辈的沉稳与积淀。《皮囊》贯穿其中的父爱不免让人心起涟漪。我不禁想到我那个不善表达爱意却加速衰老的父亲;不禁想到那个心中疲累,嘴上不断抱怨却还是乐观陪在父亲身边支撑家庭的母亲;那些在岁月火车上长期陪伴停留却还是选择下车远行,终于渐行渐远的友人;还有那个错过理想,却还在与命运斗争,不知在外奋力漂泊追寻什么的我自己。
全篇读完,慢慢回味。我分辨不出什么是好书,但我却可以肯定这是一本值得细细把玩的书。读完之后,虽然想家却不能回,也不能回,心中多了一盏明灯。很喜欢文末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那句话,愿每一个品完这本书的人,都能用这个制作精良的光学仪器,发现你自己的内心。
——献给不知怎样生活,却努力去生活的自己
《皮囊》读后感(四):想说说我理解的皮囊中的“优越感”
今日只想来说说蔡先生的《皮囊》一书中的“优越感”,这本书我看的格外亲切,因为我和蔡先生同是闽南人,蔡先生在书中提到的生活细节几度和我的记忆重合。我对蔡的文字喜欢的原因,也是因为他说出了我心中混混沌沌好几年的东西。
对于皮囊我的评价是褒多于贬的,但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书评让我有些费解,部分书评中认为蔡在文中不断表露自己的优越感,怎么体现的呢?他在文中的朋友开始总是意气风发的开始而后过的一塌糊涂,而成为这个对比标杆的就是蔡本人了,蔡先生似乎拥有了那些朋友本改拥有的人生,而过后奚落这些朋友,在旁人看来有些炫耀自己成就的意味,通过他人的失败来标榜自己的成功。书评中同时认为蔡先生只是他朋友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并没有真正了解他朋友的一生,他哪里来的资格去评定一个人的人生失败与否?
之所以会有这些感觉主要是源自书中的三篇短文。《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其中的主人公都有个规律,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崇拜,在其间不断的膨胀自己,在自己的想象中自命不凡,但内心深处皆有彷徨,不安。仿佛一个不断胀大的气球,得意洋洋的向他人展露自己的体格,但内心深处知道这只是气体这一虚幻存在的短暂赋予,气球不愿在看到自己干瘪瘪,黏在一群同样干瘪瘪的气球之中的寒酸样子,于是它只能不断的胀大,不断的胀大,直到膨的一声,变成了连那一群干瘪瘪的气球都看不上的碎片渣子。
阿小,文展,厚朴处在了蔡先生人生的三个阶段,在阿小时期,蔡先生和其他小孩子一样,是一群干瘪气球中的其中一个,那个年纪总是不想过多思考未来,掂量不清自己,想大了又不敢,想小了又心有不甘。在那个年纪的阿小,有着城市里的优越感,这是在昏暗村镇里的鲜亮的色彩,是一个大到极点的未来,谁都想靠近,靠近不了的就敌视,这敌视源自与嫉妒和自卑的混合。在这小小的村镇里,所有人的眼神都告诉他,他必定是个优秀的人。而这一切给了他优越感,他不得不接受的优越感。但蔡先生却在交往中看到了这被动承载的优越感背后,是一个不明所以,孤单的灵魂。他看到了那孤独灵魂的张牙舞爪,也看到了那孤独灵魂卑微的摇尾乞怜。这一可怕的真相阻止了蔡先生的进一步往前,是他眼中向往的优越的第一次破碎。
在文展时期,蔡先生到了另一个阶段。但仍然怀有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知所措,而文展是那个时期他所仰望的人,相对于迷茫混乱的自己,文展步步为营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运筹帷幄,与不学无术的众孩童形成了鲜明的比对,而这落在了周遭人的眼中便是分外的优秀了,这让人几乎忘了他的面部缺陷,仿佛他自己也不甚在意,这一切得益于他在这个小镇里所获得的优越感,事实是这优越感让他获得了反败为胜的机会,他可以很自豪的鄙夷那些嘲笑他的人。蔡先生以此为榜样,自己的优秀让他被麾入文展的帐下。他激动的看着文展如何掌控其他人,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的目的地,却也看到了他的优越感如何被大城市里的光鲜粉碎殆尽,他的胀大如何不堪一击的炸裂,破碎。这是他眼中向往的优越感的第二次的破碎。
到了厚朴时期,蔡先生终于可以不再思考这个命题了,必须要挑起的家庭重担让他眼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如同蔡先生自己所言,他变成了火车中的看客,生活于他变成了车外不可及的风景,他可以心安理得的放弃对于人生这一抽象名词的进一步探索,让体内躁动的自己自愿的被现实绑票。但这一躁动的自己却出现在了厚朴的身上。厚朴是青春中叛逆的激进份子。他猛的抱住了梦想的火球,猛烈的撞击周遭的人的生活,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他作出了规规矩矩生活的人不敢做的事,他成为了叛逆的代名词,成为他人宣泄叛逆的一个出处,他人的崇拜和羡慕让他也获得优越感,这个优越感就像一个冰块让体内燥热的他获得了无上快感,即便这个冰块融化,小到抱也抱不住,他也仍是不撒手。而蔡先生作为他的室友,同样再一次的看到他所期待的优越感破碎,第三次破碎。
在人想要满腔热血的一头扎进生活的时候,总会有个向往的人,希望能拥有和他一样的人生,对于蔡先生而言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幸运的是他死抓住了生活抛给他的目标,一步一步往上爬,也获得了自己的成就,不幸的是他像个看客一样扎头围观别人的生活,却因为反差的结局而悻悻离场,失却了真正扎进生活的机会。别人的生活对于我们而言就像是一种镜像的存在,或者是上帝给的隐喻,从中进行解读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就如同我们在写观后感,何来评定他人人生这一说?更何来奚落这一说?蔡先生也没有以上帝视角预示他们的一生,只是展现了他所看到的局部,而从中得出自己获得的答案罢了,而这些隐喻得到的或许不是真实的他人,却是真实的自己的映照,就像掀开了华丽的幕布却看见镜子里灰暗的自己,最终仓皇而逃。
《皮囊》读后感(五):《皮囊:看见他人,看见自己》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蔡崇达老师的《皮囊》就是这样一本让你既想一口气读完,但又舍不得读完的作品。本书共收录了14篇散文作品,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皮囊》作为他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有读者评价“每一篇都是一颗催泪弹”。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通过《皮囊》里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我们看到了“他人”,也看到了“自己“。全书前半部分写的是阿太(作者外婆的母亲)、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故事拉开极富张力;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生活在小镇的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和厚朴,是影响到作者成长的外在环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在一个又一个人的皮囊下发自灵魂的呐喊,我们从呐喊声中,似乎能窥见心灵的真相,认人又认心,在无数的皮囊下,是一扇通向心底深处的大门,让自己“看见“自己。
01 阿太: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诗人王尔德说:“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世间的皮囊,有千般变化,终究逃不过归于虚无的那一天,而皮囊的好与坏,与这世间的纠葛似乎并不成正比,而是以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延续下去。
九十九岁的阿太,是个很牛的人。她常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所以,阿太的一生,都是对肉体的折腾毫无畏惧。
切菜时把自己的手指切断了,只是冷静的喊“哎呀“。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她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惯就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她再次把舅公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骂他没良心,她冷冷的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后来阿太走了,阿太最后让母亲留了一句话给作者:“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吗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阿太的话,令人忍不住想起“安逸”这个词,整天伺候着皮囊,不想受苦,害怕风吹日晒,这个皮囊就成为了累赘,禁锢住了灵魂。灵魂无处安放的时候,便会跟着皮囊慢慢朽坏,直到锈迹斑斑。
也许阿太是一个极端的人,他的想法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她却是看得最透彻的人,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02 母亲:有一种力量,来自内心的认知
房子对于国人来说始终是绕不开的执念,因为这种执念,叫做家。刚开始很多人对于母亲的执念是不解的,甚至还要遭遇误解和嘲笑,就如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房子即将被拆掉,再建也是浪费。而且,在很多情形下看,建房子不过是为了争一口气而已,就好比人的虚荣心,越满足越膨胀。
但母亲想到的是父亲对他的承诺,那个男人对她说,我会把这块地买下来,然后盖一座大房子。她信了,然后一生都在围着这个誓言打转,曾经的誓言实现了——地有了,可是发誓要建房的人却倒下了,无能为力的时候,用什么将他扶起来?她能想到的可能就是完成他之前的梦想。
所以,当她披荆斩棘,将房子修建完成,并将那个男人的名字写上去的时候,她笑得如同一个娇羞的少女。
世界上的很多不认同,并非真的不认同,只不过没有走到那个人内心深处而已,一旦一个人直视自己的内心,认清心中所想,那么他就会爆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
03 幼时玩伴:认识自己,与自己握手言和
西方之巫说: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 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这就是苏珊•桑塔格所说的人的世界。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活在虚幻之中,因为他们不敢面对现实,明明知道那不过是欺骗自己的把戏,却仍然乐此不疲,他在这场谎言中扮演着一个充满希望的病人,让每一个人陪着他演戏,只要谎言一直在,那么他的威严便一直存在。
《阿小和阿小》这篇故事中描绘了香港阿小与小镇阿小因生长环境不同而造成的巨大冲突,而他们也终将随着生活的磨练慢慢与曾经叛逆的自己和解。小镇的阿小早早的结了婚,当上了渔民;在香港的阿小也从生活的厌恶中重新出发。我们总是去看自己希望看到的,而不多做思考,经年累月,所经历的每一个故事,所选择的每一个路口,都隐藏着一个答案。
04 结语
我们也许无法体会阿太的超然,无法理解那位母亲的执着,也无法看破父亲的想法,但个人有个人的生活,只要自己理解便好。
白岩松说:“《皮囊》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诚然,每一具皮囊之下的灵魂,都在追寻,或乘风破浪,或远走他乡,但人生艰难,或痛或苦只有自己能扛。
所以,愿你心中有光,照亮皮囊,既不会失去家乡,又能走到远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