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台北》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7-19 08:33: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8

《水城台北》是一本由舒國治著作,皇冠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300元,页数:304頁,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水城台北》精选点评:●对这种文字风格感觉一般●在离开台湾的路上看这本书,很有意思●对老台北的记忆~●在當地讀來真是頗有感觸。

《水城台北》的读后感大全

  《水城台北》是一本由舒國治著作,皇冠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300元,页数:304頁,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城台北》精选点评:

  ●对这种文字风格感觉一般

  ●在离开台湾的路上看这本书,很有意思

  ●对老台北的记忆~

  ●在當地讀來真是頗有感觸。

  ●就在幾十年前還是處處流水,小橋與埤塘遍佈. 跟著作者的筆觸回到從前的台北,原來住家的附近,從前是長這樣的. 站在一棵楊柳樹下,看到被填起的馬路,可能這邊以前也是瑠公圳的一條支流.

  ●1950-60年代的老台北,别说我,连我父母都没经历过,难以融入。。。

  ●對老台北不熟悉的我雖然是興趣盎然但讀起來有點困難.而且很多事情對於這一刻的台北都已經不準確,那時候說"不可能",現在都是"可能".那時候的獨特,也逐漸的消失. 讀的時候也不其然地跟香港比較.有時候會想我們有這樣的文字紀錄嗎?有這麼有權威主觀的文化人士嗎?台北跟香港其實很多地方都很類似呢.

  ●真啰嗦!真絮叨!!!

  ●去年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适逢在最想去台湾的时间段~很多感动的细节

  ●舒老头笔下的往昔台湾就这么跃然纸上了,原来我们曾经走过的这条那条路居然曾经都是河川~~

  《水城台北》读后感(一):《水城台北》:水陸無礙,只是觀瞻。

  舒國治寫起台北,總似一個異鄉人反覆於時空穿梭。

  盆地數十年各景一串變化,斷續的將他分成過去、現代與未來三者。文筆下冷靜狡狤有餘,草根人的感受卻不足,雖舉目遍過台北水陸,卻似個蝸於陽明山上的隱者,慣於從高點俯視。城市的變遷猶如平面,那什麼路接了什麼路、那大樓蓋好又拆哪處平屋,深入的鄉里反而是迫不及待想早早結束的段落。

  水城,聽起來就與人息息相關啊!怎麼時代的鄉愁生活反而少之又少呢?

  我想是舒國治本身也不大喜歡當年,卻又得話當年吧!

  那既然與人牽扯的細微瑣結俗不可耐,就寫寫觀察到的台北人本質。對他而言,台北不複雜、不美,而且無景,遨遊處只有佇足、沒有去處。

  名川大勝在這裡是尋不到的,於是碧潭、烏來等地,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小景。既然其價值不夠尊敬,台北人破壞或污染也就無所謂奇異。

  追朔許久以前,當台北還是水渠滿佈,出家門得過橋板的荒漠沼澤之地時,盆地裡的造物就不是歷久彌新。

  街道中的日式建築青苔滿佈,屋暗燈稀;每逢歷年風雨,便是屋瓦飛凌。雖欲振作收拾,卻只能在魚鱗版刷上薄薄瀝青,醫醫牆薄柱短的心病。

  既還是水城,空氣裡的蒸氣自然不少,太陽一薰便處處是霉味。人出去走動,十天裡有九天鼻子出不得氣。燠熱,斗笠汗巾更缺不得少不了。鋤頭菜刀、門鎖鐵馬,新買後放上一個多月就出銹水。這東西一壞,重買與擦拭的速度頻繁起來,對粗糙事物的耐性便更豁達了。

  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

  事物無常、所見皆虛,人人嚐盡這蛻變進程,便各各皆有哲學、皆有念珠,轉轉幾圈就能說上一句順天應時。

  所以對城市的喜愛也不因其他描述而有增減。重心在對生活調劑,盡力有些閑趣、懂生活、性格不太以物喜物悲。延伸者,凡意識裡屬於有內涵的事物,才值得精挑細選。例如許多台北人寧可坐在由文昌街購買的廉價塑膠椅上,讀讀精挑細揀,一觀就內有文章的泛黃書籍。

  台北人硬是有某種能耐,令你見到他的各種外在是那麼不堪,而他的內裡其實更顯高明。

  水道、水景,清清淡淡。

  對台北人而言,批評也好、稱讚也罷,緬懷圳旁楊柳沒什麼新意。管它城市宜不宜人、可不可居,高樓大廈、沙洲殘堂,皆能何其瀟灑不置心上,何其喜悅的活於天地之間。

  淒苦卻不荒涼,還有朝氣,也難怪現今的台北味藏在巷弄之間;空間雖醜卻富涵人文,愛談的不是建設,是市井迷人。

  《水城台北》读后感(二):你过去当下未来的样子们

  主题既是台北,而不是旅行,想必一开始读就丢失了感情分和共鸣分。那一串串囤长而陌生的台北地名,看得人眼花缭乱时而眼神盯错了竖列之外,却常常有种难以为继的枯燥感袭来。

  台北的地标于我,似乎除了忠孝东路、士林夜市、女巫店和诚品书店之外,就汲汲可数了。向来是期待从舒国治的书里,望见那种人在旅途也在归途的洒脱和自得,而这些地理教科书般的,规矩而规整的,发表于当年各报副刊的文章,反而叫我丢失了好大一部分的耐心。因为于自己而言,一看到地标和路名,就非得脑子里出现具象的地理位置不可,因此又后悔没有在看书前去google先背一遍台北地图,也好过一过自己的爽快瘾。

  也许因为陌生才有心生无限向往的可能性,如成都于我一样。而若不从读者赏心悦目的阅读快感角度来讲,《水城台北》的的确确是一本思忆旧台北、保存古老记忆不流失的好书,图和文解读都颇为互相呼应。也许它仅仅只是客观地不对我的口味,但并不至于让我丢掉因《理想的下午》和《流浪集》而对舒国治先生产生的体恤感情。

  对台北的喜爱其实已不会因为一些客观的描述而有增减了,由此读《九十年代台北》这压轴篇读得欢乐,也是因其更接近现代台北的缘故,它其中台北人的闲趣、懂生活、天生不太以物喜物悲的性格,都似浑然天成无需说教的。就像文章中所说的“台北人硬是有某种能耐,令你见到他的各种外在是那么不堪而他的内里其实较之外在总能够比较高明”。可又是如此之患有居住台北的瘾,“为了人与人可以很近,为了永远没有寂寞、冷清、疏离、辽远之难耐”,“或者根本就是为了对于这种慌乱、喧嚣、杂音、混乱、涌动之多年消受下已不能或离的生活瘾头?”

  如嫌字字句句阅读苦闷,此书也完全可以这样来读。大多数篇章多是先用较大的篇幅记录历史、遗迹、地名、纪实等,而往往每篇的结尾是点睛之段,在扫过那些把人搞得心慌慌头胀胀的带括号的名词之后,细细品味下最后一段,也是怡然能感受到相似的阅读快感。

  那种“淡漠闲散的空气”,那种“凄凉而不荒苦的青润和蓬蓬活力”,以及“浅浅淡淡的、轻轻的不经意的”走过的旧台北,然而无论怎么受自己台北人的批评也好,最终还是回转到,新台北尽管如此之不宜居住,台北人也“何其潇洒不置心上”,“何其怡悦的活于天地之间”,皆是不受制于物质,心自有坚定在的淳朴结果。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39a41c0100rpsc.html

  《水城台北》读后感(三):一座城市的市井与伟大

  舒国治先生又怀旧了,对象是四十年前老照片中的台北。

  “由水城变成陆城”,舒国治以为,这是四十年来台北最大的改变。六十年代的台北,水渠密布,水田处处,妇女于小溪边浣纱,孩童在池塘边嬉戏。空气中湿气极重,早晨常有雾气弥漫,水珠们渗透进城市的每个角落,或粘在民居窗户上,或爬到公车坐垫上,或挂在细草尖儿上。在那个年代,“每个台北人都受到水的笼罩。”

  彼时的台北像是一个大熔炉,将各色人等不分贫富贵贱地混杂在一起。如舒国治写东门游泳池一段,“不管你是家境富裕,还是家境清寒,也不管你的籍贯是台湾台北,还是台湾苗栗,是湖北黄陂,是河南登封,是江苏句容,还是福建仙游,你和大伙一起泡在这里,挤得密不透风,照样乐不可支。没有人去管他的沙眼、你的头虱、我的癣。更别说你换气时哈出的鼻涕,和他懒得离开池子而撒出的尿,反正都是水,都势必溶于一道。”这样的水城,难以叫人不怀恋。

  到了七十年代,随着电梯大厦的风行,楼层愈来愈高,台北终于由水平城市变成垂直都市。记得曾有人言,京都的天空是有形状的,因为群山将它分割了开来。若在钢筋水泥的石屎森林中仰望星空,恐怕看到的只能是被林立的摩天大厦挤迫而成的一线天吧。

  回不去的才叫做家乡。书中布满大段陌生的街道名字,那些遭改建的、被更名的、消失的以及正在消失的老台北人熟悉的巷陌,皆在时光侵蚀之下化作记忆中的符号与照片上的影像。书中有一段“五十年代中期公车路线概略”,竟花了五六页篇幅将当时的公交路线尽数罗列,读来虽感枯燥无味,却不难体会其中对那段素朴时光浓浓的感伤之情。眼见高楼平地起,直到水洼逐渐退去,直到池塘慢慢消失,直到台北终于变干。

  即使台北一直在变,你仍然能从“九十年代台北”一文中体味到这座城市不变的市井与伟大。台北像是急急搭造的新城,又仍保留着旧文化的底子,街巷破旧丑陋,却在电影镜头中显得别有风情。这座城市的居民不张扬,懂得生活,努力打拼而不失闲趣。台北人之所以对台北不离不弃,乃是“为了人与人可以很近,为了永远没有寂寞、冷清、疏离、辽远之难耐。”

  “台北是人的都市,是人与人讲求‘互相’的都市,以是它是人的资源先天上必须提供他人的地方,否则大伙都活不好。”在我看来,讲求“互惠”,才是一座城市最可贵的品质。

  前些日子去同事家中做饭,刚进小区大门,一妇女见我们手上拎着超市购物袋,便问:“这附近哪儿有超市或菜市场?”同事答:“最近也得坐两个地铁站吧”。

  举目四望,楼盘附近马路极为宽阔,亦有大片的绿化带,但却少了些“互相”的气息:没有杂货铺,没有书报亭,没有小吃店,没有可供行人休憩的场所,似是生生地要将不同阶层的人分隔开来,低收入人群因地租昂贵对此望而却步,富人们则凭借着高昂的生活成本彰显自己的身份。

  不懂得“互惠”之利的城市,是无论如何也难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

  今日刷微博,惊觉该地段一手房均价已涨破五万。

  《水城台北》读后感(四):舒国治的另一面

  台湾作家舒国治的书我以前并没有仔细读过。像《流浪集》、《理想的下午》这样的散文集,它们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封面——那些封面上书名、副标题等处使用的字体实在是古雅漂亮。当然,当我在书店里捧起这些书,仔细端详、欣赏完它们的封面之后,也会翻看内页的文字。印象中,那是一些淡雅的散文。华人作家的散文大多追求淡雅。所以,没有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然而这本《水城台北》却有所不同。我猜想之所以这本书吸引了我,也许和我初读这本书的地点有关:我当时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坐在台北市信义区一家书店的三楼,伴着一杯咖啡在这本散文集里浸泡了好几个小时。

  这本书写的自然是台北。林林总总、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台北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九十年代,台北的街区、马路、巷弄、公车、居民。这本书里的文字不再淡雅。一篇淡雅的散文大概不会花上五页纸、不使用任何形容词地详细罗列台北市五十年代中期二十六条公车线路途径的主要街道、悉数此城六十年代主要“观光饭店”的名字和地址、如私家小店的记账簿一般一丝不苟地记录一个又一个小食品的名字。

  可是这些时而纷杂得近乎琐碎的文字却吸引了我,一个异乡人。这座城市五十年前的街道名称、公车路线、当地人常去的戏院当然都与我无关,然而,在这些不厌其烦的讲述、琐碎的罗列背后,我隐隐能够感觉到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情。这种感情和同一位作者写下《理想的下午》、《流浪集》中那些文字时的感情大概有所不同:那些文章,是一个出门游历的人写眼中的他乡;而这本书,写的是此人自己生长、久居的故乡。我想正是这种身份的转换,才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如此不同,这些文字不再是一篇一篇的淡雅,这些文字五味杂陈、情感复杂,不管是感怀唏嘘还是冷言调侃,读起来都有着更为丰富的滋味儿。说白了,这些文字更有感情。

  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台北并不很美,而且“无景”。舒国治形容在台北遨游“只有伫足、没有去处”,这座城市的居民“必须重新自创美感”,“就像照相馆一样,台北人的身后布景,得由自己想像”。然而,这种“只有伫足、不究去处的台北模样,于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与习常”,“总觉这类景意有一袭自年少便感时时厌蔑而随着岁月增老却又乐于随兴揣想之无边迷人”。

  如上句所示,舒国治的遣词造句属于半文半白(此人的文章如果用依赖于常用词联想的拼音输入法来录入的话估计会累个半死)。用这种文字风格写作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得法,很可能显得装腔做作,搞得满纸迂腐气,可是一旦运用得当,不但可以平添古雅,更重要的是,还可能给文字增添一种铮铮的劲道(我个人一直觉得,大多数情况下,古文比白话文其实更硬朗,而不是更绵软)。

  与其它几本游记散文不同,舒国治在这本书里的句子更注重铺排,也更有气势:

  “台北市。不知从何说起。站在后阳台,隔着你家的铁架窗框与他家的铁架窗框,人被拂送着台北的生活真相,一阵一阵。每家的抽油烟机争鸣斗放,而两公尺外还晾着内衣裤。这里是生活的最激烈面,葱蒜的爆香气交杂着吼骂孩子的声音;热水器点燃火苗的一轰一隆,伴随着洗衣机空隆空隆的原地打转。人知道,是这里,没错,台北市。”

  台北曾经是一座“水渠密布、水田处处”的水城——这一史实大概外人很少知道,而在舒国治看来,“四十年来台北最大的改变,我以为可得一句话:由水城变成陆城”。《水城台北》这本书收集的,正是这个数十年转变过程之中的城市记忆。

  我曾不止一次发现,很多作者,一旦当他们动笔写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日日相见、多年厮守、以至于不知到底是爱还是恨的那座城市,他笔下的文字会忽然变了一副模样,忽然厚重了很多、深远了很多,那些文字会忽然着了魔似的,让人可以沉浸其中,并有所触动。

  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外乡人,我愿意去读那些出自适当的作者之手、细述一座与我毫不相干的城市的文字。《水城台北》就是一个实例。

  (原文链接:http://www.bimuyu.com/blog/archives/132214920.shtml)

  《水城台北》读后感(五):水城臺北 读书笔记

  5 故台北人的见解无法不是纯粹都市人的见解,颇能有一种苦难土地如黄土高原上人们方可生出的精明、抽象之智慧。

  6 [闹中取静]一词,于台北人,深有其谓。他在家中所养盆景,活脱就是这词语的最好沉义。须知台北人已没有去公园赏花之举,只有在花市买花回家自栽自植自插自赏之事。

  7 既常处于内,则重内涵,不重外观。

  15 今日台北的温度,实更高于三、四十年前,却不见人乘凉;田渠不存,这蒸薰之暑气却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成千上万个冷气机所组成的一具大型吹风机所送出的烘热。

  24 这是一种权宜的设施,在那个百无聊赖、一筹莫展的年代为寂寂平民提供一个廉价的去处罢了。生意平平,反正它最大的成本是那泓人人可用、无需付租的新店溪。

  27 八、九十年代,淡水河边仍有落寞却仍延绩的茶棚文化,供老人及闲散者消时度日,像最具代表的二号水门。榕荫深处,象棋之声笃笃,伴随着满地的花生瓜子壳。

  事实上,河岸,一直是[化外之民]混迹的意指。是不得志岁月人们大量倾靠的方位。

  29 而孩时的游嬉,又总是在这类不成定式的区域或不具设备的田野中胡意耗玩,并常是重复某种单调;如此林林总总,潜移默化的捏塑我漫无目标的人生心念。多多少少大概有这么一点味道。

  33 人心所向既然如此,台北势必要变成一个人造的城市。台北的登峰造极于焉展开了。

  41 五、六十年代穿过卡其服、戴过软布棒球帽的学子们知道那是一个值得怀爱的素朴岁月。

  70 而恰好我认为,住台北便该住在这几条街所围起来区域之中。乃它(1)最方便小巧,(2)房子最矮,景意与人口亦最疏朗,(3)文化气氛最清淡。

  78 台北的住屋可以如此之陋,却台北人过得如此之好,不特别依赖佳良住所;手扳的门把如此之差,头靠的床头美耐板如此劣质,脚踩的瓷砖如此冰冷无弹性又不透气,墙板如此坚硬令声音回射轰鸣,而泥灰如此爱剥落,水管如此爱漏………但台北人何其潇洒不置心上,何其怡悦的活于天地之间,可见台北人不甚受制于物质,实是淳朴之民。单这一点,足可以埒世界各大都会市民而毫不稍逊也。

  89 学子眼中的新店,未必是它的风景。三年通学,搞不好吊桥与潭水连正眼也没瞧上一眼。但六十年代负笈郊外,绝对即使今日想来犹是天堂般的经验。那分淡漠又闲散的空气,自七十年代中期后,整个台湾再也不可得了。

  112 当年尚不兴讲[旅游]二字。用的是[远足]及[旅行];前指短程,后指长程,如[毕业旅行]。从来没有说[毕业旅游]的。

  216 学生冀盼的自由,原很朦胧。故郊游中所可能隐含的自选景点(不是呆守家中)、自选野餐(不必家食及无需吃便当),便或已是乐趣所在,兴赏看山水之美未必相干。

  甚至离开了城市,即使是漫无目的,已然很逍遥了。

  121 六十年代的少年,据我所知,人人梦想着露营。只恨不能常做耳。凡讲到[露营]二字,每个人都眼睛一亮,兴奋莫名。

  123 众多的来自不同手提唱机的音乐笼罩着这一大片沙滩,何等热闹;却又隐隐传来远处轻轻海潮推击沙滩的亙古幽幽寂寂,说不出的一股青春气氛。这是青年的一处自然成形的大派对,应是那个年代[自由]的最极致意义。虽然大多未必知道自己是什么,又未必想拿这份自由来放纵的干点什么。那里不会有药,甚至酒也不见得普遍。

  202 左近闲看,但求找出几处聊可停脚留目之小点,以消台北炎日,以散劣钝懒骨;不敢说访幽探胜,然未必不能窥见隐匿于低暗处之清芬;原无意探查古迹,却旧家残景也自常再新式狠楼强壘之间傲然浮现。

  205 这些屋楼既没拆除改建、又没自己家用、更没租给开杂货店的开小吃店的,不自禁的说出北区之没落;当然也不自禁的提献出一抹我这种人穷穷想要收得的停止[进步]之珍贵旧日。

  209 向南,日新国小,年岁不及太平、蓬莱老,但校舍仍有老楼,是国校中保持此貌最难能者。当年各校抢着拆楼改建之时,这校校长不知何许人,竟能不跟着拆,令人钦佩。

  211 北区之略至没落,正是它的可爱处。中山北路固好,然若引领外国人去看,以他们一向住于工整佳美市景之人,未必对此我谓的[现代][悦目]等有啥特别感觉。倒是前述的那些瞌睡小巷及巷中不知有汉的垂头老民,应才是他在别处不易见到的。

  224 小巷中的咖啡馆,亦是台北一绝。倒不是台北人爱喝咖啡,实是台北人爱为自己打理一家小店,算是筑梦。并且为了这个梦,不计较赚不赚钱。

  227 城市之建筑、街巷结构、建材,在在呈现台北人之实际。即讨生活之实际,而不是真真想[过日子]。讨生活,何谓?赚钱也。

  227 台北人有远处的文化,即小说、音乐、电影;但没有脚下踏着土地的近处文化,如把居住生活弄好的实存文化。

  240 若以外地人泛然的看台北市,它是世界上少有的丑恶,不协调、无优雅建筑、古迹极少、空气中悬浮粒子极多、噪音无处不在、绿意相当不足的一个现代大都市。但这个现代大都市中的人走路的速度并不很快。他们不紧张,也不急忙。

  244 台北人硬是有某种能耐,令你见到他的各种外在是那么不堪而他的内里其实较之外在总能够比较高明。

  看一眼台北的居住景亦可知晓。

  就像台北人有家产上五千万、一亿的,所住的公寓总是那么墙薄、屋顶低、家具粗劣、窗材鄙陋,甚至坪数居然出奇的小。台北人便真有那分谦冲的能耐,He can do better than that,然他就是安于如此。

  252 可见台北是人的都市。是人与人讲求[互相]的都市。以是它是人的资源先天上必须提供他人的地方,否则大多都活不好。

  它先究互惠,它不先论合法。

  253 若有一件事让台北人不能不住在台北,必定是吃。台北人吃得好;至少是吃得方便、吃得自在,随时可吃、随处可吃。它没有因阶级而不能进的餐馆,它当然也没有非得穿西装打领带才准进得任何场所。它得餐馆即使再好吃、再世界一流,也不会像纽约、巴黎一样必须再半年前订位排队。这类事倘听在台北人耳里,会认为荒唐至极。他们认为,吃得好没什么了不起嘛。

  254 他们只究真正入口的是什么,并不太管排场与形式。若有人带一瓶82年Mouton红酒在台式日本料理小板凳上就着生鱼片而吃,台北人非但不惊讶,还会认为肯定是内行吃家。

  看一眼台北的传统菜场,便知道台北人并没因工作忙碌、家居之局限而使自己吃得粗陋。

  255 挑嘴的老台北,吃是他们的命脉,他们在吃上面来报复台北多年来生活中的不甚快意。

  257 一早起来空腹吃四个苹果以排解胆结石及空腹吃一匙柠檬汁加一匙橄榄油以讲养肝脏的这种自然疗法也颇多人施行。

  258 台北是一个work town(打拼的城市),不是一个fun town(享乐的城市)。

  261 而台北犹是资讯之都,人们的电话拥有率极高。台北人有迫切使用电话的任性。

  262 台北人比较是活在讯息中,而不是活在实景中。

  264 老台北看到台北好景,是移动中经由车窗看得的,有一点稍纵即逝的味道。

  265 二号水门的茶棚下吃一碗茶,躺在躺椅上看淡水河上的夕阳,算是徜徉了一个丰富的下午了。

  267 然而公园,只有少数人去。多半的人仍旧活动在巷弄之间。

  巷弄,才是老台北进出、荡看,日日亲炙、年年感怀的真正生活空间。

  274 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公寓勃兴,人们逐渐自宿舍及农田中卷入地板净拭、铁门深锁的公寓楼房内,别人渐不能自篱笆缝里知悉你家的动静,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开始形成,于是,[私有]一义于焉诞生。

  278 各种文化的交会影响,使得台北人很早就很开放及世故。我自幼年起,很少见台北人遇事大惊小怪的。

  281 这类如同只能昙花一现的浮萍般的字词。这些笔名也如同指甲油或染发剂的颜色一样,随时准备换新或忘却。

  282 四十年前,台北很多的土地,忍踩在其上,仍是踩在它一千年前即是如此的原始地态。所见的草木虫鱼,也可能是一千年来一迳有的。然这些皆可以在一、二十年间被改变殆尽。

  台北何等的有变化!世界上哪个城市可以如此?

  283 事实上,你不妨常常回头看看身后的城市。因为每看一次,可能发现它在无声无息中又不一样了。

  298 战争完了,许多人皆累了,想啥事皆不做的歇上一歇、懒上一懒。上一代的人倘想懒上一懒,下一代便有较多的空隙在这无垠荒院奔放其太保式的精力。

  299 寂寞的人永远都到河边。

  小孩子也爱往河边去。乃那里辽阔,那里可以放浪,那里最自由不受人管。

  个人微信公众号:理想的下午

本文标题: 《水城台北》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2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编剧:步步为营读后感摘抄ASP.NET4权威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