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国的读后感(《雪国》读后感范文三篇)

发布时间: 2025-03-07 22:55: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雪国的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雪国的读...

对雪国的读后感(《雪国》读后感范文三篇)

雪国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雪国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雪国的读后感1

  你的母亲

  一个人死后,去见上帝了,他说:“为什么我没有一个守护我的天使,你不公平,上帝!”

  上帝看着他,慈祥的说:“我的孩子,你生下来的时候我就给你安排了一个天使,他就是你的母亲……”

  那人居然歇斯底里的叫道:“不!!!哪个女人简直是魔鬼!我小时候,她常常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把我打上一顿,如果她都是天使,那世界上就没有恶魔了!”

  上帝脸色十分平和,说:“就这样而已吗?”

  “当然不,她总是数落我的一些小错误,我都没信心做人了。”

  “那你后来还犯过那些错误吗?”上帝脸色仍然十分平和。

  “当然不会,否则我早就被骂死了。”

  “是吗?”上帝温和的说:“她真的是魔鬼吗?”

  那人不再说话了,而是自己选择去地狱,甘愿为自己的过失,为自己巨大的过失,收罚。

  或许你的母亲对你很凶,但每每在你母亲训斥你的时候,你初了对她的厌烦,有过对自己的自则吗?如果没有,希望你可以有。不要被你处与青春期的叛逆冲昏了头脑,所有的罪犯都是这么来的……。

雪国的读后感2

  她是艺伎,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痴情地爱着有妻室儿女、坐食祖产的岛村,她大度,冰雪聪明,尽管她多么渴望自己有一天穿上婚纱,被岛村明媒正娶,但她还是隐忍着说:“下一次,带您太太也来温泉浴池吧!我也是可以欢迎的。”

  她是火焰,在雪的覆盖下激烈地窜着火苗,她为报自己的恩人,救治恩人的儿子行男去当艺伎,她读各式各样的外国文学,记了厚厚的日记,努力学习三弦琴,她一直、一直在挣脱现实的生活,当岛村摇头看着她的日记说:“都是徒劳吧。”她只是淡淡地回:“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呢。”

  她敢爱、敢舍,却仿佛永远得不到幸福,岛村懦弱、空虚,正是她无法得到幸福的根源,她就像白娘子,痴痴地渴望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却终究让人给负了。

  她是天上的银河,是银河中的星星,有岛村难以企及的美丽,她将自己一切最纯粹的东西展现给岛村,她深沉地爱,不求回报,甚至,在岛村偷偷准备离别时,她只呆呆地望着,跳到正在行驶的汽车上,脸贴着冰冷的窗户,喊:“喂!你去哪儿?”

  也许,这就是两个人天上地下的感情,就是两个人对待生命,对待生活截然不同的态度。

  假如有一天,岛村不再是书中的岛村,驹子不再是当艺伎的驹子。他们的爱情会继续吗?

  我想不会,岛村依旧那么索然无味,而驹子,依旧热情似火。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本就是眼中两个不一样的雪国,一个活成的枯树,一个活成了明灯。

雪国的读后感3

  看完《雪国》,像听了一首柔柔的歌曲,心底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余间悬绕。纯纯的曲调,像极了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带着令人窒息的气味,慢慢的融入心肠。

  记不清是第几次翻看《雪国》了,却一直没有机会看全。也记不清是多少次在杂志、书评上看到别人推荐这本书,却一直没有买到手。特意抽了一天的时间逛书市,跑遍了整个图书城,问了N个书店,最后一位漂亮的阿姨帮忙找到了它,小心的揣在怀里,坐着人攘攘的公车回来,天已经快黑了。

  并不像那些名著一样那么厚,溥溥的一沓纸里散发着芬芳的书香,连着几个晚上,我都像品味一壶珍茶一样式,几张几张的细看。困了要小心易易的把书放好,然后带着浓浓的疲惫入睡。

  尽管如此,我却感到了困惑,那就感觉就像一个看不懂线谱和乐理的人听到一首好曲子时一样,有心灵的陶醉,也有悦耳的感受,却不知道好到底好在哪里。《雪国》就是首这样的乐曲。虽然我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我依然愿意贯注我的全心去倾听。

  书的内容讲的是一个遥远的岛国小镇,那里有温泉,产丝织品,终年积雪,每年都会有像岛村一样莫名前来的游客。作者通过岛村在火车上一对打扮得很像夫妻然而又给人很怪感觉的人的描写,引出许多其它的话题,如雪国小站的景物,岛村对驹子的想念等等。继而过

雪国的读后感4

  《雪国》的故事在一个银色的国度里慢慢地揭开了故事的一角,雪国被白雪覆盖,一切丑陋的虚伪都蒙上了灰尘。岛村遇到了这里美丽的.艺妓驹子,两人一见如故,在雪国的日子里岛村有驹子的陪伴并不无聊。

  有传言说驹子有一个病重的未婚夫,由一不叫叶子的女子照顾,而驹子成为艺妓是为了支付医药费。但当岛村里问起时,小马却矢口否认。过了没多久,驹子的未婚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照顾驹子未婚夫的叶子请驹子去探望,但是不管叶子怎么请求,驹子还是不去,和岛村慢慢的离开了。

  驹子未婚夫死后,叶子在大火中自杀,而岛村只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为驹子失去生命而难过。

  就像一个没有尽头的故事,在最后,雪国火花飞天,让白雪染上了火红的颜色,埋在雪地里的是渐渐失去了色彩的生命,在茫茫的雪地里湮灭,融化成一片洁白,最后尘埃落定。

  川端康成用他充满悲伤的笔墨在纸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仿佛一点点墨水就会在纸上留下绚丽的花朵。他的故事和他自己的一样悲伤,早年失去亲人的痛苦为他的世界观增添了一抹暗淡的色彩。在凭借《雪原》、《千只鹤》和《古都》获得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三年后,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才华横溢而又忧郁的一生。

  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但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听到他悲伤的叹息。生命不是死亡的对立面。死亡潜伏在生命中。川端康成的话,仿佛在告诉世人,他依然存在,生命的存在中包含着死亡,让一切得到升华。

雪国的读后感5

  算下来,《雪国》已经读了三遍了。第一次概读,大致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关系以及情节发展状况;第二遍细读,品味其中主人公岛村和驹子之间的感情,以及夹杂在他们中间的叶子和行男的微妙感情,感受《雪国》给我带来的日式爱情;第三遍在重温作品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川端康成的环境描写,去浅析这些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

  因为之前读了两遍后也去翻阅和查找了《雪国》作品赏析的相关资料,很多都是对作品中人物关系的解析,如岛村和驹子的感情真假,叶子和行男之间的隐晦情感,以及驹子对行男的态度等等等等,这种文章很多,无形中也影响了我对《雪国》的理解。但是,我是不喜欢走人家走过的路的,看了那么多文章我都不知道我最初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怎样了,已经默默随着主流思想走了,失去了我自己当初对《雪国》的纯真。

  不走寻常路,我不想再去分析人物关系,因为我觉得很多其实都不是我自己的理解,而是从别人读后感上的理解,因此我选择研究《雪国》中的环境描写,于是这次在重温的时候我特别关注了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对环境的构造,其实仔细研读发现精彩的环境描写不少,或许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呢,在最终的读书报告中我将就其中部分的环境描写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或许对于这部作品的解析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些被我们边缘化或者忽视的东西也在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期待新的发现。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

导语:“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淡淡的晚霞把整个山容映成深宝蓝色,轮廓分明地浮现出来。月色虽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雪国》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雪国读后感范文【1】

在《雪国》这部小说中,如果错过了那些描写风景的文字,就是一种遗憾了。我们可以来欣赏一下这雪国到底是怎样一个美法。

“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淡淡的晚霞把整个山容映成深宝蓝色,轮廓分明地浮现出来。月色虽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岛村仿佛坐上了某种非现实的东西,失去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陷入了迷离恍惚之中,徒然地让它载着自己的身躯奔驰。单调的车轮声,开始听的时候像是女子的絮絮话语。”。这两段话是岛村在火车上看到的雪国风景。在坐火车时,我会觉得窗外的景色从眼前闪过的时间过快而不去观察,但是作者在描绘雪国风景时感觉是在写一幅静止的画,月落迎晨,寒意料峭,像是失去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迷失在了这种美妙的感觉之中。

在最后一章中也有一段关于景色的描写。“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真是美得令人惊叹不已。岛村觉得自己那小小的身影,反而从地面上映入了银河。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明澈极了。”这是岛村在叶子死前看到的景象,美丽的银河,在叶子死时,在他眼前,在他心里倾泻而下,这种壮观的场面,让我们震惊,也为叶子这种无谓的牺牲精神而震惊。

不管外界怎么评价《雪国》这部小说,我认为它在我理解的写作意义下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映象。

雪国读后感范文【2】

“不管怎么说,这个女子总是个良家闺秀,即使他想女人,也不至有求于这个女子。这种事,他满可以毫不作孽地轻易了结它。她过于洁净了。初见之下,他就把这种事同她区分开来了。”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这样说。

第一次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是在初中,当时好奇地捧着姐姐的高中课本看《伊豆的舞女》。高中时又看了好几遍,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多遍的课文了。当时我还没有喜欢上文学,却喜欢上了那段飘着缕缕悲伤的文字。

《雪国》是在我高三毕业那个暑假看的。那时刚开始看书,不知道该看些什么书,因为想起了那篇《伊豆的舞女》,所以找来了川端康成的这本《雪国》。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看完《雪国》后的心情。那是一股浓浓的惆怅,还有不知所谓的悲伤,整个人恍恍惚惚,难受至极,想拨开心中那片阴霾,却不知道这份悲伤惆怅从何而来,虚无缥缈的感觉让人不知所措。可它又确确实实缠绕着我,让我坐不是,站不是,总觉得失去了什么,追悔什么。

如果说《伊豆的舞女》只是淡淡的悲伤的话,那《雪国》给人带来的悲凉就要浓厚的'多。小说中的人好像都是病态的,似乎多愁善感到立刻就会去自杀。而在这病态的爱情中,却又始终透露着两个字,最吸引我的两个字:纯洁

就像开头我写的那段话,“她过于洁净了。”这是与村上春树的作品完全不一样的纯洁。你能想象一个妖艳、甚至有些放荡(当然我不喜欢这样评价驹子)的舞妓从未与男主人公发生过那方面的事情。

“她过于洁净了。初见之下,他就把这种事同她区分开来了。”

就是这样,整本书都没有发生过。虽然他们两的举动是那么亲昵,也常常一起过夜,但最终还是相敬如宾。

过去,我问朋友,你有没有喜欢过一个女孩,非常非常喜欢,但是却从来不想与她发生那方面的事情,觉得这样做是对她的一种玷污?朋友说没有。我问过几个朋友,他们要不是嗤之以鼻,就是说我太幼稚。可是,你不觉得这很纯洁吗?只是喜欢一个人,完全没有性上的冲动,这不是爱的更彻底更单纯吗?

晚上又看了遍《雪国》。上次那种悲戚的心情还余音未了,所以我不敢太认真的深入故事。看书的过程中,一会儿上个厕所,一会儿去隔壁串个门,一会儿吃颗桃子。基本上,我是在这种三心二意中看完小说的。有时候真的很害怕,那种悲伤的心情是很难消除的,经历多了,渐渐害怕那种心情。于是乎,渐渐害怕看书。

在这种故意的三心二意下,看完《雪国》后心里只是感叹:哦,原来是这样!

我也不知道这样感叹的原因,也许是为故事感叹,也许是为看完故事的自己感叹。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这股悲伤就像晚点的列车,虽然会迟到,但永远都不会不来。于是,我又坐在了电脑前,想着故事里的那个驹子,那个爱的竟似癫狂的舞妓。

驹子的心该有多矛盾?不停嚷着走,却又舍不得挪步,明明热烈的喜欢岛村,亲密接触后却又护住胸口,还喊着:这是什么玩意,什么玩意。明明想留下来过夜,又怕被人发现……,可问题是,她有着与这可爱的羞缅完全不符的身份,舞妓。要是别的舞妓,这样定会让人觉得虚伪、做作。可正因为她是驹子,正因为她是舞妓,这份羞缅却让人倍加珍惜了。驹子有股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纯洁,我从不怀疑。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岛村为什么不把驹子娶回去?不是喜欢吗?日本不是可以去二房吗?为什么岛村就不把驹子娶回去?一个悲伤的结局让悲剧更加悲剧。虽然小说的最后,他们俩还在一起看火灾,但是在弦外之音中我知道,岛村要离开了,很明显的要离开了。他都不会悲伤的吗?这一切真的都是“徒劳”吗?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只想说,这真是病态。一种病态的纯洁。

雪国读后感范文【3】

在这部小说中,我觉得驹子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在面对岛村时,是一个温柔的女人,一个痴心希望能等到爱情的女人,但是在面对叶子及行男时,她又是一个似乎很无情的人。她对于岛村的痴情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你在数什么?”他问过之后,女子仍旧默默地屈指数了好一阵子。“那是五月二十三日。”“是吗,你是在数日子呐?七、八月连着都是大月嘛。”“哦,第一百九十九天。正好是第一百九十九天。”“你怎能记得那么清楚是五月二十三日呢?”。这里讲述的是驹子在岛村第二次来雪国时,向他说他离开这里有多久了她还记得。从这段话中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驹子对于岛村离开那么久所表现出来的幽怨之情。但是在行男快要死的时候,她却宁愿在候车室送岛村,也不想回去见行男最后一面。驹子为什么不回去见行男,据她自己所说是害怕看到死人。其实在我看来驹子在这部小说中是一个挺悲剧的角色。她为了师傅家的儿子去当了艺妓,在无奈和无趣的艺妓生活中,她遇到了岛村这样一个具有才华的男人。在她爱上岛村后换来的却是一年来一次的央求。在等待中,她发现自己都快疯了。

在小说中还有一个穿梭其间的人物——叶子。作者似乎没有用多少笔墨来写叶子,但是我却能在很多地方感觉到叶子的存在。岛村对叶子好奇的询问,旅馆老板娘对叶子的评价,还有叶子经常去行男的墓地,她在整个小说中似乎是一个很完美的人物。连最后她的死也是那么凄美。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这个人物形象很可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回头看看叶子短暂的一生,在行男患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让旁观的岛村都认为他们是夫妻。再是后来行男快死的时候,驹子又不肯回去看他,向岛村苦苦哀求的场景令人同情。最后就是叶子为了救失了火的剧场里的孩子而从二楼摔下来的场景让人起敬。她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只护理过一个人,而我再也不要做护士了。她因为自己照顾的第一个病人死去而把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而且经常去行男的墓地为他上坟,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当护士了,如此善良的人,最后的结果却是在救人过程中死去了,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在几个主角中我最不看好的就是岛村先生了。原因有好几个。首先,在我看这部小说之前,我看过关于这篇本书的简介和人物分析。在众多的简介中都说岛村先生是一个坐吃祖业而且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虽然他也研究欧洲舞蹈,但是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物。随后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我也发现岛村是一个个性不怎么让我喜欢的人。在岛村第一次来雪国时就让驹子去帮他找艺妓,而且在驹子说找不到艺妓时,岛村一脸的死缠烂打,一定要她帮他找。在岛村第二次去雪国的路上,他遇见了叶子,明显岛村又对叶子产生了好感,在后来他经常向驹子打听叶子的事。他知道驹子很喜欢她,但是他还向驹子打听另外一个女人的事情,这是存心让驹子伤心。在岛村第二次来雪国时,当他看到驹子穿着艺妓的衣服时,他自语道:她还是当了艺妓了。这种语句在我读来就有那么一些看不起的情绪在里面。就算岛村对驹子以前就没有好感,那对叶子他是有好感的,但是在叶子从二楼摔下来的时候他却只是感到同情,仅此而已。这就直接表明了岛村这个人的薄情。在与外面的女人寻欢时,无所不至,在回到家时,又摆出一副好好先生的嘴脸,对妻子孩子感到愧疚。让我感到他很虚伪。

在我看完小说后,我又看了电影版的《雪国》。在电影中故事有一些不同,表现的方式更加的直白。在读小说时我对于小说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一些不理解,但是看过后,我就对这个故事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

驹子和岛村的关系中,驹子是很喜欢岛村先生的,由于他的性格,由于他的才华。但是岛村只视驹子为雪国的玩乐伴侣,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爱情。在小说的结尾没有交代人和人的归宿,但是我们都可以猜出这两个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在岛村和叶子的关系中,他们总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岛村对叶子有好感,但是有没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只是会有时问问驹子关于叶子的事情。在驹子含糊其辞时他也没有怎么去深究。在叶子为了救人而从二楼摔下来时他也只是看着驹子和叶子抱在一起,对叶子感到同情,没有什么太多情绪流露。显然岛村对于叶子只是有一些好感而已。

在看小说是我就一直在想驹子和叶子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驹子不愿意提到叶子,对于叶子似乎充满了敌意。看了电影,我发现驹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岛村对叶子的好感,而不愿与叶子交流。在驹子从岛村口中得知叶子求岛村好好对待驹子时,相信驹子对叶子的想法也改变了。这也应该是驹子在明白岛村的心意后发现叶子又从楼上摔下来死去崩溃的原因吧。在驹子的亲人相继离世后,叶子已经是她最后的亲人了,可是现在连最后一个亲人都要离她而去,这也难怪驹子会崩溃。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范文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范文5篇

《雪国》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下面是我整理的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范文1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吧,岛村是个生活富裕波澜不惊的男子,他会离开东京去往雪国寻求一些所谓的纯洁带来的新鲜感。他第一次去的时候遇见了驹子,一个连脚趾弯都干净的女人。可是第二次去的时候,驹子为了给师傅重病的儿子治病,她做了艺伎。而这一次的路上她遇到了另一个干净纯洁的女孩叶子。其实我觉得岛村是个渣男,他不爱她们任何一个人,只是爱着心里的纯洁,她们为了生活不得放弃纯洁而他又给不了什么的时候,他却站在道德制高点觉得她们令他难以启齿。他这样评价驹子: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站在已经隐藏在纯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他强烈地感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的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岛村他不承认驹子的爱情,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自己所谓的自由。

驹子对岛村的爱说不上是对这个男人的爱还是对东京的爱,可无论哪一种似乎都是抓不住的,都是徒劳的,因为那个男人就没有心。她的三弦琴注定换不来回应,她只能每年一次短暂地见到他,然后在其余时间里孤老。她的爱情太过卑微,只敢卑微地祈求一年见一次。她那点期待也只敢通过叶子说出来,请带我去东京吧,对驹子姐好一点。

其实我没太理解叶子这个人物,她和行男什么关系,最后为什么要自杀。也许是重申了岛村对人终将死亡的懦弱。书的结尾说叶子由于失去生命而自由了,生与死仿佛停歇了。这是岛村的想法,因为他的生被困在了虚无里,被困在了人生注定是一个悲剧的命题里。

这里的雪多美啊,白色的雪,红色的枫叶,阳光下金色的山峦。除了视觉,声音也多美啊,鸟声,溪水声。可是这种美总带着那么些悲凉,那么些寂静,少了那么些生气。

生存也许是没有意义的,是徒劳的,但我不觉得它是虚无的。所以我不喜欢岛村,我更欣赏驹子,尽管不明白她为什么爱岛村,但她却尽她所能地努力生活着,写着日记,认真的铺着被子,即使身为艺伎也努力练习琴谱,以山谷为观众。这才是生活。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范文2

我之所以读《雪国》这本小说,就是在看到前面的简介时说作者川端康成在这本小说中有很多描写雪国的绝美片段,这大概也是吸引我这本小说的动力吧。

川端康成,对于我是一个不陌生的日本作家,他的《伊豆舞女》和《千只鹤》都为大家所熟知。他是一位新感觉派作家、著名的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因祖父母和姐姐相继死去,自己有飘无定所,心情忧郁成疾,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在后来的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阴郁的特色。在他早期的作品里,主要是反映一些社会想象,但是由于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逐渐脱离现实,而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开始有所发展。《雪国》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前后期思想的分水岭。

热烈般的爱着岛村,但岛村最多把驹子当做是朋友罢了,只是他在旅途中无聊消遣的玩伴,在驹子身上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岛村身上展现出一懒散、懈怠悲哀着生活在虚无中,岛村和驹子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完全的不同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从侧面烘托了驹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在我看完小说后,我又看了电影版的《雪国》。在电影中故事有一些不同,表现的方式更加的直白。在读小说时我对于小说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一些不理解,但是看过后,我就对这个故事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

在岛村和叶子的关系中,他们总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岛村对叶子有好感,但是有没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只是会有时问问驹子关于叶子的事情。在驹子含糊其辞时他也没有怎么去深究。在叶子为了救人而从二楼摔下来时他也只是看着驹子和叶子抱在一起,对叶子感到同情,没有什么太多情绪流露。显然岛村对于叶子只是有一些好感而已。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范文3

一片白茫茫的雪国,连绵起伏的山峦,火车向前行驶着。窗外的暮景以及一位美丽姑娘的身影在玻璃上构成虚无缥缈的梦。她叫叶子,仿佛人如其名终究要飘落。他没有抗争,她认命,在一场大火中从高楼向下缓缓的寂静的向人间道别。她像是黛玉还完泪后再回到天上去,她送走了师傅,送走了情人行男,再也了无牵挂。她的最终离去仿佛是要告诉你:在人间,一切都是徒劳的。

如果叶子代表着精神上的美,空幻迷离的美,那么驹子便是真实的美,一种像春天像小草生机勃发的美。与现实对抗,与生命抗争。她十六岁开始阅读小说并做了简单的笔记,可在岛村眼里她并无深刻的理解。

岛村心想:要是见到驹子,就劈头给她一句“徒劳”。然而,对岛村来说,恰恰相反,他总觉得她的存在非常纯真。

她未婚夫行男卧床不起,师傅中风,她为了医药费为了生存去做艺伎,而在岛村看来又是徒劳的,关于书中第二次提到徒劳:

他明知对于这女子来说不会是徒劳的,却劈头给她一句“徒劳”。这样说过之后,反而觉得她的存在变得更加纯真了。

驹子弹着三弦琴,以山谷大自然为知音,美妙的琴声里满满是对生活的热烈与迷茫。可在岛村看来:

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憧憬的悲叹。不过这种生活也许对她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她才能弹出铿锵有力的琴声。

生命是一场徒劳又怎样,我喜欢着我的喜欢,热爱着我的热爱,我身心沉浸着我就觉得有意义。驹子始终怀着一份纯真与真挚,而这正是岛村所怜悯与叹惋的东西

她深深的爱着那个来自异乡的岛村,可同时又觉得不可能,因为岛村是有妻子的。他对她也只是爱怜,是对美的一种疼惜。在他眼里,驹子不过是:

一个在乡村水果店里的奇怪的水果,独自被遗弃在煤烟熏黑了的玻璃箱内似的。

在最后,天上出现一望无际的银河,而地上是一场熊熊的大火。火势向天喷去,银河倾斜下来。叶子的死无疑是对美的致敬,美的诠释。而驹子疯了,或许叶子曾是她的精神支柱。小说到此结束,诗一般的收了尾。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范文4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它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另外两部是《古都》和《千羽鹤》。《雪国》并无较多的情节,着重表现的是在雪国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全书到处弥漫着悲伤的美。《雪国》的背景设置在远离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伎”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作者用美丽又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的序幕。《雪国》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什么丰厚深刻的社会主题,故事写的是一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前后三次前往一个北国的山村,与当地一位叫驹子的艺妓及另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就是在这一出洁白雪国里不经意地发生、终结。

我感觉这个故事里最值得怜爱的莫过于驹子。她的人生是坎坷的,行男的死去,从事艺妓等等都是她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她真的有努力地在试图改变自己的人生。她会看书,会努力地练琴,会努力地博得岛村的爱。在对待岛村上她真的显得那么娇柔可爱。一次岛村去她的家的时候,记得她说过每次去岛村那里都会穿一件新衣服,还会跟别人借,就为了让岛村看到每一个不同的而美丽的她。她会在意岛村说过的细枝末节的话深深地种在心里,可是岛村对她也许多数只是身体上的留恋,多么可悲。她的爱是徒劳的,不是吗?她的单纯没有换来同样单纯的感情,多少让人惋惜这个女孩子。至于她的亲人们的离开,她也无法控制,岛村最后也要离开她的世界重新开始生活。这未免太过残忍了,她于岛村是个什么样的过客呢?也许回到大城市的喧嚣中,岛村可以不再想起她,但是在那寂静的雪国,那个叫岛村的男子一定会在驹子年轻的灵魂中长久的驻扎。

雪国的雪是天地间寒冷和美艳的精灵,而寒冷、美艳是川端康成精神世界的精灵。纯净、空灵、悲情,川端之美犹如富士山之巅终年不化的雪,“美,一旦在世界上表现出来,就绝不会泯灭。”《雪国》以持久的方式诠释着哀而愈美的情愫。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范文5

第一次拿到《雪国》这本书大概是在一年前吧,写过了全书的书评并且对全书剧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当然,最让我不解的也是小说中的那种似有似无的如同飘雪般既美丽又不太真实的幻——一种感觉,只能用一个字来代表它——类似于虚幻,幻觉的感觉,却又不同于虚幻,幻觉的实际意义,当然我认为illusion这个单词从某种意义上与其有相同的感觉。开学时同学们说因为看不太懂这本书而没有选择用它写书评,而我恰好是因为看不太懂这本书中各种幻的叠加而选择阅读它。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幻刚好是其最大魅力点所在,也将书中人物最好地呈现了出来。

首先,主角男子岛村,是一位将虚无与真实融为一体的人。他本身作为一位虚无主义者,却又追求真实,在这同时却又情不自禁地被各种虚无所吸引。他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包括生命,都是无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极其消极的体现,但是辩证地去理解分析,又何不是一种境界上的完美。资料表明,他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知识分子阶层的消极的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生活中大部分人其实都有这种假象中的美好的经历,而他们大多又享受于其,尽管他们知道这种美好不能持续下去,或者说只是一种假象。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在午夜之时站在雪山悬崖处,向下俯视可以看到一座安静祥和,灯火并非十分通明的欧式小镇,抬头则是震撼人心华美炫烂缓缓闪烁着迷离光影的北极光,身后是落满了白色雪花的植被,耳机里是迷幻而又充满了意境的纯音乐。在这样一种白色童话般的意境中,任何一个人都愿意让时间停下,进入这个仙境并且永远留在其中。而他们却了解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生活在现实中,尽管流连忘返,也只能在观赏美景后离开他们所想象出的意境。这与岛村有一点点相似,唯一差别在人们倾向于回到现实尽管他们十分留念那种意境,而岛村似乎倾向于留在意境中尽管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驹子是位真实的人,她既是纯洁的,也是风尘的,她的孤独也直接从行文中体现出来。她是位艺伎,这种为了生存而做的职业,恰恰也映衬了她的真实,而此时她已经丧失了她纯粹的美。在变得越来越真实的同时,那种幻觉的美也在渐渐消逝。驹子也在追求这种幻美,无论是她在尝试追求岛村这种没有可能成功的事情,还是与叶子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的感觉连接,都可以体现出来。

“驹子和叶子不应该以时间为节点割裂地看,她们本身就是一体的,叶子自始至终作为驹子精神的内核,或者说驹子的心而存在,叶子是她纯粹美的自留地。叶子的行为反映了驹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叶子做的事是驹子真心想做的事,叶子说的话是驹子真心想说的话,叶子为行男守墓是驹子真心想为行男守墓,叶子求岛村带她去北京,是驹子想要把她的真心带去北京。甚至叶子与驹子之间的嫉妒,也是驹子自己心里的纠结与矛盾。”

那么叶子这个形象,是虚无的,是完美的,因此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最后她也离开了这个现实世界。她与岛村幻想中的完美是完全重合的,从出场的迷离,到退场的奇幻(意思是她离世的原因过于蹊跷,一看就是虚构的),她整个人都是虚无的。她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在整个小说中可以算是陪衬作用,又或者说,是个隐藏线索。我认为将叶子道如一个人其实不太准确,现实中的她,倒不如说是一条完美的灵魂。

因此也不难推测出来,驹子和叶子更像是共处于两个互相平行的时空中的同一灵魂。雪国的一切,终究也只是岛村的梦境。小说在一种凄美的梦境中渐渐地消散,悄悄地结束。


《雪国》读后感范文三篇

《雪国》读后感1

  《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 读了《雪国》全文,在朦胧中展示事件,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田野。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能读出有种淡淡的哀的感觉,《雪国》也不例外 日本文化在历史长河,以“真实”为基础,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并继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风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物哀文学观念发展过程中,紫式部作出重大贡献,她在《源氏物语》中,从简单的感叹到复杂的感动,深化了主体感情并由理智支配文学素材,使物哀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含赞赏亲爱、共鸣、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含义,而且感动的对象超出人和物,扩大为社会世相,感动具有观照性。在紫式部看来,物哀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第三层则属观照性的,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心。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表现出的虚无与《源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尤其是男女恋情的哀感。这在《雪国》的创作动机中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从男女间的恋情出发来表现悲哀思想,这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

  《雪国》中驹子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在驹子为生活而生活,为爱情而爱情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荡着,他的内心为苦涩所浸泡。他倾心叶子,叶子可望而不可及,这种虚无感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的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雪国》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乡村发生的,似乎与现实联系不大。但联系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在川端康成创作《雪国》时,日本军国主义正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川端康成没有下面反映这场战争,而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把现实抽象化,把虚无世界把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劳。物哀的第三层观照性,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以自然为友,以回时为伴,很了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进而创造文学的美。雪国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还有白花、杉树。在雪国,月色也是别有特色,“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浸透着岛村的主观情绪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观而是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潜藏着一种爱情的哀愁情绪留有诗韵,包含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

《雪国》读后感2

  《雪国》这部书,是川端康成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倚仗之一。有人说,这本书是历史上最唯美的获奖作品。

  作者这样的写作风格与他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在幼年时,父母均因结核病死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的一生四处旅行,性格感伤又孤独,这也许是书中主角岛村略颓废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雪国是一个很纯净的地方,终年积雪,看不到任何掩埋在雪下或别的地方的肮脏,即使这样的白净被谁踩了几下,添了几个脚印,也无关痛痒,左右不过一时的凌乱罢了,睡一晚的好觉,这些杂乱又会被落下的雪花重新掩埋,并且看不出任何一丝痕迹。

  主人公岛村是一位舞蹈研究者,全书也正是围绕着他与艺伎驹子、少女叶子的感情展开,这两个女孩儿是真真正正的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着想要生存,一切却只能如那些簌簌落下的雪花一样,消融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

  驹子早年被卖到风尘之地陪酒,后来一位三弦琴师傅收留了她,令她脱离烟花之地,以卖艺为生。可后来三弦琴师傅的儿子得了重病,她不得已再次沦落风尘,以卖身来赚钱治病。尽管这样,她面对生活依然是热情的,学琴、记日记、收集烟,她几乎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极致,却依然摆脱不了艺妓的束缚。

  而叶子,她努力地学护理、认真地照顾一个病人,那个病人却依旧去了。她爱她的弟弟,竭尽全力却也未能找到经常与他见面的办法。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最后的下场却是葬身火海,“她的小腿抽搐,苍白的脸燃烧着……”这样的描写,读来便让人痛得窒息。

  而岛村,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有妻室儿女,每天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他可以为了当年和驹子的一场邂逅,就三次跑到雪国,把雪国当成了一个逃离现实的地方。家境富裕的他,却对生活抱着这样彻底的悲观态度。

  我极少读这种诉说民间疾苦的书,读来略显平淡,也没有过多的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但川端康成的这一本书,读来看似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情节,但又能够给读者的内心留下一层淡淡的忧伤,经久不散。

  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雪国吧,白得无瑕、美得惊心动魄,却又寒冷彻骨。雪下埋藏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雪国》读后感3

  第一次拿到《雪国》这本书大概是在一年前吧,写过了全书的书评并且对全书剧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当然,最让我不解的也是小说中的那种似有似无的如同飘雪般既美丽又不太真实的幻——一种感觉,只能用一个字来代表它——类似于虚幻,幻觉的感觉,却又不同于虚幻,幻觉的实际意义,当然我认为illusion这个单词从某种意义上与其有相同的感觉。开学时同学们说因为看不太懂这本书而没有选择用它写书评,而我恰好是因为看不太懂这本书中各种幻的叠加而选择阅读它。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幻刚好是其最大魅力点所在,也将书中人物最好地呈现了出来。

  首先,主角男子岛村,是一位将虚无与真实融为一体的人。他本身作为一位虚无主义者,却又追求真实,在这同时却又情不自禁地被各种虚无所吸引。他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包括生命,都是无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极其消极的体现,但是辩证地去理解分析,又何不是一种境界上的完美。资料表明,他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知识分子阶层的消极的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生活中大部分人其实都有这种假象中的美好的经历,而他们大多又享受于其,尽管他们知道这种美好不能持续下去,或者说只是一种假象。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在午夜之时站在雪山悬崖处,向下俯视可以看到一座安静祥和,灯火并非十分通明的欧式小镇,抬头则是震撼人心华美炫烂缓缓闪烁着迷离光影的北极光,身后是落满了白色雪花的植被,耳机里是迷幻而又充满了意境的纯音乐。在这样一种白色童话般的意境中,任何一个人都愿意让时间停下,进入这个仙境并且永远留在其中。而他们却了解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生活在现实中,尽管流连忘返,也只能在观赏美景后离开他们所想象出的意境。这与岛村有一点点相似,唯一差别在人们倾向于回到现实尽管他们十分留念那种意境,而岛村似乎倾向于留在意境中尽管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驹子是位真实的人,她既是纯洁的,也是风尘的,她的孤独也直接从行文中体现出来。她是位艺伎,这种为了生存而做的职业,恰恰也映衬了她的真实,而此时她已经丧失了她纯粹的美。在变得越来越真实的同时,那种幻觉的美也在渐渐消逝。驹子也在追求这种幻美,无论是她在尝试追求岛村这种没有可能成功的事情,还是与叶子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的感觉连接,都可以体现出来。

  “驹子和叶子不应该以时间为节点割裂地看,她们本身就是一体的,叶子自始至终作为驹子精神的内核,或者说驹子的心而存在,叶子是她纯粹美的自留地。叶子的行为反映了驹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叶子做的事是驹子真心想做的事,叶子说的话是驹子真心想说的话,叶子为行男守墓是驹子真心想为行男守墓,叶子求岛村带她去北京,是驹子想要把她的真心带去北京。甚至叶子与驹子之间的嫉妒,也是驹子自己心里的纠结与矛盾。”

  那么叶子这个形象,是虚无的,是完美的,因此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最后她也离开了这个现实世界。她与岛村幻想中的完美是完全重合的,从出场的迷离,到退场的奇幻(意思是她离世的原因过于蹊跷,一看就是虚构的),她整个人都是虚无的。她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在整个小说中可以算是陪衬作用,又或者说,是个隐藏线索。我认为将叶子道如一个人其实不太准确,现实中的她,倒不如说是一条完美的灵魂。

  因此也不难推测出来,驹子和叶子更像是共处于两个互相平行的时空中的同一灵魂。雪国的一切,终究也只是岛村的梦境。小说在一种凄美的梦境中渐渐地消散,悄悄地结束。

本文标题: 对雪国的读后感(《雪国》读后感范文三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15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学前教育新闻事件读后感(学前教育的读后感)呐喊主要读后感100(朝花夕拾呐喊的读后感10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