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读后感(毛姆心目中的十大小说家)

发布时间: 2025-04-11 08:28: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虹读后感,《虹》是劳伦斯篇幅最长的小说,诗意盎然,而又深具象征意义,有批评家认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代表着劳伦斯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为您...

译者序读后感(毛姆心目中的十大小说家)

虹读后感

  《虹》是劳伦斯篇幅最长的小说,诗意盎然,而又深具象征意义,有批评家认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代表着劳伦斯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为您我整理虹读后感,欢迎阅读。

   虹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虹》。这部小说用灵动、飘逸的文字描述了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心灵浪漫传奇。最为吸引我的,首先是劳伦斯充满诗意的文笔,他的文字那么鲜活,那么亮丽,那么动人,读几十万字的小说,犹如陶醉在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中;常常让人心情激动,活力焕发,热血澎湃。劳伦斯的是非观点十分鲜明: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颂、对自由的讴歌、对大自然的赞赏。作品也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英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恶化、使人沦落为机器人、可贵的生命过多的消耗在维持生计上——本末倒置的丧失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其实,过简单而不奢侈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对此,他极度反感,在他的笔下,这些场景都是暗淡无光、晦涩、萧瑟、沉郁的。对今天的我们,也是一个警醒:让我们对现代化的通讯、机器、电脑……保持一点距离,少一点依赖;不要让鲜活的生命,过度的消耗于此;尽可能的回归大自然;努力保持一点自我——充分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劳伦斯的书,自然离不开性的描述,性是人的本能,也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劳伦斯非常善于用高妙的艺术手法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尤其是性爱心理。他的描述虽然细腻、具体、动情,但那是纯洁、健康、道德的,并不是想以色情来吸引眼球。

  不过说老实话,一部三、四十万字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的故事情节,要想读下来,是不容易的,那我为什么如此喜欢它呢?除了作品本身独特的魅力,还得感谢译者。

  那天,到图书馆去借书,拿到一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虹》,打开一看,译文很漂亮,那篇译序更精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再翻到书的最后,竟然发现了译者黑马的简介,更是了不得:他不但翻译了劳伦斯的系列作品,自己还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与几本散文集。这在翻译的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不少译著的序言,都是请别人代写的。我想,这些译者,仅仅是能翻译而已。由此可知,这个取名黑马的译者,不但精通英语,精通西方文学、哲学、历史,中文的功底也非常扎实;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是个两栖人呀(作家兼翻译),这样的译者,翻译的水平就不言而喻了。

  这些经历让我知道了,以后借书,不仅要挑选大牌的出版社,挑选一流的译文,还得了解译者。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欣赏到最为精彩的书籍,收获更多。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读外国文学,译者的水平太重要——翻译就是二度创作。最近,看央视纪录频道的《地球脉动》,片头:sea deep 如果直译为深深的海洋,而央视译为,无垠深海。黑马的散文《心灵的故乡》用的是劳伦斯的一句话:the country of my heart,直译为我心中的乡村;而黑马翻译为心灵的故乡。这些译文,既贴切又体现了高度的语言艺术。

  退休后,想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但近几年的出国旅游,对外国的了解越来越迫切。仅仅读一点世界史,读一点游记,显然有些肤浅;自我感觉,还是挑选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来阅读,也许才是最好的了解西方的途径。

  爱屋及乌,我还会继续阅读黑马翻译的劳伦斯的作品以及与黑马的小说与散文。

   虹读后感(二)

  我读《虹》,译《虹》,评《虹》,却先要提及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因为劳伦斯的一段文字总让我把它跟艾氏的一段文字搅到一起吟诵。尤其是当我在蒙古荒原上盯着那一颗血红的落日,在西伯利亚莽野上吞咽着早春的夜雾时。

  艾特玛托夫如诗的"行板"在我心头发散,生出无端的寂寞,催我去用胸腔贴紧那草原:

  在这个地方,列车不断地从东向西,从西向东行驶。在这个地方,铁路两侧是辽阔无垠的荒原——

  列车驶过这里,从东向西,从西向东……

  太寂寥了,不依向俄罗斯大地我就会心悸。

  而劳伦斯的这段生生死死、奏着血韵的文字却会激荡起我一腔冷血,冷寂得发狂,忍不住把双臂伸向蒸着雾浪的天空,自以为喊了什么,其实无声。这段是诗非诗的文字与荒原本来并无甚关联,我却鬼使神差地无端联想:

  在这里,薄暮是生命的本质,这为色彩所掩映着的黑暗是一切光明与白昼的萌芽。在这里,天正破晓,最后一缕余晖正在西沉。永恒的黑暗中生命萌发白昼,白天黑夜循环不息,重复着平静与永恒隽永的沉寂。

  远离时间,永远超越时光!在东西之间,晨暮之间,教堂矗立着,如同一颗沉寂中的种子正处于发芽前的黑暗。这沉寂的教堂,融生死于一体,载着所有生命的喧嚣与变幻,像一颗硕大无朋的种子,会绽放出难以想象的辉煌的生命之花一样。但它却自始至终都在沉寂中轮回。彩虹的衬托下,这装饰着宝物的黑暗教堂,在沉寂中弹奏着乐曲。黑暗中闪烁着光芒,死亡中孕育着生命,就像一颗种子里,叶子紧叠着叶子,沉静笼罩着根须,花儿将所有的秘密都珍藏在自己的花蕊中。它挣脱了死亡,投向生命。它不朽,但它仍会再次拥抱死亡。

  在这座教堂里,"过去"和"未来"交织融会……在此,破晓即是夕照,始末融为一体……

  没有时间,没有生命,也没有死亡,只有超越时光的完美。地面上无数的冲动腾起来在空中相交,汇成狂喜的拱顶。这就是一切,一切的一切。

  -- (第七章)《大教堂》

  一部四十万字的小说,成章成章、成段成段的,尽是这样折磨人、非人的残酷文字。

  没有什么形式,没有什么逻辑,没有什么叙述观点,没有什么性格塑造。只有生命的轮回,只有直觉的涌动,只有对创造性的生的欲望,只有超越尘世对"未知"与"彼岸"的向往。

  血韵的记录,用诗一样的语言。欲望的诗魂冲腾,交织成一道彩虹。

   虹读后感(三)

  《虹》是用欲望和血韵的诗样文字谱写的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心灵浪漫传奇。

  第一代人--一个英国男子和一个波兰寡妇,经过理智和激情、灵与肉的冲突,终于弥合了彼此间的感情鸿沟,找到了各自的爱和欲望的满足。

  第二代人--沉迷于肉欲和本能,疯狂而美丽的蜜月之后出现的是心灵的陌生和心理变态,只有过眼烟云般的床笫之欢还能为这对夫妻的生活带来一点儿色彩。

  第三代人--经历着更为痛苦的社会动荡与理想破灭的打击,他们试图追求灵与肉的平衡,放荡的美好与精神的独立并行不悖,其中表现的两性间的依恋与搏斗处处显示了人为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与自身解放所付出的代价。

  《虹》是生命的心灵史诗。这样高品位的艺术作品曾因其大胆而一度成为英国的禁书,惨遭公开销毁,理由是"黄过左拉"。其实这是一场政治迫害。一经开禁,则全然呈现其艺术杰作之本色。它是一道艺术之虹。

  《圣经》上说,虹是上帝与尘世立约的记号。云岚出虹,说明上苍有心保佑凡尘免遭洪水之灾。① 虹不就是方舟吗?

  虹落红尘,劳伦斯如愿了。他就枕着这道心虹,缅怀着过去、憧憬着未来睡去。他是过去的歌者与未来的诗人。虹就是他自己。如果说济慈的名字如愿写在水上,劳伦斯的名字就写在虹上。

  《虹》这部巨构令传统词穷。这部貌似"家史传奇"的"发展小说",其实骨子里毫无因果发展逻辑的表现主义作品倒很有点古希腊戏剧的宗教狂热和仪典的灵气。人物更是性格冲突的悲剧产物而非环境的牺牲品。这就导向本体,导向黑暗的自我,导向潜意识与直觉、经验。《虹》是劳伦斯完成《儿子与情人》后新觉悟的起点,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向现代主义。他对文坛泰斗挑战般地宣布:"我再也不写那号作品(指《儿子与情人》--译注)

  那是我青年时代的结束。"他走向对灵魂的考索,几易其稿才筑出这部E.R.利维斯称之为"戏剧诗"的东西。他试图展示"宇宙间强大、自然、时而是爆破性的生命,破坏传统的形式,为的是还事物以本来面目"。他"试图刺破人物意识的表面,触到下面血的关系,摒弃表面的'人格',为的是揭示原型的自我"。② 他宣称:"你别指望在我的小说中寻到人物旧的稳固自我。还有另一个自我,照这个自我行事的人让你无法认得清。"③ 他要"创造一种新的普通的生命,一种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完整的生命。④" 用劳伦斯自己的术语说,这就是"血液意识"的原型。

  "把散文变成诗。"表现主义作家艾德希密德① 如是说。劳伦斯这样做了。他因此而"穷尽了英文的词库"。② 他也因着太烈的内耗--心血的过度燃烧而在刚入不惑之年即辞世。据给他看过病的医生说,劳氏的意志是惊人的,以他的病情他本该早死两年。看来他在最后两年成了个活精灵了,那么他最后完成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启示录》该是非人之作了。

  其实他在写完《儿子与情人》后就几乎变成了精灵。君不见,《虹》不就是一个俗人在超度时带着十二分的虔诚在谵狂状态下的幻象之作吗? F.R.利维斯说它是史诗,是编年史,是对现代文明的研究。但它绝非在传统意义上享有这些名分。我谓它是心象,是原型的心路,是一把火,是凤凰的自焚与再生--他的图腾是火中的凤凰。他一直自比耶稣,把自己缚在十字架上为人类代过,普罗米修斯般地任苍鹰叼食自己的心肝,以求人类的复活。

  他如是用自己的心血涂出一道浓烈的虹,以践上帝与人类的约。这样的天书怕是曲高和寡了,译成中文是要非来一番自虐不可的--如果译者不跟着他谵狂、呓语,不下趟地狱也怕是不行了。

  我敢说我经历这些,像但丁在维吉尔引领下游了地狱,受了洗礼,但自己还极难列入"寡者"之列,并不敢说透悟。无奈,修炼不够。因此笔下的中国语言很难说与劳伦斯的文字熨帖神似。这道汉语的虹或许淡了些;但毕竟还是虹。

  所言及译文缺点均指前十章拙译,后六章由石磊先生译出,不敢掠美亦不敢妄评。

  全部译文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刘若端教授审阅。感谢刘先生的中肯批评。刘先生亲自动笔改正了原译稿中(主要是一至十章拙译)不少缺乏提炼的中国北方方言,填补了漏译的句子及注释条目,使译文增色。

   虹读后感(四)

  《虹》读一半时,快读不下去了,读它让我倍感压抑,可又不甘心完全扔掉。于是就歇了两天没看。这种阅读状态让我想起了我起初看《朗读者》,那种完全不符合我过去的欣赏要求的平实的叙述,没有一点文采,而且小说开始时讲了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子和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之间的发生的两性关系,用我自己过去的传统理念,再没有读的时候就产生了恶心之感,所以看了一点就觉得头疼。但是后来过了几天,修正自己的心态再复看时,整个心平静了下来,完全抛弃了自己先前准备着的道德尺码和其他约定俗成的理念,进入一种纯粹的阅读,发现小说读到后来的境界让我的内心变得清朗明净,甚至是感动,放下书后好多天都走不出那种状态,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想这就是经典小说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吧。而且也让我第一次认同德国人这种小说的语言风格,它使得我对于过去自己写文章时追求语言的灵动和飘逸有了一次新的认识。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可是却就是放不下。他让我痛苦了,他让我一直处在痛苦之中。

  然而靠近这样一颗分裂的灵魂,如果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又怎么能体会和感受出人性中这份最自然和本真的心理历程呢?

  那晚我又对着它,一页没有翻,发呆了许久。后来,我在网上搜了大量关于劳伦斯本人的简历和评析。我好像在这小说里看到了他的影子,至少看到他的父亲和母亲的影子。

  后来我看到一个译者序“译完这部长篇,费力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恨不得跟劳伦斯的作品永别!他给人以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折磨。不用说译一遍,就是读一遍你都会感到心灵在受着冥冥的撕裂与煎熬,伴随而来的是创痛的快感。读这小说,恰如在荒原上绝望地爬行,只有一丝亮光、一线蜃景还让你希冀未泯,这就是爱。可这爱却是何等苦涩的体验!”看完这段话我大有逢着知已的快感,也突然之间,明白了自己的这种自我折磨似的阅读。

  我想也许《虹》之后我会主动避开所有劳伦斯的作品,直到我的心灵可以承受这样的煎熬和痛苦时。读《虹》读不下去是我内心不够安静,是我内心不愿意那么缓慢的听劳伦斯叙述这些平淡无奇的故事,是不愿意陪他一起承受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和矛盾冲撞了。

  有一天我睡在床上,躺在被子里,再不把阅读它当成什么回事,不想着我能从它里面获得什么,而只是就当闲物来看,重新开始了对劳伦斯的聆听。随着故事的进展眼前的一切似乎又发生了变化,读到孩子一节,讲了布兰文对待自己的小女儿的一段感情,那么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一个父亲对初生女的那种疼爱和激动的心理描写得那么细腻与生动,这是我过去从未在任何书和作品中看到过的情感描述,似乎如一面镜子把世界照得透亮,当然这照亮的更有人心,是劳伦斯通过人物心理的活动的描绘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深情。

  我之所以内心一定要把《虹》读下去,读完它,是因为我相信,既然被那么多人奉为佳作,肯定有它的道理,而且此书好像还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一个人的欣赏可能会有偏差,但那么多人以及历史的选择不会有错的,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获得深刻的感受,或是激发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感潜流,从而让自己也产生创作的激情和冲动。很多时候我觉得我的身体和情感处在休眠期,而激活它需要力量,需要找到它的途径,所以阅读成了我寻找创作动力的法器。

  阅读除了给我灵感之外,当然更大的好处还在于阅读本身可以丰富我们自身的对于社会对于人类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知识的获取,得到人生的智慧。而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使得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变得独特,从而也可以发现寻常人不易发现的东西,那会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虹读后感(五 )

  貌似劳伦斯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特别是对他散文的膜拜,叫我越发欣赏这位文学奇才。在四十五年短暂的生命中,在二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劳伦斯留给人的是无限的非议与批判,以及追求者的赞叹与痴迷。我属于后者,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最向往的自由。

  在他众多的小说中,我最喜欢《恋爱中的女人》很多人喜欢《查特莱》更多的人只为了看其中的一部分,只能说是可悲的,很多人也喜欢《虹》也有人喜欢《儿子与情人》不管怎样,在他的小说里,对工业化的抨击,对大自然的向往,对性交的直抒胸臆,对爱的火热大胆,对乱伦,通奸,各种恋爱的描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并不是一种鼓励,而是对内心枷锁的释放,叫人回归最为纯粹的自己,如果这不是自己,那是什么?告诉你很多人未必明白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的活动都应该是自然有序的,更多的教化与禁忌,甚至说伦理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人的灵魂,当然并不是说不应该有,而是什么程度下的存在,比如古代社会的裹小脚,在那个年代就是女子最大的伦理道德,可这是不是人性,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最自然的呢。

  工业社会,破坏了自然环境,间接破坏了人最起码的认知能力,社会在追名逐利时,忽略了心灵的存在,灵魂在哪?劳伦斯在《夜莺》中对大自然入神的描写叫我神往。  最近几十年,劳伦斯渐渐被人认可,甚至越发夸大其作品的作用,两种极端都不可取,最好还是静下心来自己读上一读。劳伦斯,一生的追随。

   虹读后感(六)

  夜灯下,拜读了英国早期诗人、小说、散文作家劳伦斯创作于1915年的小说《虹》,有点长篇幅的小说,因故事情节起伏更迭,颇扣人心弦,读起来蛮有咀嚼的回味。

  小说里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两性关系描写,勾画出劳伦斯所憧憬的新世界:即在有血有肉的男女之间建立起一道人间的彩虹——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解的、美好的关系.展示了劳伦斯关于两性关系保持和谐因素的思想.认为,夫妻和而不同,双方均应保持各自心灵的独立和平衡,保持基于默契的陌生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沟通,接纳对方的陌生因素,在彼此的共同生活磨合中逐渐适应对方,以此释放生命的活力来实现新的人生.

  运用自然意象作为象征来传情达意,作为自然的代表,它们象征着希望、自由和生命力,与扼杀人性、桎梏自由的工业文明相对峙.这在小说《虹》中尤为突出,劳伦斯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景物与情感相结合,深刻揭示人物心理.月亮和彩虹是小说的主要意象,多次重复,前后呼应,贯穿始终,对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有重要作用.

  小说《虹》的结尾除了勾画出彩虹般的新世界远景外,却因看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不了解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社会的物质基础,故显得色调暗淡。或许作家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小说,流露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失去信心的一种暗示吧。

  光阴荏苒,时代变革虽然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社会和高度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代并没有改变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交流内容,新的观念、新的操守带来的种种新的矛盾冲突还在不时地打乱我们今天所处的快节奏生活秩序。也引发我们对当今社会、生活境遇带来的种种压力方面的思索。

  赤、橙、黄、绿、青、兰、紫,七色和谐的组合是虹的生命化身,它常在雨后的天边出现在人们的眼帘中,人们在赞叹虹的美丽之时,也在心里憾叹虹的生命如此短暂。不过虹的生命可以在短暂的瞬间绽放绚丽,却是虹留给人们美好印象的一种精神,启迪我们珍惜生命里匆匆逝去的生活时光,努力地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去投身现实火热的生活中去,尽情地爱一回,让生命在时代的生活屏幕上闪现青春的光芒。

   虹读后感(七)

  其实我一直对劳伦斯有偏见。英国人可以有的优点他都有:骨子里对现代文明的抗拒,自然主义倾向,优美的文字,流畅的叙述节奏,对内心出于本能的孜孜不倦的绘述,对性与潜意识似乎不无自觉的把握。以及所有英国人可以有的缺点:结构散乱,端架子做姿态,抒情起来忘乎所以,奇怪的自恋倾向。但《虹》,至少这个题材蛮适合他的。循环的史诗。与《查特莱夫人》里那个粗鲁直爽的情夫不一样,博拉温文一家要复杂得多。某些地方让人想起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头那一家子根植于土地可是又神思涣散的人。他们是感情复杂、被外界和灵魂内外夹攻的家伙们,比福楼拜的外省人要鲁直和激荡得多。

  那个波兰女人,那个混血儿女孩,来到博拉温文家里,遇到了唐蒙。波兰女人被战争、丈夫的死亡所恐吓,而唐蒙最初的性教育来自一个放荡的女孩。这样一对残缺而又粗细有别的灵魂结合在一起,然后浸没在英格兰的莽莽苍原里。英国小说家笔下的,他们的荒野大地永远是被遗忘的主角。自然的粗放和本真的血气,以及由此衍生的扭曲情绪,劳伦斯钟爱于此。

  所以直到最后都没有希望。两代人的婚礼,两代夫妻的彼此仇恨和对性的奇妙渴求——劳伦斯自己貌似和母亲有些勾三搭四?——这就是《虹》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还多少俗套着,貌似对工业社会对传统家庭势力以及对那个无法行夫道的男人的控诉,怎么看都是政治意味十足——说句笑话,如果让昆德拉写《查》,以他那样喜爱玩弄人物性心理的习惯一定大有趣味——而《虹》简约得多。性,爱,劳伦斯式的自卑情绪,荒野。某些地方,譬如阿尔弗雷德夫人的贵族气质,依稀有一些包法利夫人眼红的神采,但那不是重点。

  一直到最后这个小说都是个不断向外扩大的黑色巨圈,将所有的大地上的浪荡子歌谣和醉态囊括其中。虹出现在天上,一闪而已。这是最适合英国人的东西。他们不适合与法国人一样谈论贵族谈论亲术关系讨论社会变革讨论思想,他们就是适合像奥斯丁一样嘲讽世界和劳伦斯一样直书世界。那种精美的嘲讽和优美的文笔是他们永远的标志,是他们的诗人留给他们的最大遗产。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作者通过文字,和您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希望您能借助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作者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下面是我我为您准备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一

  第一次听到“丽莲。凯兹”这个人,是在杭州参加园长高级培训班时刚巧遇上创新大会,很有幸地现场聆听了丽莲凯茨的讲座,也是第一次感受中英文同步翻译的讲座。记忆中讲座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多实例让会场一次次响起掌声和笑声。然后根据介绍很着急地在书店寻找到了丽莲凯兹的《与幼儿教师对话》,拿到手后却一直没有好好翻看,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

  今年十月,全国幼教课程会议,遇到了老同学,高兴地送了我一本书,一个劲地说这是一本好书!翻开一看,却是《与幼儿教师对话》,一本很熟悉但从未细看过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静心的书,每每遇到这样的书,必是焚香净手,凝神屏气,细细研读。

  本书一共有三个序:作者序、译者序、推荐序。没想凯茨博士的丈夫是上海长大的,一下子觉得亲切了不少。虽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世界各地的幼儿教师们所遇到的大量问题竟然如此相似。译者廖凤瑞博士是师范大学副教授,而且凯茨竟然还是北师大庞丽娟教授的导师,感觉又亲近和了解了许多。

  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打动。凯茨教授的话不多,但是句句经典。

  适量原则: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简练,但是切中要害。

  包括:对孩子的注意、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的选择等。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

  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依次为幼儿需要安全感、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生活经验、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学习成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的榜样。

  对于安全感的定义:是指心理上感受自己与别人的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情感,而且这份爱是适量的。

  我特别认同这份“被感受”的含义。有时候我们对幼儿很亲切,但是并不能使孩子的奥安全感,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所以不能产生依附、信赖的感觉。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小王子》中描述的情景: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了几千朵玫瑰花都和他的玫瑰花长得一模一样,一度觉得很失望,后来才明白对他而言只有他的那朵花才是独一无二的,比其他的花都重要,她承载着他的付出和责任。在小王子的故事里常看到的一个词“驯养”,狐狸说:“驯养就是建立关系,从此我们彼此相互需要,你对我是世界上唯一的,我将对你也是唯一的。”只有驯养了,建立了关系,才是彼此需要,才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感悟,才会休戚相关。

  “安全感来自于孩子相信成人对自己于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一直以来,我们理想中的幼儿老师都是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我们评价老师也总会用和蔼可亲来衡量,渐渐地,这份温和变成了职业性的、浮面的表现,而很少自问其中的真诚到底有多少!有时候我们的温柔真的换不回孩子的信任,为什么?我们的温和是否真的就只是“空心”的温和呢?

  有时走进班级,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问候,语言中没有情感,很空洞乏味。孩子们也只是仅把问好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已,缺乏因问好而建立感情的激情和机会。

  同样关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博士在后面的章节中还提出了一个教师要与孩子保持距离感的观点,提倡教师要适当的疏离与理性。即教师不是孩子的保姆,要有专业的思维和眼光,能给教师留出观察和思考时间,能给孩子留出发展和调整的空间。

  廖凤瑞博士说,不要“一气呵成”读完全书,不妨偶尔停顿一下,思考一下书中的问题或者见解,进行思考或者实践上的思辨,才是真正与大师对话,才能更好体会大师的用心。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二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三

  《与幼儿教师对话》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丽莲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

  我轻轻地翻来目录,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绍、译者的感受和推荐都的想法,还分了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真是一目了然。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就这样,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是值得我认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所谓的“专业”。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点是1、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道;2、依据该知识做判断;3、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看完这本书了,感觉很不一样,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让我明白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初读《实践理性批判》

初读《实践理性批判》这本著作,我的最大感受是拗口。在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在“中译者序”及本著作的“序”这两部分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序”会对整本书的行文脉络及内容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介绍,所以我愿意花更多时间来了解“序”,对这篇著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由于本人对哲学的造诣实在是不高,所以,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主要是对《实践理性批判》这篇著作进行梳理,提出的思考会相对比较少。

“中译者序”中,译者将《实践理性批判》与《纯粹理性批判》作比较,指出这两本著作的大体结构完全相同,但由于两个批判的任务、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在划分细节上有很大的差别。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指出了本书的两个任务,一是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二是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作标准,批判和评价一般的(不纯粹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将多个概念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概念作比较,如“自由”、“实在性”等等。从序言中,我了解到,尽管《实践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在划分的细节上有些地方完全相反,但并不是对立的,本书并不是要批判“纯粹实践理性”,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前者是对后者的一种延伸,扩充,完善,二者联系颇深。

康德在“分析论”中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原理,即主观有效的“准则”和对其他意志也有效的客观“法则”。这也是我本篇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

康德在阐述“准则”和“法则”时,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可以将有辱必报作为自己的准则,但同时却又看到这并非什么实践的法则,而只是他的准则,反之,它作为对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而言的规则,就可能在同一个准则中自己与自己不一致。”(P22)康德认为,准则是对个体而言的,是主观的,即“只被主体看作对他的意志有效的”;而法则是客观的,实践的,即“对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在这个例子中,“有辱必报”是个人的准则,适用于个人,而不适用于“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如果个人非要把“有辱必报”作为法则,强行应用于整个群体,那么必然会导致冲突,通俗点来讲,就是价值观引起的冲突。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冲突产生的原因。

在定理3中,康德还举了一个例子:“我把用一切可靠的手段增大我的财产定为了我的准则。现在我手中有一项寄存物,它的所有者已经去世,且没有留下任何与此相关的字据。”(P34)康德指出,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否认一件无人能证明是存放在他这里的寄存物,那么如果将这样一条原则作为法则将会自我毁灭,因为它将使得任何寄存物都不会有了。由此亦可知,若将个人的某一错误准则当成法则,而他自身并未觉察到错误,那么其后果会不堪设想。

康德指出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是:“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P39)同时,他也指出,“经验性的规定根据不宜于用作普遍的外部立法,但同样也不宜于用作内部的立法;因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主体作为爱好的基础,另一个人却以另一个主体作为爱好的基础,而在每一个主体本身中具有影响的优先性的一会儿是这个爱好、一会儿是另一个爱好。要找出一条法则将这些爱好全部都统辖在这个条件下,即以所有各方面都协调一致来统辖他们,是绝对不可能的。”(P36)这就对个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人要学会协调,妥协,理性。

为了确定什么是实践理性的“法则”,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条层层递进的“定理”:

定理1  将欲求能力的一个客体(质料)预设为意志的规定根据的一切实践原则,全都是经验性的,并且不能充当任何实践法则。

定理2  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全都具有同一种类型,并隶属于自爱或自身幸福这一普遍原则之下。

康德在注释这一定理中提出“如果意志的规定建立在他从任何一个原因那里都可以期待的快意和不快意的情感之上,那么他通过哪一个表象方式被刺激起来,这对于他完全是一样的。唯独这种快意有多么强烈,多么长久,多么容易获得和多么经常重复,才是他为了做出选择而看重的。”接着,康德举了一个关于金钱的例子,而我也想到一个例子,关于米饭。以前,经常跟着大人们去田里收稻谷,很辛苦,也很深刻,知道碗里的那一粒粒的米饭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如今,要么去超市买生米回来煮饭,要么直接吃现成的熟米饭,直接来源不同的米饭,被我以同样的价值接受,于我,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定理3  如果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应当把他的准则思考为实践的普遍法则,那么他就只能把这些准则思考为这样一些不是按照质料,而只是按照形式包含有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原则。

定理4  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唯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P43)

稻盛和夫《干法》译者序:热爱的力量

                          热爱导致成功

1、想要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吗?稻盛和夫说提前必须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不喜欢也得强迫改变心态爱上工作,因为这会推动我们全身心投入工作,从而产生良好的工作结果,获得他人的肯定同时增长我们的自信,再次激励我们对工作更加投入,这良性循环可以改变命运。

2、案例:

(1)稻盛和夫年轻时因公司拖欠工资,看不到前景而想放弃首份工作,结果遭家人否定,综合考虑之下,最后选择改变自己对抗的心态,先认真做手头工作再说,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成就今日成功的奠基石;

(2)幸福实修的创办,正是因为惠亭老师渴望家庭的幸福,从而放下高薪工作,投入到家庭教育中,不断跟随国内外大师学习,分享,实践,总结,从而形成一套集齐育儿+心理+自我成长+身心瑜伽+家风家教+梦想引领等一系列课程,让学员比如我一大批走在自我成长路上的伙伴们,能够真正落在生活中去用出来,逐渐修出内外丰盛富足,创造自己想要的世界。

(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功,因热爱,一生都在不懈追求,90岁至今每天早起仍第一时间下田研究

(4)我对幸福实修的热爱,因为它让我学会更懂自己和他人,带着觉察经验生活,从与过往与先生的冲突误会中,来到当下对彼此理解和支持,而正是我热爱家人,所以我投身自我成长,实践中获得肯定后自我价值感提升,又更深入学习,并积极成为志愿者去
                          热爱燃起激情

1、做喜欢的事,能收获更多人生价值,所以花再多时间精力都不嫌累

2、案例:

(1)译者已经69岁,热衷于宣讲稻盛哲学和阿米巴经营,让更多企业受益,每天工作12到15小时仍乐在其中

(2)在幸福实修团队,正因为我们有共同目标是点亮更多幸福家庭,所以我们自愿无偿加入各种活动创造,同时每天熬夜早起都不嫌累,当然现在会早休息,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5点起床,带领能量朗读+线上身心瑜伽已是常态;

(3)钟南山先生等老一辈,因热爱祖国,希望人员获得健康,82岁高龄仍投身危地去研发
                          热爱激发灵感

1、当我们热爱去工作时,遇到挫折也不愿放弃,通过不断找资料,思考,实践,这全心投入坚持,往往会意外收获灵感

2、案例:

在幸福实修创玩组期间,为了伙伴们能更好学中玩,玩中学,我会召集伙伴探讨,并去搜索资源,在高频喜悦谈论中获得创意
                          热爱陶冶人格

1、原文

(1)只有提高心性,才能拓展经营;反过来,只有在拓展经营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提高心性。

(2)换言之就是:比完成活儿更重要的是完善干活人的人格。但是干活人的人格必须在干活中才能提升和完善。“工作造就人格”。

要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就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3)稻盛和夫:回顾自己人生的每一天,其实就是通过经营实践,不间断地提升自己心性的每一日

2、案例:

(1)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在实践中觉察自己,保持中正仁善,存天理去私欲,不断提升自己

(2)幸福实修同样如此,看到自己可以改近的地方,停下来觉察,思考如何更好再去实践。

因为我爱孩子,陪伴中对于学习有时会操控,情绪升起时,问自己是出于爱还是恐惧,是推动还是打压,看到了停下,回到自己陪伴好内在小孩,更能流动爱给孩子

(3)带领瑜伽时,希望得到更好引导,就去靠近是好事,但有时抓取又产生傲慢,急于证明,回来接纳允许平和心态,更能吸收
                          热爱获得天助
1、天道酬勤。只要热爱工作,只要抱着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感动上帝,获得天助。因为这种态度符合天道,与天地宇宙的意志相一致。

2、“一灯照隅,万灯照国”

3、我的理解:保持中正的动机和愿望,守住初心,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相信一定爱出者爱返

4、案例:

(1)有艳姐持续利他服务,在她婚姻转折点时出现幸福实修,开阔眼界,让小家回到平和,女儿更是欣赏她

(2)钟南山院士立志服务国家,有难勇往直前,非典拿下了,相信武汉疫情一定可以打赢

(3)爱莎修女无我利他的境界,照亮多少生命,收获许多国家的尊重,联合国都停不下的战火,她都能做到带走无辜妇孺,赢得名垂青史。

毛姆心目中的十大小说家

每天读一篇文章,用了十三天,读完了毛姆《文学回忆录: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一书。毛姆选出了他心目中世上最好的十部小说,并对每一部小说及其作者进行了介绍。书中更侧重于介绍作者,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名人八卦。

由于每天都要打卡,所以每一篇都写了一点儿读后感,现与大家分享。

1.译者序

这本书英文书名叫“Great Novelists and Their Novel”,并没有“文学回忆录”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是翻译或者出版社加上的,可能是为了蹭木心那本《文学回忆录》的热点。

这本书相当于“文学导读”,目的是让我们读完后,想去接触提到的这些作品,而不是知道大概之后就不读原著了。并且,“这十大小说虽然各异其趣,但是毛姆挑选的标准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能让读者看得入迷,爱不释手。”这样看来,这十本书还是很有趣的。

译者序里提到了毛姆简单的生平,我感兴趣的有2点,一是弃医从文;二是他和丘吉尔同年出生同年去世。

这篇译者序按说是翻译者宋碧云写的(署名也是宋碧云),但里面又提到“我们特别邀请著名翻译家宋碧云女士重译毛姆这本精彩、生动的文学评论集。”这是自己邀请自己,自己吹嘘自己是著名翻译家吗?还是这篇文章是出版社有人写的,冠名译者序呢?

2.世上最好的十部小说

毛姆自己是小说家,他评价别的小说家和小说,角度与评论家就不完全一样,因为他知道写小说有哪些技巧和难点,比如本文中关于“桥段”的理论,就是小说家的亲身体验。

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与他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等有关,所以你很喜欢的书,别人一点儿也不喜欢,这都是正常的。所以毛姆也说“筛选评论世界最好的十部小说简直是胡扯”。

毛姆说,没有一部长篇小说是十全十美的,很多段落不值得读等,说的或许有道理,不过感觉更多地也是在为他这套“删减版文学名著”做推广,哈哈哈。我个人读小说,还是喜欢读全本。

3.列夫·托尔斯泰及其《战争与和平》

与作品相比,毛姆更侧重于介绍作者本人,看了这篇文章,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学时代成绩差劲,后来放荡生活,曾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34岁时走入婚姻的殿堂,有过长时间的幸福生活,往年因为信仰与家庭产生了难以克服的矛盾,夹在追随者(尤其是契尔特科夫)与老婆之间苦苦挣扎,最后离家出走,离开人世……

托尔斯泰晚年那种对社会不公的痛心,对自己优裕生活的羞愧,要摆脱所拥有的一切的态度,令人敬佩。

不过自己生炉子、打水、料理衣物、做靴子等行为上并不可取,因为社会是讲分工的,让我想起孟子也曾批评过这种行为。

4.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及其《高老头》

这段话深得我心:人不但活在自己的人生中,也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里扮演主角,但在别人的生活里偶尔很重要,也可能只是跑龙套而已。你到理发师那里去理发,对你不代表什么,但很可能是理发师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到哪里都带笔记本,随时几下有用的念头、材料;天才写作也不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巴尔扎克稿子发布前多次修改:打草稿、重写、改正、变换章节顺序、删节、增添、改写。

毛姆说,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一个一个都执着于金钱,钱愈多愈好。他们一心想活得光彩体面,拥有华屋、骏马和美妇。只要成功了,一切追求所欲的方法都不算错。”看到后面才发现,巴尔扎克本人也是这样,比如为了钱,千方百计想与俄国贵妇结婚。

毛姆的文章让我们了解了巴尔扎克的生活:一有钱就挥霍,一没钱就借钱,经常先领取稿费,之后写稿,为了钱,经常违约;债务压迫下反而写出最好的小说;至少有过五个情妇,与情妇们生过几个孩子,但对儿女不关心;对母亲也不关心……

最后一段也很有意思,之前就听过这种说法,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都被人评价文笔一般,所以文笔好似乎不是小说家标配。

5.亨利·菲尔丁及其《汤姆·琼斯》

毛姆说到“道德特性无助于也无损于作品的优劣”。确实有一定道理,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人品不佳,作品挺好的人,比如唐朝的宋之问。

“人生是小说作家的题材,为了诚实描写人生,他必须尽情参与人生的兴衰浮沉;只由钥匙孔窥视是学不了多少东西的。”其实亨利·菲尔丁与的曹雪芹是同一时代的人(曹雪芹比菲尔丁小8岁),曹雪芹不也是经历了人生的兴衰浮沉,才写出了不朽巨著《红楼梦》吗?

“《汤姆·琼斯》这部人类风尚的绝美写照会比西班牙的埃斯科里亚尔王宫和奥地利王室的鹰徽标志更能流传久远。”确实!

文中说写小说的一般写不好剧本,写剧本对写小说倒是很有帮助。我想起老舍先生就是小说、剧本写得都好的人。

6.简·奥斯汀及其《傲慢与偏见》

“最近几年好几套知名作家书信集出版,我阅读的时候偶尔会怀疑那些作家早就觉得自己的信有一天可能会印刷出书。”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也讽刺过类似现象,方鸿渐的父亲方遯翁给儿子的临别赠言,虽然是对方鸿渐说的,但主要是记载在日记和回忆录里给天下后世看他怎样教育孩子的。

“人风趣很难不偶尔带点恶毒。”让我想起幽默的钱钟书先生就曾被人说“刻薄”。

7.司汤达及其《红与黑》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一鸣惊人的概率确实很低。除了司汤达,我知道的还有杜甫、梵高、巴赫等。

司汤达说他爱人民,但是不愿意和人民一起生活。这当然不能说是真爱,但是如果能做到“我愿意做每一件事为人民谋幸福”,也算不容易了。

8.艾米莉·勃朗特及其《呼啸山庄》

勃朗特三姐妹,让人想起我国的独孤三姐妹(一个是北周皇后、一个是隋文帝老婆,一个是唐高祖的妈)和宋氏三姐妹。不过不同之处是勃朗特三姐妹是文才好,独孤、宋氏三姐妹出名是和嫁的人有关。

当然,我国历史上也有家族性聚集的文史大家,比如三班、三曹、二陆、南唐二主、三苏、三袁等等。

这篇文章中,毛姆说《呼啸山庄》缺点很多,写作风格浮夸而迂腐,文笔拙劣;“但它拥有极少小说家能给你的东西,那就是力量。我没见过一部小说描写爱的痛苦、狂喜、狠心、执着描写得这么令人着魔”,所以伟大的小说不一定完美,正如伟大的人不一定要完美一样(实际上也不可能完美)。我们评价一部小说、一个人,要看高点,正如我们评价雄鹰,要看它能飞多高,而不要看它落在地上的时候。

《呼啸山庄》我大学时候看过,搜了一下qq空间,还有一段当时写的读后感,虽然比较幼稚,还是与大家分享:深恨本是爱!艾米丽·勃朗特用忧伤的笔调向我们宣告了这一真理。在这个爱情悲剧中,希斯克利夫的报复行为其实是爱的体现:爱的越深,恨得就越深。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希斯克利夫最后思念而死,令人同情。凯瑟琳的选择也使我们知道:世俗的力量是可怕的。我们最后选择的人,往往不是我们真正爱的人。

9.福楼拜及其《包法利夫人》

“译成别种文字后原著的音韵、贴切性、节奏感都会失去大半。”翻译会改变原著,这也提醒我们读外国名著要注意选择翻译版本。

福楼拜是被人誉为天才的(毛姆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但他还是那么努力,写书之前有时候甚至要读1500本书,然后还要反复修改,甚至重写,《包法利夫人》那本不算厚的书,他写了四五年才完成。我们普通人,想要有所收获,还能幻想不努力吗?

10.查尔斯·狄更斯及其《大卫·科波菲尔》

“当杰出人物的妻子并不容易,除非她机智圆滑或者具有幽默感,否则她不太可能扮演好这个角色。”人出名以后,难免需要演戏,很多时候不能展示真实的自己,名人的妻子也难当,因为也要陪着演戏。

这篇文章中,谈到了用第一人称写小说的利弊,以及小说创作中“巧合”的运用,挺有趣的,其中的很多观点,也是毛姆作为一个小说家亲身体验后得出来的。

11.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马佐夫兄弟》

对孩子管的太严并不是一件好事,引导孩子从小自觉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才是正道。因为完全靠严管让孩子听话,一旦孩子长大到父母管不了的时候,就像弹簧一样反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大后沉迷赌博、债台高筑、没有自制力、是个败家子,我感觉这和他父亲从小对他管的很严也是有关系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可谓传奇,少年成名,后来差点儿被枪毙,住过监狱,身患癫痫,恋爱过,也被抛弃过。不过最后他和安娜·格里高利耶夫娜的婚姻还是比较美满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陀氏:他是个伟大的好作家,但不是个好人。

12.赫尔曼·梅尔维尔及其《白鲸》

霍桑和梅尔维尔的友谊很有意思,两个人在后人看来都是大作家,但当时霍桑成名早,是前辈,梅尔维尔有点儿粉丝的感觉,梅尔维尔把他最伟大的著作《白鲸》献给霍桑,霍桑却对他俩的友情“觉得平平静静甚至感到尴尬”。不能不让人想起李白和杜甫,杜牧和李商隐这两对。杜甫和李白是朋友,但杜甫更像是李白的粉丝;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在后人看来,李商隐的诗歌成就要高出杜牧,但当时李商隐是杜牧的粉丝,他写诗赞美杜牧,杜牧甚至都没怎么搭理过他。

“每次讲同一个故事,一次次把内容说得好听一点、刺激一点,这是很难抗拒的诱惑。”很多人在讲自己的光辉经历的时候都有夸大的成分吧?所以,“口述历史”也要谨慎看待。

“我不知道批评家怎么写小说,但我略知小说家如何写小说。”哈哈哈哈,看来毛姆对批评家颇有意见啊。

13.后记

“任何概括的泛论都只有局部的真理。”不知道为啥毛姆还是执着于探索十大顶尖作家的共同之处,其实对读者来说这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并不想成为伟大的小说家。

作家为了钱写作,其实挺正常的。为了钱写作也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比如巴尔扎克在债务压力之下,写出来的作品最好。

总有人认为畅销书一定不是好书,也有人认为畅销书就是好书。其实都是不对的,畅销书和好书的关系,就好比好电影和票房高的电影的关系一样,票房高的电影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票房低的电影也是有好的有不好的。但是,经过几百、上千年,还能流传下来的书,一定是比较好的。

最后,很惭愧,这十部小说,我只读过三部,之后要加强对世界名著的阅读啊!

本文标题: 译者序读后感(毛姆心目中的十大小说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44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800字初二(傅雷家书初中生读后感800字)天堂里的妈妈儿童文学读后感(妈妈走了读后感450\字以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