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22 09:43: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一):生搬硬凑的历史从五德写起,读完整篇都没弄太明白这五行的相生相克,也没弄明白这五德之说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一):生搬硬凑的历史

  从五德写起,读完整篇都没弄太明白这五行的相生相克,也没弄明白这五德之说。

  开始还特意画了导图想理理清楚,后来才发现,其实各个王朝的更替,只不过是当权者借这个由头而已(造反也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才是,才能名正言顺,让百姓能接受)。但其实百姓才不会在乎这理由合不合理,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在这世上平安喜乐的过上一辈子…

  但成王败寇,历史就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何必在乎外界眼光。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二):谈笑间,历史寻迹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说起朝代歌,其实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但是要说起中国的简史,其实很多人都还是不了解,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每次都想系统的了解一下中国的相关知识,但是都被那枯燥的文字打败。 而这本《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就很好的解决了我的这个问题,还是头一次看到有人能将中国的一些简史英语如此诙谐幽默的语言说出来,但是阅读起来还觉得不失偏颇。 这本书没有介绍那么多的朝代,从秦到两汉,到南北朝,到隋,宋,再到之后。 中国的剪简史就像一条文化线,每一个朝代都在学校文化线上起起伏伏。 从古至今,无数的历史学家在为这条文化线绞尽脑汁,故也留下了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看一些历史类的纪录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问题,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异人还是吕不韦,虽说那个问题到最后我也没能知道答案,但是对历史的兴趣,所以从那时一直藏在我的心中。 我看这个作者马伯庸的一些书籍都是关于历史类的书,而这本笑翻中国简史写的特别搞笑,但是也很有收获的感觉。 平心而论,站在历史的平行线上,每一个人看待历史的角度里看的历史的方向都是不同的,而由此不可避免的也会导致每一个人对这一段历史的认同是不一样的,用一种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几乎每个作者在创造一本历史类的书籍的时候,都会不免得代入自己的感情,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并没有看到作者先入为主的主观情绪,嗯。正如同书名中的笑翻中国简史,读起来很轻松,不会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但最主要的是我能够从书中的一字一句能读出来,作者对这一段历史采用的是一种旁观者的情绪,而不会将她他自己的情绪带给读者,这一点个人觉得。我是很喜欢的。 初中语文老师告诉我说历史是有王者谱写的,再留在历史书上的都是自古以来对中国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或者说是留下了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迹的人物,有好有坏,有善有恶。 我们对中国简史的探索之路仍旧在继续。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三):笑看历史纵横风云

  本书比较适合对中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去读,当然包括了高中时候学文科的同学,作为自己历史知识的补充品。因为虽然是中国历史简史,对不太了解中国历史的理科生来说,如果用来作为入门级别的作品来看的话,会稍微有点懵。

  当今市面上的历史书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的简史概括史,按照年代把大致发生的历史事件讲一通,告诉你哪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二类是详尽分析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及社会状况,将政治经济与社会学融入其中,剖析历史意义及影响,更像是一本学术专著。对于想看历史书的人来说,明显第一类的历史书吃不饱,第二类的书味道又太浓厚。

  那么,何不尝尝这本以新奇角度来写历史的书呢?

  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三皇五帝写起,一直到他生活的汉代。那时候的封建社会刚形成没有多少年,远古时期的历史糅杂着神话,但那时的皇帝用什么方法来稳住民心呢?这本书给你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角度:用朝代的“德性”来定义。即是中国的“五行相克”说法,每个朝代一个元素,下一个朝代的“性”会克掉上一个朝代。这样给朝代的更迭有了一个很牵强的说法,当朝的人的衣服颜色也随着朝代的“性”来改变,并以此来稳住民心。以这样的角度去看中国历史似乎的确是比较合理,在古代中国的一切原理、自然法则等都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解释。

  在马伯庸的眼中,五行学说就像是一套严密的公式,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可以用其来解释。

  本书从秦朝末年写起,一直到清朝,相当于用五行相克的学说把中国历史往里代入,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德性”,并按照这种“德性”去发展当时的社会。单不说这样的公式到底科学不科学,这种角度去看中国历史的话,就会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中国人讲究着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切都是自然的指引。而五行学说就是一种发自于自然的公式,在自然中夹杂着历史事件的进程的说法,这里不得不佩服马伯庸还是功底深厚,一眼看穿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它们之间到底是个怎么回事。

  所以说,为什么笔者在开篇的时候说这本历史书适合文科生读,因为当你在心中已经形成一种完全的历史观的时候,看着本书就会觉得角度新奇、有趣,能够十分充分地体会到其中的妙趣之处。无论是叙述方法还是语言上,作者对故事的讲述方法都使用了十分口语化的方式,用评书的方法讲出来也是十分可以的。

  书中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时不时地用现代事物做比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有一种跳出来再跳回去的新奇感受,适合一口气读下去,从秦汉贯穿到清末,并用一根叫做“德性”的绳子穿起来。

  如果你喜欢妙趣横生的语言和奇妙的历史和文化,本书绝对适合你~

  .S.以下来自买一送一的月色独斟小朋友的点评:

  亲王绝对适合写道系小说!每个朝代的更替的时候都要从阴阳五行和天命论来找到依据,都向玄学上靠拢,也就更突出了野史和杂史来证明的一些东西。

  虽然语言上妙趣横生,但是更适合入门级的人来看(在这一点上我们意见不太一致)~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玄学的内容占据了绝大多数原因,少了兴替的根本原因。而入门级别的人来看又很容易相信玄学和阴谋论,导致先入为主。但毕竟我们都是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所以也不会太相信这些。

  作者在最后也说了,信这玩意的也就是下里巴人,而且是两千年迷信之大本营、当今社会犹有莫大势力,转康有为说。

  作为历史的补充是很有趣的一本书。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四):理科生的“史”

  网络上对马伯庸老师的评价一直分化的很严重。同是喜欢文科的理科生,虽然接触他的作品时间不长,但很是敬佩他那股“较真”的劲头。我是去年读的《长安十二时辰》,去年亲王还有一本《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本是虚构的小说,一本却是扎扎实实的纪实。我写年终总结时说我喜欢亲王着笔于细枝末节处的态度,因为也正是这些细枝末节,才构成了最真实的历史。

  我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也聊到了人文社科的问题。他说感觉身边的人好像很难对这些东西提起兴趣来。我说是的,一来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历史知识,只需要知道你想知道的就可以了(一般而言,百度都可以做到);二来读书时代历史学科里的知识其实是很孤立的,没有办法用一根实际的线将其串起来(只是按照书本上经济、政治、文化这样分类太虚了),又总是聚焦于“意义”和“影响”,至少对理科生而言,没那么有意思。 苦于一直找不到很好的通俗史读物以作例证,直到最近翻看了这本《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这本书的主线是“五德”——更多倒像是讲述五行轮回发展史。当然,由于这本书本来是由天涯上的帖子扩充成书的,其实结构上会显得有一些凌乱,更像是先定好了“五德”的主题,再按朝代分好了时间,开始往里面进行考据填充集结的一本册子。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更像是一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专业的“历史书”。

  我当然不反感将历史作为谈资,事实上我也愿意以“谈资”而非学术(我也不会)的方式去讲述一些历史。我不太赞同看历史故事不是学历史的论调,历史本质上便是人和人的故事。职场面试里经常要问“是责任还是热情能让你坚持下去”,这本来也谈不上什么利益导向,学也好读也罢,首先当然得翻开来。 我自己的历史“谈资”也多是东一榔头西一拐棒的动力驱动,譬如想找哪部烂片的穿帮,或是从哪本历史小说里看到了感兴趣的东西去更深入了解。“博者不知”的道理自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反而是很好的培养历史兴趣的方式。

  市场上有很多通俗史作品,最有名的,《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所以翻开各大带有历史版面的论坛,一眼望去,三国最多大明其次。这些作品且不论可信度如何,至少他们“好读”。 前文也提到过,我不太喜欢教材上动辄讲“影响”、“意义”的死记硬背。我们会看到“宏观的看历史”的说法,但意义影响又哪是那么简单就概括得了的。所以读历史更当是“思辨”而非“记忆”。前两天看到一个讨论,清朝皇子的教育培养制度是极精英化的,但本质上只是一种记忆和复制。所以嘉庆们可以解决乾隆们面对的问题,却不能解决乾隆们制造的问题。 东莱先生如是云: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为祸害,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近年来各种“无用论”甚嚣尘上,现代社会流行“情怀”,历史当是最大的情怀。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提到了“历史学家”和“讲述历史的人”。 历史是一块等待着人们去发掘和探索的地。“历史学家”们向左,严肃认真地探寻者其中的瑰宝,用最科学的文字将他们装订成册留给后世;“讲述历史的人”们向右,惊堂木一拍,将千年的岁月娓娓道来,在口口相传中传播于大街小巷。 这才是“史”。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五):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书名吧

  最近我和儿子正在玩《神都夜行录》的游戏。我俩对于其中“五行妖灵相生相克”的设定非常的着迷。于是闻名读了这本《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亲王的这本书,原名《五德玄奇编年史》,是由亲王早期发表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上的一个长贴扩充而来。相比《笑翻中国简史》这个名字,显然《五德玄奇编年史》,更符合这本书的主旨。

  本书其实就是对中国各朝各代的“五德终始说”进行了一个考据。所谓的“五德”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亲王从“刘邦夜斩白蛇”的传说,让读者知道了“五德终始说”这个理论是如何出现的,然后又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发展而进行了不同的演绎,一直到现代,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

  亲王的考据其实挺有意思的。亲王的年纪比较轻,所以他的考据更贴近于现代人对于历史的一个认知度,通俗的说,就是比较接地气。

  像《显微镜下的大明》,就是亲王在考据了一些明清时候的案件,用通俗的语言写成了一本书。这些案件隐没在一些史料里面,平常的,不做历史研究的人,根本就无从知道曾经发生过这些事情。

  同样的,这本讲述五行轮回发展史的书,看上去很像歪理考据。其实写的也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五行理论”发展的一个支线。

  虽然“五德终始说”更多的是被当权者赋予了自身行为,符合天道的一个意义,也从一个十分新颖的角度反映了历史中人们思想变化。

  这些历史的阴阳家们,五行家们,都是当时社会中一群比较能说会道的人。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加符合当权者的利益,不惜捏造事实,从而出现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典故。这可能就是“笑翻中国”这个名字的由来。

  比如说,刘邦的计相张苍,硬生生的把秦朝贬为闰统(多出来的朝代),根本不算一个朝代。汉朝时候,为了“尚哪个德”变来变去,也最后也没有形成一个定论。

  这些从表面上看,都是当权者荒诞的奇思妙想,但骨子里面,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让自己显得更加名正言顺。

  一直以来,文化这种东西,都是没有办法脱离政治单独存在的,而“五德终始说”更是政治在文化上最直接的演绎。

  相比亲王其他考据的书来说,这本书实在是不太容易懂。整本书通篇就是在五行轮回里面绕来绕去。每个朝代都在为国家的德性,到底是尚五行中哪一个德而争吵不休。虽然始终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但在读者看来是比较无聊的。

  然而这本《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最大的缺点显然不是内容,而是书名,十分名不符实,还不如他的原名《五德玄奇编年史》。如果你是为了笑翻中国历史去看这本书的话,可能会比较失望。

  但我自己本身觉得这本书还是挺有趣的。对于“五德终始说”这个只听说过,没有深入了解的概念,进行了一个基本的扫盲。

  正是因为有亲王这样的人存在,在历史的普及上做出了不断努力,像一个翻译搬运工一样,把这些隐没在历史中的事件,一点点搬运到大众的面前,把这些散落在历史卷宗中的事件,编织成为一条条的脉络,让更多人所知晓。

  让普通人知道,历史不光只是历史书上的那些铁血春秋,金戈铁马。还有无数的普通人在为历史作出了更加全面的注解。他们才是组成中国历史的拼图,共同筑起了华夏五千年璀璨的文明。

本文标题: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2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30 岁的郑爽,你能不能别再作了?《走出韩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