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韩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22 09:43: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3

《走出韩国》是一本由[韩]张康明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走出韩国》精选点评:●桂娜=我。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韩国人写的书,不管是金爱烂还是张康明,他们写下来的就是

《走出韩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出韩国》是一本由[韩]张康明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韩国》精选点评:

  ●桂娜=我。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韩国人写的书,不管是金爱烂还是张康明,他们写下来的就是你一看,咦这他妈难道写的不是我自己吗?里面有一句我记得很清楚,说国家它说爱我,其实也不是爱我,它是爱金妍儿等一切让它变得出色的人而已,和我这种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 我记得李孝利在孝利民宿里对羡慕她家的旅客说,其实住在哪舒不舒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心里舒服才行。虽然他们有钱人不太懂我们普通人的思维吧!但我还是要说,如果真的能逃脱,逃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人即使一无所有,也可能幸福。但是,如果恐惧未来,就不会幸福。我不想活在恐惧中。” 《走出韩国》这本书是韩国作家张康明(장강명)所著《한국이 싫어서》的译本。 这本小说是第20届“文学村作家奖”的获奖作品,也是韩国yes24网站网友票选的年度书籍。

  ●那种“这说的不就是我”的笔触和视线真的敏锐珍贵。

  ●前半段简直和我如出一辙

  ●“那你有什么想干的事吗?”“厨师。”

  ●全文很平淡,但她在挣扎,逃避。我们每个人都一样。

  ●虽然都很难,但至少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评分虚高,与分数持平的金智英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作品。作者基于对几个移民澳洲的韩国人的采访、移民论坛上的帖子把它们都揉进了主人公身上,融合非常生硬。不管是对韩国、中国、日本还是澳洲、东南亚,都充满了刻板印象,比如信心满满地写道:韩裔/亚洲女生在国外都非常抢手,我只想说,您真的是想得太美了……全书唯一留下印象的是降落伞的比喻:从高空跳伞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安全降落,反而是低空跳伞因时间短反而很容易出现事故—本就身处底层的人,要时刻小心坠落,一旦坠落连挽回的时间都没有,结束的也更快。

  ●以为作者去过澳洲,原来是采访了在澳洲生活过的人。小说里说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不管是歌剧院附近的美景,还是从Bondi到Coogee路过的墓地。经历也是深有体会,刚去的时候一个月搬一次家,怀疑自己为什么会去澳洲;工作中总是get不到别人的笑话,听不懂别人的名字,感觉自己是个游离在外的异乡人;两年后回国感叹大爷们也都在用手机乘地铁,京东到家可以一小时内把东东西送到,被朋友们笑是澳洲侨胞。就是少了点爱情故事哈哈。现在回国正好一年时间,感觉这一年都特别不快乐。我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幸福。但可能和主人公不太一样的是,我觉得现在虽然回国了还是充满希望,加油吧!#中秋节给自己打打鸡血#

  《走出韩国》读后感(一):幸福准则下的选择

  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人不是错,那么毫无理由的想要离开一个地方一样可以理解。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个城市?为什么只有这个人或者这个地方能让我幸福。因为我们都靠着自己编制的幸福准则生活着。“资产式的幸福”也好,“现金流式幸福也好”,它的建立绝非偶然,我们所经历的过往推着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者呈现的是一个勇敢的女孩,起码我是非常佩服她的;现实中大多数人应该都如她的朋友和前男友一样,在相对安全的舒适圈里度过还不算遭的日子。主人公在澳洲没有过所谓的天堂生活,一样感到过崩溃和无助;但在一次次的希望与失败,再努力中她感受到被尊重,被平等的对待。

  之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选择离开韩国,离开亲人和爱人,并不是澳洲什么都比韩国好,甚至澳洲也有它致命的问题,但这个城市就是如此匹配她的幸福准则。所以无论是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工作,又或和谁恋爱,其本质都是我们在一个步调上前进着。

  慢慢对我好吧,我希望的是“现金流式的幸福”。

  Have a nice day~~

  《走出韩国》读后感(二):《因为讨厌韩国》和其他

  原版出版于2019年5月,民音社。

  张康明,当今韩国文坛风头正健的小说家,2019年在文坛崭露头角,作品产量大,品质高。之前就斩获诸多奖项,前不久又把民音社主办的一个重要文学奖项“当今作家奖”收入囊中。之前读他的另一部长篇《晦日,你记忆世界的方式》,因为他对于叙述方式的大胆尝试而眼前一亮,把事件顺序完全打乱,任意重组,颠覆我们之前所知道的所有顺叙、倒叙、插叙方式,绝对“烧脑”没商量。 可就是这么一位备受文坛专业人士青睐的作家,在其2019年出版的这本《因为讨厌韩国》(国内媒体曾一度译成了更具煽动意味的《我恨韩国》)当中,却以一个年轻韩国女人的口吻,如同闲聊般的大白话讲完了一部篇幅较为袖珍的长篇小说。阅读过程中,不止一次的迷惑,迷惑于这部作品超乎预期的浅显和貌似“平庸”。同时也暗自佩服作者的胆量,居然敢用这个标题在韩国出书。如今拿到中国来,果不其然被和谐成了一个无碍于中韩两国人民睦邻友好的书名。

  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女主人公不喜欢韩国,她也清楚的认识到,以自己的学历、家境、外型等诸般条件,如果留在韩国,未来的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她想改变命运,于是放弃了所谓的稳定现状,转而去澳大利亚寻求更幸福的未来。在那里,她经历了澳洲人的歧视和韩侨的欺生待遇,辗转于各种条件恶劣的合租屋,结交过奇葩男友和害她家产散尽的朋友,也通过努力找回了自信,最后终于成功入籍澳大利亚。

  喜欢书中对于迪士尼动画片《怕冷的企鹅》的引用,如果你是只怕冷的企鹅,没有人规定你一定要像其他企鹅一样一辈子固守在南极。走下道德制高点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寻求幸福的权利。

  有感于作者在小说最后借女主人公之口说出的那个“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的理论---

  quot;我突然觉得,也许幸福是种跟钱一样的东西。幸福也分'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有的幸福来自于对于某些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一直存留在记忆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点点的让人觉得幸福,这是资产式幸福。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幸福资产的利率非常高,比如志明。‘我突破重重难关当上了记者’这份记忆当中,每天都会析出一些幸福感,所以他即使每天工作到很晚,即使疲惫不堪也比别人更能坚持。有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的幸福利率很低,幸福资产几乎不产生任何利息,所以他们必须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式幸福。艾莉就是其中之一,她是靠每个瞬间活着的。"

  女主角没有可以长久支取利息的“资产式幸福”,也意识到在韩国很难创造她所需要的“现金流式幸福”,所以她像那只怕冷的企鹅一样,选择离开南极,远渡重洋,为自己搏一个阳光普照椰林树影的未来。

  《走出韩国》读后感(三):来一次人生的Base Jumping

  一整本书愉快流畅地读完,期间几次情不自禁发笑,忘记在哪里种草的了,现在很感谢自己翻开了这本书,成就了如此愉快的一个夜晚。

  韩国文学目前看得还很少,但时时有惊喜。张康明和之前读过的金爱烂一起,实在是我的取向狙击。有人说这本书“平淡”,可我觉得精彩绝伦。

  读完后记时,真不想承认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真希望桂娜是现实存在着的:此刻她真实地生活在澳洲,从大洋洲那边遥遥地再给予读者一些些改变现状的勇气。

  另外我也有点不想承认作者是位男作家,怎么那么厉害!能写出一篇女生视角且如此“逼真”的小说。

  说起它的逼真,很突出的一点就是细节取胜。从一开始入境澳大利亚过关(对月经的描写逼真到让人无法再直视生蚝……),到最后在飞机上分享自己关于两种类型幸福的心得发现,都独具现场感,描写得无比真实。那段挤地铁的描写也“不忍卒读”,不知深圳高峰3号4号线可否有得一拼。

  书里还有很多巧妙的隐喻:

  章节名取的很巧,让人迫不及待听下回分解。

  怕冷的企鹅巴比永。离开寒冷的南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夏威夷,从此以后,它再也不会冷了;桂娜走出寒冷的韩国,到阳光明媚的澳大利亚扎根,从此以后,告诉自己会幸福地生活。

  从低处坠落更危险的Base Jumping。桂娜独自来到澳洲恰似一次孤注一掷的base jumping,在一团乱麻之中尝试突围出人生的转机。

  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仿佛置身风中,一种低空跳伞的失重感,和一种逆风而上的突围感。

  书里使用了我很喜欢的呼应:

  飞机上跟空姐点餐,从一开始窘迫反复的pardon,到书的最后从容沟通,点了鸡肉饭和啤酒。

  还有在首尾出现两次的海关的have a nice day,听到的是同一句话,却早已是不同的心境。

  这本书难能可贵的还有主人公改变现状的勇气。

  因为我们中有太多人,以“迷茫”“自卑”“放不下”“时运不济”等等说辞为借口,一直躺在现实的泥潭里不肯起身。

  工作不顺心,却因为待遇尚可而一直坚持着;

  经济不景气公司降薪,却因为不敢裸辞而一直忍耐着;

  女朋友给自己戴绿帽子,却因为舍不得放下而选择了原谅;

  考了无数次没过的考试,却因为吃喝玩乐和种种诱惑而从来没有真正咬牙切齿地努力过。

  ……

  太多太多的我们,站在明明是自己设置的高墙下,企图从一成不变之中换取毫发无损的安稳,以为这就是现实的最优解了。我们没有看清楚的是,得过且过的遮羞布只能掩盖而非填补内心的空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也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当然无法预判高低好坏,但我们可以从桂娜的经历中习得一种突破精神——在糟无可糟的时候,勇敢为自己谋求到多一种可能性,开辟出别开生面的人生。

  想起最近网络上流行说的假甜女孩:表面乖巧适合恋爱,仔细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内心特别独立,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桂娜正是这样的假甜女孩,在随意和不在意中有她自己的在意和坚持,她目标明确,没有动摇,一直在这条路上向前行进着。成功入澳大利亚籍的那一天,仿佛读者也跟着来到了仪式现场。

  夸了那么多,再来说说瑕不掩瑜的瑕吧。

  虽然作者以男写女颇为惊艳,但其实也有露出作者原本男性“马脚”的地方:

  ①恩惠的婆婆、美妍的工作刻画得有些脸谱化。试想一下,姐妹聚在一起时会一直都只抱怨自己的生活吗?每个人在没有到出手打破生活的程度的时候,都有她自己的平衡。平衡就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面:张三抱怨老公没时间陪她,但是她老公会给她买想要的最新包包。李四抱怨老公挣不到钱,但是她老公最细心体贴最善良专一。一个能和姐妹聊天聚会的人,有她抱怨的地方,就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从而维持自己内心以及外在形象的平衡。而那些生活只剩不好的一面可以倾诉的人,她们应该是不会出来聚会的。

  ②桂娜的个性其实很男性化。哈哈,她像一个男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女朋友一般,换了一个又一个男朋友!不拖泥带水,随意又淡然,反而是志明和载仁像两个小女人一样在桂娜身后恋恋不忘不离不弃。我该怎么形容呢,我想说桂娜很man很酷,嗯。除了恋爱观还有她过剩的自尊心,无论是和志明父母吃饭之后的吵架,还是拒绝搬去和印尼男友家住,怎么想都是换成韩国男人的心态比较真实一点?

  ③主人公的形象不够饱满。桂娜一开始的设定是自身条件平平在韩国没有多大出头的可能,但这连绵不断的桃花运是?(黑人问号脸)?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应该是吸引书中人的同时连同读者也感到喜爱,但本书其实没有特别展现出女主人公吸引异性的特点。如果作者肯费笔墨刻画一下wuli桂娜的外貌就更好了,否则难免会沦于空泛。

  以上是不成熟的个人看法。最后,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两个词,精彩细腻。像金爱烂的失意+青山七惠的日常,再加一点Base jumping的风。

  回归到桂娜精神,We only live once. 人生苦短,不管如何选择,记得遵从内心。

  去经历吧。

  《走出韩国》读后感(四):土生土长的韩国人为什么敢写“因为讨厌韩国”?

  中文译名《走出韩国》一书在韩国境内出版时原题目其实是“因为讨厌韩国”(한국이 싫어서),并且曾一度被媒体炒作为“我恨韩国”。在台湾地区出版的繁体版本也是沿用了原标题《因为讨厌韩国》。 众所周知,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是很强烈的,土生土长的韩国人怎么会讨厌韩国呢? 小说一开篇就解释了原因。主人公桂娜如此说道: “我之所以不想在韩国生活,是因为在这个国家,我实在是个没有竞争力的人,就好像一个应该灭绝的物种。” 换句话说,生在穷人家的桂娜不喜欢韩国,是因为觉得自己身处社会底层,幸福指数“营养不良”。

  主人公桂娜二十七岁,从未拥有过自己的房间,从小就和父母及姐姐、妹妹挤在一到冬天就四处漏风的房子里。

  “我在韩国工作的时候,没有一天不抹眼泪。倒不是工作多辛苦,而是上下班的路程太艰难。你曾经在早上搭乘地铁二号线从阿岘站出发,经新道林站转车到驿三站吗?如果经历过,你就会切身体会到别管什么人性还是尊严,在生存问题面前全都是摆设。”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是日积月累、忍了又忍后的无力感。 家境贫寒,相貌平平,非首尔三大名校毕业,桂娜曾试着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就职于一家所谓的证券公司,每天干的工作不过是受理客户信用卡额度要求,接听客户投诉的无趣工作。职场晋升无望,意味着不能加薪;收入原地踏步,代表阶层不变。 如果不离开韩国,一辈子就只能这样了。有了这种意识后,桂娜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地奔向澳大利亚。不过,这不是桂娜的结局,而是从零开始的挑战。

  有11年记者经验的张康明则在文字世界里以闲聊般的语调展示穷人的求生之路。

  张作家在写给友人的私人邮件中曾提到,“当初创作《走出韩国》只是无意识地想要反映在韩国经历了特殊时代的一群人,没想到这种经历引发各国读者共鸣。尤其是七十、八十年代出生于韩国一代人,中国也是如此吧,在他们童年感觉敏锐之时,迎来了世界化之风,感受过各种文化与经济形式变奏,他们和父母那一代一定是有代沟的。” 这种经历时代之风而改变的生活观在书中表现为桂娜的“不安分”,她不愿重复父母那一辈熟悉却不幸的人生轨迹。 “你没钱,去澳大利亚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不会幸福啊!” 当桂娜决议移民时,不仅是家人,男朋友、闺蜜们也都不支持她,认为她只是换个地方受罪。

张康明本人

  桂娜初到澳大利亚,的确处处不顺。语言不通、被韩侨欺骗打压、居住条件差、工作时薪低……从各方面情形看,走出韩国后似乎也没好到哪里去。 有趣的是,在韩国时每天想哭一场的桂娜到了澳大利亚后明朗地笑了。 自信何来? 由表面看,桂娜不再担心自己大腿和屁股上的赘肉遭人嘲笑,在澳大利亚没有瘦身压力。 从心理因素来说,桂娜脱离了原有的阶层鄙视体系,也就逐渐不再自卑。

  在澳大利亚,做蓝领也不丢脸。而在韩国,桂娜就算坐办公室,因为出身不好,也常被无视。 桂娜曾有个相恋六年的男友志明,俩人大学时代相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却离携手婚姻越来越远。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双方存在“身份差距”。 志明生在江南富人家,父亲是大学教授,家中子妹个个活得体面光鲜。这样的人家自然难以接纳一个门房的女儿,桂娜与志明家人相见,志明父母没有明着给难堪,反倒是“无声胜有声”。有时不闻不问,却是响巴掌。 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其他“鄙视链”,诸如首尔三大名校毕业者看不起地方大学毕业的人等等。 说到底,桂娜走出韩国,图的是不止是改变经济状况,更是为了有尊严的活着。她要的是将疲于奔命的生存转变为生活。 取得硕士学位后,桂娜回到韩国探亲。这一趟,使她更加确信自己选择没错。家里的房子翻新过,不再有老鼠出没,却依然难逃蚂蚁的“围攻”。姐姐还是做着入不敷出的零工,妹妹依旧好高骛远。闺蜜们的话题离不开婆媳矛盾与欺压员工的恶老板而老生常谈。 熟悉的人事一陈不变,桂娜庆幸自己摆脱了死气沉沉的固有轨迹。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自醒意识也在桂娜体内觉醒。 彼时志明当上记者,收入稳定并且表明只要桂娜愿意结婚,大可不必在意他家里人是否认可。 桂娜若是嫁给志明,不用算计,用不了多久,至少也能步入中产阶层,住进大房子,做个家庭主妇,享受现世安稳。可她并不想寄生在婚姻中,成为丈夫的附属物。

  她拒绝了志明求婚,决定重返澳大利亚。 移民澳大利亚就那么好吗?不,澳大利亚当然不是什么“天使”国度,即使有了绿卡,外来客的黄皮肤还是会莫名遭遇“土著民”的驱赶或恐吓;地上也没有白捡的金子。 桂娜这个韩国姑娘,体验异国不易后,为什么坚持挑战陌生的幸福呢?对她而言,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幸福呢? 书中提出“幸福是跟钱一样的东西”,分为两类:“资产式幸福”与“现金流式幸福”。 “有的幸福来自对某些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一直留存在记忆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细水长流地让人觉得幸福,这就是资产是幸福。”这种幸福资产的利率非常高,比如志明,突破难关如愿当上记者后,即使每天加班,也能坚持。 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幸福资产几乎不产生任何利息,所以他们必须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式幸福。”他们是靠每个瞬间活着的。 在桂娜看来,她既需要资产式幸福,也离不开现金流式幸福。留在韩国,她没有幸福资产,也很难靠平均水平创造出所需的幸福现金流,那种生存方式就好比一天只吃一顿饭。幸福不满,所以得去创造。 换句话说,幸福的根本在于思维观念的转变,而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走出韩国》并非煽动所有人都逃离韩国,而是告诉人们,先让内心“动起来”,才有可能找到幸福的内核。韩国,或澳大利亚,改变命运的机会只属于那些不被残酷现实压扁且认清幸福方向的人。 出走的桂娜,仍是一无所有的穷人,但是她真心觉得从现在起,一定会幸福。她的勇敢源于抱有希望的认知。 正如本书封腰上的一句话:“人即使一无所有,也可能幸福。但是,如果恐惧未来,就不会幸福。” 幸福是全球急缺货。你想好了吗,你需要哪种幸福?

  ————————————————————

  文/沄希 如需转载请私信

  不定时更新介绍韩国文学与影视作品,欢迎关注。

  《走出韩国》读后感(五):你知道韩国国歌吗?

写在前面:该文为介绍韩国文学第三弹内容,其作者张康明曾获“韩民族文学奖”、“秀林文学奖”等。在讲解其文之前,先聊下在读了几本韩国文学之后所带给我的直观感受:韩国文学是沉重的,相比日本文学淡淡的忧愁,韩国文学更像是一个十三香料理,大量的元素混合而成的体系。其文风充满了对社会的控诉、对现实的不满,这自然无法与韩国政治社会脱离。张康明所写的《走出韩国》正是对于传统的不满,对于社会阶级固化的反抗,其文能够反映普通人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的选择——移民。

  “你知道韩国国歌吧?记得歌词是怎么说的吗?上帝保佑的不是我,而是大韩民国。留存万代的也不是我,而是大韩民国。”韩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追求的是自我的独立与幸福,而非一味为国家的牺牲的年轻人,他们感受到的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与剥削,而未体会到社会的关心与帮扶,他们无法选择,他们不幸福。“我不在乎整个韩国的幸福指数排在第几位,现在是我想过得幸福点,可是我在这儿根本没法幸福。”

  社会与个人的严重分离导致的是来自底层与普通人民的怀疑,所谓的幸福指数到底是何人所评出?它所能代表的究竟是哪一批人?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所谓的高幸福指数,我们想要的是在自己努力完成学业后,能够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愿望并不高,却在韩国难以实现。

  年轻男人为何会痴迷于《告解》的歌词(“请宽恕我明知道这个位置不属于我,却依然想拥有她”)?他们在社会中受挫,梦想被打压,战战兢兢,从而选择自恋来排解忧愁。多少年轻人怀揣着梦想走向社会,却被层层壁垒所阻挡,随波逐流,虽未老却显老态,虽未有白发却不再青春。

  至于中年人为何喜欢唱《Bingo》(“我热爱脚下的土地,从未想过移民!”)?每个人都认为活在这个国家很累,心里都暗暗盘算者移民,用这首歌来催眠自己,说“事在人为”,说“活得太轻松反倒没意思”。却是最后《Bingo》的主唱Turtel Man的自杀为这一篇画下句号,“在我生命的最后瞬间,希望我依然带着笑容。”这首歌的最后一句是悲伤的喜悦,是带着笑容的死亡。或许Turtel Man所代表的便是在这个社会缩头前行的人吧,不正是不适合在冰地生存的企鹅。

  迪士尼动漫当中有一部经典《怕冷的企鹅》,这只企鹅——巴比永害怕寒冷向往温暖的地带,而其朋友却认为它应该忍着严寒活下去,因为其他企鹅也这样活着。我们总是带着社会的一方来排斥异己,却无法让这些“异类”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巴比永最后翻阅海洋来到了暖带,“从此以后,它再也不会冷了。”每个人都有适合其生活的环境,当社会无法容下他的时候,选择离开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忍受一辈子,将自己的个性打磨成群体的共性,最后无奈而终,我想这样的人生是无趣的。

怕冷的企鹅 (1945)暂无评分1945 / 美国 / 动画 短片 家庭 / Bill Roberts / Sterling Holloway

  澳大利亚的国歌代表的是澳大利亚人,“欢笑吧,澳大利亚人,我们自由年轻”、“耀眼的南十字星下,我们并肩打拼”。就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歌咏的是每一个中国人,我想人民的幸福会是整个国家的幸福。

  “从高处往下跳,如果降落伞打不开,还可以打开备用伞,可是从低处跳的时候根本没有开备用伞的时间,降落伞一旦打不开,就彻底玩完,所以越是活在低处的人,越应该小心别掉下去,从低处坠落更危险。”这是桂娜的人生观,也是她对妹妹的劝告,与志明的恋爱让她感受到了身份差距的影响,位于底层社会只能如履薄冰地活着,追求的是幸福还是苟且?

  幸福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将幸福分为两种——“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所谓的资产式幸福是“来自对某些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一直留在记忆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细水长流地让人觉得幸福”;而“现金流式幸福”则是“靠每个瞬间活着”。我们选择何种,其实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的是“Have a nice day!”

  “人哪怕一无所有,也可能幸福,但是如果恐惧未来,就不可能幸福,我不想活在恐惧当中。”而在韩国社会,普通人对于未来充满着迷茫,对于未来的恐惧让他们失去了对幸福的预期。当我们选择从高楼毅然跳下而不考虑代价的话,我想那个瞬间会是很美的,美的耀眼,而这个社会却是将我们从高楼跳下的可能性也尽量谋杀。

  韩国社会是被财阀所掌控的,当年卢武铉的选举口号还清晰可见——“人活着的世界”,他想打造一个能让大家生活下去的世界,而不是压抑、死气沉沉的社会。在韩国,国家与民众需要和解,“只有国家对错误进行真心诚意的道歉,为他们恢复名誉,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才能实现化解与和谐。”(《命运:文在寅自传》)

命运:文在寅自传8.3文在寅 / 2019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在电影《第一滴血2》的最后一幕中兰博的台词:“For our country to love us as much as we love it.That’s what I want.”我希望我的国家爱我就像我爱我的国家一样,这段话是对韩国的控诉,如果能够留在自己的祖国,能够安定幸福地生活,又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移民他国。桂娜的质问代表的是普通人的疑惑“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爱自己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也不爱我。”

  韩国的高压社会、不公平的社会环境却诞生了批判社会、反应普通人生活的优秀文学、电影作品,这样两极情况让我惊奇,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我对韩国文学产生了好奇吧。

本文标题: 《走出韩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2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李光耀观天下(精装)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