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叛徒》是一本由孙郁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写作的叛徒》精选点评:●那一辈的文人多多少少都是鲁迅的孩子●不喜欢●孙郁的读书随笔写得挺好。沉静中藏着锋利,有思想性,文笔清
《写作的叛徒》是一本由孙郁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的叛徒》精选点评:
●那一辈的文人多多少少都是鲁迅的孩子
●不喜欢
●孙郁的读书随笔写得挺好。沉静中藏着锋利,有思想性,文笔清雅,精神上是有追求的。
●因为祝勇和孙郁的文集使我开始认识到这个出版社。对孙郁这个名字的熟悉源于鲁迅和木心
●#2019073#
●简单,好读。鲁迅后代那一篇告诉我们,做个局外人有多幸福,所以工作上,我们也能这样做个局外人吗
●思考。
●“她(张爱玲)的作品像欧洲的一些古典的油画,忧戚里带着无望的寂寞,仿佛日暮下的街市,无奈地等着黑暗的到来。”——《古文的路》。说得多好,又到位又漂亮。
●嗯,害zun怕jing有文化的真学者,哈哈!
●在天津蚂蚁和海洋书店买的,回武汉的火车站读完了
《写作的叛徒》读后感(一):评《写作的叛徒》
之前没有读过孙郁的书,对其人其著作了解甚少,《写作的叛徒》原是作者的散文随笔集,语言极其朴实,像是一位老者坐在你旁边不急不慢的讲故事,没有华丽语言的渲染,没有大起大落情绪的浮动,朴实文字的描叙凸显真实!然而书中关于非洲,日本,韩国等地旅游经历的描叙与其文化底蕴的展开没有让人内心为之一颤!点到为止的感觉不够过瘾!脱掉文字包装的厚厚的外套,文人的骨感或许可以更肆无忌惮!无趣与有趣的文字需理解它的人去各自品尝!读到最后发现其实蛮喜欢,引用书中的一段话:齐先生画水中的鱼,没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水的清香。真正有营养的文字是不是在貌似无趣,平淡,一无所获的字里行云流水,而只是我们的眼睛不够明亮看不见罢了?
《写作的叛徒》读后感(二):影射名作家的叛变
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提名了五个人,江弱水、金理、敬文东、孙郁、张柠。孙郁最后得奖,作品正是这本书。
书里收录近几年的二十五篇散文,有文学评论,也有其它题材,例如旅游。
作者是研究周氏兄弟的名家,但这本书不是专门讲周氏文学,只是占了几篇。作者也研究老汪和老胡,为他们俩曾经出过书,这次的文章里也有涉及。其余的就是周海婴、史铁生、孙犁、路遥、李静、萧红、萧乾等人。书名写作的叛徒是其中一篇的篇名,讲的是阎连科。
假如这五个人来让我选,我都选不下去,因为我都不是看这一路的,我很可能一个都不选,直接弃选,让这个奖空缺。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书,普通百姓看的书就和这些作家们的看得不一样,所以也没什么。不过也就证明了,奖还是圈里人的奖,和大众无关。普通人不要看着奖去找书,很容易碰灰。虽然我不是看奖的人,我只看名字,但还是上当了。
作者的文笔是好的,不然我也不会挑了这本书。但内容却是我不熟悉并且不甚有兴趣的,所以还是不行。就像我的这篇书评,如果你对孙郁没兴趣,自然就觉得我写得不好。但是看这本书的人,也会觉得我写得不好,因为如果对孙郁比较熟,就会认为我说得不对,或者说得很空洞。
不是我不敢评,而是我确实没什么可评。孙郁敢评鲁迅、胡适等大家,难道是因为他水平比他们高吗。评论无分高低,大众也可以评大家,这正是豆瓣的办学宗旨之一,也是办学目标。不怕你评得不好,就怕你不去评、不敢评。
书的装帧很好,是硬厚纸板外皮,里面的纸质也用得很高级,是米黄草皮纸。所以十多万字的书要卖到三十多块钱。我以为是因为得奖了才敢这么卖,原来这是得奖前就这么设计的了,得奖后不见得就会加印,再次证明就算得奖了,也只是增加圈内知名度而已,但圈内知名度本来就已经很高了,这种奖真的很鸡肋。
《写作的叛徒》读后感(三):今古之间,读书与忆人
断断续续读过几本孙郁的书,感觉恰如与老者对话,平等而思绪灵动。
要不是网店搞特价,如此价高的书自然是不会买的,242页,121千字,36元的定价,对我这样的打工者不可谓不高,好在,有活动,11元买到了,这也足以见得现在书籍定价的水分了
买这本书,很大原因上是因为作者孙郁,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属于祝勇主编的《独立文丛》。虽然读得不多,祝勇、孙郁,在我的印象里都值得一读,也许因为他们都不算很主流的作家。主流,见鬼去吧,几十年的主流给我留下的印象似乎只是骗子的代名词而已。
在这本书中,除《非洲的眼神》、《普林斯顿》、《又见坂东玉三郎》之外,不外三方面内容:读书评论、回忆故人、对文学的思考。其实,即使在《非洲的眼神》、《普林斯顿》中,我们邂逅的还是海明威、胡适。
《冲绳的鲁迅语境》、《耻辱记忆下的诗学》仍然是孙郁的本行,关于鲁迅。
忆人的文章《看不见的诗文》、《我的道是高擎洲》、《海婴先生》徐徐道来,不乏反省;《新旧之间》、《古文的路》、《诗画之间》、《左右之间》对现当代文学充满思考,值得一读。
书中更多的部分,是书评及作家评论了。
本书涉及的书籍计有: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的雪》《用别了,武器》
桑戈尔 《桑戈尔诗选》
特恩布尔 《森林人》
丸尾常喜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耻辱与恢复(从<呐喊>到<野草>)》
曾艳兵 《卡夫卡的眼睛》
金光圭 《模糊的旧爱之影》
陈言 《形象思维》
高擎洲 《旧云新影》
周海婴 《鲁迅与我七十年》
陈奇佳、宋晖《被围观的十字架》
史铁生 《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
阎连科 《四书》
贾平凹 《古炉》
孙晓玲 《布衣:我的父亲孙犁》
路遥 《人生》
宁肯 《天·藏》
李静 《捕风记》
马一浮 《尔雅台答问》
申涵光 《聪山诗文集》
袁权 《萧红全传》
作文本书标题的《写作的叛徒》,是对阎连科《四书》的书评,然而,阎连科的这本《四书》却不知何时才能登陆,一叹!
《写作的叛徒》读后感(四):文化的精神的认知
这是我第一次看一部文学评论的集子,也感觉对自己以后写论文或者写文学批评会有一点点帮助和借鉴性的意义,这本书还挺好看的,读起来非常顺畅,里面收录了很多对不同作家和作品的评价。 我自己对孙郁不太有认知,查了资料之后他才知道是鲁迅研究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学者,然后他写的这个评论集真的非常符合我内心的想象,因为我自己也并不喜欢那种严肃的严格的论文格式的文学评价,他这种会更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那种感觉,孙郁在《捕风者说》这一篇里面也谈到了关于文学评论者去评论其他作品时的写作方法,他也讲到:在古人写文章评论别人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篇作品,但是慢慢的发展,这种传统就中断了。在写一本书中孙郁的写作算是这种传统的回归吧,文采和文笔都非常不错,独立来看也算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当然在读他这本书的过程中嘛,因为他自己的评论涉及到了非常非常多的著作,导致我看的还挺羞愧的,因为我自己在高中的时候,就因为莫名其妙的那一种偏执的,孤僻的,叛逆的小众癌,很多大众性的作品,我也没看过,那个时候一味地追求小众就对文学有一点点轻视,或者说轻浮,导致现在阅读量的第一亏了很多,还是非常惭愧的,现在也在弥补,但是还是略微感到一些吃力。 孙郁这本书里面涉及到文化和文明,文学,绘画,人文的精神,以及对五四新旧文化传统的认知,非常多的方面,读下来会有很广阔的认知和收获。这里面涉及到的作者主要有鲁迅,卡夫卡,史铁生,贾平凹,阎连科,孙犁,路瑶,萧红等等。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属于关于史铁生的评论,我深切的感受到我自己的阅读面有多狭窄,在我自己的传统认知里,史铁生似乎只有轮椅和《我与地坛》,但是在孙郁的评论里面,我才真正的认识到不,不止是这个样子的,石铁生是一个超过了他本人经历,他自己的文学作品更值得研究的一个作家,我非常惭愧,对于自己的无知和轻浮。接着就是孙郁关于新旧文化传统的评论和研究,这里面涉及到了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审美标准意识的认知与确立,同时也有对文化内在的品格的追求。我在他的作品里面,渐渐地认知鲁迅的精神,在传统的中学课本里面,我印象中的鲁迅其实还是一个刻板严峻的人,即使在大学里面读了他更多的作品,但我不得不承认,我从来没有真切的认知到什么是鲁迅的精神。在这个作品集里面有两篇谈到鲁迅文学和精神在日本的研究,主要讲述的主题是关于反抗和羞耻感。这在我的认知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冲击。当然鉴于我对鲁迅作品读得还不够
《写作的叛徒》读后感(五):《写作的叛徒》:一个人的文本盛宴
概念是没有体温的,但人是鲜活的。对于与文学批评家来说,与其面对枯燥的文字,不如跨过留白,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谈古今新旧,体现世变迁,在对他人的观照中反观自我,做一次写作的叛徒,孙郁在笔端划出了一段他之于文学的渐变:循规、快慰与出走,这也是一位学者兼写作者从学术走向生活的一道轨迹。
每每谈到鲁迅相关语境,孙郁会流露出学者与生俱来的审慎和严谨,钩沉考证、旁征博引,在《冲绳的鲁迅语境》中渗透了他对鲁迅精神在异地的考量:“冲绳的知识分子没有做鲁迅的学院式研究,他们把鲁迅的灵魂镶嵌在自己的血肉里。这里出现了两种力量,一是向后的力量,通过寻找旧我而确立自己的身份……一是对现实的抵抗。前者是对迷失的历史语境的召唤,后者意味着从压迫里解放的信念。”冲绳人即是全球弱势存在挣扎的象征,直面奴役的参照,面对着身份追问和领土占领的双重焦虑,其鲁迅观已内化到他们的血脉之中。
在《耻辱记忆下的诗学》中,孙郁再一次受到日本学者丸尾常喜在《人与鬼的纠缠》中的启示,在研究鲁迅与故土关系时将民俗、宗教、社会学等因素融入其中加以考量,在《狂人日记》中建构了他的“进化论”,为了建立所谓的“人国”,将“生的连续性”压抑“生的一次性”,直到彷徨期的鲁迅,“进化论”才逐渐解体,“生的一次性”为寻找出口而痛苦和挣扎,这种东方式的细腻解读在鲁迅研究界是罕见的。
一个作家,如果文本诱人,总会吸引人去了解那些背后的谜。文学终究是抒写着种种缭绕于人的告别,萧红、孙犁、路遥、史铁生、海婴先生……这些远去的身影丰满着孙郁的文学版图,字里行间都或多或少分有着鲁迅先生的火光,与他们的神交无疑是快慰的。
鲁迅晚年看到了萧红萧军一代青年填补了旧式士大夫身上缺少的天然的纯美,她将饥饿、失恋与漂泊入文,网罗着日常生活的空隙,以女性独有的纤弱痛楚支撑着文本精神。作家的本色也如布衣孙犁,不酸腐、不自恋、不狭隘,文字如水滴石穿鞭辟入里,这些柔软的力量背后集合了作家天赋与灵感的汇聚。《人生》和《我与地坛》自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几十年的关注,这源于路遥和史铁生在写作中对生命的追问,这是一块未被俗世污染的空地,无论时光如何飞转都会经得起推敲。作为鲁迅研究者的孙郁,海婴先生对与他来说意义非凡,他游历于文坛和学界,但若有鲁迅相关的会议,他的到场萌生出一种庄重的历史现场感。海婴先生似乎继承了父亲坚韧的个性,每逢遇到批判者践踏鲁迅言论时总表现出极度的愤慨。
遗憾的是,斯人已去,一个人的文本盛宴注定是孤单的。写作的叛徒最终是要颠覆自我,走向更大的生活场收获曾未有过的个人体验。深入非洲原始神秘的草原,跟随岩画中暗藏的律动,在这个充满诗意和神圣感的民族中捕捉流转的目光;踏上爱因斯坦和胡适曾经驻扎的普林斯顿大学,感受历史的印记和思想的畅游;体味韩国优雅从容的诗魂,给心灵喂一剂苦药。异域出走寻求灵魂的对接,在不同的对象里,发现忽视已久的自我。
2019.11.11 都市时报
http://times.clzg.cn/html/2019-11/11/node_345.htm
2019.11.15 南方教育时报
http://szjy.sznews.com/html/2019-11/15/content_2686060.htm
转载请发豆邮告知,谢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