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17 10:56: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1

《童年》是一本由[法]玛丽·德布莱辛[法]克劳德·旁帝著作,后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童年》读后感(一):前言——有些大人已经忘记了他们自己也曾经是孩子有些大人已经忘记了

童年读后感摘抄

  《童年》是一本由[法]玛丽·德布莱辛 / [法]克劳德·旁帝著作,后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读后感(一):前言——有些大人已经忘记了他们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有些大人已经忘记了他们自己也曾经是孩子,忘记了那些冒险、快乐,以及或大或小的挫折。

  相反地,有些大人把过去牢记于心,他们甚至还记得某一天发生的微小变化或改变他们的某件事。那件事也许又可怕又让人难以承受,也许微不足道或根本不值一提。童年的日子对他们来说,有时天好像要塌了,有时一个新的世界要打开了。

  童年是抹不掉的,永远都抹不掉。无论人们记得与否,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与他们 2岁、5 岁、10 岁或 12 岁时的样子相似。他们的童年没有消失,只是随着岁月发生了变化,展开了新颜。

  这本书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孩子,来讲述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时刻。你们将会看到其中一些孩子在他们年纪尚轻时就改变了世界;而其他的,大多数也都在成年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我们本想创作一本可以囊括世界上所有孩子的书,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得不进行取舍。我们在历史中、记忆中,凭借喜好挑选了一些人,他们有些非常著名,有些小有名气,有些却不为人知。熊孩子与乖孩子、国王的孩子与博学的孩子、有预见性的孩子与有梦想的孩子、打工的孩子与跳舞的孩子……他们所有人,都曾以真实或传奇的方式,或大或小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你们也一样,都在用自己微小或伟大的,但却是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

  玛丽·德布莱辛、克劳德·旁帝

  《童年》读后感(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今天是2020年的5月12日, 12年前的下午14点28分,一场里氏8级的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新闻里播报的是来自震区的抢险的新闻, 以及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 还记得08年汶川地震中那个双手高举着“长大后我要当空降兵”的小男孩吗?

  在地震发生后,手持着“黄继光英雄连”旗帜的空降兵部队来到了这个小男孩的家乡,加入了救灾工作的队伍,赶来为他们重建家园。 在任务结束后,众多送行的人里面,小男孩高举着“长大要当空降兵”的横幅。网友们都称他是“地震男孩”。当时这个男孩子12岁, 2019年他成为了英雄连的一名战士,还参与了国庆70周年的阅兵仪式。

  童年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保存的那一段段的回忆, 童年也是梦想生根发芽的沃土。 不论你是否记得自己的童年梦想, 即使岁月一直往前,而留在最柔软的地方的永远是童年的回忆。

  来自法国的儿童文学巨匠玛丽、克劳德夫妇携手创作了《童年》,用56个孩子的童年轶事,照出每个人心底最真实的自己。

玛丽·德布莱辛,法国著名记者和作家,一直在为儿童和成人创作作品。在她近百部的作品中,有不少作品屡屡摘得国际大奖,还被多次改编成戏剧和电影剧本。曾获法国重要文学奖“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比利时最具代表性的青少年文学奖“贝纳尔·维塞勒奖”、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小说奖”、法国蒙特勒伊“童书奖”等。 克劳德·旁帝,法国著名儿童作家和插图画家,在欧洲,他被认为是唯一能和《爱丽丝漫游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媲美的童书作家,获得过法国童书界最高荣誉奖项“魔法师特殊成就奖”。他的作品以诗意、幽默和独具想象力著称,曾获法国国家文化及图书馆联盟颁发的“最佳图画书奖”和意大利撒丁岛“儿童文学奖”。

  《童年》中的这些孩子后来成了伟人、神人、智者、普通人。他们是苏菲.罗斯托普钦、夏尔.戴高乐、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孔子、海伦凯勒、玛丽.居里,还有圣诞老人、伽内什、赫拉克勒斯、摩西这样的神话人物,以及不为人知的普通老百姓… …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孩子们的童年吧。

1、 钢琴巨人-------米歇尔.派卓西安尼

  米歇尔自幼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脆骨症,一碰就会骨折,这种疾病的孩子长不高,而且由于容易骨折的原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耍。

  米歇尔3岁的时候就能尝绝世经典曲目,4岁开始跟随身为爵士吉他手和音乐教师的父亲学习弹钢琴。5岁的时候他拥有了自己的钢琴,父亲专门为他定制了增高踏板,让他能有个适合的高度练习。

  由于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去学校里学习,父母请了专门的家庭教师在家里教他。米歇尔13岁时,就开始给专业的音乐人伴奏,音乐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光。

  29岁时米歇尔定居纽约,他被誉为天才钢琴家,弹速快得不可思议。他也是作曲家在全世界录制曲子,开音乐会。

  虽然他的寿命不长,去世时仅36岁,但他活得很充实,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爵士钢琴家之一,也是这个世纪最受人们喜爱的人之一。

2、 《安妮日记》作者----安妮.弗兰克

  安妮生活在二战中的德国,由于犹太人的身份,安妮一家在希特勒上台之后逃离了德国来到了荷兰阿密斯特丹。1940年荷兰被希特勒的军队占领,当时正是犹太人大屠杀时期。 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一家藏匿在了父亲公司办公桌后面的一个暗室, 在这里安妮度过了25个月,漫长的封闭生活中,安妮每天收听地下电台,她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记录。

  “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

  后来安妮一家被人告发并送进了集中营,1945年3月,安妮因为斑疹伤寒死在了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里, 这时距离战争的结束只有几个月时间。 安妮的父亲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他回到了阿姆斯特丹并将女儿的日记发表。

3、 狂犬病疫苗实验者------约瑟夫.梅斯特

  1885年的7月4日, 一个普通的夏天当约瑟夫出门为父母购买酵母的时候,一只疯狗扑向了他,把他咬伤了14处, 多亏了一个瓦匠打跑了疯狗,小约瑟夫才幸存下来。 很快这只疯狗又开始攻击其他人,最后被打死了,人们认定这只狗得了狂犬病, 而约瑟夫被狗咬了之后很可能也被传染了狂犬病。

  约瑟夫所在的小镇上没有人能治疗狂犬病,医生建议约瑟夫的母亲带他去巴黎,因为那里有一位著名的学者正在研究狂犬病疫苗。

  当约瑟夫母亲几经辗转在巴黎找到路易.巴斯德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 这位化学家、生物学家醉心于狂犬病疫苗的研究, 但都是在狗身上进行的实验。路易希望在人身上进行实验, 可是当他看到约瑟夫的时候却迟疑了, 因为从没有在人身上进行实验, 他担心约瑟夫会因此丢掉性命。

  7月6号,约瑟夫被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在10天之后约瑟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丙炔每天给路易汇报自己的身体状况,约瑟夫的这次疫苗注射很成功, 他也从成为了第一例被狂犬咬过之后幸存的人。

  在此之后更多的人接受了狂犬病疫苗的注射, 如今作为唯一能预防狂犬病的治疗方法,狂犬疫苗已经被广泛的应用。这离不开路易.巴斯德的研究,也离不开第一位注射狂犬病疫苗的实验者。 后来,约瑟夫长大成人,成为了一名面包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谁的童年被爱的阳光照耀着,那他就会互相创造幸福,就会对父母的言语、对他们善良的心意、对他们的劝导和赠言、对他们的温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

  所谓的成功并不是拥有财富、地位,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面对未来的无限选择,孩子,你要想好自己的未来,路一直都在自己的脚下

  《童年》读后感(三):守护童年,找寻人生最初的执著;追逐梦想,童年无憾,一生无怨

  

1.童年的力量

童年到底有多重要,当你意识到这重要性的时候,往往已经走过了童年。

  虽然童年中的很多记忆都是模糊不清的,但它就是有一种力量指引着我们,去坚持那个深层的本我,在未来的数年里,依然去探索那个最初的执着。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很多东西都像命定一样,深刻在一个人的骨子里,籍由着遗传基因,在未来的岁月中,逐渐显山露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特别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如此火的原因。

  小时候,我常常以为“自信”是一种凭空生发的力量,那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所向披靡,战胜各种苦难。直到我长大,我才深刻体会到,“自信”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确认”,尤其需要童年时期,父母“”爱“”的滋养。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运。也不是所有成年人的坎坷,都可以归结于童年原生家庭的过错。还有一些人,他们童年虽历经苦难,但却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个性,走出自己独特的路。

  到底支撑一个人走过艰难岁月的力量,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法国有一对夫妇,玛丽·德布莱辛和克劳德·旁帝。他们以童年为主要素材,共同创作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做《童年》。

  《童年》这本书,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56个人的童年。他们当中,有被人所熟知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伟大的人物;同时还有安徒生、巴尔扎克这样在专业领域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更有圣诞老人、摩西这样的神话人物;还有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普通老百姓的童年故事。

  尽管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都有一种坚持。那就是,不管处在何种境地,不管遭遇怎样的苦难,他们都,不妥协。

  正是这种不妥协,指引他们,不断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改变了周围的世界。

2.童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最初的样子

  《童年》这本书既适合孩子读,也适合大人读。这本书翻起来很舒服,纸张厚实,随便打开一个页面,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物的童年故事,另一面上会是一幅幽默风趣的插画。在文字的部分,人物的名字被扩大作为标题,在标题下面,作者会用小一号的字,来交代这个人物的主要特色以及他的出生时间。

  这个出生时间很有意思,如果把这个人物的姓名隐去,只留下事迹的话,我们很可能觉得这些童年往事,都平淡无奇,似乎没有什么深意。而且,似乎也没有什么时代的痕迹,除了战争之外,似乎一切都不能影响我们去过一个琐碎的童年。

  可正是这样不起眼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伟大的人物。这也启迪我们,并不是因为童年特别,才得以成才,而是因为本就不甘于平凡,才最终走向了卓越。起点可以平庸,但对待困难的态度,会把我们引领到不同的方向。

  宋体字的部分,写的是这个人物的童年经历,占整个文字叙述的主要部分。楷体字小字的部分,是这个孩子成年以后的命运走向。

  童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最初的样子。我们回首往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成就,都源于童年时刻,那些看似不经意但实则颇有深意的一些举动。

  海伦·凯勒是为我们所熟识的一位作家。她并不是生来残疾,只因为幼年时候的一次高烧,两岁的她便永远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她还没有来得及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过早地丧失了宝贵的感知力。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残酷的打击,对于海伦·凯勒亦是如此。可幸好,她遇到了安妮·莎莉文,她这位年轻的家庭教师,在所有人都已经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正是她,引领着海伦·凯勒用自己的触觉,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神奇。

  后面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10岁的海伦·凯勒在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开始阅读,并学会了用盲文写作和打字,还学会了口语表达,最终她成为了一名作家,还创建了一个基金会,帮助视力有障碍的儿童和那些支持反饥饿斗争的勇士们。对于海伦·凯勒,我们不仅仅同情,更充满敬意。

  《童年》这本书里面的人物,很少有童年顺遂而无一点波折的,似乎一个都没有。这也意味着,困苦是常在的,不因你是谁而改变。透过童年,我们仿佛在照一面镜子,那是我们最初的模样。不忘初心,我们便不迷茫,能找到方向,一往无前。

  这就是童年的可贵之处,它让我们永远记得最初的自己。正如海伦·凯勒,她有所成就之后,依然不忘回馈社会。

3.找回丢失的自我

  《童年》这本书,有它奇特的作用所在。它很单纯,正像它所表达的那样,这都是一些童年的小事儿集锦。可不简单的是,这恰恰是成年人内心之中,最柔软的所在。

  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最好的途径,就是细致地了解一个人的童年。《童年》这本书,有它自己的偏好,作者在选择这些人物的时候,并不以当今普遍的金钱标准为衡量,而是以更贴近本性,更贴近自然的角度,来选择作者眼中的“成功人物”。这恰恰是特别宝贵的。在当今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童年》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它提示我们,怎样才是“成功”的人生——能够始终坚持本心,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儿,成就最好的自己——这便是最好的人生。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不例外,他终将走他自己的路。身为旁人,我们也只能做好一个辅助,给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多些正能量的传扬,少些消极无意义的抱怨。在他人的人生剧本中,我们永远只能是个看客,每个人所能尽力主宰的,只能是自己的人生。

  身为孩子,享受童年,尽力去追逐梦想。身为大人,回顾童年,找回自己最初的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尽力去做,童年无憾,一生无怨!

  《童年》读后感(四):在改变世界之前,首先成为你自己

  小时候发生过两件事,让我有点困惑,所以至今记忆深刻。

  第一件事,是某一天父亲问我: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说:我的目标是名垂史青!

  (这么中二,不愧是我)

  父亲说:这个成语是“名垂青史”,不是“史青”。我想问的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的人,但是你可能还没想过这个。

  第二件事,是我去小伙伴家里玩,她拿出来一摞少年版的名人传记,特别兴奋地跟我分享那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卓别林是一个喜剧大师,他曾经是个穷人家的小孩。

  但是那时候我并不理解,从穷小孩成为喜剧大师,这样的真实故事为什么会让小伙伴如此振奋,相比之下,童话书、洋娃娃、卡通简笔画都变得黯然失色。

  今天读了《童年》这本最新出的传记绘本,我不得不以成年后的视角,试图寻找答案。

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刚上大学时,为了自我激励,我读了很多科学家的传记,尤其是玛丽·居里的传记,读了好几个版本。后来,在沮丧的时候,我喜欢读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一生都在努力冲破身体的限制,求知、求学、热爱生活,我们有更好的身体、更好的环境,更不能自怨自艾,白白虚度人生。

  尽管比起玛丽·居里和海伦·凯勒,我觉得尼古拉·特斯拉、维特根斯坦、杰克·伦敦、梵高更迷人。

  读完《童年》这本书里的56个故事之后,我突然意识到玛丽·居里在我生命里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不管是儿时的我,还是现在的我,在读人物传记或者自传体小说时,正义、抗争、探索、冒险这些情节令我歆羡敬佩,但是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求知欲。女编程员阿达·洛夫莱斯,科学家玛丽·居里,阿尔波特·爱因斯坦,阿兰·图灵,苏菲·姬曼……与其说我羡慕他们的成就,不如说我渴望他们的生活。

  这种渴望与童心有关,不讲究条件,也不计较得失。

  拥有了这种渴望之后,才能回答我小时候感到困惑的那两个问题。

  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小伙伴因为卓别林的故事而激动?

  当你从一个传记里找到未来的一种可能性,一种具体的人生轨迹和生活图景在眼前展开,这确实令人振奋。这种体验与“下辈子我要做科学家”、“下辈子我要当导演”、“下辈子我要当画家”不同。不计较得失的渴望大多在这辈子就能发挥作用。

  于我个人而言,这种渴望决定了我有关未来的所有规划、以及过去所做出的选择。这些年来,我在网络上、在现实中看到的令人鼓舞的人和事,也大多与这种与童心有关的、不计较得失的渴望有关。

  有几年我在贴吧看篇幅很短的原创漫画,一个女生总是画在作业本上,在课堂上偷偷画、晚上写完作业接着画……一直到某一年夏天,她发帖报喜,考上了清华美院。

  朋友读博,有一天跟我说:我发现数学太令人着迷了,我大学可是学文科的,现在要去学数学了……

  《随遇而安 与草木相伴的生活》的作者遇水君,因儿时与植物结缘,读美院期间选择以植物生活美学为主题创业、写书。

  还有人攒钱辞职去国外学习厨艺,最终成为米其林餐厅的厨师……

  成年后,这种渴望,被我们称作梦想与追寻梦想的勇气。

  但是在童年或者青少年,当世俗的标尺没有禁锢你的大脑时,你可以更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更容易走上属于自己的路。

适合儿童读的传记,长什么样?

  这本书很特别,56篇传记故事,每篇不到一千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三到四个段落,讲述一个孩子的童年故事;第二部分,用一个段落,浓缩他长大后所经历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这个小孩可能是神话人物赫拉克勒斯、可能是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巴尔扎克、可能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玛丽·居里、南非总统曼德拉、宇航员加加林,也可能是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的普通人。

  法国儿童文学家玛丽·德布莱辛写出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而她的丈夫克劳德·旁帝为这本书配了图。

  这本书的插图和儿童强大的读图能力完美匹配。对成年人而言,故事在文字中,对儿童而言,故事在图里。

  看这张图,钢琴上的人佝偻着身体,显得很脆弱,渺小。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钢琴巨人:米契尔·派卓西安尼”。米契尔小时候得了脆骨症,骨头一碰就断,长不高。他四岁开始学弹钢琴。5岁时父亲送了一个儿童玩具钢琴做圣诞节礼物。米契尔一气之下用锤子把儿童钢琴砸坏了,父亲只好给他买了一架真正的钢琴。他的童年在练琴中度过,最终成为了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但是米契尔的人生并不孤寂,他喜欢旅行和聚会,有四个伴侣和一个儿子,一生过得非常潇洒。

  她是阿达·洛夫莱斯,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是世界上第一个为计算机写程序的人。

  从图中你可以猜到,她数学非常好。她的童年是在学习数学中度过的。

  不过,你注意到她的肚子了吗?

  插画家这样画是为了提醒读者,阿达和平常人一样结婚生子,但是她对计算机的热情从未减弱。

  这是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张图。积木堆成了早期计算机和打孔纸带。纸带上用糖果来代表计算机的二进制0和1。画里的孩子就是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

  图灵在10岁时读完了《自然的奇迹》,沉迷科学。在二战中他破译了“英格玛”编码机的密码,推动了战争的结束。他有很多了不起的贡献,却因为同性恋的罪名受到法律的迫害。

  我喜欢这张图,因为它是小图灵童心的写照,那里有最纯粹的快乐,最值得追求的人生。

  这张图里是四名女运动员在奔跑,右下角是个穿着裙子赤脚奔跑的小女孩。

  她就是佐拉·巴德。佐拉从小跟着姐姐跑步。她17岁时,赤着脚跑出了5000米长跑的世界纪录,但是因为种族隔离,她作为南非运动员,成绩不被认可。后来她改用奶奶的英国国籍再次参赛,再次打破了记录。

  传奇女运动员的故事,始于一个自在奔跑的小女孩。

  56个故事,56幅插图,每一张都是对童年与成长最独特的刻画。

  这本书的封面很低调,但是寓意却十分契合内容。

  作者说:“没人见过一座山是怎样涨起来的,想怕是用了很长时间;人类就像山,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成长,只是没人留意它的成长过程。”

  多读一些传记的好处是,我们将因人类群星闪耀而震撼,更幸运的是,与历史长河中某个人产生共鸣,以此照亮前路。

  封面上的孩子站在岔路口,书里的56个故事,是无数条可选择的路。

  怀着童心踏上你要走的那条路,便是成长。

  《童年》读后感(五):童年就像紧箍咒,父母做这3条孩子才能更幸福

  无论你是否记得,童年始终都沉积在心里的某一个角落。而有些人因为童年幸福一生,有些人却因为童年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某天路过小时候经常走的那条小路,心里有股暖意,童年的记忆涌上心头。学校离家不算近,大概要20分钟的路程,没有自行车,不需要妈妈送。扎着马尾的小女孩斜挎着书包,悠哉悠哉的走在小路上,路边的蝴蝶呀,远处的小鸟呀,凑成了童年最美丽的画面。

  再次走这条小路,是两个儿子牵着我,尽管我不够老。我给他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儿子突然牵起我的手对我说:“妈妈,我带你回忆童年吧。”多么滑稽的画面,在儿时怎么也想不到!

  法国儿童文学家玛丽劳.克劳德夫妇联手出版了56个孩子的童年故事,你是否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就让这本书《童年》照出我们最真实的自己吧。

  初读这本书比较功利,因为要给出版商写书评,找不到可以入手的地方,乍一看他们对童年的描述过于简单,不知道该在什么样的角度来写这本书。当心沉淀下来,56个孩子的童年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出现在脑海。

爱是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

  爱因斯坦小时候就是个特别的孩子,用现在的话说是天生愚钝,是那种比较笨的孩子。他喜欢异想天开,语言表达能力障碍,诵读能力差,还不爱交朋友,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孩子,在很多的父母眼里简直就是智障。他14岁被学校勒令退学,却因为幸福的家庭,父母的爱和接纳走上了巅峰。他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最著名的发现就是相对论,给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页我这样标注: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但只要有爱的后盾,孩子就是幸福的。每个父母都应该是伯乐,千里马不仅仅用眼睛发现,还要激发他的潜能,帮助他走的更高更远。

  爱因斯坦就像我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一无是处,做什么都是糟糕的。有糟糕的孩子就会有糟糕的家长,在这个“别人家”孩子当道的今天,父母要是都像爱因斯坦的父母那些爱,孩子势必更幸福。

  《童年》这本绘本不但是写给孩子,也是写给父母。每个人都有童年,只是有了孩子他们忘记曾经也是孩子。这本书唤起的是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童年,那童年里有我,有我们,也有他们和你们。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是我特别佩服的女子,她顽强的性格,不服输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多少人找到光明。但她却是一位聋哑又盲的人。童年的一次高热让她失去了视觉和听力,她在2岁时由于与人无法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爱她的父母包容她的一切任性,并为她请了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海伦.凯勒在书里把沙利文老师比作自己的影子,她比父母还要更亲近,几乎形影不离。父母用爱和鼓励默默的支持着海伦,沙利文成了海伦的眼睛,就算全世界都对她质疑,但有父母和老师的爱就是动力。海伦.凯勒的童年是灰色的,同样也是多姿多彩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一段景物描写让我特别感动:“我一个盲人仅仅通过触摸就发现了数以万计有趣的东西。我感到树叶纹路的对称美,用深情抚摸白桦林光滑的树皮,春天我满怀希望寻找新芽,那是大自然醒来后的第一个迹象。失明的我可以给那些看的见人一提示:善用你们的眼睛吧,犹如明天将遭到失明的灾难。”

  这多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海伦才能在无声黑暗的世界里描述那么美的世界。在海伦的描述童年大多是幸福的,有父母的宠爱,老师的陪伴,使她在以后的创作中都特别温暖,心中有爱,梦中有光。

  童年就像紧箍咒,无论多少岁,过了多少年身上都有童年的影子。但幸福的童年却像人们许下的美丽愿望,随着孩子的长大开花结果,把幸福传递给更多人。

不幸的童年一生都在治愈

  幸福和不幸总是对立的,有幸福就会有不幸。就像玛丽.居里,父母因为患有肺结核不能有过多的肢体接触,使得居里夫人的童年特别孤独无趣。但她的成绩特别出色,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顺利的进入大学,直到遇见丈夫皮埃尔。居里夫人在丈夫离世后因为情感纠葛险些一蹶不振,但她的骨子里是勇敢的,她冲破流言蜚语投身于研究中,造福了许多癌症患者。

  《丑小鸭》是安徒生比较有名的童话故事,那个一直被人嫌弃的丑小鸭,最终迎来了它的蜕变。这则童话像是安徒生在写自己的童年,小时候他讨厌自己的母亲酗酒,姥姥疯疯癫癫过着悲催的生活。身材瘦小,其貌不扬的丑小鸭敢于挑战命运,他拥有不服输的精神,勇敢向老板自荐要唱歌要当演员,尽管他不被欢迎。他在很小时候开始写故事和诗歌,但生活并不顺心,直到他被名流接见,丑小鸭蜕变成了白天鹅,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

  童年就像紧箍咒一样,影响着成年人的格局及处世态度。

  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时期的经历,大都汇聚到了心底的某处,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在以后的感情和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作用或幸福或痛苦。

  随着育儿书籍的普及,童年养育重要性被父母越来越重视。但很多父母说:“大道理都懂,但教育起孩子来还是老样子,不吼不说话,动气就大骂。不知道怎样才算对孩子好,太好叫溺爱,不好称之为不爱。”父母对孩子的爱很多用在的口头上,行为里却满是伤害,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养育书籍,观点大同小异,如果每个方法都套用,孩子家长都崩溃。

其实总结下来就三条:

  “用心去爱,高质量陪伴,少说多做,和善而坚定。”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只有多加练习才能为父母所用。

  《童年》这本书我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解读,每个人看书的出发点不同,体会和感悟也不同。尤其是对孩子的养育和兴趣培养上,孩子的兴趣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在历史上有卓越贡献的人,他们在童年都表现出对某件事较高的兴趣。

  伊丽莎白小时候就喜欢涂鸦,只要是看见空地或是其它的墙壁就乱涂乱画,因此她小小年纪就在学校出名。后来父亲发现了她的兴趣爱好便着重培养她画画。父亲去世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她重新拿起了画笔,在15岁时就卖出了第一张肖像画,成了一名专业的画家,后来进入圣吕克画家协会,此后名声远扬。

  父母要善于观察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在童年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孩子成年后对某项事情的热爱,和童年的兴趣有很大关系。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绘本,也可以说是科普书,站在孩子的立场解读别人的童年,找到孩子心中对于成长的迷惑,要比父母的教育更有说服意义。

榜样教育

  就像看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我家儿子两眼放光:"妈妈,诺贝尔奖是很厉害的奖吗?“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

  其实好的书不单单是对孩子有教育意义,他们喜欢爱读,找到了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要用56个人的童年让成人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让孩子看到更多人的童年故事,无论是大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童年或坎坷或幸福,它终将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用坚强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是获得幸福的秘密武器。

  父母能够给与孩子的是无私的爱,接纳和陪伴。它将是孩子幸福一生的底气。

  书中的插图很有治愈意义尤其是伊丽莎白的那张自画像,眼睛清澈透明,满脸的稚嫩,那个坐在她手臂上涂鸦的女孩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值得推荐。

本文标题: 童年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0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越没本事的男人,越喜欢做这“三件事”,希望你没有浮生·流年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