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13 13:2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A.C.格雷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精选点评:●草草看过,水准不如系列其他,至少没有很好达到通识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0字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A. C. 格雷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精选点评:

  ●草草看过,水准不如系列其他,至少没有很好达到通识要求

  ●“首先,语言是一种可以精确使用的工具。精确使用语言就能够清楚表达和探讨哲学上的困难问题。” 就冲着这句话也不得不扣星了 连语言的局限性都意识不到的人怎敢妄评老维毕生的探索

  ●至今读过vsi系列最喜欢的一本。问题意识特别强。

  ●节制负责,点到即止。

  ●真的挺像禅宗的。

  ●维特根斯坦别扭。哥德尔很明确,语言消灭语言,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件。大费周折,而艺术和美学是不需要语言的。艺术之先锋,在于感官本身的锐利。

  ●早期探讨语言,作为工具梳理了逻辑,笃信语言之外的哲学“不可说”。后期著作不再追求系统化,可能是见多识广了。 我觉得他们过于拘泥于逻辑或系统,由《蒙娜丽莎》根本推导不出三角函数,或许“语无伦次”“漏洞百出”是渊博和开明的最终现象……我猜的。 长得帅、头发乱、脾气差、不停出走、以为自己最喜欢的却不擅长。从错位到妥协。

  ●作者是有多不喜欢维特根斯坦。。。每句评价都以但是转折。。。。

  ●“从某些方面说,维特根斯坦是个诗人。”

  ●有关维特根斯坦书目中相对易读的一本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建立与重构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与反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浅显意味着深邃的丧失但也意味着清晰,从前期的思想、命题与图像的单一性走向了后期对单一性的否定和解构,主要批评针对维的多元表达造成的不清晰,维意义是用法观点的局限性,其哲学导向相对主义的危险以及私人语言是否可能这几方面,维在其论确实性中所说的怀疑奠基于确信甚是有理,达成了对笛卡尔哲学以来的个体主观独特的内心体验之否定,有独创意义,作者以读者无哲学背基础之背景而写的小书,对大致鸟瞰一遍维的思想还是相当有受益的。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评《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

  本书作为介绍性书籍,虽然将结论落在了对“维特根斯坦”“去魅”上,但还是介绍了维前期和后期的思想转变及框架。

  前期更像是泛函分析,抛弃了康德的范畴、物自体的瞻前顾后,直接假设实体和心灵的映射是不言而喻的,具有数学美感。

  而后期则为解决过度简化后显而易见的矛盾,引入现象“类”的概念,并提出心理与语言的等价性,语言即为生活形式等映射关系,解决了一些问题,却引入了更多问题,而缺乏精确性的描述(不管是否故意为之)则将体系更加拉入泥潭。

  维顶多意识到了问题,却未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闭环解。由于哲学并无所谓“极限”,哪怕解不对,为留给后人批判,也要叙述完整写上QED。

  维的原著没看过,无力评判对错,但作者写的东西我能理解,我也能认同最后的评价。

  另外,最后一章“认知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讨论也挺有趣。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这本书是写的很不错的。 对于思想家来说,他的生活和工作,比起他的思想来说都要不重要得多,但是很多书介绍思想家的时候却不厌其烦的介绍他的生平和琐事,简直是不得要领。

  本书的前半部分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如果你觉得其中各种问题,你是对的,到了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会告诉你真相,即使维特根斯坦自己也觉得自己的早期哲学充斥着各种问题和错误。 而对于晚期哲学,作者主要持批判态度,在最后作者总结内容的含义其实就是维特根斯坦干货太少,废话太多,与其说是伟大的哲学家,不如说是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没有推进到极致,也就是语言的意义必须基于实践本体论才能展现,而认识论的相对主义的基石,蕴含着绝对价值的存在,维却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说了这么多,并不代表本书不好,恰恰相反,只有带着问题去阅读维特根斯坦才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非常棒,强烈推荐。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语言的澄清与澄清的有限

  完全不同于哈贝马斯的牛津通识读本的作者对其的极力辩护,这本牛通几乎每一页都在呐喊着对维特根斯坦的不解和排斥,让我看得不亦乐乎。 维特根斯坦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前期:以逻辑图式肃清语言,作为精致的结构规范,消解形而上学的胡说八道;后期:以语言游戏和“用法即意义”纠正我们的认识论途径,质疑一切虚无的概念。

  我们可以打个生动形象的比方来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转变。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就像是在讲,如果我们想理解一台精密的电脑,我们就必须得先理解电脑的元件逻辑二进制,再理解程序语言,最后结合用户界面,才能理解一台机器的成功运行,这套严谨有序的认识规则决定了我们可以理解什么,也可以保证理解不会出错。而后期的哲学转向就是指出:我们人的理解,恰恰是必须要先从用户界面开始理解、再到程序语言、再到元件逻辑和二进制的,婴儿不会首先学会逻辑学,也没用内在于心灵的神秘认知结构,即我们的认知上,自然语言决定了一切其他的问题和概念,而自然语言本身是不可退让的知识源头、也是毫无定论的语言游戏。

  但无论维特根斯坦后期是如何猛烈批判前期的错误,都遮盖不了他一直不变的一个主张:对语言进行澄清。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一个标志性努力就是,将哲学问题转换为对语言的谨慎,以“我们人类的语言何以可能”为立足点,摆正了我们人类的所有认知的过程秩序,必定以一种认知的语言游戏——即自然语言开始,而非其他,在“语言即思维”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上的启发和语言上的谨慎。

  然而除去这种分析哲学上的努力澄清,这本书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告诉了人们维特根斯坦的真正哲学地位和思路局限:哲学的形而上问题仍然存在,仅靠语言的澄清远远不够。而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界也影响甚小,很少有哲学家会基于他的成果展开研究,相反,我们如今的哲学仍然困惑于古老的形而上问题。不过让我最觉得有趣和认可的一点就是,

  “维特根斯坦努力讲明逻辑图式与语言游戏的著作,反而违背了维特根斯坦所努力推行的语言的澄清。”正如作者所说:

  「人们对于维特根斯坦著作所持的许多保留意见,来自解释上的困难,这些困难产生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和他进行哲学工作的方法。正如我们所见到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是一种治疗方法,要紧的是消除错误,而不是建立解释性体系,因此文章风格也就仅仅为这种意图服务,文体是预言式的,好似神谕,由一些短语组成,旨在纠正、提醒、解惑,这就让它的后期著作看起来像是拼凑而成的杂论。这些杂乱之间的联系往往不够清楚,其中有大量的隐喻和寓言,有暗示、反问句、含义丰富的连字号,还有大量的重复。其中大部分是有意这样做的,因为维特根斯坦的文体很明显,有意想达到他的治疗性目标,以对抗建构理论这种“错误”。

  ……维特根斯坦的方法在不适当的人手中是很好的掩盖学术欺骗的外衣,因为这种方法有意的避免建构体系,从而也就放弃了理论著作所要求和哲学家所普遍追求的必要的清晰严格和精确

  ……正如在以前各章中一样,在这里受到指责的不清晰性,却偶然的被人说成是维特根斯坦著作的一个优点,冯·赖特说,“我有时想使一个人的著作成为经典的条件,往往正是这种可能作出解释的多种性解释的多种性,让我们同时既渴求又排斥清楚的理解。”这是替晦涩作出的巧妙辩解;认为这话没有说服力,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吧。」

  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积蓄已久的怨气,在文章的最后集中爆发,可谓是真坦诚。我甚至觉得,这也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澄清的执着的肯定吧。

  分析哲学仍大有可为,刚把得~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王炳文:并不预设读者拥有哲学知识的入门书

  序 言

  王炳文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大师。想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脉络,不可不先了解维特根斯坦。而他的哲学思想又以深奥难懂著称,初学者往往视为畏途。这自然就需要一些深入浅出的入门书。本书就是专为那些非哲学专业的读者写的,让他们走上一条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之路,所以只讲述他的哲学的“主线”。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维特根斯坦其人、前期哲学、后期哲学,以及对他的评价。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上独树一帜,在性格上更是特立独行。他家财万贯,而又弃之如敝屣。他钻研高深的逻辑哲学理论,却又去山区乡村从事小学教师的工作。他师承英国哲学家罗素,后来却又与其分道扬镳。他兴趣广泛:早年学习过航空工程,后来还曾为他的姐妹设计和建造住宅。

  造成他的哲学思想晦奥难懂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哲学著作都是用一些格言、警句的文体写成的。这在20世纪哲学家中间是独一无二的。给读者产生的印象是:书中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神来的灵感。越是不容易理解就越吸引着读者探索的愿望。

  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由于前期和后期的重大不同而分为两个阶段。

  他的早期哲学的代表著作是《逻辑哲学论》。他的目的是想通过语言逻辑的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他把自己的努力成果写进了他为《逻辑哲学论》撰写的序言当中。他说:“整本书的主旨可以用以下的话来概括:可以说的,都可说清;不可说的,只可不说。”这就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哲学问题,从而为逻辑实证主义者(维也纳学派)反对形而上学的主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是:“不可说的,只可不说。”这个命题实际上是维特根斯坦的最后结论,也是他早期哲学工作的总结。这个命题包含了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全部意图,也标志着青年维特根斯坦哲学旅程的结束。

  《逻辑哲学论》还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新思想。其中有:

  1. 逻辑命题是重言式。(6.1)

  2. 哲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4.111)

  3. 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作出逻辑上的澄清。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4.112)

  4. 命题是实在的图像。(4.01)

  图像是实在的一个模型。(2.12)

  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4.001)

  真命题的总和就是全部自然科学。(4.11)

  全部的实在就是世界。(2.063)

  这就是有名的图像说的要旨。图像说说明语言与世界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从而说明语言在我们正确使用它时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怎样映示世界。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著作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哲学研究》。在本书中他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哲学思想。比起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来,本书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哲学视野,内容也更加丰富,处处让读者看到极有洞察力的见解。下列一些论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不然就无法把握貌似纷繁的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1. 反对追求单一的“本质”。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追求是徒劳的,应该用“家族类似”的概念来取代。

  2. “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以前认为语言只有一种“语言逻辑”即映示世界的功能,如今则认识到语言功能的多样性,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逻辑”。这些各不相同的语言实践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

  3. 意义不再是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图示关系,而是在构成语言的许多实践中的用法。

  4. 语言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生活形式”的一部分。“生活形式”就是一个具有基本共识的人群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上的一致。

  5. 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这个结论直接来自维特根斯坦一贯强调的“语言是公共性质的”这一主张。

  维特根斯坦后期这些哲学思想相互之间关系紧密,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前后连续,好像一张许多条绳子结成的大网,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确实是他的一项重大成就。另外,他在方法上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从以理想语言改造日常语言改变为尊重日常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游戏),重视生活实践(生活形式)。从高处不胜寒的理想语言回到人间的日常语言。正如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推动了3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一样,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也启发和助长了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奥斯汀、赖尔等人)的兴起。

  此外,维特根斯坦在晚期写成的《论确实性》由于其在认识论上取得的重大进展而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怀疑只有在一种语言游戏的背景下才有意义,正如他所说:“怀疑这种游戏本身就是预先假定了确实性”(115),“一种怀疑一切的怀疑就不成其为怀疑”(450),“怀疑出现在信念之后”(160)。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这些话都表明怀疑必须预先假定有不受怀疑的东西。所以他又说“这表明不容怀疑属于语言游戏的本质”(370)。

  维特根斯坦的追随者往往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他人也把他说成是“有重大影响和独创见解的思想家”。对此,本书作者则抱有相当保留的态度。他认为判断维特根斯坦是否可以同诸如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这些大家并列还为时过早,需要时间的考验。但他也承认,即使后世不把维特根斯坦当作伟大的哲学家,也一定会把他当作哲学上的大人物。

  本书是一本入门书,并不预先假定读者有多少哲学知识。所以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扼要,以达到勾画出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发展主线的目的。作者的文笔也十分清晰明白,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由于本书是中英对照,读者一方面可以在阅读中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内容,一方面也提高了阅读原文的能力。读者可以随时参照两种文字,当可收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本书作者格雷林(A.C.Grayling)是英国当代青年哲学家,牛津大学哲学讲师,曾多次来华讲学,并在中英暑期哲学班授课。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哲学逻辑导论》(1982)、《驳怀疑论》(1986)、《柏克莱》(1986)、《罗素》(1996)等书。

  译者是我的老同事,多年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译有大量西方哲学重要著作。译文忠实可靠,流畅易读。我特别高兴为本书作序,并愿意郑重推荐给想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广大读者。

  2007年11月

本文标题: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8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论李维罗马史》读后感1000字《克尔凯郭尔-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