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怎么读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11 10:54: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文学经典怎么读》是一本由钱佳楠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9-7-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文学经典怎么读》精选点评:●20190609:友邻的书!市面上IB相关的书还是挺匮乏的。阅读没有参考答案,只

文学经典怎么读读后感锦集

  《文学经典怎么读》是一本由钱佳楠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9-7-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经典怎么读》精选点评:

  ●20190609:友邻的书!市面上IB相关的书还是挺匮乏的。阅读没有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和艺术欣赏是个私人活动一样~我喜欢前言青蛙和公主的故事。ps有些分析还是要在看完文本以后再回顾。

  ●2019/048 对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剖析非常有意思,很适合对文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另外也感叹现在国际学校教育真的很厉害了,高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么新颖鲜活的知识。谁说钱是个坏东西,钱可以买到这么好的教育啊。

  ●中学生可能会觉得有趣吧。(但愿不会被目录吓退)遗憾在于不是妥帖的“文本细读”。很多文本都是靠材料叠加来打开阐释空间。可能是和我的路子不对付。(目前读了一半)仅供自己参考。

  ●2019年读之,钱佳楠的讲述能力很好,理解和赏析角度都比较独特。作品的比较阅读,启发性很大。

  ●放在大学中文系的「名著选读」课,这样的解读或许并不新鲜。但对于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很有启发。语文课/文学课还可以这么上?从这本书第一次知道「IB」中文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应该很有帮助。

  ●【微信读书】正是我想要的

  ●文学经典解读,解读评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经典文学,有古诗对比,文体内容分析,文化解读,比较文学,小说和电影的分析,领略文字之美。批判性阅读,带着疑问和探究的心态去阅读,可以发现文字之外,细节之间的深意。最后书末的推荐书单可以按图索骥,找几本来看看。

  ●方法论还是少了点。

  ●挺好的,有启发。①在诗歌、小说中,形式和叙述就是内容: 诗歌不用多说,小说如《孔乙己》中的“我”和隐含作者,《红高粱》中的“我父亲”和“我”;②文本细读: 对《霍乱时期的爱情》大团圆式的结尾可以有两种相悖的讨论,对《色戒》结尾易先生“这不是我的”(戒指)也可以解读为“你和我在一起”承诺的遵守;③对经典的超越: 《孔乙己》比《毛利先生》高级在鲁迅温水煮青蛙式的写作反而让人到最后有临了一惊的震撼,和从《圣经》里充当工具的莎乐美到王尔德笔下充满欲望的莎乐美。就是整本书只以几部作品为例展开谈,有些局限、散。

  ●语文老师可读

  《文学经典怎么读》读后感(一):《刺客列传》

  读《刺客列传》一节非常感触,第一次读的时候没有拜读过《刺客列传》原文,看得云里雾里。

  之后读了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再看书中一节,拍手叫绝。课堂的讨论中心主要放在刺客与委托者(泛称)的关系上,以此线串联起5个故事,几乎所有的展开、引申和引用都是为这条线服务的,该繁即繁,该简即简,导向明确,有条有理,这样的课堂思路实在很佩服,也是我希望学习的。

  《文学经典怎么读》读后感(二):抛砖引玉

  我想说,写这样一本书除了需要学识,更需要勇气。书中点“批判性阅读”为主线,引导读者获得“问出属于你自己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断质疑,释然,再质疑,我想作者的目的达到了。

  文中分了几部分来举例,作者是如何践行,以批判性思维读经典文学作品。我始终觉得像是在抛砖引玉,我给你我的方法,我的思路,你寻着我的轨迹,你收获了什么,你又会如何践行,初读、再读时,你又会怎样进行纵向、横向的比对,背景资料的研究,细节的分析…

  最后附录的书单中,我以为作者推荐的是文学经典,没想到角度如此不同,似乎是引出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是的,不用担心书读完了,因为它会带你走向下一本,更开阔的世界。巧的是,最近有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中,作家阿来就举例苹果与人类,谁是赢家,是否就来自《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呢)

  真好!建立的新的思路,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无穷无尽。

  《文学经典怎么读》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这本书一方面给我打开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新视野,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给我心中的一个困惑带来了新的启示:大费周章的解读文学作品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大部分阅读只不过是看热闹,知道一些故事情节然后外带一点个人感悟,真正能够用各种理论去解读的人其实只占很少一部分,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做既花时间又废脑,当然自己也达不到那个水平,那么阅读的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就不一样,如果说读100本经典能改变人生,这是具有普适性的吗?作为普通的读者来说我们又应该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阅读呢?就像读张爱玲,她的小说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高级的言情小说,虽然也写的是男欢女爱那些事但是带有当时的时代特色和人性流露。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也产生过于作一样的困惑,但是我没有去进一步思考,将疑问留在心里,所以对于本书产生的阅读感受并不是很好,那么我是否也应该抱着学者的态度去研究这些问题呢?阅读没有统一的行为模式,正如作品没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面对复杂多样的作品存在这多维的解读方法,由此可见阅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一直处在门外还没踏进去过,费脑哦!

  《文学经典怎么读》读后感(四):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意义——走出狭小自我,去拥抱更宽广的世界,同时也向既有偏见说“不”时确立自我。

  读得越多,越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天才,比如鲁迅的《祥林嫂》与契诃夫的《苦恼》的神似,《孔乙己》与芥川龙之介《毛利先生》的神似,莫言《生死疲劳》对我国传统章回小说框架以及《金瓶梅》与佛教的化用……

  值得一提,本书对张爱玲与钱钟书的比喻研究的很有意思,知名学者许子东在《物化苍凉——张爱玲意象技巧初探》中,比较张爱玲和钱锺书的比喻手法和意象营造时,有一个发现,即他们笔下的“喻体与本体(意象与被象征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常常是颠倒的”。

  许子东引用的例子也是两位作家反复为人称道的名句,如钱锺书在《围城》里写的:

  沈太太的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的谋杀案的线索… …

  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袜,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张爱玲的比喻也是俯拾皆是,譬如我们方才分析的《第一炉香》里的摹写:

  梁家那白屋子黏黏地融化在白雾里,只看到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地,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渐渐地冰块也化了水——雾浓了,窗格子里的灯光也消失了。

  还有张爱玲长久为人传诵的名言:

  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钱锺书的比喻都是把具体的实物比作抽象的事物,用许子东的话来说,是本体、喻体之间的“长途输送”,因而“必须补以逻辑说明,而且本体、喻体常呈现性质类别上的强烈反差”;张爱玲则属“逆向营造”,把抽象的事物或“离叙事主体较远、较虚的风景(乃至想象)”比作眼前的具体实物,喻体伴随着延展的动作,如冰块“化了水”,又如袍子上“爬满了虱子”,从而“发展成充满暗示的丰富意象”。

  还有美国霍巴特和威廉姆史密斯学院的克劳迪特·肯佩尔教授在《消退的回声和褪色的回想——谈〈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与公义》中对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爱情的颠覆与结构……让我很惊讶

  《文学经典怎么读》读后感(五):文学诠释的乐趣

  今年春假的时候,特别回国宣传了小长篇《不吃鸡蛋的人》,然而,对夏天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文学经典怎么读》,我似乎没为它做过什么,仅仅发了条微博,外加一两条朋友圈,仿佛它是养子,《鸡蛋》才是亲生儿子。但事实上,单纯从内容上来看,《文学经典怎么读》是我遗憾最少的书。

  这是我之前五六年在IB学校教书的讲稿,或许我在很多场合都谈过“IB中文”这个话题,确实,传统语文课哺育下的我,感慨IB中文在很多方面真的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自由探索文本的兴趣。

  我在序言里提到最初去世外参加笔试的经历——我也没预想到,自己会爱上了那些试题。比如,给我一大串作家的名字,让我谈谈读他们的感受:福克纳,卡尔维诺,马尔克斯,余华,莫言,王安忆等等,而且要求我不能给出辞典性质的简介,而是我的个人见解。这也让我窥见后来IB教学里不同反响的地方,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鼓励学生得出他对文本的主观感受,但同时要求他回到文本寻找依据,我们不要求他和所谓“正确答案”想到一块儿去,而是希望他用他的逻辑推理来“改变”我们的固有观念。或也因为如此,在国际高中教育界有个共识,IB教育和大学的衔接最好,也是对中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佳训练。当然,我喜欢IB的原因还在于,生活中没有正确答案,甚至没有答案,你要做的是让别人欣赏你的看法。

  在这本书里,我几乎就是用平时讲课的大白话把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重新的解读,所谓“新”,有一些确实是“出新”,比如我确实认为《史记·刺客列传》里,你从前往后读,会看到刺客和主公关系的变异,书中有更详细的分析,这里简单举例,第一篇是曹沫的故事,司马迁写得很简单,文本中几乎没有留下“疑惑”,刺客曹沫,被劫持的齐桓公,齐桓公身边的谋臣管仲,还有曹沫的主公鲁庄公,都已诺必诚,相互尊重(齐桓公有过反悔的念头,幸有管仲辅弼),这种古风令人动容。拿我们最熟悉的《荆轲刺秦王》,也是《刺客列传》的最后一篇来比较(这种比较应当如书中所做的,依次进行,才能看清递归的关系),司马迁的笔墨留下很多“玄机”,燕太子丹的刺杀动机,刺杀过程中牵连的生命,荆轲迟迟不愿启程,再到燕太子丹的催促,还有秦王逃命时的狼狈等等,你都可以看到,古风似乎在式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在读《史记》常常喜欢引所谓“正统史观”来质疑类似的解读,他们会说燕太子丹刺杀秦国是最后一搏,因为知道秦国定将吞没燕国。然而,文学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主观,司马迁本来就是私人修史(虽然他的家族承应着太史公这一官职),用现代的话说,他写的是“非虚构”,文学关注的是文本,也就是他讲故事的方式,也是他特定的讲故事的方式让这个故事具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如果你把你的“正统史观”(也可能成为某种偏见,和所有标准答案一样)放一边,仔细去推敲燕太子丹和他的老师鞠武的对话,你就会看到这种“玄机”,是这样的“玄机”,暗含了司马迁对历史的看法,也是这些主观看法,让《史记》和后面的正史区分开来,别具反响。

  我说不少诠释存在我的“新解”,但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提供“新解”,而在于提供诠释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希望我能把我阅读和诠释时的乐趣分享给你,希望这本书也可以抛砖引玉,让你可以具备多种看待文本的视角——我个人会觉得,a flexible mind是让人生充满无限可能的重要基础,而这种“变通”(flexibility)是可以在中学阶段训练的。

  以下这个诠释我也放在书的序言里,关于我们最熟悉不过的《青蛙王子》,在我们通晓的版本里,是公主亲吻了青蛙,青蛙才变王子,如此,孩子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道理”:爱的力量可以破除魔咒。然而,在原本收录在《格林童话》的版本(注:不是所谓的“黑童话”时期,而是格林兄弟整理后的版本)中,公主得到青蛙的帮助后反悔,很嫌恶青蛙,一直是青蛙威胁着“我要告诉你的父王”,公主才容忍他一同上餐桌吃饭,进她的房间,最后,到青蛙以同样的威胁要求睡到公主的床上时,公主忍无可忍,把青蛙重重甩到墙上,青蛙掉落,这才成了王子。

  所以,在这个文本里,不是爱破除了魔咒,从表面看来,是“暴力”,那面对这样的文本,要如何“讲通”?

  还是回到文本找依据,开头就写公主已经到了“准成年“的年龄,却还在玩金球,青蛙也是来帮她捡回滚落的金球的,后来又有她一直听命于父亲。把青蛙甩到墙上是她第一次面对父亲说不,发出自己的独立声音。

  再看青蛙的三个要求,一起吃饭,共居一室,睡到她的床上,这是一个类似“结婚”的过程,如果这样连起来看,这是公主的“成长”,从父亲这边独立出来,进入婚姻(成人)的过程。

  当然,说到这里,或许你有这样的疑问,我会不会在破除一个标准答案的同时,在给出另一个。不是的,如果你能在文本中找到前后一贯的理据,给出完全相反的解读,那么你的解读也是成立的。我最终解读出了什么其实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在书中,我也收录了针对一个文本的截然相反的两种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两种解读同样有道理,你看你读出哪一个,或者两个都不是?

  在美国和同学聊起著名的华裔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她在《女勇士》里,把“岳母刺字”的情节搬到了一个基于花木兰的当代人物的梦境里,结果被一位华裔批评家斥责为“亵渎”经典。如果身在国内,或许我会在某种程度上赞同那位批评家,但现在的我更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能够不断和当代人,当代语境产生共鸣,并且,作为写作者,我会觉得经典应当是山泉,只有不断流动,只有我们能从中不断汲取营养,经典才能保持清澈,也保有生机。

  我是前段日子才看的《神探夏洛克》(Sherlock),和很多人一样,我被迷住了,尤其是前两集,好几集我在短时间内看了五六遍(作为画画的背景音)。我看过部分柯南道尔的原著,所以我知道这个改编有多么惊艳!然而,这个改编的前提必须是,至少英国人能达成这样的共识,他们可以对柯南道尔的“经典”动刀,可以把福尔摩斯变成一个得罪周围所有人的反社会人格,可以把网络和种种当代元素运用进来,也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才能有我们这代人的福尔摩斯。

  我很希望,我们也能在敬畏我们的经典的同时,探索类似的大胆的改编——不止是在小众的艺术圈里,更是在大众的娱乐市场中。

  说了这么多,当然不过是希望这本书能多卖一些(即便我对它没有像对《不吃鸡蛋的人》那样做了这么多事),但是我对内容是自信的,也是骄傲的,如果你看了喜欢,很希望你推荐给别人。

  ,我很喜欢豆瓣,但看到豆瓣上有人批评这本书缺少理论的指引,或在比较文学的学界次于某某,作者的自辩向来让事情更尴尬,不过我还是想说,自英国退学之后,我一直不满于象牙塔之内自娱自乐的学术和理论(这不是乱箭,很多学界之内的老师都做着沟通学界与外界的努力,所以这种批评更多不是针对身份,而是针对行为,或者说不是批评,是自省),这本书在我的可能范围之内尽量做到通俗,这是曾经当过中学老师的我对自己的最基本的要求——文学和学术的入门都不难,想方设法抬高门槛的人往往只是用这种高门槛武装自己的空洞。

  当然,这本书,首先就是写给青少年的,还有和我一样喜欢文学但没有在中学语文课上收获足够乐趣的朋友。

  最后,非常非常感谢人民大学出版社,感谢费小琳老师,孙莹老师,和邹艳霞老师,尤其是邹老师,付出了非常多的心力。感谢叶开老师,王宏图老师,张定浩老师和香港的苏媛考官阅读并推荐这本小书。感谢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读者。

本文标题: 文学经典怎么读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7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悉达多的读后感大全家,越干净,越有福!(深度好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