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7 10:57: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2

《心理学》是一本由戴维·迈尔斯(DavidMyers)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128.00,页数:7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心理学》精选点评:●内容不错,不过真心看不进去。嗯……不敢读……●学习学习●很基

《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心理学》是一本由戴维·迈尔斯 (David Myers)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8.00,页数:7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精选点评:

  ●内容不错,不过真心看不进去。嗯……不敢读……

  ●学习学习

  ●很基础的入门书籍,需要反复研读,仔细体会

  ●这样的心理学导论就是能提起人兴趣让人有向后翻欲望的书。

  ●本书的主题之一是: 人本是生理 - 心理 - 社会的整合系统。整本书共756页,其中参考文献就占了85页的大部头,断断续续看了半年。让人欣慰的是,我还是坚持的看完了这一整本书。 相比下,感觉《社会心理学》是迈尔斯的巅峰之作,因此单独为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出一本大部头。但总的来说,《心理学》内容会更加宽广;《社会心理学》内容更加细致生动。看完这两本书后,思想观念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本来想等今年读完再完整做个评论的,现在复习时反复读前几章就受不了了。实在是精彩,基本上对各个分支都做了介绍。每个章节整体框架也很好,开篇侧栏有小目录,结尾有本章复习,尤其是复习部分,写得很凝练。其实我觉得很多国外教材模式都差不多,这种模式学起来是很舒服的,确实比国内不少教材要好。缺点就是太厚了,太重了。英文的第十一版更好更漂亮,搭配学习效果更好。最后,吸引我提前作评的原因是,第4章的结语写得真是文采飞扬,作者不仅仅是坚硬的自然科学实证主义者,也是柔软深刻的人文学者啊。心理学是美的,但其实,美丽的又何止是心理学呢?

  ●慢慢读吧,多了解些知识终归是好的

  ●一部极佳的启蒙之作

  ●心理学大集合

  ●这本书很多地方都读不通,描述非常散乱,尤其是关键的概念定义很模糊,优点也有,语言口语话,例子也多,新,我觉得还不如看黄希庭自己写的。我总共看了四本心理学导论方面的书,这本读起最轻松,但读了感觉什么都没学到(其中记忆,思维两章非常不错)

  《心理学》读后感(一):最棒的教材

  耗时1个多月,终于看完了这本100多万字的巨著。作者说得好,我们总是高估1天的工作量,总是低估1年的工作量。我们1天的工作可能会低于预期,但是如果坚持不懈的话,1年的工作却会高于预期,1辈子的工作更是远远超越预期。这正是很多人在一生中高产的原因,也是让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原因——本书作者已经出版了17本书。

  “为了弄清楚敌对双方能够克服他们的差异,研究者谢里夫(Sherif,1966)先故意激起群体的冲突。他把22名俄克拉荷马城(Oklahoma City)的男孩子分到一个男孩侦查营的两个独立区域。然后在两组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竞争性活动,并奖励获胜者。没过多久,每个男孩都对自己所在的小组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而对另一小组充满敌意并形容对方是“鬼鬼祟祟的”“卑鄙的”等。在用餐期间争夺食物而把餐厅洗劫一空,必须由营业职员来制止斗殴。当谢里夫再把两组人聚集在一起时,除了辱骂与威胁,他们互不搭理。

  尽管如此,谢里夫在几天之内就把这些年轻的“敌人”转化成为友好的合作者。他给了他们超级目标(superordinate goal)——超越了他们之间的差别、需要共同承担的目标。这些目标只有通过双方的合作才能实现。事先安排好的营地水源供应中断,需要男孩子一起努力来恢复供水。在没有录像机的日子里租一场电影需要他们一起来想办法。所有的男孩子一起又推又拉才使抛锚的卡车重新发动。谢里夫用分离与竞争使陌生人变为了敌对者,又用共同的困境和目标使敌对者和解并成为朋友。简单的接触并不能降低冲突,合作性的接触才能降低冲突。”

  戴维•迈尔斯《心理学》654

  《心理学》读后感(二):动机与工作

  419

  具有嘲讽意味是,味道越好的食物,我们让它在嘴中停留的时间越少,

  430

  当今大部分心理学家把性取向看作既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任意改变。无论如何,个人的性取向是持久稳定的。

  433

  任何心理现象同时都有相应的生理基础。

  435

  对基因、胎儿期的激素以及大脑研究的结果一致性已把钟摆摇向了生理解释。比起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对性取向更具有影响力。

  439

  流放、坐牢、独自监禁是依严重性递增的惩罚形式。失去亲友的人常感到人生空虚、毫无意义。即使恶劣的关系破解时,人们也会感到痛苦。

  二十年后,你们中读这本书的大多数人将干着你现在不能想象的工作。为了让你和别人对这未知的将来做准备,许多大学并不十分看重培训你的工作技能,而更注重增强你在任何工作环境中都需要的理解、思维和交流能力。

  440

  工作是一种需求,既寻求糊口的面包,也寻求生活的含义;既寻求金钱,也寻求认可。

  闲散在家听起来像巨大的幸福:哦,能逃避激烈的竞争,躺在巴哈马海滩上洗日光浴来消磨时光,或蜷缩在睡椅上看《法律与秩序》,或重看重播的《加冕大街》,或无所事事。然而,当我们的闲暇时光太多时,也许会到生活毫无目的。

  把工作看作事业的那些人报告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最高。

  因为一种能充分展示我们技巧的活动而处于流畅感是令人愉快的事情。流畅感的体验提高了我们的自尊、成就感和幸福感。

  446

  那些最成功的人更有雄心,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在儿童时代,他们有更多的积极的业余爱好;成人后,他们参加更多的团体活动,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是只做一名观众。

  这些超级成功明星的明显不同并不在于其非凡的先天才能,而是在于他们日常的非凡训练。当他们的准备与机会相遇时,结果就是成功。研究者认为“自律超过才能”

  449

  优秀的管理者很少花时间去试图灌输不具备的才能,而花较多的时间来培养和提取已具备的才能。优秀管理者不是关注人的弱点,并让这些人去培训班改正自己的毛病,而是深爱员工们的长处。

  《心理学》读后感(三):非书评|曾经我也想当一名心理咨询师

  教材本身的质量过硬,一些细节上的结构也很新颖,迈尔斯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视角入手,讨论了种种心理现象和解释,可以说对得起《心理学》这个包罗万象的题目了。

  就是这么一本砖头,我从17年3月15号开始读第一章,距今已经过了三个年头,大学去了外地,带不上它,但每次假期都会读一两章,这回疫情在家这么长时间,居然断断续续地把这个大坑填上了。前面的内容我记忆已经模糊,不过也不打算再读一遍了,而是准备直接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作为典型的理科和社科)两个分支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书里面印象最深的还是“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和“心理治疗”两章,前者是我三年前看的,三年间不知道为什么我脑中总会突然冒出这一标题,可能是因为它最接近心灵哲学;后者是我刚看的,它让我回想起当初自己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愿望,那仿佛是一个承载一切美德和风度的职业。

  这本书承载了我一些美好又复杂的回忆,三年前在情感和学业上的挫折使我一度怀疑自己有心理障碍,当时第一想法不是宣泄或倾诉,而是想好好研究心理学,改变自己、理解他人——这种“遇事不决先买书”的习惯延续到了现在。当时一并买的还有武志红的《巨婴国》,《巨婴国》很通俗,而且由于强化了我的一系列偏见,读起来就和宣泄一样爽,因此很快就读完了,唯独这本讨论严肃科学的砖头迟迟未有进展。

  但是总归是学到了些许心理学名词,我发现和亲友聊天时开始关注言语背后的情感和社会关系了(倾听!倾听!倾听!),这一度让我产生自己有很强的共情能力的幻觉,使我对心理咨询师这一行业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我至今仍认为我有类似的天赋。然而,我未能解决好自身的问题,浑浑噩噩、自卑易怒还是当时的常态,毋宁说,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使我能够解释这些情绪,但这进一步把这些情绪固化在了我的性格中。将心理学用于他人和用于自己似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活动。

  我意识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的社科,只是在制造概念、抛出概念,它提供表层解释,建立联系,却难以真正通过内省加以解决自我的问题,因为内省需要触及更深层次的逻辑。一旦涉及到内省,解决办法只有两个,其一是历史性的,即弗洛伊德式的自我剖析,作自传性的回顾,同时把特定的心理现象回溯到特定的经历和情境中去;其二是哲学性的,在接受概念之前反思概念、解构概念,例如我遭遇失恋,外人宽慰我的方式也许是让我不要那么看重这段关系,但如果由我来自省,我可能就要思考“何为重要的关系”。当时,我选择了后者,从而转向哲学。可以说,迈尔斯把我赶到了哲学的文本中。今天,我读这本书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初了,三年前我以为自己的兴趣在人格心理学,现在那些纷杂的人格名词在我眼前失去了它们的魅力。

  讽刺的是,心理学和哲学都没能成为我走出消极情绪的良药,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时间”,三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当时天大的事今天看起来都很微不足道。那段日子,我埋头书海和题海,让时间来慢慢磨平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后来果然不再想。说到最后,读书真是件好事,没有什么七七八八的烦心事是读书不能解决的,因为接触智慧等于涤荡心灵。所以我还是想说:永远不要拒绝知识,它让你沉迷其中,却把那些琐事丢给时间。

  《心理学》读后感(四):《心理学》打卡笔记

  20200311,《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对比《心理学导论》,这版似乎更加幽默,引用更多名言和漫画。) 谈谈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的作用确实被我们低估了,在减少疼痛,抑郁和焦虑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不过还是要依靠实验处理的条件和安慰剂的可行性,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严格实验操作,大样本双盲随机...... 观察报道数据。注意报道提供的集中量数,平均数极容易受少数特殊值影响(比如财富统计算上马云等富豪) 20200312,《心理学》戴维·迈尔斯(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态度和行为有跨文化和性别的差异,但我们都是人类大家庭也有着更大的性别共同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偏差的,有些章节会涉及),所以背后的原理差别并不大(关于性别的差异,进化心理学会更加透彻) 诚如波伏娃说的“无疑,不带偏见地考察任何与人有关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不是与生俱来带来偏见,但是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受偏见的“熏陶”和思维行为的指引(譬如男女玩具差异),诚然社会学也阐述这点,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认知,尽可能客中正地思考问题。 多巴胺是饥渴成瘾的快感(赌博),内啡肽是积极向上痛苦以后得成就感(长跑),神经递质真是有趣~ 20200313,《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探究大脑结构及其功能,大脑结构包括前脑(大脑,边缘系统,垂体和海马),中脑(网状结构),后脑(小脑,脑干(脑桥和延髓)),脑和脊髓构成了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每个部分的管理的系统不一,又是相辅相成。之前有个案例说的是有个女士几乎完全感受不到恐惧(根本无法判断是否处于危险,因此也不会去进行躲避),但能感受到其他情绪,这种特异化的情绪缺陷来源于杏仁核的微小结构受到损伤,因此杏仁核是负责恐惧调节的重要中心。 20200314,《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 斯佩里的在裂脑人实验中。胼胝体被切除,为我们提供理解大脑两半球互补功能。(左脑通常更擅长语言加工任务,语言、说话、阅读和写作,右半球涉及非语言加工任务,空间和音乐任务还有感知他人情绪)假如给被试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右视野呈现单词“杯子”,他能顺完成的任务是用左手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而口头语言报告的是杯子。 大脑具有可塑性,特别幼儿和受伤的大脑,受损的脑功能会向其他脑区域转移,儿童可以在切除任意半球,记忆人格和情绪都保持完好。 20200315,《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快速眼动睡眠占整个睡眠过程的20%-25% 。梦游和做梦并不是一起发生,梦游和夜惊发生在慢波睡眠期,噩梦则与REM睡眠期的做梦活动有关。(所以说不要叫醒梦游的人,纯属迷信之谈[手动摊手],叫醒总比乱逛更安全) 20200316,《心理学》戴维·迈尔斯,催眠是通过系统化的步骤产生一种暗示的提升状态。催眠现象产生了挺多效应,1、缓解细微慢性疼痛。2、产生感觉扭曲和幻觉。3、去抑制,做常态下不会接受的事情(认为催眠情况下不必为行为负责)。4、催眠后暗示和遗忘(并不是真的忘记)。 冥想指一系列训练注意力从而提高觉察水平,使得心里过程更加受到自主控制的练习。冥想也能提升对疼痛的忍受力,还有研究表明冥想有能力改变大脑结构(大脑中疼痛感受区域的厚度增加),当然这些还需要更多补充研究,毕竟一系列放松程序也可能有这种作用(论心理暗示“信则灵”的强大作用)

  《心理学》读后感(五):人该如何追求幸福

  心理学认为我们自己觉得幸福快乐与否,主要跟两个因素有关:社会适应现象和比较。 01社会适应现象 人不管从坏的处境升迁到好的处境,还是从好变到坏的处境,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了之后,我们都会在这个新水平基础上来感知我们的快乐。我们收入、职位、地位等提高了,我们起初会感到很开心,但是我当我们适应这个水平之后,认为这是正常的,是我们应得的,并要求拥有更好的东西。刚开始你骑着个破自行车上班,后来换了个摩托车,刮风下雨天时多么希望有个小车遮风挡雨,有点积蓄后果断买了个代步车。等过个几年你还开着代步车上班,看到旁边的豪车时,那种羡慕感丝丝心动,甚至敢动要换个豪车的念头。你认为你开代步车是应该的,最起码的事,却从不没想过哪天你会有骑电动车的日子。 过去感觉很好的现在变的一般了。 不管收入增加多少,你永远都无法满足你的贪心。富豪的幸福感,并不比中产阶级强。对于贫困户,金钱是比较大影响幸福的因素。 如图所示,美国人的收入在过去几十年增长很多倍,但是幸福百分比却没有大幅度变化,并不会随着收入提高,幸福感也永远增加。财富就像健康:完全缺乏会带来不幸,但拥有它并不能却保幸福。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美元时,更高水平国家财富就不能预测更高的幸福感了。 02与他人的比较 我们感觉到好还是不好,依赖于我们和谁比较。乞丐不会羡慕富豪,但无疑他们会羡慕其他更成功的乞丐。我们不会跟马云去比,但是我们会跟自己的同学朋友邻居。我们跟辈中那些等于或者高于他们现在生活水平的人比,我比大学同学职位更高,收入更多,房子车子更值钱而快乐。而且我们由于上面的适应性,往往不会跟不如我们的同辈比。这就注定人类的幸福感是很难如阳光普照天下。现在电视和媒体中富裕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也影响我们对同事、兄弟姐妹的感情。 由于有这两点原因,俗人是很难避免的。叔本华痛苦的人生哲学思想,就认为人总是在快乐和痛苦这两个钟摆间摆动。 03幸福的源泉 既然找到病因,那么幸福的解药也就不难了。戒贪和戒攀比,就足以让人幸福了。古今中外,宗教、人文关怀主义者、社会心理学或者老师都是教导人类这些道理:少追求外在的财富、美貌、职位权利,而多追求人生的意义、亲密的关系、能效感,追随我心,无问西东。 带小孩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处理屎尿裤子,家务,处理哭闹和耐心教导等,夫妻之间往往因为该谁给娃洗澡都大发脾气。而小孩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就是偶尔几声笑语和童气。做苦差事的时候远多余欢乐的时候,但很多人依旧认为孩子是父母的快乐源泉。 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里也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父母给孩子赋予了人生的意义,因此我们也觉得快乐。 04幸福的反思 幸福并不是一个结果,只是个感受。我们追求幸福感,并不是为了这个感受,而是对这个感受孜孜不断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苦的根源。《心经》说“无受想行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远离颠倒梦想”,难道不是“我们不要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同时也不要那些感觉良好的心里感受”吗? 参考书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心理学》 郝拉利《人类简史》 编辑于 19:57・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1932年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每天所有的人都要服用“苏麻”这种幸福药,每个人每天都感到快乐,快乐的上着班做着家务活等。在这样的极乐世界,读者如果看到这样的世界,细细思来是很恐惧的,但又很难解释为什么。

本文标题: 《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5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The Sympathizer》读后感精选《精神现象学》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