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是一本由[英]玛丽·雪莱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25.00,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弗兰肯斯坦》精选点评:●看着看着便觉得,这本书也可以用来教人如何做父母。怪物在书的中后部对弗兰肯斯坦的一系列
《弗兰肯斯坦》是一本由[英] 玛丽·雪莱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5.00,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肯斯坦》精选点评:
●看着看着便觉得,这本书也可以用来教人如何做父母。怪物在书的中后部对弗兰肯斯坦的一系列质问,对父母们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明明是你创造的我,现在却开始厌弃我的丑陋,可我的丑陋全部都是你造成的。”
●不造看什么书,看梁文道讲过就来看,没想到是评价最低的版本。 通篇弗兰肯斯坦只是一番激情造出了怪人,并没有尽到教导责任。怪人通过自己学习,有着单纯的内心向往人性的美感,但是因为丑陋的外表被人排斥。他渴望爱理解陪伴和美德。想起单身狗的自己,是何其相似。 弗兰肯斯坦一股子心怀天下的心毁掉了怪人的希望,怪人开始报复,开始相爱相杀。 最后怪人确实有洗白的倾向,也可以叫弗兰克斯坦自己作死。。
●怪物不该藏在树后就像father不该创造生物
●景物描写太无聊,再扣掉一星翻译。
●两百年前的小说怎么都是这个套路,完全对书中故事不感兴趣。其实只要看一下译者序就可以了。
●竟然是今年再版的,千万别买这个译本
●不大适合早上躺在床上读完。
●可以。
●不要用科幻小说的标准去套这部作品,噱头没有那么重要。
●第一次知道玛丽.雪莱 居然是雪莱的妻子 后来上课又发现她的母亲是十八(还是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 吓哭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一):咎由自取的悲剧
英语阅读的时候读到的
对内容的感觉就是如标题,咎由自取的悲剧。
其实书里还留下了一个很关心的支路,假如研究者给了“怪物”陪他的人,故事会不会一样,会不会最终他俩一起消失在冰区。
带入的想想,如果自己是那只怪物,本以为自己是满足了主人的期盼和祝福,可以得到关心和爱。哪怕离开了主人,路上遇见的小孩和爷爷,我也有帮他们做事情,在未见面时一直夸我,见了我攻击我。我也是会选择毁灭他们的。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二):愿世上的人类比他善良、比他坚强。
这一版本前面副了作者的导言,这本哥特味道十足的书起初的目的还是恐怖小说。某不禁猜想雪莱夫人恶梦中的科学怪人,原型是否来自一位纠缠不休的追求者?话归正题,书中弗兰肯斯坦对自己出于好奇心贸然僭越神的领域创造生命充满了悔恨,书中对自然景观的倾心也让某感到一种对科学反感的倾向。科学怪人的孤独和堕落是令人动容的,从这一角度看来,无疑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使得他成为了全书的亮点,一个无比成功、丰满的角色。他有一颗多愁善感的脆弱的心,这让某实在无法发自心底地将他作为一个异于人类的怪物去恨他。然而他委身于冲动和激情,他的罪责终究无法免除。愿世上的人类比他善良、比他坚强。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三):又多了
文风实在是让人不耐烦,可能是200年前流行的风格吧,感觉比较适合舞台剧(已有),或者景涛兄演也是不错的[微笑]
其实故事梗概很简单,太多的风景描写和内心描写于我而言并不添彩,反而不耐烦。以现在的科学视角去看这样的一个怪人,很难激起多强烈的恐惧,故而男主的那些内心戏让人心生厌恶,努力想象其可怕,又难以理解他这种“怎么都要去旅游”、各种婆妈的行为,和其他矛盾之处。大约作者写这书主要还是为了纪念与好友的旅途?
但是,对于人造人这个话题,当代人并不比200年前的人有多大领悟,这是相当佩服作者的。每个人都做着道德审判,但是这个话题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绝对占优势的一方,正反两方的很多观点都在书中有表现。
此外,如道长所说,此书中还有关于那个时期精英贵族男子的价值观。我倒是也读出一点那个阶层人的优越感和自恋,还有对贫穷的鄙夷。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四):差不多两百年前的科幻了
经典的尸体怪物原型,影视文学的常客,现在恶补科幻小说,忽然想起应该补一补这部最早的科幻,翻开序一读,从第一版出版算起,这本小说快两百年了,公认它是第一部科幻,不得不服。
白天纠缠了一天漫长的告别,日剧和电影,晚上十点左右放空思维,拿起弗兰肯斯坦钻进被窝点灯夜读,十五万字,很短,三四个小时阅完,跟以前读的网络小说的字数相比,别说零头,上架都不够。以前阅读以兆计算,现在以万计算,质和量的转换,是个好习惯。
这么短的故事,结构讲究工整,开篇第一部分是书信,交待冒险的“我”怎样开船驶向北方冰川,遇到制造怪物的弗兰肯斯坦,然后进入第二部分,弗兰肯斯坦回忆讲述痛苦不幸的经历,中间嵌套怪物的痛苦成长经历,再然后弗兰肯斯坦死亡,怪物现身,抱着尸体跳入大海消失。
剧不剧透都没什么纠结的,全篇回忆加话剧般的台词,长段自我剖析的谈话,好像在看一出舞台剧,美与丑,爱与恨,幸福与不幸,对比强烈,好像有一部分作者的生活写照,但是以差不多两百年后的阅读经验看来,没多少意思了。
但是经典就是经典,就像有些涉及冷冻技术的作品,主角解冻醒来,百年一瞬,社会剧变,作者喜欢拿瑞普凡温克尔来比照主角茫然无知的心态,这种引经据典的来处,总要熟悉于心,如果中国科幻作品能够拥有风靡全球的影响力,咱怎么也得拽几句百家经典,唐诗宋词,聊斋镜花缘什么的,让老外们补一补经典原著。
弗兰肯斯坦的百科里列出一长串电影改编名单,亮瞎眼,起点YY小说喜欢穿越喜欢修真,集中在唐啊明啊宋啊,出名的人物故事都快烂大街了,好莱坞也不多让,把这个怪物故事YY一遍又一遍,从黑白默片时代,接力到特效后期时代,拍烂了不要紧,以后有新的灵感,继续拍,玛丽要是知道笔下的怪物能拥有如此丰富的潜力,会不会惊讶?
另外,连补了一个月三十来本小说,貌似第一次拿起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感觉很踏实,不用担心翻译水准,但是翻开读完译者序,立马无奈了,这个序写得好像学生时代必背的课文分析,背景时代上纲上线,强调民主自由斗争,好不无语,然后阅读正文,一股端正标准的翻译气息扑面而来,大概是潜意识作祟夸张了,但是受译者序影响,阅读时的感官真是急转直下,多了拘束,少了散漫。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五):弗兰肯斯坦与启蒙时代
1817年,“让我们写一个鬼故事吧”! 虽然是一本前科幻小说,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也可以将其看做窥探启蒙时代思想的文学素材——关于理性与启示的矛盾,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关于命运的言说,还是能够带来种种思考...
当人类通过科学发现人类生命起源的秘密,将上帝推下造物主的宝座而取而代之,当我们创造的“亚当”变成了堕落天使,又幻化成了嗜血的魔鬼,身为造物主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比较喜欢的人物和情节设定在于怪物是兼具理性、德性和欲望的某种存在(人类的二重性非常明显),弗兰肯斯坦在面对无法摆脱的矛盾命运时的抗拒与懦弱(这样一个俨然具有造物主色彩的主人公却受到命运之神的摆布与捉弄,实在是一种讽刺),以及想让人类永远摆脱暴死恐惧的欲望相反却造就了其自身的灭亡。文中弗兰肯斯坦对于怪物的存在一直是讳莫如深的,直到最后才和盘托出,如果换成另一种设定,比如说弗兰肯斯坦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开诚布公,这样的设定下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想让人类永远摆脱暴死恐惧的欲望相反却将人类自身置于暴死的绝境中,这种绝境必然会带来反弹,人与怪物的对战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人类消灭了怪物;双方达成了和解;人类自此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对新兴人类进一步改进?)
除此之外,另一个引人关注的设定在于弗兰肯斯坦外貌上的丑陋与狰狞(所谓丑也是一种原罪),从拜伦夫人的序中可以看出,这种设定的存在服从于“讲一个鬼故事”的目的,显然这种设定达到了让人惊骇和可怖的效果,但是这同时反映了如前所述的矛盾,创造一种美好人类的欲望(文中弗兰肯斯坦试图给怪物最好的肢体和五官,却天不遂人愿)相反却造就了这样一个畸形的怪物,不知道这里面的潜台词是不是人类对上帝造物的能力都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换句话说,人类不可能造出亚当,而只能造出与之对立的魔鬼。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拜伦夫人的这部作品是否有一种反启蒙的色彩,当启蒙时代高歌人的理性,并将人类理性置于能够支配一切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宰者这样一种位置之上。人类理性开疆拓土的欲望已经无法满足于仅仅发现大自然的规律,进而理性自我发展的激情最终跨入了禁域——窥探造物主的秘密即发现人类起源的最终奥秘,这种理性发展的结果于实践层面必然要求再现和重复人类的创造过程(如果再现创世神话的话,很容易让人想到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但是从宗教角度来看,这一过程相反是对于上帝最严重的亵渎,同时人类也能重现自身的起源打破了上帝至善至美无所不能的神话。所以显然人类造物的结果就尤为重要,于这本小说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而拜伦给我们的结果——人类成功了,但是创造的不是亚当,而是魔鬼——导致的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怀疑和最终奔溃,宗教启示的再一次胜利。上帝让我们成功地造出怪物(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上帝完全可以让我们失败)让我们陷入巨大的绝望与恐惧之中,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了自身的无所不能和人类理性的局限。
不过这写想法可能是只是一种臆测,还是需要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看待(果然还是很容易就陷入到历史主义之中)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