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美]弗兰克·梯利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西方哲学史》精选点评:●西方哲学大家的睿智尤其是初期亚里士多德之辈●终于读完了,耗时颇久,记了一百多页读书笔记,也
《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美] 弗兰克·梯利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精选点评:
●西方哲学大家的睿智 尤其是初期亚里士多德之辈
●终于读完了,耗时颇久,记了一百多页读书笔记,也是很心累。。
●这本书可以算是读完了,能忘的都忘了
●时代局限,没有马克思
●这书的评价竟然8.8,真怀疑打分的人有没有看过。越看到后面问题也挺多。我现在看到莱布尼茨,我是中英文对照着看的,我发现有的句子直接就漏掉不译了(比如莱布尼茨部分,直接漏掉hence it is immaterial and unextended),还有很多明显的字词错误,比如休谟的部分把religion翻译为宇宙。排版错误和错别字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说,这部书的译者(贾辰阳)你真是一个垃圾,你这么粗制滥造的东西真是误人子弟,那么多人抱着对哲学的兴趣来读你的书,你就给他们这样的东西吗?真是替你害臊!
●无论编排还是翻译都不适合国内初学者去读,太枯燥了也不说人话。
●就是在看过这本书之后,让我发现再怎么通读哲学史,不去细看那些哲学家的作品都是做无用功。哲学史再怎么客观,也是一家之言。于是就改掉了我之前只看哲学史的毛病。
●没有1920年以后的介绍. 差不多550页的时候会说: 前面的550页都是废话... mlgb的. 然而还没找到我想要的
●理解的困难点在于,同一名词的意义在哲学里与哲学外不同、同一概念的应用范围在哲学里与哲学外或在当时与现在不同,但不是不能理解。适合入门,可以当作工具书来查阅。
●在老版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内容,句子浓度都稀释了一些更好懂,但一些翻译的措辞值得商榷,尤其哲学类的书概念不能乱搞。 3个多月读了两遍写了10万字笔记,够得上出一本西方哲学简史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吐槽一下
原文内容姑且不论,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觉得翻译的不太好呀。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爱智的探索历程
只是作为哲学业余爱好者,这本书实在太学术,毕竟是哲学专业的教科书啊。在看过基本哲学入门书以后,本书对我有两个方面的帮助。1.对哲学的发展建立起框架。从希腊的自然哲学→伦理运动→宗教运动→经院哲学→英国经验主义→唯理论→德国理性主义→康德批判哲学→德国唯心主义→存在主义。2.哲学为“爱好智慧”,在哲学的发展历史中,一个个哲学家自创定义名词,解释心中所想脑中所思的这个世界,人活着有来处,也有思维的乐趣,内心的安宁。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光明版翻译和商务版翻译。个人见解,烦请不吝赐教。
看见亚马逊上对光明版的翻译评价很差,但我觉得光明的翻译似乎更好一些,目前读到古希腊史部分,举两个例子:
第一章第一节:
原文:Their philosophy is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thinking from simple mythological beginnings to 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 systems that any people has furnished .
商务翻:他们的哲学是人类思想从简单的神话式开始演进到复杂广博看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这个例证是每个民族都提供了的。
光明翻:从简单的神话开端发展到复杂全面的体系,他们的哲学是所有民族提供的例证中的最好的例证之一。
第二章第四节毕达哥拉斯学派:
原文:They regarded it as a concrete,determinate substance ,like water or air,or as something from which such elements are differentiated.
商务翻:他们认为那是具体确定的实体,如水或气,或是从这些元素分化出的某种东西。(这段话原文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之前思想的总结。从语法上看,elements是从something分化出来的,而不是从elements分化出来的某种东西;即使从内容上考虑,这个翻译也漏了阿那克西曼德的apeiron这个既非水和气、亦非由水和气这些元素所分化的本原实体。)
光明翻:他们视其为具体的实体,或者是像水或气这样的确定的实体,或者是不确定的实体,水和气从这样的元素中分化出来。(这个翻译难道不更加合理吗?)
个人见解,烦请不吝赐教。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四):《西方哲学史》哲学无用
“哲学无用”这样的标题很有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自打接触哲学阅读以来,这也是听到的最多的一种说法。有位朋友说,哲学多是形而上的探讨,与实际生活无益;有朋友说哲学思考的问题太过终极,让人会陷入深渊;更多的朋友则是认为哲学枯燥无味,读起来晦涩难懂。
对哲学阅读的兴趣始于两点,其一是在读完《苏菲的世界》之后,看到了许多的亮光,这些亮光是不曾在别的书中找到的;其二是在那个时间段里也一直想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深入阅读。有些事情总是会奇妙的组合在一起,所以顺着这个奇妙的组合就选定了哲学。有些哲学类的书阅读速度比较快,也很有收获,有些则很慢,每次打开也许只能翻看几页,收获也颇有限。不过在阅读上,我觉着没有量的累积是很难形成清晰的认知的,所以也不很在意那些读过去却并不很懂的文字内容,因为有许多次的类似经历——好早以前书中的某些零星文字会在某一刻略有所悟。
哲学是很成体系的,每一种哲学思想都有着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所以在阅读哲学家著作的同时也在一边进行着《西方哲学史》的阅读。知道一位哲学家著作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他的思想大有好处,要不然我们也会经常问出“灵魂三问”,他的思想源自哪里?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参考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有位朋友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哲学是精神的鸦片,是会让人上瘾沉迷的。目前对这句话的感悟基本停留在文字审美上,沉迷上瘾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因为哲学阅读真是苦不堪言,最主要的是那些盘桓在脑海里的问题,越想越是混乱。这个时候总有一个声音会说,不看不就行了?
不行的,不行的,这无非是一种逃避,自以为避开了烦恼的根由,但人生的烦恼又怎么会是来自哲学呢?人生本就有许多烦恼的问题。这一生的长度我们基本人人平等,有人20岁开悟,有人100岁开悟,这一生的差距自然清晰可见。
为求一个明白,这是每一个人的贪念也是人生的基本诉求,拨开迷雾的万里霞光是在乌云里孤独前行者的方向。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入门好书
难点在于西方三大祖师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现象学也有点费解,最后的实在论(有点回归贝克莱)也很新奇,本书没有涉及多少语言问题(著书时间关系),而实际上哲学发生了语言的转向,本书只是略微提了一下维特根斯坦。 给我惊喜的是求真意志(文德尔班、尼采)的论述,以及实用主义的阐释。 概括哲学体系精炼准确,译文在我看来不错。 希腊部分还行,中世纪看得想吐血(神学太多),近代哲学比较接地气。 哲学说到底是心灵与心灵外的区分(产生世界),人(自我意识、统觉等各种解释)可以意识到存在,并意识到心灵与外界的区别(各种解释),尽管有人反对这种区分,但哲学就是由这种区别产生的(矛盾、认识论、逻辑)。人各不同,于是个体的意志与其他事物(包括人)接触时发生关系(社会、政治、伦理),痛苦、道德(有哲学家不这样认为)是人的本质(价值、目的、意义、自由问题)。 感觉把三大祖师爷读懂,整本书就差不多搞得定,本书基本没有语言哲学。 然后你会发现,他们都不知道终极真理(不可证),但他们都很牛逼。 思想和语言(逻辑、概念)都不能确保真理(看如何定义)的时候,什么值得相信?这时候一直以来对存在信仰(神)就可以理解了。 语言的界限是否是思想的界限? 其实对逻辑(有真)的信奉,本身求真意志存在时必须设定真理存在(意志行为)。 当然,最朴素的实在论(日常体验)不可能没有,人是实践动物。 “什么是实在?事物存在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知识,我们怎样得到知识?我们怎样确知我们关于知识的主张不是全盘错误?什么是正确推理的准则?什么是合乎道德的正当生活和行为方式,为什么?” 看完全书,特别是求真意志相关,我想说无招胜有招,没有规则就是最好的规则,所谓终极真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如同人认为自己处于任何一种实在亦或幻想中,这都是不可证的,而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心理活动(所谓融会)能把握的“实在”,那么在这种有限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宿,同时对任何可能性抱以接受。 善与恶真没那么简单,实在与幻像也并非一目了然。日常所有的概念追究到底,会发现无法解释,信以为真的未必这么正确,到处都是不证自明。 本来短评的,一不小心长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