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7 08:29: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教育的目的》是一本由(英)怀特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教育的目的》精选点评:●感触很深,他告诉了我教育到底是什么和他的意义。●可惜现在已经被发展心理学站稳了脚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锦集

  《教育的目的》是一本由(英)怀特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的目的》精选点评:

  ●感触很深,他告诉了我教育到底是什么和他的意义。

  ●可惜现在已经被发展心理学站稳了脚跟

  ●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哲人的分析真是简洁有力

  ●自身局限性的作用也有体现

  ●数学家气质很明显。我暂时还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本所谓教育学的书,但只觉得是一家之言罢。不过,怀特海已经明显在见证一个古典世界衰落,现代学术工业崛起的英国和美国了。

  ●翻译很好,比我读过的文汇版平实,不故作晦涩。

  ●1941年的教育理论放在现在也都是真理啊。

  ●人文精神

  ●值得重读的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一):浪漫与严肃共舞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Whitehead

  自由和纪律,浪漫和严肃。他们从来互为矛盾,似乎强调自由就要破坏纪律,保持严肃就要扼杀浪漫。可在教育这样一门任何生物都要面对的课题,教育学大师Whitehead却提出,我们必须强调自由和纪律的相结合。

  一个人生下来一定是追求自由的,是浪漫精神做主导的。他有着对这个世界的最大好奇和最大想象,正是这样一种自由的力量,让我们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去探索这个世界。在这种力量的帮助下,我们从婴儿时期就完成了教育史上的最伟大壮举——语言。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领悟到各种各样的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帮我们总结过去,预知未来。到了一个人年老的时候,高明的他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这便是一个人学习的一生、教育的一生,是最为自然的过程。

  而在这样一个自然过程中,同样存在无数个小的有机单元。这样的有机单元以浪漫为力量源泉,以真实的客观规律为准绳,帮助我们领悟一个又一个知识,帮助我们不断向着智慧迈进。这是我理解下的Whitehed教授所提倡的教育观念,自由与纪律相结合,严肃是对客观规律的严谨态度,而浪漫是贯穿其中的灵魂。

  那么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保持自由和浪漫呢?我们看到太多的例子,受教育者受困于一个个死的知识点,本来是领略大千世界的教育成了一种酷刑,而在这种教育下的“集大成者”被人们认为是“两脚书柜”。连Whitehead教授都说道”除了极少数有天分的教师外,我认为不可能使全班学生在精神方面充分发展而不或多或少削弱他们的兴趣“。Whitehead教授提出了一个要义:死的知识要与鲜活的生活相结合。只有随时把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从浪漫这眼甘泉中汲取力量。而我大胆地提出一点自己对方法论的看法,即逻辑性。任何人在开展教育时,为了能够将知识点和生活相结合,他需要强调其中的逻辑性。具体来说,就是借助“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两个有力工具来完成教育。通过问“为什么”来打开这眼生活之泉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怎么办”来引出知识点,寻求一种解决方案。整个过程要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感受教育的美、感受教育的力。

  现在可以回到最初的那段话,关于大学。大学是这样一个神奇而美好的地方,其中有20多岁精力最旺盛的青年人,充满着对世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它还有上至花甲的老教授,他们一辈子的积累,铸就了各个领域最坚实的理论大厦。难怪自大学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文明推动中最强大的力量,他有着最好的自由和纪律相结合的土壤,他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二):对于edu, 我仍处于浪漫阶段

  这应该是一篇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绪。

  1.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我们要造就既有专门知识,又接受美和高尚情感(即文化)的人。作者严厉指责统一的校外考试,那些固定规则并不能换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应对前景做出展望。其实我认为当今流行的“专业资格证”只是一个量的概念,比如你说你英语好——那么好到什么程度呢?你说你想搞新闻——先考记者证。这些都不能回避量的概念,它们是未来实践中限定申请者的量化指标之一,可得到它们又不能保证你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攻者,那么又回到了最初的疑问,这样的统一考试在考什么?基本理念吗?还是只是一种培养大脑智力活动的“普通文化”?总之,现代社会里,证越多越好,越广越好,它是展示人类大脑生命力旺盛的指标,“但人类天生是一个适应并局限于一定生存模式的专门化物种”。学科的精神价值要在此时此刻就展示它们对生活的责任与崇敬,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

  2.教育只有一个主题——五彩缤纷的生活。作者说我们所学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而是教他们代数、几何、科学、历史,或者配有背诵式的注视和简短的剧情人物分析。其实经过专门学习之后,领会一般思想以后,才会试图领会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思想对理解生活的作用,不是吗?这到了发展中的“精确”与“综合”,可作者不同意学科之间分散来教大概是想把“浪漫阶段”的作用最大化,interdisciplinary才具有新奇的活力、无系统的支配,它不应该有“精确阶段”里所必要的约束。对立是人为的,万事乃一体。

  3.大学。人类的悲剧在于,那些富有想象力的人缺少经验,而那些有经验的人则想象力贫乏,而大学的任务就是将想象力和经验融为一体。通过大学的推动作用,行动的探险与思想的探险相融合,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掌握知识。教育是训练对于生活的探险;研究则是智力的探险。大学应该成为青年和老年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活动的家园。在书中,作者也强调文学、科学、技术教育的相辅相成:如果想了解一种东西,就亲自去做它,你的各种智力功能将处于活跃状态,思维活动在转变行动的过程中充满活力。教育就是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我想我能陈述一些切身体验:在美国的中小学,学生通过接触来学习。每种形式的教育试图在向学生传授技术、科学、各种一般的知识概念以及审美鉴赏力。教师在其中既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起学生的热情,又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的环境,我所接触到的老师的说话口吻十分像在cosplay, 在我的presentation结束后她会紧接着根据内容向学生提问或讲故事,满足好奇心又进一步打开视野,我也从没想过美国孩子会对探索如此感兴趣,生活的艺术引导他们探险,奇妙支配一切。我想我所看到的美国中小学生活就是Whitehead说的“浪漫”,他们确实怀有“热诚的关怀”。

  教育有用,因为理解生活是有用的。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继怀特海对艺术的论述,我想我还有必要去读读《艺术:让人成为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三):建立自己的坐标系1

  摘要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伟大的思想大师怀特海的著作,在这本书里他探讨了大家很可能都曾经有过疑问的一个问题:上学是为了什么?贯穿此书的并不是一味的说教,怀特海用他充满冲击力但是又令人兴奋的观念刺激着我们。他主张“教育是教人们怎样运用知识的艺术”,①他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知识是鲜活的,在他的理想教育世界里,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被最大化地激发。

  1.重在思考,重在运用

  在第一章开始,怀特海就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传统知识灌输的批判,只接受知识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腐朽。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②一位优秀的学者并不优秀在他的知识渊博,“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那他不过是普天之下最无用的人”。③装在脑子里的如果只是知识,只是一些碎片化的原理和事实,那么这个人充其量也就是行走的百科全书。就好比现在在最强大脑等知识类竞赛上大显身手的一些人工智能机器一样,缺少联系知识的能力就会导致他们只能回答事实类问题,比如“第一届被弹劾下台的美国总统是谁?”;而对于常识类问题比如“中国的雾霾与和美国贸易是否有何联系?”则无能为力。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联系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但是在现阶段中国的中学阶段,我们很多知识的传授局限于应试目的,即使是所谓的应用题也只是出题人精心设计的场景,很少在实际生活中能被学生真正运用。这样的理论学习是怀特海不赞成的。他认为:“在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中,理论知识必须永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④他举了二次函数的教学作为例子。如果学生不能在生活中找到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那么训练他们进行高深的技巧,进行复杂的运算就很大程度上是徒劳,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将知识真正与生活实际结合,才是怀特海所倡导的。2.打破孤立,形成坐标

  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只运用一种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怀特海还主张“消除各学科知识之间致命的孤立状态”,⑤这与现阶段较为提倡的通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学科的分类从本质上说是完全人为的,我们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各种各样的体验,在运用反馈到生活中时仅利用某一学科知识很难解决所有问题。多学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知识是一种途径。当然分工合作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来说,取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将会更有利。

  在我看来,达到自如运用知识的境界就好比在坐标系中确定一个点的坐标,运用不同的知识就是从多个维度去衡量,而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建立自己衡量世界的坐标系的过程。通识就像发展其他维度,专精就像提高某些维度的准确性。生活中的事情往往牵涉到多个维度,具有复杂的性质,但是,在我们经历了实现自我发展的教育后,就可以把它放到自己的坐标系中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艺术地生活,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联系着运用。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坐标系,更好的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乐 刘福利.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②孔子.论语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③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乐 刘福利.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④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乐 刘福利.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⑤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乐 刘福利.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四):建立坐标系2

  摘要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伟大的思想大师、教育家、数学家怀特海的著作,这本教育学上经典之作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部经典力作,其深刻的教育思想闪烁着不朽的智慧光芒。在本书的第二和第三章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交替循环各具特色的三个阶段,并且辩证地分析了自由与规训的节奏。这位大师用他的智慧光芒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于教育的反思。

  1.节奏与智慧

  怀特海将教育的不同阶段分为三,分别是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浪漫阶段注重对事物的认知和领悟,从而隐约地建立联系。怀特海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说明浪漫阶段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起初看到沙滩就是沙滩,看到人就是人,并不会将沙滩与人或其他事物联系起来,但是如果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浪漫情感也油然而生。再接下来是精确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但是此时新的知识必须要经过他们自己的分析。正如在第一章所提到的那样,见多识广并不是学者的标志,不能自己独立地分析运用知识,一切都是徒劳。在精确阶段,学生将接触到更为细枝末节的东西,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形成对知识的把握。最后一个阶段是综合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又回到了浪漫的特征,能够自如运用知识的学生变得得心应手了。

  对于节奏的把握,怀特海提示我们注意,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三个阶段单线发展的,可能在同一时期的学习,科学处于浪漫阶段而语言的学习已经进入精确阶段;也可能在一个大阶段内存在一些小周期。浪漫、精确和综合阶段“自始至终普遍存在……这三个阶段会交替居于主导地位,而正是这样的交替循环形成了智力发展的各个周期”。

  这种将学生的学习阶段分割,因时制宜取得最大化效果的智慧犹如在不同的季节要收割不同的庄稼。除此以外,大学阶段的教育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有研究表明,快乐学习过程能提高大学学习的效果。教育中还存在一个难点是自由与规训的调和:只有保持浪漫精神同时学习到精确的知识才能达到“均衡智慧”,但是二者的分量是难以把握的。在足够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学生能够做到将细节而精确的知识融入思维习惯,从而达到综合。怀特海还提到了教育应该开始于激发主动性,结束于鼓励主动性。他对于教育的艺术的理解不仅在于分阶段的独到,还表现在了他在学生实现全面自我发展的方面的期待。

  2. 独立与定位

  在我看来,学习到知识相当于建立了自己的坐标系,认识世界中的事物就好比在坐标系中确定一个点的坐标,运用不同的知识就是从多个维度去衡量。生活中的事情往往牵涉到多个维度,具有复杂的性质。但是,在我们经历了实现自我发展的教育后,就可以把它放到自己的坐标系中做出自己的评判。“大学教育之所以有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一些基本的原理,并且促使学生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通过分阶段的学习,我们能更好地保留天性中的优点,比如青春期的创造力不被抹杀同时追求精确的精神也得到培养。教育是服务于生活的,是以人为本的。应当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状况作为判断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尺 。这个标尺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才能与志趣 、思想与品德 、性情与特长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如此一来,才能艺术的生活,做到作者所说的“以恰当的思维解决相应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林琳,杨丽.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中国知网(1980-2019)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J].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YSJG201901010&DbName=CJFQ2019.2019-1-20.

  ②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乐 刘福利.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③姚丽娜.如何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融入快乐学习理念[J].时代农机,2019,44(03):193+195

  ④高文兵.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4):142-147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五):怀特海《教育的目的》阅读笔记

  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怀特海先生的演讲论文集《教育的目的》。首先有一点不解,按我所读的版本,此书的英文原文标题是 The Aids of Education,译作「教育的目的」似乎略有不妥。原打算向译者徐汝舟教授求证,但没有找到其联系方式。经过上网求证,并参考译者后记,我认为此标题应为排印错误(Typo),原英文标题实际为 The Aims of Education。

  要写一篇这本书的读后感,必须做好篇幅过长的准备。因为这虽然是一本演讲论文集,文字本身并没有正式学术论文那么高深,但所涉及的主题之大让你在佩服他的高度的凝练能力的同时,也觉得这样一篇读后感无从下手。针对本文所附的每一条书摘,我都思绪万千,全部撰写成文恐怕要超出原文十倍不止。好在有些想法暂时没有想到如何表达,另有一些想法过于显而易见,毋须过多赘述,姑且挑一些我认为非谈不可的点说说看法吧。不过有一点必须事先说明,在这一部分中,我所讲的怀特海先生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我对其观点的理解,如果因为我的智慧愚钝而歪曲了他的本意,我感到抱歉。但同时我必须强调,我个人的这种理解本身包含了价值,哪怕是曲解,所以在质疑我是否正确转述怀特海先生的观点的同时,我更希望大家想想这样的理解本身是否有道理。

  怀特海先生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运用阶段。

  在浪漫阶段我们做得最多的事情可以概况为接触,我们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接触各种事物,并偶尔做一些系统性的分析,从单纯的接触事实到探索事物间可能的关系本身可以引起某种兴奋,浪漫的情感本质上就是这样一种兴奋。在此,我认为似乎可以对这种所谓的关系做最肤浅的理解,我观察到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特别热衷与各种八卦事件,而这种讨论八卦事件本身就是对某种若隐若现的关系的探索。我想这并不是怀特海先生的本意,但在此我把这种体验当作是一个特例,至少可以当作是一种类比,我想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这种所谓的兴奋的来源,以及缘何把它称之为浪漫。提到浪漫,就包含着感性,包含着不确定,包含着种种猜测。

  而在精确阶段,我们要开始按照一定的条理来对浪漫阶段接触的事实做一些增加和补充,并对浪漫阶段提出的种种可能做一般性的揭示和分析。个人认为,可以把这个阶段概括为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有点像逻辑上的归纳——如果用归纳这个词没有把怀特海先生的意思说小的话——只是这个过程中不仅包括的对一般概念的提取,同时也需要对事实做有规律的补充。

  而在综合运用阶段,我们重新回归浪漫,但此时我们已经掌握了精确阶段所获取的事实及一般性概念,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怀特海先生看来,针对不同的学科,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周期。

  在讲到这种循环的过程时,有一句话让我动容:

  「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就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困扰我的多年的一个问题。早在中学的时候,我就观察到一种现象,很多人非常讨厌鲁迅,非常讨厌阅读类似卡夫卡和塞谬尔这类的外国文学作品,而同时又看到一些学者竭力赞扬他们的作品。我一直在想,这只是个人的喜好问题呢,还是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什么让原本非常精彩的作品变得味同嚼蜡?

  我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与此同时,我回顾自身的生活和阅读经历,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们教育的问题,至少我们的教育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先让我讲两个故事。

  很小的时候,我第一次在大城市喝到一种黑色的汽水,觉得味道苦涩难以下咽,发誓再也不喝。幸运的是,我当时 并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名称叫可乐,而若干年后,当我所在的小镇也可以买到可乐的时候,我拿起来喝了一口觉得美味异常,一度非常迷恋,我和我妹妹甚至有了「可乐兄妹」的称号。后来一个偶然的时刻,在父亲的提醒下,我才想起这和我小时候喝过的那种黑色汽水是一样的。

  第二个故事可能更接近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我看到一本书叫《苏菲的世界》。这是无数人推荐的哲学入门书,据说整本书如同童话故事一般,即使是孩子读起来也会轻松愉快。或许是因为我在哲学方面天赋实在有限,我读了无数次这本书的开头,从未有过轻松愉快的感觉,只觉得作者不过是故作浅显罢了。后来一次机缘巧合,我看了这部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同样让我觉得云里雾里,但却激起了我重读此书的兴趣,而这一次我觉得无比畅快。这是一本好书,我险些错过了它。

  这世界好书太多,就算我们一本接着一本读下去,也必然会错过一些,错过好书这事似乎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但当时就让我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同样一种饮料,同样一本书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给我的时候,我的感受却是如此不同。

  我对此的解释是,我们的学习梯度出现了问题,把原本应该放在后面学习的内容提前拿到了前面。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有了一定人生阅历,才能体会他的美好,有些东西的精妙在于露一藏十,如果我们只看到露在外面的那部分,难免会读不懂。比如我们学习数学,一般总会选择先学加减,再学乘除,如果一上来就学习乘除,可能结果就是看不懂进而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也许若干时日之后,学习了加减法,这时反过来看乘除法似乎也不是那么难,而且用起来还是如此方便,会重新学习并使用它。但即便如此,我们失去了第一次学习乘除法的时间,同时我们很可能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花时间消解第一次学习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而怀特海先生对此问题的思考更加细致。他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并给出了应该怎么去学习的顺序,这其实就是他在演讲中反复强调的教育和学习的节奏,以及这个节奏中三个阶段的循环。

  关于学习的先后顺序,这本书还谈及了我的另一个困惑。如前面所说,我认为学习应该有梯度,但「梯度」这个词在我国往往理解为由易到难,对此我也未作多想,觉得道理上也应该如此。但怀特海先生认为「有些最难学的东西必须先学,因为人的先天秉性规定如此,也因为这些本领对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给出两个让我无法反驳的例子: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学习口语,这比之后学习的很多东西都要难得多;我们学习代数原理也要比微分学早(事实上有些人根本就不会去学微分学),而代数原理着实比微分学难得多。所以他给出了一个他认为合理的安排学习顺序的准则:必要优先原则。当然他也说明,什么东西是必要的也要做细致的甄别。

  此外,这本书还有许多触动我的点,比如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三阶段)的强调和重视,大学的目的等等,但现在这篇感想似乎篇幅已经超出预期,不如就此打住。在本文的后半部分,我摘抄了一些精彩语句,不过带有强烈的主观偏好,也必有断章取义之嫌,如有任何疑问,还请以原书为准。

  郝海龙

  2019 年 6 月 8 日

本文标题: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4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张三的另一天《故事新编》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