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我的读后感 梁衡(《带伤的重阳木》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4-10 22:03: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晋祠,梁衡读后感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300字《晋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蘅于一九八二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美...

武夷山 我的读后感 梁衡(《带伤的重阳木》读后感)

晋祠 梁衡读后感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300字
《晋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蘅于一九八二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美文佳作。它即刻就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作为一个晋祠人,又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可想而知,我是多么地为之而欣喜啊!每读《晋祠》倍感亲切,每讲《晋祠》浑身是劲。
  晋祠,她是为纪念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而建的。她始建于北魏(公元386—-534),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各式建筑,于今自唐宋以来的文物古迹繁杂甚多,仅殿宇、亭台、楼阁,桥榭多达一百多座,最老的周柏的树龄达三千年之九。就其百座古建筑的构建和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宗庙祭祀的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又见证了中国西周初期封侯而建国,封地而建国的社会沿革和宗法制度的这一文明。这是晋祠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正因为如此,早在一九六一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这篇拙文主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一讲《晋祠》。
  《晋祠》一文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说明描写的十分具体形象。形神兼美的特点十分明显。语言又形象、生动、流畅。实在是中学生学习的精美范文。
  全文共十二自然段。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大段为第一只自然段。作者首先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总说晋祠的特点: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说明事物,理应如此。这一段,蔺法明快,只三句,点明了文章的宗旨。
  第二大段为中间的十个自然段。分别对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作具体的说明和描写。
  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说明自然风景这一特征的领起句,点出晋祠自然风景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以下三个自然段分别具体地说明和描写山、树、水。
  应当提到的是作者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笔气十分娴熟。
  第三自然段的说明和描写交织在一起,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例如:“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第四自然段是写树,它说明和描写又是用先以说明写其形,后以描写状其神,生动地再现了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起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象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第五自然段写水。写水的什么呢?常人一般人只能想到写其清,可作者视角宽,思路阔看出了晋祠水的特点是多、清、静、柔。写水的多不是说它水量大,而是说它“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溪。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这个“多”多么具体实在啊!写水的静,如“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组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写水的柔,如“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写水的清,不仅说它“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而且引用古代大诗人“诗仙”李白咏颂晋祠的千古名句“晋祠流水如碧玉”,浓装艳抹地描写了晋祠水的“清”。
  在这几个自然段里还应该提到的是作者运用了不少比喻。如写山把雄伟而又绵延不断的山比喻为“屏障”和“伸开的双臂”,写树用“老妪负水”比喻树的弯曲在地,用“如线如缕”和“如锦如缎”比喻水流的细柔和波光的闪烁。由于恰当的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对象被介绍得十分生动、具体,给人以明晰、深刻地印象。读了这几段,我们不妨掩卷默想,晋祠自然风景的形象确实鲜明,神态确实娇好。再看下文也是如此。
  第三自然段是一个由自然风景向写历史文物转的过渡段。
  第七、八、九、十这四个自然段是写悠久的第三自然段的。晋祠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国家建筑很多,件件都写没有必要,只能择其最重要的写之。作者选择了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三件作为点而写了三段。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都是宋代建筑和遗物,确实悠久的历史文物。在介绍它们时作者着重强调其建筑的特点和其科学及艺术价值。如说圣母殿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介绍“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四十二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如说“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如说鱼沼飞梁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飞粱,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其他如元明清建筑则以面上的概括为另一段,说明这些建筑“建造古朴、优美,用工精巧”。点上的详写,面上的略写,详细和主次处理得十分精当。
  第十一自然段写的是“园中小品”。这虽然不是历史文物,但这些“小品”是人文景观中的代表,很使晋祠风景增添情趣。这一段虽不是锦上添花,但也有绿叶衬红花之效。
  第三大段是本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仅一句:“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仅此一句,总收全文,有情有感,让人有语已尽而意无穷之感。梁衡的《晋祠》堪称为一篇古今名人咏晋祠的又一名作。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品。
  文质兼美
  地址:http://www.tsrb.com.cn/jyzk/content/20090225/Articel08002OW.htm
  梁衡写的《晋祠》一文,首次发表于1982年4月14日的《光明日报》,紧接着被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选编,后又节选于全国职业高级中学八五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修),都是作为说明文的范文编入的。
  笔者先后两次分别给初三和高一学生讲授本文,感受颇深。全文运用描摹手法,尤其是文章前一部分,介绍晋祠的自然环境,遣词造句,绘形状神,以比喻为主的多种修辞手法和叠词的运用,长短错落、骈散相间的句式,使得文章内容生动、具体,形神兼备,音韵和谐,给人以明晰、深刻的印象。
  特点一,叠词的运用,使文章具有了铿锵和谐的音韵美,具体可感的形象美,多姿多彩、活灵活现的神态美,而且灵活多变,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恰到好处。归纳起来,有4种形式:其一,形容词重叠加“的”字的“的”字结构,如“巍巍的”、“长长的”、“青青的”、“清清的”等,或描写山的雄伟高大,或描写山的绵延不绝,或描写树枝的苍翠,或描写流水的清澈,都熨贴自然,准确得当。其二,数词“一”加量词重叠的形式,如“一簇簇”,说明唐槐枝条的浓密;“一缕缕”说明被缓慢流淌的溪水拉扯成丝的草蔓的柔软;“一条条”说明“大飘带”的形如条幅。另外,还有“一圈一圈”,说明左扭柏纹丝不乱的纹理。同时,又都有迭加、反复、绵绵不断之意。其三,动词、形容词、副词重叠充当谓语或状语,如“石间细流脉脉”中的“脉脉”,是形容词重叠充作谓语,表示流淌的溪水声音细微,速度缓慢。“林中碧波闪闪”中的“闪闪”是动词重叠当谓语,说明波光潋滟,忽明忽暗。“历历”、“冉冉”是副词重叠作状语,状写水的清澈见底和“飘带”的柔软不断。其四,名词和拟声词的重叠,如“日日夜夜”、“叮叮咚咚”,分别描写了细流昼夜不息的永恒魅力和悦耳动听的叮咚之声,真是绘形摹声,臻于尽美。
  特点二,形象传神的比喻和众多修辞手法的运用。《晋祠》一文描写晋祠的风光美,比喻修辞的运用有10多处,而且各尽其妙。归纳为两种类型:
  首先是明喻。作者用“如、有如、又如、像、又似”等作喻词,共有10处。如用“屏障”、“伸开的两臂”来比喻雄伟而又连绵不断的山峦;写树,用“老妪负水”比喻树的弯曲于地;写水,用“如线如缕”、“如锦如缎”比喻流水的细柔和波光闪烁;写左扭柏的挺拔和纹丝不乱的纹理,用“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如此俯拾即是,生动、具体,怎能不给读者留下明晰深刻的印象呢?
  其次是暗喻。作者用“织成”、“不愧为”表明比喻,文中只有两处,尤以“……织成……”句为妙,全句是一个由因果关系、顺承关系的分句组成的多重复句,通过比喻,“大飘带”的既轻又柔得以充分表现,给人以伸手可摸、投足可感的印象。末句用“明珠”喻晋祠,总结全文,又极尽歌颂和热爱之意。
  另外,《晋祠》一文又将排比、对偶、拟人、引用等众多修辞手法配合使用,把晋祠风光写得玲珑剔透,形象温润,宛如碧玉。
  特点三,长短错落、骈散相间的句式,使得《晋祠》一文辞采华丽、韵致朗朗,具有无可辩驳的语言美。
  如写晋祠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既用排比句,又用对偶句,长短错落,整散有致,实有汉赋遗韵。又如写晋祠的水,从“多、清、静、柔”的4字罗列,到“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的排句对仗,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
  总之,由于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贴身的体验为依托,抓住了“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又善于描摹,把晋祠的自然美很好地再现于读者的面前。

《带伤的重阳木》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带伤的重阳木》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梁衡先生的散文集《带伤的重阳木》。翻开此书,就看到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序,瞬间对这本书的好感上升了N个档次。季先生对作者散文手法“境界”的推崇溢于言表,通过举例《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里的“觅渡”一词,赞扬这篇名作境界立出,运笔如风。这更是让我想快点领略梁先生的“境界”。

  本书第一篇是《武夷山,我的读后感》,这也是最然我有代入感的一篇。作者先点出游览武夷山的奇特之处:躺在竹筏上默读就可以了,再分别从山美、水美、山水相依之美来描写武夷山美丽独特的风景,并由山水与名人的关系思考人生道理。

  我读着作者的文字,慢慢的领略武夷山的美景,渐渐的感觉有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两岸群山环绕,色彩绚烂,或铁黑,或葱绿;又形态各异,如雄狮、顽童、老翁;或蹲或立,“绿雾”涌动,山影“起伏不尽”。一条静谧的溪流蜿蜒流淌于群山之间,“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蹑足曳翠裙”,让人情不自禁的享受溪水的清、凉、静、柔,原来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

  如此的山水相依,让人不禁陶醉在武夷山美丽的'风景之中。连古代的名人——陈省、辛弃疾、陆游、朱熹、戚继光都被此高邈恬静的武夷征服,变得神宁气平,束手恭立了。最后作者彻底为武夷山的神韵所洗礼: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的使人起宗教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热恋似的追求,产生了“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的奇妙感觉。

  梁先生对武夷山水风光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同样接受大自然的洗礼,让人感到无比的平静、安详。这,也许就是季先生所说的“境界”吧。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梁衡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梁衡散文读后感1

  国庆期间,我阅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只来得及将第一单元中的内容细细品读。这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者是通过10个历史名人来谈政治,谈人生,论哲学;第二个单元,是在讲一个作曲家,一个歌唱家,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创造奇迹的老人家的事迹;第三个单元,则是在写关于艺术的内容。

  在第一单元的阅读中,我觉得自己似乎乘坐了一台时空穿梭机,回到了作者笔下那个人物的时代,似乎他们所经历的人生活生生地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在《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中,作者再现了一个一生都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辛弃疾。使我对辛弃疾这个伟大的诗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会在教科书中看到他的诗,那是对他的了解,还只是仅仅局限在一个伟大的诗人上,在阅读过《把栏杆拍遍》后才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他更是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他拥有着炙热的爱国之心,他空有一片忠心痴情,却不被重用,这一切的辛酸,辛苦,辛辣,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我在阅读时,内心万分惆怅。短短的一篇散文,却浓缩了辛弃疾悲惨的一生。

  在《乱世中的美神》这篇散文中讲述了李清照从欢乐世界迅速跌向愁苦深远的人生。她出身官宦人家,也拥有过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的快乐到了她的后半生就停止了,一切的磨难便从她的后半生开始了,但她并没有选择消极地流泪哀愁,而是不惜两败俱伤的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反抗,她甘愿承受外界的种种压力,只为了与命运做抗争,她的坚持和坚强令我尤为钦佩!梁衡先生笔下的李清照是那么的美艳动人!她的超群脱俗让我敬佩不已。

  尽管只是读了第一单元的几篇散文,但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梁衡先生的散文,他将这些人的精神,人格生动形象地描绘在笔下。他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活了起来,引领我走进他们的人生,并使我被他们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梁衡散文读后感2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被社会所承认,被人们托举出来。

梁衡散文读后感3

  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梁衡散文读后感4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慢舞的 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 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 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 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 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 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本文标题: 武夷山 我的读后感 梁衡(《带伤的重阳木》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44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三百字作文(读后感的作文300字)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00字的一章(《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