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07 08:30: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故事新编》是一本由鲁迅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2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故事新编》精选点评:●《理水》真是绝了。迅哥儿脑洞真大~●interesting●鲁迅的另一面。将以前的故事重新改改,倒别有

《故事新编》经典读后感有感

  《故事新编》是一本由鲁迅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2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新编》精选点评:

  ●《理水》真是绝了。迅哥儿脑洞真大~

  ●interesting

  ●鲁迅的另一面。将以前的故事重新改改,倒别有一番趣味。幽默,嘲讽或自嘲的语气,文字简练。奔月的乌鸦炸酱面,采薇的野菜汤,铸剑里的三个头。有趣得很。

  ●我真的觉得,义务教育里的鲁迅和我看到的鲁迅并不是一个人。

  ●鲁迅先生序言说这本书写得油滑,起先我以为是谦虚,看完之后原来是大实话啊。 写得真是好,先生的文学功底露了两把O(∩_∩)O

  ●終於看到“烏鴉炸醬麵”的出處。我不喜歡書中的陰陽怪氣,也不喜歡他上升到人身攻擊的懟。2⭐半吧。

  ●大约花了烙好一千零三四十张大饼的工夫阅完此书。7.0

  ●果然还是鲁迅有趣又深刻,值得看上好几遍

  ●英雄的自嘲与荒凉。

  ●太好看了!阿城说鲁迅是英雄不是圣贤,的是确评,这本书中,女娲,后羿,大禹,宴之敖,墨子皆是实实在在的英雄,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最迷人的是那股自嘲气息,真英雄即使末路,即使狼狈也是从容优适的不要不要的。又让我想到海明威了。

  《故事新编》读后感(一):眉间尺

  《铸剑》是一部关于“革命”的小说,而且,它所代表的不是某一场“革命”,而是上升到一般层面的“革命”。

  1. 眉间尺:具体的、特殊的革命

  众所周知,鲁迅是一位彻底的革命文人、左翼文人,尤其放在1926年的革命背景下来看。鲁迅想来是支持“暴力革命”、“血债血偿”的。

  眉间尺所代表的,正是一场革命的出发点,是一场具体的、特殊的革命。眉间尺所描绘的,正是革命中芸芸众生的脸。

  眉间尺这个人物,是革命中的个体,是站在革命这一边的。而大王,则是革命的对立面,是需要推翻的对象。在个体与个体之间,革命的基础是仇恨、是压迫、是阶级矛盾。这是具体的矛盾。

  2. 宴之敖:抽象的、一般的革命

  《铸剑》的升华是从宴之敖的出场开始的。

  宴之敖是谁,我们无从得知。而事实上,他谁也不是。宴之敖为什么要为眉间尺复仇,我们也无从得知。事实上,这也不重要。

  宴之敖所代表的,正是上升到一般层面的“革命”,是“革命”本身,是所有“革命”的总和。“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在这里,革命将不再建立于具体的、特殊的矛盾之上。“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在这里,革命将不再建立于某个具体的、特殊的个体之上。

  这是革命的必然性。这就是一般的革命。当然,体现在那个时期,我们可是说是进步力量与反动力量、被压迫阶级与压迫阶级的普遍矛盾。但《铸剑》已经超过了那些。

  3. 三王冢:革命与现实的荒诞

  《铸剑》的再次升华,是在复仇结束之后。

  和我们一样,鲁迅目睹了太多的革命,太多的进步、太多的倒车、太多的荒诞。在文学家笔下,“荒诞”可能是描述现实最好的形容词。

  一场革命过后,那些麻木的、恐惧的、丑恶的脸,让荒诞成了常态。我们是该说,荒诞本身就是社会的规律,还是该说,荒诞只是因为革命不够彻底,我们还要继续前进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铸剑》的精神内核层次非常复杂,这里只是提出了一个方面的解读——革命,或许也是大家最能理解、离大家最近的一种解读。

  然而,除了革命,鲁迅是否对小说的精神内核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预设呢?在革命中,除了描绘个体与整体,鲁迅是否将自我革命的意识也包含在小说里了呢?最后,那些古楚语的歌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故事新编》读后感(二):我醉欲眠卿且去——《采薇》篇

  伯夷和叔齐,孤竹君的世子,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上。

  上为《史记》所载内容。

  至于《故事新编》里,对其的扩充,是同情是讽刺,由人所见。

  伯夷和叔齐弃了王位后,隐于市,偏安于养老堂,不问世事。某天谈到近日时局不好,伯夷让叔齐别管,每天练他的太极拳就好。叔齐说:“那我们可真成了为养老而养老了。”伯夷说:“最好少说话,我也没力气来听这些事。”

  伯夷咳起来,叔齐也不再开口。咳嗽一止,万籁俱寂。

  周武王带着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伯夷拉住周王的马嚼子,嚷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武将正欲挥刀砍了他,姜太公说:“义士呢。放他们去罢!”

  夜里叔齐和伯夷商量,离开养老堂,除老羊皮长袍,不带分毫。

  两人来到首阳山,靠采薇菜度日。薇菜非可胜食,日子也难过起来。叔齐不料伯夷多嘴说出二人身世,平静日子到头。村里人当他们名人、怪物、乞丐的都有,时不时上山来瞧他们,问为何吃这薇菜,他们只答,不食周粟。

  一日。一个阔人家里的婢女上山来,对他们正煮着的薇菜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像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二十几日后,二人被发现缩作一团,死在山背后的洞里。

  伯夷叔齐的孤独,是无法与世界沟通的恐慌。

  婢女对他们的奚落,是对旧世界毫不客气的驱逐,好像只有把自己和所谓的旧的东西,撇得干干净净,才能给自己一个证明。再刻薄也是崇高。

  胡适说:“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真正的好的世界应该保留对不驯化者的宽容。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酒抱琴来。

  沉默是对悲剧最好的回应。

  标题取作《采薇》,想必不止是取采薇而食之故,更因那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吧。

  《故事新编》读后感(三):论儿时的心理阴影有多大——看《故事新编》

  名字取得吓人,内容虽然搭边,但其实看了以后你会觉得言过其实。

  我想和我的同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每次老师教授鲁迅的课文,每次我们学鲁迅的课文,那真可谓是锱铢必较,死抠细节。是这个字写错了吗?不,是鲁迅故意这么写的!这个标点符号为嘛是破折号啊?代表什么意思啊?

  所以我真的没记住什么好玩的让人觉得是可乐的事情。可乐的事情难不成是百草园的蟋蟀?还是社戏里坐着乌篷船去看戏?还是少年闰土带着少年鲁迅去玩?还是那个似细脚伶仃的圆规般的豆腐西施?好吧,如果闰土能被我们来形容一个人,细脚伶仃的圆规来讽刺那些瘦的像竹竿的人来满足一下我这种越来越发胖人的虚伪,那么这两个是可以让人一乐的。除此之外,我敢打赌,大部分我的同龄人对他的文章没啥好印象,没有喜欢,只有厌恶。或者根本没感觉,因为没有好好上课,不认真,自然无痛感。除非有人少年老成,能一下子达到鲁迅的思想水平。即使达到了,谁能喜欢这种吹毛求疵的分析解析啊????

  前几年看过鲁迅的一篇短文,名字忘记了,就记得一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就这句话惊艳到我了。于是开始觉得小时候是不是被害了,有可能鲁迅的文并不那么让人讨厌的。再近期看陈丹青的书,他是对鲁迅很是推崇的,我也就去看了《笑谈大先生》一书。好吧,由于我还是没有深刻到一定地步,我还是只是被一些句子shock了一下,比如: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多么至情至性啊!

  于是就在书展中买了薄薄的一本《故事新编》,我想这个比较好入门。结果发现,小时候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看这个书,我也得反复思量一下每句句子是否包含着什么隐藏的意思。即使真的包含了意思,但是我真是无法体会。毕竟我没有处过他所处的时代,无法得知他是把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融入了其中去讽刺挖苦。当然其中有些还是能够理解的,虽然隔着一段时空,但是从横向的层面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或者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再或者说中国人骨子里的本性真是死性不改,永远留存在每个人的骨血里!

  书里讲了女娲造人、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不食周粟,老子出关,墨子与公输班的攻城与守城,庄子与一个骷髅的起死回生。添加了近代语言的古代故事,增加了近代理念的古代人物,增加了近代琐碎常识的古代事件,好吧,我实在爱不起来。

  鲁迅的文章太沉重了,苦大仇深,向一切开火的行文风格和话中有话再话中有话的寓意,真是让人头大又头大。我自认老得可以读鲁迅,然而我发现我还太年轻。我还欠火候

  《故事新编》读后感(四):《故事新编》研究综述

  《故事新编》研究综述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仍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不足称 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对《故事新编》的争议,多聚焦于体裁、创作方法、“油滑”问题、现代性与传统、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铸剑》的写作时间等,其中,“油滑”最令人费解。

  《鲁迅与表现主义:兼论<故事新编>的艺术特征》

  《<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

  总体意蕴

  薛毅在《论(故事新编>的寓言性》中发现,整个《故事新编》其实是写出了文明的“缘起”、“以致衰亡”的寓言。

  徐麟的《无治主义·油滑·杂文—鲁迅研究札记》认为,《故事新编》中的“油滑”非常真切地表明了鲁迅在与历史的关系中,最后所站取的位置和态度,而这也正是他在杂文中,面对现实所站取的位置和态度。

  钱理群的《<故事新编>解说》在对作品进行细读的基础上,以其艺术感觉的精微也别具特色。

  对古老文化的批判与扬弃

  倪玉联的《对古老文化思想的深刻反思—<故事新编>本体意义新探》发现,人类摇篮时期的文化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

  创作主体的心理流动和人生体验

  皇甫积庆在《历时创作中的变异与持恒—<故事新编)创作心理解读》

  阶段性变异(3文化诊释—文化解脱—文化批判的变异)

  李怡的《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根据传统研究中对《故事新编》的三段式分组方式(即《补天》、《铸剑》《奔月》与《非攻》《理水》以及《采薇》、《出关》、《起死》各为一组),认为这其实正显示了鲁迅不同人生体验的积淀过程,具体表现为:走向主观—返回“现实”—重写“元典”的积淀过程。并且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的三个阶段的创作心境进行解读后发现,鲁迅的创作心境中本我(情绪)、自我(感情)、超我(理智)形成一种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相矛盾的循环往复的心理流向。但这样循环不已的矛盾不会导致内在的分裂,而是强化着作品内部的张力,强化着这种悲喜剧相交织的复杂的人生体验,这就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对《故事新编》艺术形式的探索

  吴秀明在《论<故事新编)在历史文学类型学上的开拓意义》中认为,鲁迅在作品中不拘一格地借鉴传统和现代的一切艺术手法,并将它们熔于一炉,造成了一种异于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新类型,打破传统经典范式古今界限森然有序的艺术观念,创造了古今杂陈、幻实相映、并有意夸大了“反差”的新形态,让历史和现实都展现在同一个理想的时间、同一个理想的平面上,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的历史文学类型作了富有意味的丰富和超越。

  表现主义是鲁迅《故事新编》的主体风格。

  严家炎的《鲁迅与表现主义:兼论<故事新编)的艺术特征》和徐言行的《论<故事新编>的表现主义风格》为代表。

  比较研究

  1.鲁迅自己的作品对比《铸剑》与《孤独者》《铸剑》与《奔月》(英雄的无奈与无奈的英雄)

  2.郭沫若、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对比

  王骏骥的《论鲁迅、郭沫若历史小说的文化底蕴》

  毛晓平的《<故事新编)与<将军底头>:鲁迅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比较》

  何希凡的《现代文化创造者忧思和豪兴的重奏:鲁迅<补天>和郭沫若<女神之再生>的情感内涵比较》

  3. 外国文学比较

  葛涛的《有意味的形式—论<故事新编>与<神曲·天堂篇>》

  单篇解读

  丸尾常喜的《复仇与埋葬—关于鲁迅的<铸剑>》

  姚新勇的《鲁迅<铸剑>新探》

  秦林芳的《奔月:中间物意识的历史寓言》

  余志平、吕浩的《<补天>新论》

  郑家建为代表的《故事新编》诗学研究和以姜振昌为代表的《故事新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比较

  郑家建的专著《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借助于茵加登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论和巴赫金的诗学理论对《故事新编》进行了富有创见的解读。

  陈方竞在他的《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中主张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陈方竞充分肯定了90年代着眼于《故事新编》的独创性而形成的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的研究,认为《故事新编》研究的发展趋向在于:从游离于鲁迅创作研究体系之外到进人而得到发展,再从这一研究体系中剥离出来,确立切合自身特点的研究基础与框架而获得深化

  意蕴:日本学者片山智行的《<故事新编>论》

  高远东 :

  《〈故事新编〉的读法》

  《歌吟中的复仇哲学———〈铸剑〉与〈哈哈爱兮歌〉的相互关系解读》

  《论鲁迅与墨子的思想联系》

  刘春勇《非文学的文学家鲁迅及其转变——竹内好、木山英雄以及汪卫东关于鲁迅分期的论述及其问题》

  陈方竞《鲁迅杂文及其文体考辨》

  《故事新编》读后感(五):重读鲁迅,故事新编

  几乎从高中结束以后,就再没读过鲁迅的文章,虽然鲁迅这个名字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眼前,但依然没动过好好读一次的念头,大概是小时候对鲁迅的课文学习太费心力导致吧。

  但随着这一年的种种见闻,渐渐发现《记念刘和珍君》这种现在依然能张口背上一段的文章居然奇异地还能贴合时代,于是起了读一读鲁迅也不错的心思。

  机缘巧合之下,在寻找短篇集的时候,变发现了这本《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挺有意思,有意思在能看到鲁迅写神话故事,这对于从小只读过鲁迅探讨时事、回忆童年以及阿Q类小说的我来说,莫名地有一种新奇感。

  然而翻开之后,果然还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可能是由于描述上古神话,文字白话夹杂着古文,依然读起来不甚顺畅,但这种书,恐怕就是要慢慢读,慢慢想才能稍微读透一点的吧。

  《补天》是开篇第一篇,讲述了女娲造人及补天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我们基本都很熟悉,但鲁迅的新编读起来却有一种异常的厚重磅礴感,站在女娲的视角,你就是能感受到远古世界的宏大以及人类的渺小。

  女娲费尽心力创造了人类,好不容易睡一觉补充了一点力量。

  醒来发现不周山倒塌后随手救一救人类,把载有人类却被海水冲得快要淹没的石块交给巨鳌背走,便造就了所谓的海上有仙山,可惜巨鳌要么是根本没听明白女娲的命令,要么是阳奉阴违(从讽刺的意义上来说,这个含义更可能吧),背了一会就不背了,山也沉了,秦皇汉武到处派人出海寻访,遍访不着也就能够理解了。

  女娲想问问人类世界怎么了,人类只是一味说着文言文,莫名说着白话的女娲烦的不行,听不懂听不懂,怕也是反应了鲁迅在那个时代对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较量的观点吧。

  好不容易发现天出了窟窿,便再次费尽心神地去补天,可是人间的皇帝却来一本正经地刺女娲的脚,辱骂女娲不穿衣服,裸淫失德,禽兽行。这估计也是鲁迅在倡导性开放的观念吧,反正女娲是听不懂皇帝的文言文,不听不听,和尚念经。

  补完天女娲就累死了,再也没能起来,而之前还在批评女娲的皇帝,这次却让禁军立马占据了资源最丰腴的腹部,改换大旗,宣扬自己才是女娲的嫡系传人,正统传承,好不可笑,正合了那些在伟人生前不见帮扶,死后反而第一个去纪念和扛旗以标榜自己的人物。

  女娲就这么死了?女娲就这么死了。

  《奔月》中的后羿,活像一个落幕的英雄,为了养老婆日日辛苦觅食,而这里鲁迅似乎还宣扬了一波保护动物、可持续发展观,后羿因为之前放肆射杀动物,大吃大喝了一段时间,“熊是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好不快活,然而慢慢的大动物都猎完了,慢慢的小动物也都猎完了,每天出门打猎一天也只能打回几只乌鸦做个乌鸦肉炸酱面,连多打只麻雀都是有运了。

  嫦娥也开始对后羿没了好脸色,活脱脱一副怨妇模样,想必以前风光时恩爱不已,现在吃了一年乌鸦肉炸酱面,便连个好脸色都不给后羿了,话也说不得几句,但后羿也是好脾气,只想着走远些、自己劳累些,定要猎回好肉给老婆吃,连飞升金丹也不舍吃,因为担心嫦娥一个人留下。

  当然结局我们都知道,嫦娥自己偷吃金丹走了,想必是她再也忍受不了后羿的“无能”了吧,但谁说飞升就一定是好呢,我们也都知道,月宫永远都是凄清寂静的,嫦娥会后悔么,我觉得是会的,但有几分是想念后羿,又有几分是嫌弃月宫,就不得而知啦。

  此外,文中后羿还有一个对手逢蒙,逢蒙的箭术看起来是从后羿这学来的,但后羿却有绝技没有教给他,就如猫没有把爬树教给老虎一样。逢蒙总是找后羿决斗,想要杀死后羿,可惜总是抵不过后羿的绝技。

  为什么想要杀死后羿呢?恐怕是为了名声吧,从故事里可以看到,后羿是很低调的,以致于外出遇到其他人听了自己名字也不认识。但逢蒙就不一样了,善于自我营销,所以当后羿说出自己的猎杀事迹时,大家反而都不相信,都认为是逢蒙猎杀的。

  这又是另一种讽刺吧。

  《理水》,夏禹治水,这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形象。

  被水淹的地方分两种人,一种学者乡绅,一种乡野愚人。

  学者很有一番“学者派头”,天天在山头上研究问题,研究到底有没有叫禹的人来治水,研究叫禹到底能不能成功,说白了,尽研究一些没用的东西,而且研究的方法很无趣,很搞笑,很学究气,很讽刺。但是他们是不愁吃的,因为每月都有说着英文的人来给他们送吃的,而学者中也有说英文的, 这就更不怀好意了。

  乡人呢,确实愚,因为不识字,言谈间就能指出学者的逻辑错误,但既然是乡野之人,怎么可能是对的呢?身份决定对待呀。

  官员来视察,状似亲民的要见乡人,多么熟悉,大家当然都不敢去,没见过世面嘛,便都怂恿一个人去,最后他去了罢,有些人倒又嫉妒起来了,真是活灵活现的人物描写,一笔带过,神妙无比。

  见乡人也懒得听乡人真的去说百姓疾苦,回京大家一讨论视察情况,反而重心不在民间疾苦,而在附庸风雅,假慈悲。向禹汇报,不说百姓疾苦,反而说百姓都是很难忍受苦日子的人,都有很优良的品质,这不是彻底弄错了重点么。

  禹提出堵不如疏,遭到一群下属反对,为啥反对,因为禹的父亲是用堵的方法,所以禹也必须用,不然就是不敬,毕竟不能改祖宗之法嘛,荒谬。

  好在禹很有执行力,也治理得很好,最后舜在禹面前也不得不折服,号召大家向禹学习,可商人们第一个考虑的却是担心禹生活朴素,大家都学习的话自己买卖奢华物品就“政治不正确”了,直到看到禹在重要正式场合也好好穿衣服,祭祀时也用隆重的食物后才安心继续做买卖,而且更加积极地号召大家“向禹学习”,好不机智,好不鸡贼。

  短短一文,好一出众生相。

  《采薇》,我们总听“长歌怀采薇”,但鲁迅却似对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两位老人家不太推崇。

  老爷子兄弟两人在鲁迅的笔下,其实显得挺迂腐的,虽然有自己的所谓信仰,但却更像是一根筋。

近来的烙饼,一天一天的小下去了,看来确也像要出事情。

  原本伯夷和叔齐兄弟两在养老院待着,天天吃烙饼,周王打败了纣王后,便决定不食周粟了,跑去山里吧,总能找到果子吃的。

  两老人啥也没带就往山里跑,遇到强盗了强盗都抢不到东西来,但鲁迅笔下的强盗很有意思,虽然抢劫,但依然很尊敬老人,说话充满着矛盾的逗趣:

小人就是山大王,带了兄弟们在这里,要请您老赏一点买路钱! ... 小人们也遵先王遗教,非常敬老,所以要请您老留下一点纪念品...如果您老还要谦让,那可小人们只好恭行天搜,瞻仰一下您老的贵体了! ... 现在您只要滚您的蛋就是了!

  好像在鲁迅眼里,“遵先王”的都很迂腐,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这么写的。

  强盗如是,伯夷和叔齐兄弟两也是。俩老人家在山里忍饥受饿,却又忍不住跟上山的人们吹嘘自己的过去,于是山下的人们都来看动物似得围观,山下也有个文化人,只是文化人很是瞧不上他们,透出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把兄弟两逼的连薇也不敢吃了,最后活活饿死,连墓碑都不愿帮他们写。

  《铸剑》,名为铸剑,其实报仇,铸剑人很悲哀,造出最好的剑,却注定会死,因为不死就可能帮别人也造出好剑,那现在这把就不一定是最好的了,这让我想起《复联3》中的矮人一族,造出灭霸手套后就全族被灭到只剩一个双手无用的人了。

  但整个报仇的故事,很荒诞,小屁孩带把剑就能报仇杀国王是不现实的,文中也是出师未捷就失败了,但那个知晓一切又精通戏法的黑衣人到底是谁也没想明白。

  整篇下来都很荒诞,不甚明了,但看久了已经不知道正常的小说剧情应该怎样发展了,只觉得这荒诞已经成为正常了。

  但有一句话值得记下,也许也掺杂了鲁迅自己的做派和看法:

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 要给你报仇。

  《出关》,很高兴看到了老子出关的故事,不过一开始是老子与孔子的交流,孔子尊老子为先生,抱怨自己说服不了其他大人物来用自己的方略,老子虽然老,但思路门清,一番话就让孔子有所悟,拜谢而走,此时老子是高兴的。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又来了,这次交流很短,孔子就告退了。但老子这次没那么高兴,因为他发现孔子真的悟了,悟了,便能有所成就,但自己和孔子的道终究不同,因此孔子不会容得下自己,只好出关而走了。

  老子的学生还打抱不平,想和孔子“干”一下,老子举了个例子,说我的牙齿早就掉光了,而舌头却还在,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倒也聪明:硬的早掉,软的却在。很糙却很深的道理。

  人们都知道老子出关遇到了边境长官尹喜,并留下道德经一书。而鲁迅故事里的尹喜,却绝不是什么有幸聆听教诲的高徒,而是一个单纯的官员和商人,错把老子当走私犯检查,发现是老子后赶紧请他讲学,老子认真讲了,却没有人听得懂,全都昏昏欲睡,又“请”老子著书,一定要写完才能走,于是著《道德经》,可惜尹喜众人无一人能领略其大意或识货,虚伪地送走老子后,连道这书卖不掉,送给老子的盘缠亏了。

  全篇,老子都是一个很通达自然的老人,而其他人,即使是孔子,也都是个俗人罢了。

  《非攻》,讲很有名的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模拟云梯攻城,从而劝楚王不攻宋的故事。

  一直以来都挺喜欢墨家的,但恐怕我的喜欢,只是喜欢其表面,惊羡于其建造器物的能力,喜欢其名字,欣赏其游走奔告的精神,对于其精神内核,其实是不甚了了的。

  故事一开始就用墨子两件事来体现墨子的“厉害”,让人拍手称快。

  第一件,儒家门人来劝墨子不要倡导非攻,因为猪狗都要斗,何况人,而墨子的回答是: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

  一句话就把别人怼的无话可说,精彩。

  另一件事是墨子的学生气愤别人答应给他一千盆粟米却只给了五百盆,说别人言行不一,而墨子反问如果给一千多盆,也就是多给了,你会气愤么,学生说不会,所以墨子总结:

“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

  两件事,就让人爱上了墨子。

  然后墨子便急忙赶去劝说公输班和楚王了,一路风尘仆仆,是这的风餐露宿,鞋底磨穿也不顾。

  用木片在楚王面前打败公输班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而成功劝完楚王后,墨子到公输班家吃饭公输班想夸耀自己做的钩拒,被墨子怼回来了,说你造武器不如劝导世人爱和恭,公输班又拿出自己造的可以飞三天的木鸟夸耀,又被墨子怼回来,说你造这些玩意,不如人家木匠做车轮,有利于人的才是好的,不利于人的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墨子的评判标准。

  而这里的公输班也很可爱,虽然一直被怼,但依然很受教,也很恭敬。

  但好不容易逃脱灭顶之灾的宋国人就不一样了,墨子回去的路上又是被盘剥又是被募捐抢走破包袱又是被推出城墙淋雨,好像鲁迅笔下这种为了他人奋斗的人总是不被世俗理解,甚至被世俗欺负,也算是他对自己的观感吧。

  《起死》,鲁迅倒真把这些有趣的历史名人讲了个遍,这回讲的是庄子的小故事。

  说庄子路过看到一具骷髅,觉得可怜,招来大神求他复活骷髅。这种不明不白的请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烂好人,或者圣母。

  大神哭笑不得,但是看庄子恳切请求,便答应了,从后面的经历看,大神是很智慧的,也是有意让庄周自己体验一遍人的“特点”。

  果然,骷髅复活后,只以为自己刚睡了一会,看自己一副包袱都不见了,便抓着庄周不放要他陪。而庄周则一心想知道骷髅是何时死的,要他讲讲那时候的历史事情,从这里看,恐怕这里的庄周要救人也并不是单纯的慈悲心肠,也夹了一些了解历史的“私心”的。

  活过来的汉子只是抓着庄周不放,而庄周看问不出名堂,说服不了汉子他已经死了五百年,便想走,可惜汉子就是不让,所以有时候,帮了别人,别人也不一定就对你感恩戴德的,甚至不相信你帮了他。

  庄周走不了,就换来巡警,巡警开始还很精明,一眼看出很可能是有衣服的人抢了没衣服的人的东西,所以要来抓庄周,但当认出庄周后,态度便180度大转变了,也不管庄周到底有没有拿人家东西了,直接送走了庄周,人有名气,也就有了“特殊待遇”。

  而汉子呢,汉子其实也没什么错,醒来东西都不见了,当然要逮着眼前唯一的人问清楚,也当然不信自己已经死了几百年,那这出闹剧怪谁呢?

  鲁迅的这本《故事新编》,讲了八个古代小故事,虽然大都是已知的神话或者历史,但在鲁迅的笔下,加入合理的想象和“新编”,也就多了很多新的意味,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名为讲故事,实为借古讽今,所以,看每一篇小故事,都可以尽情发散自己的脑洞,猜猜鲁迅要嘲讽的是什么,不用怀疑过度解读,一定都是意有所指的。

  从第一篇在1922年11月作,到最后一篇1935年12月作,中间隔了13年来完成八篇,从个人的感觉来说,鲁迅的文笔越往后看着越顺了,这倒不是来妄议鲁迅的文笔成长,而是可能随着年代的流逝,文风也必然有所变化吧,到得最后一篇庄周的《起死》,与前七篇不同,还用上了话剧剧本的模式来写,也算是新颖了。

  过了这么久重新来读鲁迅的文章,总还是比以前更能理解鲁迅的文字一点了,但估计所理解的依然大大有限吧。

本文标题: 《故事新编》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4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锦集《可能与不可能的边界》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