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6 20:33: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0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是一本由[美]罗伯特·J·希勒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非理性繁荣(第二版)》精选点评:●读不大懂可能有大门道●反馈环理论泡沫的产生谴责卖空之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是一本由[美]罗伯特·J·希勒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精选点评:

  ●读不大懂 可能有大门道

  ●反馈环理论 泡沫的产生 谴责卖空之可笑 人类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市场干预的无效

  ●怎么办 读完没有收获啊 好惶恐

  ●非常流畅易读,感觉可以买电子版就好。

  ●虽然感觉读了300多页的目录和绪论,但是观点还是很一针见血的,估计是被中信的排版坑的,中信就这么愈发堕落......

  ●席勒指出经济制度的很多缺陷,对此他给了答案,方法,解释和更多的疑问。相比,有些人真是自信得可笑。

  ●对投资者的一些心理分析很到位,书中有许多数据,调查结果的支持,比较有支撑,但描写过于宏观和宽泛,总体值得一读吧。

  ●结论是在今天已比较受认可的观点,就是论述的过程过于零散和专业,可能也有翻译的问题,需要多看几遍

  ●过誉

  ●是一本通俗的经济学读物。对感性多于理性的人来说,也许它能拨云见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对本来就不迷茫的人来说,读完之后更加坚信自己,既要追随内心,也要认清现实。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读后感(一):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金融方面的书,具体地说,是在分析解释股市为什么非理性繁荣的问题,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并应用了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有些推论还用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虽然专业,但是也不难懂。

  因为股市交易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是离不开人类的心理和情绪的影响的,所以在分析股市的非理性繁荣时,就不会有非常确定的解释或者理论。

  全书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作者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我觉得对学习金融学搞研究的人来说很有启发。

  推荐。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读后感(二):风险的因素其实很多,只是你能说出的太少

  摘自书中第12章,可能出现的因素。

  “当然,作为一系列的潜在问题,它们的风险不一定会立即显现,包括:

  消费需求的突然下降

  新发展机遇的缺乏

  重大技术革新的失败

  日渐白热化的国际竞争

  劳工运动的复兴

  石油危机

  公司税的增加

  新发现的由减员增效和对雇员实施刺激为主的酬金制度引发的长期问题

  雇员士气与生产率的降低

  战争(即便是外国战争也会影响本国交易、破坏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

  阻碍经济活动的恐怖主义威胁和暴力活动

  降低技术安全系数的工业事故

  过分的限制和反垄断行为

  提高外国关税

  进口配额限制

  国际经济萧条

  愈加严格的环境标准

  矛头指向企业的集体诉讼案

  摇摆不定的货币政策

  大型银行或金融机构破产导致的系统故障

  广泛传播的类似于千年虫的电脑系统故障

  一发不可收拾的电脑病毒或通信卫星故障

  大范围的恶劣气候

  自然灾害

  传染病等等。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读后感(三):认清繁荣的不理性

  这是耶鲁大学教授、诺奖得主希勒的经典之作。 第一版预言美国股市会大跌,出版完,美股大跌;修订完成的第二版,增添了对美房地产的预言,出版完,房地产完蛋了。现已到了第三版,可见书很畅销。

  非理性繁荣,首先得有繁荣的基础,作者将其归结为结构性12个诱导因素,分别为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与业主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促进了商业的成功、新的信息技术、支持性货币政策与格林斯潘对策、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固定缴费养老金计划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增长、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贴现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博机会的增加。

  当这些诱导因素的作用放大,就带来了繁荣的不理性,也就是加剧市场的波动,形成投机性泡沫,即价格上涨的信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作用影响在人与人之间逐步扩散,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实际价值,而一味地沉浸在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与赌徒般的兴奋中。这反应在股市K线中,一波快速拉升后,吸引了一群散户的跟进,而后缓慢上涨,随即快速下跌。

  此外,有足够的篇幅谈到市场是否有效,这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在希勒看来, 决定证券价格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关系,而决定供求关系的则是投资人,具体的说:投资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供求关系,最终由心理状态映射下的买入、卖出或是持有来决定供求状态,而基本面的好与坏只是从侧面影响投资人的心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各种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但其却忽略了投资者心理因素,忽略了投资者因为种种原因误读或曲解各种信息,而这样误读常常会被放大,从而引起整个市场的羊群效应。这就是希勒想要告诉我们的结论,市场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投资者最难战胜的是其内心。而他的这观点与索罗斯很相似,索罗斯在 《金融炼金术》一书中,就反复强调市场并非像教科书说的那样理性和有效,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反身性理论”。 他认为,由于投资者认知的偏见和不完备性,会对市场预期产生不同的意见(即“投资偏见”),而投资偏见是金融市场的根本动力,当投资偏见在互动中不断强化并产生群体影响时就会推动市场朝单一方向发展,最终必然反转。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读后感(四):如何在非理性繁荣中虎口逃生

  2019年6月12日,上证达到5178点,自年初的3234点上涨了60%,同期创业板涨幅高达174点。当时股市火到什么程度呢,在饭店吃饭,邻桌有人比划着“跟我买XXXX没错”,地铁上目之所及手机屏幕上是红通通的指数,大学生拿着生活费奖学金开户、修自行车的大爷也跟你聊起了昨天的大盘。就在这一片欣欣向荣、大家赚得盘满钵满之际,A股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暴跌,6月至9月经历了16次“千股跌停”,大量上市公司停牌。2019年股灾也成为了许多股民心中惨烈的记忆,大部分被套牢或者强制平仓,其中的亏损自不必说,而对于带杠杆的投资者来说,更无异于灭顶之灾。

  股灾已经过去两年,经历过大悲大喜的股民生活已重回平静,如今的财经评论文章回顾起那次股灾也已经可以不伤筋骨地称之为一场泡沫。可在当时,我们几乎没有听到任何声音提醒大众,“你们拼着买进的不是资产,而是膨胀的泡沫!”然而,在美国,有一位经济学家,在2000年美股崩盘前出版了一本书,向大众警示泡沫的存在,出版后不久美股瞬间蒸发8万亿美元,令人更为诧异的是,他在2005年再版此书,增加了关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论述,再次成功预测了由房产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这位经济学家就是鼎鼎大名的罗伯特·J·希勒教授,他本人也因为在经济学上的突出成就,在201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这本神奇的著作便是《非理性繁荣》。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以面向大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金融市场泡沫的存在与形成机制,更在于作者坚持捍卫自己的判断和观点的勇气,回到2000年,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听了希勒教授的观点之后,发表了关于”非理性繁荣“的演说,但是仅仅几个月后,他又重回了”乐观派“,认为当时已进入新时代,股市的繁荣不存在泡沫。然而,希勒教授则一直旗帜鲜明地向大众表达对泡沫背后的忧虑,这种立场不讨喜,却真正振聋发聩,他也因此被称为华尔街的精神教父 。

  《非理性繁荣》一共分成五篇,十二个章节,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作者以阐述泡沫是什么开篇(第1、2章),通过对股市和房市历史价格水平的回顾来证明非理性繁荣在市场上的存在,所谓泡沫便是资产价格已经脱离其真实价值而疯涨;接下来通过三个维度来阐述泡沫为什么会产生,即非理性繁荣形成的机制:结构因素(第一篇)、文化因素(第二篇)、心理因素(第三篇),结构因素讲的是形成泡沫的市场机制,包括诱发因素(第3章)和放大机制(第4章),文化因素讲的是推动非理性繁荣形成的新闻媒体的作用(第5章),乐观的新时代经济思想(第6章),全球化趋势(第7章),而心理因素则讲了心理定位影响(第8章)和从众心理影响(第9章);然后是介绍学术界对泡沫机制的理论解释,分别是有效市场理论(第10章)和公众对市场认知不足(第11章);最后是减轻非理性繁荣对实体经济、大众生活影响的政策建议。

  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虽然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无法影响国家的金融政策、也不可能在学术上登峰造极,但是本书以严格实证和逻辑推翻了一些许多我们未经思考便接受的”所谓常识”,既提醒我们在接受任何未经考察的信息时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切记头脑发热跟风,还提醒我们警惕人类理性的限制,大脑的判断机制并不完美,它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错”。

  令我们重新思考的一个常识是,书中第11章提到大众广泛接受的一个说法,长期来看股票比债券的收益率要高。这个说法被70%以上参与问卷调查的投资者所肯定,然而作者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发现,即便以10年为一个期限也会发现股票的回报率略低于短期利率,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股票收益率高于债券收益率。对于乐观认为长期投资股市必然有乐观的收益的投资者来说,确实应该再一次审视自己的投资观念是否站得住脚。

  如今流行的投资思路有一种被称为无敌定投,即是认为只要你长期定期购入一定金额的指数基金,三年到五年你一定能够在股市高位的地方退出,获得多倍的投资收益。这个观点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是很多人没有想过这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的,那就是长期来看股市一定能实现高收益,然而实际上历史数据并不能支持这个信念。你看到基金平台里写着指数基金三年300%的收益率,却并不知道这个数据的基数是怎么选的,剔除了哪些数据,处理过数据的人都知道,一些简单的处理和修饰就可以让数字变成非常诱人,然而你对此一无所知。投资中的决策没有一劳永逸,越是大多数人所相信的观点越值得仔细考量。

  另一个被书中质疑的流行观点是,个人投资者为了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共同基金,并且认为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更好的投资业绩。然而事实证明,共同基金的业绩并没有显著高于市场平均,同时基金还要收取高昂的管理费,由于持有大量股票,股票卖出时还要支付更高的税费,将这些考虑进去,个人投资者就会发现基金并没有那么具有吸引力了。真正分散风险的做法是不仅仅是配置不同的股票,更应该是配置不同类型的资产,减少在股市上的投入。

  除了一些错误观念的流行,书中强调非理性繁荣的形成和人思维方式本身存在的陷阱也不无关系。书中第8章,这部分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来证明人类非理性行为的心理学根源。长久以来,传统经济学模型有一个重要假设就是理性人,即每个人在做经济决策的时候是理性的,但心理学的研究就发现人类的行为和判断经常都是直觉的、非理性的。在这一章,引进了两个与股市行为相关的重要心理学概念。一个叫数量定位(quantiative anchors),我倾向于叫它数字锚定

  它给出股市应达到的水平,人们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股市定价过高还是过低以及是否应该买进……根据数量定位,人们判断股票(或其他资产)定价是够正确…

  另一个叫道德定位(moral anchors)

  它是促成人们购买股票的原因,由此人们判断买股票还是将已投入(或能投入)股市的财富转向其他用途……根据道德定位,投资者将投资于股市的情感或直觉力量与他们的财富和当前的消费需求相权衡……

  简单地来讲,这两个概念就是说明人们不管是在决定要把多少钱投入股市,还是在决定多少钱的时候买入股票时,都广泛存在不理性的心理现象。anchor的意思是让船稳定靠岸的锚,心理上的锚其实就是人们更容易被近期或者身边的发生的现象所吸引,从而错误放大这一现象可能发生的概率。数量锚定描述的就是人们对股票的定价往往会参照近期的股市价格,或者(同一市场)的其他股票价格,而无法客观将其放在历史或者地理的维度中无区别对待。而道德锚定则描述了投资者以故事的方式来决定投资决策,将多少钱投入到股市或者何时应该撤出的行为,常常是基于故事的叙述,并不注重逻辑,例如富人更有道德、倾向于更多的投入投资而减少消费,或者本公司的员工因为了解自己企业的故事而更多地买入本企业的股票。

  关于数字锚定,有认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找来两组志愿者,在没有任何附加信息的情况下,让他们对同样一件商品进行定价。其中一组在实验时,志愿者在”无意“中视线可以看到墙上的一个海报,上面有3000美元的数字,海报内容与估价商品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并且商品明显不值3000美元。最终两组志愿者对商品的估价结果令科学家十分吃惊,看到海报的那组志愿者平均估价远远高于没有看到海报的那组,并且有海报组的志愿者有几个人的报价就在3000美元上下。即便是毫无关系的数字信息,也可以在无意识中极大地影响人的判断。我们对自己的理性判断难道不应该更加警惕吗?

  这不是第一次泡沫,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由来已久,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亚洲金融危机,再到美国次贷危机,非理性繁荣伴随着市场经济周而复始,我们无法否认它,也无法消灭它。因为,非理性根植于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之中,人类存在的世界里,非理性繁荣就会存在。承认并正视我们大脑决策的非理性,检查迅速做出的判断,减少不经思考的直觉,警惕众人坚信的观点,才有可能在下一次非理性繁荣中虎口逃生。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读后感(五):简单的摘抄

  非理性繁荣(第2版)

  希勒

  39个笔记

  ◆ 第1章 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

  gt;> 事实上,当股市在人们市场心理的影响下被炒到了一个不正常的、难以维系的高度时,所谓的“非理性繁荣”就出现了,并且这一幕已经在历史上多次重复上演

  gt;> 投机性泡沫定义为这样一种情况:价格上涨的信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影响在人与人之间逐步扩散,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实际价值,而一味地沉浸在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与赌徒般的兴奋中。

  ◆ 第2章 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

  gt;> 住房市场的波峰平均比股票市场的波峰延迟两年出现。

  ◆ 第4章 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gt;> 放大机制是通过一种反馈环(feedback loop)工作的。本章将这种反馈环描述成一种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过去的价格上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及期望,这些投资者进一步抬升股价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种循环不断进行下去,因此造成对原始诱发因素的过激反应。在许多公开演说中,反馈环被广泛地提及,它甚至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金融理论之一。

  反馈环=恶性循环=从众效应=自我实现预言

  gt;> 反馈环理论是广为人知的,但是多数人没有用反馈环这一术语来描述它。它是一个科学术语,通常又被称做恶性循环、自我实现预言、从众效应等

  gt;> 反馈环理论是广为人知的,但是多数人没有用反馈环这一术语来描述它。它是一个科学术语,通常又被称做恶性循环、自我实现预言、从众效应等

  ◆ 第Ⅲ篇 心理因素

  gt;> 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gt;> 但是过度自信的一些基本趋势似乎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特征:人们总是倾向于过度自信而不是信心不足

  gt;> 过度自信的另一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找熟悉的模式来作出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的原因或者模式重复的概率。

  概率?

  gt;> 这些研究者让人们从一张写有人名和个人特征描述的列表中猜测这些人的职业。如果给出的特征是艺术性和敏感,他们就会选择指挥家或雕塑家,而不会猜工人和秘书,完全不考虑从事前两种工作的人极少,因而成为答案的可能性也就很小。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永远不猜指挥家或雕塑家这类职业会更为明智,因为其出现的概率太小。人们都将目光投向最符合特征描述的职业,而全然不顾其出现的概率。

  gt;> 这些研究者让人们从一张写有人名和个人特征描述的列表中猜测这些人的职业。如果给出的特征是艺术性和敏感,他们就会选择指挥家或雕塑家,而不会猜工人和秘书,完全不考虑从事前两种工作的人极少,因而成为答案的可能性也就很小。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永远不猜指挥家或雕塑家这类职业会更为明智,因为其出现的概率太小。人们都将目光投向最符合特征描述的职业,而全然不顾其出现的概率。

  ◆ 第Ⅳ篇 理性繁荣的尝试

  gt;> 所以,股价有回归到平均值(或者长期的历史价值)的趋势,即涨幅大的股票有下跌的趋势,跌幅大的有上涨的趋势。

  gt;> 另一个论点是,市场基本是有效的,然而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个论点仅仅指股票的价格大致是随收益变化的。不过,实证研究表明,尽管收益的波动很大,但是市盈率的变化却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

  最近,投资分析师彼得·林奇(Peter Lynch)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的广告中刊登了他的一张整版巨幅照片,并用红色的大号字写道:“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9次经济萧条时期,但是因为收益增长了54倍,股市仍然上涨了63倍,收益水平推动着市场的发展。”这则广告的目的在于,让读者相信价格的增长是取决于收益增长的。但事实上,这些数据都具有欺骗性。由于彼得·林奇作比较时选取的时间间隔较长,又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收益水平比较低,所以他可以找到这样一种联系。

  gt;> 低市盈率的年份有着高的收益率,而高市盈率的年有着较低或者负的收益率。

  gt;> 所以,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当人们获得的股息相对于购买股票的价格低时,不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这一道理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 第11章 投资者学习和忘却

  gt;> 股票是对公司现金流的剩余索取权,只有在兑付了其他所有债权之后,其剩余部分才属于股票持有人

  ◆ 第Ⅴ篇 采取行动

  美国次贷危机

  gt;> 目前的可调利率抵押贷款包括无本金(interest-only)抵押贷款,贷款人往往要到五年或者十年后才支付贷款的本金。这也就意味着,借款人在几年后还款时,可能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们不仅要支付更高的利息,而且也要支付更高的本金。而放款机构以及从这些机构中购买放贷额的再贷款机构,几年后将会面临坏账风险。但是现在这些机构的管理者们却只注重自己任期内的业务量,似乎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并不关心。

  gt;> 因此,股市暴跌只会让新入市的人更穷,而股市老手们则更富。

  gt;> 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来提高储蓄率

  gt;> 因为政府在出现赤字时,往往会动用储蓄,

  gt;> 人们可以在自己未来的收入中设定一个数目,当工资超过了这个数目,就将超出的部分留在一边,用于储蓄。另一种做法同样可行,就是人们在进行大额消费,比如买房或者买新车的时候,主动降低自己的期望,这样就可以避免个人支票额中更高的部分自动转化成消费。

  量化义务和责任

  gt;> 社会保障信托基金

  gt;> 整个国家来看,并不存在安全的投资方式,因为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经济不稳定。如果经济运转不灵,国民收入下降,那么就业人口的税率就会提高,而保证向受保障的退休人员支付的社会救济金却不能下降,这样社会就可能经历一次后果严重的经济衰退。

  gt;>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仅应当以在股市中投入信托基金的形式进行,而且应当使这种制度面对经济风险时反应更快

  动态调节

  gt;> 缴纳率与收益率应根据员工和退休人员的相对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无论是缴纳金还是收益金都应当按指数计算,计算时不按消费价格指数,而是按照人均国民收入值

  gt;> 缴纳率与收益率应根据员工和退休人员的相对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无论是缴纳金还是收益金都应当按指数计算,计算时不按消费价格指数,而是按照人均国民收入值

  gt;> 许多国家试图用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抵抗经济萧条的袭击,保持固定的汇率制度。但实际上那些最早放弃货币保护政策的国家最早摆脱了经济萧条

  gt;> 货币当局通常不应通过采取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来使投机性泡沫破灭。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的道理嘛

  gt;> 社会公众在市场自身调节后,亲身经历一次股市危机比通过关闭股市而掩盖潜在的股市危机会更有利于稳定市场。

  gt;> 因此,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通过鼓励参与国际交易而扩大市场,可以平衡客户们的不同预期,并对形成更为稳定的股票市场价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规避风险的方法千千万 只是因为知识壁垒只能听信权威或媒体

  gt;> 人们有必要建立新的制度或市场,以使个人更容易避免投资股市的危险。我们已经创立了一些制度,如卖空、股票价格指数远期和期权交易等,但并不受投资者青睐,大多数投资者也并未从中获益。

  gt;> 人们有必要建立新的制度或市场,以使个人更容易避免投资股市的危险。我们已经创立了一些制度,如卖空、股票价格指数远期和期权交易等,但并不受投资者青睐,大多数投资者也并未从中获益。

  gt;> 真正做到分散化投资,应当进行更广泛的投资,并且必须十分注意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

  gt;> 意味着对保障劳动力收入的资产进行投资,对在劳动力收入下降时升值的资产投资,或是对至少不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的资产进行投资

  gt;> 必须通过卖出对收入总额有影响的期货合同来建立宏观市场,或者通过在现有资产中占有一定份额来实现,这些现有资产与特殊劳动力收入有逆向的关联性

  套期保现

  gt;> 可以通过对房屋产权投保,或是在单个家庭住宅期货市场上卖出期货合同直接实现,或是在效率略低的情况下,通过对与当地产权成反方向变动的资产投资来实现。由于劳动力收入与房屋产权在人们的财产中占有最大的份额,所以抵消风险便成为了风险管理的关键职能。

  这样的风险抵消性投资被称为套期保值,

  gt;> 可以通过对房屋产权投保,或是在单个家庭住宅期货市场上卖出期货合同直接实现,或是在效率略低的情况下,通过对与当地产权成反方向变动的资产投资来实现。由于劳动力收入与房屋产权在人们的财产中占有最大的份额,所以抵消风险便成为了风险管理的关键职能。

  这样的风险抵消性投资被称为套期保值,

本文标题: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4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科学与宗教》经典读后感有感《源氏物语》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