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是一本由[美]詹姆斯·麦迪逊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8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精选点评:●一个新型帝国的诞生●《1787:辩论,闷热与妥协》http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麦迪逊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8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精选点评:
●一个新型帝国的诞生
●《1787:辩论,闷热与妥协》 https://www.douban.com/note/712830809/ 2019.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诸哲绝学。 虽未开万世太平,他们已生而伟大。
●在读,先贤用127天的时间,辩论出一部永载人类史册的巨著…正是因为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理念广为流传,才能那么水到渠成。
●五星力荐,一本适合所有人去读的书。
●电子书
●宪法至高无上!
●200多年前一场奠定国家命运的会议,700页事无巨细的会议记录。探寻人类的智慧与偏见、理性与激情、信念与利益的边界,在交锋和妥协之间寻找答案的努力,统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完全不是煽情,克制而完整地记录了制宪会议的历程,但能让人受到感召。是一套值得买纸质的书。
●五星强推。803页读起来却有种一气呵成的快感,记录的不仅仅是美国宪法的诞生,更是各种理想和信念的交锋,以及利益的斗争,许多法理性的议论,蕴含着美国政治的渊源和基础,是了解美国宪法的必读之作。制宪代表的发言也生动刻画着个人的性格,富兰克林的胸襟,梅森对于人民权利的执着,全部跃然纸上。译者文字质量极高,工作细致入微,非常赞。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读后感(一):博弈
看过文笔最优美的翻译作品了,如果拍成电影一定比《十二公民》好看。
认真的读了一遍,周六日闲暇时间都贡献了本书,让我再一次感叹博弈及顶层架构设计的魅力,也是我认为要做成事情必备的两个技能吧,每个人都有看不到的地方,存在就是合理的,快意的鞭挞容易,匍匐的办好很难;此外同年中国应该乾隆40多年吧,貌似那年还发现了天王星?顶层架构设计如此重要,告诉我们不要跟垃圾浪费生命。
最后一句,人人生而平等我觉得是社会类的宇宙常数,值得每个人铭记。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上学那会最不喜欢学宪法、法理,学理论太枯燥了,这本书读了三次,都是看了几十页就读不下去了。年前收拾屋子翻出来,本来是打算消磨时间的,没想到这回竟然看完了。
美国制宪会议已经过去200年了,知道今天我们仍然在研究美国制度、感叹美国宪法,这本书记录了整个形成过程,每方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提出观点,其他方驳回,反复辩论,各方博弈,坚持、妥协,直到最后梅森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拒绝签字,即使是签字的人,大概也没有人想到这部宪法能沿用200年。
在美国已经高呼平等自由、天赋人权,保护契约精神的时候,我们国家正处于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异族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大兴文字狱,愚民驭民牧民,而落后的这一步需要我们几代人倍加努力去弥补。最近看了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变革的一些作品,我们国家走到今天真的太艰难了。
.感谢我学生时代只读纸质必买正版的读书习惯,以及虽无治学精神但到底还是因为抠门把书全都寄回家了,下次有时间读一下联邦党人文集,或许也能读的下去了。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读后感(三):阅读《辩论》遐想
自语:《辩论》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美国的宪法有了初步了解,还把我带入二百年前美国那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中,阅读这些会议纪录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让我真切地体验到那场唇枪舌战的过程,最近一段时间我完全被他们精彩的辩论所折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他们个个说的都很有道理,每个论点似乎都很入人心,随后看到持反对意见的人站出来又一一驳回,就这样他们反复辩论,反复驳回,通过他们往复辩论这一过程,让我们读者真实地见证了他们原则背后更有妥协隐忍。 1787年5月25开始,经过127天激烈辩论,美国宪法就这样在他们激烈的辩论中产生了。虽然这本书是一部会议纪要,麦迪逊用流水账记录方式记录了美国制宪会议的全过程,从会议开始麦迪逊自始至终,一天不漏地全程记录,正是因为有麦迪逊的全程记录,才我们有幸接触到这段历史,接触到这段历史中的人物们个性和思想,感叹他们的思考之深远,阅读时,常常会使我情不自禁陷入沉思中。从他们激烈地争辩中,我感受到许多不同以往的思想体系,阅读中却让我对参与者的成长环境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们这些不同于我们思想和观念来自哪里?他们最初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受过什么样的教育?读过哪些书?经历过什么?我知道这些外在的因素对一个人思想也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时,脑海里出现许许多多同本书无关的问号。 记录于2019.11.10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读后感(四):美国先贤
在1878年制宪会议过去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在我们感慨于美国的制度的现在,我们不得不对建立这个国家的先贤们表达崇敬,是他们的精神让这个国家能够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这本书所记录的就是先贤们在讨论建立这个国家的制度时的各种考量,当时的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的格局是一个以邦为单位的分散联合,他们担忧于没有一个联合的政府来确保所有邦的整体利益,同时又想极力避免制造出另一个专制独裁政府对刚刚赶走英国殖民者的人民进行再一次的压迫,所以整个辩论的过程都在这两个考量中斡旋。到底要给予联邦政府多少权利才能既够保护国家利益同时不让政府变成下一个英国政府。
本书的内容很多,所以看起来会有一些吃力,由于是对宪法条款的讨论,所以有很大的反复性,一个条款要经过多方的多次讨论解说,会议期间可以提出动议,在下一次会议中继续讨论,这样就使得条款的每一个措辞都有可能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被修改。
我现在能够回忆起来的讨论思路是,1 先是大的框架结构:美国为联邦政府,设立众议院参议院,选取一名最高行政官——总统,2 然后对于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进行限定,如众议院参议院议员的选取方式,名额分配,议员年龄,任期等,以及各个职位的职能职权,利用这些职权能够取得的制衡效果,例如议会有提议立法法案的职权,同时总统有否决立法决议的权利,同时总统的任选也相对独立于议会,能够保障总统独立于议会,这两个方面的综合就能保障立法不是掌权部门的暗中操纵。3 然后讨论了关于军队问题和税收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基于钱和权不能放在同一个袋子的原则。
先贤们的智慧和品质使得这部宪法发挥了最良性的左右,并且一直沿用的今天。
引用独立宣言中的句子:人人生儿平等,造物主赋予了他们一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读后感(五):美国宪法的奠基人、“宪法之父”麦迪逊
麦迪逊是美国杰出的政治哲学家,是美国宪法的奠基人,他与约翰·杰伊及阿历山大·汉密尔顿共同编写《联邦党人文集》,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他的人权主张和三权分立学说迄今仍是美国宪法的指导原则。他在1776年参加弗吉尼亚宪法的制定,在大陆的国会提供,并且是弗吉尼亚会议的一位领导人。他还是出席大陆会议的代表,是制宪会议的著名人物、北部联邦党人文件的起草人之一、众议院议员、民主共和党的组织者。麦迪逊和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在宪法诞生后,一起写了一系列的文章,为宪法的批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和杰斐逊共同创建和领导了民主共和党,使美国开始形成了两党政治。 制宪会议在费城,36岁的麦迪逊把频繁和显著的部分加在辩论内。麦迪逊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约翰·杰伊,联邦主义者散文的宪法做了较大的对照。在晚些年,他被称为"宪法之父",在国会,他帮助修改权利法案,制定第一个收入立法。在制定宪法时,他最积极活跃,他脑子里对政府已经勾画了较为完美的蓝图,而且对占今联邦制度进行了透彻的研究。立宪会议开了86天,有71天他讲了话。在他演讲的过程中,他的朋友们目瞪口呆,看着他忘情而又投入的样子,无论如何也不敢做这种事。事后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宁愿触摸闪电,也不敢阻止你辩论。”
詹姆士·麦迪逊是美国“国父群”中的一位,他主张建立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并且全盘修改邦联条款,是一位联邦主义者。宪法公布后联邦主义者为了克服反对势力,以致部分反对的州批准宪法,故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为思想,一直贯穿美国的政治思想和宪政思想,该论文集的主要谈论为外部制约限制的民主、权利的分立,对宗教控制等辩论均充满洛克、孟德斯鸠的自由学说。其对民主的见解被后世喻为“麦迪逊民主”,而麦迪逊民主有以下的特点:
1.如果不受外部制约,任何既定的个人或群体都将对他人施加暴政。
2.所有权利聚集到同一些人手中,即意谓外部制约的消除。
3.如果不受外部制约限制,少数人将对多数人施加暴政。
4.如果不受外部制约限制,多数人将对少数人施加暴政。
5.对于非暴政共和的存在,至少有以下两种必要条件:
6.避免所有权力集中在同些人手中,无论是一人、少数人抑或多数人,以及无论是以世袭、自封还是选举。
7.必须对宗教加以控制,已制其无以采取不利之行动而损及公民利益,抑或损害社区的持久和凝聚的利益。
8.经常的普选将不会提供一种足以阻止暴政的外部制约。
9.如果要控制宗教以避暴政,那么必须通过控制宗教的后果来实现。
10.如果一个宗教由不足多数人组成,那么可实施立法机构中关于投票的共和原则来控制,换句话说多数人可以否决少数人。
11.如果选民在利益势众多的、广泛的和多样的利益,那么多数人的宗教的发展就能受限。
12.如果选民在某种程度有众多的、广泛的和多样的利益,那么多数人的宗教就不大可能存在,如果有也无法像个统一体那样行动。
多元主义的理念可追溯到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由其是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观点,不过最早有系统的发展,则是麦迪逊在联邦论中的论述,其论述势促使美国从邦联走向联邦的关键,麦迪逊最担心的“派系问题”,其认为未受监督的民主统治容易受假借人民的名义,而去谋取个人利益,故麦迪逊相当重视社会利益和团体的多样性,认为民主社会应适能使每个团体均有发言的管道,以求其社会之稳定性和利益均衡,主要的方式有权力分立、两院制和联邦体制等。
詹姆斯·麦迪逊就是这样一位理智领导者,再没有人比这位来自于弗吉尼亚的立宪主义者更具有说服力地概括了权力制衡的策略。他清楚地认识到了美国人民正在形成中的需要,而且他的政治经历以及他对政治文献的研读,也使他对人的本性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从一种冲突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美国的政治形势—民众政府向派系暴政的转变趋势,其结果必将是造成混乱、动荡和不公平。他考察了派系产生的根本原因,发现它们并非是表面的或暂时性的因素,而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这些力量可能爆发于宗教冲突、政治冲突和领导冲突之中,尤其是爆发于经济冲突之中,但是,“由于人类彼此仇恨的倾向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具有实质意义的原因并不存在的情况下,最细微、最荒谬的分歧也足以煽动人们的敌视的情绪,足以激发出最激烈的冲突”。由于派系分裂倾向如此强盛有力,因此根本不能用诸如“摧毁自由这个派系活动的本质所在”,或者赋予“每个公民同样的选择机会、同样的激情和同样的利益”这样的策略来平复它。
“党争的潜在原因,就这样深植于人性之中;我们看到这些原因到处根据人类社会的不同情况造成不同程度的行为,热心于宗教和政体的不同意见,以及其他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见解,依附于各种野心勃勃、争权夺利的领袖或依附于财产使人们感觉兴趣的人,相继把人们分为各种党派,煽动他们被此仇恨,使他们更有意于触怒和压迫对方,而无意于为公益合作。”
“有产者和无产者在社会上总会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债权人和债务人也有同样的区别。土地占有者集团、制造业集团、商人集团、金融业集团和许多较小的集团,在文明国家里必然形成,从而使他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受到不同情感和间接的支配。”
“管理这各种各样、又互不相容的利益集团,是现代立法的主要任务,并且把党派精神和党争带入政府的必要的和日常的活动中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