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3 15:43: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革命年代》是一本由高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革命年代》精选点评:●補標●现代史著说之难可窥一斑。感慨自己读晚了。●高华先生的论文集●后毛泽东时代高华的沉淀。

革命年代读后感精选

  《革命年代》是一本由高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年代》精选点评:

  ●補標

  ●现代史著说之难可窥一斑。感慨自己读晚了。

  ●高华先生的论文集

  ●后毛泽东时代 高华的沉淀。 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几点:毛氏话语的建立,党内不同党派的伐异,革命的理想和磨难,孙科的尊而无权,蒋介石的假专制。 还有书名,各章各节名字起的很漂亮。

  ●过官厅时读完

  ●严肃读物

  ●这是继《红太阳》后阅读高华先生的第二本书,也是我对中国政治现实的体察。革命年代的风起云涌,使得人性表征各异,在当下仍忽隐忽现。人在情境中。

  ●读罢叹息作者去的太早。

  ●“高华充当了真相的摆渡者,让很多人,免于跋涉在荒诞的故事里。”

  ●不可说,不可说。读高先生的书,吾辈之幸

  《革命年代》读后感(一):革命年代,高华,精彩

  阅读这本书,半是由于民国史作业,半是由于对于高华的兴趣。正如先生所说,几十年的变化都在这本集子里,读者可以看到哪些变,哪些不变。读完之后,着实精彩。这本文集里的文章跨度极大,从中真的能够感受到先生从青涩到逐步成熟的历程。文章主要分为南京国民政府、孙科、中共的革命话语以及对个体的影响、49年之后的个体与运动、史料与研究心得。既有细致的个人史分析,也有宏观的对于某个论题的体认,社会学意识浓厚。作为从五十年代成长过来的学人,高华先生对于整个时代变化有着鲜明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融入叙述当中,并不存在刻意的偏颇,只是脱离出来审视那个影响了几代人的话语体系,并进而远离它,这个过程也是克服自己恐惧的过程,高华先生如是说。通过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与灵魂。当然,作业有底色了。我们从来都对于话语扭曲历史的能力有着某种程度的低估,丁玲那句“他对我怎么样,不管,但我对他一往情深。”着实让人想骂人。

  《革命年代》读后感(二):革命年代

  在糖纸看了会书,老妈家年夜饭尚早,去了书城逛逛,随手就翻到了这本革命年代。

  2019年1月出版,15年第15次印刷,才印了8万5千册。写了那么多年书,唯一一本能在国内出版的,当年阅读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受益良多,虽然知道能在国内出版,意味着要删去不少不宜的内容,还是要支持一下。

  高教授的书特点史料翔实,来源都是公开出版物,即便是反对他的学者都不得不承认其书论据确凿可信。

  蒋介石日记杨尚昆日记 趁着假期最后一天,囫囵读完。两位20世纪最重量级的政治人物日记,成就了不少学者。

  发现一个细节,杨长期工作到凌晨一点至两点,此外全书虽有110万字,时间跨度从49年至65年,仍有大量内容缺失。

  蒋总统日记始于1915,终于1975,开篇仅一句,袁世凯承认日本要求二十一条。彼时,蒋受孙先生委派协助陈其美反袁,陈其美为蒋加入同盟会推荐人,次年,陈其美遇刺,蒋孤身前往为其收尸,27年蒋建立南京国民政府,陈的侄子陈果夫、陈立夫成为四大家族,开始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

  《革命年代》读后感(三):理想和现实,以为的和真实的

  看的是另一本书,拿这个做记录吧

  首先,通过这本书梳理了自己对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发展框架,并且对很多人物有了基础和相对真实的认识。

  人的行为总是有个动机、目标的,为了获得权力、最高的权力,人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对内、对外。别人的名誉、尊严,乃至生命都算得了什么,在斗争中,这些都是可以放弃的,但最后人也被所有人所放弃了,其实想想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到底,还是农民,农民党、农民领袖。

  当然,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在大的战争方向判断上,是正确的,这是其获得权力的基础。但其余的就不多说了。

  再谈谈其他人。发现人真的是丰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谄媚的、忠诚的、不屈的等等。这些人性在事件中被展露无疑。

  再谈谈手段。舆论的控制,提拔一拨人打击另一拨人,同时还能让红人有所顾忌,搞平衡,真是政治的高手,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到最后所有人都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谄媚的人最终被谄媚所害,所以真的是盈亏同源啊,做人还是要真诚些,你成功的因素最终可能是你失败的原因。

  再谈谈现实。能走到现在,实属不易,未来是更好还是更坏,真的不好说。一个领导决定了一切,极大的权力代表着极大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增长虽然不是很快,但是很平稳,就在于权力有所制衡、有所顾虑,我们当然想要增长,但是这是以稳定为前提的。但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对我个人来讲,历史让我更理解现实,更知道人、事是怎么一回事,慢慢积累吧,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

  《革命年代》读后感(四):有感

  中国自十九世纪“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以来,民族独立富强和社会转型,从历史角度看真的是精彩万分。可惜近代史因为太接近政治的原因,难以得到贴近真实的真相。高华绝对是大陆做近代史最有风骨的学者,可惜英年早逝。

  以前读高华先生作品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惊艳。于公开文献窥视历史真相,这是多么大的才华和恒心。如果给他机会参阅内部文献……可惜可叹!

  今天再读高华先生作品,第一个感想是文字精炼程度实在是厉害,没有废话没有歧义。其次就是文中提到“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党治国家模式本是一种较为可行的选择”,实现“以党治国”的四个条件,对于国民党是历史是教训,对于现在是参照。所以,对于一些对现实不满的年轻朋友,我一直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如果有机会做到高位,请保持你今天的赤子之心”。

  年少时,在一个政治肃杀时代的尾巴里有少许感觉,不可避免影响我,逃避甚至厌恶政治课里的叙事语言和风格,甚至在高二时作为一个文科成绩更好的学生,逃避文科选择理科。二十岁左右,该愤青的时候也愤青过,很多禁书看的出离愤怒。

  三十几岁,慢慢明白历史有其自身的逻辑,个人的悲喜剧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无法言说。从最开始沉醉于历史浪潮中某些个人的悲剧无法自拔,再到现在看清历史的选择有其现实的逻辑,那些伟人也一样有其缺点、个人情绪甚至悲壮结局。历史拉长来看,毛和蒋没有胜负,他们只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交响曲中的某段曲调,值得我们无悲无喜的凝视和学习。

  高中时就读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知识分子天真的解读整风运动,虽然他们的赤诚和勇气永远值得尊敬,可是不懂政治才是最大的原罪。而且,这个桥段在建国后再次多次重复,悲剧一再上演,大部分知识分子最终被一个由知识分子成立的政党打成了臭老九。另一方面看,被毛点评为“狡猾的知识分子”的总理,又成为被无数人缅怀的对象。有知识不是错,光有情怀不懂政治才是关键。

  高华先生也分析,政治手段的非正规性,之所以能够被党内接受,主要是由革命理想的崇高性来解释和互补。这也给我们以启示,现在党内的思想运动,在革命理想不再的情况下,必然需要民族复兴等更现实的使命感来解释和互补。

  《革命年代》读后感(五):今看革命

  这是史学教授高华以自身深厚的史学功力,结合详细的资料研究,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就若干中国近代历史事件进行学术化探讨。

  作者认为对当代史的资料需要小心鉴别和判断,需要用史识的修养和眼光;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具备历史学的基本功底,才真正能够读懂这些语意曾被膨胀或修饰的浩如烟海的史料。

  根据衡量一个社会现代性的强弱的具体指标:工业化、都市化、识字率、现代契约关系、社会流动性和政治制度化来分析1840年后的中国社会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结构在大约100年的时间内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任何民族只有把现代性因素融入本民族文化传统,对传统进行革命性的转换,刺激传统中可现代化因素的增长,才可能为社会变革提供联系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的源头活水。中国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所遭遇的严重挫折正是统治阶级顽固维护统治集团利益,拒绝以现代眼光看待变化着的事物所导致的结果。阻碍中国发展的是几千年的专制主义,它是一个体系,包括制度层面,心理层面和思想价值观的层面,将其笼统归之于传统文化,是很表面化的。

  其他国家是由革命的失败导致革命文化的失败,而中国的情况则是由革命的失败导致革命文化的兴盛。国民党吸取列宁主义的下端结构性的要素,就是党治、党国、党军,而放弃了高端概念--阶级斗争;共产党则上、下端都吸取。国民党采用苏联的以党治国经验,但却没正确处理执政党、政府权威和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国民党所提倡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脆弱性和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与现实需要的严重脱节,使得三民主义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虚幻的大厦。其缺陷也在于本身不具有能够有效防止一党专政的内在机能。无产阶级的立场是需要通过否定资产阶级来体现的。毛泽东是‘君师合一’型的领袖,特别重视全民思想的改造和重建,注意把爱国主义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相结合的社会教育和国民教育。

  毛泽东通过对马、列、斯的转换,通过整风运动,面对底层群众和精英分子,创造出一套新意识形态,消除俄式话语对党的影响,这是一个整体性的、无所不包的新解释体系,为革命党人提供了意义和价值,占据了近代中国的道德制高点。

  近现代史叙事分为两种类型: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革命叙事也即是左翼革命主义的史学,在国内占绝对支配地位的主流叙述,但逐渐教条化和过分追求‘宏大叙述’而紧密联系的;通常是预设立场,无限制扩张历史学的宣传、教化功能;在语言运用上,过分诉诸感情,具有某种居高临下、训导式的语言风格。现代化叙事最先产于西方,其主题是论证10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传统与现代、社会变迁、经济增长因素、制度创新与政治参与、公共空间和市民社会等成为观察,认识现代化问题的框架。但中国内部的因素经常会被不经意地忽略,从西方社会发展的经验中产生的某些概念,不一定能涵盖解释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丁玲为例,说明左翼文化人和革命的关系一直是一对难于解决的矛盾:左翼知识分子倾向革命,但还要“民主”和“个性解放”,但革命的前进却离不开思想和组织的高度一元化。

  书中还专题谈论孙科其人事迹和对宪政的理解、与苏联的关系、人生格局理念和限度;如何着手对待和研究当代中国史的史料;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原因;改动过的长征日记却使后人认知逐渐程式化(个别个人随感日记被拿开);从史料上考察得知刘毛结合的背景;从后来的情况得知,根据地教育有其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切仅从眼前需要出发,造成教育的短视和片面性;因势利导的整风运动、党内斗争方法的多样化,正面意义是促成民族独立国家地位的新确定,推动了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新国家的政治认同等,但随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陷入空想的迷雾,特定条件形成的经验被神圣化,并复制推向极端,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本文标题: 革命年代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6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读后感锦集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