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 2022-02-15 10:59: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4

怎么理解这首诗呢?从诗名、诗人、诗的背景来理解这首诗。诗名可以是对这首诗的内容概括,也可是情感概括,从诗人可以理解到这首诗的写作...

这首诗如何理解

怎么理解这首诗呢?

从诗名、诗人、诗的背景来理解这首诗。

诗名可以是对这首诗的内容概括,也可是情感概括,从诗人可以理解到这首诗的写作风格,例如:田园风、豪放派、婉约派等等,从诗的背景可以理解到这首诗的主要思想情感,例如:建忠报国、思想怀念、生活杂感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这首诗的表达技巧也可以理解这首诗。

诗的风格

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的诗词不管是在意境或是内容往往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同样,古典诗词风格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身内在属性。

激越高亢的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豪放派,清婉秀丽的如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等婉约派,语言绮丽的如温庭筠《菩萨蛮 》其他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诗的风格

以下这首诗歌该怎么理解?

这首诗歌怎么理解:《九月》九月是一个不可理解的月份,它过去了,就过去了。——灵遁者
六月与七月过去了,人们怀念它的热。十一月十二月过去了,人们回想它的冷瑟。九月温度适宜,但反而让人们对它的感触淡了许多。它来时仿佛无声,去时亦未让人发觉。
过去就过去了
有的,未删减,戳我的头像

怎样理解这首诗?

身如菩提树,心如灵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4)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前四句罗列,后四句总结。表达的意向大多因人而异,总的来说读此诗心情大多是温暖的,淡淡的快乐。以我之见,意向大约有这么几种:1“天”“路”“楼”“雨”事实上讲不可能是灰色的,加进去了一些主观的心情,阴郁的挫折等等,后又突出鲜明的颜色做结尾,说明人间之事总还是乐观的,向上的。2“天”“路”“楼”“雨”都是客观事物,不讲人情,世事无常,而孩子,是人性的,对比突出。3人们这种动物总是在强烈的鲜明立场下辩论,灰色的世界总是笑而不语。
当然,第三种太过于发散,只是我个人意见罢了。顾城的早期诗作是不会这样想的,到比较适合晚期顾城的想法。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并无树 明镜亦无台 世本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佛教理解的大概意思: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将身上的尘土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这个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并非一颗树。
明亮的镜子也照不到心灵。
原本亦非是什么物体。
又到哪里去沾惹世间的俗物呢!

个人理解的大概意思:
无欲则刚!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虚无的,人们陷入其中,追求者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但是最终也无法拥有,应为是虚无的!

人降临世间的时候

梦开始了

人离开人间的时候

梦破碎了
前四句没有,后四句的意思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一切本来都不存在的,只有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是空的,因为是空的所以可以变现出一切,自性变现的本来是好的,但经我们众生业力的感化就变成了不好的,我们生活的宇宙就是我们的业力变现的,就像电影里的世界一样,拍电影的人,看自己拍的电影,就像佛看我们宇宙中的众生一样。
前一首是神秀所写,为渐悟修行之法,后一首是六祖惠能所说,为顿悟根本之心
前面四句是神秀所写,张挂墙上引众僧围观,慧能当时听别人念后补齐后四句,弘忍听到后就传其衣钵。
上面八句是两首,佛祖释迦牟尼当初是在菩提树下证的真身,心如灵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好像是说要自省其身,自鉴其行,莫起妄念,一心参悟。
后四句就完全是一种空灵状态,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佛眼中万事万物都是虚假,都是“空”。既然都是空,那就正好解释了什么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文标题: 这首诗如何理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671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没有遗憾了用古诗怎么表达名门望足,做一首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