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但丁“地狱里最炽热的地方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这句话

发布时间: 2022-01-29 17:00: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什么是道德?在作文中开头怎么表达出道德,用好听的语句,谢谢!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

如何理解但丁“地狱里最炽热的地方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这句话

什么是道德?

在作文中开头怎么表达出道德,用好听的语句,谢谢!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扩展资料: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道德
  开放分类: 中国文学、哲学、教育、道、德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德 dé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
  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
  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道德是行道积德——实践真理、发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创造条件、建立机制、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运用科学、实践真理。积德,就是不断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行道积德就是道德。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和谐发展,是不讲道德;平等互利、诚信互助实现和谐发展,是一般道德;助人为乐、奉公为乐促进和谐发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为公牺牲在行道积德上达到了顶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这种阶级(等级)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尚道德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这是和谐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行道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指导思想,这是精神条件。二、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保证,在经济上首先要消灭贫穷与垄断这两极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物质条件。三、建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和谐制约与激励机制,就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与风俗习惯,这是社会运行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普遍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使社会向高度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靠近。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书·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德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六)德国的简称。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来称颂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教育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义的老话。
  今天,当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或在对传统道德进行继承光大时,是否也应对这句老话有一番检视呢?
  这句老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更紧要的,这还是一种封建统治的手段,即将女性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从而造成了中国女性上千年间“女憧憧,妇空空”(《大戴礼记·主言》)的状态,无论是未婚女子还是出嫁妇人,大都不知不识,头脑空空,懵懵懂懂——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早出处已无从考证,但与它涵义相近似的说法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枭、鸱都是极凶猛的飞禽,喻狠毒)、“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皆出于西周的《诗经·瞻卯》。可见,认为男人拥有聪明才智可以成就事业,女人拥有聪明才智则非但不是好事,还是搅乱天下、酿成灾难、祸国殃民的根源。根据《诗经》之中的这些说法可断定,“女祸论”的观念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从这一意义上说,为提防、阻止女性变得聪慧,不让她们有思想、有才能,也就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了,因其直接与江山社稷的稳固联系在了一起。为不让“哲妇倾城”,就必须使女性不成为“哲妇”,最关键的就是把她们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使之成天忙碌于家庭事务,不知亦不问世事。根据记载,汉代女子到了十岁就禁止外出了,要深居闺房,学习执麻、治丝、织纫、制糟酱酒浆等等一大堆“女事”,以练就从事家务劳动所需的基本技术。之后,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可见,这一时代的女子也并非是什么都没学,而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扮演,使女性“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即只让她们学习掌握家务劳动的技术,而不让其参与到社会教育体制之中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特别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识。
  根据东汉班昭所著《女诫》的记载,女子出嫁之前除了要加紧练习家事技术外,还要进行所谓“女教”,以达到规范女性言行举止的目的。“女教”的内容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个方面,是封建礼教对女性要求的具体化。所以,“女教”绝非等同于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兴女学”,“女教”的目的与“兴女学”正好相反,它不是为了推进妇女解放,而是为把套在女性脖子上绳索拉得更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女教”在“德、言、容、功”四方面的表述,都是以“不必”这样的否定形式来进行阐述的:“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妇言不必辩口利辞”、“妇容不必颜色美丽”、“妇功不必工巧过人”。显然,这些规训要求女性本来可以做到的也不必、不要去做,即佯装自己做不到,更无须尽量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这四个“不必”、特别是“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不仅再度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相互印证,还非常明确要求女子必尽量“装懵扮傻”——即使聪明过人,心里明镜似的,也要表现出木讷、迟钝、无知、孱弱的样子,自我压抑,自轻自贱,保持低于、次于男性的姿态,切不可将自己的聪明伶俐显露出来。班昭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彪的女儿,其哥班固也同为著名的史学家。班昭虽为女流,却得益于家学渊源,文慧超群,曾有公卿大儒马融之辈向她问业,被《中国妇女史》的作者陈东原誉为“好一个了不得的女子”。想必作为学问家的班昭本人,是完全清楚有多少男人的学问其实是在自己之下的,也知道有多少女子其实十分聪慧。然而,无奈受制于封建礼教伦常,班昭不但遵从三纲五常,还应邀进后宫给嫔妃们讲解妇德,并运用自己的文思,将原本散漫浮泛的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系统化,编撰而成《女诫》。此书与《烈女传》、《女训》等著作一起,成了封建时代进行“女教”的范本,也成为牢牢套在中国女性脖子上的千年枷锁。
  由女性来做束缚女性的事,呜呼哀哉!
  为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父权制还与儒学结合大力推进贯彻“男女有别”、“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识,就可能具备对自由的向往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难以驾驭,还会变得“淫荡”,继而发生种种“不贞”之事。历史上,此类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传说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感动而与之私奔;蔡文姬虽才学丰富,却感情复杂缱绻,结果三易其夫;杜丽娘、崔莺莺因知文断字,看了一些文学“杂书”,愈发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动,将对封建伦常的反叛付诸行动,等等。所以,上千年来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一直遭到剥夺,目的就是为了将女性塑造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封建礼教的奴隶。
【屡删的道德讨论】
面对“道德网”上那些网友们的询问:“道德是什吗?究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定义?······”,看来是要我们回答一句:该具体怎么做,并经得起推敲的有意义的普世的说明来,因为道德含义太广,“道德法则就是实践理性法则”,任何时代都有好坏人之分,“如无矛盾斗争就无社会变革”。怎样“齐之以理(礼)”?若“每个人的思想言行,都有道德和法律规范着”,都有双层的防线该对社会多好啊。
我也曾想用不费脑筋囫囵的回答网友:那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准则和规范”呗,可是如果对方反驳说:我们村开始以“美女服务”诈骗钱财时,在许多大城市的马路边上遍贴广告,眼见人家发财了,别家眼红,形成一股混淆“准则”的歪风,还有的说:我们村有的好逸恶劳,偷干“电讯诈骗”这一轻松又“来钱快”的勾当,从而形成电讯诈骗村,还有各地传销窝点,他们用“一夜暴富”的诱惑对亲朋洗脑,把你变成不分善恶准则、漠视德、法底线 、六亲不认,以损人利己为准则的兽性人,有民间谚语:“王八水蛋,挣了钱来是好汉”。更有那些邪教组织、恐暴分子······。总之各地各国总有些即不道德也不分善恶标准的民间陋习之“规范”,在悄悄的实行着。
面对上述反驳 ,不说淸对个人行为有促进作用的善恶标准来,恐不能使其心悦诚服,我们做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平民,不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曾反复思索良久,总想逼出个解决办法,这才写出欢迎批评的《道德定义》。只愿社会能文明进步,愿世界能永久和平,愿人们幸福感更上一层楼,别无他求。
一,道德定义:凡一切不图报偿的公正利他利众的科学思想和言行,都是道德的,光荣,提倡。凡一切合理、法利己也利人利众的事业,是我们都应做的工作,尽责,戒懒。凡一切非理损人损公利己或不利己的非科学思想和言行,都是缺德的,可耻,禁忌。
二,道德界定:道与德俩概念,道是站在平等基础上讲道理,其评判标准是人民法律;道似人人必行的唯一轨道,凡出轨善的科学思想和言行就是德,凡出轨恶的非科学思想和言行就是罪错。
三,道德范畴:“人类之爱”。
尊敬的网主们:在你删除我的道德论时,还望给写点具体指明并写出你更好的道德定义来。 天津河西区桂江里161门卢建申 2754822592@qq.com
第一,东西方文明中,唯有华夏文明强调和注重道德(其他文明也有,但高度不够,它们注重法律),并且,几千年来,道德审判要高于法律审判。
第二,道德,简而言之,是让人感觉舒服的行为。对长辈的孝和尊、对兄弟姐妹的悌、对普通人的助人、对上级或君王的忠诚、对友情的守护等等。
第三,道德是用来约束人的动物性。人的动物性,在文明建立起来之后,其中的某些行为被称之为恶。比如,持强凌弱、利己而损害他人等。
第四,人的道德观由其出生家庭培养出来的。一个在社会上流浪的孩子,感觉到的更多是人性的恶的一面,他的道德认知会很低。(某些人,不能因为某个影视或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的经历,来证明世间没有人性的丑陋、来反驳我的这条言论。).
第五,道德虽然与人的动物性相冲突,但社会和家庭需要它。想要生活在人群当中,道德就必不可少。
道德是社会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对事物的看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所以有一些不同于他们的观点,或者是不按大多数人的行为取向标准做事,就容易被扣上违背伦理道德的帽子。典型的例子是我们国家的一夫一妻制,这个制度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当然,那个时候嫖娼是合法的。家里有个三妻四妾,也没人会说你包二奶,生活作风有问题。这就是因为当时大多数人的行为标准是这样的。等到解放以后,国家实行了婚姻法,取缔妓院。法律的准绳取代了惯用的道德批判,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现今社会的道德观念,当然会按照我们所接受的这个观念来判断某些事情是否违反了道德标准。而我们的道德观是父母灌输给我们的,父母的道德观是他们的父母灌输给他们的。追述到道德观念形成的时候,那时人们的道德标准起码有三分之二原封不动的被告诉给我们。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成功的影响他人的道德观,使其变得和我们的道德观相同,那么我们可能就是几百年后,新的道德标准的建立者。
我的回答只限于个人观点,并不鼓励大家去这么做。我只是客观的说明道德观念的产生,道德的正义性是不容否定的。

但丁·阿里盖利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早年的文学创作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为了歌颂他所爱的女子贝雅特丽齐,他写了一系列抒情诗。在这些诗里,他把妇女高度理想化。贝雅特丽齐被写成一个从天国下凡显示奇迹的天使。她死后,但丁把歌颂她的诗用散文串联起来,名为《新生》。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是精神上的爱情,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他使用的艺术手法是中古文学所惯用的梦幻、寓意、象征等。除了《神曲》以外,《新生》是但丁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但它没有涉及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艺术上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的境界。

但丁好学深思,掌握了中古文化领域里的广博知识,这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他参加政治活动,1300年被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官。他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他从1302年被放逐起,至死没有返回故乡。

政治生活使但丁接触到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放逐期间,他坚强不屈;他看到祖国壮丽的河山,接触到社会上各个阶层,加深了爱国思想。他的眼界扩大到意大利全国和整个基督教世界。

放逐初期,但丁写了两部著作。《飨宴》(1304~1307)是用意大利文写的,借诠释自己的一些诗歌,把当时各方面的知识通俗地介绍给一般读者,作为精神食粮,故名《飨宴》。书中盛赞俗语的优点,批判封建等级观念,阐明真正的高贵在于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著作给意大利语学术性散文奠定了初步基础。

《论俗语》(1304~1308)是用拉丁文写的,目的在引起知识界对于民族语言的注意。这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了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在放逐中但丁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和平与统一是当时的重大问题。他在意大利看不到能够实现和平与统一的力量,因而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皇帝身上。他用拉丁文写的《帝制论》以经院哲学的推理方式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论证人类社会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能够充分发挥潜在的才能,这一目的只有在皇帝统治下的和平自由的局面中才能实现。这种观点带有强烈的空想性质。但是他强调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则表达了新时代的要求。书中还热烈地赞扬了古罗马的光荣传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思想。

《神曲》的写作开始于但丁放逐初年(大约在1307年),他逝世前不久才完成。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但丁感到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放逐期间他看到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因而对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的忧虑。但他并不悲观,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实现和平与统一的人出现。他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的历史使命。写作《神曲》的动机正在于此。

《神曲》的故事采取了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诗中叙述但丁在森林里迷了路,出了森林,忽然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正危急时,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雅特丽齐的嘱托来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丽齐又引导他游历天国。游历的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和《天国》三部曲。每部有33歌,连同作为全书序幕的第一歌共100歌,这种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的必要性产生的。

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在解释上引起很多争论,可是但丁在作品中所要贯串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明确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象征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和神学,她接替维吉尔作向导,引导但丁游历天国,象征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善的过程,这种境界,依靠理性和哲学是无法达到的。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这完全是但丁作为中古诗人的偏见,他所认识的真理和至善,显然还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里。但是他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在中古时期说来,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给了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也现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国时,遇到历史上和死去不久的著名人物。在他和各种正面与反面人物的谈话中,广泛地反映出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以及中古文化领域里的成就和重大问题。例如和洽科的谈话(《地狱篇》第6歌)反映了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情况;和卢加的诗人波拿君塔的谈话(《炼狱篇》第24歌)反映了意大利抒情诗发展的情况;和手抄本彩饰画家欧德利西的谈话(《炼狱篇》第11歌)反映了意大利绘画发展的情况;维吉尔的话和但丁自己的叙述(《地狱篇》第4歌)说明了中古对希腊、罗马诗人和哲学家的认识和评价。尤其是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这两个向导,用答疑的方式,广泛地阐述了当时哲学、科学和神学上的重要问题和理论。因此,《神曲》除了是一部政治倾向性强烈的长诗外,还起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书中某些阐述学理的部分(如《天国篇》第二歌关于月球上的暗斑的来源问题),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有韵的学术性散文。

但是《神曲》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它揭露了当时的现实,如教会的贪婪腐化、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以及市民的贪财好利。其中尤以对于教会的批评最为尖锐。但丁虽然是正统的天主教徒,但他对教会的批评在客观上却是和异端运动中人民反教会的情绪一致的。诗中还忠实地描绘了佛罗伦萨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变化;但他又把封建宗法时代的佛罗伦萨美化为一个平静淳朴的牧歌式的社会,来和动荡的现实社会对比。

《神曲》对于现实的揭露一般都是通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大都是历史上或当代的著名人物,如用圣彼得揭露罗马教廷的腐败,用法国加佩王朝的始祖揭发法国王室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发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卜尼法斯八世及克力门五世的罪行,因为但丁相信,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但丁常常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行的罪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致晕倒;把法利那塔作为信奉异端的人放在地狱里,同时又赞扬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把乌勾林诺作为卖国者放在地狱的底层,但又从人道出发,对他和他的儿子们被关在塔牢里活活饿死的惨剧表示极端愤怒和诅咒。书中屡次揭露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罪行,当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宣布他一定要入地狱,但对他在阿那尼受到的污辱则非常愤慨。同样,在古人中,卡图作为异教徒,作为反抗恺撒和犯自杀罪的人,按照但丁一贯的道德标准,是应该入地狱的;但他却成为炼狱的监督者,因为但丁把他看成是道德完善和热爱自由的典型。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的“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对于“悬狱”里的其他希腊和罗马的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但丁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俄底修斯)作为使用阴谋诡计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又以赞美的语调描写他受了求知欲的推动,不肯还乡,坚持航海探险的英勇行为。

诗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常常有矛盾。他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即使“从佛罗伦萨来到正直、健全的人民当中”(指天国),他也忘不了“那个使我们变得如此凶恶的打谷场上”(指地球上)的事情。他借欧德利西的口讲到荣誉的虚幻无常,但又借维吉尔的口肯定追求荣誉的必要,并且表示自己要借《神曲》永垂不朽。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的道路,谁就是疯狂;”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地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政治观点上,他渴望祖国的和平与统一,但同时又把这种爱国主义的理想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

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在世界观上的矛盾。

《神曲》描写的虽然是来世,但不是从禁欲主义观点出发的。诗中的来世正是现世的反映:地狱是现世的实际情况,天国是争取实现的理想,炼狱则是从现实到达理想必经的苦难历程。书中揭露现实的部分占很大比重,可是但丁也很着重描写生活的理想。这说明《神曲》并不纯粹是现实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在黑暗的现实基础上产生了他的光明理想,诗人渴望一个没有黑暗和罪恶的世界。

《神曲》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成一座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画廊。作为《神曲》的主人公,诗人自己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描绘得最为细致入微。但丁常常(特别在《地狱篇》里)通过人物在戏剧性场面的行动和对行为动机的挖掘来刻画性格。他勾勒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只用寥寥数语。例如,“他挺胸翘首昂然直立,似乎对地狱怀着极大的轻蔑,”这两行诗就使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呈现在我们眼前。

《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诗人幻想地狱在北半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渊,从地面通到地心,形状象圆形剧场;炼狱是一座雄伟的高山,耸立在南半球的海洋中,山顶是地上乐园;天国由托洛米天文体系里的九重天和超越时间空间的净火天(即严格意义上的天国)构成,这九重天环绕着大地旋转,净火天则是永恒静止的。3个境界细分为若干层,体现出作者根据哲学、神学观点所要阐明的道德意义。3个境界的性质不同,因而色调也各不相同。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色调是阴暗的或者浓淡不匀的;炼狱是宁静和希望的境界,色调是柔和爽目的;天国是喜悦的境界,色调是光辉耀眼的。在《地狱篇》中但丁只以自然景象为陪衬,主要描绘人物受苦的场面,《炼狱篇》才直接描写了自然景色,《天国篇》则广泛地利用自然界空灵的现象——光来表现精神喜悦的程度。这些境界的叙述都非常真实,使人如身历其境。对自然的描写也往往富有高度的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

但丁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描写情景时,善于使用来源于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比喻。例如,形容鬼魂们注视但丁和维吉尔,好象老裁缝穿针时凝视着针眼一样。形容两队魂灵相遇,彼此接吻致意,象蚂蚁在路上觅食,彼此相遇时互相碰头探询消息的样子。形容禁食的魂灵瘦得两眼深陷无神,象宝石脱落的戒指。所写的对象越不平常,就越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形容基督上升,光芒下射,照耀着圣者们,象日光从云缝透出,射在繁花似锦的草坪上一样。这些比喻使人物和情景鲜明突出,取得了造型艺术的效果。

《神曲》的细节描写虽有高度技巧,但它的主要成就还在于高度的概括和综合。这部作品把诗人的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和政治文化方面的重大问题,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一点上,《神曲》确实是很成功的。

《神曲》是一部用三韵句写成的长诗,共14233行。三韵句是但丁以当时民间诗歌常用的一种格律作为基础创制的。更重要的是《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的,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但丁评价很高,把他列为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但丁是那个国家的?

意大利
不要听楼上的那一位乱说,意大利那个时候就叫意大利了,而不是叫什么拜占廷。但丁是文艺复兴时出现的一位伟大的诗人,意大利人。
意大利
意大利
国家:意大利 城市:佛罗伦萨
意大利
本文标题: 如何理解但丁“地狱里最炽热的地方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这句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63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成为植物人会延长寿命和增加抗病能力吗明朝镇国将军世袭制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