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风格特征《咏怀》诗现存82首,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阮籍之诗大多隐晦曲折。刘...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风格特征
《咏怀》诗现存82首,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阮籍之诗大多隐晦曲折。刘宋时期的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文选李善注引》)李善也说:“(阮籍)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文选·咏怀诗注》)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赏析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叙述刘向《列仙传》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水边),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下请其,二女解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揣之,“趋去数十步,视�,空怀无�;顾二女,忽然不见。”这里借用此故事来发端起兴:叙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自由逍遥地顺风飘舞,郑交甫遇到了她们便一见钟情,请她们解环�相赠以为信物,二女答应了他的请求。交甫把环�藏在怀里。那两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娈),浑身飘散着香气。以下八句则与《列仙传》记载不合,乃是诗人借题发挥想象,写双方别后的缠绵相思,赞扬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猗靡”,婉曲缠绵之意。“倾城”和“迷下蔡”,皆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汉书. 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地名)。”这四句写郑交甫别后对二妃情致缠绵,衷心相爱,永世不忘;二妃那倾城倾国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交甫心中。“感激”四句则写二妃对交甫因相思而产生的离愁别恨。“萱草”即谖草,据说见之可以忘记忧伤,故又名忘忧草。“兰房”,犹言香闺,即妇女居室。“膏沐”,古代妇女用的发油。这四句是从《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堂阶下)”,“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几句蜕化而来,描写的是二妃因感动于交甫的衷心爱慕而产生思念忧伤,不能自己,欲得萱草栽种到兰房,随时凭窗望见,借以忘忧。“女为悦己者容”,可现在对郑交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见,因而头发散乱也懒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交甫到来,可他偏偏不再来临,就像亟盼下雨而天空却偏偏出现太阳一样,使人怨恨不尽。诗人在这个神话爱情故事的锺事增华的描述中,自然寄寓了无限深长的感慨,所以结尾二句突转发问:怎么当初像金石一般坚固的情谊,会在旦夕之间,便离异断绝而令人悲伤呢?阮籍发言玄远,文多隐避。这首诗的主旨亦复如此,以至千古之下,众说纷纭,或言是讽剌爱情不专(如沈约),或言是比喻君臣遭际(如何焯)。而元人刘履解说最详:“初,司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谓能尽忠于国;至是专权僭窃,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词以讽之。言交甫能念二妃解�于一遇之顷,犹且情爱猗靡,久而不忘。佳人以容好结欢,犹能感激思望,专心靡他,甚而至于忧且怨。如何股肱大臣视同腹心者,一旦更变而有乖背之伤也。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借金石之交为喻。”(《选诗补注》)此说认为“金石交”是比喻曹魏皇帝和世为曹魏重臣的司马氏,大致是正确的。所以,这首诗应该说是讽剌司马氏之作。全诗通篇皆用比兴寄托和反衬对比手法,诗意曲折隐微。本为讽剌现实君臣关系,却借用遥远的神话爱情故事,而又加以想像渲染,这已够“玄远”了;而结尾二句本是读者寻绎其寄托的关键,但诗人又只通过用典发问微露端倪,并不明言;且诗中多用典故,使意旨愈益隐微迷离。此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诗品》)。以男女情爱喻君臣离合,屈原《离骚》、曹植《七哀》等诗早已有之,但那是正比,而本诗却是反喻。前十二句全是为反衬结尾二句的,以形成强烈的反差。至于其所以如比隐微曲折,自然是由于时代和处境使然。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叙述刘向《列仙传》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水边),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下请其,二女解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揣之,“趋去数十步,视�,空怀无�;顾二女,忽然不见。”这里借用此故事来发端起兴:叙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自由逍遥地顺风飘舞,郑交甫遇到了她们便一见钟情,请她们解环�相赠以为信物,二女答应了他的请求。交甫把环�藏在怀里。那两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娈),浑身飘散着香气。以下八句则与《列仙传》记载不合,乃是诗人借题发挥想象,写双方别后的缠绵相思,赞扬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猗靡”,婉曲缠绵之意。“倾城”和“迷下蔡”,皆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汉书. 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地名)。”这四句写郑交甫别后对二妃情致缠绵,衷心相爱,永世不忘;二妃那倾城倾国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交甫心中。“感激”四句则写二妃对交甫因相思而产生的离愁别恨。“萱草”即谖草,据说见之可以忘记忧伤,故又名忘忧草。“兰房”,犹言香闺,即妇女居室。“膏沐”,古代妇女用的发油。这四句是从《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堂阶下)”,“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几句蜕化而来,描写的是二妃因感动于交甫的衷心爱慕而产生思念忧伤,不能自己,欲得萱草栽种到兰房,随时凭窗望见,借以忘忧。“女为悦己者容”,可现在对郑交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见,因而头发散乱也懒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交甫到来,可他偏偏不再来临,就像亟盼下雨而天空却偏偏出现太阳一样,使人怨恨不尽。诗人在这个神话爱情故事的锺事增华的描述中,自然寄寓了无限深长的感慨,所以结尾二句突转发问:怎么当初像金石一般坚固的情谊,会在旦夕之间,便离异断绝而令人悲伤呢?阮籍发言玄远,文多隐避。这首诗的主旨亦复如此,以至千古之下,众说纷纭,或言是讽剌爱情不专(如沈约),或言是比喻君臣遭际(如何焯)。而元人刘履解说最详:“初,司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谓能尽忠于国;至是专权僭窃,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词以讽之。言交甫能念二妃解�于一遇之顷,犹且情爱猗靡,久而不忘。佳人以容好结欢,犹能感激思望,专心靡他,甚而至于忧且怨。如何股肱大臣视同腹心者,一旦更变而有乖背之伤也。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借金石之交为喻。”(《选诗补注》)此说认为“金石交”是比喻曹魏皇帝和世为曹魏重臣的司马氏,大致是正确的。所以,这首诗应该说是讽剌司马氏之作。全诗通篇皆用比兴寄托和反衬对比手法,诗意曲折隐微。本为讽剌现实君臣关系,却借用遥远的神话爱情故事,而又加以想像渲染,这已够“玄远”了;而结尾二句本是读者寻绎其寄托的关键,但诗人又只通过用典发问微露端倪,并不明言;且诗中多用典故,使意旨愈益隐微迷离。此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诗品》)。以男女情爱喻君臣离合,屈原《离骚》、曹植《七哀》等诗早已有之,但那是正比,而本诗却是反喻。前十二句全是为反衬结尾二句的,以形成强烈的反差。至于其所以如比隐微曲折,自然是由于时代和处境使然。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评析]
《咏怀》诗现存82首,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阮籍之诗大多隐晦曲折。刘宋时期的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文选李善注引》)李善也说:“(阮籍)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文选·咏怀诗注》)
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它典型地体现了上述诸特点,用现代的批评术语来说,它近乎一首朦胧诗,它写了“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也写了自己不寐而弹琴,写了自己的“徘徊”“忧思”,但却没有指明或暗示其具体内容。清代一些学者往往征引史实来考证其所指,结果往往是反失其旨趣。其中方东树之见“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较为贴近。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显示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书法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三四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诗人只能永远得布道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评析]
《咏怀》诗现存82首,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阮籍之诗大多隐晦曲折。刘宋时期的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文选李善注引》)李善也说:“(阮籍)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文选·咏怀诗注》)
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它典型地体现了上述诸特点,用现代的批评术语来说,它近乎一首朦胧诗,它写了“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也写了自己不寐而弹琴,写了自己的“徘徊”“忧思”,但却没有指明或暗示其具体内容。清代一些学者往往征引史实来考证其所指,结果往往是反失其旨趣。其中方东树之见“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较为贴近。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显示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书法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三四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诗人只能永远得布道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三国·魏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的《咏怀》82首是有名的抒情组诗,当中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诗中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意象,映衬了自己不寐而弹琴的孤影,写出了诗人在长夜未央时代的"徘徊""忧思"。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优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这样写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本诗凄清悲凉,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忧思,孤独的徘徊,永恒的悲哀。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三国·魏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的《咏怀》82首是有名的抒情组诗,当中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诗中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意象,映衬了自己不寐而弹琴的孤影,写出了诗人在长夜未央时代的"徘徊""忧思"。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优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这样写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本诗凄清悲凉,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忧思,孤独的徘徊,永恒的悲哀。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如何看待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诗文中的无路情绪源于变态政治的压抑、源于社会良知的要求,也因为普遍人性的冲动与受阻。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
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一)《咏怀诗》的内容
了解了阮籍其人,我们再来看看《咏怀诗》的内容。今存阮籍诗五言古诗八十二首,四言十三首,总题为《咏怀》。《传》载:"(阮籍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四言真伪未定 ,五言公认为阮籍所作,是其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
关于《咏怀诗》的写作缘由,明人冯惟纳认为,"非必一时之作。盖平生感时触事,悲喜怫郁之情感寄焉。"(《诗纪》)清人吴汝纶也认为,"八十一章(注)决非一时之作,吾疑其总集生平所为诗,题为'咏怀'耳。"(《古诗抄》卷二)可知,《咏怀诗》不是阮籍一时一地的作品。缘由是感时触事,"发愤以抒情"。内容是抒发"悲喜怫郁"的感伤情怀。可以说它是其生平感慨的总汇集。臧荣绪《晋书》载:"籍拜东平相,不以政事为务,沈酒日多,善属文论,初不苦思,率尔便成……。"可知,《咏怀诗》为其任东平相之后作,反映的是阮籍后期的思想状况。
《咏怀诗》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但极其晦涩。南朝刘宋诗人颜延平说,"阮籍在晋之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魏晋易代,政治风云变幻莫测。面对"名士少有全者"的社会现实,诗人一方面激愤难抑,故借诗以宣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自身的安危。"既咏己之怀,又须避佞悻者之口,为阮籍者,难乎其难矣!"(靳极苍《阮籍咏怀诗详解》)
《咏怀诗》其一:写孤独、愁思。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研究学者认为此首具有整个组诗的序诗意义。末尾两句为组诗定下"咏怀"的感情基调,被视为全部《咏怀诗》的总纲。清人方东树评价此诗时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
首句写深夜不寐,满怀愁绪,孤独之感油然而升,借弹琴以排遣。三四、五六句中的薄帷、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营造出孤独寂寞的氛围。看似写景,实是写人,情景交融,含蓄而且意味无穷。
其三:写隐逸情怀。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棘。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以草木盛衰的自然现象,感慨世事兴亡,富贵荣华不足以恃的现象。诗人欲找寻一个能够寄托内心理想的精神家园。在何处呢?去西山,欲效仿隐居的伯夷叔齐?末句诗人否定了隐去的念头,代之以对现实的无奈。
用比兴的手法抒发对现实的憎恶,表达隐逸情怀,寄托对理想的向往,是诗人常用的方式。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见于《咏怀诗》其四、其六、其八、其九、其十四、其十八、其三十、其三十二、其五十七、其五十八等等。
其十一: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随。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虽忠于曹魏,但恨其昏聩,在慨叹之余,大胆抨击揭露司马氏隐谋篡位的野心。此类主题是八十二首《咏怀诗》的重心所在。发愤以抒情,悲世以叹息,表现了一位正直士大夫在政治夹缝中生存的矛盾和苦闷。相似诗篇如:其十二、其十三、其十六、其二十、其二十五、其二十六、其三十一、其三十三、其五十四等等。
另外,《咏怀诗》中还有其他内容,如追慕英雄、赞美忠义的爱国诗篇,表现了一种少见的宏放阔大的气象。如其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三等。还有的是叙述志向的转变和内心的求索过程。如其十五、二十二、二十八等等。
《咏怀诗》内容博大,思想深刻,脉络复杂。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二)《咏怀诗》的影响
《咏怀诗》风格特征是质直而曲折,明朗而又晦涩。意旨时常难以把握。唐李善说,"(《咏怀诗》)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注)。钟嵘评价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虽"归趣难求",但诗中的大体指向并非"难求"。其精神实质是与建安风骨一脉相传的⑺。"情言其志"(《诗品》序),只要把握住阮籍心中志向,他诗里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显而易见了。
《咏怀诗》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巨大,在五言诗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形式上继承了《诗经》比兴寄托、象征寓意的手法,在情感上又带有浓厚的楚辞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记载了钟嵘对其诗的评价:"嗣宗诗,其源出于风雅,无雕虫之巧,而咏物咏怀,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犹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洋洋乎源出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可谓确评。
后世东晋陶渊明《饮酒》,北朝庾信《拟咏怀诗》,唐代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等著名组诗,都是阮籍风格体式的延续。
最后,用清代王夫之的评语结束本文。"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于《古诗十九首》,而以高朗之姿,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理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而当其有所不极,则弘忍之力,内视荆、聂矣。"(《古诗评选》卷四)
了解了阮籍其人,我们再来看看《咏怀诗》的内容。今存阮籍诗五言古诗八十二首,四言十三首,总题为《咏怀》。《传》载:"(阮籍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四言真伪未定 ,五言公认为阮籍所作,是其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
关于《咏怀诗》的写作缘由,明人冯惟纳认为,"非必一时之作。盖平生感时触事,悲喜怫郁之情感寄焉。"(《诗纪》)清人吴汝纶也认为,"八十一章(注)决非一时之作,吾疑其总集生平所为诗,题为'咏怀'耳。"(《古诗抄》卷二)可知,《咏怀诗》不是阮籍一时一地的作品。缘由是感时触事,"发愤以抒情"。内容是抒发"悲喜怫郁"的感伤情怀。可以说它是其生平感慨的总汇集。臧荣绪《晋书》载:"籍拜东平相,不以政事为务,沈酒日多,善属文论,初不苦思,率尔便成……。"可知,《咏怀诗》为其任东平相之后作,反映的是阮籍后期的思想状况。
《咏怀诗》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但极其晦涩。南朝刘宋诗人颜延平说,"阮籍在晋之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魏晋易代,政治风云变幻莫测。面对"名士少有全者"的社会现实,诗人一方面激愤难抑,故借诗以宣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自身的安危。"既咏己之怀,又须避佞悻者之口,为阮籍者,难乎其难矣!"(靳极苍《阮籍咏怀诗详解》)
《咏怀诗》其一:写孤独、愁思。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研究学者认为此首具有整个组诗的序诗意义。末尾两句为组诗定下"咏怀"的感情基调,被视为全部《咏怀诗》的总纲。清人方东树评价此诗时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
首句写深夜不寐,满怀愁绪,孤独之感油然而升,借弹琴以排遣。三四、五六句中的薄帷、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营造出孤独寂寞的氛围。看似写景,实是写人,情景交融,含蓄而且意味无穷。
其三:写隐逸情怀。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棘。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以草木盛衰的自然现象,感慨世事兴亡,富贵荣华不足以恃的现象。诗人欲找寻一个能够寄托内心理想的精神家园。在何处呢?去西山,欲效仿隐居的伯夷叔齐?末句诗人否定了隐去的念头,代之以对现实的无奈。
用比兴的手法抒发对现实的憎恶,表达隐逸情怀,寄托对理想的向往,是诗人常用的方式。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见于《咏怀诗》其四、其六、其八、其九、其十四、其十八、其三十、其三十二、其五十七、其五十八等等。
其十一: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随。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虽忠于曹魏,但恨其昏聩,在慨叹之余,大胆抨击揭露司马氏隐谋篡位的野心。此类主题是八十二首《咏怀诗》的重心所在。发愤以抒情,悲世以叹息,表现了一位正直士大夫在政治夹缝中生存的矛盾和苦闷。相似诗篇如:其十二、其十三、其十六、其二十、其二十五、其二十六、其三十一、其三十三、其五十四等等。
另外,《咏怀诗》中还有其他内容,如追慕英雄、赞美忠义的爱国诗篇,表现了一种少见的宏放阔大的气象。如其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三等。还有的是叙述志向的转变和内心的求索过程。如其十五、二十二、二十八等等。
《咏怀诗》内容博大,思想深刻,脉络复杂。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二)《咏怀诗》的影响
《咏怀诗》风格特征是质直而曲折,明朗而又晦涩。意旨时常难以把握。唐李善说,"(《咏怀诗》)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注)。钟嵘评价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虽"归趣难求",但诗中的大体指向并非"难求"。其精神实质是与建安风骨一脉相传的⑺。"情言其志"(《诗品》序),只要把握住阮籍心中志向,他诗里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显而易见了。
《咏怀诗》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巨大,在五言诗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形式上继承了《诗经》比兴寄托、象征寓意的手法,在情感上又带有浓厚的楚辞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记载了钟嵘对其诗的评价:"嗣宗诗,其源出于风雅,无雕虫之巧,而咏物咏怀,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犹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洋洋乎源出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可谓确评。
后世东晋陶渊明《饮酒》,北朝庾信《拟咏怀诗》,唐代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等著名组诗,都是阮籍风格体式的延续。
最后,用清代王夫之的评语结束本文。"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于《古诗十九首》,而以高朗之姿,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理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而当其有所不极,则弘忍之力,内视荆、聂矣。"(《古诗评选》卷四)
如何评价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诗》因其多有刺政之意,大量运用比兴、用典,甚少明言具体所为何事,或确有所指,然后人难以确解。如李善曰:“(阮嗣宗)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然寂寥无俦之悲、有志不能之愤,不肯与世合污之决,不知己之所归之惶,贯通于《咏怀》始终, 纵使百代之下亦可得也。
颜延年所说的正是中国文人的“郁志”,从秦始皇“坑儒”后,读书人成了统治者既爱又恨难以释怀的心结,能顺风顺水的读书人必须放弃自尊迎合统治者的喜好,阮籍正属于独立特行的读书人,但阮籍所代表的这类型的读书人心志得不到抒发,逐渐形成“郁志”,几千年过去了,“和愉哀怨,杂集于中。”目前依然无解。
今人读阮诗,盲人摸象而已;今人论阮诗,矮子看戏罢了...若真看懂了,亦该如苏门山人那样,以一声划破历史的口哨(啸)声相和。而非摇头晃脑、憋足了劲去损、去夸。那样,阮籍是要笑话的!
阮诗隐晦曲折,“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况兴比开合、用典繁多,加之千载附会尤甚,竟至雾里看花,迷局也似。诚如《文选》所注:“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然究其用旨,总可以“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一联而蔽之。纵兴如是,败兴亦然。
可惜的是我并不善于古诗。阮籍的“忧生”在原文中说的已经比较明确了。痛苦之本身,不因看透世间的事物而消减;他并不对痛苦之源头“侃侃而谈”,只是直叙其悲苦,由个人情怀逐渐升华到人类大众全体的情感温度。似乎这种痛意之中存在着对其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之间的种种之感慨。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654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