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什么读后感是什么,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
读后感是什么
读后感是什么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 读后感
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说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
编辑本段读后感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却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完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鲁滨逊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纪人”。他热衷于航海,并不因为什么浪漫的追求,而是完全为了经济利益。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一一收好,最后又一钱不落带回英国。 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后来他在荒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给他起名“星期五”,便顺理成章地把他收为奴仆。从这些看来一个人也要存在一些利益观念也要具备一些经济头脑,会分辨哪些对自己有利哪些对自己有害不能满足于现状有事要做一些长远的打算才能更保险一些。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啦啦啦……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读后感算什么类
读后感算什么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因此,读后感的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 。“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
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写观后感的意义?为什么要写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
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啥叫读后感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文章或其他文学作品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
1、读后感的定义
读后感是指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或其他文学作品后,通过个人的感受、思考和体验,对作品内容、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写作形式。
2、表达个人感受
读后感不仅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表达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可以描述自己对作品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理解和评价。
3、思考作品意义
读后感也应该反映读者对作品所传递的思想、主题或意义的理解。可以探讨作品对人生、社会、人性等方面的启示,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和观点。
4、个人观点与主题联系
读后感要结合个人观点与主题联系,通过举例、引用片段、对比等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说明为何这些观点与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
读后感的三个作用
1、提升理解能力
读后感是一种对于所阅读的作品深入思考和领悟的过程,它要求读者对于书籍或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消化。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章和书籍的深度和广度有更深入的认识。
2、增强思考能力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于作品内容的复述,而是对于作品思想、观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思考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促进文化交流
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让读者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风格,同时也可以让读者与其他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促进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观念,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读后感是什么意思? 怎么写
1.读后感是什么意思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2.写好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3.如何教小学生写读后感
一、培养兴趣,形成习惯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是读后感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语文世界丰富多彩,教师要通过精彩的讲解,用生动的语言授课,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认真阅读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要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对初中生来说,一开始就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会比较困难,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小处着手。让学生在平时读书的过程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哪里,只要有所感所想,就及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很短的几句话。写这样的读书笔记,能够使学生在读的时候不忘思考,学与思结合在一起,对文章有更深入的学习,有助于限度地消化和获取知识。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专门组织有关读后感的交流课,在课堂上系统介绍读后感的写法、作用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对读后感有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按照要求写读后感。经常组织讨论会,可以让学生就同一篇文章先进行口头交流,与同学分享读书的感悟和受到的启发等,然后鼓励学生把这些记录下来,形成一篇完整的读后感文章。
另外,经常组织一些小活动。如读后感经验交流会、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读后感的兴趣。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短期内完成的,学生都会有惰性,因此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比如布置适量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完成,及时检查学生的进度和完成状况等。形成奖惩制度,经常对学生提出表扬,让他们保持热情和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写读后感,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适当练习,逐步提高
读后感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述,也不能过于脱离原文,任由自己发挥,写的体会要深刻,不能泛泛而谈,否则写读后感就变成了记流水账,毫无意义可言。写作时要有固定的步骤和方法,一般是开头写所读作品的内容简述,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简述作品用几句话概括即可,把重点放在“感”上。所感应该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读后感可以采用“悟、析、联、结”四字诀来进行练习。
1.悟——所谓悟就是阅读作品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行思考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对作品做深入的分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事,想要表达什么等。比如文章中可能表达了一种哲理,或者写了一个人物的事迹,对于这些你有什么感想,这就是“悟”的过程。通过悟,能够把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限度捕捉文中信息,限度获取知识。并且带着一定的目标去阅读,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悟”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要悟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应该是对文中内容的某一点真的有感悟才去写,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凑字数才去写。其次,一篇作品中可能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涉及很多方面,一篇读后感的篇幅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学生要有选择和分辨能力,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只选择作品中的重点或者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说的部分来写。
2.析——“析”是指分析,不要把关注点只放在作品内容上,要带着思辨的观点去分析文章,找到文章中的论点。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可以就事论事,发表观点。比如写景类文章的读后感就可以用这个方式。也可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挖掘内在含义。比如对一件社会上发生的影响很大的事情,就要从各方面深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要透彻清楚,多角度考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模棱两可。在分析文章或作品时,除了对内容进行分析,最重要的是能够从文中提炼出论点,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这是一篇读后感的灵魂和意义所在。初学者涉及的论点不要太多,只要能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容易把握的感点表达出来即可。
3.联——学生在阅读作品后,要善于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找到作品和实际生活相契合的地方,能够围绕自己提出的论点,用事实和事例进行论证。一篇优秀的读后感绝不是泛泛而谈,流于叙述表面,而是要由文中内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或者是由文中人物的表现和行为联系到自身,自己受到什么启发,以后要怎么做,确定目标和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联系的实际和文中观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不能脱离文章,任由自己发挥,又要别出新意,不拘泥于文章内容,写出自己的东西。对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难度,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达到。
4.结——“结”是读后感写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要从大局出发,总结前文,安排布局和思路,注意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联,注意首尾的呼应,注意论点的针对性、价值性以及论点和论据的合理性,注意主旨的升华,等等。要想提高读后感的写作水平,适当的练习必不可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写作练习,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去写,尽量避免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4.写好读后感的秘诀
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只有读得认真,才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书的时候,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还要弄清楚作品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等等。
找准“感点”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儿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儿,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简要叙述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所以,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明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很多同学都有一个普遍的毛病——叙述不简要,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大家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当然,我们说的“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要“简”更要“明”。
联系实际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家庭状况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自己的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乱联系、“瞎”联系,前后脱节。
结尾点题
结尾要总结全文,升华“感点”。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能放松。
小贴士
1.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的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2.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5.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和秘诀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6.如何巧写读后感
一、理解概念,明确“感点”
(一)明确概念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二)理解“感点”
感点就是读完了文章后最打动你心的那一点或那一方面,它也一定是自己感受很深、很有新意、很有把握驾驭的那一点。
二、分析例文,探索“思路”
(一)探究写作思路
读例文一《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心——读梦想的力量>有感》,理清写作思路,填写结构导图。
1.今天,我读了一篇好文章,名字叫《梦想的力量》,文中年仅6岁的小男孩瑞恩,有爱心、富有同情心的行为让我十分感动。
2.《梦想的力量》中的男孩瑞恩,在听了老师说非洲的孩子生活困苦,成千上万的孩子因喝了不干净的水死去后,下决心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瑞恩放弃玩耍的时间,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取打井的钱。经过不懈努力,瑞恩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3.一个年仅六岁的小瑞恩,有一个很伟大的梦想,希望给遥远的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当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打井要2000元钱时,而瑞恩只是说:“那么我来挣吧!”这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事,他做到了!他以梦想的力量,以坚定执著的精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感动了许多善良而有爱心的人。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成立了“瑞恩基金会”,已经在非洲挖了70多口井。小瑞恩心中想着的就是那些无辜的,因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的孩子们。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瑞恩的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
4.瑞恩的爱心使我想起了白芳礼老人。白芳礼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为了圆一个让贫困孩子能继续学业的梦想,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而他自己却将物质生活压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老人和瑞恩同样都拥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梦想,他们既使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又使我体会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5.《梦想的力量》给我一个启示:从小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关心他人,还要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二)分析段意,明确思路
第一部分:点明自己读什么文章或书,并写出自己感受;
第二部分:介绍书或文章的内容;
第三部分: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四部分:把体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第五部分:结尾要归纳看法,点明主题,总结全篇。
分析其它的“读后感”,成文思路也是大同小异,均有相通之处。
三、提炼布局,建构“思路”
1.思维导图,理解思路
(1)给《读梦想的力量>有感》画出思路图
(2)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画出思维图
2.提炼思路,形成“思路”
读后感“五步曲”:
点——点明篇目总写感受
介——紧扣感点介绍内容
议——围绕感点展开议论
联——联系感点展开联想
结——总结感受升华感点
温馨提示:1.“议”与“联”应详写;2.介绍简洁概括,引用不宜过多,时刻联系原文;3.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读后感》或是《读有感》作为题目,但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人们经常采用正副标题配合使用的办法,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或者感受凝炼成正标题,写在第一行,以《读有感》为副标题,写在第二行,前面可加“——”。
读书可以使人充实,而写下读后感更可以使人精准、明智。当下,对课外阅读,对名著阅读的重视是空前的,教会学生写读后感也是必须的。用这种方式构思读后感,容易上手,便于掌握,学生很快就能成文。当然,读后感的写作并没有固定格式要求,但作为初学者,还是应该按照这样一个基本样式去训练。等到读多了写多了,自然就能做到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