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金宣宗

发布时间: 2022-01-05 12:00: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如何评价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君主,他年幼的时候就十分受祖父朱棣的喜爱,父亲朱高炽可以被封为皇太子甚至有很大的...

如何评价金宣宗

如何评价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君主,他年幼的时候就十分受祖父朱棣的喜爱,父亲朱高炽可以被封为皇太子甚至有很大的一部分功劳来源于朱瞻基。朱瞻基二十六岁的时候登上皇位,三十六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在位短短十年但是却创造了明朝的“仁宣之治”,虽然他在位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依然做出了卓越贡献。

明宣宗朱瞻基受祖父朱棣的喜爱不光是因为他的聪慧还与他出生时朱棣做的一个梦有关。朱棣说朱瞻基出生时的那天晚上,朱元璋曾托梦给他了一个“大圭”,“大圭”在古代是身份权势的象征,所以朱棣觉得这是大吉之兆,朱棣做完这个梦之后就有向朱棣禀报说朱瞻基出生了,朱棣就觉得这个孩子很不一般,所以就对他很是看重。

朱棣外出经常会带着朱瞻基,朱瞻基也是一个爱学之人,不论是习武还是政治见解都常常让朱棣感到意外。 朱瞻基的父亲仅仅在位十个月就因病去世了,朱瞻基排除几位叔父的威胁后稳稳的登上皇位,他在任期间一直选贤任能、从严治理军队、积极改革,并且受到祖父幼时经常带他外出观察农民的影响,他对百姓们的生活十分关心,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朱瞻基除了在政治上有很大作为之外在艺术上也有很大成就,他是我国历史上接触的书画家,对于人物和山水画颇有研究,有人甚至评价他的文字可以与宋徽宗相比较,他是明朝少有的朝政与艺术兼顾的君主。虽然朱瞻基对明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缺点,在他统治时期交到大批宦官读书参政,给了宦官很多权力,给明朝留下了很大的亡国隐患。

    

朱瞻基首先是封建帝王,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其次才是开创仁宣之治的有为之君。同时他还是其头号铁粉,康熙帝的心中榜样。
明宣宗是明朝难得的好皇帝,他继承先祖的事业,励精图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他和其父统治的十一年间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但是他在任内犯了一个大错,他为了制衡日益强大的文官集团的力量,提高了宦官的权力,为以后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朱瞻基是朱棣喜爱的孙子,因为喜欢他把皇位传给了他的父亲,朱瞻基一生都亲政爱民,提拔了很多有名的大臣,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努力,并且很重视老百姓生活,为明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

都说南宋目光短浅,那么金国究竟是如何把自己作死的?

公元1211年八月,蒙古再次进攻金朝,近十万蒙古铁骑与四十五万金国大军在野狐岭地区交战,因为金国统兵大将完颜承裕等人屡屡指挥失误,导致了四十五万金国大军溃败,伤亡惨重,史称“野狐岭之战”。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金帝国经此一役后,精锐尽失,从此再无能力对蒙古发动进攻,只能被动防御。

在野狐岭之战后,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卫绍王)在对败军之将完颜承裕、胡沙虎等人的处置上赏罚不明,使得自己反受其乱——公元1213年,掌握朝政大权的胡沙虎毒杀卫绍王完颜永济,改立金世宗完颜雍的庶长孙、金章宗完颜璟的异母兄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

说起这个金宣宗,那可真是一言难尽。金国,虽然在野狐岭之战中,精锐尽失,但是底子还在,如果金宣宗能够励精图治,那个曾经称霸东亚的大金帝国会不会速亡那还很难说。

在金宣宗在位时期,南宋突然与金国交战,使得金国被蒙古、南宋夹击,大片国土迅速沦陷,这也是很多人说南宋目光短浅,不顾唇亡齿寒之理,与蒙古联手夹击金朝,导致金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是,南宋为什么突然与金国交战吗?

这一切都是因为金国或者说是金宣宗的“作死”行为!

金宣宗在位时期,先后有胡沙虎、术虎高琪两大权臣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残害忠良,使得金朝政局江河日下,金宣宗不得不放弃中都城,迁都开封。

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君臣对于蒙古、金朝两国的态度也曾有过一场大的争论,当时南宋大臣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工部侍郎乔行简为首,认为可以联金抗蒙,将战火阻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派则是以礼部侍郎真德秀(对,我没有打错字,就是真德秀)为首,认为金国现阶段仍有一战之力,暂时没必要援救金国,南宋也可以断绝那项屈辱的岁币,以观后效。

两派大臣争执不休,宋宁宗认为南宋暂时没有必要参与蒙金之战,于是便采纳了真德秀一派的建议,断绝给金国的岁币,以观后效。

宋宁宗万万没想到,这个时候的金国,对于南宋断绝岁币的行为作出的反应就是——出兵南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宋宁宗派出使臣与金宣宗言明断绝岁币之后,金宣宗勃然大怒,而权臣术虎高琪又在一边煽风点火,劝金宣宗派兵南下,北边损失给蒙古,那么就从南边的南宋身上补充回来,当时金国的有识之士纷纷上书,劝谏金宣宗万万不能出兵惹怒南宋,金宣宗不听劝谏,趁南宋尚未加强边防之际,于公元1217年,悍然出兵南下。

一开始,因为南宋承平日久,并未加强边防兵力,仓促之下,连失数城,损失边军万余人,宋宁宗派出名将孟林(岳飞部将)之子孟宗政驻守枣阳,相机而动,又派出名臣赵方率军北上抵御金军。缓过神来的南宋,已经不再是只剩半壁江山的金朝所能抗衡的了,金宣宗见形势不妙,于是遣使向南宋求和,却没想到,宋宁宗君臣态度异常坚决,根本不让金国使臣入境,表示绝不和谈!

就在此时,西北的西夏,因为卫绍王时期见死不救,开始投入了蒙古的怀抱之中,与蒙古一同出兵攻打金国,金宣宗见宋宁宗不答应和谈,不顾重镇太原在蒙古大军的攻击下岌岌可危,也要抽调大军继续与南宋交战,结果在南宋的不断打击之下,数路大军接连失败,损失惨重,南宋一扫昔日对金军的恐惧心理,两国和平已成“过去式”。

公元1224年,金宣宗和宋宁宗相继去世,金哀宗与宋理宗相继即位,金哀宗一直想要修复与南宋的关系,可是因为他爹金宣宗的折腾,南宋已经不再信任金国。公元1233年,宋理宗派出名将孟珙(前文提到过的孟宗政的儿子)率军两万,攻略金国,联合蒙古灭亡金朝,次年正月,在南宋与蒙古的围攻之下,蔡州城失守,金哀宗自缢身亡,金朝灭亡。

为什么说金国过分轻敌,终究自食苦果?

"乃建行省于云、燕,以图中原,遂自燕南攻遂城及蠡州诸城,拔之。"公元一二一四年,金国放弃了中都,把都城迁到了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想当年,他们大军南下,酿成了令赵宋蒙羞的"靖康之变"。

赵构又南迁,恢复宋朝,史称南宋,金国当年"搜山检海捉赵构",壮志凌云。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金国此举无异于步宋朝的后尘。其实不然,金国迁都的确算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

(一)、过分轻敌,终究自食苦果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旁人认为金国迁都是愚蠢行为,自是很有道理。因为宣布迁都以后,蒙军接着就控制了河北。同时,女真人的老家,东北地区也全部脱离了金国的管辖。

还有黄河水患,百姓们一看王朝气数已尽,所以兴起了红袄军起义。但是谁也没长前后眼,金国当时如果不迁都,则充满着变数,可能很快灭亡。

1.来势汹汹,只得以退为进

金宣宗曾评价蒙古军队称"虏鞑难成事矣,自不必多忧。"的确,这些来自蒙兀高原的部落联军,曾经臣服于金国。而且,他们的人数很少,也并未组织过什么大规模的战役。可这就是他们的可怕之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野狐岭之战,大败金军,差点让金国门户大开。到了公元一二一三年,蒙古的军队已经遍布在山西、大同还有河北各处。拿下金中都,对他们而言,犹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所以,金宣宗十分害怕,次年就宣布了迁都的命令。

当时徒单镒等人极力劝阻,告诉金宣宗如果撤退必将导致人心涣散,而且也永远的切断了和关外老家的联系。

可是,对于完颜珣而言,此时南迁才是保命的唯一方法。如果还留在中都,只能等待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因为,金国的军队分散在各地,还要对付南宋,同时还有西北的西夏。

金国就处于一个南北夹击的状态,根本应付不过来。而且,他前期的外交政策,失误很频繁。首先,他与自己曾经轻视的成吉思汗达成和解;其次,又和西夏断绝了外交关系;再次,不断的对南宋发动战争。

2.缓兵之计,欲求拖延灭亡时间

后人认为金国迁都是荒唐的决定,主要还是因为此举触怒了蒙古,同时也让百姓失去了对王朝的信心。可是,蒙古愤怒,正是因为金国想要脱离他们的控制。这恰恰说明,金宣宗的这个决定有些正确。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帝国倾颓,他无能为力,只得暂求保命。就像一个人如果落到了水里,有人去救他,他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死死的抓住救他的那个人。如果不迁都,对金国而言,将时刻的面临着亡国的危机。

而到了汴京以后,怎么说距离蒙金交战的前线还是有些距离。不管是人还是王朝,大都会希望暂时的延缓自己的死亡时间。金宣宗和他的金国也是如此,如果停留在中都,那么与他们有世仇的蒙古方面,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攻城之战。

只要首都一旦陷落,皇帝一旦被俘,这个国家立马就四分五裂。像赵构那种,算是结果非常好的了。金宣宗知道自己的军队实力有限,他不敢去冒险和蒙古殊死一搏。毕竟,人家受的是伤,而他丢的是命。即使能够获得胜利,那也是惨胜。

(二)、暂避锋芒,以待来日重收故土

"宣宗当金源末运,虽乏拨乱反正之材,而有励精图治之志。"金宣宗此人和元顺帝类似,都有着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态,可是都缺乏那个能力,所以经常好心办坏事。

就迁都一事而言,金宣宗的做法的确是很符合他的性格。就像当时铁木真撤军,宣宗接着送了一个公主还带了一堆嫁妆,他求的是破财免灾,求的是暂时的安全。但那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相较而言,迁都的确是能够为积重难返的金国续一下命。

1.留得王朝在,不怕没柴烧

金国人在靖康之变以后,经历了长时间的耕耘,已经由一个游牧部落彻底的转变为了农耕民族。而他的猛安谋克制度,早已行将就木,手下的军队面对强大的蒙古,根本没有招架之力。金宣宗对此,是十分清楚的。否则,也不能屡次被铁木真以少胜多的打败。

而那时候的金国,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中原地区,可以说尽在金手。所以,金宣宗决定还是不和蒙古军队硬碰硬。虽然迁都动摇了军心、民心,但对当时的金宣宗而言确实是唯一的选择。当然,他如果和后来的明朝对抗瓦剌一样,也无不可。

但是金宣宗的帐下,不一定有于谦那样的英雄人物。他不敢冒险,也不敢和人决一死战。他害怕,自己的中都成了一座孤城。如果那样,祖辈传下来的基业,将要毁在自己的手上。所以,倒不如忍辱负重地进行南迁。

他手下不乏忠义之士,人家看到了南迁的危机,金宣宗也看到了。不过君臣都没有想出合适的应对之策,所以才选择了迁都,这个下下策。

2.水平一般,导致好心办坏事

"宣宗下诏,封九名地方豪强为公爵,并称"九公"。九公皆兼宣抚使,阶银青荣禄大夫,赐号"宣力忠臣"。金宣宗迁都以后,河北和山东地界涌现出来了很多"义军"。他们扛着反金抗蒙的旗号,持续的兴风作浪。

而完颜珣此人治国理政的能力,的确是稍逊一筹。他没有选择调兵北上,而是册封了九个地方军阀头目。为这些人加官进爵,给予高官厚禄。把保卫汴京北大门的责任,完全地交给了这些散兵游勇和唯利是图的军阀。

金宣宗已经忘记了当年的金兀术为何能够长驱直入汴京城,就是因为汴京根本无险可守。而那些所谓的"九公"们,手下的实力还不如金国的军队,也没有对金宣宗的忠心。人家只不过是想捞一杯战乱的羹罢了。所以,北方的战事愈发吃紧,而且那些红巾军,也是越剿越多。

对于九公而言,他们自是希望越乱越好。一旦战争停止,那么自己的地位不保,也无法再去捞油水。所以,金宣宗迁都汴京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是把拱卫京师北大门的责任交给外人,完全就是他自己的能力问题。这才导致后人一直诟病金宣宗迁都。

(三)、本可修养生息,却选择蒙失宋补

"向使守关中,犹可以数世,况南渡之后,不能苦心刻意如越王勾践志报会稽之羞,但苟安幸存以延岁月。"后人对金宣宗南迁以后的作为,很是失望。

他本可以学着勾践卧薪尝胆,积极的筹备兵力,以待收复旧土。这也是他当初南迁时,为了让大臣同意所说的妥协之话。然而,他并没有做到。

1.割肉补疮,奈何"骚操作"接踵而至

《金史》"安贞尝曰:"三世为将,道家所忌。"金宣宗到了汴京以后,不是想着和南宋搞好关系,反倒是整日琢磨着怎么把在河北吃的亏找补回来。因此,他派出自己并不信任的仆散安贞,去攻打南宋。

可那时候的南宋已经今非昔比,翅膀也硬了,相反,是金国比当年疲软很多。在与南宋的交锋中,输多胜少。金宣宗一怒之下,把大将仆散安贞给斩杀了。如此一来,朝中的文臣武将看清了自己的这个无能的皇帝,也对他颇有忌惮。

他的这个行为,激怒了南宋,导致南宋选择与蒙古联手,一起对抗金国。对于金宣宗而言,一个蒙古,就把金国打的四散奔逃,再加上南宋,肯定是招架不住的。金宣宗在他快去世的那两年,起用了很多之前不信任的将官,抗蒙之战,出现转机,奈何已经无力回天。

2.一手好牌,打得稀碎

金国迁都汴京是因为河北地区大都已经沦落,再持续坚持下去用处不大。而且,很有可能会被蒙古军队打入城中。但汴京身处中原腹地,很是繁华,完全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如果金宣宗痛定思痛的重振朝政,是很有可能崛起的。

毕竟,蒙古军队当时占领的地方都是贫瘠之地而且人数较少,金国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可宣宗偏偏去招惹同样有着世仇的南宋,赵宋方面本来就想趁机打金国,这更给了人家以话柄。腹背受敌,让金国十分难堪。

如果单单从迁都来看的话,是很正确的决定。毕竟,继续留在中都很有可能灰飞烟灭。错就错在,金宣宗此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当然,如果他有的话,也不至于让蒙古占领了河北和山东大部。

结语:

金国迁都是否正确?每个人看待此事,都有自己的角度。但如果站在金宣宗和金国的角度而言,迁都只是动摇国本,动摇人心,这都是可以修复的。而如果不迁都,难以抵挡蒙古,随时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迁都也实属万般无奈之举。

孰轻孰重,完颜珣还是能分清的。他也没有想过什么天子守国门,毕竟人家都打到首都的城门来了。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金宣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524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代哪些武将的官职高到超出我们的平常认知央视新闻:2022年6月16日金木水火土天王海王在一条线上,七星连珠,怎么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