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为何成熟较晚?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这是为啥啊?,中国古代戏...
中国古典戏剧为何成熟较晚?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这是为啥啊?1、直到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才发展成熟,市民阶层壮大
2、科举考试占据中心位置阻碍了戏曲的发展
古代戏曲的起源:
(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以前,要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活动,以求成功。原始社会的仪式性歌舞因为要用人来装扮野兽或其他事物,便为后世人们装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鉴。仪式性歌舞到后来发展为各种既娱神又娱人的节日民俗,成为一种歌舞传统。以后,宫廷和民间还有各种祭祀神灵、驱除瘟神的仪式,大家载歌载舞,活动中还需要装扮人物。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即优伶。
优伶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演员。关于“优伶”,有这样的说法,据说,滑稽戏为中国戏曲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基础。滑稽戏最早是由“优”发展来的。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国王和贵族的缺点为职业。
(3)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现元杂剧。
元代的戏曲形式称为元杂剧。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关汉卿和《窦娥冤》。此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4)明代时,出现昆曲。
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最初只是些民间小唱,曲调悠扬婉转,后来经著名戏曲名家魏良辅吸收其他声腔的优点,又借鉴了北曲的演唱方法,对昆腔进行了改革,创造出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新腔,就是号称“水磨腔”的昆曲。昆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汤显祖和《牡丹亭》。
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产生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2)经济因素: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3)文化因素:①知识分子群体队伍的壮大。无论是上层、中下层知识分子还是民间艺人,无论是古代戏曲的创造者,还是表演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戏曲艺术才发展成熟。②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南戏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成分,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我国古代戏剧文学相对于其他传统文学形式及西方戏剧文学来说起步很晚,是哪些因素导致
早期戏剧最初是昆剧,而昆剧素来唱词高深典雅,是属于上层娱乐,不利于下层接受。
戏剧文学的起步是基于市民阶层的兴起,在外国如此,我国国内亦是。
成熟的戏剧文学起自元代,特别是元曲四大家。主要原因是戏剧剧本创作依赖文人,元代之前文人主要目标是读书致仕,但元代不重汉族文人,科举之路不顺使得文人为了谋生并排遣苦闷创作大量戏剧。
戏剧大量传播并成为人们主要娱乐方式是在清代之后,受到新型的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传入影响。
在世界三大古代戏剧中,中国的戏曲为啥最晚形成?
中国的戏曲成熟的形态出现在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以宋元时代的南戏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形式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但是,相较于外国的戏曲,中国戏曲无异于是一个晚熟的孩子。
世界三大古代戏剧分别是古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和中国戏曲。而古希腊悲喜剧,公元前6世纪就诞生了,古印度梵剧,公元前5世纪也已经成熟,只有中国戏曲在12世纪前后才出现。
是我们在远古时代没有戏曲吗?不,我们国家的戏曲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么,为什么说只有到南戏的出现,才能说明中国戏曲的形成呢?
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南戏:
宋元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永嘉即温州古称),因其发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故以发源地命名。以演唱的曲调而论,多用南方曲调,故名南戏。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又称南曲、南戏文等。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合南方的说唱艺术、小曲艺术形成的。
以南戏的形成来代表中国戏曲的形成是有道理的,南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南戏的剧本足够长,多数剧本有二三十出,保证了叙事的完整和情节的连贯。
2、南戏融合了南北方的杂剧音乐、民间小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声腔系统。
3、南戏能综合运用诗词、歌曲、舞蹈的综合表演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人物情感。这已经包含了中国戏剧的两大要素,综合性和虚拟性(艺术表演形式的综合性和艺术表演方法的虚拟性)。
之后的百戏之祖昆曲也是从南戏继承发展而来,昆曲的传播之后结合各地特色声调,才形成了中国众多的地方戏曲,京剧再融合各地方戏曲的长处,遂得以形成。因此,南戏的形成才会代表中国戏剧的成熟。
为何中国戏曲会晚于外国一千余年,其中的原因经过学者们的探求,已经趋近与完备。
比如从外部原因来看,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形成是推动戏曲形成的原因,这在中学课本已有论及。
自唐代以来,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导致的五代战乱让让学术下移,文化平民化进程加快,俗文学发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都是戏曲发展的外部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国戏曲晚成的内部原因较为复杂,也更有深度,应该是中国戏曲晚成的根本症结所在。
单从中国文化本身找原因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学为主导的文化体系压制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经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道德训诫,即教化。在中国教化人心的是经学,而古希腊教化人心的是歌剧,古希腊对于戏剧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因为教化人心的作用已经为经学承担,因此戏剧艺术在最初的时候只能供人们娱乐所用,艺人为众人不耻,看戏也是被社会的精英阶级士大夫排斥的活动。
曹魏时期的第三位皇帝曹芳就是因为观看戏剧《辽东妖妇》,被司马师找到了借口,以不合礼教为名,废除了帝位。
二、历史与叙事文学的相爱相杀
戏曲晚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晚唐的传奇文学出现之前,缺乏能够支撑戏曲的叙事文学作品做戏曲的骨架。通俗的讲,就是没有好剧本、合适的剧本可以演绎、适合演绎。
而阻碍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学的发达。文学和历史学的相杀在于“他们”有天生的矛盾基因,文学天然的需要想象、虚构、夸张,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历史学从诞生开始就需要真实、严谨、客观,饱含现实主义风格,这让“他们”天生八字不和。
史学的发达让代表虚构、想象类别的叙事文学小说的发展受到限制,魏晋时期的中国第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明明是志怪小说,作者却在强调真实性,在序中有“考先志于载集”、“仿行事于故老”的记载,深刻的反映了历史学的影响。
但是,史学文学本身又是一种记叙文学,《史记》就是一部文史俱佳的千古名著。因此历史学的发展也在推动叙事文学的发展。
首先,历史事实为叙事文学提供了素材。这方面的例子枚不胜举,仅以四大名著为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的,它们同时也是许多优秀戏曲剧目的取材来源。
其次,历史学本身具有艺术的基因。
尽管史学要求真实客观,但是,因为记录历史的史官是人,既然是人,就一定会带有主观成分,就会给历史增加合理的演绎与细节,给人物事件带上是非判断。
同时历史学作为一门探求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学问,演绎、推理、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这多少也蕴含了研究者的自我意识。
康德和尼采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因此历史学自然的就有了艺术的成分,从历史文献中天生能衍生出叙事文学。
再次,历史学自身的发展,也打破了严谨叙事的藩篱,推动了叙事文学的发展。
《史记》的成功,兴起了私家著史的潮流。据《隋书》统计,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类史书就有874部,而魏晋之前的史书不过200部左右。
私家著述史书,就存在标准不一,主观色彩浓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出现了历史书籍故事化的倾向,《魏武故事》、《曹瞒传》对历史人物的夸张演绎即是例证。
历史材料的增加让历史学者的著述开始删减、改写历史材料,并且扩大了材料的选取范围。
欧阳修、宋祁编写《新唐书》,删除了《旧唐书》的所有诏敕、论赞,还收录了大量没有根据的小说材料,例如李白搭救名将郭子仪的事情就纯属子虚乌有。
史书采用小说材料,这无异于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有利于叙事文学的发展。
三、戏曲是沉淀积累的艺术
中国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它集的舞蹈、歌剧、文学等等艺术于一身。因此,中国戏曲的形成必然要在其他艺术成熟之后才能形成。唐宋诗词的格调声律就为戏剧歌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中国戏曲晚熟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中国戏曲晚熟,是有深刻的中华文明自身内在原因的。但是,即是我们的戏曲晚熟,却后来居上,不比外国任何戏曲艺术差,足以代表中国的戏剧成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