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董狐,赵盾弑其君,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

董狐写赵盾弑君,但是事实上不是赵盾干的,赵盾弑君只是董狐的一种推测,为什么说董狐记载历史真实呢

如何评价董狐 赵盾弑其君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为违合的书法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抒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孔子赞扬他,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直笔的含义逐渐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局限,从司马迁开始,赋予了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实质。这一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其开启之功,实源于晋太史董狐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精神。
从《左传·宣公二年》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具体史实。由于晋灵公荒淫无度,且不受劝谏,欲杀赵盾。赵盾出逃。出逃途中,越穿杀了晋灵公。越盾便返回了。而作为史官的董狐认为,你赵盾身为正卿,逃亡还没有出境,返回后又不讨伐弑君的赵穿,你赵盾应负这个弑君的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明明是赵穿杀了晋灵君,你硬要记为 赵盾杀君,这是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即使如有人推断,赵穿弑君与赵盾有关,或有赵盾背后指使的可能与嫌疑,那“赵盾弑其君”的记述也是不准确的。行动与问责并不完全等同呀!再说孔子的评价:“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不隐,是对的,问题是董狐在这里“隐”了。如果说董狐不畏权势,坚持已见,倒还说得过去。而要说他所记就完全准确,我看未必。他在这里并没有如实的记述事实过程,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赵盾弑其君”这短短五个字的结论,说是是对事实的歪曲,我看一点也不为过。孔子后边还有一句话,就更令人不可理解:“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赵盾是史之良吏,董狐让他背上了弑君的恶名,是不公平的。但孔子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越竟乃免。这是什么屁话!晋灵公要杀他,他跑了。听说晋灵公被杀了,他不再逃亡而返回了,这倒成了错,就该让他来承担弑君的罪名。按孔子的理论,如果他继续逃,逃到国外去,就可以免受弑君嫌疑了。将孔子这前后两个评论放在一起看,岂不是自相矛盾?圣人就是这么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吗?圣人的话也未必句句都是真理。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为违合的书法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抒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孔子赞扬他,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直笔的含义逐渐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局限,从司马迁开始,赋予了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实质。这一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其开启之功,实源于晋太史董狐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精神。

为什么太史董狐要把赵盾弑君记录在史书里?

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的话,这件事也不是赵盾做的,但是当时的太史董狐认为赵盾的行为违背了当时的礼仪,而且认为这件事会出现和赵盾应该是有直接关系,所以他就在史书里面这样记载,这也体现了当时的史书记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是独立的。
因为史书里面只记得一些重要的内容,像这样的内容根本就没有相关的记载

“赵盾弑君”的故事是怎样的?

公元前607年,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国君晋灵公被杀史称“赵盾弑君”。身为国君,晋灵公不但不理朝政,而是在一帮宦臣的掩护下,经常站在高台上用弹弓射人,以观看人们躲避他弹射的弹丸来取乐,卿大夫赵盾经常劝谏晋灵公,灵公对于赵盾虽有几分畏惧,但更多的是怨恨。

一天,由于厨子蒸的熊掌未熟,灵公一怒之下便将人杀了,把尸体装在一个大缸里让人抬出去扔掉。在经过朝堂的时候,不巧被赵盾和士季看到,问清厨子被杀的原因后,为这件事深感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于是,士季往前走了3次,伏地行礼3次,灵公假装没看见。过了很久,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所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若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然而,晋灵公口上说改正错误,但实际上却一点也没改。为此,赵盾又多次进谏。因为赵盾进谏的次数多,晋灵公渐渐地越来越厌恶赵盾,并派勇士麑去暗杀赵盾。麑为了乘赵盾还没起床时暗杀赵盾,大清早天还没亮就赶到赵盾家。谁知麑到时,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打开了,赵盾也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了。由于上朝的时间还早,赵盾就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麑退出来感叹地说:“赵盾时刻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

我既不想做不忠之人,也不想做不守信用之人,现在只能选择死了。”于是,麑撞死在槐树上。晋灵公见赵盾没被暗杀,心中不甘,又过了一些时候,灵公说要赐给赵盾酒喝,邀请赵盾到皇宫去。在赵盾到来之前,晋灵公预先在皇宫内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在赵盾喝酒时攻杀赵盾。赵盾进皇宫后,他的随从提弥明马上发现有埋伏,就快步走上堂对赵盾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说完赶紧扶赵盾下堂。晋灵公见赵盾要走,马上唤出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猛犬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

这时,提弥明为掩护赵盾被武士们杀死。就在赵盾被武士们围攻的紧急当口,武士中有个人忽然把戟掉过头来抵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这位武士为什么救他,对方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

原来,有一次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在翳桑时,赵盾看见一位叫灵辄的人饿倒在地,就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我没有生病,我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马上让人给灵辄拿来很多食物。谁知灵辄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口后却不吃了。问其原因,灵辄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没回家了,不知道我母亲现在还在不在。我现在离家这么近,请您允许我把这些东西拿回家送给我母亲。”赵盾说:“你吃吧,你把这些东西全部吃完。我另外给你母亲准备食物。”之后,赵盾给灵辄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晋灵公要攻杀赵盾,灵辄见被攻杀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恩公,所以便掉转戟头来抵御那些杀手。

赵盾见晋灵公三番五次想杀自己,他便逃亡国外。在赵盾还没有逃出晋国国境的时候,晋灵公的堂弟赵穿在桃园把晋灵公杀死了。于是,赵盾就又跑回来继续主持国政,并派人到成周把公子黑臀接回来,接替晋灵公做晋国君主。晋国的太史董狐在记载晋国大事时,把晋灵公被杀这件事刻在了竹简上: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赵盾看到后委屈地说:“灵公不是我杀的,我冤枉啊。”董狐说:“你作为正卿大夫,逃亡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又不能惩办凶手,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了口气说:“唉!那就算是我杀的吧。《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关于董狐。 为什么他不记赵穿弑晋灵公而记赵盾弑君,后人反而赞赏他?这和春秋笔法有什么关联?

关于赵盾弑君,我们后人也不是怎么认同董弧的记载吧!也就司马迁赞赏了下。这段历史的记载是春秋笔法。但是作为今人,还是要客观的理解下,这整件事其实赵盾是个悲剧,前期兢兢业业的辅佐灵公,换来的灵公的刺杀,后期灵公死后回国又给董弧这小子记上一笔弑君,再以后直接上演赵氏孤儿的灭门之祸。董弧记载赵盾弑君,而不是赵穿弑君的原因,在历史上也有明确的记载,无非是灵公死的时候,他还没出国境,回城后他又没惩罚赵穿。
本文标题: 董狐写赵盾弑君,但是事实上不是赵盾干的,赵盾弑君只是董狐的一种推测,为什么说董狐记载历史真实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25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求大神帮忙。我的樱桃小树苗死了没有如何评价1972年冲绳回归
    Top